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复第十
【题解】
本篇讨论由什么人掌权的问题。刺复,反攻,回击。文学讥刺“今当世在位者”,“以公卿之上位,爵禄之美,而不能致士”,反“以禄骄士”,“蔽贤妒能”。编者以“刺复”为题,显然是站在文学一边的。
大夫曰为色矜而心不怿(1),曰:但居者不知负载之劳(2),从旁议者与当局者异忧。方今为天下腹居郡(3),诸侯并臻(4),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5),遭风而未薄(6)。是以夙夜思念国家之用,寝而忘寐,饥而忘食,计数不离于前,万事简阅于心(7)。丞史器小,不足与谋,独郁大道。思睹文学,若俟周、邵而望高子(8)。御史案事郡国(9),察廉举贤才,岁不乏也。今贤良、文学臻者六十余人(10)怀六艺之术(11),骋意极论,宜若开光发蒙(12);信任而乖于今,道古而不合于世务,意者不足以知士也?将多饰文诬能以乱实邪?何贤士之难睹也!自千乘倪宽以治《尚书》位冠九卿(13),及所闻睹选举之士,擢升赞宪甚显(14),然未见绝伦比(15),而为县官兴滞立功也(16)。
【注释】
(1)曰:读为“爰”,于是的意思。色矜:表情严肃。怿:高兴,喜欢。
(2)但居者:在家呆着不参加劳动的人。但,徒,空的意思。
(3)腹居郡:指京师。腹居,中心的意思。
(4)臻:汇集。
(5)憧憧:心神不定的样子。
(6)薄:通“泊”,指靠岸停船。
(7)简阅:本指检查挑选,这里是筹划的意思。
(8)周、邵:周公和邵公。周公,解见《非鞅篇》注释。邵公,即召公,周文王庶子,名奭(sh@),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高子:原作“子高”,今据陈遵默说校乙。高子,春秋时齐国的上卿,曾奉齐桓公之命,帮助僖公立为鲁君。见《公羊传·闵公二年》。
(9)案事:考察事务。
(10)臻:到达的意思。
(11)六艺:指儒家经典《易》、《礼》、《乐》、《诗》、《书》、《春秋》。
(12)开光:开人眼界。发蒙:启发蒙昧。
(13)倪宽:西汉千乘(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曾攻读《尚书》,汉武帝时任御史大夫。九卿:西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倪宽为御史大夫,乃三公(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之一,位在九卿之上,故曰位冠(超过)九卿。
(14)擢升:提拔、提升。赞宪:参与政事。
(15)绝伦比:超群出众的意思。
(16)兴滞:兴利除弊的意思。
【译文】
(听了文学们的话)大夫于是神色严肃,内心很不高兴,说:呆在家里不参加劳动的人,不知道背东西人的劳累,站在旁边发议论的人和当事人的忧虑是不一样的。当今京师地处天下的中心,诸侯的事都汇集到这里,国内外还不妥宁,我们心里不安,就好像乘船渡越大河,遇到风浪还没有靠岸一样。因此朝夕思虑国家所需要的费用,废寝忘食,成天筹算,各项事情都记挂在心头。协助工作的丞史又才浅识薄,无法跟他们商议,独自一人又弄不通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想见到你们,就好像期待周公、邵公和盼望高子一样,御史考察各地的情况,选拔孝廉,举贤良、文学,每年都不少。现在你们贤良、文学到这里来的有60多人,都具有六艺之才,尽情地发表议论,应该讲些好的道理,对我们有所启发教益;谁知你们相信过去,和当前的需要相背离,称说古代,不符合现在的社会情况。看来是我们不能识别真才呢?还是你们装饰外表,弄虚作假,以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呢?为什么见到一个贤人这样难啊!自从千乘的倪宽靠钻研《尚书》而得到超过九卿的官位以后,到现在我们所看到所听到选举的儒生,虽然有的也选拔提升,参与政事,地位很高,但没有看见有超群出众,能够为朝廷兴利除弊建立一番功业的啊!
