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分别缘生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乌卢尾螺池边。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独止其中。心生思念。世间苦法。无能免者。无能怖者。决定实有。如是观察。是大义利。世间乐法。亦复如是。无能免者。无能厌者。决定实有。如是观察。是大义利。又复思惟。所有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界中。而于此法。不能了知。若复有人。善能思惟。警觉苦乐。如是了达。非究竟法。常所思念。依法修行。是人当得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法。所有过去未来诸佛。皆悉觉知世间苦乐。一一了知。如法修行。以自行力。而成正觉。何以故。此法未曾有。无能了知者。所有过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皆于此法。一一了知。如法修行。乃成正觉。未来世中。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是世间苦乐等法。一一了知。如法修行。乃圆道果。

尔时娑婆界主。大梵天王。以佛威力故。知佛所念。譬如力士屈伸臂顷。离梵天界。来诣佛所。修敬毕已。住立佛前。而白佛言。世尊。佛所思念。如是如是。世间苦乐。无能免者。是大义利。过去未来。亦复如是。于天人魔梵界中。唯佛世尊。一一了知。若增若减。若善若恶。悉能分别。缘生之法。以佛智力。如实了知。佛言梵王。如是如是。世间众生。于一切法。无智无识。不能了知。无明痴暗之所覆闭。是为无明。从无明缘而生于行。行有三种。谓身口意。复从行缘而生于识。识有六种。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从于识缘而生名色。名者除色。各有四种。谓受想行识。色者所谓四大。一切色法。由四大生。如是色蕴名蕴二种。是为名色。从名色缘生于六处。内六处者。有其六种。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从六处缘。复生于触。触有六种。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复从触缘而生于受。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复从受缘而生于爱。爱有三种。谓欲爱色爱无色爱。复从爱缘而生于取。取有四种。所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复从取缘而生于有。有者三种。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从有为缘即有生法。其生法者。谓众生界。随蕴生起。处处差别。生异灭法。常所迁易。从生为本有蕴有界有处乃至命根等法。是名为生。从生为缘而有老死。老者所谓心识昏昧。发白面皱。气力劣弱。呻吟喘息。身体羸劣。乃至诸根而悉衰朽。是名为老。死复何相。死者谓诸众生界趣差别。悉归无常。寿限终尽。舍于暖触。命根灭已。诸蕴亦舍。四大离散。是名为死。如前所说。老与死法。是为二种。如是所说。即名分别缘生之法。若诸众生。能了知者。是人当得具足五分法身。尔时梵王。闻佛所说缘生法已。礼佛而退。还梵天界。

佛说分别缘生经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九·唐慧琳
  无倚相品第七十六·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大乘起信论(真谛译)·马鸣
  卷第一之下·大慧宗杲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佛法之原理修学及其建立·太虚
  天台韶国师·惠洪
  佛说萨罗国经·佚名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欧阳竟无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采摭经传录·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二·欧阳竟无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欧阳竟无
  第四 阎浮车相应·佚名
  快目王眼施缘品第三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郭居安·唐圭璋

      居安字应酉,号梅石。贾似道客。尝宰钱塘。宋末,赴崖山。湖南通志卷二百七十四,艺文三十,金石十六载澹山题名,有资中郭庆酉,或即其人。郭或资中人也。   声声慢   寿贾师宪   捷书连昼,甘洒通宵,新来喜沁尧眉。许大

  • 伊川击壤集卷之一·邵雍

    观棋大吟人有精游艺,予尝观奕棋。算余知造化,著外见几微。好胜心无已,争先意不低。当人尽宾主,对面如蛮夷①。财利激于衷,喜怒见于頄。生杀在于手,与夺指于颐。戾不殊冰炭,和不侔埙箎。义不及朋友,情不通夫妻。珠玉出怀袖,龙蛇

  • 卷八 五十首·赵崇祚

    孙少监光宪 四十八首菩萨蛮五首 河渎神二首 虞美人二首 后庭花二首 生查子三首 临江仙二首 酒泉子三首 清平乐二首 更漏子二首 女冠子二首 风流子三首 定西番二首 河满子一首 玉蝴蝶一首 八拍蛮一首 

  • 跋五则·王琦

    跋五则太白诗文当天宝之末尝命魏万集録遭乱尽失去及将终取草藁手授其族叔阳冰俾令爲序者乃得之时人所传録于生平着述仅存十之一二而已然其诗要皆脍炙人口而无阑入他人所作可知也阳冰序中不言卷数旧唐书李白列传云有文

