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门辩惑论卷上

大慈恩寺沙门释复礼撰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序曰。

权文学声冠应徐地参园绮。搢绅嘉其令望。缁素挹其芳猷。而顷著十疑干我二谛。公孙生之骏辩。自昔难酬。舍利子之雄才。嗟今莫拟。岂当仁而抗议。试言志以成文。必也[缶-午+千]名乎。称之曰十门辩惑。虽诗云劝诫蔽之。可几乎一言。而法惟秘密。述之敢忘乎三转。遂取类观象再盈卷轴。烦而无当。有愧知音者焉。·通力上感门一

·应形俯化门二

·净秽土别门三

·迷悟见殊门四

·显实得记门五

·反经赞道门六

·观业救舍门七

·随教抑杨门八

·化佛隐显门九

·圣王兴替门十

通力上感门第一

稽疑曰。窃见维摩神力掌运如来但十地之观。如来尚隔罗縠。如何一掌之内能容十号之尊乎。非独以卑移尊于理非顺。寔亦佛与菩萨岂无等差。如有等差安能运佛。如无等差何须成佛也。若维摩是如来助佛扬化。未知何名何号何论何经。请烦上智以示下愚也。辩惑曰。尝闻逆情而取。匹夫虽贱而难夺。顺理而求。万乘虽尊而可降。山泽通气。未始一其崇卑。金石同声。何必均其小大。况惟诸佛有平等誓愿乘时应物。菩萨能游戏神通坐忘致远。递相影响咸赴机缘哉。维摩罗诘者。盖是法身大士。德超群圣。启权智以有生。示居家而弘道。莲花总持之力来自他方。芥子解脱之门开于此国。未曾有室括囊无外。不思议道利用无方。是以五百声闻咸辞问疾。八千菩萨莫能造命。弥勒居一生之地。服其悬解。文殊是众佛之师。谢其真入而庵园之集。因净名而发兴。净名之迹藉无动而方明。故如来乃眷于此方。居士敬延于右掌。三昧之力有感必通。十号之尊不行而至矣。然则至諴感神者。莫知神之巨细。孝德动天者。孰知天之高下。矧乎慧眼遐观。见牟尼于实相。神足甫运。持妙喜于花鬘。而不能屈彼仁尊入兹国界。岂唯罗縠之喻比而可通。亦将金粟之名传而有据者也(吉藏师云金粟事出思惟三昧经自云未见其本今捡诸经目录无此经名窃谓西国有经东方未译者矣)。

应形俯化门第二

稽疑曰。龙女成佛少选之间。若其真者佛道甚易。何云勤苦无量方得成佛也。如其化者化是不实。岂以不实化群生也。佛无不实语何为若斯哉。且文殊乃燃灯之师。释迦又燃灯弟子。文殊既为诸佛之母。应成佛在燃灯之前。况弥勒未通文殊已悟。龙女成道文殊之力。今龙女成佛于前。弥勒成佛于后。而文殊不成。安能无惑。若先成者成在何经。经云何。佛若未成者何事淹留。请示淹留之意也。如文殊未成为是。则诸佛成者应非。如以成者非。非则文殊岂是。是非之理。请为言之。

辩惑曰。至人无己为物有形。高卑不可以迹定。隐显不可以情测。龙女虽身游五道。而位光十地。文殊虽名称菩萨。而实是如来。何以明之。按法花经云。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乃至辩才无碍能至菩提。详夫智慧利根者。非下趣之有也。知诸根行业者。非小乘之事也。辩才无碍者。善慧之地也。能至菩提者。等觉之道也。斯则三祇劫毕十度因满。献宝珠而转女形。坐莲花而升觉位。义殊早计事同俯拾。而惑者见龙女。即谓是三涂而婴五障。闻发心即谓自凡位而希圣果。殊不知五道有示生之义。四发有补处之文。智积所以怀疑。身子由其致诘。蓬之心也。何其曲哉。又按首楞严经云。文殊是过去平等国。龙种上尊如来。央崛魔罗经云。是北方常喜世界。摩尼宝积佛。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云。未来作佛名曰普见。窃以文殊智包权实体兼真应。或成道先劫。已为龙种之尊。或流形此界。尚号法王之子。或[缶-午+千]位北方久名宝积。或受记来劫将称普见。变化十方而无碍。周行三际而不动。无取无得而成果。不去不来而见身。岂可以一相求。未可以一名定。故遇燃灯而函丈。逢释迦而避席。慈氏造之以决疑。龙女师之而进道。然龙女自垢身而明速疾。诱物持经。文殊处因位而示淹留。劝人后己。并曲成方便实为利益。且君子之道贞而不谅。圣人之事巽以行权。同许车而不与。类化城而复进。既信彼之非妄。仍疑此之不实。吁嗟七窍一犹未达乎。

