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陶弘景的《真治》考

这是我对《道藏》的第一次尝试,敬献给察等民先生六十五岁生日纪念论文集。

一九三三·四,十

《陶弘景的镇法》分七篇,共二十卷:

运题象第一,分四卷,记杨义和许多“真灵”会遇的故事。

甄命授第二,分四卷,记众“真灵”的训戒,“诠导行学,诚厉惩急”。

协昌期第三,分二卷,记众真所说“修行条领,服御制度”。

稽神枢第四,分四卷,记道教的地理,“区贯山水,宣叙洞宅”。

阐幽做第五,分二卷,“并鬼神宫府官司氏族,明形识不灭,善恶无遗”。

握真辅第六,分二卷,“此卷是三君(杨义,许谊,许翱)在世自所记录,及书疏往来,非《真法》之例”。

翼真检第七,分二卷,为“《真法·叙录》也,“非《真浩》之例”。

这二十卷中,“其十六卷是真人所治,四卷是在世记述”。七篇之题目是陶弘景“仰范纬候,取其义类,以三言为题”。

在《叙录》里,陶弘景说:

《真话》者,真人口授之语也,犹如佛经皆言佛说。而顾玄乎谓为“真迹”,当言真人之手书迹也,亦可言真人之所行事迹也。若以手书为言,真人不得为隶字。若以事迹为目,则此迹不在真人尔,且书此之时未得称“真”。既于义无旨,故不宜为号。

此段不但说明书名的意义, 并且使我们知道此书旧有顾玄乎的本子, 原题为《真迹》。《真治》之书名乃是陶弘景改作此书后新题的。顾玄平即是顾欢(《南史》七五,顾欢一字玄平,死时约当四八五年)(适按:永明元年,世祖征顾欢为太学博士,不就。四八五为永明三年,或稍早。他死在永明前期,则无可疑。他墓上木造理,地方官图表上,世祖尚存),是一个有大名的道士,隐居于刘天台山,

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事黄老道,解阴阳书,为术数多效验。(《南齐书》五四)

顾欢曾着《夷夏论》,很偏袒道教,他说:

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理之可贵者,道也;事之可贱者,俗也。舍华效夷,义将安取?若以道耶?道图符合矣。若以俗耶?俗则大乖矣。

他答袁集的驳论,曾说:

佛道实贵,故成业可遵。戎俗实践,故言貌可弃。

这都是有意的排斥佛教里的外国成分;这种思想最可代表当日的道教运动的思想背景。道教运动的意义只是要造出一个国货的道教来抵制那外来的佛教,要充分采纳佛教的“道”,而充分排斥佛教里的“戎俗”。《顾欢传》中说他讲《老子阿以提精胜,又教人恭敬《孝经》,可以治邪病(《南史》七五)。据陶弘景的记载,顾欢曾抄写道教经典,又到处访求道经。他答袁菜论中极力夸道教的伟大:

神仙是大化之总称,非穷妙之至名。至名无名,其有名者二十七品:仙交成真,真变成神,或谓之圣,各有九品。品极列入空寂,无为无名。指南文》七五,《南齐书》五四。)

他编纂的《真迹》,即是记一些他真降授杨义的事迹。

陶弘景的侄儿陶期也说:

《真语》一秩七卷,并是晋兴宁中众真降授杨许手书遗迹。顾居士已模,多有漏谬,更诠次叙注之尔。(《华阳隐居本起录》)

这是陶弘景生时所记,也与本书《叙录》互相印证。在《叙录》中,我们还可以考见顾欢《真迹》的大致体例。如云:

按众真辞旨皆有义趣,或诗或戒,互相酬配。而顾所撰《真迹》,枝分类别,各为部卷,致语用乖越,不复可领。今并还依本事介日月纸墨相承贯者,以为诠次。

又如云:

按此书所起,以真降为先,然后众事继述。真降之显在平九华(九华是书中下嫁杨义的紫清上官九华真妃,姓安,故书中又称安妃)。而顾撰最致末卷。

又如云:

先生(书中称“先生”者为许迈,小名映,后改名玄,字远游,王素之的朋友,《晋书》八十有传)事迹未近“真”阶,尚不宜顿在此部。而顾选载王右军父子书传(王盛之作许迈传, 事见于《晋书》八十。传文似即《云发七箴》)-O六所收之《许迈传》,其文甚佳,不似平常道士追记之作),并于事为非。又以安记(即安妃下降事)第一,省除许传,别充外书神仙之例。惟先生成后与弟书一篇(此书载于《云复七箴》一OA许ff传》之末)留在下卷。(现在《真浩握真辅》卷二,今本颇多割裂,当用《七签》本校之。)

