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哉言乎!野蠻時代所謂道德者,其旨趣甚簡單而常不相容;文明時代所謂道德者,其性質甚繁雜而各呈其用。而吾人所最當研究而受用者,則凡百之道德,皆有一种妙相,即自形質上觀之,划然立于反對之兩端;自精神上觀之,純然出于同体之一貫者。譬之數學,有正必有負;譬之電學,有陰必有陽;譬之冷勢兩暗潮,互沖而互調;譬之輕重兩空气,相薄而相劑。善學道者,能備其繁雜之性質而利用之,如佛說華嚴宗所謂相是無礙、相入無礙。苟有得于是,則以之獨善其身而一身善,以之兼善天下而天下善。

朱子曰:“教學者如扶醉人,扶得東來西又倒。”凡我輩有志于自治,有志于覺天下者,不可不重念此言也。天下固有絕好之義理,絕好之名目,而提倡之者不得其法,遂以成絕大之流弊者。流弊猶可言也,而因此流弊之故,遂使流俗人口實之,以此義理、此名目為詬病;即熱誠達識之士,亦或疑其害多利少而不敢复道。則其于公理之流行,反生阻力,而文明進化之机,為之大窒。庄子曰:“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巨。”可不懼乎?可不慎乎?故我輩討論公理,必當平其心,公其量,不可徇俗以自畫,不可惊世以自喜。徇俗以自畫,是謂奴性;惊世以自喜,是謂客气。

吾今者以讀書思索之所得,覺有十种德性,其形質相反,其精神相成,而為凡人類所當具有,缺一不可者。今試分別論之:

其一 獨立与合群

獨立者何?不倚賴他力,而常昂然獨往獨來干世界者也。

(中庸)所謂“中立而不倚”,是其義也。人之所以异于禽獸者以此,文明人所以异于野蠻者以此。吾中國所以不成為獨立國者,以國民乏獨立之德而已。言學問則倚賴古人,言政術則倚賴外國。官吏倚賴君主,君主倚賴官吏。百姓倚賴政府,政府倚賴百姓。乃至一國之人,各各放棄其責任,而惟倚賴之是務。究其极也,實則無一人之可倚賴者。譬猶群盲偕行,甲扶乙肩,乙牽丙袂,究其极也,實不過盲者依賴盲者。一國腐敗,皆根于是。故今日救治之策,惟有提倡獨立。人人各斷絕倚賴,如孤軍陷重圍,以人自為戰之心,作背城借一之舉,庶可以掃拔已往數千年奴性之壁壘,可以脫离此后四百兆奴种之沈淪。今世之言獨立者,或曰“拒列強之干涉而獨立”,或曰“脫滿洲之羈軛而獨立”;吾以為不患中國不為獨立之國,特患中國今無獨立之民。故今日欲言獨立,當先言個人之獨立,乃能言全体之獨立;先言道德上之獨立,乃能言形勢上之獨立。危哉微哉!獨立之在我國乎?

合群云者,合多數之獨而成群也。以物競天擇之公理衡之,則其合群之力愈堅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權于世界上,此稍學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國謂之為無群乎?彼固龐然四百兆人,經數千年聚族而居者也。不宁惟是,其地方自治之發達頗早,各省中所含小群無數也;同業聯盟之組織頗密,四民中所含小群無數也。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對于一群,常肯絀身而就群;以小群對于大群,常肯絀小群而就大群。夫然后能合內部固有之群,以敵外部來侵之群。乃我中國之現狀,則有异于是矣。彼不識群義者不必論,即有號稱求新之士,日日以合群呼號于天下,而甲地設一會,乙徒立一党,始也互相輕,繼也互相妒,終也互相殘。其力薄者,旋起旋滅,等于無有;

其力強者,且將釀成內訌,為世道憂。此其故,亦非盡出于各人之私心焉,蓋國民未有合群之德,欲集無數之不能群者強命為君,有其形質,無其精神也。故今日吾輩所最當講求者,在養群德之一事。

獨与群,對待之名詞也。入人斷絕倚賴,是倚群毋乃可恥?常絀身而就群,是主獨無乃可羞?以此間隙,遂有誤解者与托名者之二派出焉。其老朽腐敗者,以和光同塵為合群之不二法門,馴至盡棄其獨立,閹然以媚于世;其年少气銳者,避奴隸之微號,乃專以盡排儕輩、惟我獨尊為主義。由前之說,是合群為獨立之賊;由后之說,是獨立為合群之賊。

