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三)第一分典尊经第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执乐天般遮翼子。于夜静寂无人之时。放大光明。照耆阇崛山来至佛所。头面礼佛足已。在一面立。时。般遮翼白世尊言。昨梵天王至忉利天。与帝释共议。我亲从彼闻。今者宁可向世尊说不。

佛言。汝欲说者。便可说之。

般遮翼言。一时。忉利诸天集法讲堂。有所讲论。时。四天王随其方面。各当位坐。提帝赖吒天王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毗楼勒天王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毗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毗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复有余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使彼诸天。增益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尔时。释提桓因知诸天人有欢喜心。即为忉利诸天而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帝释相娱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

诸天受影福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

尔时。忉利诸天闻此偈已。倍复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释提桓因见忉利天欢喜悦豫。即告之曰。诸贤。汝等颇欲闻如来八无等法不。时。忉利诸天言。愿乐欲闻。

帝释报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诸贤。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如来.至真。十号具足。如佛者也。佛法微妙。善可讲说。智者所行。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微妙法。如佛者也。佛由此法。而自觉悟。通达无碍。以自娱乐。不见过去.未来.现在能于此法而自觉悟。通达无碍。以自娱乐。如佛者也。诸贤。佛以此法自觉悟已。亦能开示涅槃径路。亲近渐至。入于寂灭。譬如恒河水.炎摩水。二水并流。入于大海。佛亦如是。善能开示涅槃径路。亲近渐至。入于寂灭。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能开示涅槃径路。如佛者也。诸贤。如来眷属成就。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有智慧者。皆是如来成就眷属。不见过去.未来.现在眷属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大众成就。所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大众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言行相应。所言如行。所行如言。如是则为法法成就。不见过去.未来.现在言行相应。法法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慈愍心利益天人。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如佛者也。诸贤。是为如来八无等法。

时。忉利天作是说言。若使世间有八佛出者。当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时。忉利天言。且置八佛。正使七佛.六佛。乃至二佛出世者。亦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何况八佛。时。释提桓因告忉利天言。我从佛闻。亲从佛受。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但使如来久存于世。多所慈愍。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则大增益诸天。减损阿须伦众。

时。般遮翼白佛言。世尊。忉利诸天所以集法讲堂上者。共议思惟。称量观察。有所教令。然后为四天王。四天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时。忉利天见此光已。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诸大神天有威德者。亦皆惊怖。今此异光。将有何怪。时。大梵王即化为童子。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虚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时。梵童子随所诣坐。坐生欣悦。譬如刹利水浇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来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虚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帝释相娱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

诸天受影福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

时。诸忉利天语童子曰。吾等闻天帝释称说如来八无等法。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时。梵童子语忉利天言。何等如来八无等法。吾亦乐闻。时。天帝释即为童子说如来八无等法。忉利诸天.童子闻说已。倍复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时。童子见天欢喜。复增欣跃。即告忉利天曰。汝等欲闻一无等法不。天曰。善哉。愿乐欲闻。

童子告曰。汝乐闻者。谛听。谛受。当为汝说。告诸天曰。如来往昔为菩萨时。在所生处聪明多智。诸贤。当知过去久远时。世有王名曰地主。第一太子名曰慈悲。王有大臣名曰典尊。大臣有子名曰焰鬘。太子慈悲有朋友。其朋亦与六刹利大臣而为朋友。地主大王欲入深宫游戏娱乐时。即以国事委付典尊大臣。然后入宫作倡伎乐。五欲自娱。时。典尊大臣欲理国事。先问其子。然后决断。有所处分。亦问其子。

其后典尊忽然命终。时地主王闻其命终。愍念哀伤。抚膺而曰。咄哉。何辜失国良干。太子慈悲默自念宫。王失典尊以为忧苦。今我宜往谏于大王。无以彼丧而生忧苦。所以然者。典尊有子名曰焰鬘。聪明多智乃过其父。今可征召以理国事。时。慈悲太子即诣王所。具以上事白其父王。闻太子语已。即召焰鬘而告之曰。吾今以汝补卿父处。授汝相印。彼时焰鬘受相印已。王欲入宫。复付后事。

