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八十二

△第三分舍利子品第二之四

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引发六神通波罗蜜多。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神境智证通。能起种种大神变事。所谓震动十方各如克伽沙界大地等物。变一为多。变多为一。或显或隐。迅疾无碍。山崖墙壁直过如空。凌虚往来犹如飞鸟地中出没如出没水。水上经行如经行地。身出烟焰如燎高原。体注众流如销雪岭。日月神德威势难当。以手抆摩光明隐蔽。乃至净居转身自在。如是神变其数无边。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虽具如是神境智用。而於其中不自高举。不执神境智证通性。不执神境智证通事。不执能得如是神境智证通者,於执不执俱无所执。何以故?舍利子,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本来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不为娱乐引发如是神境智通。唯除为得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引发神境智证通波罗蜜多。

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天耳智证通。最胜清净过人天耳。能如实闻十方各如克伽沙界情非情类种种音声。所谓遍闻诸地狱声。傍生声。鬼界声。人声。天声。声闻声。独觉声。菩萨声。如来声。及馀一切情非情声。若大若小无障无碍。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虽具如是天耳智用。而於其中不自高举。不执天耳智证通性。不执天耳智证通事。不执能得如是天耳智证通者,於执不执俱无所执。何以故?舍利子,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本来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不为娱乐引发如是天耳智通。唯除为得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引发天耳智证通波罗蜜多。

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他心智证通。能如实知十方各如克伽沙界他有情类心及心所。所谓遍知他有情类。若有贪心若离贪心。若有瞋心若离瞋心。若有痴心若离痴心。若有爱心若离爱心。若有取心若离取心。若聚心若散心。若小心若大心。若举心若下心。若寂静心若不寂静心。若掉心若不掉心。若定心若不定心。若解脱心若不解脱心。若有漏心若无漏心。若有衅心若无衅心。若有上心若无上心皆如实知。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虽具如是他心智用。而於其中不自高举。不执他心智证通性。不执他心智证通事。不执能得如是他心智证通者,於执不执俱无所执。何以故?舍利子,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本来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不为娱乐引发。如是他心智通。唯除为得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引发他心智证通波罗蜜多。

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宿住随念智证通。能如实忆十方各如克伽沙界一切有情诸宿住事。所谓随忆若自若他过去一心乃至百心顷诸宿住事。或复随忆若自若他过去一日乃至百日诸宿住事。或复随忆若自若他过去一月乃至百月诸宿住事。或复随忆若自若他过去一岁乃至百岁诸宿住事。或复随忆若自若他过去一劫百劫千劫多百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诸宿住事。或复随忆前际所有诸宿住事。谓如是时,如是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类。如是食。如是久祝如是寿量。如是苦乐。从彼处没来生此间。从此间没往生彼处。如是形貌。如是言说。若略若广。诸宿住事皆能随忆。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虽具如是种种宿住随念智用。而於其中不自高举。不执宿住随念智证通性。不执宿住随念智证通事。不执能得宿住随念智证通者,於执不执俱无所执。何以故?舍利子,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本来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不为娱乐引发宿住随念智通。唯除为得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引发宿住随念智证通波罗蜜多。

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天眼智证通。最胜清净过人天眼。能如实见十方各如克伽沙界情非情类种种色像。见诸有情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劣若胜。随业力用受生差别。如是有情成身语意三种妙行。赞美贤圣正见因缘。身坏命终当昇善趣。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受诸快乐。如是有情成身语意三种恶行。诽毁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趣。或生地狱。或生傍生。或生鬼界。或生边地下贱秽恶。有情聚中受诸苦恼。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虽具如是清净天眼。见十方界诸趣有情死此生彼因果差别。而於其中不自高举。不执天眼智证通性。不执天眼智证通事。不执能得如是天眼智证通者,於执不执俱无所执。何以故?舍利子,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本来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不为娱乐引发如是天眼智通。唯除为得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引发天眼智证通波罗蜜多。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漏尽智证通。能如实知十方各如克伽沙界一切有情漏尽不荆菩萨虽得此漏尽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唯趣无上正等菩提。不复希求馀义利故。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虽具如是漏尽智用。而於其中不自高举。不执漏尽智证通性。不执漏尽智证通事。不执能得如是漏尽智证通者,於执不执俱无所执。何以故?舍利子,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本来不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不为娱乐引发如是漏尽智通。唯除为得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引发漏尽智证通波罗蜜多。如是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速能圆满清净六通。由此六通清净圆满。速能证得一切智智。

