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任子遗书

七十五代孙孔昭集

三才篇

子任子问于孔子曰:“何为天?”子曰:“天,积气之谓也。日月星辰会而成朔,天之道尽矣。”“何为地?”子曰:“地,积形之谓也。水木土石结而成象,地之道尽矣。”“何为人?”子曰:“人,性情之谓也。仁义礼智合而成性,喜怒哀乐发而为情,人之道尽矣。”

子任子曰:“君主日,后主月,有道乎?”子曰:“君法天,天纯阳,故配日;后法地,地纯阴,故配月。日月之道,阴阳之义也。”

子任子曰: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周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曷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子任子曰:日食修德,月食修刑。故阳事不得谪见于日,阴事不得谪见于月。日月者,阴阳之统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子选侍,孔子曰:“女知道乎?天有至道不言而育,地有至道无为而成,人有至道不学而能。”子选曰:“然天也,亦人欤?”子曰:“皆天也。”

子选曰:天道变于上则人事应于下,有诸内必形诸外,是故圣人以法天为本。

子选问于孔子曰:“敢问天缺西北,地陷东南,有之乎?”子曰:“西北物之成,东南物之萌。西北地高而气寒,山与天连,故曰缺,成而必朽也。东南地下而水与天齐,故曰陷,萌而将蕃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因焉。天地之道,循环无端;阴阳之道,不易之理也。”

子选曰:天地泰,万物生;天地否,大道塞。幽赞天地之道,惟圣人为能。

子选曰:阴阳之气,业为五行,道为五政,调为五音,著为五声,和为五味,君德应之,皆有其验。故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成功遂事,莫知其壮,图弗能载,名弗能举,古圣人所以畏而祈其命也。

子选曰:治天之端,在审查名号,名号定则是非正,是非正则顺逆明,顺逆之道可通于天地。故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圣人能发天意,不可不察也。是以受命之君定为天之所与。

子选曰: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也;见其光,所以为明也。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天之行也;人主能法之,斯可以长世。

为学篇

子选曰:“敢问仁。”子曰:“存诚之谓仁。诚也者,无欲之基也。以无欲养其善,则动无不善。防其妄,复其善,则诚存,诚存则心志清,明仁之机由以生,故曰存诚之谓仁。”

子选曰:吾闻诸夫子曰为学贵其日益,戒其日损。与贤者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焉,则与之化而日益;与不贤者处,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焉,则与之化而日损。损益在人,可不慎乎?

子选曰:德为福根,恶为祸门,去恶积德,终身胜人。

子选曰:好善如好色焉,缁衣之怀,笃於中心;恶恶如去草焉,巷伯之罚,严于加身。

子选曰:君子不以才知先人,故为天下母;不以富贵骄人,故为天下谷。

子选曰:君子之仕也,为养亲也,则乘田之职,仲尼安之;君子之洁己,为重道也,则千驷之马,伊尹不视。

子选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至哉是言!

子选曰:谦受益,盈招损。损益者,天地之运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人可不慎與?

子选侍侧,孔子与之坐曰:“吾语女,昔者君子比德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栗而理,智也;廉而不刿,行也;垂之如坠,礼也;折而不饶,勇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子选曰:恭以持己,则远于患;敬以与人,则人爱之;忠以存心,则和于众;信以处事,则人任之。修此四者,故成也。

子选曰:君子与人,不出恶声,交友不以利动,其慎洁有如此者。澣衣蔽体,不靡以文身;菲食致孝,不粝以俭亲,其谊敬有如此者。

忠孝篇

子选曰:为臣作忠,为子作孝,不忠不孝,灾逮夫身。

子选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谓之悖;不敬其兄而敬他人,谓之逆。

子选问于孔子曰:“人道孰为大?”曰:“孝弟为大。”“立国孰为本?”曰:“仁义为本。孝弟,人之始也;仁义,德之至也。反乎其始,进乎其至,此为上治。”