时。相焰鬘明于治理。父先所为焰鬘亦知。父所不及焰鬘亦知。其后名称流闻海内。天下咸称为大典尊。时。大典尊后作是念。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我今宁可先往语彼六刹利大臣。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君等亦当别封王土。居位之日。勿相忘也。

时。大典尊即往诣六刹利大臣。而告之曰。诸君。当知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汝等可往白太子此意。我等与尊生小知旧。尊苦我苦。尊乐我乐。今王衰老。年已朽迈。余寿未几。今者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尊设登位。当与我封。时。六刹利大臣闻其语已。即诣太子。说如上事。太子报言。设吾登位。列土封国。当更与谁。

时。王未久忽然而崩。国中大臣寻拜太子补王正位。王居位已。默自思念。今立宰相。宜准先王。复自思念。谁堪此举。正当即任大典尊位。时。王慈悲即告大典尊。我今使汝即于相位。授以印信。汝当勤忧。综理国事。时。大典尊闻王教已。即受印信。王每入宫。辄以后事付大典尊。

大典尊复自念言。吾今宜往六刹利所。问其宁忆昔所言不。即寻往诣语刹利曰。汝今宁忆昔所言不。今者太子以登王位。隐处深宫。五欲自娱。汝等今者可往问王。王居天位。五欲自娱。宁复能忆昔所言不。时。六刹利闻是语已。即诣王所。白大王言。王居天位。五欲自娱。宁复能忆昔所言不。列土封邑。谁应居之。王曰。不忘昔言。列土封邑。非卿而谁。王复自念。此阎浮提地。内广外狭。谁能分此以为七分。复自念言。唯有大典尊乃能分尔。即告之曰。汝可分此阎浮提地。使作七分。

时。大典尊即寻分之。王所治城。村邑郡国。皆悉部分。六刹利国亦与分部。王自庆言。我愿已果。时。六刹利复自庆幸。我愿已果。得成此业。大典尊力也。六刹利王复自思念。吾国初建。当须宰辅。谁能堪任。如大典尊。即当使之。通领国事。尔时。六刹利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吾国须相。卿当为吾通领国事。于是。六国各授相印。

时。大典尊受相印已。六王入宫游观娱乐。时皆以国事付大典尊。大典尊理七国事。无不成办。时。国内有七大居士。典尊亦为处分家事。又能教授七百梵志讽诵经典。七王敬视大典尊相。犹如神明。国七居士视如大王。七百梵志视如梵天。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皆自念言。大典尊相。常与梵天相见。言语坐起亲善。

时。大典尊默识七王.居士.梵志意。谓我常与梵天相见。言语坐起。然我实不见梵天。不与言语。不可餐默。虚受此称。我亦曾闻诸先宿言。于夏四月闲居静处。修四无量者。梵天则下。与共相见。今我宁可修四无量。使梵天下。共相见不。于是。典尊至七王所而白王言。唯愿大王顾临国事。我欲于夏四月修四无量。七王告曰。宜知是时。大典尊相又告七居士。汝等各勤己务。吾欲夏四月修四无量。居士曰。诺。宜知是时。又告七百梵志。卿等当勤讽诵。转相教授。我欲于夏四月修四无量。梵志曰。诺。今者大师宜知是时。

时。大典尊于彼城东造闲静室。于夏四月。即于彼止。修四无量。然彼梵天犹不来下。典尊自念。我闻先宿旧言。于夏四月。修四无量。梵天下现。今者寂然。聊无仿佛。时。大典尊以十五日月满时。出其静室。于露地坐。坐未久顷。有大光现。典尊默念。今此异光。将无是梵欲下瑞耶。

