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化人与阿赖耶识

──十八年十月国庆日在汉口文化学院讲──

今天是我们中华民国的国庆日,在此欢欣鼓舞的日子,到贵院来与诸位谈谈,使我得到分外的快慰,分外的荣幸!今天就与诸位谈谈文化罢。题目是“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去年,我到德国的时候,在那里有四种新的教育思潮,其中的一种,就是今天我要讲的文化人的教育思潮。这种教育思潮的意义,简而言之,就是文化的人。文化的人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历史性的,一是社会性的。先就历史性的来讲;生长在现时代的人,无论是任何国的任何种族的人,生成就有继承以往古人所遗传下来的文化的义务和利权的。如已尽了继承以往文化的义务,享了继承以往文化的权利了,那么、更当以这固有的文化为根据、为利器,去开拓新的文化!而发扬之,光大之,使文化生生不已,隽永地在世界上光耀著。尽继承以往文化的义务,享继承以往文化的权利,而为之开拓新道路,给文化以新生命者,即历史性的文化人也。再就社会性来讲: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的社会里,就受中国文化的陶镕;中国固有的民族性,也就人人各得一分。假使我们生活在任何其他国的社会里,也必受该国文化的陶镕;我们固有的民族性,也就渐渐的以至于磨灭,而该民族的文化便取而代之了,这是无可疑的。好比菜瓜浸在酱油里,久久以后,酱油渗透了瓜的各部,菜瓜就变成酱瓜了。这酱油就比之于文化,酱菜瓜便等于经过文化陶镕的人。这种只受局部空间文化陶镕的人,还不能算是整个的社会性的文化人。再须扩而充之,去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的长处,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吸取,当根据本国固有文化,融会而变化之,使之充实,使之适应,同时发扬至全民族,全人类,使全世界人类无不主伴重重,涉入无尽,而确立其为全人类的最高文化。

历史性的与社会性的文化的总合结晶,就叫做“文化人”。那种教育思潮的目的,就在要造成功这庄严完美的文化人。未受教育的是素朴的文化人,因为他生来具有继承以往文化,吸取异空间的文化的长处,而能有总合发扬的才能的。这种教育思潮的目的,在造成功人人变为文化人。历史性和社会性总合起来,就是“宇宙性”。宇宙间事事物物的变化关系的条例,即是文化;结合这变化关系条例的,就是文化人。因这是全宇宙古往今来、纵横上下的总合,所以、也可说文化人就是宇宙人。总合全宇宙文化而发扬光大之者,即文化人。这种人与全宇宙、全人类有极密切关系的,他的生命是永续地与世并存的。现在即以贵院来讲,抽象的缩小范围讲得近一点,不过是空间中的一所小小的学院;具体的扩大范围讲得远一点,却是一个包罗一切总合宇宙文化的学院;因为、他是造成宇宙性的人格的学院。

再用文化人的教育思潮的本意,比较地来讲佛学教育:文化人的教育思潮,据现在一般学者批评起来,都承认它是世上最完美的教育思潮。这种教育主义,与吾国教育“促进世界大同”的宗旨,是非常相符的。文化人的阿赖耶识的意义,简言之,就是佛学教育。全宇宙的一切有情众生,每人都有阿赖耶识的。阿赖耶识的说明,可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阿赖耶识的时间性,可用“恒”、“转”二字来阐明。因阿赖耶识是无始无终的,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可名之曰恒。但阿赖耶识时时在转变的,新生旧灭的变化,是无时或息的运动的,因此、他永远是新的;因阿赖耶识永远的新,是依靠转娈的,所以可名之曰转。阿赖耶识的空间性,可用“共”与“不共”二字来说明。阿赖耶识因有不共,才有个性;因有共,才有通性。在同空间,以共通性的联合而普遍宇宙,但其共通之中,实含有不共性。比如:一间房于里,燃上五盏灯,其光普照全室,以其有共通性也;而每盏灯的光线各异,以其有不共性含于共性中故也。社会世界是有情众生的共同力量所创造的,因为每人都有需要社会,世界的共通性使之然者,而每人所希望或贡献于社会,世界的各各不同,以其共之中有不共在也。但在共变之中仍有不共性,在区别之中仍有共性。每个人的变成,内中的一部分,是自变自有的个性;而其余多部分,是共通性;就是每人有不共的个性,和共通的世界性存乎其内也。就是朴素的文化人,虽未受教育,而此不共与共之性,生来是有的,因每阿赖耶识有时间上的恒与转,空间上的共与不共。所以素朴的文化人,受了教育,即由增上缘的功用,便成为一个完美庄严的文化人了。增上缘的意思,就如一株菜,种在田里,用种种肥料去营养他,使他发荣滋长一样;也就是文化人的造就,须靠教育培养。

