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后妃一

宋僖祖文懿崔皇后

【宋会要】

僖祖文懿皇后崔氏,建隆元年三月追谥,治平四年三月以英宗祔庙,告迁神主,奉藏于夹室。熙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僖祖神主为太庙始祖,复祀。《大典》卷一万九千三百五。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顺祖惠明桑皇后

顺祖惠明桑皇后

【宋会要】

顺祖惠明皇后桑氏,建隆元年三月追谥,熙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以奉僖祖为太庙,始告迁神主,奉藏于夹室。同上。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翼祖简穆刘皇后

翼祖简穆刘皇后

【宋会要】

翼祖简穆皇后刘氏,幽州营田使兼平州刺史正之女。初,追封京兆郡太夫人,建隆元年三月追谥。元佑元年三月以神宗祔庙,告迁神主,奉藏于夹室。崇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立九庙,复祀。绍兴三十二年正月,以钦宗祔庙,告迁神主,奉藏于夹室。同上。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

【宋会要】

宣祖昭宪皇后杜氏,赠中书令爽之女。周显德中,封南阳郡太夫人。太祖即位,建隆元年二月,尊为皇太后。生曹王光济、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岐王光赞、恭宪、恭懿二大长公主。二年六月二日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宪。合葬安陵,祔太庙宣祖室。干德二年二月改今谥。崇宁二年十二月,以哲宗祔庙,告迁神主,奉藏于夹室。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立九庙,复祀。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孝章宋皇后

孝章宋皇后

【宋会要】

太祖孝章皇后宋氏,左卫上将军邢国公墦之女,干德六年立为皇后,太平兴国二年居熙宫,雍熙四年徙东宫,至道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崩,年四十四。谥曰孝章,陪葬永昌陵,祭别庙。元丰六年七月十二日,升祔太庙太祖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太宗淑德尹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

【宋会要】

太宗淑德皇后尹氏,滁州刺史廷勋之女,早崩,太平兴国元年十一月追册为皇后,谥曰淑德,陪葬安陵,祭别庙。元丰六年七月十二日,升祔太庙太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懿德符皇后

懿德符皇后

【宋会要】

懿德皇后符氏,魏王彦卿之女,国初封汝南郡夫人,建隆二年九月进封楚国,干德六年改封越国,开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崩,年三十四。太平兴国元年十一月追册皇后,谥曰懿德,陪葬永安陵,祔太庙太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明德李皇后

明德李皇后

【宋会要】

明德皇后李氏,淄州刺史处耘之女,太平兴国二年七月入宫,雍熙元年

十二月立为皇后。生皇子一人,早世。至道三年四月尊为皇太后,景德元年三月十五日崩于万安宫,年四十五。谥曰明德,陪葬永熙陵,祔太庙太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真宗母元德李太后

真宗母元德李太后

【宋会要】

元德皇后李氏,干州防御使、赠安国军节度使、常山郡王英之女。开宝初封陇西县君,太平兴国初封陇西郡夫人,生汉王元佐、真宗皇帝,又皇子三人,皇女二人,皆早世。二年三月十二日崩,年三十四。至道三年五月追封贤妃,十二月追尊为皇太后,咸平元年正月谥曰元德。初葬普安院,三年四月陪葬永熙陵,祭别庙。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去太字,升祔太庙太宗室。天头原批:「章怀皇后潘氏移入此条下。」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章穆郭皇后

章穆郭皇后

【宋会要】

真宗章穆皇后郭氏,宣徽南院使守文之女。淳化二年归于襄邸,封鲁国夫人,至道二年进封秦国,三年五月立为皇后。生悼献太子佑。景德四年四月十六日崩于万岁后殿,年三十二。谥曰庄穆。陪葬永西陵,祔太庙真宗室。庆历四年十一月改今谥。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章献明肃刘皇后

章献明肃刘皇后

【宋会要】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武懿王通之女。太平兴国八年入韩邸,景德元年正月为美人,大中祥符二年正月进修仪,五年五月封德妃,十二月立为皇后。干兴元年二月遗制尊为皇太后,军国事权兼取处分。天圣二年十一月行册礼,以郊祀毕,上尊号曰应元崇德仁寿慈圣。明道二年籍田,朝庙礼毕,加上尊号曰应元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三月二十九日崩,年六十四。谥曰章献明肃,陪葬永定陵,祭奉慈庙。庆历四年十一月改今谥,五年十月升祔太庙真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章惠杨太后

章惠杨太后

【宋会要】

章惠皇后杨氏,崇仪使、赠忠武军节度使、兼侍中知俨之女。景德元年正月为才人,大中祥符二年正月进婕妤,六年正月进婉仪,七年六月封淑妃,干兴元年二月遗制为皇太妃。明道二年,章献明肃皇后崩,尊为皇太后。景佑元年,加号保庆皇太后,以所居合为保庆殿。三年十一月四日崩,年五十三。谥曰庄惠,陪葬永定陵,祭奉慈庙。庆历四年十一月改今谥,熙宁二年十月奉神主瘗于陵园。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章懿李太后

章懿李太后

【宋会要】

章懿皇后李氏,左班殿直、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汉东郡王仁德之女。大中祥符九年二月为才人,天禧二年九月进婉仪,干兴元年四月进顺容,天圣十年三月封宸妃。生仁宗皇帝。明道元年二月二十六日崩,年四十六。二年四月尊为皇太后,谥曰庄懿。初葬洪福院,十月,陪葬永定陵,祭奉慈庙。庆历四年十一月改今谥。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仁宗郭皇后

仁宗郭皇后

【宋会要】

仁宗(圣)[皇]后郭氏,崇仪副使、赠忠武军节度使、中书令兼尚书令允恭之女。天圣二年九月立为皇后。明道二年十二月自请入道,诏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紫,名清悟,居长宁宫。景佑元年八月出居外宅。十月赐号金庭教主、冲净元师,出居安和院,名曰瑶华宫。二年十一月八日迁于嘉庆院,暴薨。年二十四。三年正月追册为皇后,葬礼用孝章皇后故事,起陵台于奉先资福禅院。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慈圣光献曹皇后

慈圣光献曹皇后

【宋会要】

慈圣光献皇后曹氏,枢密使、检校太师兼侍中、赠鲁王彬之孙,尚书虞部员外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秦王 之女。景佑元年九月立为皇后,十一月行册礼,嘉佑八年三月尊为皇太后,四月权同听政,治平元年五月降手书还政。二年十一月行册礼,四年正月尊为皇太后,居庆寿宫,熙宁二年四月行册礼。元丰二年十月二十日崩于庆寿宫,年六十二。谥曰慈圣光献,三年三月陪葬永昭陵,祔太庙仁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温成张皇后

温成张皇后

【宋会要】

温成皇后张氏,石州军事推官、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安定郡王尧封之女。幼入宫,为御侍。庆历元年封清河郡君,进封才人、修媛。后忽被疾,请下迁为美人。八年十月封贵妃。生庄顺、庄定、庄慎三大长公主。皇佑六年正月八日薨,年三十一。追册为皇后,谥曰温成。葬奉先资福禅院,立庙于园侧,以知制诰岁时行礼。嘉佑七年正月更庙为祠殿,遣宫臣以常馔致祭。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真宗章怀潘皇后此条原批:「移前。真宗郭后前。」

真宗章怀潘皇后此条原批:「移前。真宗郭后前。」

【宋会要】

真宗章怀皇后潘氏,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美之女。雍熙二年闰九月归于襄邸,五年封莒国夫人,端拱二年五月三日崩,年二十二。至道三年六月追册为皇后,谥曰庄怀,陪葬永昌陵,祭别庙。庆历四年十月改今谥,元丰六年七月十二日升祔太庙真宗室。此条附「仁宗温成张皇后」后,误。依《宋史 后妃传上》,当移于前「真宗母元德李太后」下。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

【宋会要】

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忠武军节度使、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卫王琼之曾孙,建雄军节度使、赠尚书令、康王继勋之孙,北作坊副使、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陈王遵甫之女。庆历十年三月归于藩邸,封京兆郡君。嘉佑八年四月立为皇后,治平二年十一月行册礼。生神宗皇帝、吴王颢、润王颜、益王頵、惠和、贤惠、贤德懿行、舒国四大长公主。四年正月尊为皇太后,居宝慈宫,熙宁二年四月行册礼。元丰八年三月一日诏丰:原作「圣」,误,今改。,应军国事权同行处分。五日,遗制尊为太皇太后,应军国事权同行处分。元佑二年九月行册礼。八年九月三日崩,年六十二。谥曰宣仁圣烈。九年二月七日陪葬永厚陵,祔太庙英宗室。《大典》卷一万九千三百七。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钦成朱皇后

钦成朱皇后

【宋会要】

神宗钦成皇后朱氏,赠太保士安之女。初入宫,为御侍。熙宁八年正月进才人,九年十二月进婕妤,元丰二年九月进昭容,五年八月封贤妃,七年正月进封德妃,八年三月尊为皇太妃,居瑞圣宫,元佑二年九月行册礼。生哲宗皇帝、楚王似、贤穆、贤康、贤孝、贤宜、贤靖五长公主。后本姓崔,父杰,幼育于任廷和家,最后依朱氏。绍圣中访知其故,时以后姓氏已布中外,不复归姓,唯赠杰、廷和皆太师。崇宁元年二月十六日崩,年五十一。追尊为皇太后,谥曰钦成。五月二十四日陪葬永裕陵,祔太庙神宗室。同上。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钦慈陈皇后

