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解节经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不可言无二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九万九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获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善得解脱,善得自在,善得奢摩他、毗婆舍那——其名曰:净命阿若憍陈如等,乃至住阿罗那三昧定须菩提等。复有大比丘尼众三万六千人俱,摩诃波阇波提,乃至跋陀迦比罗比丘尼等以为上首。复有无量无数优婆塞、优婆夷,频婆娑罗王等而为上首。复有菩萨摩诃萨无量百千,是贤劫中诸菩萨众,或住此土、或他方来,一生补处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而为上首——皆悉通达大深法性,调顺易化,善行平等,修菩萨道,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得无碍陀罗尼,转不退法轮,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如是等众皆悉聚集。

  尔时如理正闻菩萨,问能解甚深义节菩萨言:“佛子!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此言云何?”

  能解甚深义节菩萨言:“善男子!是一切法不过此二,谓所作、非所作。所作者,非所作非非所作;非所作者,非非所作,亦非所作。”

  如理正闻菩萨问言:“佛子!云何所作非所作、非非所作;及非所作非非所作、亦非所作?”

  能解甚深义节菩萨言:“善男子!所作者,此是大师正教言句,若是大师正教言句,即是世间所立言说,从分别起。此世言说若分别起,由种种分别及所言说一向不成,故非所作。

  “善男子!非所作者,属言教摄,若有法离所作及非所作,是法亦如是亦如是。若如是者,大师说教可无义不?”

  “非无有义。”

  “若有义者,义相云何?所谓不可言体,惟是圣人无分别知见之所觉了,为欲令他了达如是不可言体。是故大师说此言教,谓是法所作。

  “善男子!非所作者,此是大师正教言句,若是大师正教言句,即是世间所立言说,从分别起。此世言说若分别起,由种种分别及所言说一向不成,故非非所作。

  “善男子!所作者,属言教摄,若有法离非所作及于所作,是法亦如是亦如是。若如是者,大师说教可无义不?”

  “非无有义。”

  “若有义者义相云何?所谓不可言体,惟是圣人无分别知见之所觉了,为欲令他了达如是不可言体。是故大师说此言教,谓是法非所作。

  “善男子!如巧幻师及幻弟子,于四衢道,或取草叶及木石等,聚集一处,现种种幻事:诸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摩尼、真珠、珊瑚、玉石,及仓库等。若有诸人——婴儿、凡夫、愚痴邪智——不能了别草等幻本,是人若见、若闻,作是思惟,谓:‘实有此象、马四兵及以库藏。’若见、若闻,随能随力执著见闻,作是言说:‘此是真实,异此非真。’是人则应重更思量。若有诸人——非婴儿、凡夫及愚痴邪智——识知如是草等幻本,若见、若闻,作是思惟:‘无有如是象、马等物及以库藏。’是人若见、若闻,随能随力,不著见闻,作如是言:‘如我所思,此是真实,异此非真。’虽随世言,为显实义,是人不须重更思惟。

  “善男子!如此婴儿、凡夫,未得出世真如圣慧,未识诸法不可言体。是人若见、若闻,诸法所作及非所作,作是思惟:‘实有如是诸法所作及非所作。何以故?可见、可知故。’是人若见、若闻,随能随力,执著见闻,随见闻说:‘此是真实,异此非真。’是人应当须重思量。

  “若有诸人——非婴儿、凡夫——已见真实,及得出世真如圣慧,已识诸法不可言体,若见、若闻作是思惟:‘如所见知,诸法所作及非所作,皆非实有,但有假相,从分别起,如幻化事,欺诳凡心,于此中起所作、非所作名及余众名。’是人如所见闻,不生执著,不作是言:‘此是真实,异此非真。’虽随世言,为显实义,是人不须重更思惟。

  “善男子!如是圣人由圣知见,已能觉了不可言体,为欲令他见法实相,故说教句,谓是所作、非所作等。”

  尔时能解甚深义节菩萨,即说偈言:

  “佛说绝言法,  无二非凡境。

  愚夫于中迷,  缘二著戏论,

  不决邪决故,  常轮转诸有。

  智人离见闻,  简择中实义。”