若是乎兩者之終不能并存也。今我輩所亟當說明者有二語,曰獨立之反面,依賴也,非合群也;合群之反面,營私也,非獨立也。雖人自為戰,而軍令自聯絡而整齊,不過以獨而扶其群云爾;雖全机運動,而輪軸自分勞而赴節,不過以群而扶其獨云爾。苟明此義,則無所容其托,亦不必用其避。臂之物質然,合無數“阿屯”而成一体,合群之義也;每一“阿屯”中,皆具有本体所含原質之全分,獨立之義也。若是者,謂之合群之獨立。

其二 自由与制裁

自由者,權利之表證也。凡人所以為人者有二大要件,一曰生命,二曰權利。二者缺一,時乃非人。故自由者,亦精神界之生命也。文明國民每不惜擲多少形質界之生命,以易此精神界之生命,為其重也。我中國謂其無自由乎?則交通之自由,官吏不禁也;住居行動之自由,官吏不禁也;置管產業之自由,官吏不禁也;信教之自由,官吏不禁也;書信秘密之自由,官吏不禁也;集會、言論之自由,官吏不禁也。

(近雖禁其一部分,然比之前世紀法、普、奧等國相去遠甚。)凡各國憲法所定形式上之自由,几皆有之。雖然,吾不敢謂之為自由者何也?有自由之俗,而無自由之德也。自由之德者,非他人所能予奪,乃我自得之而自享之者也。故文明國之得享用自由也,其權非操諸官吏,而常采諸國民。中國則不然,今所以幸得此習俗之自由者,恃官吏之不禁耳,一旦有禁之者,則其自由可以忽消滅而無复蹤影。而官吏之所以不禁者,亦非專重人權在而不敢禁也,不過其政術拙劣,其事務廢馳,無暇及此云耳。官吏無日不可以禁,自由無日不可以亡,若是者謂之奴隸之自由。若夫思想自由,為凡百自由之母者,則政府不禁之,而社會自禁之。以故吾中國四万万人,無一可稱完人者,以其僅有形質界之生命,而無精神界之生命也。故今日欲救精神界之中國,舍自由美德外,其道無由!

制裁云者,自由之對待也。有制裁之主体,則必有服從之客体。既曰服從,尚得為有自由乎?顧吾嘗觀万國之成例,凡最尊自由權之民族,恒即為最富于制裁力之民族。其故何哉?自由之公例曰:“人人自由,而以不侵人之自由為界。”制裁者,制此界也;服從者,服此界也。故真自由之國民,其常要服從之點有三:一曰服從公理,二曰服從本群所自定之法律,三曰服從多數之決議。是故文明人最自由,野蠻人亦最自由,自由等也,而文野之別,全在其有制裁力与否。無制裁之自由,群之賊也;有制裁之自由,群之寶也。童子未及年,不許享有自由權者,為其不能自治也,無制裁也。國民亦然,苟欲享有完全之自由權,不可不先組織鞏固之自治制。而文明程度愈高者,其法律常愈繁密,而其服從法律之義務亦常愈嚴整,几于見有制裁不見有自由。而不知其一群之中,無一能侵他人自由之人,即無一被人侵我自由之一,是乃所謂真自由也。不然者,妄竊一二口頭禪語,暴戾恣睢,不服公律,不顧公益,而漫然號于眾曰:“吾自由也。”則自由之禍,將烈于洪水猛獸矣。昔美國一度建設共和政体,其基礎遂确乎不拔,日益發達,繼長增高,以迄今日;法國則自一七八九年大革命以后,君民兩党,互起互仆,垂半世紀余,而至今民權之盛猶不及英美者,則法蘭西民族之制裁力,遠出英吉利民族之下故也。然則自治之德不備,而徒漫言自由,是將欲急之,反以緩之;將欲利之,反以害之也。故自由与制裁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已,又乃相待而成,不可須臾离。言自由主義者,不可不于此三致意也。

其三 自信与虛心

自信力者,成就大業之原也。西哲有言曰:“凡人皆立于所欲立之地,是故欲為豪杰,則豪杰矣;欲為奴隸,則奴隸矣。”孟子曰:“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又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棄者不可与有為也。”天下人固有識想与議論過絕尋常,而所行事不能有益于大局者,必其自信力不足者也。有初時持一宗旨,任一事業,及為外界毀譽之所刺激,或半途變更廢止,不能達其目的地者,必其自信力不足者也。居今日之中國,上之不可不沖破二千年頑謬之學理,內之不可不鏖戰四百兆群盲之習俗,外之不可不對抗五洲万國猛烈侵略、溫柔籠絡之方策,非有絕大之气魄,絕大之膽量,何能于此四面楚歌中,打開一條血路,以導我國民于新世界者乎?