净秽土别门第三

稽疑曰。佛说法花经之时五十小劫。但春秋夜明以为释迦生也。正法五百。像法一千。并谓灭度之后。同斯一劫。若西域听法之人。神力促为食顷。则此不听之人。已隔五十小劫。何则初未闻佛神力岂加神力。不加合成煨烬。今既不成煨烬。则是千余年耳。苟知千余非谬。安有五十小劫。若以虽不闻佛神力亦加则佛成道之初大小俱合得果。何止频婆一国十二万人哉。持此相况不加明矣(沙门复礼曰。法花序品云。日月灯明佛说法花经。经六十小劫。谓如食顷踊出品云五十小劫谓如半日今发难在释迦之佛引文兼灯明之事。但取意而直通不依文以反诘者矣)。

辩惑曰。佛有真身焉应身焉。真土焉应土焉。真身真土绝名相而独立。应形应国随物感而多状。净者见之谓之净。秽者见之谓之秽。久者见之谓之久。近者见之谓之近。各滞所封罕能达观。故身子睹秽而迷净。空承日月之谈。弥勒执近而疑久。仍生父子之喻。及其按地显庄严之国。下尘比僧祇之寿。执秽之情始去。封近之见方除。然示净所以除秽。秽去而净可留乎。说久所以破近。近亡而久可存乎。非净非秽方为妙土。非久非近始曰真身。然则四十余年者。秽土化身也。五十小劫者。净土报身也。化身迁动。自可以年月测。报体圆常。讵可以时代限。既报化分迹久近殊归。以久难近得无为谬。法花寿量之品。维摩佛国之文。斯义朗然。岂俟多述。惑曰。释迦利见元是化身。娑婆尽野本非净国。耆阇秽国之灵镇。法花化身之妙典。今乃以报身而述化身。将净国而明秽国。其为谬也不亦大哉。

释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先岂不云乎。净秽久近生于所见。生于所见者同处而异见。非别处而异见也。且释迦一佛也。或以之见久。或以之见近。娑婆一界也。或以之见净。或以之见秽。久与净菩萨上人之见也。近与秽凡夫下乘之见也。若然者秽既娑婆矣。而净得非乎。近既释迦矣。而久得异乎。而云释迦但是化身。娑婆唯曰秽土。义符偏著理异玄同。况乎法花数品灵山一集。初则会二归一。回小道以入大乘。次则三变八方。引秽心而观净土。大乘已入无复小乘。净国已观何有秽国。故始自集分身之佛。至乎说寿量之经。并于净土之中。而演常身之义。故经云。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又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故知圣寿遐长。非界尘之能数。妙境安固。岂劫火之所焚。何乃推始起于春秋。以五十小劫为焉有核。未经于水火。将一千余年为指实。不见履霜者必疑坚冰乎。

迷悟见殊门第四

稽疑曰。说法花之时。神光远照他界。说涅槃之日。宝盖广覆大千。未知此方何为不见。若以无缘不得见者。无缘则罪人也。有缘则福人也。达多杀父及母。岂福人哉。而许其出家也。阇王害父囚母。岂福人哉。而照月光三昧也。此地万里为国贤哲相。仍岂无一人有缘何为独隔。不言林放反胜太山乎。

