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①,生实信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③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④,而种善根⑤,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⑥者。须菩提,如来悉⑦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⑧。”“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⑨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释】

①章句:本指经文上的章节语句,这里是指前一品中佛所说的“诸相非相”的话语。

②实信:真实的信仰。

③持戒:修持佛教的戒律。戒、定、慧是佛教三学,戒是为防止信徒违背佛法作恶而制定的各种规矩条例。

④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一劫有一佛出世,这是说经历的劫数还不多。

⑤种善根:佛教认为信徒通过各种修行培养自己的善性,就像种地植下为善的根苗。

⑥净信:佛教认为佛所在的西天是净土,所以有净土信仰。

⑦悉:都,完全。

⑧法相、非法相:法相是太执著于佛法的表面道理,非法相是不执著于佛法的道理,但只要有执著或不执著的想法,就还没有达到万法皆空的境界,所以说真正的觉悟者应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⑨筏喻:将佛法比作过河的竹筏子,意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要像竹筏子一样,过了河就舍弃掉,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

【译文】

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世尊,能有很多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说章句,而生起真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种疑虑的话。如来应化身离开这世界以后,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对于这样的言说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当知这种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经在无量千万佛的教化所在,种了很多善根。听到这样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很清楚地知道,也很清楚地看见,像这类众生,都得到悟见如来,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类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为什么呢?这类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我相还在,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以为有真实的佛法让他领悟,可以依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人相还在,人相还在的话,事实上我相也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众生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无相,就是执取非法相,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取等正觉法,也不应当以为既然是虚幻的,那就是断灭的,而执取非法。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呢?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八十四·延寿
  拟寒山诗自叙·中峰明本
  评对于西洋文明态度的讨论·太虚
  卷之二·牧云通门
  八识规矩颂奘注序·太虚
  论如皋广福寺产权有感·太虚
  佛说息诤因缘经·佚名
  迷 悟 由 心·太虚
  卷第二十四·昙噩
  十住毗婆沙论 第六卷·佚名
  卷三·佚名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目录·密云圆悟
  神足行章第六·佚名
  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义玄
  卷第十·昙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六十八·彭定求

        卷368_1 【赋得冬日可爱】庾承宣   宿雾开天霁,寒郊见初日。林疏照逾远,冰轻影微出。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愁抱望自宽,羁情就如失。   欣欣事几许,曈曈状非一。倾心倘知期,良愿自兹毕。   卷368_2

  • 第二十六出 玩真·汤显祖

    〔生上〕“芭蕉叶上雨难留,芍药梢头风欲收。画意无明偏着眼,春光有路 暗抬头。”小生客中孤闷,闲游后园。湖山之下,拾得一轴小画,似是观音大士, 宝匣庄严。风雨淹旬,未能展视。

  • 卷三百六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蒙川诗集刘黻字声伯号质翁乐清人淳祐中试入太学由学官试馆职度宗朝累官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拥二王入海及罗浮卒諡忠肃有蒙川集和文公感兴诗六首至理

  • 卷之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二百九十一 署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请补放内府三旗参领等缺摺·佚名

    雍正七年十月初五日 内府三旗参领默尔其、马宝住、万柱已升任,沈玉因罪革职,李秉治身故,司官兼骁骑参领白喜、刘格、鄂善、七十、赫雅图、赫达色、八十、穆克德木布、舒通阿等,解除参领。为补放此等缺额具奏: 三等侍卫海存

  • 清德宗实录选辑一·佚名

    中法战争之后,另一有关台湾的涉外大事,那就是甲午(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的中日之战了。这一战且使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凡半世纪;直至抗战胜利,而始光复。所以本书所收这一方面的数据,亦较详细。其中不但有日军侵扰台湾的

  • 通志卷九十五·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八前汉陈胜【吴广】项籍【梁】张耳 陈余 魏豹【咎】田儋【荣横】韩王信 韩信 彭越 黥布 卢绾 吴芮 季布【季心丁公】栾布 田叔【仁】陈胜字渉阳城人吴广字叔阳

  • 四一五 谕曹锡宝着在四库全书馆行走·佚名

    四一五 谕曹锡宝着在四库全书馆行走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八日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奉旨:曹锡宝着在四库全书馆行走。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夏侯详传·姚思廉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谯县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服丧期间因哀痛过度而伤害了身体。在墓前的茅屋中居住三年,曾有三只脚的鸟飞来栖在门上,大家都感到奇怪。服丧期满,刺史殷琰召去补主簿之缺。宋朝泰始初年,殷琰以豫州反叛朝廷,宋

  • 卷六十五·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五宋 宋敏求 编大臣録勲长孙无忌等九人各封一子郡县公诏封建功臣诏长孙无忌等十四人并为刺史封国公令子孙承袭诏图功臣像於凌烟阁诏赠淮西军大将周曾等诏赐将士名及奉天定难功臣诏褒赠

  • 概论·洪应明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月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

  • 致 私 篇·太虚

    ──二年春作──天下亦私而已矣,无所谓公也。陆子曰:宇宙内事,皆己分内事。夫宇宙内事,既皆属己分内事,则宇宙之外,设更有事亦己分内事耳。信如是,则尽法界、虚空界,尽未来际,固莫非己分内事也。尽法界虚空界尽未来际之事,既莫

  •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五(末)·窥基

    经时彼天花(至)便著不随。赞曰。下明著与不著。有二。初明著不著。后明去不得。此初文也。经。时声闻众(至)皆不能去。赞曰。此明去不得。经。尔时天女(至)何故云花。赞曰。下问答破执。有三。初天女问。次鹙子答。后

  • 下四·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下四释瞻病篇题中四字。即下两门。瞻送是能施病终。即所为。制意中。初科初叙病患。多婴累者。通目众苦也。四大等者。别示病恼也。地水火风内外该遍故。通名大。六府者。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

  • 成唯识论 第五卷·护法

    成唯识论 第五卷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此染污意何受相应。有义此俱唯有喜受。恒内执我生喜爱故。有义不然。应许喜受乃至有顶。违圣言故。应说此意四受相应。谓生恶趣忧受相应。缘不善业所引果故。

  • 卷第十九·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感通篇 五代 二萧师传 萧公祖师。蜀人。生於残唐。师雪峰存和尚。行头陀行。久之。得悟而发通。於闽服。大着神异。闽人莫知其名。因称萧公祖师。古田有白蛇肆害。师

  • 首罗比丘经·佚名

    罗问曰。更□□□□□□□□□□□□□□有一方亦得免之。首罗□□□□□□□□□□其意。大仙答曰。敬信三□□□□□□□□□□持斋礼拜敬信不懈专□□□□□□□□□□大水之难。首罗复问大仙曰。□□□□□□□□

  • 小隐书·敬虚子

    明代敬虚子撰,全书一卷。该书著隐者三十人,自传说时期的许由、巢父,迄北宋靖康末年(1127年)的顺昌山人,各为之作传,复议赞论。现存版本有《古今说部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