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六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六界差别品第二十六之一

 

  尔时净饭王并诸营从眷属等。见诸阿修罗王乃至外道婆罗门蒙佛授记。发希有心叹未曾有。世尊言音美妙清彻。一切世间闻者忻悦。时净饭王始见如来。以爱恋故情意殷勤。尔时世尊知彼父王心之所念。而告之曰大王。我所说法初中后善其义巧妙。清净一相梵行圆满。今正说者。所谓分别六界差别分位法门。王当谛听善思念之。时净饭王即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乐欲闻。为我宣说忆持信受。佛言大王。如是六界六触处。十八意所伺察。是补噜沙为缘得生。云何六界。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云何六触处。谓眼触处而见于色。若耳触处得闻其声。若鼻触处能嗅于香。若舌触处悉尝于味。若身触处亲觉其触。若意触处则知于法。云何十八意所伺察。谓眼见色已若生适悦。若生忧恼。若住于舍。如是六根各各缘彼适悦等三。是名十八意所伺察。大王。云何为内地界。谓于内身所生硬涩。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若内地界不生亦无有灭。则无集行。大王。若时女人。而于内心如所思惟彼补噜沙。彼补噜沙亦生爱乐。由二和合羯逻蓝生。又复思惟相似和合。而得生者无有是处。若二女人无有是处。二补噜沙亦无是处。若彼彼思惟而得生者亦无是处。自体无实非相应故。云何说此为坚硬性。大王。此坚硬性相似而立。毕竟此身溃烂散灭。唯冢圹中是所归趣。彼坚硬性从何所来。亦非四方上下而去。大王。此内地界应如是知。

  大王云何外地界坚硬性者。如彼世间初建梵王所居宫殿。大宝所成。复生他化自在诸天所居宫殿。皆七宝成。大王。若无地界。彼坚硬性从何所生。复成大地厚八万四千逾缮那。纵广六万逾缮那。复生轮围大轮围山。坚固安住同一金刚。复生苏弥卢山。庾健陀山。[寧*頁]泯陀山。伊舍陀山乃至黑山。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次第成已坚固安住。若无地界。彼坚硬性从何所来。大王。又此地界欲坏灭时。或为火焚或为水漂或为风吹。譬然酥油其焰炽盛。乃至灰烬不复可见。若为水漂犹如以盐投于水中须臾消散。若为毗岚猛风所吹。彼时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散坏。净尽无余。大王。此外地界生时本空灭时亦空。自性空故。无有男相亦无女相。但唯言说之所显示。如是地界与地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慧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内水界。谓此身内所有执受湿润等性。涎唾脂髓脓血便利。为内水界。大王。若时忽见亲爱人等。眼中流泪。或为苦恼所逼流泪。或闻深法信重流泪。或为寒风所吹流泪。如是水界从何所来。水相干时复何所去。乃至此界坏时。兴大黑云三十二重。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降霔洪雨点大如象。昼夜倾注相续不绝。如是时分经五十劫。其水积满上至梵世。大王。此外水界从何所来。又此世界将欲坏时有二日出。二日出已。小河泉流悉皆枯涸。三日出时。无热恼池所出四河亦皆干竭。四日出时。大海水减一逾缮那。或二或三渐次减至十逾缮那或二十逾缮那。次第枯竭至八十逾缮那。有余水在。或深至一多罗树。或深至胸臆。或深至牛迹。乃至少水如指面量。当尔之时。大海水中悉皆干燥净尽无余。大王。此水界相。生无所来灭无所去。生时本空灭时亦空。自性空故。无有男相亦无女相。但唯言说之所显示。如是水界与水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身内火界。若此身中所有执受温暖蒸热咀嚼饮食成熟变坏便令安和。入热数者名为火界。云何外火界。谓不执受温热相生。若复有人于旷野中寻求火缘。或以蒿艾或牛粪屑或兜罗绵引火生已。或烧草木山林聚落。及余方处皆为所烧。大王。此火界性。生无所来灭无所去。生时本空灭时亦空。自性空故。但唯言说之所显示。如是火界与火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身内风界轻动等相。谓此内风或时上行或时下行。或住腹间或胁或背。或发瘾胗或聚成块。或如刀裂或如针刺。出入息等遍满身支。云何外风界。谓若此风从四方来。或狂暴起摧折树木堕裂山峰。若微细起飘举身衣动多罗树。名外风界。大王。此风界相。生无所来灭无所去。生时本空灭时亦空。自性空故。无有男相亦无女相。但唯言说之所显示。如是风界与风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内空界。若此身内皮肉血等。显现增长离质碍性。谓若眼窍耳穴面门咽喉。咽啖饮食所引滋味。于肠胃间通彻而出。若时业缘引生六处。诸处生已围绕空界。此说名入内空界数。然彼空界从何所来。又若方处外所显现离质碍性名外空界。大王。若色变坏一切皆空。所以者何。是虚空界本无尽故。安静不动犹如涅盘。遍一切处无有障碍。大王。譬如有人于彼高原穿凿池井。于意云何。是池井中所有空相从何所来。王曰。无所从来。佛言大王。设使彼人复填以土。于意云何。空何所去。王曰。空无所去。所以者何。是虚空界无去来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大王。外虚空界本来无动。自性离故。但唯言说之所显示。除佛正慧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识界。谓若眼根为主。缘彼形色及彼表色。名眼识界。若余五根缘于自境各别建立。名五识界。又此识界。不著于根不住于境。非内非外及二中间。然此识界。各各了别彼彼境已即便灭谢。生无所来灭无所去。大王。识生时空灭时亦空。自性离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但唯言说之所显示。如是识界与识界性皆不可得。如佛正慧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眼处。谓四大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所造净色。若地界清净则眼处清净。若水火风界清净则眼处清净。何以故。由地界清净眼处得生。是中无有少法可得。如是乃至风界清净眼处得生。是中无有少法可得。何以故。无主宰故。无造作故。犹如涅盘自性清净。大王。如是眼处各各寻求皆不可得。所以者何。地界空故则地界清净。乃至风界空故则风界清净。若诸法自性本空。则彼界何有清净。亦无忿诤。若净若诤皆不可得。复有何色而可见耶。当知眼处毕竟空故自性亦空。前际后际皆不可得。未来所造亦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离故。若自性无有。则无男相亦无女相何有爱乐。若生爱乐是魔境界。若无爱乐是佛境界。何以故。若无爱乐则能远离一切诸法。