  • 梅尧臣·朱自清

    梅尧臣,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以从父荫,名询,父名让。补太庙斋郎。历主簿、桐城河南。后以谢绛为河南府通判,移佐河阳。《宋史》失载。县令,监税湖州,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初,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

  •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范晔

    隗嚣 公孙述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人也。少仕州郡。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歆死,嚣归乡里。季父崔,素豪侠,能得众。闻更始立而莽兵连败,于是乃与兄义及上BD6A人杨广、冀人周宗谋起兵应汉。嚣止之曰:「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七十·柯劭忞

      郭汝梅 张炳 袁裕 孟祺 王庭玉 刘好礼 李元 张础 陈元凯 许楫 孙显 王显祖   郭汝梅,字和卿,大都漷阴人。金末,大兵陷漷阴,屠之。汝梅方七岁,其父琪,祷于神,原佑此儿,使宗嗣不绝。及滦河,琪力不能负,欲弃之。遇赤犊,乘以

  • 卷四十·佚名

    十月初八日(壬寅),孙士毅奏言:委守备沈德清、千总庄大进带同兵丁三十二名,将赴台兵丁棉衣、鞋、裤、帐房等项,分载两船,运送厦门。九月初五日,在粤东澄海县开行。九月十八日,接护南澳镇副将郑元好禀称:『前赴闽省铜山沿海一带巡

  • 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洪武二十八年春正月丙申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是日朝鲜国李旦琉球国山北王珉贵州宣慰使安的并金筑等处土官各进方物马匹○丁酉置四川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儒医阴阳学官时本卫新置以儒医阴阳学并仓库驿传

  • 第二十五回 下宛城长驱进兵 愚二世指鹿为马·黄士衡

    话说沛公自纳郦生之计,攻取陈留,招集兵士,军势大振。进攻开封未下,正遇秦将杨熊带兵西来,沛公率兵与之交战于白马,又战于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败走荥阳。二世闻之,遣使者将杨熊斩首示众。沛公既胜杨熊,南取颍阳,恰与张良相遇。原

  • 卷之二百六十五·佚名

    光绪十五年。己丑。正月。壬戌。上御乾清宫赐廷臣大学士等燕。记注  ○乌里雅苏台将军杜嘎尔奏、历任未销军需。截至同治十三年止。遵开收支<闲>目。请予饬销。以清旧款。下部议。  ○又奏、遵照部议。变通绿

  • 蒲察思忠传·脱脱

    蒲察思忠,本名畏也,隆安路合懒合兀主猛安人。大定二十五年(1185)中进士,任文德、氵郭阴主簿,国子助教,应奉翰林文字,太学博士,累迁至涿州刺史、吏部郎中,改任潞王师傅。朝廷下令由他和翰林侍读学士张行简一起讨论武成王庙中祭

  • 第四十五卦:《萃卦》·佚名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白话】《萃卦》象征聚合:亨通;君王到宗庙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利于出现德高望重的大人物,亨通无阻而且有利于树立纯正的道德风尚;用牛羊等大的祭品献祭能够

  • 卷五百四十七·佚名

    △第四分魔事品第十一之二复次善现,能说法者欲往他方安隐丰乐无难之处。能听法者欲随其去。能说法者方便试言:汝虽为利欲随我往。而汝至彼岂必遂心。宜善审思勿後忧悔。时听法者闻已念言:是师不欲令我去相。设固随往岂必

  • 巫娥志·佚名

    《巫娥志》是明代作品,笔记小说,作者不详。

  • 父子合集经·佚名

    20卷,宋日称等译。彼一切智作是说诸界本来常空寂。如示空拳但有名诳诱愚童实无得。凡愚妄想执为有由於胜义不能解。展转轮回三有中譬如商人迷巨海。尔时世尊知诸天子深心所念。口放净光普照时会。尊者马胜比丘睹是光已

  • 维摩经义疏·吉藏

    凡六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称维摩经疏、维摩经广疏、净名经广疏、维摩广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立于三论宗之立场以注释维摩经。初论‘玄义’,其次逐一注释维摩经十四品之文句。该‘玄义’部分可视为维摩

  •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佚名

    梵名Mukhadas/aikavidya^ -mantra-hr!daya 。全一卷。北周耶舍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略称十一面神咒经、十一面经。与玄奘所译十一面神咒心经为同本异译。乃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及其咒法。佛一时住王舍城耆阇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