子选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引而近之,并爱也;叔嫂之异席,推而远之,防渎也。

子选曰:问安视膳孝也,疏食水饮亦孝也;鞠躬尽瘁忠也,杀身成仁亦忠也。是故大孝格天,大忠贯日,此之谓也。

子选曰:子莫大於孝,移孝以作忠,则忠臣出孝子之门已;弟莫大於悌,移敬以作顺,则和气聚瑞应之徵也。

子选曰:有君之尊,有父之亲,君父之伦,等於天地,不可废也;朋友以信孚,信友可以获上,是故君子重之也。

子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三纲正,五伦明,天下和宁,灾害不生。

子选曰:家道离,必起於妇人而成於夫妇。夫妇者,家之主也。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而家道定。故《易》以睽次家人,则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子选曰:孝子不登高,不临深,不急难以忘身;忠臣不营利,不徇私,不爱身以忘君。

子选曰:天下有道则臣不议君,子不议父,天下和平;天下无道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弟残,庶人咸非其上矣。

子选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缺。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肢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子选曰: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惟礼义能助其成焉。

言行篇

子选曰:君子不为违心之行,不为欺世之言,清夜无惭则明旦无伐也。

子选曰:未行而言,则言虞过也;未言而行,则行有成也。是故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

子选曰:人之生也为其直也,其行也为可继也。言不过行,行不过言,言行合一,君子之道也。

子选曰:恭以御己,不恭则近於谄也;敬以接人,不敬则近於傲也;宽以居心,不宽则近於刻也;严以虑事,不严则邻於怠也。

子选曰:虑善而动,则动无悔;三复而言,则言寡尤。

子选曰:金人三缄其口,而铭之曰古之慎言人也。毋多言,多言多尤;毋多事,多事多败。其损益之由乎?

子选曰:君子先其身而身全,後其身而身存。故仁不居物先,知不处物後,斯二者得治身之道矣。

子选曰:大言入望大利,小言入望小利。言者,身之章也;行者,德之舆也。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子选曰:君子以道克为贵,身安为富,安则泰,克则裕。故有贫贱而尘视轩冕,富贵而漠视金玉者,其中无尚焉耳。

子选问於孔子曰:“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此有说乎?”子曰:“吉凶者,几之先见者也,唯君子见几而作。故《易》曰介於石,不终日,贞吉。”

治道篇

子选曰:“王者尚德而缓刑,尚德何以为王道?”曰:“德者,仁义之本也。入其国而其俗朴,其民湻,熙皞之化治而不知所以治,此其所以为王也。霸者则不然,尚功而务罚。务罚,霸者之事。故其政严刻,其俗浮漓,礉薄之风治而急求所以治,此其所以异於王也。”

子选问於孔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有以异於人乎?”子曰:“存心於物,於物必有所济;加志於民,於民如有所伤。故五帝之世如春,三王之世如夏。德盛化神,圣人也。”

子选曰:汤以仁义,其兴也勃焉,故谔谔而昌;纣以暴厉,其亡也忽焉,故唯唯而亡。由此观之,国无危亡之兆,家无丧败之患,父子兄弟无失德,君臣无失道故也。

子选曰:不齐闻诸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交,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七教者,治民之本也。而复有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悦,至乐无声而天下和,明王行此三至,故天下不劳而定。

子选曰: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君人者,不可不敬百姓。

子选曰:天欲大其所生,必先予以覆露之仁,莫先百姓是也。是故爱民者,天所兴。

子选曰:“敢问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有之乎?”孔子曰:“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

子选曰:君之於民也,虑其危难则安全之;虑其陷溺则奠丽之;虑其饥渴则饮食之。有君道三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父之於子也,患其庸弱,导以仁义;患其暗昧,教以智敏;患其猛刻,诲以慈惠。有父道三而庭帏不治者,未之有也。

进贤篇

子选问於孔子曰:“进贤有道乎?”子曰:“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贤犹虑其未至也。”

子选曰:“敢问益国之要何如?”子曰:“虞夏以得人而昌,桀纣以失人而亡,贤者之益於人国也,固不重乎?”

子选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况天下之广,四民之众哉?曰贵纯其心而已。心纯则贤知辅,贤知辅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

子选曰:周之兴也,六卿之长,皆民譽也。譽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

子选曰:“敢问才难何谓也?”子曰:“临大事,然後见才之难也。天生人而才以辅之,学以成之,是故经纶天地之谓才。”

子选曰:任官唯贤,左右唯人。诗云: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子选曰:君之於贤也,既饮食之,又币帛以将其意。诗曰:麀麀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子选曰:君子居其位则思尽其职,受其禄则思终其事。诗云: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子选曰:书云:若金用女作砺,若济巨川用女作舟楫,若岁大旱用女作霖雨。明王之需贤也如是夫?