文学曰:输子之制材木也(1),正其规矩而凿枘调。师旷之谐五音也(2),正其六律而宫商调(3)。当世之工匠,不能调其凿枘,则改规矩,不能协声音,则变旧律,是以凿枘刺戾而不合(4),声音泛越而不和(5)。夫举规矩而知宜,吹律而知变,上也;因循而不作,以俟其人,次也。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6),倪大夫闭口不言(7)。故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8),怠则废。《春秋》曰:“其政恢卓(9),恢卓可以为卿相。其政察察(10),察察可以为匹夫。”夫维纲不张(11),礼义不行,公卿之忧也。案上之文(12),期会之事(13),丞、史之任也。《尚书》曰:“俊乂在官(14),百僚师师,百工惟时(15),庶尹允谐(16)。”言官得其人,人任其事,故官治而不乱,事起而不废,士守其职,大夫理其位,公卿总要执凡而已(17)。故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桓公之于管仲,耳而目之(18)。故君子劳于求贤,逸于用之,岂云殆哉?昔周公之相也,谦卑而不邻(19),以劳天下之士,是以俊乂满朝,贤智充门。孔子无爵位,以布衣从才士七十有余人,皆诸侯卿相之人也,况处三公之尊以养天下之士哉?今以公卿之上位,爵禄之美,而不能致士,则未有进贤之道。尧之举舜也,宾而妻之(20)。桓公举管仲也,宾而师之。以天子而妻匹夫,可谓亲贤矣。以诸侯而师匹夫(21),可谓敬宾矣。是以贤者从之若流,归之不疑。今当世在位者,既无燕昭之下士(22),《鹿鸣》之乐贤(23),而行臧文、子椒之意(24),蔽贤嫉能,自高其智,訾人之才(25),足己而不问,卑士而不友,以位尚贤,以禄骄士,而求士之用,亦难矣!
【注释】
(1)输子:鲁班,解见《通有篇》注释。
(2)师旷:春秋时乐师,鲁国人,字子野。五音:也称“五声”,古代音乐的五个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3)六律:旧乐十二律中阳声之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
(4)刺戾:乖谬,互相违反。形容榫头榫孔歪斜不正。
(5)泛越:杂乱,不合拍。
(6)曹丞相:即曹参,辅助刘邦统一天下。萧何死后,他代萧何为丞相,坚持萧何制订的法令,当有人向他建议改法时,他便请人饮醇酒,以此拒绝别人建议,也称“萧规曹随”。见《史记·曹相国世家》。
(7)倪大夫:倪宽。《汉书·倪宽传》:“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闭口不言”本于此。
(8)“可”下原脱“以”字,今据郭沫若说校补。
(9)恢卓:宽广,高远。
(10)察察:这里是严厉苛刻的意思。
(11)维纲:国家制度。儒家所说的三纲四维。
(12)案上之文:指公文。
(13)期会:指定期的会议。
(14)俊乂:有才能的人。
(15)这三句是《尚书·皋陶谟》文。百工:百官。
(16)这句是《尚书·益稷》文。庶尹:百官之长。允谐:和谐。
(17)总要:统管主要的事务。执凡:掌握大略。
(18)耳而目之:既亲自听到,又亲自看到。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9)邻:通“吝”,即吝啬,这里指揽事过多。
(20)宾而妻之:相传尧不仅把舜当作宾客对待,还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事见《史记·五帝本纪》。
(21)“而”原作“之”,今据张之象本改正。
(22)燕昭:战国时燕王哙的儿子,名平。燕为齐破,昭王即位,厚礼招贤,乐毅、邹衍、剧辛等都从异国来归。乃以乐毅为上将军,伐齐入临淄。除莒、即墨外,尽得齐地,燕乃复强。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