辩惑曰。苍旻信广醯鸡瓮游而不见。白日盖明仙鼠昼伏而奚睹。岂资始之有外而照临之不及哉。固以近物为之覆。则不能远察倒情为之惑。则不能顺辩。假使语之曰。有天焉有日焉。天周三百度广而覆下。日径一千里明而照外。瞻彼二虫必以狂而不信也。今未披业障者。何异瓮游乎。未开慧目者。孰非昼伏乎。虽宝盖曾悬百亿四天之上。毫光溥照万八千国之中。而有漏宵昏方驰大梦。无明被覆何阶彻视。若不见则无者。苍旻白日可无耶。若不见而有者。宝盖毫光非有耶。反覆相明言而足矣。况乎鲁史直书。记祥晖于卯夜。孔君多识。推圣德于西方。并纷纶而有据。岂寂寞而无朕。故知君子或默已昭彰而感通。中士若存尚河汉而惊怖。其有饰智凭凌之伍。怀愚混沌之流。将抚掌而大噱。或绝膂而曾毁非其人也。道可虚行者哉。故仲尼体无化之先涉于有。季路问死对之反诘于生。仁义稍捡其性灵。道德粗明其徼妙。然后应真西举像教东来。八万法门吞纳九流而微显。三千宝塔充满四瀛而轮焕。若先霞而后日。类始云而终雨。教之有渐。不亦宜乎。然则有缘无缘者。三乘菩提之性也。福人罪人者。六趣生死之业也。业有轻重性分生熟。性犹生。福虽多而难启。缘既熟。罪虽重而可化。福尚难启。而况于罪者乎。罪犹可化。而况于福者乎。故有远得四禅矜小功而背诞。具行三逆知昨非而回向。回向生于正解。[缶-午+千]解生而罪可灭。背诞兴于邪见。邪见兴而福自亡。福亡永劫而沉沦。罪灭即身而解脱。故语曰。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仁远乎哉。行之即是借以明义。谁曰不然。老子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又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况大悲平等而有所弃哉。譬夫良工相木名医瞻病。可用而用之。不简木之美恶。可疗而疗之。不择病之轻重。人或问之曰。伊兰恶木也。汝何以用之。迦摩重病也。汝何以疗之。仁将此为是问乎为非问乎。必以为非问也。如来善别机根巧知药病。虽达多行卫顽之恶。阇王有楚穆之罪。然以曾发菩提之心可用也。今兴悔解之念可疗也。可疗而疗之。可用而用之。引使归心化令入道。开其与进之路。塞彼为乱之源。俾有罪者自新于孝慈。无过者守卒于纯至。善权方便。其利博哉。然阇王问道而反迷。自同于林放。夫子知几而仰圣。可比于泰山。贤哲相仍。虽三复而无失。何为独隔。请再思而可矣。

显实得记门第五

稽疑曰。提婆是佛弟。劝阇王害佛尚为天王如来。善星是佛子。罪轻于提婆。何为生入地狱。但害者应重谤者应轻。今乃重者为如来。轻者入地狱。以斯示后。何以安哉。若以善星是化者。后应成佛。有授记乎无授记乎。如有授记。请指言之也。如无授记。安得为化哉。若以善星为真者。何不同之。昆季升天宫以诱之。入地狱以惧之。忍其入狱岂慈悲也。但拯树提于烈火之中。飞巨石于高旻之上。惧旷野之鬼神。伏阇王之醉象。何为于善星也。不若斯以救之哉。

辩惑曰。盖闻如来设教有大小二乘。调达所行有权实两事。大乘阐其实。小乘语其权。若晦实论权。有害佛之逆。而招地狱之苦。若废权谈实无破僧之罪。故受天王之记。权也。有报与善星可得异乎。实也。无罪与善星可得同乎。不同非设难之地。不异又无难可设。来论疑旨于何而致耶。况谤害重轻更殊高议。何者夫害虽是逆。或不坏于见。谤则坏见而不成于逆。成逆但婴业障。近招无间之殃。坏见斯断善根。乃受阐提之号。所以诃骂调达唯曰痴人。题目善星则云邪见。断可知矣。