时。梵天王即化为童子。头五角髻。在典尊上虚空中坐。典尊见已。即说颂曰。

此是何天像在于虚空中

光照于四方如大火[卄/積]燃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唯梵世诸天知我梵童子

其余人谓我祀祠于大神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今我当咨承奉诲致恭敬

设种种上味愿天知我心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典尊汝所修为欲何志求

今设此供养当为汝受之

又告大典尊。汝若有所问。自恣问之。当为汝说。时。大典尊即自念言。我今当问现在事耶。问未然事耶。复自念言。今世现事。用复问为。当问未然幽冥之事。即向梵童子以偈问曰。

今我问梵童能决疑无疑

学何住何法得生于梵天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当舍我人想独处修慈心

除欲无臭秽乃得生梵天

时。大典尊闻是偈已。即自念言。梵童子说偈。宜除臭秽。我不解此。今宜更问。时。大典尊即以偈问曰。

梵偈言臭秽愿今为我说

谁开世间门堕恶不生天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欺妄怀嫉妒习慢增上慢

贪欲嗔恚痴自恣藏于心

此世间臭秽今说令汝知

此开世间门堕恶不生天

时。大典尊闻此偈已。复自念言。梵童子所说臭秽之义我今已解。但在家者无由得除。今我宁可舍世出家。剃除须发。法服修道耶。

时。梵童子知其志念。以偈告曰。

汝能有勇猛此志为胜妙

智者之所为死必生梵天

于是。梵童子忽然不现。

时。大典尊还诣七王白言。大王。唯愿垂神善理国事。今我意欲出家离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亲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彼时。七王即自念言。凡婆罗门多贪财宝。我今宁可大开库藏。恣其所须。使不出家。时。七国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设有所须。吾尽相与。不足出家。时。大典尊寻白王曰。我今以为蒙王赐已。我亦大有财宝。今者尽留以上大王。愿听出家。遂我志愿。

时。七国王复作是念。凡婆罗门多贪美色。今我宁可出宫婇女。以满其意。使不出家。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若须婇女。吾尽与汝。不足出家。典尊报曰。我今已为蒙王赐已。家内自有婇女众多。今尽放遣。求离恩爱。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

时。大典尊向慈悲王。以偈颂曰。

王当听我言王为人中尊

赐财宝婇女此宝非所乐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檀特伽陵城阿婆布和城阿槃大天城鸯伽瞻婆城数弥萨罗城西陀路楼城婆罗伽尸城尽汝典尊造

五欲有所少吾尽当相与

宜共理国事不足出家去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我五欲不少自不乐世间

已闻天所语无心复在家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大典尊所言为从何天闻

舍离于五欲今问当答我

时。大典尊以偈答曰。

昔我于静处独坐自思惟

时梵天王来普放大光明

我从彼闻已不乐于世间

时。慈悲王以偈告曰。

小住大典尊共弘善法化

然后俱出家汝即为我师

譬如虚空中清净琉璃满

今我清净信充遍佛法中

时。大典尊复作颂曰。

诸天及世人皆应舍五欲

蠲除诸秽污净修于梵行

尔时。七国王语大典尊曰。汝可留住七岁之中。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获。我亦当同。时。大典尊报七王曰。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七岁。不亦远耶。七王又言。七岁远者。六岁.五岁。乃至一岁。留住静宫。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时。大典尊复报王曰。此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一岁尚亦久尔。如是七月。至于一月。犹复不可。王又语言。可至七日。留住深宫。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大典尊答曰。七日不远。自可留尔。唯愿大王勿违信誓。过七日已。王若不去。我自出家。

时。大典尊又至七居士所语言。汝等各理己务。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居士报典尊曰。善哉。斯志。宜知是时。我等亦欲俱共出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

时。大典尊复诣七百梵志所。而告之曰。卿等当勤讽诵。广探道义。转相教授。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百梵志白典尊曰。大师。勿出家也。夫在家安乐。五欲自娱。多人侍从。心无忧苦。出家之人独在空野。所欲悉无。无可贪取。典尊报曰。吾若以在家为乐。出家为苦。终不出家。吾以在家为苦。出家为乐。故出家尔。梵志答曰。大师出家。我亦出家。大师所行。我亦尽当行。