(23)《鹿鸣》:《诗经·小雅》篇名。据《诗序》说,这首诗是为了宴请宾客而作的。诗的大意是说,既招待了宾客们,又赠送给他们币帛。因此后人把这个作为敬礼贤人的典型。
(24)臧文:即臧文仲,春秋时鲁大夫。《论语·卫灵公篇》:“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即此文所本。子椒:原作“子叔”,依后《讼贤篇》“遭子椒之谮也”改正。子椒,春秋时楚国大夫。他嫉妒屈原的才能,曾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陷害屈原。
(25)訾:诋毁,诽谤。
【译文】
文学说:鲁班用木材制造器物时,因为准确地使用了矫正方圆的工具,加工出来的榫头榫孔能够很好地吻合。师旷在奏乐时,因为善于使用校正音阶的音笛,乐曲的宫商五音就能协调。现在的工匠和乐师(指官吏),在榫头榫孔不能很好吻合时,就去改正工具;奏出的音调不协调时,就去改变音笛。因此加工出来的榫头榫孔就粗糙不堪,不能吻合,奏出来的乐曲就杂乱无章,不能协调。一拿起工具就知道怎么做,一吹起音笛就知道怎样变化,这是上等的工匠和乐师;按照老规矩而不能创作,等待有本事的人去做,这是次等的工匠和乐师。所以曹丞相每天喝酒(因为他知道该怎么做),倪大夫闭口不言(因为他明白该怎么做)。办理大事的人不可以繁杂,繁杂就会造成混乱;办理小事的人不可以松懈,松懈了就会荒废。《春秋》上说:“办理政事宽广、高远,可以当卿相。办理政事苛刻、琐碎,那就只能当个普通老百姓。”国家的纲纪法度得不到贯彻,仁德礼义不能施行,这是公卿应该担扰的事情。办理公文,召集会议,那是官吏助手的事情。《尚书》上说:“有才能的人在朝当官,僚属以他们为师,按时做好自己的事情,百官之长就协作得平允和谐。”这就是说当官的人称职,每个人都能为国家尽力,所以要想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出现紊乱,各种事情都能办理得好而不荒废,就要求士人都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大夫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事情,公卿只是统管主要的事情,掌握大略就可以了。所以任用有才能的人只要交待一下任务就行了,并不感到劳累,只是自己去干就会耽误公事而且没有成绩。齐桓公对管仲,既亲自听管仲说话又亲自看着他。所以君子只要在选用人才上多下功夫,到使用人才时就可以一劳永逸,难道可以说君子懒惰吗?从前周公做宰相时,非常谦虚而又不揽事过多,从全国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因此满朝都是有才德的人,门下充满了贤才聪明的人。孔子没有官位,却有70多个有才德的人所跟随,这些人都是可以做卿相、诸侯的人才啊!更何况位居三公这样高官的人,如果真心招致天下的贤士,那将会怎样呢?现在你们占据着公卿这样高的官位,又有优厚的俸禄,却不能招引人才,那是你们没有选拔贤能的诚意。从前尧提拔舜,以客礼相待,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齐桓公任用管仲,也是把他当宾客和老师那样看待和尊重。身为天子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普通人,真可谓是亲近贤人了。身为诸侯却把一个普通的人看作是自己的老师,真可谓是尊敬宾客了。所以,各地有才能的人都络绎不绝地归附他们(尧、齐桓公),真心诚意而不动摇。现在做官的人,既没有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也没有像《诗经·鹿鸣》所讲的那样敬礼贤人,相反还像臧文仲、子椒那样埋没、嫉妒有才能的人,自以为聪明。诋毁别人的才能,自满自足,而不肯向别人请教,看不起士人,不跟他们交朋友,以自己的爵位陵驾于贤者之上,凭借俸禄对士人表示骄傲,而要求士人为己使用,实在困难啊!