钦慈陈皇后

【宋会要】

哲宗钦慈皇后陈氏,赠太尉守贵之女。初入宫,为御侍。元丰五年十一月进才人,八年四月进美人。生徽宗。元佑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崩,年三十六。七月赠充仪。绍圣三年四月,徽宗以遂宁郡王出门,赠贵仪。元符三年正月追号皇太妃,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十七日追尊为皇太后,谥曰钦慈。初葬多庆院,五月六日陪葬永裕陵,祔太庙神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哲宗昭怀刘皇后〕

〔哲宗昭怀刘皇后〕

【宋会要】

哲宗昭怀皇后刘氏,赠太师、东平郡王安成之女。初入宫,为御侍。绍圣元年四月封平昌郡君,二年五月进美人,十月进婕妤,元符二年立为皇后,行册礼。三年五月号元符皇后,崇宁二年二月进号太后,五月行册礼,居崇恩宫。政和三年二月九日崩,年三十五。谥曰昭怀。五月二十七日陪葬永泰陵,祔太庙哲宗室。《大典》卷一万九千三百九。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徽宗显恭王皇后〕

〔徽宗显恭王皇后〕

徽宗显恭皇后王氏,德州刺史、赠太师、荣国公藻之女。元符二年六月归于端邸,封顺国夫人。三年二月立为皇后,崇宁二年六月行册礼。生钦宗皇帝「帝」,原误作「后」,今改。、荣德公主。大观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崩,年二十五。谥曰静和。十二月二十七日陪葬永佑陵,祭别庙。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改谥曰惠恭,绍兴七年六月一日改今谥。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显肃郑皇后〕

〔显肃郑皇后〕

显肃皇后郑氏,检校太师、升海军节度使绅之女。元符三年十二月为才人,建中靖国元年八月进美人,十月进婕妤,十二月进婉仪,崇宁元年十一月封贤妃,二年五月进封淑妃,三年二月进封贵妃。大观四年十月立为皇后,政和元年二月行册礼。生兖王柽、嘉德、安德、寿淑、崇淑、成德公主。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尊为道君太上皇后,靖康元年三月居宁德宫。二年二月从徽宗北狩,建炎四年九月五日崩,年五十二。绍兴七年六月十一日谥曰显肃,十二月十日祔太庙徽宗室。十二年八月梓宫还临安,十月七日权攒永佑陵。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显仁韦皇后〕

〔显仁韦皇后〕

显仁皇后韦氏,赠太师、韩王安礼之女。崇宁五年封平昌郡君,大观元年二月进才人,六月进婕妤,二年进修容,生高宗皇帝。靖康元年十一月进位龙德宫贤妃,二年二月从徽宗北狩,建炎元年五月尊为宣和皇后,绍兴七年三月尊为皇太后,十二年八月回銮,居慈宁宫。二十九年九月二十日崩,年八十。谥曰显仁。十一月二十六日权攒永佑陵,祔太庙徽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明达刘皇后〕

〔明达刘皇后〕

明达皇后刘氏,太师彦清之女。元符三年四月为御侍,崇宁元年十二月封寿安郡君「郡」,原误作「群」,今改。,二年三月进才人,三年七月进美人,四年四月进婕妤,大观元年二月进婉容,九月进婉仪,二年正月进德妃,二月进淑妃,三年四月进贵妃。生济阳郡王棫、祈王模、秦王榛、茂德、安淑、洵德公主。政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薨,年二十七。谥曰明达懿文,葬昭先积庆院。九月二十日追册为皇后,止以明达为谥,即茔所为园陵,置祠殿,祭别庙。十月三十日,诏即本家建德隆殿。

【宋会要】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钦宗朱皇后〕

〔钦宗朱皇后〕

钦宗皇后朱氏,故少傅、恩平郡王伯材之女。政和六年纳为皇太子妃。七年十月生嫡皇孙大宁郡王谌。宣和七年十二月立为皇后,靖康二年四月从钦宗北狩。同上。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明节刘皇后〕

〔明节刘皇后〕原批:「此在前」,明节为徽宗后

,当在钦宗朱皇后之前。又,「朱皇后」条批云:「此在后」。

明节刘皇后,兴宁军节度使、龙德太一宫使宗元之女,十岁入宫中。政和三年闰四月自宫人为才人,八月进美人,九月进婕妤,五年六月进婉容,六年十一月进婉仪,十二月进贤妃,八年六月进淑妃,宣和二年进贵妃。生建安郡王幧、嘉国公椅、英国公穗、和福公主。三年四月薨,年三十三。五月追册为皇后,谥曰明节明节:《宋史》作「明节和文」。,葬昭贤马昭贤马:疑有误。明节皇后既与明达皇后同葬一处,应与上文同为「昭先积庆院」。,祔明达皇后寝园之西北隅隅,原误作「偶」,今改。。《大典》卷一万九千三百九。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高宗懿节邢皇后

高宗懿节邢皇后

【宋会要】

高宗懿节皇后邢氏,徽猷阁待制、赠少师、追封嘉国公焕之女。政和五年四月归于康邸,封嘉国夫人。靖康二年二月,侍显仁皇后从徽宗北狩。建炎元年五月四日立为皇后。绍兴九年六月二日崩,年三十四,谥曰懿节。十二年七月六日祔太庙别庙。八月梓宫还临安,十月七日权攒祔永佑陵。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孝宗安穆郭皇后〕

〔孝宗安穆郭皇后〕

孝宗安穆皇后郭氏,后改成穆。度远军节度使、赠太师、追封荣王瑊之女。绍兴十四年正月十九日封咸宁郡夫人,生庄文太子、魏王恺、皇太子惇、邵王恪。二十六年六月二日崩,年三十一。三十年八月十三日赠淑国夫人,三十一年九月十七日加赠福国夫人,三十二年六月四日追封皇太子妃,八月二十六日追册为皇后。九月二十三日上谥曰恭怀,十月二十八日改今谥。十二月二十七日祔太庙别庙,攒临安府钱塘县南屏山。《大典》卷一万九千三百九。

绍熙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改谥成穆,谥议事中兼直学士院兼实录院同修撰楼钥撰,册文右丞相赵汝愚撰按:原「绍熙五年」至「赵汝愚撰」原在《宋会要后妃一》P ,今按天头原批移入。。《大典》卷一万九千三百十一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安恭夏皇后〕

〔安恭夏皇后〕

安恭皇后夏氏,后改成恭。赠太师、追封信王协之女。绍兴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封齐安郡夫人,三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进位贤妃,隆兴元年十月二十五日立为皇后,二年正月六日行册礼。干道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崩,年三十二。七月十七日上谥曰安恭,闰七月二十一日祔太庙别庙,攒临安府钱塘县南屏山。同上。绍熙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改成恭,谥议给事中兼直学士院兼实录院同修撰楼钥撰,册文右丞相赵汝愚撰。「绍熙五年」至「赵汝愚撰」原在《宋会要后妃一》

,今按天头原批移入。《大典》卷一万九千三百十一。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成肃谢皇后〕

〔成肃谢皇后〕

皇后谢氏,赠太师、追封忠王宁之女。绍兴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封咸安郡夫人,三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进封婉容,隆兴二年二月十一日进位贵妃,淳熙三年八月十四日立为皇后。十月五日行册礼原批文有云,下接后页册文参知政事龚茂良撰。」但《后妃一之八》有「成肃皇后谢氏,淳熙三年八月十四日立为皇后,十月十五日行册礼」一段文字,与上文重复,删去。。册文参知政事龚茂良撰。绍熙元年正月一日恭上尊号曰寿成皇后,册文参知政事王蔺撰。庆元二年十月三日恭上尊号曰寿成惠慈皇太后,册文知枢密院事郑侨撰。六年八月十六日加上尊号曰寿成惠慈太皇太后。十月十四日礼部太常寺言:「依淳熙十四年礼例,候三年丧毕行礼。」诏依。嘉泰二年十二月四日加上尊号曰寿圣慈佑太皇太后,册文右丞相谢深甫撰。开禧三年五月十六日崩于寿慈殿。八月二日上谥曰成肃肃,原阙,据《宋史 后妃传下》补。,议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卫泾撰原无「泾撰」二字,今补入。,册文右丞相陈自强撰,攒祔于永阜陵「攒祔于永」四字:原无,据《宋史 后妃传下》补。,二十九日祔太庙孝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光宗李皇后〕

〔光宗李皇后〕

光宗后李氏据前体例,补「光宗」二字。,庆远军节度使、赠太师追封楚王道女道,原阙,据《宋史 后妃传下》补。,隆兴二年四月十八日封荣国夫人,闰月十二日进封定国夫人,干道七年三月一日立为皇太子妃,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立为皇后。绍熙元年正月十九日行册礼,册文同知枢密院事葛邲撰。庆元二年十月三日上尊号曰寿仁太上皇后,册文参知政事何澹撰。六(月)[年]六月四日崩于慈仪殿,八月一日上谥曰慈懿,谥议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邵文炳撰,册文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何澹撰。二十日攒临安府钱塘县南屏山,九月二日祔太庙光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宁宗恭淑韩皇后〕

〔宁宗恭淑韩皇后〕

宁宗恭淑皇后韩氏,庆远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赠太师、崇国公同卿之女。淳熙十二年八月封新安

郡夫人,十六年五月进封崇国夫人,绍熙五年七月六日立为皇后,庆元二年十月六日行册礼,册文签书枢密院事叶翥撰。六年十一月七日崩于坤宁殿。十二月十八日上谥曰恭淑,谥议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陈宗召撰,册文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何澹撰。二十日攒临安府钱塘县南屏山,二十八日祔太庙别庙。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恭圣仁烈杨皇后〕

