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从董卓进长安起,到晋武帝平吴止,共经过九十二年的战乱,真是渴望太平的时候了。当时致乱之源,由于州郡握兵。所以晋武帝既定天下,便命去州郡的兵,刺史专于督察,回复汉朝的样子。

然而这时候,致乱之源,乃别有所在。其(一)两汉之世,归化中国的异族很多,都住在塞内。当时所谓五胡者,便是:

【匈奴】遍于并(bīng)州境内,即今之山西省。

【羯】匈奴的别种,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以为名。注303

【鲜卑】遍布辽东西和今热、察、绥之境。

【氐】本居武都。魏武帝徙之关中。这时候,遍于扶风、始平、京兆之境。注304

【羌】这是段颎诛夷之余。在冯翊、北地、新平、安定一带。注305

当时郭钦、江统等,都请徙之塞外。塞外的异族,固亦未尝不足为患,然而究竟有个隔限,和“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者不同,而武帝不能同。

其(二)晋代鉴于魏朝的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汉代的诸王,是不再干预政治的。晋朝则可以“入秉机衡,出作岳牧”,在政治上的势力尤大。

晋武帝平吴之后,耽于宴安,凡事都不作久长之计。其子惠帝,近于低能。即位之初,武帝后父杨骏辅政。惠帝后贾氏,和楚王玮合谋,把杨骏杀掉。而使汝南王亮,和太保卫瓘同听政。后来又和楚王合谋,把汝南王杀掉。后又杀掉楚王。旋弑杨太后。太子遹(yù),非贾后所生,后亦废而杀之。总宿卫的赵王伦,因人心不服,勒兵弑后,废惠帝而自立。于是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yóng),举兵讨乱。注306右卫将军王舆,把赵王杀掉,迎接惠帝复位。齐王入洛专政。河间王和长沙王乂(yì)合谋,注307使乂攻杀齐王。又和成都王合兵,把长沙王攻杀。

如此,京师大乱,而胜利卒归于外兵。州郡握兵,从汉以来,已成习惯。晋武虽有去州郡兵权之命,而人心尚未丕变。一旦天下有乱,旧路自然是易于重走的。于是东海王越注308合幽、并二州之兵,把成都、河间两王都打败。遂弑惠帝,而立其弟怀帝。

同族相争,胜利又卒归于异族。五胡之中,本以匈奴为最强;其所处,又是腹心之地;亦最有民族自负之心。于是前赵刘渊,先自立于平阳。注309时东方大乱,许多盗贼,都去归附他。其势遂大盛。东方群盗之中,羯人石勒,尤为强悍。东海王自率大兵去打他。兵到现在的项城,死了。其兵为石勒追击所败,洛阳遂成坐困之势。公元三一〇年,刘渊的族子刘曜(yào),打破洛阳,怀帝被虏。三一二年,弑之。惠帝弟愍帝,立于长安。三一六年,又为刘曜所攻破,明年,被弑。而西晋亡。

于是琅邪王睿,从下邳(pī)徙治建康,注310即皇帝位,是为东晋元帝。这时候,北方只有幽州都督王浚,并州刺史刘琨,崎岖和胡羯相持,也终于不能自立。北方遂全入混乱的状态。

然而南方亦非遂太平无事。当时中央解纽,各地方都靠州郡的兵,来保境安民,自然外权复重。新兴的建康政府,自然不易令行禁止。元帝的首务,便在收上流的实权。元帝的立国江东,是很靠江东的世家名士,所谓“人望”者,帮他的忙的。而王导和其从兄王敦,尤为出力。于是王导内典机要,王敦出督荆州。敦有才略,居然把荆州的权力,收归一人。然而中央就和王敦起了猜忌。其结果,王敦举兵东下。元帝所预先布置防他的兵,无一路不败,被王敦打入京城。元帝忧愤而崩。幸而王敦不久也死了。明帝才把他的党与讨平。明帝颇为英武,可惜在位只有三年。明帝死后,子成帝年幼,太后庾氏临朝。后兄庾亮执政。历阳内史苏峻,注311和庾亮不平,举兵造反,打进京城。庾亮出奔。幸得镇寻阳的温峤,注312深明大义,协同荆州的陶侃,把他打平。陶侃死后,庾亮和庾冰,相继出镇荆州。庾翼在内为宰相。这时候,内外之权,都在庾氏手里,暂无问题。康帝时,庾翼移镇襄阳,庾冰代之镇夏口。庾冰死后,庾翼又还镇夏口,而使其子方之镇襄阳。庾翼不久就死了。临终之际,表请以自己的儿子爰之继任。宰相何充不听,而以桓温代之。于是上流之权,又入于桓温之手。

【注释】

注303 在今山西辽县。

注304 扶风,今陕西泾阳县。始平,今陕西兴平县。京兆,今陕西长安县。

注305 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北地,今陕西耀县。新平,今陕西邠县。安定,今甘肃镇原县。

注306 楚王玮,武帝第五子。汝南王亮,宣帝(司马懿)第四子。赵王伦,宣帝第九子。齐王冏,景帝(师)子攸之子,时镇许昌。成都王颖,武帝第十六子,时镇邺。河间王颙,宣帝弟安平王孚之孙,时镇关中。