我们看这几条,可见陶弘景改动顾欢的《真迹》的情形。

《叙录》又说:

又接起居《宝神权拥堂》梦祝述叙诸法,十有余条,乃多是抄经,而无正首尾,犹如日芒月象玄白服雾之属。而顾独不撰用,致命遗逸。今并诠录,各从其例。

此处所指《宝神经》中起居咪,及《明堂玄真上经》祝法,现均收在《真话》第三篇中。 依上条所记, 这一篇中的材料大概全是顾本所无,是陶弘景加入的。《叙录》又说:

邓真语》凡有紫书大学者,皆隐居(陶弘景自称“华阳隐居”)别抄取三君手书经中杂事各相配类,共为证明。诸经即非聊尔可见,便于例致隔。令同出在此,则易得寻究。

这又是他增添的部分,分量当不少。现在原书的“紫书大字”都一律变成了墨书,也就无从辨别了。又第六篇中的材料,一部分是顾本所有,一部分是陶氏所添,这也是《叙录》中承认的。

这样看来,陶本《真法》虽是源出于顾本《真迹》,已有了很大的改动,又有很多部分是陶弘票增添的。

《真法》所记众真灵降授的话,据陶弘景说都是杨素所记;其中有口授许长史(许谊,又名穆)及许摄(许翱,小名玉斧)的话,都是杨差转达的。据《真治》本卷所附《真胄世谱》。

许温死于晋孝武宁康元年(三七三)。

许础死时年三十,约当太和五年(三七o)。

标差死年不可考,所记众真降授之年为哀帝兴宁三年(三六五)。

这都是四世纪的人物。顾欢死于五世纪晚期,已在他们之后一百多年了。陶弘景与顾欢先后同时(适按,顾欢死在齐世祖(武帝)永明中,约在四八五,即永明三年),而年辈更晚;他生于宋孝建三年(四五六)。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五三六)。他的侄儿陶翊做他的《本起录》,是一部同时人的传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

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四八四——四八六)三年之中,就与世馆主东阳别、游狱(死于四八九)咨禀道家符日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访远近以正之。

这是道教中的“求经”事业。

成辰年(四’八)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至庚平年(四九 O) 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贾嵩《陶隐居内传》及《真治·叙录》皆作楼惠明),又到余姚太平山竭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晁山(《真借》作昭山)谒法师(《内传》不知此是女子,误作“沙门”)钟义山,又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标(《真治》作朱,此似误作诸),及诸处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

《本起录》所记经本来源,皆与《真浩·叙录》相印证。

当时“求经”的运动起于什么动机呢?原来东晋晚期,有两大组道教新经典出现于江左,其~组为葛洪的后人葛巢甫所传出的《灵宝经》,《真话·叙录》中所谓“葛巢甫造构《灵宝人风教大行”是也。另一组为杨泰与许家父子祖孙所传出的《上清大洞真经》以及附属的符录图经等。杨亲自称是南岳魏夫人下降亲授与他的,他用隶字写出,传与二许,更由许翔的儿子许黄民(极录》中称“许丞”)传授下去。 后来又有一个王灵期, 传得许黄民的抄本道经,放手改削增饰,传写于世, “流布京师及江东数郡,略无人不有”。宋齐之间,经典大出,人人说是杨许所传真本。顾次与陶弘景也都是写经造经之人,他们要尊崇他们自己所传的经典,所以都要造作一部传经故事的书。顾氏的《真迹》就是这样的一部书,陶氏的《真浩》也是这样的一部书。

顾欢是家齐两朝的一位大名士,陶弘景要改造他的书,不能不抬出更有力的根据来。所以陶弘景不能不东奔西走,到处搜求所谓杨许三人的手书真迹。他自负有鉴别法书的特别眼力,一见就能辨别手稿的真伪。他说:

隐居昔见张道恩善别法书照其神识。今睹三君迹,一字一画,便望影悬了。自思非智艺所及,特天假此监,令有以显悟尔。(《华阳陶隐居集》有与梁武帝往复诸启,皆是考辨晋人手书真迹的讨论,可以参看。)