  大王。云何耳处。谓四大种所造净色。分别行相如前所说。大王。诸法解脱决定现前。如法界空不可施设。大王。诸根各各乐著境界。眼缘色时而生爱乐。是故说色为眼境界。又此眼根缘于色境。有三种相。见可爱色起于贪想。不可爱色起于嗔想。非爱非恶而起舍想。如是乃至意著法处为意境界。若彼意处缘可爱色极生爱乐。为彼所牵引生贪行。不可爱色生于嗔行。爱非爱色起于痴行。如是声等三种攀缘领纳等相。准前应说。

  大王。诸根如幻境界如梦。譬如有人于梦寐中与诸婇女共相娱乐。大王。于意云何。彼梦觉已忆所受乐。为实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梦执以为实。为智者不。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婇女毕竟非有。何况与之共相娱乐。当知是人忆梦中境。徒自疲劳不复可得。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痴众生眼见色已。心生爱乐复起贪著。为彼所牵造贪业行。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最初造作刹那灭谢。是业不依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间而住。于死边际命根灭时。自分业报皆悉现前。犹如梦觉念梦中事。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初识生已各受其报。同分心品相续随转。最后识灭各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灭故。大王。身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初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何以故。自性离故。如是了知身识身识空。自业自业空。初识初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了知业转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但唯名相分别显示。

  大王。譬若有人于睡梦中。与诸冤对共相斗战。于意云何。是人觉已。忆念梦中斗战等事。为实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梦执以为实。为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有冤对。何况与之共相斗战。当知是人徒自忧恼都无有实。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痴异生眼见恶色。即生于恼厌离破坏。毁呰过失造嗔业行。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最初造作刹那灭谢。是业不依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间而住。于死边际命根灭时。自分业报皆悉现前。犹如梦觉念梦中事。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初识生已各受其报。同分心品相续随转。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灭故。大王。身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初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何以故。自性离故。如是了知身识身识空自业自业空初识初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了知业转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但唯名相分别显示。

  大王。譬若有人于睡梦中为毕舍遮之所娆害。心生怖畏痴迷闷绝。大王。于意云何。是人觉已忆念梦中为鬼所娆。为实尔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梦执以为实。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鬼所恼。何更说有痴迷闷绝。当知是人徒自疲劳都无有实。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异生眼见是色。迷惑不了造痴业行。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最初造作刹那灭谢。是业灭已。不依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中间而住。最后边际命根灭时。自分业报皆悉现前。犹如梦觉念梦中事。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初识生已各受其报。同分心品相续随转。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灭故。大王。身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初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去。何以故。自性离故。如是了知身识身识空自业自业空初识初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了知业转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但唯名相分别显示。

  大王当知。诸根如幻境界如梦。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有相即无愿求。名无愿解脱门。如是三法与空共行。涅盘先道当如是学。

猜你喜欢
  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一卷·佚名
  卷第五·佚名
  复费范九先生书·太虚
  卷之四·别庵性统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安慧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五·唐慧琳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宗密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商羯罗主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岱宗心泰
  印度之佛教解脱与涅磐·梁启超
  卷二·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八·玄奘
  卷第十二·丈雪通醉
  卷下·佚名
  菩提场之念佛胜义·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澜·唐圭璋

      澜,蕲州乡贡进士。   念奴娇   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

  • 第二十二出 闺晤·许自昌

    【三叠引】〔旦上〕朦胧早起芙蓉帐。笼裏家鸡初放。夫壻滞花封。徙倚妆楼竚望。〔捣练子〕明月下。白云天。何处风光不眼前。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奴家宋公明之妻。儿夫一向执役县中。近则浃旬。