我们如要稽考历史上伟人的思想和人格,固然要晓得他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但最要紧还是在明了他的特性,就是阿赖耶识。如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春秋时代的人,因春秋战乱的环境,才造成他伟大的思想和人格。那么、处在春秋时代与孔于同时的人,为什么个个不成孔子?因这一问,我们就知道要稽考古人的思想,只明白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等条件,是不敷应用了。要彻底的考究,非明了他的阿赖耶识不可。因为孔子的所以伟大,使中国自汉迄今的文化,皆为孔化所统驭的原因,是在他的不共性──即个性。他的阿赖耶识的恒与转,与普通人不同。他所接触的全宇宙的一切,比一般人繁复;他的学问上的造就,自然出类拔萃,超乎万众之上了,只要明了阿赖耶识,这种都不希奇。又如释迦牟尼佛,大家都以为他生长在气候温暖物产丰富不忧明日的印度,因物质上已得到至高的享受,所以遂有求精神慰安的动机;更因外道在当时的发达,影响了他的思想,而成功今日的释迦牟尼佛。但为什么与他同时、同地、同环境的人,个个不成普度众生的释迦牟尼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很直捷的可以说,是他的个性超群的缘故。他以他的不共性,去共世界的共通性,他与众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他是普度众生的救世主。

文化人的共性,虽然与众无异,而各有各的特性的。能发展不共性,而能互摄世界的共性的,就是文化人。文化人的阿赖耶识的意义,也就是这样。贵院的名目,是文化,所以可实行文化人的教育主义;要实行文化人的教育,须深刻的去研究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斯继唐记) (见海刊十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教品第十四·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十四卷·安慧
  卷第六·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九·智升
  卷第十八·佚名
  五家正宗赞卷第一·绍昙
  与康寄遥居士书(十九通)·太虚
  卷六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六·契嵩
  行品第一·佚名
  由经济理论说到僧寺经济建设·太虚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二(论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窥基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一·圆悟克勤
  卷之一·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留元崇·唐圭璋

      元崇字积翁,泉州人。宝庆中、充广东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又曾知连州。   菩萨蛮   江头日落孤帆起。归心拍拍东流水。山远不知名。为谁迢递青。   危桥来处路。尚带潇湘雨。楚尾与吴头。一生离别愁。

  • 卷189 ·佚名

    刘克庄 哭梁运管 忆共游山犹昨日,奄归白昼隔存亡。 宅深外不知何病,医杂人争试一方。 吊客伤心同沥酒,爱姬收泪各分香。 淳熙丞相潭潭府,今日门庭冷似霜。 刘克庄 哭林晋之判官 去岁衡寒赴辟

  • 卷三百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四十四韩愈送李尚书【逊】赴襄阳八韵得长字帝忧南国切改命付忠良壤画星摇动旗分兽簸扬五营兵转肃千里地还方控带荆门远飘浮汉水长赐书寛属郡战马隔隣疆纵猎雷霆迅观棊玉石忙风流岘首客花

  • 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欧阳修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其