时。大典尊至诸妻所。而告之曰。卿等随宜欲住者住。欲归者归。吾欲出家。求无为道。具论上事。明出家意。时。诸妇答曰。大典尊在。一如我夫。一如我父。设今出家。亦当随从。典尊所行。我亦宜行。

过七日已。时大典尊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舍家而去。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时。大典尊与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

尔时。梵王告诸天众曰。时。典尊大臣岂异人乎。莫造斯观。今释迦文佛即其身也。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将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汝等若于我言有余疑者。世尊今在耆阇崛山。可往问也。如佛所言。当受持之。

般遮翼言。我以是缘。故来诣此。唯然。世尊。彼大典尊即世尊是耶。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与七国王乃至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耶。

佛告般遮翼曰。尔时大典尊岂异人乎。莫造斯观。即我身是也。尔时。举国男女行来举动。有所破损。皆寻举声曰。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如是至三。般遮翼。时。大典尊有大德力。然不能为弟子说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所说法。弟子受行。身坏命终。得生梵天。其次。行浅者生他化自在天。次生化自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刹利.婆罗门.居士大家。所欲自在。

般遮翼。彼大典尊弟子。皆无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然非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道胜者。极至梵天尔。今我为弟子说法。则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涅槃。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次。行浅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此。其次。三结尽。薄淫.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灭度。

尔时。般遮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佛说长阿含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那提揵稚住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尊者阿难在静室坐。默自思念。甚奇。甚特。如来授人记别。多所饶益。彼伽伽罗大臣命终。如来记之。此人命终。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此世。第二迦陵伽。三毗伽陀。四伽利输。五遮楼。六婆耶楼。七婆头楼。八薮婆头。九他梨舍[少/兔]。十薮达梨舍[少/兔]。十一耶输。十二耶输多楼。诸大臣等命终。佛亦记之。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生此。复有余五十人命终。佛亦记之。断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一来此世便尽苦际。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有佛弟子处处命终。佛皆记之。某生某处.某生某处。鸯伽国.摩竭国.迦尸国.居萨罗国.拔只国.末罗国.支提国.拔沙国.居楼国.般阇罗国.颇漯波国.阿般提国.婆蹉国.苏罗婆国.乾陀罗国.剑洴沙国。彼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摩竭国人皆是王种王所亲任。有命终者。佛不记之。

尔时。阿难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我向于静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佛授人记。多所饶益。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唯摩竭国人。王所亲任。有命终者。独不蒙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饶益一切。天人得安。又佛于摩竭国得道。其国人命终。独不与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又摩竭国瓶沙王为优婆塞。笃信于佛。多设供养。然后命终。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养三宝。而今如来不为授记。唯愿世尊当与记之。饶益众生。使天人得安。尔时。阿难为摩竭人劝请世尊。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那伽城乞食已。至大林处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时。去佛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白世尊曰。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

佛言。汝因何事。自称己名为阇尼沙(阇尼沙秦言胜结使)。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

阇尼沙言。非余处也。我本为人王。于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堕恶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

时。世尊于大林处随宜住已。诣那陀揵稚处。就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声。唤阿难来。

对曰。唯然。即承佛教。往唤阿难。

阿难寻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今观如来颜色胜常。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尔。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向因摩竭国人来至我所。请记而去。我寻于后。著衣持钵。入那罗城乞食。乞食讫已。诣彼大林。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时。去我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阿难。汝曾闻彼阇尼沙名不。

阿难白佛言。未曾闻也。今闻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为竖。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阇尼沙尔。

佛言。我先问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阇尼沙言。我不于余处。不在余法。我昔为人王。为世尊弟子。以笃信心为优婆塞。一心念佛。然后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作子。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乃尽苦际。于七生名中。常名阇尼沙。一时。世尊在大林中一树下坐。我时乘天千辐宝车。以少因缘。欲诣毗楼勒天王。遥见世尊在一树下。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譬如深渊澄静清明。见已念言。我今宁可往问世尊。摩竭国人有命终者。当生何所。又复一时。毗沙门王自于众中。而说偈言。