子选曰:周官曰: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至哉是言乎?

子选曰:君子者易亲而难狎,畏利而难却,重名而不为非,时动而不苟行,体虽安之而弗忍处,然后礼生;心虽欲之而弗敢信,然后义生。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是以无径情之行,谓之君子。

子选曰:王者,民之所往。君不失其群,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於天下。若夫孤特不相守,独居不成群,临难莫之救,此国之所以亡也。惟君子能消息於未然。

子选曰:贤者之事其君也,调而和之,纯而厚之,引而化之,天下好之道必昌;小人之事其君也,明而蔽之,听而塞之,威而灼之,天下恶之身必危。古帝王先察贤否之进退。易曰:内君子而外小人。其无故乎?

刑赏篇

子选曰: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毋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弗可止也已。

子选曰:古者刑不以刀锯,赏不以爵禄。刑以刀锯,则刀锯之所及而人惧,刀锯之所不及而人玩已;赏以爵禄,则爵禄之所加而人奋,爵禄之所不及而人慢已。是以王者劝赏而畏刑,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饮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徹乐,此以知其畏刑也。

子选曰:刑赏者,天下之平也;是非者,天下之公也。凡作刑罚轻无赦。周书曰:刑故无大,宥故无细,赏延於世,罚弗及嗣。

子选曰:“刑不上大夫,大夫有罪,不可以加刑與?”子曰:“非也,谓既已大夫矣,则位加於民上,而体隆於所尊。故有小过,则宜愧抑之,以服其心,欲其知廉耻之节也。其有中罪而自弛,大罪而自裁。若自搒缚之,笞辱之,非所以待大臣之道也。则刑不上大夫,不亦宜乎?”

子选曰:“刑罚以惩小人,礼义以闲君子,有之乎?”子曰:“刑罚虽严,可儆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於後世。唯美恶之议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故圣王秉礼道义,闲此以励人心也。”

子选曰: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其见大义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此至治之务也。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礼教篇

子选曰:“礼本於太乙,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列而为鬼神,礼固若是其变乎?”孔子曰:“天秉阳,垂于日星;地秉阴,竅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後岁成也。故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人道好礼而天下治矣。”

子选曰:昔者明王奉若天道,本天之义以制人之情。礼行於君臣而官方可序焉,礼行於父子而长幼可辨焉,礼行于闺阃而大小可和焉,礼行於祖祢而幽明聿彰焉,礼行於蒐狩而戎事夙戒焉。由此观之,君子盖无物而不由於礼矣。

子选曰:“男子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室;女子十五而笄,二十而有家,信乎?”子曰:“男女之礼,贵及时也。过时者衰,非时则天。男女者,所以承宗祧而嗣後昌也。男子任天道,以长万物为教;女子顺地道,而承其理者也。婚姻之始,可不慎與?”

子选曰:夫礼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道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调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防之。

子选曰:先王制礼弗敢过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婚姻有仪,哭踊有节。

子选曰:礼云:祭有四时,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皆天子之礼也。禘以盛阳,嘗以盛阴,君明其义,举以春秋,事辨功成,天地享之,百福集之,是以为治国之本。

子选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上士二庙,官师一庙,庶人无庙。惟天子有祧,诸侯士大夫缺焉,所以重天统,人不得而僭之也。

子选曰: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则取之;其出也,朝聘享问,宾食丧祭则用之。故司寒之祀,黑牲秬黍;祓除之令,桃弧棘矢。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霜雹不降,天疠不作。豳风十月,期言伐冰,诚重之也。

子选曰:礼者,义之实也。苟协诸义,则先王所未之有,可以义起也。故讲以仁得之者强,顺其体得之者尊。古者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斯为先王制礼之用。

子选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其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敢怠於己。是故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是之谓大同。

子选曰:吾闻之礼於政,如热之有濯也。濯以救热,何患之有?昔夫子称子产为令,择能而使,可为有礼矣。昔曰: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之时用大矣哉!