〔恭圣仁烈杨皇后〕

恭圣仁烈皇后杨氏,故保义郎、累赠太师尚书令、追封齐王渐之女。庆元二年三月封平乐郡夫人,三年四月进封婕妤,五年五月进封婉仪,六年二月进位贵妃,嘉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立为皇后,三年二月六日行册礼,册文知枢密院事陈自强撰。嘉定十七年闰八月三日宁宗遗制尊为皇太后。宝庆三年正月(缺)正月(缺)签书枢密院事陈贵谊撰,册文知枢密院事薛极撰。四月二十八日陪葬永茂陵,五月十三日祔太庙宁宗室。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皇后皇太后杂录

皇后皇太后杂录

【宋会要】

真宗咸平二年闰三月三日「二」原作「一」,误。按《宋史真宗一》:咸平二年闰三月「己丑,上皇太后宫名曰万安。」是「闰三月」在「二年」不在「一年」。,宰臣张齐贤等言:「谨按汉制,帝母称长乐宫。又唐穆宗郭太后居兴庆宫,号兴庆太后,敬宗王太后居义安宫,号义安太后,文宗萧太后居积庆宫,号积庆太后。今皇太后宫室之制有所未备,臣等请命有司为皇太后建宫立名,以称陛下奉承慈颜、孝治天下之志。」诏曰:「朕欲时奉皇太后颜色,宜近朕所居,修建宫殿,贵便于晨省。」仍以万安宫、万安殿为名,遂以滋德殿为宫。

三年八月三日诏:「自今皇太后物皆曰恭上。」先是,帝谓宰臣曰:「朕览前代帝王故事,凡献皇太后物皆曰奉上,恐未协尊称。」故有是诏。

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八日,中书门下上言:「按《汉书 百官表》,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景帝更名长信少府。注云,以太后所居为名也。居长信宫则曰长信少府,居长乐宫则曰长乐少府。又云,长乐卫尉不常置。万安宫本因明德皇太后特建,今明德皇太后上僊,万安宫废置,合依宫官之例。」诏恭依。复以宫为滋德殿。

六年六月十一日宗正寺言:「准制,册德妃为皇后,合编入属籍。」从之。

干兴元年仁宗即位未改元。二月二十三日,礼仪院言:「准遗制,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其所降制,命群臣上表。凡文字名称等,望下两制与崇文院检讨官同详定以闻。又所降批答欲首云『览表具之』,末云『所请宜许或不许』。」并从之。宰臣请所御何殿,皇太后遣内侍都知张景宗宣谕曰:「虽勉奉遗旨,将来嗣君视事,当朝夕在侧,冀申保护,何须别御殿也。当深体此意,以定仪式。」

二十四日,内降皇太后手书曰:「先帝以嗣君之托,所以遗制之中,权令处分军国事。勉遵遗命,不敢固辞。自今中书、枢密院事进呈皇帝后,并依例程进入文书印画,亦不妨内中子细看览,或事有未便,即当与皇帝宣召辅臣商议。若事关机要,亦许非时请对,即不必预定奏事日限。盖念先朝理命务合至公,其于文武大臣、内外百辟推诚委任,断在不疑。缅料忠贤,各怀恩义,必能尽节,以佐昌朝。顾予菲躬,得守常制,兴言及此,五内摧伤。」先是,中书、枢密院奏:请每五日一次皇太后与皇帝同御便殿,出帘奏呈公事,既依奏,已而复有此命。

三月十六日礼仪院上言:「内外命妇入见皇太后,请于内中别设客殿。唯长公主并亲王夫人许殿上起居,自余内命妇并立殿下。仍度宫庭设次,不得交杂往还,其班序次第及表状文字专委职掌之人管干收接。如有犯者,并奏取旨。」从之。

七月十一日,中书、枢密院上表请皇太后特遵大行皇帝遗制,每五日一次与皇帝同御便殿,许中书、枢密院奏事。表三上,从之。

八月八日始御

承明殿,宰臣率百僚诣内东门东上合门拜表称贺,中书、枢密院请军国机宜及臣僚恩泽并进呈取旨,若常事即依旧进入文字,候印画付外施行。若事从别旨,有未可行者,即于御前纳下,再候指挥。其日殿上垂帘,皇帝座亦在帘内,辅臣以次奏事,屏去左右侍卫。如有军机急速,即不限五日,并许非时请对及宣召合门前一日奏裁。并从之。初,丁谓定皇太后称「予」,于是中书与礼仪院参议,每下制令称「予」,便殿处分事称「吾」。诏并止称「吾」。初御承明殿,冯拯等再拜舞踊,皇太后哀恸久之,令内侍宣谕曰:「予不欲行垂帘御殿之仪,卿等累请,辞不获已,候皇帝春秋长,即当还政。」拯等言,皇太后临朝,盖先朝顾命之托也

仁宗天圣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皇太后手诏,文武臣僚今年南郊更不得上表请加尊号。

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群臣请加上尊号曰「应元崇德显功隆运仁寿慈圣皇太后」,表三上,不许。

明道元年十二月九日,太常礼院言:「皇太后赴太庙,乘玉辂,服祎衣花钗冠,其行礼服衮衣仪天冠。」从之。

二年四月八日,太常礼院言:「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百官通奏于皇太后,言笺,不称表。其称谓则曰殿下,若教旨懿慈。」诏从之。先是,大行皇太后遗诰曰:「皇太妃与吾同事先朝,备彰懿范。自今朝之临御,亦共赞于内谋。爰属兹辰,允当崇奉。宜尊为皇太后。往者皇帝践祚,方幼冲年,吾禀先帝遗言,权助军国。今皇帝统临一纪,盛德日新,此后听断,一依祖宗旧规。如有军国大事,皇帝与皇太后内中裁旨商量。」是时帝久临御,威德已着,中外企望亲政。及宣诰之际,尚有「裁旨商量」之语,往往窃议,浸淫上闻。翌日令中书门下掇去遗诰内所载皇太后事,不须颁告天下。有司因得用咸平旧章以正其礼。

景佑元年九月二十六日诏,皇太后宜令宫禁上下此后并以保庆皇太后为称,并题所居殿额。

嘉佑八年英宗即位未改元四月八日诏曰:「朕承大行之遗命,嗣列圣之丕基。践祚之初,御哀罔极。遂罹疾恙,未获痊和。而机政之繁,裁决或壅。皇太后母仪天下,子育朕躬,辅佐先朝,练达庶务。因请同于听览,蒙曲赐于矜从。俾缓忧勤,冀速康复。候将来听政日,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太常礼院奏:「请自十一日皇帝同皇太后御内东门小殿垂帘,中书、枢密院合班起居,以次奏事,或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皇太后处分称『吾』,其日群臣进名起居于内东门。」从之。

英宗治平元年五月十三日,皇太后手书付中书曰:「日者昊天不吊,先帝上宾。遽扬末命之言,方结未已之痛。而皇帝践祚之始,御哀过情,忽传诏于外廷,请预闻于庶政。载念承邦之重,累申还辟之文。皇衷未回,群听犹郁。顾人子之诚虽至,然国家之

事靡安。况日听治朝,躬发神明之断;出驰禁跸,众闻舆马之音。百姓莫不交欣,三灵以之荐祉。吾尝视前史之戒,思累圣之图,将退饬于母仪,庸进强于君德。从容房闼,不亦美欤 」先是,帝即位感疾,大臣以命令无所出,遂请皇太后权同听政,以安人心。初议于内东门垂帘奏事,而帝方服药,权居柔仪殿东合之西室,皇太后居其东室。辅臣日入东合候问圣体,因奏事。至五月二十七日,帝初御延和殿,至六月三日,复不出,唯辅臣得入对柔仪,退诣内东门小殿,帘外覆奏事于皇太后。至七月十三日,帝始间日御前后殿,视朝听政。辅臣每退朝,入内东门小殿覆奏事如初。皇太后再出手书还政,大臣以白帝,辄留之不下。至是,皇太后以帝躬康复,故降手书,遂撤小殿帘帷,不复处分军国事。

七月十六日诏曰:「顷以嗣承大统,方执初丧,过自摧伤,遂婴疾恙。皇太后尊居母道,时遘家艰,闵予哀号,俯徇诚请。勉同听览,用适权宜。赖保护之勤劬,获清明而康复。恭惟坤德之至静,实厌事机之久烦。迨此弥年,荐承谆诲。顾寔繁于庶政,难重浼于睿慈。而方国多虞,则共济天下之务;惟时无事,亦宜享天下之安。先民有言,无德不报。虽日用三牲之养,未足尽于予心,而形于四海之风,必务先于孝治。惟是事亲之礼,盖存有国之规。当极尊崇,以称朕意。应合行仪范等,令中书、门下、枢密院参议以闻。」

十九日诏:「皇太后称『圣旨』,出入唯不鸣鞭,他仪卫如章献明肃太后故事。有所取索,本合使臣录圣旨付所司,事属中书枢密院者,使臣具申状,皆覆奏即施行。」

二十一日中书、门下之表:「伏以蓄非常之施者,必获非常之报,举极隆之典者,必有极隆之名。而况廓帝母之深居,揭宸庭之大顺,宜图懿号,式表常尊。恭惟皇帝陛下,秉德自天,乘时出震,大横之兆,夏启以光,《小毖》之诗,成王求助。赖穹苍之降佑,复宗社之垂休。外则多士协忠,终济艰难之务;内则慈闱辅治,益恢顾复之恩。同大政以踰年,顺 情而复辟。臣等窃谓:极天下之养,未足以报其仁,严禁闱之称,乃所以崇其位。稽参近古,蔚有前规。在汉之隆,实居长乐,有唐之盛,亦阐义安。斯皆保承承继继之昌,达尊尊亲亲之义。下推子道,上奉坤仪。臣等订正遗章,讲明大法。入以摽九重之奥,烂乎有文;出以训百行之源,莫加于孝。愿闻俞旨,俯亮愚衷。臣等不胜大愿,请以皇太后所居为慈寿宫,殿为慈寿殿。」诏恭依。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未改元。四月四日,太常礼院言:「参详到太皇太后已有治平元年所定仪范外,皇太后出入仪卫:御龙、骨朵子直都虞候、都头、副都头各一名,十将、长行共三十人,弓箭直、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各一名,十将、长行共二十人。皇太后、皇后