我等不自忆过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寿命得增益

又复一时。忉利诸天以少因缘。集在一处。时。四天王各当位坐。提头赖吒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毗楼勒叉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毗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毗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复有余诸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增益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尔时。释提桓因知忉利诸天有欢喜心。即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帝释相娱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法

诸天受影福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法

阇尼沙神复言。所以忉利诸天集法堂者。共议思惟。观察称量。有所教令。然后敕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时忉利天见此异光。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余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惊怪。今此异光将有何怪。时。大梵王即化作童子。头五角髻。在天众上虚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时。梵童子随所诣座。座生欣悦。譬如刹利水浇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其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虚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调伏无上尊教世生明处

大明演明法梵行无等侣

使清净众生生于净妙天

时。梵童子说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我今更说。汝等善听。如来弟子摩竭优婆塞。命终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须陀洹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刹利.婆罗门.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时。梵童子以偈颂曰。

摩竭优婆塞诸有命终者

八万四千人吾闻俱得道

成就须陀洹不复堕恶趣

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济

此等群生类功德所扶持

智慧舍恩爱惭愧离欺妄

于彼诸天众梵童记如是

言得须陀洹诸天皆欢喜

时。毗沙门王闻此偈已。欢喜而言。世尊出世说真实法。甚奇。甚特。未曾有也。我本不知如来出世。说如是法。于未来世。当复有佛说如是法。能使忉利诸天发欢喜心。

时。梵童子告毗沙门王曰。汝何故作此言。如来出世说如是法。为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如来以方便力说善不善。具足说法而无所得。说空净法而有所得。此法微妙。犹如醍醐。

时。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更为汝说。如来.至真善能分别说四念处。何谓为四。一者内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身观已。生他身智。内观受已。生他受智。内观意已。生他意智。内观法已。生他法智。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念处。复次。诸天。汝等善听。吾当更说。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何等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复次。诸天。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

又告诸天。过去诸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正使当来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亦皆由是四神足起。如今现在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者。亦皆由是四神足起。时。梵童子即自变化形为三十三身。与三十三天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见我神变力不。答曰。唯然已见。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无数变化。

时。三十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子独于我坐而说是语。而彼梵童一化身语。余化亦语。一化身默。余化亦默。时。彼梵童还摄神足。处帝释坐。告忉利天曰。我今当说。汝等善听。如来.至真自以己力开三径路。自致正觉。何谓为三。或有众生亲近贪欲。习不善行。彼人于后近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于是离欲舍不善行。得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自以己力开初径路。成最正觉。又有众生多于嗔恚。不舍身.口.意恶业。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离身恶行.口.意恶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二径路。又有众生愚冥无智。不识善恶。不能如实知苦.习.尽.道。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识善不善。能如实知苦.习.尽.道。舍不善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三径路。

时。梵童子于忉利天上说此正法。毗沙门天王复为眷属说此正法。阇尼沙神复于佛前说是正法。世尊复为阿难说此正法。阿难复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正法。

是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

猜你喜欢
  月江和尚语录序·月江正印
  卷四十·佚名
  访问南方佛教国的临别赠言·太虚
  现大神变品第二十·佚名
  佛说摩达国王经·佚名
  别行大般若经第七分第十六分序·太虚
  卷第十四·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九卷·李通玄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卷上·佚名
   第三十五則 文殊前三三·胡兰成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卷第十六·道世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八·法藏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一(并序)·希麟
  佛乘宗要论·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白莲集卷五·齐己

    唐 释齐已 撰寄仰山光味长者大仰禅栖处杉松到顶隂下来虽有路归去毎无心鸟道峰形直龙湫石影深经行谁得见半夜老猿吟贻庐岳陈沆秀才为儒老双鬓勤苦竟何如四海方磨剑空山自读书石围泉眼碧秋落洞门虚莫虑捜贤僻征君旧此

  • 卷四·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 唐百家诗选卷四 宋 王安石 编 岑参下三十一首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隂阳工不遣雨雪来吾君方忧边分阃资