  • 第三一四红白禀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日一二一○四--三·佚名

    新竹县为修葺考棚,拟动支明忠书院学租,禀请巡抚、布政司、臬道及台北府批示在任候补直隶州、本任台湾县、调署台北府新竹县知县范○○谨禀大人阁下。敬禀者,案据卑邑经理考棚绅董林汝梅、郑如兰、李

  • 卷八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一宗庙考后妃庙 私亲庙宋【臣】等谨案马端临考载宋之后妃私亲庙迄於光宗绍熙五年今考宁宗以後正史无可见惟王圻续通考载理宗端平元年五月诏沂靖惠王荣文恭王合依典礼置主祠堂园庙令

  • 卷十一·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一祀位【臣】等谨案国学自唐开元中庙祀孔子册赠王爵始正南面之位用宫悬之乐被衮冕之服较之晋备三牲四时致祭宋齐崇奉秩比上公典綦重矣逮宋迄明并用王者之礼嘉靖中始改庙像为木主易王爵称

  • 卷一百三十九 论文上·黎靖德

      有治世之文,有衰世之文,有乱世之文。六经,治世之文也。如国语委靡繁絮,真衰世之文耳。是时语言议论如此,宜乎周之不能振起也。至於乱世之文,则战国是也。然有英伟气,非衰世国语之文之比也。饶录云:"国语说得絮,只是气衰。

  • 大学翼真卷五·胡渭

    康诰曰克明徳东阳许氏谦曰明字即上明字徳字包明徳字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新安呉氏曰言徳则命在其中故释明徳曰人之所得乎天言命则徳在其中故释明命曰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徳双峰饶氏鲁曰静存动察皆是顾明命即明徳上

  • 卷五·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五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卫 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猗古於戈

  • 本议第一·桓宽

    【题解】本,基本;议,讨论。“本议”就是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指有关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事业而言。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注释】惟,发语词。始元:汉昭帝刘弗

  • 卷三百七十七·佚名

    △初分无相无得品第六十六之五复次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於一切无相无觉无得无影无作法中。圆满精进波罗蜜多。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以离相无漏之心而修精进。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勇

  • 对治品第三·佚名

    尔时世尊处在大众,犹如日轮光明赫弈隐蔽众星。喻如大龙幡兰椿轮蒨练粲烂。睹之眼眩。思之意乱。威光晃曜色无等喻。犹萤火光日出不现。日月虽有百千光明。方於帝释譬如聚墨。帝释虽有白净妙光。方於大梵王所有光明,犹如

  •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此于大部支流别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译  尔时十方一切如来又复云集。劝请世尊金刚瑜伽大秘密主大毗卢遮那如来。愿说根本无性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尔时世尊金刚瑜伽大秘密主大毗卢遮那如来。闻

  • 卷第二十四·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十四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白椎后垂语 临济玄禅师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开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僧此日以常

  • 凤山县志·李丕煜

    台湾地方志。清李丕煜修,陈文达等纂。十卷,首一卷。丕煜,河北滦州(今滦县)人。康熙贡生,官南平、凤山等知县。文达,台湾县(今台南)人。康熙贡生,曾参加修纂《台湾府志》及重修《台湾府志》。凤山为清初台湾府三县之一,在台湾

  • 景祐六壬神定经·杨惟德

    北宋杨惟德等撰。2卷。景祐为宋仁宗年号。六壬为古代术数之一。五行(水、火、木、金、土)以水为首,十个天干中,壬、癸皆属水,而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弃阴择阳,故名壬。六十甲子中,壬占六个,即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

  • 北使录·李实

    明李实撰,1卷。实字孟诚,合州(今四川合川县)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十四年(1449),瓦剌太师也先统军攻明,经“土木之役”,大败明军,俘获明英宗,后在攻北京时,遭明军反击,北撤,翌年,遣使者完者脱欢议和。时,实任礼科给事中,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