常出止用正副金涂银装白藤舆各一,上覆泬榈屋,饰以凤辇宫服,同乘舆平头辇之制。咸平中,万安太后与上设行龙六,制饰率有加焉。今来皇太后出入所乘,伏请依万安太后舆制造。所请有金铜坐车子等即于礼典不载,合依自来体例施行。」并从之。从皇太后仪视太皇太后,唯不呼万岁。

神宗熙宁元年三月十五日,中书、门下上言:「伏以太皇太后辅佐仁祖之久,参决英庙之初,内协和于六宫,外敉宁于百度,成功不处,复辟之明。皇太后诞育圣躬,布宣阴教,动循共俭之训,允隆顾复之恩。陛下日欸慈闱,躬修色养。臣等以谓其施博者其报厚,其实茂者其名闳。故汉尊长乐之宫,唐揭兴庆之号。本朝当咸平之际,明德飨万安之名,于岁时而奉觞,即躬省而改筑。质于典册,具有故常。足以兴隆母仪兴:原作「亡」,今据文意改。,首善风教,置而未讲,阙孰甚焉。臣等不胜大愿,请命有司稽考旧典,特建太皇太后宫殿,并以庆寿为名,皇太后宫殿并以宝慈为名。」诏荅曰:「朕闻孝莫大乎尊亲,尊亲莫大乎以天下养。顾惟寡德,获承丕绪,富兼四海,荣奉两宫。虽晨昏不远于慈颜,而居室尚仍于旧贯。四时温凊,未通阴阳之和;三朝庆贺,莫容仪物之盛。有稽营建,兹用慊然。后览奏陈,请图改筑。历援故事,并揭华题,事协尊崇,理为宜称。所请宜允。」后过谅闇,令有司检举施行。后庆寿宫建庆寿、萃德二殿,宝慈宫建宝慈、姒徽二殿。

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太皇太后迁居庆寿宫。

七月二十二日,皇太后迁居宝慈宫。

六月二十六日诏:「两宫毕工,事干尊奉。提举及干当官张若水等推恩各有差。」

元丰六年七月十二日诏:「祔孝惠、孝章、淑德、章怀皇后于太庙。」后二日诏曰:「朕若稽古昔,是正礼文。永惟四后之慈,实佐三朝之圣。载涓谷旦,参订仪,升自閟宫,祔于太室。侑禘夆四时之飨,协天地一体之文。嘉娱神心,称秩祀事。宜均庆泽,以暨后昆。四后之家,宜推其长一人,已仕者迁一官,未仕者与初等官。」

八年三月一日诏曰:「朕膺昊穹之腃命,缵列圣之丕图,夙夜积勤,兴居爽豫。永惟四海之广,虑拥万机之繁。皇太后德盛母仪,道隆坤载,圣性聪哲,达于几深,仰叩慈仁,许同听断,庶专调护,早遂康和。应军国事并皇太后权同处分,候康复日依旧。」先是,三省、枢密院奏皇太后权同听政,候康复日依旧。帝顾视首肯,既退,即移班近东垂帘见皇太后,具所奏以闻,皇太后泣许,故有是诏。

五日遗诏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应军国事并权同行处分。

七日制德妃朱氏加号皇太妃,其合行册礼令有司检详典故以闻。时哲宗已即位未改元。

四月六日礼部言:「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当行册礼,请如故事,在三年之外。」从之。

十八日,诏太皇太后

母鲁国夫人李氏进封韩越国太夫人。

五月二日,诏太皇太后母韩越国太夫人凡给赐倍常仪。

六月八日,尚书礼部言:「太皇太后生辰旧所供奉物于令式宜增一倍。冠朵旧用朵子九及花五亦各增为十二之数。皇太妃生辰节序宜用皇后例。」从之。

十二日,诏:「皇太妃出入宜乘檐子,令所属议制度及仪卫恩数以闻。」于是礼部尚书韩忠彦等言:「檐子当用牙鱼凤为饰,伞用青罗,命妇上笺,宫人称慈旨,升阶上拜。应礼物太皇太后、皇太后于皇太妃称赐,皇帝于皇太妃称奉。百官不称臣。应有该载未尽,令所属比附所定礼仪施行。」从之。

八月二日,诏:「太皇太后遇大礼兴龙、坤成节,亲属恩泽及冠帔之数,并以临时所得指挥取旨施行。」

八日礼部言:「皇太妃冠服之属,减皇后五分之一。」诏翰林学士、给、舍、礼部、太常寺同详定。后翰林学士邓温伯等言:「参详皇太妃冠服礼令不载,亦无故事。请参酌裁定其生日节序,请损皇后五分之一。」诏依。所定内冠朵用牙鱼。

十月二十二日,诏皇太妃出入上下檐子并于内东门内会通门前 下。

十二月十二日,礼部言:「皇太妃欲依皇后例供进新历。」从之。

哲宗元佑元年正月十二日,诏:「太皇太后出入仪卫及从驾臣僚对御赐茶酒等仪式,并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内不可考者,依慈圣光献皇后例施行。」

闰二月八日,诏皇太妃遇圣节及生日更与骨肉一人恩泽。

十九日,诏赐宰臣韩缜:「省所上表,请建太皇太后宫殿,宫曰崇庆,殿曰崇庆寿康;皇太后宫殿,宫曰隆佑,殿曰隆佑慈徽,事具悉。朕以诏承大统,奉事两宫,循六世之燕谋,极万方之至养。露章来上,引义甚明。谓德厚者报隆,而礼盛者文缛。宜开中禁,仰奉慈仪。崇长信之名,备洛书之介福;揭东朝之号,绍太姒之徽音。若稽古初,具存典册。汉家致孝,有朝夕上食供御之廷;唐室承颜,有岁时踵门庆贺之礼。逮于列圣,咸有旧章。顾惟冲人,敢忘继序 所请宜允。候过谅阁,令有司检举。」

四月八日,尚书礼部言:「太皇太后恩礼已准章献明肃皇后故事,今坤成节所奉已增一倍,其岁时合供奉物亦当依此。」诏更不增奉。

十二月六日,太皇太后诏曰:「近中书省检详故事,将来服除,百官当拜表上尊号。可依元丰三年诏书,更不检举。」

二十二日中书省言:「太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合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用玉宝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龙钮。」从之。

三年六月四日,三省奏尚书吏部言:「同进士出身陈仲宜状,自三班奉职 应合换判、司、簿、尉。为系太皇太后姑之子,依昭宪皇后族孙杜藻例,特与初等职官。今欲少损恩例,与知、令、录。」太皇太后曰:「安敢比用昭宪体例,兼非本宗,只今依条。」

七月

九日,太皇太后手诏:「皇帝嗣位,于兹四年。皇太妃以恭俭之德,鞠育之恩,虽典册以时奉行,而情文疑有未称。皇帝以祖考之奉,尊无二上,而吾推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其推天下之养,以慰人子之心。宜下有司,寻绎典故。」于是诏檐子饰以龙凤,伞用红罗,从卫人各有加,人数见仪卫门。冠服度数并依皇后,其详见冠服门。生辰合奏恩泽之类亦如之。

八月十四日,诏「皇太妃宫合依皇后所居制度,惟不设鸱尾。」先是,辅臣言:「礼官已议皇太妃礼仪依皇后,宫合亦当准此。缘外廷不见宫禁制度。」太皇太后曰:「皇后所居一小殿有鸱尾,今已展修。皇太妃合惟不设鸱尾,为是皇帝诞育之地,更不欲迁。」遂降此诏。

十月十四日,诏「皇太妃仪制已依皇后,其所居宫合合与不合称殿及立殿名,其考议闻奏。」于是礼部、太常寺言:「皇帝推崇母道,皇太妃仪制当依皇后。缘尊无二上,理有屈伸。兼检会历代及国朝典故,皇太妃即无称殿及立殿名之制,请如故事。」从之。是日,辅臣奏礼官所议于延和殿。太皇太后曰:「既言并依皇后,应须一一如此。」文彦博曰:「事固有不可尽同者,臣下于皇后有臣妾之称,于太妃则否。晋宋间议论亦曰位号不极,礼不尽恭。」太皇太后又曰:「汉、唐有典故否 此事非因人有求,乃吾思虑所及,恐于礼有阙,故与卿等商议。」佥曰:「汉、唐非正之事不可用于圣朝,若稽典故,当依礼官所定。」