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安住布施波罗蜜多。严净一切智智道。由毕竟空无慳吝故。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安住净戒波罗蜜多。严净一切智智道。由毕竟空无毁犯故。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安住安忍波罗蜜多。严净一切智智道。由毕竟空无忿恚故。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安住精进波罗蜜多。严净一切智智道。由毕竟空无懈怠故。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严净一切智智道。由毕竟空无散乱故。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严净一切智智道。由毕竟空无恶慧故。如是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安住六种波罗蜜多。或别或总。严净一切智智道。由毕竟空故。无往来故。无取舍故。施设布施慳贪净戒恶戒安忍忿恚精进懈怠静虑散乱般若恶慧。而於其中无所执著。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当於尔时不执布施不执慳贪。不执净戒。不执犯戒。不执安忍。不执忿恚。不执精进。不执懈担不执静虑。不执散乱。不执般若。不执恶慧。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当於尔时不执毁骂。不执赞叹。不执轻慢。不执恭敬。何以故?舍利子,无生法中毁骂赞叹轻慢恭敬皆无有故。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永绝一切执著事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所获功德最上最妙。一切声闻及诸独觉皆所非有。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功德圆满。成熟有情严净佛土。速能证得一切智智。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於诸有情起平等心。是菩萨摩诃萨於诸有情起平等心已,得一切有情平等性。得一切法平等性。是菩萨摩诃萨得一切有情平等性。得一切法平等性已,安立一切有情於一切法平等性中。是菩萨摩诃萨於现法中。得一切佛共所护念。得一切菩萨摩诃萨共所爱重。得一切声闻独觉共所恭敬。是菩萨摩诃萨随所生处。眼常不见不可爱色。耳常不闻不可爱声。鼻常不嗅不可爱香。舌常不尝不可爱味。身常不觉不可爱触。意常不取不可爱法。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能於无上正等菩提永不退转。

当佛说此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胜功德时。多百刍从座而起。各脱上服以奉世尊,奉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从面门出种种色光。时阿难陀即从座起。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言世尊,何因何缘现此微笑。诸佛现笑非无因缘。是时佛告阿难陀曰:此从座起多百刍。从是已後六十一劫星喻劫中。当得作佛。皆同一号。谓大幢相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此诸刍舍是身已,当生东方不动佛国。於彼佛所修菩萨行。是时复有六万天子。闻佛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欢喜信受。世尊记彼当於慈氏如来法中。净信出家勤修梵行。断诸烦恼证般涅槃。

尔时会中一切大众。以佛神力皆见十方各千佛土及诸如来应正等觉并彼众会。彼诸佛土众德庄严甚可爱乐。当於尔时此堪忍界严净之相所不能及。时此众会十千众生。各发愿言我所修福。愿当往生彼彼佛土。尔时世尊知其所愿便复微笑。面门又出种种色光。时阿难陀复从座起。恭敬问佛微笑因缘。时佛告言:汝今见此十千人不。阿难陀言:

唯然已见。佛言:今此十千众生。从此命终随彼愿力。於万佛土各得往生。从是已後常不离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修行六种波罗蜜多。得圆满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皆同一号谓庄严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尔时众中具寿舍利子,具寿大目连。具寿大饮光。具寿善现等。众望所识诸大刍及刍尼。菩萨摩诃萨。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皆从座起合掌恭敬俱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得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波罗蜜多。是广波罗蜜多。是第一波罗蜜多。是尊波罗蜜多。是胜波罗蜜多。是妙波罗蜜多。是微妙波罗蜜多。是高波罗蜜多。是极波罗蜜多。是上波罗蜜多。是无上波罗蜜多。是无上上波罗蜜多。是等波罗蜜多。是无等波罗蜜多。是无等等波罗蜜多。是如虚空波罗蜜多。是无待对波罗蜜多。是自相空波罗蜜多。是共相空波罗蜜多。是成就一切功德波罗蜜多。是不可屈伏波罗蜜多。是能伏一切波罗蜜多。