大夫缪然不言,盖贤良长叹息焉。
【注释】
缪然:“缪”同“穆”,沉思的样子。
盖,发语辞。
【译文】
大夫沉思不语,贤良长久地叹息。
御史进曰:太公相文、武以王天下,管仲相桓公以霸诸侯。故贤者得位,犹龙得水,腾蛇游雾也。公孙丞相以《春秋》说先帝,遽及三公,处周、召之列,据万里之势,为天下准绳,衣不重彩,食不兼味,以先天下,而无益于治。博士褚泰、徐偃等,承明诏,建节驰传,巡省郡国,举孝廉,劝元元,而流俗不改。招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超迁官爵,或至卿大夫,非燕昭之荐士,文王之广贤也?然而未睹功业所成。殆非龙蛇之才,而《鹿鸣》之所乐贤也。
【注释】
腾蛇:龙类,能兴云驾雾而游行于天空中。
公孙丞相:即公孙弘。汉淄川国薛县人。年四十始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这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见《汉书·公孙弘传》。
准绳:本指定平直的工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褚泰:汉兰陵(今山东省峄县境)人,董仲舒的学生。初为梁相,通《五经》,为博士。见《汉书·倪宽传》及《儒林传》。徐偃:申公学生,官胶西中尉。武帝元狩二元(公元前121年),与博士褚大(大、泰古通)等六人奉诏分行郡国,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加以赈济。并告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见《汉书·武帝纪》。
节:古代使者出外巡行所持的凭证。传:见《复古篇》注释。
【译文】
御史向前挪动并说:姜太公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取得天下,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所以有才德的人得到适当的官位,犹如蛟龙得水,腾蛇兴云驾雾一样施展其才能。公孙弘因向汉武帝讲述《春秋》,很快就做了丞相,处于周公、召公一样的地位,掌握国家大权,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他不穿两种以上颜色的衣服,不吃多种味道的饭菜,俭朴堪称天下第一,但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博士褚泰、徐偃等遵照皇帝的圣旨,以使者的身份被派遣到全国各地去巡察,选拔孝廉,劝说百姓,但社会的坏风气并未得到改变。选举来的贤良、方正、文学,尽管给以破格提拔,有的甚至达到卿大夫的地位,难道这还不像燕昭王那样选拔人才,像周文王那样广招贤士吗?然而并没有看到他们建立什么功业。大概他们并没有什么非凡的才能,也不是《诗经·鹿鸣》里所说的贤人吧!
文学曰: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1)。当公孙弘之时,人主方设谋垂意于四夷(2),故权谲之谋进(3),荆、楚之士用(4)。将帅或至封侯食邑,而勊获者咸蒙厚赏(5)。是以奋击之士由此兴。其后,干戈不休,军旅相望,甲士糜弊(6),县官用不足,故设险兴利之臣起(7),磻溪熊罴之士隐(8)。泾、渭造渠以通漕运(9),东郭咸阳(10)、孔仅建盐、铁,策诸利,富者买爵贩官,免刑除罪(11),公用弥多而为者徇私,上下兼求(12),百姓不堪,抏弊而从法(13),故憯急之臣进(14),而见知、废格之法起(15)。杜周、咸宣之属,以峻文决理贵(16),而王温舒之徒以鹰隼击杀显(17)。其欲据仁义以道事君者寡,偷合取容者众(18)。独以一公孙弘,如之何?
