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孝经刊误

【古今文有不同者别见考异】

宋 朱子 编

仲尼闲居曾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頼之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氷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以事一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爵禄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子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庻人之孝也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庻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此一节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氏门人之所记也疑所谓孝经者其本文止如此其下则或者杂引传记以释经文乃孝经之传也窃尝考之传文固多傅防而经文亦不免有离析增加之失顾自汉以来诸儒传诵莫觉其非至或以为孔子之所自着则又可笑之尤者盖经之首统论孝之终始中乃敷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庻人之孝而其末结之曰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其首尾相应次第相承文势连属脉络通贯同是一时之言无可疑者而后人妄分以为六七章【今文作六章古文作七章】又增子曰及引诗书之文以杂乎其间使其文意分断间隔而读者不复得见圣言全体大义为害不细故今定此六七章者合为一章而删去子曰者二引书者一引诗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复经文之旧其传文之失又别论之如左方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此以下皆传文而此一节盖释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之三章而今失其次矣但自其章首以至因地之义皆是春秋左氏传所载子太叔为赵简子道子产之言惟易礼字为孝字而文势反不若彼之通贯条目反不若彼之完备明此袭彼非彼取此无疑也【子产曰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其下便陈天明地性之目与其所以则之因之之实然后简子賛之曰甚哉礼之大也首尾通贯节目详备与此不同】其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又与上文不相属故温公改教为孝乃得粗通而下文所谓德义敬让礼乐好恶者却不相应疑亦裂取他书之成文而强加装缀以为孔子曾子之问答但未见其所出耳然其前段文虽非是而理犹可通存之无害至于后段则文既可疑而谓圣人见孝可以化民而后以身先之于理又已悖矣况先之以博爱亦非立爱惟亲之序若之何而能使民不遗其亲耶其所引诗亦不亲切今定先王见教以下凡六十九字并删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此一节释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之意为传之四章其言虽善而亦非经文之正意盖经以孝而和此以和而孝也引诗亦无甚失且其下文语已更端无所隔碍故今且得仍旧耳【后不言合删改者放此】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其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此一节释孝德之本之意传之五章也但严父配天本因论武王周公之事而赞美其孝之词非谓凡为孝者皆欲如此也又况孝之所以为大者本自有亲切处而非此之谓乎若必如此而后为孝则是使为人臣子者皆有今将之心而反陷于大不孝矣作传者但见其论孝之大即以附此而不知其非所以为天下之通训读者详之不以文害意焉可也其曰故亲生之膝下以下意郤亲切但与上文不属而与下章相近故今文连下二章为一章但下章之首语己更端意亦重复不当通为一章此语当依古文且附上章或自别为一章可也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徳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君子则不然言斯可道行斯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一节释教之所由生之意传之六章也古文析不爱其亲以下别为一章而各冠以子曰今文则合之而又通上章为一章无此二子曰字而于不爱其亲之上加故字今详此章之首语实更端当以古文为正不爱其亲语意正与上文相续当以今文为正至君臣之义之下则又当有断简焉今不能知其为何字也悖礼以上皆格言但以顺则逆以下则又杂取左传所载季文子北宫文子之言与此上文既不相应而彼此得失又如前章所论子产之语今删去凡九十字【季文子曰以训则昏民无则焉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凶德是以去之北宫文子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此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此一节释始于事亲及不敢毁伤之意乃传之七章亦格言也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此一节因上文不孝之云而系于此乃传之八章亦格言也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

此一节释要道之意当为传之二章但经所谓要道当自已而推之与此亦不同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此一节释至德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之首章然所论至德语意亦疎如上章之失云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防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至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一节释天子之孝有格言焉当为传之十章【或云宜为十二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故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此一节释立身扬名及士之孝传之十一章也【或云宜为九章】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此一节因上章三可移而言传之十二章也严父孝也严兄悌也妻子臣妾官也【或云宜为十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此不觧经而别一义宜为传之十三章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此一节释中于事君之意当为传之九章【或云宜为十一章】因上章争臣而误属于此耳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亦左传所载士贞子语然于文理无害引诗亦足以明移孝事君之意今并存之

子曰孝子之丧亲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防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传之十四章亦不觧经而别一义其语尤精约也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説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傅防于是乃知前軰读书精审其论固己及又窃窃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书之言可此经之防者别为外传【如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之类即附始于事亲之传】顾未敢耳淳熈丙午八月十二日记

孔丛子亦伪书而多用左氏语者但孝经相传已久盖出于汉初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为之也孔丛子叙事至东汉然其词气甚卑近亦非东汉人作所载孔臧兄弟徃还书疏正类西京杂记中伪造汉人文章【西京杂记之缪匡衡传注中顔氏已辨之可考】皆甚可笑所言不肯为三公等事以前书考之亦无其实而通鉴皆误信之其他此类不一欲作一书论之而未暇也姑记于此云

