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义卷九
泰伯第八
集解
凡二十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注〕王曰:「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于王季。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
正义曰:郑注云:「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历。泰伯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泰作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髪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隐蔽不着,故人无德而称焉。」案:《左僖五年传》:「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虞仲即仲雍。不从者,谓不从太王命立己为嗣也。《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此文即郑氏所略本也。 《韩诗外传》云:「太王贤昌,而欲季为后,太伯去,之吴。大王将死,谓曰:『我死,汝往让两兄,彼即不来,汝有义而安。』大王薨,季之吴告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群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让。伯谓仲曰:『今群臣欲我立季,季又让,何以处之?』仲曰:『刑有所谓矣,要于扶微者。可以立季。』季遂立而养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孔子曰:『太伯独见,王季独知;伯见父志,季知父心。故太王、太伯、王季可谓见始知终,而能承志矣。』」《论衡·四讳篇》:「太伯入吴采药,断髪文身,以随吴俗。太王薨,太伯还,王季辟主,太伯再让。王季不听,三让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吾刑余之人,不可为社稷宗庙之主。王季知不可,权而受之。」二说亦汉儒所传,与郑氏异。案:太王薨后,季宜摄主,断无置丧事国事于不问,而往吴告伯、仲之理。设使伯、仲俱不随季而归,将季遂偕逝乎?抑将受伯、仲之让,独自归乎?《外传》之言,于是为疎矣。太王殁,太伯若以奔丧反国,则本为适长,理应嗣立,群臣何敢兴立季之议?且后既反国,则其始之采药荆蛮,夫何为者?《论语》此义,亦为未达。泛观诸说,惟郑为允。《诗·皇矣》云:「帝作邦对,自太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观此则知王季恭兄之谊,必有非寻常人士所及者。友爱如太伯,固早知之。知其父殁逊位,季必不受,故因太王病而托采药以行。及太王没,季历赴之,必屡促之,而太伯决然不返。及免丧之后,文身断髪,从荆蛮之俗。《太伯世家》言「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国主」。势不容复返,故季不得已而受让耳。传世称之,是谓「载锡之光」。当时民虽无称,而历世久远,夫子犹叹为至德,则亦王季厚明之所致矣。其云「三让之美,隐蔽不着」者,案:《孟子》云:「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然则凡让国者,或出于好名之念,惟太伯以让之故,几不得为子,故其美隐蔽。皇疏引范宁说有二释,其后释云「太伯病而托采药出,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死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髪文身,示不可用,使季历主祭,祀不祭之以礼,三让也。」此即郑君所云「隐蔽不着」之义也。隐蔽谓其美,非谓其让,盖让国之事,其迹甚着,不可得而隐蔽也。晋孙盛着《三让论》,不解郑氏「隐蔽」之旨,轻为讥弹,又谓「断髪之言,与《左传》相背,事为不经。」不知端委治礼乃君吴后事,其断髪文身自在免丧后从俗之时。两事判然,毫不相背。辱身遯迹,冀以逊国,岂复以不经为嫌?凡此之论,未足为郑难也。至孙自立说,则弃太子位为一让,不赴丧为二让,不养仲雍子为己后为三让。一让、二让与郑同,三让则孙氏臆测。夫泰伯既君吴,虽立后,亦仅为吴国之嗣,于周何与,而有此深思远防哉?此亦未为得理也。至范宁前释以三让为季历、文王、武王,以武王始得天下故也。然使当时更延数世甫有天下,岂得一并计之?是又以文害辞矣。又案:郑本《周纪》谓文王有圣表,故太王欲立王季以及文王,此自冀兴其国之意,非有所觊觎于天下也。太王始居邠,及狄人侵之,去之曾不啻敝屣,而谓有所动于天下之念,岂其然乎?然而夫子必言泰伯「以天下让」者,何也?曰,此美泰伯之德,大言之耳,明泰伯嗣周能有天下也。《荀子·正论篇》:「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孟子公孙丑篇》言「伯夷、伊尹与孔子,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即此义也。其德能有天下而让之人,是谓「以天下让」。古之以天下让者,莫大于尧、舜,莫难于泰伯,及周之服事,若禹虽传世,而其始亦是让。故弟子记此篇,以论泰伯始,以论尧舜文王及禹终也。若夫仲雍偕兄逊国,亦是至德,此不及者,表泰伯则仲雍可知。《释文》:「得,本亦作德。」郑此注即作「德」,见《后汉·丁鸿传注》。邢疏引郑作「得」,误也。又《丁鸿传》论及《刘祐传》引经并作「德」,皆是叚「德」为「得」。
○注:「泰伯」至「德也」。 ○正义曰:注言「昌必有天下,故泰伯让于王季」,是泰伯有利天下之心,且让迹甚着,复不得言「其让隐」,此皆注说之误。至浑言「三让」,不分节目,亦尚可通。金履祥《通鉴前编》:「《仪礼》三逊谓之终逊。然则三以天下让,谓终以天下孙也。」阎氏若璩《四书释地》取之,即此王注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注〕「葸,畏惧之貌,言慎而不以礼节之,则常畏惧。」】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注〕马曰:「绞,绞刺也。」】
正义曰:恭、慎、勇、直,皆德行之美,然无礼犹不可行。《曲礼》所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又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仲尼燕居》云:「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与此言劳、葸、乱义近。
○注:「葸,畏惧之貌。」 ○正义曰:《广雅·释言》:「葸,慎也。」王氏念孙《疏证》:「《大戴礼·曾子立事篇》云:『人言善而色葸焉,近于不说其言。』《荀子·议兵篇》:『
猜你喜欢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公羊高 卷十三·郑玄 干称篇第十七·张载 陶弘景的《真治》考·胡适 孝经刊误·朱熹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七章 三宝·林语堂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首上·王顼龄 十一经问对卷五·何异孙 卷四上·王应电 卷第二 风操 慕贤·颜之推 卷二十八(元魏三藏法师佛陀扇多译)·佚名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欧阳竟无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佚名 佛说无上依经卷下·佚名 佛说耶只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