乐训篇

子选曰:乐者,乐也。乐反其所自生,生则恶可已,故形於声;声相应,故主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子选曰:先王平人心以为乐,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子选曰:乐有五声、八音、十二律,旋相为宫也。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子选曰:君子以作乐崇德,德之崇也,乐有由始也。诗曰: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

子选曰:乐以导人心之和,非声弗能也。乐和声,声依永,故圣人因天地间至神之机,衍之以为乐。曰日者、曰风者、曰雨者,以形用;曰声者,以神用。正声入乎耳,而人皆有和平之应,则化民成俗,舍乐其何以哉?

子选曰: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而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而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而思,其民困。以声音之道与政通也。

子选曰:韶之美也,武之善也,治之成也。郑卫之慢也,桑间濮上之淫也,乱之兆也。

子选曰:君子修身齐家,平均天下,然後声音之道兴,是乐之发也以身。以身度律,以律制器,身若不德,祸乱方兴,不可以言乐。仲尼曰: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

子选曰: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壎篪,此六者,德音也;又为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翟以舞之,乃以祭先王之庙,所以成献酬酳酢也,所以宜官序贵贱也,所以示尊卑长幼也。

子选曰: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诸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子选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餙节,节奏合以成文,而君臣父子以安,万民以亲,此先王立乐之效也。

燕居篇

仲尼居,子选侍。曰:“子盍言尔志?”选对曰:“愿生有道之国,居光天之下,君臣正於朝,父子正於野,夫妇正於室,目不睹兵革之容,耳不闻战斗之声,居一亩之宫,讲礼乐以自淑,不齐之志也。”子曰:“善哉!进乎道矣。”

子选曰:昆虫草木弗有伤也,羽毛麟介弗有夭也,水火土石弗有变也,日月星辰弗有易也。

子选曰:君子敬其大,不遗其细;尊其老,不弃其幼,古之笃行者與?

子选居,弹琴而歌。子曰:“善矣哉,声音之道通乎治乎?”歌虞曰:“此三皇之遗也。”歌武曰:“干戚之音犹有存焉。圣人之难也,而有惭德。”

子选曰:予闻之楹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曰胡伤,其祸将长。

子选曰:化国之日舒以长;亡国之日促以短。

子选曰:古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法非亡而不世中,禹法犹存而不世王;故法不独立,不能自行,得人者存,失人者亡。法者,治之端;君子者,法之原。惟有君子而後法斯备。

子选曰:孝哉,至矣!一言而该,虽圣不加焉。父母,子之天地欤?无天何生,无地何形;天地裕於万物,万物裕於天地;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故仲尼曰:舜其大孝也與?

子选曰: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也,五帝善任仁义者也,三王善任智勇者也。若圣者,其至人乎?至人者,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殆犹龙也哉?

子选曰:孔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贤而恶恶不著者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子选曰: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齐之以利,民免而无耻。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

子选曰:吾昔游夫子之门,子夏问於孔子曰:“回之为人也何如?”子曰:“回之仁贤於某也。”曰:“赐之为人也何如?”子曰:“赐之辩贤於某也。”曰:“由之为人也何如?”子曰:“由之勇贤於某也。”曰:“师之为人也何如?”子曰:“师之庄贤於某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子选曰:高之愚也,曾之鲁也,张之辟也,路之喭也,昔者吾友之,可识也。渊之学也,骞之孝也,仲弓之敬也,子贡之辩也,昔者吾友之,可畏也。

问答篇(上)

子选適鲁,馆於南宫氏,学诗书,习礼乐,问於南宫氏曰:“吾闻明德之後,必有达人。宋之考父,昔世明德,今之孔子,其达人乎?予舍此其何归欤?”

子选居鲁,因南宫适见孔子,问仁。子曰:“仁者,人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斯之为仁,斯之为人。”

孔子游大庭氏之库,子选问曰:“郑谌孛星从火之说,何其騐也?”子曰:“亿中尔。子产却用玉之言而郑不复火谌,亦时不中矣。故曰天道远,人道迩,修政修德,天人斯应。”

孔子在齐闻韶而叹曰:“美哉!韶乎?何德之隆也。”选问曰:“德在音與?”子曰:“有之。”既而曰:“陈其复於东乎?”子选请其说,夫子不答。子出,门人问之。选曰:“居是邦也,不非其大夫,况国之兴废乎?”

孔子诛少正卯,鲁人疑之。子选请间曰:“夫子为政而去鲁之闻人,可乎?”子曰:“古人恶似而非者,恶紫之夺朱,恶莠之乱苗,夫夫餙强而动众,将摇国是,奸人之雄,恶得不讨?”