又问。善星为真为化者。凡化之为理。必当以混真为妙。真之为事。自然以似化为恒。真化相涉鱼鲁难辩。然则绠短汲深。清泉无以上济。智小谋大。美餗固其停覆。轻而议之则吾岂敢。聊复稽之圣典。匪曰攻乎异端。试论之曰。夫牟尼一代。涅槃为最后之说。迦叶载请。善星是斯下之人。秽溷嗟其永坠。苦狱见其生入。又恶友行恶。报恩已明其是权。善星断善。涅槃不言其为化。岂无为化之理。曾无是化之文。以此而推。真亦可矣。至若广持众部。守筌而讵得鱼。遍习诸禅。为山而已止篑。同石鼠之为技。若飞鸟之能言。虽簉门人还如伯缭。空称佛子更甚商均。中夜披衣。发怖小男之语。通衢扫迹。灭表大人之相。逢餔糟之人言其证道。见食吐之鬼唱已生天。彼何人斯顽之甚也。夫以辩才第一。尚招萤火之讥。智慧无双。未免金师之误。故知有根力解力照往照今俾化者不可逃其真。愚者不能隐其智。斯大圣之分也。非常人之所及也。嗟夫玉毫已翳金口莫宣。但可禀教而为解。庸讵弃文而生意。若斯而已哉。夫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者上智也。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者下愚也。与善而善与恶而恶者中人也。语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明中人则可移也。故宣父至圣。不回盗跖之心。清河中贤。能变周处之节。今难陀之等者中人也。若善星之辈者至愚也。故可诱可逼。困而学之乃成罗汉。谤因谤果人斯下矣。能作阐提。岂大圣忍其苦哉。盖下愚不可救耳。譬夫厥田上上。讵可使燋种生芽。有渰凄凄。不能遣枯条布叶。岂可间然。于时雨有望于良畴者哉。洎乎力士之慢可降。婴儿之厄可拯。旷野之神可化。宫城之象可伏。连类虽广一以贯之。方于阐提固无等级。故经云。害蚁子有罪。杀阐提无过。尚复引使出家置之左右。譬羸老之马未可先乘。同荆棘之田宁忘后种。知现在之无益。冀将来之有因。毕下趣而向人天。发广心而成福智。是知慈悲之大方便之巧。天地不足俦。阴阳无以测。回向者若子之事父。行莫之大。诽谤者犹臣之叛君。恶不可解。然不解本乎灭趾。莫大始自因心。初有其微卒成其著。枢机之发。可不慎欤。

十门辩惑论卷上

猜你喜欢
  虚舟省禅师诗集·虚舟普度
  卧如来·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七卷·一行
  续高僧传卷第五·道宣
  维摩义记·佚名
  叙·牧云通门
  大乘起信论略述序·昙旷
  妙法莲华经纶贯后序·智旭
  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三·慧思
  卷第一百十八·霁仑超永
  阿底峡祖师故事·太虚
  论富强·印光
  御选语录卷十四·雍正
  第二十八卷·佚名
  卷四十·彭绍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唐四僧诗六巻唐僧灵澈诗一巻灵一诗二巻清塞诗二巻常达诗一巻案书録解题载灵澈灵一集皆一巻而清塞与常达失载是集合而辑之不知何人所编灵澈灵一及常达集前各载宋沙门赞宁奉勅所撰本传一篇惟清塞无之灵澈诗

  • 楚世家第六·欧阳修

    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人也。唐中和三年,蔡州秦宗权遣孙儒、刘建峰将兵万人属其弟宗衡,略地淮南,殷初为儒裨将。宗衡等攻杨行密于扬州,未克,梁兵方急攻宗权,宗权数召儒等,儒不欲还,宗衡屡趋之,儒怒,杀宗衡,自将其兵取高邮,遂逐行密。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四·徐乾学

    元纪十二【起重光大渊献正月尽阏逢摄提格十二月凡四年】武宗仁惠宣孝皇帝至大四年春正月癸酉帝不豫免朝贺大赦天下 庚辰帝崩于玉徳殿在位五年寿三十一壬午起辇谷史臣曰武宗当富有之大业慨然欲创治改法而有为故其封

  • 《盛世危言》导读·郑观应

    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崇尚“重农轻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在这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里,人们习惯的经济生活方式是自行生产、自行消费。人民以温饱自足,以安定为福。丰衣足食可谓