世尊,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最尊最胜最上最妙。具大势力。能行无等等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能满无等等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能具无等等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能得无等等自体。所谓无边相好妙庄严身。能证无等等法。所谓无上正等菩提。世尊,亦由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极圆满故。得无等等色。得无等等受想行识。证无等等菩提。转无等等法轮。利益安乐诸有情类。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亦由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於无上正等菩提。已当现证。是故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至一切法究竟彼岸者,应学般若波罗蜜多。世尊,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健达缚等。皆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告诸弟子菩萨等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健达缚等。皆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何以故?因是菩萨摩诃萨故。世间便有人天出现。所谓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长者大族。居士大族。转轮圣王。及诸小王富贵自在。四大王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出现世间。因此菩萨摩诃萨故。世间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菩萨诸佛出现。因此菩萨摩诃萨故。世间便有佛宝法宝僧宝出现。因此菩萨摩诃萨故。世间便有种种资生乐具出现。所谓饮食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财穀珍宝灯明等物。以要言之。一切世间人天等乐及涅槃乐。无不皆因如是菩萨摩诃萨有。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自行六种波罗蜜多。亦劝他行。是故由此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一切有情皆获殊胜利益安乐。

尔时世尊现舌根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从此舌相复出无量种种色光。普照十方克伽沙等诸佛国土靡不周遍。尔时十方克伽沙等诸佛土中。一一各有无量无数诸大菩萨。见此大光心怀犹豫。各各往诣自界佛所。稽首恭敬。白言世尊,是谁神力。复以何缘有此大光照诸佛土。时彼彼佛各各报言:於某某方有佛世界。名曰堪忍。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今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现舌根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从彼舌相复出无量种种色光。普照十方克伽沙等诸佛国土靡不周遍。今所见光即是彼佛舌相所现。时彼彼界无量无数诸大菩萨。闻已欢喜各白佛言:我等欲往堪忍世界。观礼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并听般若波罗蜜多。唯愿世尊哀愍听往。时彼彼佛各各报言:今正是时随汝意往。时诸菩萨摩诃萨众。蒙佛听许各礼双足右绕奉辞。严办种种宝幢幡盖衣服婴珞香鬘珍宝金银等花。奏击种种上妙音乐。经须臾间至此佛所。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佛菩萨已,绕百千匝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四大王众天乃至色究竟天。各持无量种种香鬘及无量种上妙天花。来诣佛所。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佛菩萨已,绕百千匝顶礼佛足卻住一面。尔时十方诸大菩萨及馀无量欲色界天。所献种种宝幢幡盖衣服婴珞香花珍宝及诸音乐。以佛神力上踊空中合成台盖。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台顶四角各有宝幢。种种庄严甚可爱乐。尔时世尊知十方界诸来菩萨及诸天众意乐清净已於诸法得无生忍达一切法无作无为不生不灭。即便微笑面门复出种种色光。时阿难陀即从座起。恭敬合掌白言:世尊,何因缘故现此微笑。大圣现笑非无因缘。尔时佛告阿难陀言:今此会中百千俱胝那庾多众。已於诸法得无生忍。达一切法无作无为不生不灭意乐清净。由是因缘所献花等。诸供养具上踊空中合成台盖。台顶四角各有宝幢。种种庄严甚可爱乐。尔时会中百千俱胝那庾多众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言:世尊,我等未来愿当作佛。威德相好如今世尊,国土庄严声闻菩萨人天众会。所转法轮皆同今佛。尔时世尊便告具寿阿难陀曰:此从座起百千俱胝那庾多众。於未来世经六十八俱胝大劫修菩萨行。华积劫中当得作佛。皆同一号。谓觉分花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一

时薄伽梵告善现言:汝以辩才。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得至究竟。时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子咸各生疑。具寿善现,为以自力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承世尊威神之力。尔时善现,承佛神力知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子心之所疑。便告具寿舍利子言:诸佛弟子敢有所说,无不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佛先为他宣说法要。彼依佛教精勤修学。乃至证得诸法实性。後转为他有所宣说。若与法性能不相违。皆是如来方便善巧。舍利子,我当承佛神力加被。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非自辩才能为斯事。何以故?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非诸声闻独觉境界。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诸菩萨者,何法增语谓为菩萨。世尊,我不见有法可名菩萨摩诃萨。亦不见有法可名般若波罗蜜多。云何令我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世尊,我以何等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何等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得至究竟。