在那个很早的时期,在那个考证校勘之学未成立的时期,陶弘景编纂《真法》的方法真是很可以吓倒人的精密的考订方法!看此书开卷第一行的校勘:

琼林蔚萧森(原注)“此一字被墨浓赔不复可识。正中抽一脚出下,似是羊字,其人名权。”

这是何等谨严的校勘记!以下常有这样的校记:

右三条,杨君草书于纸上。

右二条,有长史(许褴)写。

右一条,杨书,又有长史写。

右一条,杨书,后被割不尽。

右八条,杨书,又有椽(许拥)写。

这样详细记载材料的性质,使人不能不感觉编书者的科学的精神!

他在《叙录》里详细标出他的方法,如云:

又按三君手书,个既不摹,则混写无由分别,故各注条下。若有未见真手,不知是何君书者,注云“某书”。又有四五异手书,来群为同时便写,写后人更写。既无姓名,不证真伪。今并撰录,注其条下,以甲乙丙丁各甄别之。

如云:

又按三方手书作字有异今世者。……鬼廉字皆作摩,净洁皆作盛洁,盛贮皆作清贮。凡大略如此,亦不可备记。恐后人以世手传写,必随世改动,放标示其例,令相承谨按尔。

又按三方书字有不得体者,于理乃应治易,要宜全其本迹,不可从实阁改,则浇流散乱,不复因真。今并朱郭疑字而注其下。

这都是最谨严的校勘方法。

用这样精密谨严的方法来编纂一部记天神仙女降授的语言,这是最矛盾的现象。这书里的材料,自从开卷记仙女愕绿华事以下,自然全是鬼话。用最谨严的方法来说鬼话,虽不能改变鬼话的性质,倒也可以使一般读者觉得方法这样谨严的人应该不至于说谎作伪!所以我们看了陶弘景的校订方法那么自觉的谨严,真不能不格外疑心他或者是一个“读书万余卷”的大傻子,或者是一个“好著述,尚奇异”的大骗子。他自己着有《周氏冥近记》,记一个十九岁的道士周子良感降他在的事,性质与《真治》最相像。我们可以联想那个中古时代的迷信空气里,那样出类拔草的学者也不能完全逃出这种迷信的势力。陶弘景的母亲郝氏就是一个最虔诚的佛教弟子,他自幼就生养在那佛教道教混合的空气里,所以他大概真心相信周氏冥通的故事,也真心相信仙真降授杨许的故事。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他不过是一个博学的愚人。这是最忠厚的看法。但他又恐怕别人不相信他的记载,所以有心做出那一大套的校勘考订的架子来,抬高那些鬼话的可信的程度。在这一点上,即使他是被宣传教义的虔诚心所驱使,他总不能逃避有心诈欺的罪名。

这就是说,陶弘景相信那旧本记载的众他真降的故事,那也许是时代的影响,不完全是他的过失;可是他有心要把一大堆鬼话编成一部道教传经始末的要典,所以特别夸炫他的材料如何真实,方法如何谨严,这就是存心欺诈了。

《真借》为传经而作,其著作动机即有诈欺性质,已如上述。今举一组最无可疑的证据,使人更明白此书的编撰者确是有意作伪。

《真洁》全书多是半通半不通的鬼话,很少可读的部分。但其中第二篇(《甄命授》)的第二卷里忽然有十几条很有趣味的文字,也都是最尊贵的“高真”说的议论。我读这十几条时,觉得文字怪顺口,好像是我曾经念熟的,可是我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后来我重读到“恶人害贤,犹仰天而唾”一条,忽然大悟这是全抄《四十二章经》的。我检出《四十二章经》来对勘,才知道这十几条全是抄袭《四十二章经》的。四十二章之中,有二十章整个儿的被偷到《真浩》里来了!