  • 卷四十七·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四十七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六十四首 慎按吴兴施氏原本前後集合三十九卷其第四十卷则翰林帖子词五十四首遗诗三十一首最後两卷为和陶诗共四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二十·柯劭忞

      者勒蔑也孙帖额 忽必来者别   者勒蔑,兀良合氏。父札儿赤几歹,与烈祖有旧。太祖初生,札儿赤几歹以貂鼠里袱献。时者勒蔑亦在襁褓,言于烈祖,请俟长大为太祖服役。及太祖娶光献皇后,往见王罕于土兀剌河,归至不儿罕山,札

  • 卷九·舒赫德

    冬十月辛巳上命军机大臣传谕舒赫徳曰音济图前在四川军营不能奋勉是以将伊头等侍卫并副都统衔革去降为二等侍卫今捕山东逆贼一案音济图直入王伦楼屋缚擒猝被贼众用刀砍伤甚属奋勉出力音济图着加恩复为头等侍卫并赏给

  • 铁围山丛谈卷第三·蔡絛

    孟翊有古学而精於易。鲁公重之,用为学官。尝谓公言:「本朝火德,应中微,有再受命之象。宜更年号、官名,一变世事,以厌当之。不然,期将近,不可忽。」鲁公闻而不乐,屡止俾勿狂。吴本云「遽止之」。大观三年夏五月,天子视朔於文德殿

  • 卷之七百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文明·周绍良

    №文明001【盖】失。【志文】已泐。(上泐)黄府君墓志(上泐)日下之天(下泐)知□用名立□□□□□初任同文□字郎,又转□□□寺守□丞,典兹属国,□彼司□。又任祠部主事。(下泐)德之宏规,□□耳之妙旨。□定□道(下泐)情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一·高晋

    目录河防【十七】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一河防沂河上承临朐沂诸山河之水兼有汶祊涞及桞青等河合流下注毎遇水发弥漫坡田乾隆十三年大学士髙斌修筑西岸长堤并于江风口建砌滚水石坝分消异涨经歴十年石坝刷坍其坝口泄入武

  • 卷二百五十三·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五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凶礼八防礼仪礼防服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三年者【注疏犹粗也 疏斩衰先言斩齐衰后言齐者一以见哀之浅深一以见造衣之先后布带者亦象革带以七升布为之即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之中·元照

    刘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第二别释经文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初释经题 据经下文阿难请问佛立二名。初云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加一经字共二十字。此就心境为名也。又

  • 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丹霞子淳

    嗣法小师 庆预 校勘师於政和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在唐州大乘山慧照庵受随州大洪请。拈疏云。还会么。骊珠未剖价难酬。灼烁寒光映碧流。罔象未能知去处。更凭子细说端由。读疏罢。师升座示众云。好诸禅德。萧索茅庵草乱

  • 枫窗小牍·袁褧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袁褧撰,袁颐续。 《稗海》本题为百岁寓翁撰。二卷,有《宝颜堂秘笈》本、 《唐宋丛书》本、《说库》本、 《稗海》本等。本书记宋代朝野杂事,有关北宋时汴京遗事的记载尤多,如京城宫阙、河渠街

  • 马首农言·祁寯藻

    地方性农书。一卷。清祁寯藻撰,成书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作者系山西寿阳人。寿阳古名马首,因记当地农事,并引用当地农言甚多,故名《马首农言》。书中首论地势、气候,依次分述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

  • 皇明奇事述·王世贞

    余既有《异典》、《盛事》二述矣。异典者,遘之自人主者也;盛事者,遘之自天者也。盛事之遘,无非美已;异典之遘,美居十九,疵亦居一。已,乃复有遘之自天而不可言盛,遘之自人而不可言典。或人与事之巧相符者,或绝相悖者,为其稍奇而不

  • 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佛在迦毗罗城,为长者说大神咒,治其眼病。

  • 三论玄义·吉藏

    全一卷。隋代吉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概述三论宗所依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书之大义,乃三论宗最简明之纲要书,亦为了解龙树中观思想之入门书。本书分通序大归、别释众品二门,初门复分破邪、显正二章,破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