伊尹曰:“余天民之先覺者也,余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余覺之而誰也?”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抑何其言之大而夸歟,自信則然耳!

故我國民而自以為國權不能保,斯不能保矣;若人人以自信力奠定國權,強鄰孰得而侮之?國民而自以為民權不能興,斯不能興矣;若人人以自信力奪爭民權,民賊孰得而壓之?而欲求國民全体之信力,必先自志士仁人之自信力始!

或問曰:吾見有頑錮之輩,抱持中國一二經典古義,謂可以攘斥外國陵鑠全球者,若是者非其自信力乎?吾見有少年學子,摭拾一二新理新說,遂自以為足,廢學高談,目空一切者,若是者非其自信力乎?由前之說,則中國人中富于自信力者,莫如端王、剛毅;由后之說,則如格蘭斯頓之耄而向學,奈端之自視欿然,非其自信力之有不足乎?曰:惡,是何言歟!自信与虛心,相反而相成者也。人之能有自信力者,必其气象闊大,其膽識雄遠,既注定一目的地,則必求貫達之而后已。而當其始之求此目的地也,必校群長以擇之;

其繼之行此目的地也,必集群力以圖之。故愈自重者愈不敢輕薄天下人,愈堅忍者愈不敢易視天下事。海納百川,任重致遠,殆其勢所必然也。彼故見自封、一得自喜者,是表明其器小易盈之跡于天下。如河伯之見海若,終必望洋而气沮;

如遼豕之到河東,卒乃怀慚而不前;未見其自信力之能全始全終者也。故自信与驕傲异:自信者常沈著,而驕傲者常浮揚;自信者在主權,而驕傲者在客气。故豪杰之士,其取于人者,常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為心;其立于已者,常以百世俟圣而不惑為鵠。夫是之謂虛心之自信。

其四 利已与愛他

為我也,利己也,私也,中國古義以為惡德者也。是果惡德乎?曰:惡,是何言!天下之道德法律,未有不自利已而立者也。對于禽獸而倡自貴知類之義,則利已而已,而人類之所以能主宰世界者賴是焉;對于他族而倡愛國保种之義,則利己而已,而國民之所以能進步繁榮者賴是焉。故人而無利已之思想者,則必放棄其權利,弛擲其責任,而終至于無以自立。彼芸芸万類,平等競存于天演界中,其能利己者必优而胜,其不能利己者必劣而敗,此實有生之公例矣。西語曰:“天助自助者。”故生人之大患,莫甚于不自助而望人之助我,不自利而欲人之利我。夫既謂人矣,則安有肯助我而利我者乎?又安有能助我而利我者乎?國不自強而望列國之為我保全,民不自治而望君相之為我興革,若是者,皆缺利已之德而已。昔中國楊朱以“為我”立教,曰:“人人不拔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吾昔甚疑其言,甚惡其言,及解英德諸國哲學大家之書,其所標名義与楊朱吻合者,不一而足;而其理論之完備,實有足以助人群之發達,進國民之文明者。蓋西國政治之基礎,在于民權,而民權之鞏固,由于國民競爭權利,寸步不肯稍讓,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者利天下。觀于此,然后知中國人號稱利己心重者,實則非真利己也。苟其真利己,何以他人剝奪己之權利,握制己之生命,而恬然安之,恬然讓之,曾不以為意也?故今日不獨發明墨翟之學足以救中國,即發明楊朱之學亦足以救中國。

問者曰:然則愛他之義,可以吐棄乎?曰:是不然。利己心与愛他心,一而非二者也。近世哲學家,謂人類皆有兩种愛己心:一本來之愛己心,二變相之愛己心。變相之愛己心者,即愛他心是也。凡人不能以一身而獨立于世界也,于是乎有群。其處于一群之中而与儔侶共營生存也,勢不能獨享利益而不顧儔侶之有害与否,苟或爾爾,則己之利未見而害先睹矣。故善能利己者,必先利其群,而后已之利亦從而進焉。以一家論,則我之家興,我必蒙其福,我之家替,我必受其禍;以一國論,則國之強也,生長于其國者罔不強,國之亡也,生長于其國者罔不亡。故真能愛己者,不得不推此心以愛家、愛國,不得不推此心以愛家人、愛國人,于是乎愛他之義生焉。凡所以愛他者,亦為我而已。故苟深明二者之异名同源,固不必侈談“兼愛”以為名高,亦不必諱言“為我”以自欺蔽。但使舉利己之實,自然成為愛他之行;充愛他之量,自然能收利己之效。