我现在把这二十条都按在这里,把《四十二章经》的原文也抄在这里,《真治》里的校注也全抄在这里,请大家看看:

《真浩》《四十二章经》

(用高丽藏利

()方诸青童君告日……(42)佛言:吾视诸侯之位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怖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砾石,宝如砖石,视纨绩如弊帛者川视布素之好如弊帛。始可谓能问道耳。

(2) 方诸青童君日:4)佛言:诸沙J行道,为道,……喻中负重行泥中,当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苏息。道士视情欲,甚于彼泥息。沙门现情欲甚于被泥,直中,直。念道,可免众苦,亦得卜念道,可免众若。道矣。(原注:谨案上相都无降受事,唯有此二告及歌诗一首,恐未必是杨君亲所瞻奉受记也。)

(3) 西城王君告曰:夫人(刘佛言:人离三恶道,离三恶道得为人,难也。既得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为人,去女为男,难也。既得男难。既得为男,六情完具为男,六情四体完具,难也。难。六根已具,生中国难。即六情既具,得生中国,难也。处中国,值奉佛道难。既奉佛既处中国,值有道父母国君,道,值有道之君难。既值有道难也。既得值有道之君,生学之君,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道之家,有慈仁善心,难也。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善。既发,信道德长生者,难也。既信道德长生,值太平主辰之运为难也。可不景哉?

(对太上问道人口:人命在(刃)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日间?或对日,在数日之间。几间?对日,在数日间。佛太上日,子未能为道。或对日,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人命在饭食之间。太上日,子]门人命在几间?对日,在饭去矣,未谓为道。或对日在呼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吸之间。太上日,善哉,可谓为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道者吴!吾昔闻此言。今以告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子善学道,庶可免此呼吸。卜可谓为道者矣。

弟子虽去吾教(原注:教(38)佛言:弟子去吾数千应作校字,皆犹差悬也)千万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里,。存吾戒,必得道矣。研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王经宝书,必得仙也。处吾左侧者,意在邪行,终不得道也。

人之为道,读道经行道事](39)佛言:人为道犹若食者,譬若食蜜,遍口皆甜产腑蜜,中务皆甜,吾经亦尔。其皆美,而有余味。能行如此义皆快,行者得道矣。者,得道矣。(原注:上宰亦无降杨事。)

(5)太虚真人南岳赤君告(4)佛言:人有众过而不日:人有众恶而不自悔,顿止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扰其心,罪来赴身,如川归海,田水归海,自成深广矣。有过知成深广耳。有恶知非,悔过从非,改恶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善,罪灭善迹,亦得道也。得道也。

(6)又告回:恶人害贤,犹(7)恶人富贤者,犹仰天仰天而唾,唾不垮夭,还培己而唾,唾不得夭,还污己身;送别(原注:刑字应作形);逆风风份人,尘不污彼,还纷己身。扬尘,尘不培技,还准其身。贤者不可毁,私必灭己也。道不可鼓,祸必灭己。

()太虚真人曰:饭凡人(附言:饭凡人百,不如百.不如饭一善饭善人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饥千,不如饭一学道者。寒栖山持五我者一人。饭持五戒者林者,益当以为意。(原注:赤万人,不如饭一须陀亘。君亦无复别授事。)

(8)紫元夫人告回:天下(0)佛言:天下有五难:有直难:贫穷惠施,难也;豪富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学遗,难也;制命不死,难也;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得见洞经,难也;生值壬辰后份世克圣世,难也。5

(9)我昔问太上,何缘得(f)有沙门问佛,以何缘识宿命?太上答曰:道德无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形.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无形,知之无益。要当守志遗,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行,譬如唐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六情,守空净,亦见见形。断欲穿空,即见道真,道之真,亦知宿命矣。知宿命知

(0)紫微夫人告回:为道(4)佛言:夫为道者,譬者譬彼持火入冥室中,其冥即如特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秋存。学遗存正,愚灭,而明税在。学道见谛,尽痴即灭,而正常存也。痴都灭,得无不见

时色之于己也, 譬被小儿5(20)佛言:对色之于人,贪刀刃之蜜,其甜不足以美譬如小)贪刀刀之蜜,甜不足口,亦即有我青之患。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玄清夫人告曰:夫人

佛言:人系于妻子宝系于妻子空宅之急,甚于牢狱宅之患,甚于牢狱近格。根档轻摇。牢狱征格会有原放,而牢狱有原赦,妻子情歌虽有虎妻子情歌虽有虎。之祸(原O之患, 己优十投焉,其罪注:有此一异手写本无此十九无赦。字,恐是脱漏),已犹甘。投焉,其罪无赦。