孔子去卫適宋,诸弟子讲礼於大树下。子选问:“齐闻清庙明堂,讲礼之地也。今夫子与二三子讲於野,不亦亵與?”子曰:“汝不闻乎礼失而求之也。”

孔子自楚之郯適桃乡子选之庐,选歌诗曰:“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子曰:“宜尔家室,尔国惟尔一人,小子识之。”

孔子为鲁司寇,堕三都。齐人恐,餽女乐。孔子去之,子选随侍,子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子选曰:“鲁,父母之邦也。夫子之行,无乃甚乎?”子曰:“祭而不胙,於礼已废;内荒於色,外废於礼,其可已乎?故曰无礼之邦,不可与久居。何得不去?”

子路治蒲,孔子过之,有三善之称。子选问曰:“以由之治治天下,何如?”子曰:“苟慎其行而广其志,则天下亦可以几;三善之化,自邑而国,国而天下。治何大小之异乎?”

问答篇(下)

子选自鲁归于桃乡东门,子高曰:“圣亦有穷乎?”曰:“有道之不行,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圣其如天何?”

孔子自卫反鲁,子选曰:“夫子仕乎?”子曰:“为政不纲,世莫予宗,吾何仕。”曰:“夫子隐乎?”子曰:“遁世独善,洁己者为之。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吾何隐。”曰:“夫子教乎?”子曰:“有先王之诗书礼乐在,吾何教。”子选退,门人问之,对曰:“大哉!夫子之志在万世乎?”

季康子以子选为卞宰,子选曰:“至道无言,至治无为,夫子能从吾乎?”曰:“然。”子选曰:“归政于君,归利于民,夫子能从我乎?”曰:“审之。”子选曰:“是不能为夫子宰矣。”请辞。

孔子既没,子选心丧,在鲁三年,既毕,将反于桃乡,望鲁皋门而叹曰:“龜蒙凫绎,山灵王兮;沂泗汤汤,水流长兮。念我哲人,仰天地而独伤兮;厄而不达,终并日月以为光兮。”因泣而去。

子选既归,楚人来聘,不行,公明季请曰:“夫子何为不行?”子选曰:“楚大而王,非守礼之国也。孔子东周之言,吾何敢忘乎?”楚人闻之,复以上卿来迎,遂去之剡。

蒯伯仪游于齐,齐平公悦之,曰:“子何师?”对曰:“桃乡任子选,臣之师也。”公曰:“寡人因子以交子之师,可乎?”对曰:“吾师,仲尼之徒也。尊诗书,崇礼乐,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君欲交之,其可得乎?”公使人以帛召之。子选曰:“不齐鄙野之夫,何足以辱君召。”遂卧疾,三反不起。仪来,子选曰:“归告齐君,强幹弱枝,内本外末,兴废之要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守身之要也。”

子选过薛东门,子高从。子选夜登东阜而望,井、鬼间有气如虹,历星、张,散而复聚于轸、翼,其长经天,叹曰:“代周者秦欤?代秦者楚欤?”子高曰:“可得闻乎?”对曰:“昔夫子序书,而以秦誓终,其斯之谓與?不言楚者,兴其地,非兴其国也,是以言秦而不言楚。”

子选东游海上,南宫仲举问曰:“伯牙鼓琴海水移情,古有之乎?”子选曰:“情自移尔,海水何知?”

猜你喜欢
  卷九十九 张子书二·黎靖德
  春秋集传辨疑卷三·陆淳
  读大学法·景星
  第九章 13·辜鸿铭
  卷十六·李明复
  卷五十六·沈廷芳
  卷七十四·江永
  卷十·鄂尔泰
  日知荟说卷二·乾隆
  天衣怀禅师·惠洪
  卷十·佚名
  卷五十四(玄奘译)·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玄奘
  道院集要卷二·晁迥
  大乘渐教与进化论·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516 ·佚名

    赵蕃 斯远生日 下湖有隐人,卜筑自厥先。 官曾驾高车,屋乃无修椽。 究观诸郎贫,固知大夫贤。 籯虽乏黄金,家故余青毡。 其季我与游,于今几何年。 文得南润赏,经从晦翁伟。 味有陆子同,誉由吾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焦竑