尔时佛告具寿善现,唯有假名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唯有假名谓为菩萨摩诃萨众。如是假名唯假施设不生不灭。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善现当知。如世间我唯有假名实不可得。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如是一切唯有假名实不可得。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内色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如是受想行识亦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眼处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如是耳鼻舌身意处亦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色处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如是声香味触法处亦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眼界色界眼识界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如是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内身所有头颈肩膊手臂腹背胸胁腰脊髀膝腨胫足等皮肉骨髓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茎枝叶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过去未来诸佛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梦境谷响光影幻事阳焰水月变化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应正修学。

如是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色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无相。若有愿若无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生若灭。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有烦恼若无烦恼。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杂染若清净。若属生死若属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眼处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无相。若有愿若无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生若灭。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有烦恼若无烦恼。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杂染若清净。若属生死若属涅槃。耳鼻舌身意处亦复如是,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色处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无相。若有愿若无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生若灭。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有烦恼若无烦恼。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杂染若清净。若属生死若属涅槃。声香味触法处亦复如是,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眼界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无相。若有愿若无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生若灭。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有烦恼若无烦恼。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杂染若清净。若属生死若属涅槃。耳鼻舌身意界亦复如是,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色界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无相。若有愿若无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生若灭。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有烦恼若无烦恼。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杂染若清净若属生死若属涅槃。声香味触法界亦复如是,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眼识界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无相。若有愿若无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生若灭。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有烦恼若无烦恼。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杂染若清净。若属生死若属涅槃。耳鼻舌身意识界亦复如是,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眼触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无相。若有愿若无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生若灭。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有烦恼若无烦恼。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杂染若清净。若属生死若属涅槃。耳鼻舌身意触亦复如是,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无相。若有愿若无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生若灭。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有烦恼若无烦恼。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杂染若清净。若属生死若属涅槃。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亦复如是,

何以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若此二名皆不见在有为界中。亦不见在无为界中。所以者何。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於如是一切法。不起分别无异分别。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住一切法无分别中。为修四念祝乃至为修八圣道支故。虽行般若波罗蜜多。而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亦不见菩萨摩诃萨。亦不见菩萨摩诃萨名。亦不见诸佛。亦不见诸佛名。唯正思求一切智智。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住一切法无分别中。为修布施波罗蜜多。乃至为修般若波罗蜜多。为修佛十力。乃至为修十八佛不共法故。虽行般若波罗蜜多。而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亦不见菩萨摩诃萨。亦不见菩萨摩诃萨名。亦不见诸佛。亦不见诸佛名。唯正思求一切智智。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善达实相。谓达其中无染无净。

猜你喜欢
  第二十卷·圆瑛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欧阳竟无
  卷二十·普济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五·费隐通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五·宗喀巴
  致林宰平先生书·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五卷·宝亮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七·怀感
  卷第二十五·佚名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智顗
  诣菩提场品第十九·佚名
  卷第三十四·智旭
  评胡适的戴震哲学·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目録【起十四字至二十八字】竹枝皇甫松前调【又一体】皇甫松十六字令张孝祥【二首】袁去华【二首】周玉晨闲中好郑符前调【又一体】段成式张希复渔父词戴复古【二首】梧桐影吕岩纥那曲刘

  • 卷四十二·黄以周

      徽宗   △宣和二年庚子,一一二○   1、十月(案:《续资治通鉴》、《宋史·本纪》、《十朝纲要》并十月係戊辰朔,《四史朔闰考》同。) 己巳,尚书省言:“契勘州县武学已罢,内外愿入京武学人,乞依元丰法试补入学举试人。旧

  • ●卷第十一·胡三省

    【汉纪三】起屠维大渊献,尽重光赤奋若,凡三年。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公元前二零二年)①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徐广曰:固陵在阳夏。晋灼曰:即固始县。余据班志,固始与阳夏为两县,皆属淮阳国。刘昭志:陈国阳夏县有固陵聚。括

  • 卷十五·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十五宋 张九成 撰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徳教溢乎四海一国之心归于一国之贤者人君能即民心所归之人而用之则一国之人欢欣鼓舞令之则听禁之则

  • 卷之三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第七二乙谕光绪九年十月十日一一二一一-七·佚名