情累于人也,犹执炬火逆。牌)爱欲之于人,犹执炬风行也。愚者不释炬,大必烧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炮,必手。贪欲息怒愚痴之毒(原有烧手之患。贪淫息怒愚痴注:又闹此十五字,于辞有不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这除应尔。贪喷凝所谓三毒),处卜祸者,必有危殃,犹愚贪机人身中,不早以道除斯祸者,炬自烧其手也。必有危范,愚痴者火烧手之谓也。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25)佛言:夫为适者犹本行,亦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在水,寻觅而行,不在触岸,亦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卜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又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鬼神所遮,不为烟流所住,亦为迫,不为秽欲所惑,不为众卜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邪所依,精进不疑,吾保其得道,不为倩歌所惑,不为众都遭矣。所证,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

(2)南极夫人口人从爱(3)佛言:人从爱欲生生忧,优生则有畏,无爱则无忧,从忧生畏。无爱则无忧,忧,无忧则无畏。不忧即无畏。

昔有一人,夜诵经甚悲,(刀)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悲至意感,忽有怀归之表。太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上真人忽作凡人径往问之:子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尝弹琴耶?答曰,在家时常弹对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之。真人日:弦缓何如?答卜?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不鸣不悲。又问:弦急何卜,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如?答曰,声绝而伤悲。又]对日,诸音普矣(“矣”字丽本问:缓急得中如何?答曰,众作“悲”。此从宋元本)。佛音妙合,八音奏矣。真人口:言: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学道亦然。执。调适,亦如弹可得矣。琴,道可得矣。

爱欲之大者莫大于色,其(22)爱欲莫甚于色。色罪无外,其事无赦。赖其有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一;若复有二,普天之民莫能矣。假其二,普天之民无能为为道者也。]道者!

(3)有人怨我者,我不纳(6)有人闻佛道守大仁恶,恶自归己。将祸而归身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写中,犹景(原注:应作影字)响佛。佛默然不答,怒之痴冥狂之随形声矣。愚依然。骂止,问日:“子以礼

右众灵教戒所言。从人,其人不纳,宝(此从宋元

本。丽本作实)礼如之乎?”

按此三男真,二女真,并日,“持归。”“分子骂我.我亦同县之尊贵者,降集甚希。恐博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此是诸降者叙说其事,犹如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秋分日瑶台四君吟耳,非必亲离。快为恶也。”受杨君也。附注:经文各条上的数目

字是我依高丽藏本的次第加

上去的。这次第与通行本稍不同。

以上十三条(其实是二十条)全抄《四十二章经》,这是毫无可疑的。陶弘景的校注及跋语都是很分明的,要我们相信这十三条都不是他补做的,都是他根据旧有的写本转写的。在这十三条之后几行,又有一条校注:

从前卷《有待》歌诗十篇接戒来至此,凡八纸,并更手界纸书。后裁半行书字,即是杨书“净睹天地”行。此前当并有杨续书,后人更写别续之耳。所以前脱三十四字。畅所书,今未知何事。

这一条校语很可怪。此中有不很可解的字句,但大意是很明白的:陶弘景要告诉我们,从《有待》歌诗至此,凡八纸(古人写书用统计算,一纸往往可写二三千字),没有杨表的手稿,是“更手”书写的。然而我们翻看此十三条以前,各条皆注明“杨书”,或“长史书”,或“椽书”,都很分明,只有这十三条未注明有杨许写本。这十三条既是“更手”写的,既无杨许写本可校,那么,上文第十一条脱文两处,一处十九字,一处十五字,共三十四字,又是用什么本子校补的呢?陶弘景在那两处脱文之下注的很奇怪,一处他说:

有此一异手写本无此十五字,恐是脱漏。

然则不只一个“更手’写本,还有一个“异手写本”可供校勘了。另一处他说:

又阔此十五字,于辞有不应尔。

上文说“恐是脱漏”,此处说“于辞有不应尔”,这又像是说,无别本可校,只是陶弘景揣摹文义,补足这三十四字的了。究竟这校补的三十四字是依据别本呢?还是因为陶氏觉得“于辞有不应尔”而补足的呢?