      戶部三(侍郎 郎中 員外郎 主事)   ◆侍郎   戶部右侍郎瑞安卓公敬傳(袁袠)   明卓忠貞公廟碑(澹園集)   戶部右侍郎王鍾傳   戶部侍郎劉璉傳   戶部右侍郎王公瀹傳(朱睦■〈木挈〉)   戶部左侍郎奈亨傳

  • 卷第一百七十一·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陈纪五〔起玄黓执徐(壬辰),尽阏逢敦牂(甲午),凡三

  • 卷之一百零六·佚名

      顺治十四年。丁酉。春。正月。甲辰朔。上拜神异。诣太祖妃、皇太后宫行礼毕。御太和殿。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群臣、及外藩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上表行庆贺礼。是日、赐宴。  ○朝鲜国王李淏

  • ●序·佚名

    徽钦北徙录原名南烬余闻,惟原序中有云:「余亦有感而作书曰南烬余闻,此盖二帝北徙实录。」为切于书的内容起见,故改今名。他本亦有作南渡录的,内分南烬余闻,窃愤录,窃愤续录三种;然窃愤录与窃愤续录,本书中亦包括在内。四库全书

  • 幸存录下·夏允彝

    乙酉九月朔明吏部考功郎夏允彝敬述是时,士大夫下诏狱者,俱五毒备至。惟高忠宪闻逮即自溺园池中,死而不仆。其绝命词曰:大臣受辱则辱国,谨遵屈平之遗则。闻忠宪生平学道得力,死生之际泰然。文阁学尝语余曰:生平止服一忠宪,事事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吕思勉

    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为最强。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秦处关中,本杂戎狄之俗,其文化和生活程度,都较东方诸国为低。而战国初年,秦又时有内乱,魏人因之,攻夺其河西之地;而且北有上郡。注106现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则本属于楚

  •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晏婴

    崔杼既弑荘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

  • 提要·李光地

    【臣】等谨案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劄记二卷读孟子劄记二卷国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观彖已着录是编大学用古本後有自记称读朱子之书五十年凡如易之卜筮诗之雅郑周子无极之旨邵子先天之传皆能灼

  • 卷五十三·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五十三学十一读书法一程子曰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今或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 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如充实之谓美与诗之美不同 尝观读

  • 理惑论·章太炎

    《说文》录秦汉小篆九千馀文,而古文大篆未备。后人抗志慕古,或趋怪妄。馀以为求古文者,宜取《说文》独体,观其会通,摄以音训,九千之数,统之无虑三四百名,此则苍颉所始造也。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今既不获远求遂古,《周礼》故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七·慧立

    沙门慧立本 释彦悰笺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制述圣记终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师答书二十二年夏六月 天皇大帝居春宫奉睹 圣文。又制述圣记。其词曰。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

  • 修昆仑证验·天休子

    养生类著作。天休子撰。不分卷。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 (1846) 。首为揉积论,(即按蹻气血凝聚、经络阻滞之积),引证 《黄庭经》、《庄子·外物篇》 等书中有关论述,说明 “尺宅寸田可治生”,即按蹻头部于人体至为重要。

  • 巧联珠·刘璋

    清雍正间可语堂刊本《巧联珠》目录书影清雍正间可语堂刊本《巧联珠》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五回。题“烟霞逸士编次”。序中又称其为“烟霞散人”,或为清初太原刘璋。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现存主要

  • 顺治出家·陈莲痕

    长篇小说。陈莲痕著。1933年上海神州书局出版。他是第一个给后久留下不解之迷的清帝,甚至连他的结局也是如此扑朔迷离,有人说他死于天花,有人说他丧命花柳,更有人说他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

  • 十朝诗乘·郭则沄

    诗话著作。近人郭则沄撰。郭则沄,字啸麓,号蛰园,别号龙顾山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龙顾山人集》。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专事著述,历二十馀载,成《十朝诗乘》二十四卷。“十

  • 经学理窟·张载

    北宋思想家张载所撰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由门人纂集而成。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谓一卷,清嘉靖本作五卷,凡十二篇。对儒家所提倡的思想、制度、礼俗均有阐释。《周礼篇》针对宋代社会之弊,提出关于实行“井田” 、“

  • 柰女耆婆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捺女耆域因缘经同本,其文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