  • 卷一·吴雯

    钦定四库全书莲洋诗钞卷一蒲州吴雯撰五古行行重行行离亭送君去三里闻马声五里马无迹十里云树平嗟彼云树繁不知人有情乾坤静如掌万里见君行遥题王咸中石隖山房积水浮九州东南益荡潏人家半洲岛萝筱互蒙密具区我旧游石隖

  • 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脱脱

        理宗四   二年春正月乙亥朔,大元城利州、阆州。诏湘潭县民陈克良孝行,表其门。   二月甲辰朔,诏太常厘正秦桧谥,因谕辅臣曰:"谥’缪狠’可也。"荧惑犯权星。乙巳,诏利州统制吕达战没,赠官四转,官一子承信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宋濂

        塔本   塔本,伊吾庐人。人以其好扬人善,称之曰扬公。父宋五设托陀,托陀者,其国主所赐号,犹华言国老也。塔本初从太祖讨诸部,屡厄艰危。复从围燕,征辽西,下平滦、白霫诸城。军士有妄杀人者,塔本戒之曰:“国之本

  • 卷二百七十七 列传六十四·赵尔巽

      于成龙孙准 彭鹏 陈瑸 陈鹏年 施世纶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初隶版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

  • 卷七十七·谷应泰

      ○张献忠之乱崇祯元年,延安饥,谷府民王嘉胤运作乱,延安人张献忠从之。献忠阴谋多智,贼中号八大王。其部最强,旁掠延安诸郡邑。四年,张献忠率众二千人,就抚于三边总督洪承畴。   五年,献忠复叛,随贼首高迎祥、紫金梁等转

  • 卷第一百六十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二十一〔起昭阳作噩(癸酉),尽阏逢阉茂(甲戌

  •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成化十一年五月己酉朔擢理刑知县高安胡璘为监察御史安四川道琰陕西道○调兵科给事中萧璇为滁州判官以乞假省祭违限年久故也○免直隶镇江府秋粮五万四千八百余石镇江卫屯田子粒五千二百余石以水灾故也○庚戌升工部左侍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四十八·纪昀

    列传唐 【四十八】○唐四十八刘晏 【暹潼】 第五琦 班宏王绍李巽刘晏第五琦班宏王绍李巽△刘晏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玄宗封泰山晏八岁 【按旧书作七岁晏赐死时新书年六十五旧书年六十六考明皇封泰山在开元十三 年

  • 通志卷一百二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三十五晋魏舒 李憙 刘寔【弟智】髙光 王浑【子济】王濬 唐彬 山涛【子简 简子遐】王戎【从弟衍 衍弟澄 郭舒】乐广 郑袤【子黙 黙子球】李允 卢钦【子浮 弟

  • 杜丰传·宋濂

    杜丰,字唐臣,汾州西河人,幼有大志,精通兵法,为人洒脱不羁,不与人往来。曾任金平遥义军谋克,佩银符。太祖攻取太原时,杜丰率所部归降,皇舅按赤那延授他兵马都提控之职。随从国王按察儿攻克平阳、绛州及解州诸堡,招集流民三万余家

  • 卷十五·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新义卷十五    宋 王安石 撰秋官二乡士掌国中各掌其乡之民数而紏戒之听其狱讼察其辞辨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职听于朝司宼听之断其狱弊其讼于朝羣士司刑皆在各丽其法以议狱讼狱讼成士师

  • 护国言论集校后·太虚

    在一般人心眼中的佛教,总是脱不了消极遁世,虚无缥渺,不涉现实的幻影;实则佛教的真理,是教人们从消极著手,渐渐趋向积极之途。“灰身泯智”那些小乘行,这不过是学佛经过的途程,并不是究竟的佛教;究竟的佛教,是大乘积极利世的精神

  •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五·宗晓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真宗皇帝谕旨留四明住世  杨文公贺法智受命服启  法智大师谢杨文公启  杨文公请法智住世书  法智复杨文公书  杨文公谢法智答义书启  杨文公三问并法智答  杨文公谢法智

  • 河南志·宋敏求

    实即洛阳志。宋人宋敏求纂修。原书已佚,后经清代人辑佚,现有永乐大典辑本、灵岩山馆本、缪荃孙《藕香零拾丛书》本等。缪氏辑本四卷八目:卷一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卷二成周城阙宫殿古迹,后汉城阙宫殿古迹,晋城阙宫殿古迹;卷三

  • 无上秘要·佚名

    北周武帝宇文邕(561—578在位)令通道观学士所纂。道教类书。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录存七十二卷,今《正统道藏》太平部目录止于一百卷,但缺佚一至二、十至十四、三十六、五十

  • 天魔舞·李劼人

    长篇小说。李劼人著。1947年5月6日至1948年3月18日连载于成都《新民报》。共二十九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整理出版。作品广泛地描写抗战时期四川社会的黑暗现实。通过奸商老金、马为富、陈登云、陈莉华、白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