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语正义卷九

泰伯第八

集解

凡二十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注〕王曰:「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于王季。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

正义曰:郑注云:「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历。泰伯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泰作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髪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隐蔽不着,故人无德而称焉。」案:《左僖五年传》:「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虞仲即仲雍。不从者,谓不从太王命立己为嗣也。《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此文即郑氏所略本也。 《韩诗外传》云:「太王贤昌,而欲季为后,太伯去,之吴。大王将死,谓曰:『我死,汝往让两兄,彼即不来,汝有义而安。』大王薨,季之吴告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群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让。伯谓仲曰:『今群臣欲我立季,季又让,何以处之?』仲曰:『刑有所谓矣,要于扶微者。可以立季。』季遂立而养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孔子曰:『太伯独见,王季独知;伯见父志,季知父心。故太王、太伯、王季可谓见始知终,而能承志矣。』」《论衡·四讳篇》:「太伯入吴采药,断髪文身,以随吴俗。太王薨,太伯还,王季辟主,太伯再让。王季不听,三让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吾刑余之人,不可为社稷宗庙之主。王季知不可,权而受之。」二说亦汉儒所传,与郑氏异。案:太王薨后,季宜摄主,断无置丧事国事于不问,而往吴告伯、仲之理。设使伯、仲俱不随季而归,将季遂偕逝乎?抑将受伯、仲之让,独自归乎?《外传》之言,于是为疎矣。太王殁,太伯若以奔丧反国,则本为适长,理应嗣立,群臣何敢兴立季之议?且后既反国,则其始之采药荆蛮,夫何为者?《论语》此义,亦为未达。泛观诸说,惟郑为允。《诗·皇矣》云:「帝作邦对,自太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观此则知王季恭兄之谊,必有非寻常人士所及者。友爱如太伯,固早知之。知其父殁逊位,季必不受,故因太王病而托采药以行。及太王没,季历赴之,必屡促之,而太伯决然不返。及免丧之后,文身断髪,从荆蛮之俗。《太伯世家》言「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国主」。势不容复返,故季不得已而受让耳。传世称之,是谓「载锡之光」。当时民虽无称,而历世久远,夫子犹叹为至德,则亦王季厚明之所致矣。其云「三让之美,隐蔽不着」者,案:《孟子》云:「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然则凡让国者,或出于好名之念,惟太伯以让之故,几不得为子,故其美隐蔽。皇疏引范宁说有二释,其后释云「太伯病而托采药出,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死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髪文身,示不可用,使季历主祭,祀不祭之以礼,三让也。」此即郑君所云「隐蔽不着」之义也。隐蔽谓其美,非谓其让,盖让国之事,其迹甚着,不可得而隐蔽也。晋孙盛着《三让论》,不解郑氏「隐蔽」之旨,轻为讥弹,又谓「断髪之言,与《左传》相背,事为不经。」不知端委治礼乃君吴后事,其断髪文身自在免丧后从俗之时。两事判然,毫不相背。辱身遯迹,冀以逊国,岂复以不经为嫌?凡此之论,未足为郑难也。至孙自立说,则弃太子位为一让,不赴丧为二让,不养仲雍子为己后为三让。一让、二让与郑同,三让则孙氏臆测。夫泰伯既君吴,虽立后,亦仅为吴国之嗣,于周何与,而有此深思远防哉?此亦未为得理也。至范宁前释以三让为季历、文王、武王,以武王始得天下故也。然使当时更延数世甫有天下,岂得一并计之?是又以文害辞矣。又案:郑本《周纪》谓文王有圣表,故太王欲立王季以及文王,此自冀兴其国之意,非有所觊觎于天下也。太王始居邠,及狄人侵之,去之曾不啻敝屣,而谓有所动于天下之念,岂其然乎?然而夫子必言泰伯「以天下让」者,何也?曰,此美泰伯之德,大言之耳,明泰伯嗣周能有天下也。《荀子·正论篇》:「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孟子公孙丑篇》言「伯夷、伊尹与孔子,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即此义也。其德能有天下而让之人,是谓「以天下让」。古之以天下让者,莫大于尧、舜,莫难于泰伯,及周之服事,若禹虽传世,而其始亦是让。故弟子记此篇,以论泰伯始,以论尧舜文王及禹终也。若夫仲雍偕兄逊国,亦是至德,此不及者,表泰伯则仲雍可知。《释文》:「得,本亦作德。」郑此注即作「德」,见《后汉·丁鸿传注》。邢疏引郑作「得」,误也。又《丁鸿传》论及《刘祐传》引经并作「德」,皆是叚「德」为「得」。

○注:「泰伯」至「德也」。 ○正义曰:注言「昌必有天下,故泰伯让于王季」,是泰伯有利天下之心,且让迹甚着,复不得言「其让隐」,此皆注说之误。至浑言「三让」,不分节目,亦尚可通。金履祥《通鉴前编》:「《仪礼》三逊谓之终逊。然则三以天下让,谓终以天下孙也。」阎氏若璩《四书释地》取之,即此王注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注〕「葸,畏惧之貌,言慎而不以礼节之,则常畏惧。」】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注〕马曰:「绞,绞刺也。」】

正义曰:恭、慎、勇、直,皆德行之美,然无礼犹不可行。《曲礼》所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又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仲尼燕居》云:「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与此言劳、葸、乱义近。

○注:「葸,畏惧之貌。」 ○正义曰:《广雅·释言》:「葸,慎也。」王氏念孙《疏证》:「《大戴礼·曾子立事篇》云:『人言善而色葸焉,近于不说其言。』《荀子·议兵篇》:『