闰十二月十五日,太皇太后手诏曰:「官冗之患,所从来尚矣。流毙之极,实萃于今。以阙计员,至相倍蓰。上有久闲失职之吏,则下有受害无告之民。故命大臣,考求其本。苟非裁损入流之数,无以澄清取士之源。吾今自以眇身率先天下,永惟临御之始,尝敕有司,荫补私亲,旧无定限,自惟簿德,敢配前人 已诏家庭之息,止从母后之比。今当又损,以示必行。夫以先帝顾托之深,天下责望之重,苟有利于社稷,吾无爱于发肤。矧此恩私,实同毫末。忠义之士,当职此诚,各忘内顾之心,共成节约之制。今后每遇圣节、大礼、生辰合得亲属恩泽,并四分减一。皇太后、皇太妃准此。」先是,太皇太后宣谕辅臣,欲减亲属恩泽,佥曰:「陛下临朝,本殿恩泽自当不限人数,向来止用皇太后例已是数少,何可复减 」太皇太后曰:「今来官冗自宰执以下恩泽皆有减损,本家亦须裁定。要自上始,所贵均一。」佥曰:「此盛德事,容臣等别具进呈。」遂降此诏。

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太皇太后手诏:「皇帝临御,海内晏安,五经季秋,再讲宗祀。克有君德,以享天心,顾吾何功,获被斯福 今有司因天圣之故事,修会庆之盛礼,将俾文武称庆于廷。吾自临决万几,日怀祗畏,岂以菲薄之德,自比章献之时 矧复皇帝致贺于禁庭,群臣奉表于闱佐。礼文既具,夫又

何求 前朝旧仪,吾不敢受。将来明堂礼毕,更不受贺,百官并内东门拜表。」先是,礼官言:「天圣中南郊礼毕,皇太后御会庆殿,皇帝于帘内恭谢,百官称贺于廷,升殿赐酒,辅臣以故事奏禀于延和殿。」太皇太后谕止之,遂降此诏。

十一月二十二日,太皇太后复诏曰:「王朝盛会,礼见 臣。今有司欲依天圣故事,行会庆称贺之仪。顾惟菲薄,岂敢比隆于先后 来年正月一日更不御殿受贺上寿,皇帝御殿礼毕,百官并内东门拜表如常仪。」

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诏皇太后亲侄女三人并封郡君。

九年二月二十六日,诏曰:「比朕亲奉皇太后圣谕,皇太妃保育之德着于中外,皇帝虽已备极崇奉,而仪节之间,犹有未称。盖旧仪虽全比皇后,而宫合舆盖之制及出入所由宜有所加,苟于本朝祖宗以来母后之制有所差降,则褒隆之数可施行矣。其下礼部、太常寺,参考典礼仪制及臣僚上笺称名、命妇进见等仪式奏(门)[闻]。」于是群臣议皇太妃所居宫合建殿立名、所乘檐二改为舆、上设行龙五、出入宣德东偏门、百官上笺称殿下、自称姓名、命妇旧升阶上拜今改为殿下出入,仪卫率加于旧。帝又诏曰:「昨亲奉皇太后圣谕,皇太妃特与立宫殿名,殿名圣瑞。坐六龙舆,进黄伞,出入由宣德正门。朕常思皇太妃尊奉之礼未至周尽,今奉玉音,不胜惓惓,卿等可并臣下称呼讲议奏闻。」于是三省议皇太妃坐龙凤舆、伞红黄兼用、遇从皇太后出入止用红,应宫中并依皇后仪制称臣妾外,命妇入内准此。有司供纳之物并称进奉,余依礼官所定。从之。

绍圣元年闰四月十八日,诏改隆佑宫曰「慈德宫」,前殿曰「慈德」,中殿曰「仁明」,后殿曰「寿昌」。

十月十二日,以武安军节度观察留后高公绘为镇宁军节度观察留后,恩州团练使向宗回为相州观察使,荣州团练使向宗良为利州观察使。上以宗回等皇太后近属,恭谨少过,故有是命。

十三日,诏「昨议裁损,中外奏荐宣仁圣烈皇后欲以身率群下,故于亲属恩泽首行四分减一指挥。今兹于奉亲之礼不宜一例裁损,所有皇太后、皇太妃亲属恩泽四分减一指挥宜罢。」

十一月二十四日,礼部言:「明年正旦朝贺,以宣仁圣烈皇后服制未除,于礼合罢。欲其日百僚诣东上合门拜表称贺,次诣内东门拜表贺皇太后,拜笺贺皇太妃。」从之。

二年三月二日,诏皇太妃生辰祗应人推恩依皇太后条例。

五月二十一日,帝谕辅臣曰:「皇太后尝有旨令立皇太妃宫殿名,向礼(宫)[官]止请建殿立名,未尝及宫名,其审议之。」同知枢密院事曾布曰:「皇太妃宫乃陛下降诞之地,今欲名圣瑞,亦宜以圣瑞名宫。」从之。

十月七日,诏皇太妃合奏亲属恩数并视皇太后例,圣节大礼亦如之。

三年九月三十日,诏:「皇后孟氏可上皇后册宝,废居瑶华宫,赐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赐紫,名冲真。其居处供帐服用禀给之类务从优厚,称朕所以始终待遇之意。」

四年正月五日,诏:「皇太妃昔从任氏并继父朱氏,依礼制各以封赠。近访求,适父母悉已物故,未曾明言于朝,乞赐恩礼。其崔杰并李氏可拟始封品秩进呈。皇太妃姓氏已布告中外,更不归宗,止续朱氏旧称。任氏虽非父母之家,亦系近戚,存亡恩命,更不追正。每岁所得亲属恩泽,并奏荐朱、任二家。」

元符二年九月二日,宰臣章惇等上表言:「中宫虚位,历载于此,宜有建立,协修阴教。望于定省两宫之暇,祗禀慈训,登崇贤淑,正位内治。备举典册之盛,俯慰中外之望」。诏荅曰:「后听内治,以风四方。昔之盛王,茂建贤德。朕若古明训,慎于东求。卿等职在秉钧,诚深体国。以长秋之虚位,援故实而有言。当禀两宫,即颁礼命。用承天佑,俯慰群情,所请宜允。」

七日,内出手诏曰:「朕以卿等上表请建中宫事禀于两宫,皆以为莫宜于贤妃刘氏。柔明懿淑,德冠后宫,诞育元良,为宗庙万世之庆。中宫特建,非斯人其谁可当 所宜备举典册,以正位号。恭依慈训,即颁礼命。」

三年徽宗即位未改元正月十二日,上召辅臣面谕章惇等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又顾曾布曰:「事初即再三告太后,乞同听政。」布曰:「陛下圣德谦悒,乃欲如此。然长君无此故事,不知太后圣意如何 」上曰:「皇太后已许,方敢指挥。兼遗制未降,可增入。」

十三日,诏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并依嘉佑、治平故事施行。三省检会嘉佑、治平故事,皇帝御前后殿,辅臣奏事,退诣内东门帘前覆奏皇太后,皇太后不御殿,百司不奏事,不立生辰节名,不遣使契丹。诏恭依。

十四日,诏先皇帝皇后建宫殿并以元符为名,仍号元符皇后。同日手诏:「朕奉皇太后圣谕曰:『皇帝以践祚之初,请权同处分军国事。遭家不造,所不忍闻。皇帝仁孝,至再至三,继之以泣,勉从动情,暂济艰难,非久便当。退处房闼,除不御前后殿等事已降指挥外,尚虑有司依循故事,如回避家讳之类,可并勿施行。宜布告中外,使谕此意。』朕躬被慈训,敢不奉承 」初,辅臣具天圣、嘉[FJF]佑、元丰故事进呈,天圣、元丰前御殿垂帘,立诞节,遣北使,避家讳,嘉佑末则不然,皇帝间日御前后殿,辅臣奏事退,诣内东门帘前覆奏而已。皇太后谕辅臣曰:「非久即还政,宜只用慈圣故事。」故有是诏。

十六日制曰:「圣人之德,无加于孝;天子之贵,必有所尊。朕遭家多难,绍国大统,恭念所生之重,永怀追远之情。故贵仪陈氏德范载于公宫,徽猷着于天下。辅佐先帝,警戒忧勤,诞育冲人,劬劳顾复。稽诸典礼,询于师言,有亲亲之恩,有贵贵之义。念之不见,感

春露之既濡;(慈)昊天之罔极。宜追号皇太妃,仍令有司择日备礼奉册施行。」

同日诏求故皇太妃亲属。

二十三日,诏赠故皇太妃曾祖赠忠州防御使怀德为太保,祖内殿承制继荣为太傅,父赠右监门卫将军守贵为太尉,曾祖母而下皆封大国夫人。

二十八日,内降故皇太后亲属姓名并宗枝图付中书省,以长兄右班殿直陈永成为内殿承制、合门祗候,次兄三班借职永清为东头供奉官看班祗候,侄仲坚为左侍禁,其余亲族命官有差。

二月二日,三省言:「追尊故贵仪为皇太妃,缘称号无别,请哲宗皇太妃以『圣瑞』冠号。」从之。

同日辅臣诣帘前,太后谓辅臣曰:「皇帝圣明,本不须同听政,只愿勤请,不得已从之。公等必知此意,恐天下未能尽晓,须降手诏,令中外知本心非欲与政事也。」辅臣称赞而退。

三日上曰:「慈圣光献太后家恩礼当从优异。」辅臣对曰:「仁宗授英宗以天下,神宗先帝于慈圣家恩礼无不曲尽,今圣谕旨及此,臣等敢不钦承 」

四日,辅臣于帘前奏以上旨欲优与向宗回等迁官,皇太后曰:「外家岂可过与恩泽 恐贻笑中外,姑缓之。」

七日,皇太后手书付三省曰:「吾德薄,不敢上同明肃、宣仁,而远戒前代称制终身之失。自同听断,夙夜靡遑。本欲候先帝殿菆礼毕,即遂退处。皇帝圣孝,坚请再三,仍以山陵事重为言。故兹黾勉,有愧于心。止俟将来神主祔庙,便遵此志,吾意以决,可令中外闻之。」