【注释】
(1)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古人常用成语,而字句略有不同。《韩非子·显学篇》:“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东方朔《七谏》:“冰炭不可以相并。”《淮南子·说林篇》:“日月不并出。”
(2)四夷:夷,本谓东方少数民族,这里则泛指四境以外的少数民族为四夷,犹如说百蛮一样。
(3)权谲:诡诈。
(4)荆:荆州,西汉时十三州之一。楚:春秋战国时楚国。这里指楚国管辖的地区。古时认为荆、楚多勇士、剑客。
(5)勊获:“勊”原作“勉”,形近而误,今据孙诒让说校改。勊获,杀敌有功。
(6)糜弊:“糜”原作“麋”,今据黄季刚说改正。糜弊,疲惫不堪。
(7)设险兴利:设险,设置险阻关卡。汉武帝时,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并立种种严峻刑法,以禁止人民私营。《史记·平准书》:“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意与此同。
(8)磻溪:水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南,相传姜太公在此垂钓,而遇文王。熊罴之士:比喻勇武之士,这里指姜太公。
(9)泾、渭:“渭”原作“淮”,不闻汉代于淮造渠以通漕运事,今据当时有关文献订正。《汉书·武帝纪》:“元光六年春,穿漕运渠通渭。”如淳曰:“水转运曰漕。”又《沟洫志》:“太始二年,赵中大夫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由于泾、渭造渠通澶,并给关中地区的农田灌溉,创造了条件,故汉人常以泾、渭并提。《汉书·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又司马相如《子虚赋》:“出入泾、渭。”扬雄《河东赋》:“涌渭跃泾。”
(10)东郭咸阳:原作“东郭偃”,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11)买爵贩官:免刑除罪,买爵,用钱购买爵位。贩官:买官。汉文、景时,为了筹集粮食钱财,削弱地方豪强势力,抗击匈奴的侵扰,采用晁错的建议,实行有钱的人可以用钱粮买官爵,有罪的人可以用钱粮赎罪的措施,汉武帝继续沿用。
(12)“兼”原作“无”,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13)抚弊:十分贫穷。
(14)憯急:“憯”同“惨”,恶毒。急,急躁,憯急,恶毒严酷。
(15)见知:即对知道案情而不检举的人治罪。废格:即对不执行国家法令或执行不严的人治罪。
(16)杜周:汉南阳郡杜衍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人。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史、中丞,后任御史大夫。咸宣:即减宣,”咸”、“减”古通。汉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汉武帝时曾任御史、中丞。
(17)王温舒:汉左冯翊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人。汉武帝时曾任廷尉、都尉、太守等职。隼:一种凶猛的鸟。这里比喻残杀。
(18)偷合取容:采取不正当的手法,讨好上司,得到重用。
【译文】
文学说: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太阳和月亮不能同时照亮大地。当公孙弘做丞相时,皇上(汉武帝)正谋划攻打四境之外的少数民族,所以,诡诈的计谋得到采纳,荆、楚一带的勇士得到重用,有的将帅封侯封地,攻克敌城俘获敌军的人都得到优厚的奖赏,因此努力杀敌的人越来越多。从此以后战争连年不断,军队多得可以互相观望,穿盔甲的士兵疲劳不堪,朝廷费用不足,所以,设置险阻关卡,主张盐、铁等官营的官员当政,而姜太公那样的贤人都隐居不见了。挖沟渠疏通泾水和渭水以通船运,任用东郭咸阳、孔仅建立盐、铁官营,策划许多收税谋利的办法,有钱的人还可以用钱粮买官爵,免除刑法。国家用费很多,而管理人员从中营私舞弊,上下兼征,造成百姓贫穷不堪,还不得不服从法律。所以,残暴的大臣得到重用,而且“见知”、“废格”的法律也建立起来了。杜周、咸宣之流以严峻的法律条文办理案件取得富贵,王温舒一类人像鹰隼残杀而得以扬名。这时想用仁义之道辅助皇上的人就少了,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迎合皇上的多了,仅仅公孙弘一个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猜你喜欢 卷十二 十二之三·孔颖达 □□第六十(阙)·墨子 卷七十一 易七·黎靖德 提要·毛奇龄 孟子集编卷十一·真德秀 松阳讲义卷三·陆陇其 卷十七·孙瑴 卷五十四·江永 第18章·老子 注解正蒙卷下·李光地 后序·大珠慧海 北山录序钱唐沈辽·神清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九·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延寿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一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