孝经刊误

猜你喜欢
  卷二十·高诱
  卷六·袁俊翁
  卷八十五·程公说
  卷一下·余萧客
  第十七章 15·辜鸿铭
  卷十·李光坡
  卷十七·程川
  卷二十八·康熙
  卷二百二十七·秦蕙田
  提要·陈悦道
  卷十七·王植
  卷二十九·道世
  诸佛菩萨殊胜因缘序·太虚
  卷第二十五·智旭
  第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八十六·彭定求

        卷586_1 【长洲怀古】刘沧   野烧原空尽荻灰,吴王此地有楼台。千年事往人何在,   半夜月明潮自来。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   停车日晚荐蘋藻,风静寒塘花正开。   卷586_2 【经炀帝行宫】刘沧

  • 赵蕃·唐圭璋

      蕃字昌甫,号章泉,郑州人。生于绍兴十三年(1143),寓信州之玉山,以荫补仕。尝受学于刘清人。清之守衡州,乃求监衡州酒库以卒业焉。旋乞祠归。理宗朝,与刘宰同召,不赴。绍定二年(1229)卒,年八十七。景定中,追谥文节。   小重山

  • 白石道人歌曲卷二·姜夔

      令  小重山令  赋潭州红梅  人绕湘臯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逺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江梅引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

  • 御制读白居易集·白居易

    御制读白居易集人咸谓香山之诗伤於易不知其易处正难及也偶读其集题此儒雅曾闻白乐天漫将率易议前贤但从性地中流出月露风云总道诠乾隆甲子仲冬【右谨依御制诗初集恭录】

  • 卷一百五十五·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五十五  明 冯惟讷 撰 别集第十一 辨证 禹碑 徐灵期衡山记云夏禹导水通凟刻石书名山之高刘禹锡寄吕衡州诗云传闻祝融峯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玕姿秘文龙虎形崔融云於铄大禹显允天德龙画?分

  •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魏收

    晋王东平王临淮王广阳王南安王太武皇帝十一男。贺皇后生景穆皇帝。越椒房生晋王伏罗。舒椒房生东平王翰。弗椒房生临淮王谭。伏椒房生楚王建。闾左昭仪生南安王余。其小儿、猫儿、真、虎头、龙头并阙母氏,皆早薨,无传。

  • 孙威敏征南录 全文·滕元发

    皇佑四年夏四月,广源州蛮侬智高寇邕州。守臣陈巩死之。遂击破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瑞九州岛。五月进围唐州城,纔容府寺仓廪,而城下之民剽杀略尽。朝廷始命起居舍人杨畋、阁门副使曹修安抚岭外,团练使张忠、蒋

  • 江苏巡抚尹继善奏折 要继续对张应星的会客日记上的人·雍正

      编者按:这篇奏折是与上篇安徽巡抚程元章的奏章一样,都是继续追查张应星与王澍的关系。这里又讲到得到张应星的会客日记,打算对所会之客一一根究。进一步说明此案愈扩愈大了。  【原文】  臣尹继善谨奏,为奏明事。

  • 卷七十五·元·蒋一葵

    【吕思诚】 〔字仲实。至正间官中书左丞。〕 吕仲实未显时,一日晨炊不继,欲携布袍质米于人,室氏有吝色,因戏作一诗曰:“典却春衫办早厨,山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

  • 卷之一千三百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53.鸿门宴·林汉达

    项羽接受了章邯投降之后,想趁着秦国混乱,赶快打到咸阳去。大军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投降的秦兵纷纷议论说:“咱们的家都在关中,现在打进关去,受灾难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是打不进去,楚军把我们带到东边去,我们的一家老小也会被秦

  • 卷十八·严粲

    <经部,诗类,诗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十八 宋 严粲 撰 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 【陆氏曰自此至菁菁者莪六篇并亡篇三是成王周公之正小雅】 南有嘉鱼乐与贤也【乐音洛】大平之君子【大音泰】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卷十一·佚名

    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经】佛告舍利弗:【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舍利弗而不告菩萨?答曰:舍利弗于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第一,如佛偈说:&ldquo;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 于十六分中,犹

  • 自杀日记·丁玲

    短篇小说。丁玲著。上海光华书局1929年5月初版。描写女子伊萨在上海因厌倦生活想自杀,写下自杀日记;当房主催交房租时,她让房主将日记拿去出卖抵债。

  • 皇言定声录·毛奇龄

    八卷。清毛奇龄撰。是书尊崇康熙皇帝对乐的主张,附以己见。合五声及宫清、商清、角清、徵清为九声。合五声及变宫、变徵为七调。又认为前人以变宫在宫前、变徵在徵前为谬,而将二变移于二正之后。大概熟悉吹箫吹笛之人,翻

  • 解厄学·晏殊

    《解厄学》是一部十分罕见的著作,它不仅立足于“解厄”,更关注致厄的根源。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人性的弱点”。他提出的“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的观点,至今仍有其精辟的现实意义。

  • 华严法界玄镜·澄观

    凡二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法界观玄镜、法界玄镜、玄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为华严宗初祖杜顺所撰华严法界观门之注释书。本书作于华严大疏之后。书名玄镜,系根据‘一镜摄九镜’之譬喻而来。内容系就杜顺所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