十二日,诏皇后父左班殿直王藻为德州刺史,及追封三代。

十三日,三省进呈圣瑞皇太妃增崇仪物,除六龙舆不用,依旧只进龙凤舆外,余请依太常寺所定。从之。

同日,以朝奉大夫、尚书主客员外郎向紃等各转一官,太后弟侄命官者二十一人,以太后听政推恩也。

二十一日,诏皇太后殿使臣等并依宣仁圣烈皇后例推恩,各转一资资:原作「五」。据天头原批改。。

二十六日,诏皇太妃特与亲属恩泽二人,以上登宝位推恩故也。

五月七日,诏赠皇太后三代,以朝请大夫、尚书右司员外郎向紃为(古)[右]朝议大夫,朝请郎、尚书司封员外郎向纮为朝奉大夫,以皇太后复辟推恩也。

九日,上宣谕翰林学士承旨蔡京曰:「废后处瑶华,皇太后极所矜怜,今欲复其位号,召卿草制,词须平(几)[凡],不可过当,恐彰先帝之失。」京曰:「臣曾草废后诏,今又草复后制,未敢奉诏。」上曰:「皇太后言,昨先帝既废后,亦有悔意,曾语与皇太后。今先帝上僊,追前意与复位号,于理无嫌。」京曰:「古无两后,今日若出于皇太后恩怜,理亦无姑,但有复必有废,不知圣意如何 」上曰:「元符皇后先帝所立,位号已定,岂可更废 」京曰:「圣意如此,天下幸甚。」上曰:「卿于制词中可入三省议状不废元符、无嫌并后之意,使天下晓然知之。」京奉诏

而退。

十日制曰:「朕绍休烈圣,承训东朝,施惠行仁,既诞孚于有众,念今追往,用敦叙于我家。废后孟氏,顷自勋门,嫔于王室,得罪先帝,退处道宫,逮兹累年,克庸祗德。皇太后念仙游之寝邈,抚前事以兴悲,恻然深矜,示不终废。申崇位叙,还复宫庭。乃诏辅臣,具依审议。虽元符建号,已正位于中宫;而永泰上宾,固无嫌于并后。于戏!源情起义,盖示亲亲之恩;克己慎身,宜成妇妇之道。其率循于懿范,以上荅于深仁。往服茂恩,永膺多福。可复为元佑皇后。」

六月二十八日,皇太后手书付三省:「吾权同听断,本非吾志,艰难之初,欲上不敢。黾勉于兹,日计一日,苟可得已,宜不待时。乃者皇帝以哲宗山陵事重为请,故候祔庙礼毕,即遂退处。今皇帝圣智日跻,万务益习,仁明睿断,裁决中理,海隅苍生,咸被德泽。吾用慰心,顾复何虑。况山陵营奉就绪,引发有期,或不知止,则岂不蹈古人所戒而失『复子明辟』之义哉。可不候祔庙,止俟灵驾发引,罢同听断。」

是日,辅臣以手书进呈,上曰:「此月之初,皇太后已欲降此指挥。禁中涕泣拜请至于累旬,皇太后圣意坚确不回,不得已勉强恭依,可令学士院降诏。所有增崇礼数速议以闻。」

七月一日,诏曰:「朕奉皇太后手书,不候祔庙止俟灵驾发引,罢同听断。朕以眇身,获承大宝,实赖皇太后仁圣。敉宁万邦,遽奉玉音,靡遑安处,涕泣拜请,至于累旬。虽盛德徽猷,度越今古,顾惟不类,惧弗克胜。圣志莫回,未知攸济。勉遵慈训,深惕于怀。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七日,以皇太后罢同听政,姻戚族属迁秩命官者凡三十三人。

一十九日,诏曰:「朕祗膺宝图,夙赖慈荫。方决策艰难之际,实先定于睿谟;及临朝渊默之初,复仰烦于共政。惟明智之自择择:原不清,今补。,避成功而不居。亟下手书,退安房闼。岂惟前世母后之罕及,抑亦自昔圣贤之所难。至仁大恩,全德美,无物以称,非言可宣。朕日至寝门,躬修子道,殚四海之备养,得万国之欢心。夫惟有天下之功,固宜享天下之报。兴言典礼,未极尊崇。肆命辅臣,裁成彝制。上以章母仪之盛,下以广孝治之风。颁之有司,昭示永世。皇太后出入仪卫后:原作「皇」误,今改。,恭依礼部、太常寺增定,余依治平元年五月十七日慈圣光献皇后故事施行。」

八月一日追封皇太后曾祖敏中三代。

建中靖国元年二月二十七日,封皇后姊妹三人为县君,仍赐冠帔,弟宗涣、宗沔为右侍禁,用向宗回等例也。

十一月五日,诏以钦慈皇后诞生祥异事付玉牒所增修。又内出宣仁圣烈皇后、钦圣宪肃皇后元丰八年以后事迹付辅臣参酌降下玉牒所。宣仁圣烈皇后当哲宗初即位,选习知时务谨重内侍令侍左右。性谦损俭素,服御取给而已。虽同听断,外家恩例,每自裁减,为天下

先。后素为慈圣光献皇后所爱,元佑中,以妆奁赀葬曹氏旅衬数百。钦圣宪肃皇后当元丰末,神宗疾甚,后遽遣人作延安郡王祝圣寿道场,或未谕其意,后曰:「欲所在揭榜,使人知皇嗣长立,已能致忧伸孝也。」哲宗晨昏定省,乃必衣背子见之。一日,偶供不逮,止服常服,乃逊谢不已。或曰:「母见子何过恭 」后曰:「子虽幼,君也;母虽尊,以幔礼见君,可乎 」后无玩好,阅祖宗实录、宝训,遂通知政事,族人有丐以转官恩易合门祗候为通事舍人及选人改合入官者,且言有特旨例。后曰:「吾族未尝用此例,忍以私恩紊法度乎 」不许。哲宗选后及诸王择妇,后预戒族人勿投家状。元佑初,宣仁圣烈皇后命有司葺旧庆寿宫,俾后居之,后固辞曰:「岂有妇居东而姑处西,渎上下之分,敢固辞。」宣仁嘉其意,止以庆寿后殿为隆佑宫。宣仁山陵既发引,雪甚,后忧之,命内侍为密词以祷,内侍皆辞以不能。后曰:「应天但以诚实,何尚文华 惟直书吾意可也。」词成,中夜焚之。良久,雪霁。哲宗晏驾,辅臣定策有异议者,后毅然独断,力秉大义,援立徽宗。既同听政,凡故事所有如避家讳、立生辰节名之类,皆一切不用。辅臣奏事于小殿帘前,每闻有褒功臣后及省赋息兵、崇俭爱民之事,则喜见容色。初议俟哲庙升祔还政,及山陵未发引,遽欲退处,上再三恳请,确然不从。上诏有司应供慈德宫所须不候审覆。后闻之曰:「吾子至孝,以四海奉养,吾岂忍以库给私用耶 」一无所取。钦慈皇后初生,赤光发于室,远近谓陈氏火,亟往视之,乃知后生。少颖悟,若成人,多奇相,家人不敢育于私室,遂入禁中。

徽宗崇宁元年五月四日,诏:「后妃、王府、主第奏授骨肉令作文资、被奏人父母系文资或自曾得解或曾补试入太学者非。或后妃、王府、主第臣僚奏乞医官充额外太医局丞之类者,自今虽奉特旨,令冲改旧条第指挥,并许三省、枢密院子细契勘。若于祖宗贻训格法实有冲改侵紊者,可明具有碍是何条法奏知,更不施行。」时有贪冒之徒不顾廉耻,夤缘请谒,告嘱希求,冲改格条,泛滥陈请。故降是诏。

闰六月十四日,诏以钦成皇后祔庙礼毕,本家亲属郢州防御使伯材已下三十三人推恩有差。

七月八日,诏元符皇后奏补等恩数并依圣瑞皇太妃例。又诏元符皇后自今应(共)[供]须荐献之物,并依圣瑞皇太妃元符三年体例。以后于元符末尝参预钦圣援立之谋也。

八月六日,皇后祖母庆国太夫人慎氏、皇后母卫国太夫人吕氏等授国太夫人。乞比刘宅魏国太夫人王氏例请诸般请给。从之。

九日诏曰:「朕恭念哲宗皇帝以圣德嗣有基业,推至仁无私之心,乃以神器属于冲人,而元符皇后实受遗训,故定策之际,钦圣皇太后深所付

托。永惟继统承(桃)重,敢忘追往事居之情 垂帘之初,奸成辄议,废黜其事,未及褒显。近上表章,叙述大功,朕思所报,允其陈请,供须等事,已降指挥外,其出入仪卫等当议加崇,以昭前人之德,而称朕友恭之意。内属枢密院事,关送枢密院照会指挥施行。」

十月二十二日诏曰:「元佑皇后退处道宫,殆将累岁。顷从并后之议,实慰两宫之心。今台臣合奏,引议固争,宰辅佥同,抗章继上。可依绍圣三年九月三十日诏旨,其诸恩数悉如旧章,仍加优厚,以称先帝始终待遇之意。」先是,冯澥上书论复后非是,肆为劫持之语。其后御史中丞钱遹、殿中侍御史石豫、左肤奏疏,谓违先帝意,妄及宗庙,以动上听。继而宰臣蔡京、门下侍郎许将、中书侍郎温益、左丞赵挺之、右丞张商英皆主台臣之说,力请不已,上迫于 议而从之。