其实他既无“异手写本”可据,也不是揣摩文义“于辞有不应尔”。他依据的是当时的一部《四十二章经》,他校补的三十四个字都与现存最古本《四十二章经》完全符合。最可注意的是他校补的脱文内的“贪喷痴三毒”也正是佛家的术语。他自抄,自闭,自校,自补,又自己做出那种故没迷阵的注语来欺一世与后世的读者。这两段脱文的校补是最无可疑的铁证,证明了陶弘景不仅仅自己补足了这三十四个字的脱文, 他简直是这二十条的作伪者。 他采取了《四十二章经》的二十章,把 “佛言”都改作了道教高真的话,文字也有了极微细的改动,又故意加上了两个误字的校勘和两处脱文的校补,——摆出他的十足的谨严方法的架子——使人知道他是有所本的。然而《四十二章经》是久已流行的怫书,尽管颠倒次第,尽管改佛为仙真,尽管改窜文字,终不免有被人搜出娘家的危险。所以陶弘景不敢把这生吞活剥的二十条归到杨许的真迹,也不敢说是顾欢旧本所有,只说了许多迷离恍他的鬼话,好像连他自己也不很相信似的!这样的费大劲绕大弯子,岂非作伪心劳日抽吗?

《四十二章经》有后汉译本,见于梁僧信所见的“旧录”。桓帝延银九年(一六六)襄指上书弓*桑下不三宿”及“革囊盛血”二事,似是引用旧本《四十二章经》。后汉末年牟子博作《理惑论》,也提及此经。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又著录吴支谦译的一部《四十二章经》,注云:“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此支谦译本(或改本)似即是现存的本子。《高僧传》的《竺法兰传》说他与摄摩腾同来,他所译的五部经,

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

汤锡予先生(用彤)疑心当对江左所传本即是支策本。然考资长房所记,似当时实有“小异”的两种本子。陶弘景生于佛教的家庭,他又是博学的人,不见得不曾读过此经。大概他受了此经的文字的引诱,决心要把经中要义改成道教高真的训减,所以他一口气输了二十章。他的博学条名,他的谨严的校订方法,都使人不疑心他作伪,所以这二十条居然经过了一千四百年没有被人侦查出来!

其实整部《道藏》本来就是完全贼赃,输这二十短章又何足信怪!我所以详细叙述这二十章的窃案,只是要人看看那位当年“脱朝眼挂神虎门”“辞世绝俗”的第一流博学高土的行径也不过是如此而已。

一九三三·三·二十九夜写完

参考书目:

陶弘景:《真话》,《道藏》本,《道藏辑要》本。

又:惆氏冥通记》,《道藏》本。

陶M:《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云复七签》一①七。

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道藏》本,叶德辉例古堂汇刻书》本。

《云发七签》卷三至卷四(叙灵宝上清两系道经始末);又卷五(李渤的《真系》);又卷一O六(《许近传风扬我传》)。

《四十二章经》,缩刷《大藏经》(藏字五)本。(金陵刻经处及其他流行本改窜太多,不可用。)

铺齐书》卷五四;又《南史》卷七五。(《顾欢传》)

后记

昨夜傅孟真先生告诉我, 陈寅烙先生说朱子语录中也曾指出《真话》 有抄袭《四十二章经》之处。我听了很高兴,就检出《朱子语类》的《老氏民释氏》两卷查看,在解氏卜卷中(卷百二六碰得这一条:……

道书中有《真话》,末后有《道授》篇,却是窃《四十二章经》之意为之。… …

此条是辅户所录,他似未覆检《真治》原书,故有小误两点:抄袭《四十二章经》的一篇名《甄命授》,不称《道授》篇;其篇第在七篇之第二,不在“末后”。朱子说此篇是“窃《四十二章经》 之意为之” ,也是不曾细考,其实是囫囵盗窃《四十二章经》的文字,不仅是窃其意旨而已。

我在本文里曾说陶弘是偷了这二十条,居然经过了一千四百年没有被人侦探出来。现在得此一条,始知我的一位同乡先哲在七百多年前已侦探出这一件窃案了。我很感谢陈寅烙先生的指示。

记此条后,我又想《四库提要》也许有考证《真治》的话,因检《提要》子部道家类《真洁》条(卷一四六)下,果然也弓《本子语录》云:

《真话·甄命》篇却是窃佛家彻十二章经》为之。至如地狱括生妄诞之说皆是窃佛教中至鄙至陋者为之。

此条即是上文我引的《辅片录》的一条,而显然有妄改妄删之处:《道授》篇改为《甄命》篇,此是覆检《真洁》篇名而改语录原文的;又删去“窃《四十二章经》之意为之”一句中“之意”二字。此条下文“至如地狱托生妄诞之说”一段,似是朱子泛论道书,不是论《真治》,故下文说:

某尝请其徒曰:自家有个大宝珠被他窃去了,却不照管,亦都不知,却去他墙根壁角窃得个破瓶破罐用,此甚好笑!