  • 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黄士衡

    词曰:飒飒西风渭水,萧萧落叶长安。英雄回首北邙山,虎斗龙争过眼。闲看坝桥烟柳,凄凉露冷风寒。断蝉声里倚阑干,不觉斜阳又晚。却说东汉光武崩,太子庄立,是为明帝。立马援之女贵人马氏为皇后。后好读书,尚谦肃,为汉室贤后。明帝

  • 第46章 使人制造九鼎预备做皇帝的蒋介石·冯玉祥

    为了献金救国,我到重庆许多工厂里去讲话,鼓励他们献金救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有一天我到重庆下边一眼望得见的一个造船厂里去讲话,这个厂的主人就是卢作孚。我对员工们讲完了话,他领着我去参观。他指给我看,这是预备献给蒋

  • 赵贵传·李延寿

    赵贵,字元宝,天水南安人。祖父赵仁,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镇守武川,因而在那里安家。  他从小就有道德气概,..朱荣任他为别将,随..朱荣讨伐元颢立有功劳,被赐爵为燕乐县子。他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升任为大都督。贺拔岳被侯莫

  • 许国传·张廷玉

    许国,字维桢,歙县人。考取乡试第一名,成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神宗做太子出宫学习,他兼任校书。等到神宗即位,他晋升为右赞善,担任日讲官。历任礼部左、右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万历十一

  • 卷二十六·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南齐高帝建元元年崔祖思转长兼给事黄门侍郎上初即位祖思啓陈政事曰礼诰者人伦之襟冕帝王之枢柄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世不习学民忘志义悖竞因斯而起祸乱是焉

  • 卷十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十六 朱批费金吾奏摺 雍正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山东布政使【臣】费金吾谨 奏为钦奉 上谕恭谢 天恩事雍正六年八月十五日接怡亲王大学士张廷

  • 第三章 封建帝国之创兴【西周兴亡】·钱穆

    周人起於西方。此所谓西方,亦比较而言。文王处岐,即在毕程岐周,当咸阳之东北数裏而遥。则所谓太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则安之下者,即文王之岐。后世又谓岐丰之地。【所谓周平王赐秦襄公以岐西之地者,此岐自决不在凤翔。】窃

  • 群经补义卷一·江永

    婺源江永撰周易补义【别冇河洛精蕴九卷详之】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夫卦画以隂阳奇耦积画而成图书以防数多少相错而列何以画卦与图书有合也河图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 内储说上七术·韩非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经一参观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

  •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刊发刊词·太虚

    世界佛学苑,盖为重建世界佛法而设立。佛法一味,皆策源于释尊觉海。始流于印度,继而展转流遍全亚,比年由亚洲泛流欧美,且周地球矣。然经一方国,即因某一方国之文教而呈特色;历一时代,即依某一时代之风化而易本相。故于印度约有

  • 父子合集经卷第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净饭王始发信心品第一之余   时尊者优陀夷。知净饭王心生感悟。说偈赞已。白言大王。今佛世尊出兴于世为大法王。具足成就诸善功德。于

  • 维摩经义疏卷第六·吉藏

    香积品第十此品来意。有十种因缘。一者三时利益。从经初至不二法门。谓食前利益。此之一品。谓食时利益。菩萨行品。食后利益。二者。至人住于三事。说十二部经。一知他心。二者说法。三现神通。上已明说法。今次现神

  • 原本韩集考异·朱熹

    十卷。宋朱熹撰。《原本韩文考异》 其书因 《韩集》诸本互有异同,方崧卿所作“举正”,虽参校众本,取其长处,弃其短处。实则惟以馆阁本为主,多所依违牵就。是以复加考订,为十卷。凡方本之合者存之,其不合者一一详为辨

  • 赖柏英·林语堂

    《赖柏英》为林语堂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原型是作者的初恋情人。新洛与赖柏英青梅竹马,长大后产生了深笃的恋情。赖柏英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同新洛一同出国。新洛在外国对初恋情人的刻骨相思,常使他魂不守舍。叔叔的姨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