十一月八日,臣僚上言:「近论列元佑大臣、台谏等兴造邪谋,欲废元符皇后。今名位未正,礼物未备,仪制未充。伏望圣慈亟诏有司,讲求典礼,稽参故(宝)[实],总公卿博士之议而制旨临决焉,以慰哲庙在天之灵。」诏令礼部、太常寺同详议闻奏。

二十一日臣僚上言:「臣伏以元符皇后,先帝寝疾仓惶顾命之初,陛下入继大统艰危之际,岂无定策之勋 伏望圣慈详酌,明诏有司议所以尊尊之礼,以遵先帝之心,以重宗庙之祀。」诏送礼部、太常寺。

二年二月十七日,手诏:「朕入继大统,获承至尊。永惟哲宗皇帝不克与子,而元符皇后实与定策。因心之义,夙夜靡忘。故邓王已追赠为皇太子。母以子贵,于古有稽,而礼义以起。惟事之称,宜崇位号,以慰在天之灵,称朕友恭敦报之意。可进号太后。除依礼部所定加崇仪制外,其仪卫人数及请俸、奏荐、恩泽等并依昨钦圣宪肃皇后元符三年体例、依皇后礼制施行,名所居宫曰崇恩。」

四月二十五日,诏太后受册宝并依皇后礼制后:原作「皇」,误,据上文「可进号太后」改。,仍以五月二十八日御文德殿发册。

七月二十六日,手诏:「朕恭惟钦慈皇太后生育朕躬,孝养弗及。即政之初,即诏有司议尊重之典。祖宗以来且存旧章,有司观望,务从降礼,使朕不得申罔极之报。兴言及兹,慨然嗟悼。今虽悉从改正,而议礼之官未正其罪,如刘拯等抗论不从,亦未褒赏。其速定赏罚以闻。」于是朝请郎曾旼,朝奉郎、尚书屯田员外郎吴絪,朝奉郎、知耀州王允中,朝奉郎、知和州郑居中各降一官;孙杰赎铜三十斤。朝散大夫、尚书吏部侍郎刘拯,承议郎、秘书少监邓棐各转一官。

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诏曰:「恩缘义起,礼自情兴。顾复之念虽隆,子贵之崇宜顺。跻严序列,祗安神灵。朕惟钦成皇后佐佑神考,寔生哲宗。今奉安 在钦慈之次,循恩继及,义或未安。内中钦成皇后神御宜居钦圣宪肃皇后之次,

钦慈皇后又次之,其太庙神主及景灵宫奉安并依此。」

五月十一日,诏以元符皇后进号太后,今后大礼合用贺表答诏并更不排办,所有使臣恩泽钱依令取赐。

大观元年六月一日,手诏:「朕自王藩,入继大统,惧德不任,夙夜以思,推原本因,欲报之德。钦圣宪肃皇后受哲庙之顾托,诎奸臣之异心,援翊冲人,付畀神器,靡自一人之助,建兹万世之安。施等丘山,功在社稷。其亲属未加显崇,报未加隆,甚不足以称孝思靡及之意。向宗回可除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大郡王,余令三省更检会合推恩事件闻奏。」

三年三月四日,诏曰:「朕惟钦成皇后辅佐神考,淑顺懿恭,诞育哲宗,慈仁顾复,尊为帝母,十有五年,就养宫闱,阴利天下。而崇宁之初,奸臣用事,饰终送往,因陋就简,妄骋私意,悉损旧仪,屡加诘问,终莫遵承。比阅典礼,欲以是正。而岁月遄迈,既往莫追,事违本怀,情深惋恻。咨尔在位,体朕意焉。」

八月二十二日,宰臣何执中言:「长秋虚位,宜登崇贤淑,以慰安四海。」于是内出手诏曰:「览卿所奏,虽礼仪当为,然皇仪几筵,尚未周期。祥符故事,时踰五载,政府大臣方建议及此。祖宗彝训,朕所专奉,当终祥练之制,以伸追往之仪。庶尽情文,以厚风化。俟彻几筵,别听处分。」自是再请不允。

四年九月十五日,何执中等又以为言,上弗许,曰:「诸皇子宫中尚行礼制,恐无以示四方厚风化。」执中等奏曰:「靖和俯及再期,在陛下圣德,揆之礼文,稽之人情,可谓曲尽。顾以宗社为重,以义断恩,俯徇群情。」上曰:「像设尚存,情所未忍,姑置之。」执中退又三上章恳请,再出手诏曰:「《关雎》为风化所先,正家室人伦之始。卿等以宗社为重,请建坤仪,陈仪甚高,深嘉诚意,勉以从之。」

十月二日,诏曰:「贵妃郑氏柔明婉淑,谦慎持身,位极元妃,德冠中壸。有追贤逮下之志,无险诐私谒之心。越自缵承,祗服内职,夙夜匪懈,嫔御式从。属长秋之久虚,致大臣之恳请。远稽东汉,近考祥符,质古参今,具存方册。宜隆位号,以正坤仪,可立为皇后,令学士院降麻。」皇后闻命辞表三上,诏荅皆不允。有司请涓日受命,皇后犹固辞曰:「方欲有所陈请,岂敢遽受命也。」乃上表言:「族侄居中夙蒙睿眷,擢秉枢衡。妾自冠元妃,屡陈愚恳,愿投闲散,载沐忧容。曲褒近戚之贤,宜处本兵之地,遂侵寻于累岁,尚叨据于崇贤。今又(出)[令]出非常,恩敷至渥,正坤仪于宫壸,奉中馈于家邦。岂容迩亲,辄居重任 望赐俞允,俾还机轴。」翌日,三省以表进呈,上曰:「皇后至今辞避,未有拜命,及迁入后宫,意甚坚确,朕累遣敦谕,敷陈经史,义不可折。奏言汉、唐以来,后族之事固不足为圣时道,然不可不戒者,首长孙无忌于太宗为佐命元勋,文德皇后尚谓不愿私亲据权于朝,卒罢无

忌政。」执中等奏曰:「居中存西枢,且族属稍 。」上曰:「皇后言虽在西枢,终预国政。若必欲用居中,即乞且充元妃之职。」执中等奏请且降诏,不允。上曰:「皇后言理尽于此,不复再表,傥不获从,惟不敢受命而已。今大礼在近,有稽典礼,终属妨嫌,可除居中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是日,上又出手诏曰:「中宫累有坚请,以居中后族,不宜居台省要职,可除龙图阁学士、提举醴泉观。」皇后乃受命上表称谢,三省进呈谢表。上曰:「皇后自入宫,操行端修,惟喜读书,以古善恶自鉴,作一事未尝容易,宫中内外罔不钦服。自立后,朕密令采听,上下人情,无不欢悦,以为得人。所上章皆其自为,朕初疑有代草者,俾问之,皇后曰:『不能文词,亦女子之常事,若乃妄言,则为欺君,所不忍为也。』」佥奏曰:「陛下登建母仪,盛德如此,天下幸甚。」

十一月十二日内出手诏曰:「皇后自降制命后,依例有合陈乞推恩奏荐之类,尚处谦冲,并不陈乞,可札下本合使臣,仍依例施行。」

十六日执中奏事言:「皇后受册冠服当办具者」。上曰:「比有司画一来上。内头冠合用珠子,中宫一见,辄自陈曰:『方今朝廷用度未丰,不当以服饰之费耗邦财。头冠用珠数多,请以为妃时所服冠命工改造,增篦插三枝足矣』。朕嘉其能躬俭节用,亦既许之。」执中奏曰:「此盖陛下克勤克俭风化所及。今士大夫儒素之家岁时节序尚皆竞务鲜华,况母仪天下,又当受册盛礼,虽其费十百于此,岂患不足。而能以朝廷费用为虑,躬自菲薄如此,自古圣帝明王未有不由内治而兴,此可为陛下贺也。」尚书右丞邓洵仁请纪以其事宣付史馆,从之。

政和元年正月二十五日,皇后上表曰:「伏奏圣慈,以妾将来受册排黄麾仗及垂重翟车、陈小驾卤簿等,伏望特颁温诏,追寝盛仪。」诏小驾卤簿端礼门外,黄麾仗紫宸殿,臣僚称贺上礼,并依所乞,罢其延福宫受册,依已降指挥朝谒景灵宫,止依近例,命学士院降诏。

二月二十三日,平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一宫使郑绅等奏:「崇宁中钦慈皇后之家常除教授一员。近制,戚里主第并下太学保明有行艺举人为门客。敢援例有请乞差命官一员充教授,举人一员充门客。」从之。

三年八月十九日,皇后上表言:「妾有养女故贵妃刘氏,襁褓而入禁庭,总而亲宸扆,方幸荣昌之渐,遽为冥漠之游。愿赐讨论,别议追崇之礼。」手诏追册刘氏为皇后。

四年三月十六日,皇后言:「伏蒙圣慈,特许归宁,妾获至家庭,询以私事,乃知父绅与知枢密院事居中时复往还,妾闻之不胜恐惧。窃以居中号为族侄,职当本兵之地,为朝廷近臣,凡所设施,悉干机要。而与父绅积稔过从,如亲无间,使传闻之人皆谓招权市恩,一有贻机,谴累必至,

甚非公朝所以别嫌明疑为天下劝也。兼执政大臣等并掌机密,自来不许与后妃之家往还,朝廷大政亦非戚里所当与闻。欲望睿慈特降指挥,自今止绝父绅与居中弟兄子侄,凡系居中族系者,并不得交往,稍有干犯,许御史台奏 以闻,仍乞重加黜责,庶使各严分守,以允公议。」从之。