其五 破坏与成立

破坏亦可謂之德乎?破坏猶藥也。藥所以治病,無病而藥,則藥之害莫大;有病而藥,則藥之功莫大。故論藥者,不能泛論其性之良否,而必以其病之有無与病藥二者相應与否,提而并論,然后藥性可得而言焉。破坏本非德也,而無如往古來今之世界,其蒙垢積污之時常多,非時時摧陷廓清之,則不足以進步,于是而破坏之效力顯焉。今日之中國,又積數千年之沈痾,合四百兆之痼疾,盤踞膏盲,命在旦夕者也。非去其病,則一切調攝、滋補、榮衛之術,皆無所用。故破坏之藥,遂成為今日第一要件,遂成為今日第一美德!世有深仁博愛之君子,懼破坏之劇且烈也,于是竊竊然欲補直而幸免之。吾非不懼破坏,顧吾尤懼夫今日不破坏,而他日之破坏終不可免,且愈劇而愈烈也。故与其听彼自然之破坏而終不可救,無宁加以人為之破坏而尚可有為。自然之破坏者,即以病致死之喻也;人為之破坏者,即以藥攻病之喻也。故破坏主義之在今日,實万無可避者也。《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廖”。西諺曰:“文明者非徒購之以价值而已,又購之以苦痛。”破坏主義者,實沖破文明進步之阻力,掃蕩魑魅罔兩之巢穴,而救國救种之下手第一著也。處今日而猶憚言破坏者,是畢竟保守之心盛,欲布新而不欲除舊,未見其能濟者也。

破坏之与成立,非不相容乎?曰:是不然。与成立不相容者,自然之破坏也;与成立兩相濟者,人為之破坏也。吾輩所以汲汲然倡人為之破坏者,懼夫委心任運听其自腐自敗,而將終無成立之望也,故不得不用破坏之手段以成立之。凡所以破坏者,為成立也,故持破坏主義者,不可不先認此目的。苟不爾,則滿朝奴顏婢膝之官吏,舉國醉生夢死之人民,其力自足以任破坏之役而有余,又何用我輩之汲汲為也?故今日而言破坏,當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得已之事。彼法國十八世紀末葉之破坏,所以造十九世紀近年之成立也;彼日本明治七、八年以前之破坏,所以造明治二十三年以后之成立也。破坏乎,成立乎,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雖然,天下事成難于登天,而敗易于下海。故苟不案定目的,而惟以破坏為快心之具,為出气之端,恐不免為無成立之破坏。譬之藥不治病,而徒以速死,將使天下人以藥為詬,而此后諱疾忌醫之風將益熾。是亦有志之士不可不戒者也!

結論

嗚呼,老朽者不足道矣!今日以天下自任而為天下人所屬望者,實惟中國之少年。我少年既以其所研究之新理新說公諸天下,將以一洗數千年之舊毒,甘心為四万万人安坐以待亡國者之公敵,則必毋以新毒代舊毒,毋使敵我者得所口實,毋使旁觀者轉生大惑,毋使后來同志者反因我而生阻力。

然則其道何由?亦曰:知有合群之獨立,則獨立而不軋轢;知有制裁之自由,則自由而不亂暴;知有虛心之自信,則自信而不驕盈;知有愛他之利己,則利己而不偏私;知有成立之破坏,則破坏而不危險。所以治身之道在是,所以救國之道亦在是!天下大矣,前途遠矣,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在少年!

是在吾党!

猜你喜欢
   一、中国的悠闲理论·林语堂
  卷一·叶梦得
  卷二十六·吕祖谦
  提要·江永
  卷五·林之奇
  凡例·王樵
  卷九 大射仪第七之一·李如圭
  卷七·朱倬
  卷第四 文章 名实 涉务·颜之推
  卷五百四十一·佚名
  卷八十六·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唐慧琳
  卷九十九·佚名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佚名
  论出家·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下·钟嵘

      ◇汉令史班固汉孝廉郦炎  汉上计赵壹  孟坚才流,而老於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文胜讬咏灵芝,怀寄不浅。元叔散愤兰蕙,指斥囊钱。苦言切句,良亦勤矣。斯人也,而有斯困,悲夫!  ◇魏武帝魏明帝  曹公古直,甚

  • 古今滑稽联话四·范左青

    蜀南北山隐者,有挽袁世凯联三十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无一泛语懈笔,健才亦史才也。兹摘录如下:“天下殆哉,溯人民国家四年以来,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先生休矣,问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子曰如之何,如之何。”“一世之雄,今