注307 武帝第六子。

注308 宣帝弟高密王泰之子。

注309 今山西临汾县。

注310 即建业。因愍帝名“业”,避讳改。

注311 今安徽和县。

注312 今江西九江县。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七·志第三十·律历十·脱脱
  卷十九·凌雪
  卷九史五·何良俊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一·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十·佚名
  卷十五·宇文懋昭
  卷七十三·傅恒
  绎史卷九十·马骕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三 我离开了家族·溥仪
  郭嘉传·宋濂
  陶安传(附钱用壬传)·张廷玉
  一个老战兵·沈从文
  狄仁杰·苏辙
  曹云祥·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九出 悬标·李渔

    〖海棠春〗(外上)辛苦为求儿一个,拚自把铁鞋穿破。人在阿谁边,甚日来亲我?老夫为求养子,离别故乡,走了两三个省城,经了几十座州县,再遇不着个中意的。如今来到松江,下了饭店,连夜思想,除非生个巧法出来,使那没爷没娘的人都来见我,方

  • 田间诗学卷七·钱澄之

    彤弓之什二之三彤弓 序曰天子锡有功诸侯也【郑云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飨礼之于是赐彤弓彤矢百玈弓矢千凡诸侯赐弓矢然后得专征伐 朱云此天子燕有功诸侯而锡以弓矢之乐歌也 郝氏云谓锡弓矢是也谓燕非也燕与飨异飨

  • 第四折 创祠·李玉

    【双劝酒】[末,胡髯、罗帽、大摆、皂靴上]官差奔忙,身充堂长。钱粮几桩,经收支放。免不得一番劳攘,只为着敕建祠堂。自家堂长陆万龄的便是。本衙门内监李老爷,与军门毛老爷,在半塘建造东厂魏爷生祠,供养长生神像,着我管工。今

  • 卷二百五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五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二十九 余阙 拟古 昔在西京日纵观质前闻皇皇九衢里列第起朱门借问所居谁丞相大将军平明事游谒车马若云屯芍药调羮鼎狒狖铸酒罇颂声美东鲁逸奏出西秦回风

  • 卷八百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十八皎然送梁拾遗肃归朝明主重文谏才臣出江东束书辞东山改服临北风万里望皇邑九重当曙空天开芙蓉阙日上蒲桃宫天子初未起金闺籍先通身逢轩辕氏名贵鸳鸾中故人荣此别何用悲丝桐奉陪杨使君

  • ●蚁术诗选卷之七·邵亨贞

    元云间邵复孺着 明新都汪 稷校 七言绝句 见梅怀钱南金 早春鸳湖夜泊 晚晴二首 小鬟以墨海棠为名友人张子正为之画以求题 七夕日孙果育丈席上有诗首句约坐客各续卒章为赋如左 题演上人画兰 题危炼师春溪小泛画 题黄一

  • 大事记续编卷四十三·王祎

    【梁髙祖武皇帝太清元年        魏文帝大统十三年东魏孝静皇帝武定五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以魏志修】壬寅梁江州刺史湘东王绎都督荆雍等州军事荆州刺史【以梁纪修】丙午东魏勃海献武王髙欢卒【

  • 卷之四十·佚名

    洪武二年三月乙未朔 上与儒臣论易至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上曰人主职在养民但能养贤与之共治则民皆得所养然知人最难若所养果贤而使之治民则国无虚禄民获实惠苟所养非贤反厉其民何补于国哉故人主养贤非难知贤

  • 卷之九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零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十二月。庚辰。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豫省南汝之交。积匪出没。请移营设官以资镇抚一摺。据称南汝交界角子山地方。山多地险。与州县相隔窎远。匪党易于啸聚。宜拨营扼要驻扎。并将新息通判改为

  • 第五十五册 天命八年六月·佚名

    第五十五册 天命八年六月十五日,汗降书青苔峪,岫岩之汉人曰:“青苔峪乡之魏英科首告同谋叛人,赏银五十两及蟒缎衣服、大凉帽,升为备御。郑则猷继之出首,赏银三十两及蟒缎衣服,升为千总。各地之人如有类此谋叛而首告者,

  • 世家卷第十八 高丽史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毅宗二。○(癸酉)七年春正月辛卯朔放朝贺。癸卯赐元子名泓后改称祈。甲辰燃灯王如奉恩寺。乙卯出御长源亭。二月辛未以于邦宰为刑部尙书

  • 霸形第二十二·管仲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贰槛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

  • 卷八○·邱濬

    ▲崇师儒以重道 《周礼》曰: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 叶时曰:“大宰系民之九两,司徒安万民之六俗,而皆以师、儒行乎其中,诚以师道不立则

  • 古文尚书冤词卷六·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史记夏殷周本纪多载尚书篇目其在殷本纪则无不载者乃太甲三篇盘庚三篇皆载之而独无说命三篇何也不读国语乎国语楚灵王虐白公子张谏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是乎三年黙以思道卿

  • 卷二十·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二十宋 魏了翁 撰【阙】 春秋左传要义卷二十

  •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八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善财童子善知识十地位。自此已后十个地中修行。一依安住地神所智悲之行。以彼十住十行位中出世智悲之行。犹多滞净。以十回向大愿和融出世间真俗二智。使恒处世间行大慈悲智无净染。虽处世间。如净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