五年六月七日,内出手诏:「朕履霜露之濡,怀劬劳之感。永唯钦慈太后鞠育之恩,欲报之德,靡所逮及。而其家族属官不过大夫禄,止食宫观,曾未褒显。爵禄天下之公器,决不以私,故其家不敢干请,有司亦失于建明,甚不足以称考思罔极之心。考循旧章,厥有故实。仲捄可除正任防御使。」

十一月八日,内出手诏:「昔我艺祖,聿怀明德,戡定祸乱,应天顺人,肇造区字,奄宅万国,亦惟内助,克相以成。恭惟昭宪皇后淑哲懿敏,诞育上圣,深谋远计,辅佐初潜,勤劳王家「劳」,原阙,「王」原作「主」,据本书《后妃二之一一》「绍兴二十七年十月十三日」条补、改。,勋在社稷。俾我祖宗创业垂统,以成万世之业,燕及后昆,其敢怠忽 今考杜氏之后,阀阅微替,其求子孙,不在仕版,第宅圮坏,贫不自给。岂所以慰在天之灵,报垂裕之德乎 可令有司访其后裔,命之以官,检会明肃、光献诸后故实条具来上,以称朕意。」

六年十一月三日,诏:「中宫祖母镇国郡夫人刘氏亲侄中奉大夫刘彦赐见系尚书省都事,可先次出职,与合入差遣。」续诏知潍州。

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奏:「检会御笔:『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静处琳宫,俸宜优腆,以称先朝始终待遇之意。每遇大礼,许奏本宗有服亲一名于班行内安排。』昨遇冬祀大礼,合奏恩泽,乞奏再从叔进士孟师古于班行内安排。」从之。

四月十二日,诏曰:「朕循名考实,据古验今,凡繄称谓之谦,必协是非之正。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孟冲真顷自绍圣,退居道宫,恩数加优,岁时滋久。此览有司之请,尚仍教主之称,理实未安,义当有易。爰中锡于懿号,俾允迪于真风。夫可言可行,兹惟人治之大;以静以正,庶几众美之从。可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

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御笔:「皇后亲侄宜春郡夫人郑氏等三人「侄」原误作「始」,今改。,并特依郑直之妻永嘉郡夫人朱氏例支破请受。」

宣和三年九月十五日,诏以明节皇后追册祔庙毕,本家亲属和州防御使刘敦等二十二人推恩有差。

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尊道君皇后曰道君太上皇后,居撷景园。是年钦宗即位未改元。

钦宗靖康元年三月十日,改撷景园为宁德宫,以居太上皇后,殿以寿祺为名。

五月三日,罢后妃常姬宅教授官。

十二月四日,李若水奏事,上从容语及更张弊政,曰:「瑶华一事,日在朕心,多事未及举行,只候开门,便当降诏行典礼。」若水答曰:「陛下言及于此,宗庙社稷之福。臣请于(门)[开]门赦书中

具载此事,庶使天下速闻。」上曰:「宜于赦书中作第一件,卿可条具来。」若水寻具以进,上亲定诏书,中曰:「恭惟元佑皇后逮事宣仁圣烈皇后、钦圣宪肃皇后,又曾经送哲宗皇帝山陵。元符之末,钦圣宪肃皇后垂帘,曾降指挥,复明命为元佑皇后,可令三省检会。恭依元降指挥,仍尊为元佑皇太后,以顺天人之意。有司择日备礼施行。」

二年四月三日,元佑皇后自私第入居延福宫,时张邦昌僣位,以伪诏迎奉。

十日,太后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群臣诣祥曦殿起居,邦昌以太宰退处资善堂。

十五日,太后告天下手书曰:「比以敌国兴师,都城失守,祲缠宫阙。既二帝之蒙尘,诬及宗祊,谓三灵之改卜,众恐中原之无统,姑令旧弼以临朝,扶九庙之倾危,免一城之惨酷。乃以哀癃之质,起于闲废之中,迎置宫闱,进加位号。举钦圣已还之典,或靖康欲复之心。永言运数之屯,坐视家邦之覆,抚躬独在,流萍何从。缅惟艺祖之开基,实自高穹之眷命。历年二百,人不知兵,传序九君,世无失德。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贤王,越君近服,已徇 臣之请,俾膺神器之归。繇康邸之旧藩,嗣宋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同定安危之至计。庶臻小愒,渐底丕平。用敷告于多方,其深明于吾志。」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二 皇后皇太后杂录

猜你喜欢
  卷五十二·毕沅
  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头孽报 三帅叛命依次削平·蔡东藩
  卷第四十三·胡三省
  悔逸斋笔乘·李岳瑞
  卷之九百十三·佚名
  卷之五十九·佚名
  第十九卷 宋·缪荃孙
  崔鸊传(附崔瞻、崔景凤传)·李百药
  信都芳传·李延寿
  秦王李从荣传·薛居正
  黄子澄传·张廷玉
  卷三百二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二·佚名
  卷29·陈邦瞻
  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四·邵雍

    (郭彧 点校)偶书美食无使餍,餍则不能受。善人无使倦,倦则不能久。官小拜人喜,官高拜人耻。官职自外来,中心何若此。①才高命寡,耻居人下。若不固穷,非知道者。②贤德之人,所居之处,如芝如兰,使人爱慕。凶恶之人,所居之处,如虎如狼,

  • 第一齣~第十齣·张景

    第一齣 梨园鼓吹【西江月】〔末〕春树生香易散。浮云变态无常。洪崖风月景偏长。笑剧场中无恙。身世空中白战。功名觉后黄粱。肩撑四大顶三纲。万古声名影响。〔问答照常科〕【散漫词】〔末〕易弘器。严世蕃。薛滕脣

  • 三集卷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九古今体七十四首【辛巳一】辛巳元旦春祺一气遍禆瀛喜值重光万物亨回部分班谨依朔大宛恰至许朝正萱闱七袠敷天庆蘂榜三场特地行耆定寜当生满志久要遑敢惜劳精元旦

  • 卷二十二·胡文学

    <集部,总集类,甬上耆旧诗> 钦定四库全书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二 监察御史胡文学编 杨桓溪先生承鲲 先生字伯翼父美益官太仆卿先生少有异质嗜书尤喜读班马二史工於诗年十五六为诸生沈嘉则先生一见奇之欣然曰今日建五丈旗

  • 卷二百九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八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皓皓【一作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一作当】筑防秋城万里人家【一作征人】皆巳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一作来】为汉语

  • ●卷八·刘一清

    ○张世杰入卫 乙亥三月初十日,张世杰入卫京师。内空,赖张世杰一军万人自荆湖至。世 杰本信安归正人,擢承宣使。陈宜中疑世杰易其所部之军,世杰不得尽其力。时 吕文福请提兵入卫。文福,文焕兄也。 ○议迁跸

  • 名山藏卷之一百八·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王享记四◆王享记四北狄○北狄鞑靼兀良哈鞑靼兀良哈△鞑靼鞑靼北胡也其地东至兀良哈西至瓦刺其先入主中国而为元都北平高帝以元年取元元主携其后妃太子遁出塞居开平心未忘故都使其将

  • 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二百九十一 署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请补放内府三旗参领等缺摺·佚名

    雍正七年十月初五日 内府三旗参领默尔其、马宝住、万柱已升任,沈玉因罪革职,李秉治身故,司官兼骁骑参领白喜、刘格、鄂善、七十、赫雅图、赫达色、八十、穆克德木布、舒通阿等,解除参领。为补放此等缺额具奏: 三等侍卫海存

  • 刘仁轨传·欧阳修

    刘仁轨别名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隋朝末年的社会动乱,不能安静地读书,每当劳动之余,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在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

  • 卷六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六十六礼部二十五婚礼亲王婚礼诸司职掌定亲礼物金五十两珍珠一十两重【用红緑纱销金袋二个】花银四百两重各色紵丝四十疋【用红緑罗销金束子一百二十个】大红罗

  • 卷二十·郑玄

    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物谓毛色也。辨之者,阳祀用も,阴祀用黝。○黝,于纟斗反。)[疏]注“物谓”至“用黝”○释曰:“阳祀用も,阴祀用黝”者,《牧人》文。彼注云:“阳祀,祭天于南郊及宗庙;阴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郑举此二者,其望

  • 卷一百十三·陈祥道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十三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三>矰矢茀

  • 卷九十八·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九十八    宋 卫湜 撰魏文侯问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聼古乐则惟恐卧聼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郑氏曰魏文侯晋大夫毕万之後僭诸侯者也端玄衣也古乐先王之正乐也孔氏

  • 卷二百八十七·佚名

    △初分赞清净品第三十五之三世尊,我清净故五眼清净。佛言:如是毕竟净故。世尊,何缘而说我清净故五眼清净是毕竟净。善现,我无所有故五眼无所有是毕竟净。世尊,我清净故六神通清净。佛言:如是毕竟净故。世尊,何缘而说我清净故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八·澄观

    十回向品(从二十五经一半尽三十三经)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长行中亦二。谓位行位果。行中亦三。谓牒释结。今初牒名征起。谓所修事善皆悉顺入坚固法性故。下文云。则为随顺真实住。本分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入即随

  • 显扬圣教论 第四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四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事品第一之四如是已说。果诸功德今当说。颂曰无量诸解脱  胜处与遍处无诤妙愿智  无碍解神通论曰。无量者。谓四无量。广说如经。一慈无量。谓慈心俱。

  • 卷第七十二·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二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 尔时善财童子。入菩萨甚深自在妙音解脱门修行增进。往诣开敷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