《提要》误把这段泛论也认作考订《真借》的了。

《提要》又引黄伯思《东视余论》云:

《真语·众灵教戒》条后方圆诸条,皆与佛…十二章经》同,后人所附。

今拉《津逮秘书》本《东观余论》卷下,有《跋(真治·众灵教戒)条后》一则,其文云:

此下方围诸条,皆与佛…十二章经旧,恐后人所附益,非扬许书。

“‘方围诸条”,《提要》妄改为“方圆诸条”。“方围”大概是黄伯恩校读后用笔作“方围”钩出的诸条。黄伯思死于政和八年(——一八),又远在朱子之前了。

据李纲的《黄公墓志铭》 , 黄伯恩“广读佛书,恍若有悟,遂笃好之;尝作《西方净土发愿记》,以述见闻及家世归依之意,甚详。将没之夕,沐浴易衣西向修念佛三昧而逝”。但他“亦好道家之言,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其再至京师,梦人告之日,‘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册。不逾月,遂谢世”。他既好道,又信佛;既想替道教的上帝典司文翰,又要修“念佛三昧”,想往生西方净土。这个人最像陶弘景,所以他最佩服陶弘景,《东现余论》中论及棋谱》的有六条之多,或跋崇宁所书镇法册后》云:

《真话》所载杨许三公往反书赋,语存而迹遍,深可嗟慨,故聊书之,珠愧刘朝不伦也。然予书格本出魏晋,知者观之亦可以求古人之笔意。丙戌岁(—一O六)三月二十日书。

又《跋所书<莫浩微纸后》云:

数日夜旦考校,殊无间功,今日已竞,灯前现陶华阳《真话》。戏书此数条。吾于书字,比分人差知古意,非于汉魏晋诸人书中挣者不爱。大现成子(—一0八)八月十九日夜。

又《跋陶隐居书后》云:

陶隐居书故自入流,其在华阳,得杨许三真君真迹最多而学之,故萧远活雅若其为人。……政和乙未岁(——一五)。

我们读这几条,可知黄伯思深信陶弘是确曾得着杨许三君的手书真迹,只可惜 “语存而迹逸”,所以他自己有时还想在六百年后追想他们的笔意,另写一种《真治》本!

因为他深信陶弘景, 所以他不疑《众灵教戒》 诸条是陶弘是伪作的,他只说 “恐后人所附益,非杨许书”。这就是说,此请条是与《四十二章经》全同,但抄来附益是在杨许之后,陶弘景之前。黄伯恩也被陶弘景的校语欺骗了:他相信《真治》是陶弘景根据杨许真迹的原本,不过这些众灵教戒非杨许书,恐是后人所附益,而陶弘景不曾删去的。《四库提要》妄删“非杨许书”一句,就失去黄氏的本意了。

一九三三·五·十

猜你喜欢
  提要·汪绂
  统说·卫湜
  卷十六·吕祖谦
  卷三·吴澄
  春秋纂言卷十·吴澄
  卷十八·王质
  (五)·梁漱溟
  更法第一·商鞅
  西归直指卷四·周梦颜
  大雲初分解脱转福德藏法门健度第八·佚名
  卷十五·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卷第十二·道原
  复李管卿先生书·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四十二·吴景旭

      已集下之下  録笺  黄山谷曰新烦寃旧哭夏父勿忌云吾见新大故小  禾头生耳黍穂黑齐民要术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春光澹沲度千门富嘉谟明氷为春氷澹沲度千门明氷时出御至尊  始出枝撑幽慈恩防下数级皆枝

  • 第十三出 送行·李渔

    〖谒金门〗(小生、小旦携手上)(小生)行色动,想起忽惊残梦。(小旦)死穴生衾曾许共,暂离何足恸。(小生)娘子,我和你缔盟之后,朝夕相依,乐极忘归,不觉已是三春时候。昨日闻得你要回去葬亲,使我神魂俱丧。你身娇体怯,路远途长,教我怎生舍得

  • 卷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十四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元【七言古诗】题平阳龙神张诚叔别业长歌  溥光始山之东山之隅龙神风物美且都泉清树茂田膏腴中有太古仙民居云是先人之故庐龟趺千字存遗墟右冈左林跨修途前潭後阜开

