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六十四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六十二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乐若苦。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乐若苦。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乐若苦。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乐若苦。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乐若苦。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乐若苦。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乐若苦。不应观六神通若乐若苦。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六神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六神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乐若苦。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观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我若无我。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净若不净。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乐若苦。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乐若苦。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猜你喜欢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一·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五·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六十七·佚名
  鉴 古 叹 今·太虚
  幻事品第四·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治平铁壁机禅师年谱·铁壁慧机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九·唐慧琳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一·念常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六·净挺
  爾瞻尊禪師語錄卷下·尔瞻达尊
  卷二·佚名
  贺俞交通部长电·太虚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智圆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金光明最胜忏仪同)·遵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十二·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六十二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七大家杜甫登兖州城楼【开元二十四年后作】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刘须溪云俯仰感慨语何地无之】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燕堂诗稿·赵公豫

    宋 赵公豫 撰世途世途若戈矛达人自宜淑春日玩春桃秋时赏秋菊闲来与客谈兴至取书读渇饮溪头水饥餐缾中粥即此可忘忧世人奚碌碌黄农不复生谁为大化育此身当自珍毋为世所辱教授祖守中逢清以秋菊佳咏见贻次韵奉答重九寓

  • 《洛神赋》原文·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

  • ●卷一百二十一·徐梦莘

      炎兴下帙二十一。   起建炎三年二月三日壬子,尽十一日庚申。   维扬巡幸记曰:建炎戊申冬自郓濮相继陷破之後金人横行山东加以李成诸寇乘乱为孽不可悉数是时黄潜善滥秉大政汪伯彦谬居枢管裁处无术探谍不明未尝得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一·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十五张肯堂吴钟峦(子福之附)林垐(林汝翥、叶子器)刘中藻(陈世享等)朱继祚(汤芬、林嵋、都廷谏)朱永佑李向中沉履祥(刘世勋、张名扬、林瑛、王朝相、刘潮等附)右浙中阁部留守舟山殉节诸臣列传第

  • 通志卷二十·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后妃传第二晋宣穆张皇后 景懐夏侯皇后 景献羊皇后文眀王皇后 武元杨皇后 武悼杨皇后【左贵嫔胡贵嫔诸葛夫人】恵贾皇后 恵羊皇后【谢夫人】懐王皇太后元夏侯太妃 元敬虞

  • 元琛传·李延寿

    元琛是齐郡王的儿子,过继给河间王若。元琛字昙宝,自幼聪明机敏,孝文帝很喜欢他。宣武帝时,被任命为定州刺史。元琛的妻子是宣武帝舅舅的女儿,高皇后的妹妹。元琛倚仗着自己朝内外的这种关系,担任州官时十分贪婪。当他回朝时

  • 王广渊传·脱脱

    王广渊,字才叔,大名府成安人。庆历年间,将其曾祖王明之集子呈给皇上,皇上诏令欲选王明之后人入朝做官,王广渊推荐了他的弟弟王广廉,而他自己则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而任大理法直官、编排中书文字。任职期间,他裁定了宋朝历代皇

  • 卷一百七十四之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六 朱批李卫奏摺 雍正六年正月十九日浙江总督管巡抚事【臣】李卫谨 奏为据实覆奏事窃【臣】於上年十二月初四日准内阁包封发到

  • 通制条格卷第九·拜住

     衣服  服色大德元年三月十二日,中书省奏:街市卖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龙,则少壹个爪儿,肆个爪儿的织卖有。奏呵,暗都剌右丞相、道兴尚书两个钦奉圣旨:胸背龙儿的段子织呵,不碍事,教织者。似咱每穿的段子织缠身大龙的,完泽

  • 徐庆云·佚名

    徐庆云先生小传徐先生名品伟字庆云浙江慈谿人父锦章公设纱肆于沪性好施予交游称长者先生幼敏慧就读村塾九龄即通四子书塾师奇之无何锦章公捐馆舍纱肆亦耗闭先生母冯太君泣谓先生曰汝父一生仁慈我知汝之必能有成然恐予

  • 凡例·胡广

    一纪年依汪克寛纂疏例注甲子于各年行上分在周纪年始终于年上齐晋诸国于年下一经文以胡氏为据而详注各传异同増损于下一诸传以胡氏为主大字録于经后而左氏公羊谷梁三传虽有异同难辄去取今载其全文同先儒表着事变始终之

  • 春秋亿卷四·徐学谟

    明 徐学谟 撰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谷梁曰继正即位正也于是僖未而即位何也即位必歳首不可以缓故而旷年无君也二月癸亥日有食之杜氏曰不书朔官失之也天王使叔服来防谷梁曰曰防其志重天子之礼也夏四月丁巳

  • 佛说法集经卷第三·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善男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十一切入。所谓地一切入。水一切入。火一切入。风一切入。虚空一切入。青一切入。黄一切入。赤一切入。白一切入。识一切入。是名十一切入。是菩萨。若欲以一切界

  • 西藏剌麻溯源·佚名

    吴中沙门 守一 编辑按西藏。在於甘肃嘉峪关外。绕东之南。有祁连山。山之南有蒙古之青海。青海之西南。即藏之东北界。四川雅州之西。松潘厅之打箭炉。出塞千数百里。即藏之东界。为官长往来之正驿。此官站之大道也

  • 福尔摩斯的成就·阿德里安·柯南·道尔

    本书系柯南道尔的儿子所写的有关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共有六个短篇:《福尔克斯 -拉斯奇案》、《阿巴斯红宝石奇案》、《两妇人奇案》、《黑天使奇案》、《德普特福 德恐怖奇案》和《红寡妇奇案》。

  • 柳边纪略·杨宾

    又名《全辽备考》。地理杂志。清杨宾(1650—1740、9)撰,五卷。宾字可师,号大瓢,一号山阴耕夫,浙江山阴人。著有《金石源流》、《晞发堂稿》。柳边,即清代柳条边。指清初为防止内地人入山采参而设置的,由开原至今吉林市北的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标点本)·佚名

    二百五十七卷。起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于建文元年(1399年),总裁为董伦、王景彰等;再修于永乐之初,监修为李景隆、茹瑺,总裁为解缙;三修于永乐九年(1411年),改命姚广孝、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