  • 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张廷玉

        ◎职官二   ○都察院附总督巡抚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附左右春坊司经局 翰林院国子监 衍圣公附五经博士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都事一人。司务厅

  • 关于《邵氏闻见录》·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笔记集。又名《邵氏闻见前录》。宋代邵伯温(1056~1134)撰。伯温,字子文,洛阳(今属河南)人。少时与司马光等交游,以学行著称。官至提点成都路刑狱、利州路转运副使。《邵氏闻见后录》,伯温之子邵少博(?~1

  •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二·张岱

    王之仁、张鹏翼列传王之仁张鹏翼·王之仁,北直隶人。弘光监国,之仁以备倭将军,出镇定海。乙酉,南都陷,北兵至浙,督抚张秉贞发令箭促之仁归款;之仁至省,以旧总兵印上,而留其「备倭」者。之仁剃髮降,陈洪范力保以原官复任。至宁波

  • 卷之一百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十一·陈均

    <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十一   宋 陈均 撰仁宗皇帝【起庚辰康定元年止壬午庆厯二年】庚辰康定元年春正月丙辰朔日有食之知谏院富弼请罢宴彻乐辽使在馆宜就赐

  • 一一八一 谕内阁着皇六子永瑢等将《乐律全书》疏漏处订正载于提要后·佚名

    一一八一 谕内阁着皇六子永瑢等将《乐律全书》疏漏处订正载于提要后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内阁奉上谕:朕披阅朱载堉《乐律全书》,所论音律算法,称引繁赜。但其中较《律吕正义》一书疏漏岐误

  • 卷九十七 上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上·班固

    (外戚)【原文】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过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纣之灭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婬褒姒。故《易》基《乾》

  •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陈寿

    (张辽传、乐进传、于禁传、张郃传、徐晃传、朱灵传)张辽传,张辽字文远,雁门郡马邑人,本是聂壹的后裔,因为躲避仇家而改了姓。年轻时作过郡吏。汉朝末年,并州刺史丁原因为张辽武艺高强膂力过人,召他担任从事,让他带兵去京都。何

  • 姚思廉传·刘昫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父亲姚察,在陈代做过吏部尚书,入隋历任太子内舍人、秘书丞、北绛公,学问兼及儒学和史学,在隋、陈二代地位显要。陈亡后,姚察从吴兴迁到关中。姚思廉年少时就随父亲学习汉代历史著作,能完全继承家传

  • 经济文衡前集卷六·佚名

    宋 滕珙 撰隂阳类论隂阳始生之气答袁侍郎此段谓坤之上六干之上九方是隂阳之生未可为隂阳之限来喻谓坤之上六阳气已生【其位在亥】干之上九隂气已生【其位在己】以剥上九硕果不食十月为阳月之义推之则剥卦上九之阳方

  • 第7章 里仁篇第四·孔子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名家注解朱熹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观乡人射张

  • 应酬译文·洪应明

    个人操守志向要有主见,没有主见,遇事就成了墙头草,似此怎能成得了顶天立地的社会脊柱!具体办事要会圆通机变,没有圆通机变,做事就会障碍重重,似此怎能做扭转乾坤的大事!品德高尚的文人学士接触社会,对于他人不可轻易表露喜怒

  • 卷二十二·佚名

    △虚空目分第十之一初声闻品第一尔时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中。与无量比丘僧诸大菩萨。围绕说法。时舍利弗目揵连等。出家未久。以舍利弗目连因缘。说声闻法杂四真谛。尔时众中有诸人辈。本是外道。诸根闇钝自谓

  • 卷第四·通云

    嘉兴大藏经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卷第四嗣法门人行正等编录辛卯冬。重建大佛殿。海宪王公协镇张公邑侯夏公入山请上堂。问话毕。乃云。祖席荒来久。俄然以复新。叨承檀护力。扶起破砂盆。今日各位宰官

  • 百城烟水·徐崧

    区域志。清徐崧、张大纯辑。九卷。崧有《大兴徐氏三种》已著录。大纯字文一,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徐氏好游览,出必囊书载笔,以所录见闻,辑而成篇,未终而卒,托其好友大纯续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加编辑,补缀完书。

  • 草堂集·王丹桂

    王丹桂撰。明正统本《道藏·太平部》有《草堂集》一卷,无序跋,题“五峰白云子王先生撰”,词一百四十五首。按集中《行香子》注云:“忆师父训号白云子,名丹桂,字昌龄。”知为王丹桂撰。饶宗颐《词籍考》卷七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