  • 卷二十八·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初唐十五 苏頲【字廷硕瓌之子】 和杜主簿春日有所思 朝上高楼上俯见洛阳陌揺荡吹花风落英纷已积美人不共此芳妍空所惜揽镜尘网滋当窗

  • 御选金诗卷二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二十四七言絶句六元好问内乡杂书行吟溪北复溪南风日烘人酒易酣无限春愁与谁语梅花娇小杏花憨岀都春闺斜月晓闻莺信马都门半醉醒官栁青青莫回首短长亭是断肠亭自赵庄归冠氏春华澹澹晓寒轻野草揺

  • 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张廷玉

        张慎言 徐石麒 解学龙 高倬 左懋第 祁彪佳   张慎言,字金铭,阳城人。祖升,河南参政。慎言举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寿张知县,有能声。调繁曹县,出库银籴粟备振,连值荒岁,民赖以济。泰昌时,擢御史。逾月,熹宗即

  • 东都事略卷六十二·王称

    列传四十五  王徳用字元辅超之子也超有传始超为懐州防御使补徳用为牙内都指挥使超率兵六万伐李继迁出绥夏徳用时年十七从为先锋破贼于铁门闗进师乌白池他将失道超不进徳用以精兵五千转战三日贼遂郤乃领众要其归路距

  • 清波杂志卷十一·周煇

    宋 周煇 撰龙图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编修国朝会要详定九域图志编御笔礼制局详议官蔡攸奏臣伏奉圣恩差冬祀大礼陞辂执绥十一月五日陛下御玉辂自太庙出南薰门至玉津园伏宣谕臣曰玉津园东楼殿重复是何处臣奏以

  • 四 抄碑的房屋·周作人

    补树书屋本身是朝东一排四间房屋,在第二间中间开门,南首住房一间,北首两间相连。院中靠北墙是一间小屋,内有土炕,预备给佣工居住,往东靠堂屋背后一条狭弄内是北方式的便所,即是蹲坑。因为这小屋突出在前面,所以正房北头那一间

  • 徐商传·欧阳修

    徐商别名义声,还有个别名秋卿,在新郑县寄居了两代,所以算作新郑县人。年轻时隐居在中条山。参加进士科考试被录用。宣宗大中年间,提升为尚书左丞。宣宗李忱诏令他任巡边使。后完成特定使命,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突厥余部依

  • 卷四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礼部祠祭清吏司中祀四凡祀天神之礼为坛一成於正阳门外设石龛四於坛北皆镂以云文以奉云师雨师风伯雷师之神均南向岁孟夏常雩後如不雨诹日遣官祗告祈雨天神位前各陈脯醢果实帛一爵

  • 卷四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二<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二<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二<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卷

  • 卷三十·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觧卷三十宋 陈经 撰酒诰【周书】商民化纣之恶以酒而丧德成王周公知其受病处在于酒故专作酒诰之书使康叔抚卫封禁民之饮酒如曰羣饮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且周家以仁得天下饮酒末节也而遂至于杀得无

  • 提要·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全解       书提要【臣】等谨案尚书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之奇字少颖号拙齐侯官人官至宗正丞事迹具宋史儒林传之奇辞禄家居博考诸儒之説以成是书宋志作五十八卷此本仅标题四

  • 说无垢称经卷第一·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广严城庵罗卫林。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二千。皆为一切众望所识。大神通业修已成办。诸佛威德常所加持。善护法城能摄正法。为大师子

  • 禅林宝训序·净善

    宝训者。昔妙喜竹庵诛茅江西云门时共集。予淳熙间。游云居得之老僧祖安。惜其年深蠹损首尾不完。后来或见于语录传记中。积之十年仅五十篇余。仍取黄龙下至佛照简堂诸老遗语。节葺类三百篇。其所得有先后。而不以古今

  • 祖庭钳锤录卷之上·费隐通容

    明嗣祖沙门 费隐通容 辑着居士 夏春晖 龚士龙 较灵源惟深禅师曰。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甚么处。病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帝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

  • 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序·水鉴慧海

    嘉兴大藏经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序余常谓圣贤危微之旨必待人而后传故我儒之有薪传犹释氏之有统嗣也圣贤危微之传必升堂而后入室我儒之有洙泗犹释氏之有祖庭衣钵也圣贤之道非其人不传释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