猜你喜欢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公羊高
  卷十三·郑玄
  干称篇第十七·张载
  陶弘景的《真治》考·胡适
  孝经刊误·朱熹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七章 三宝·林语堂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首上·王顼龄
  十一经问对卷五·何异孙
  卷四上·王应电
  卷第二 风操 慕贤·颜之推
  卷二十八(元魏三藏法师佛陀扇多译)·佚名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欧阳竟无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佚名
  佛说无上依经卷下·佚名
  佛说耶只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三回 小孙郎展读兰英书·佚名

    诗曰;菽水承欢慰亲心无辜受难离晨昏忽然慈母升仙去愧负昊天罔极恩俚言敍过,书接上部:却说孙继高听爱姐说他母亲已死,险些的泣死九泉,哭勾多时,忽然想起一事,向爱姐说道:“你奶奶既死,自是难以复生,但家中劳苦已极,那有不置买棺木

  • 第五出 友聚·周履靖

    〔末上〕一年明月打头圆。此夜风光实可怜。院院烧灯如白日。暖香红焰一时燃。自家非别。邹府中一个院子是也。今夕上元佳节。适値吴下梅春元远来。公子分付整设灯筵。邀彼聚乐。且喜早已完备。你看端的好灯市。〔内

  • 序·汪精卫

    兆铭作诗之旨,具见于小休集自序中。往岁曾仲鸣为余刊行诗集,已非余所望;今者黑根祥作先生更为译之,则尤有非余之所敢望者矣。而黑根先生不惟译之,且从而加以笺注,其为之也至精且慎,余虽未尽见其全稿,然每与黑根先生接谈,知其属

  • 卷四百五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七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裵令公【并序 今本以序为题此从英华本增】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一心勤王三月成政形容盛德实在歌诗况辱知音敢不先唱辄奉五言四十韵寄献以抒下情天上中台正

  • 御选元诗卷四十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四十五七言律诗三冯子振杨花二首曽与行人惜翠条而今飞絮满河桥一分流水萍初碎百尺春风雪未消微扑妆楼啼半面乍黏舞席折纤腰沾泥更傍谁家砌帘戸新声紫燕娇婉娩春光与愿违悠扬风日暂无辉不随芳树

  • 术事第二·陆贾

    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故说事者上陈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纣之败,而戒之于己,则德可以配日月,行可以合神灵,登高及远,达幽洞冥,听之无声,视之无形,世人莫睹其兆,莫知其情,校修五经之本末,道德之真伪,既□其意,而

  • ◎礼二(吉礼)·徐天麟

    ○封禅孝文十五年,用新垣平言,既郊见渭阳五帝,于是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明年,人有上书告平所言皆诈也,下吏治诛夷平,是后文帝怠于改正服鬼神之事。(郊祀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

  • 元明事类钞卷三十一·姚之骃

    饮食门茶贡茶芽 元史常湖二路茶园提举掌园户二万三千有竒采摘茶芽以贡内府又平江路有茶提举建寜北苑武夷有茶塲提领莲花茶 云林遗事元镇作莲花茶扵日初出时就莲蕋畧破者以指拨开入茶满中麻丝防札经宿摘之取纸褁晒

  • 绎史卷五十七·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楚庄王争霸【穆王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汦而军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我老师费财亦无益也乃驾以待子上

  • 胡氵荧传·张廷玉

    胡氵荧,字源洁,武进人。生下来是白发,满月后才变黑。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被授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升为户科都给事中。惠帝在大火中驾崩,而有人说他逃走了,还有许多旧臣随从。皇上很怀疑。五年,派胡氵荧出去颁发御

  • 卷四十五·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四十五宋 赵汝愚 编天道门灾异九上徽宗论建火星观以禳赤气任伯雨臣闻天人之交不啻影响灾祥之来必有象类故格王先正厥事而圣人惟能畏天尝闻修德以弭灾

  • 卷三十一 丧服第十一·郑玄

    继父同居者。[疏]“继父同居者”。○释曰:继父本非骨肉,故次在女子子之下。案《郊特牲》云:夫死不嫁,终身不改。诗恭姜自誓不许再归,此得有妇人将子嫁而有继父者,彼不嫁者,自是贞女守志,而有嫁者,虽不如不嫁,圣人许之,故《齐衰三

  • 臣道第十三·荀况

    [题解]本篇既论述了各类臣子的行为特征及其作用以供君主参考,也论述了臣子侍奉各类君主时应遵循的准则以供臣子参考。[原文]13.1人臣之论(1):有态臣者(2),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3);百

  • 卷五十九·佚名

    △初分赞大乘品第十六之四复次善现,空解脱门无来无去亦复不祝无相无愿解脱门无来无去亦复不祝空解脱门本性无来无去亦复不祝无相无愿解脱门本性无来无去亦复不祝空解脱门真如无来无去亦复不祝无相无愿解脱门真如无来无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分别三身品第三  尔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上微妙金宝之花宝幢幡盖。而为供养。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如来

  • 卷第一百七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

  • 小鸣稿·朱诚泳

    十卷。明朱诚泳撰。朱诚泳,号宾竹道人,明太祖五世孙。生年不详,弘治元年 (1488)袭封秦王。性孝友恭谨,尝铭冠服以自警,建正学书院,又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之秀慧者延师教之,卒谥简。著有《小鸣稿》 十卷。此集为朱诚泳

  • 思惟略要法·佚名

    全一卷。又作思惟要略法、思惟要略法经、思惟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述说大乘禅观之大要,略叙四无量观法、不净观法、白骨观法、观佛三昧法、生身观法、法身观法、十方诸佛观法、观无量寿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