    新竹知县周,对皂总头役倪源给发谕戳钦加五品衔、代理新竹县正堂周,为给发谕戳事。照得本衙门,额设皂快总役,有督催公项之责。兹查皂总役洪忠,缘案斥革,其缺未便旷悬,应即就于各班役遴选。查有站堂役倪源

  • 江统传·房玄龄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祖父江蕤,以仁义的好品行著称,任谯郡太守,封为亢父男。父亲江祚,是南安太守。江统沉静有远大志向,当时人评价他说:“聪慧少言江应元。”跟同乡人蔡克都知名于当时。继承父亲爵位,出任山陰县令。当时关中

  • 卷七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七十六刑法略【二】刑制【律纲】凡明刑敕法其文有二曰律曰例律以定罪例以辅律律编为六曰吏户礼兵刑工吏律二曰职制曰公式户律七曰户役曰田宅曰婚姻曰仓库曰课程曰钱债曰市?礼律二曰祭祀曰仪制

  • 纲鉴易知录卷七六·吴楚材

    宋纪徽宗皇帝纲 甲辰,六年,春正月,夏称藩于金,金以边地畀之。纲 三月,金人来索粮,不与。纲 闰月,京师、河东、陕西地震。纲 夏四月,起复李邦彦为尚书左丞。纲 六月,金人陷平州。纲 秋八月,谭稹罢,复以童贯领枢密院事,两河、

  • 孙寳鉴·周诒春

    孙宝鉴 字秋澄。年三十一岁。生于江苏无锡。本籍住址。江苏无锡石塘湾。已婚。子一女一。初学于上海南洋中学及南洋公学。宣统三年。游美。入威斯康心大学。习电气工程。民国三年。得电气工程师学位。又在美国电话电

  • 平书卷七文艺篇上·王源

    此篇自经史子集之文无所不论惟诗有榆楼诗话故不及焉十三经之文无不炼者甘使人读之不解而不肯易其言文之体应如是亦所以重道也周秦诸子皆然汉赋及他文体莫不然贾生相如子长子云孟坚其最着也东汉以后文体渐卑非炼之过乃

  •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太虚

    ──十一年四月在黄陂木兰女学讲──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拂逆之境,若欲解脱出离,则有讲求佛法之必要。此不但讲求佛法为然,凡吾人所云为动作,皆因解决现前困境而发动,如饥求食,寒求衣,住求房屋等

  • 凡例·书玉

    题前悬叙三义门者。和尚止持会集。尚遵贤宗法式。今释依行。岂敢违越。  题为一书之总。故先释。人是能汇集者。故次释。行诸久远。恐茫昧故。偈乃所诠正文。故后释。  集中五十四偈。三十七咒。各以事类首标。录

  • 奥勃洛莫夫·冈察洛夫

    俄国作家И.А.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奥勃洛莫夫的童年、恋爱和事业塑造奥勃洛莫夫性格。奥勃洛莫夫本性温柔善良纯洁诚实,享受过高等教育,有条件成就一番事业。但他在自己闭塞的庄园,远离都市文明的“奥

  • 古城集·张吉

    诗文集。明张吉(1451-1518)撰。六卷,补遗一卷。吉字克修,号翼斋、默庵、怡窝,晚自号古城,余干(今属江西)人。成化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学诸经及宋儒,以陆象山为正宗。有《陆学订疑》。是集约十一万字,卷首有《御题张吉古城

  • 刘宾客文集·刘禹锡

    诗文集。唐刘禹锡撰。三十卷。外集十卷。晚年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笃厚,世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世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颇得民歌风韵。《金

  • 龙山四友·还珠楼主

    《龙山四友》,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还珠楼主所作武侠小说名,本文所记乃是蒲城一个少年,姓寇名公遐,出身本是耕读之家,从小好武,最喜结交江湖豪侠之士,才十七岁便匹马仗剑,出作壮游。与其好友结拜为龙山四友,专诛灭异派余孽,报

  • 潼关之夜·杨朔

    是杨朔的散文名篇。这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38年5月11日的《烽火》杂志第14期上,后于1939年收入由重庆烽火社出版的通讯报告文学集《潼关之夜》中。散文通过作者赴延安途中在潼关的一段奇遇,反映了革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