  解节经过觉观境品第二

  尔时,昙无竭菩萨白佛言:“世尊!从此娑诃世界,向东最远极东方世界,过七十七恒河沙数世界,有世界曰善名闻,佛号广大善闻修伽陀住处。我于一时,往彼佛所,即于彼中见一方地,有七十七千诸外道众,以师为先聚集而坐,为欲思量诸法实相。时外道众思惟称量,简择安立诸法实相,依其所学求觅实相,无能得者。起种种执,相违斗诤,乃至言相违害,由口刀杖,互相伤毁,便各分散。我见此已作是思惟:‘希有,希有!诸佛世尊,出于世间,由佛出世,过觉观境,甚深法相,通达觉了,皆得显现。’”

  菩萨说已,佛即告言:“如是,法上!如是实相,过觉观境。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我说真实,但是圣人自所证见;若是凡夫觉观境界,自他可证。法上!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于一切觉观境界。

  “复次,法上!我说真实非相行处;一切觉观缘相行处。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觉观境。

  “复次,法上!我说真实不可言说;一切觉观但由言说。故知实相过觉观境。

  “复次,法上!我说真实绝于四事,谓见、闻、觉、知;一切觉观缘四事起。

  “复次,法上!我说真相离诸斗诤;一切觉观斗诤境界。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觉观境。

  “法上!譬如有人,尽一期寿恒食苦味,复能觉观、比度、忆持蜜等甜味,无有是处。

  “复次,譬如有人,恒乐欲尘,尘欲焦热之所烧然,复能觉观、比度、忆持不缘尘相,依内离乐,无有是处。

  “复次,譬如有人,恒乐言诤,邪谈话戏,复能觉观、比度、忆持圣默然定,无有是处。

  “复次,譬如有人,恒乐恒行见、闻、觉、知,复能觉观、比度忆持绝四事处,灭离身见是般涅槃,无有是处。

  “复次,法上!譬如有人,由恒蓄财,乐行征伐,复能觉观、比度、忆持北郁单越,无有我所无所积蓄,不相斗诤,是现法乐,无有是处。

  “法上!如是诸人,在于觉观,复能思量、比度、忆持非觉观境,无有是处。”

  佛说经竟,重说偈言:

  “自证无相法,  离言绝四事,

  无诤法通相,  过诸觉观境。”

  解节经过一异品第三

  尔时,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是言正说,甚深希有。如世尊说,是真实理,微细甚深,难可通达,谓过一异相。

  “世尊!我于一时,见一方地大菩萨众修菩提行,在愿乐地。于此方所聚集而坐,为欲思量,诸法实相与诸行法为一、为异?是时众中,有诸菩萨说如是言:‘是真实相不异诸行。’复有菩萨说:‘真实相与行不一。’复有菩萨起疑惑心,不信一异,说如是言:‘此一异中,何人说实?何人说虚?何者正行?何者邪行?为当执一?为当执异?’

  “世尊!我见此事,作是思惟:‘诸善男子,婴儿、愚痴,无觉、无了,非如理行。何以故?是善男子,未能通达微细甚深真实之法与诸行等,过一异相。’”

  菩萨说已,佛即告言:“如是,净慧!如是诸善男子,婴儿、愚痴,无觉、无了,非如理行。如来通达微细甚深真实之法与诸行等,过一异相。何以故?净慧!若执如此,依诸行法修真实观,能达、能证真如之理,无有是处。何以故?净慧!若真如与行相不异者,一切凡夫应见真如。复次,一切众生正在凡位,应得无上如安涅槃。复次,一切众生于凡位中,亦应能得无上菩提。若真如相异于行相,一切圣人已见真如,则应不能伏灭行相;由不伏灭诸行相故,虽见真谛不能解脱众相系缚;若于众相不得解脱,亦不解脱粗重系缚;若不解脱二种系缚,则不能得无上如安无余涅槃,亦应不得无上菩提。

  “净慧!由诸凡夫不见真如,在凡夫位不得无上如安涅槃,亦不能得无上菩提。以是义故,真如之理与诸行一,是义不然。若有人说:‘真如与行相不异。’者,由此义故,当知是人不如理行。

  “复次,净慧!一切圣人由见真如,已能伏灭诸法行相,非不能故;已能解脱一切相结及粗重惑,非不解脱。由二解脱,已得无上如安涅槃,乃至已得无上菩提。是故真如与行相异,是义不然。若有人说:‘真异行相。’以是义故,当知此人不如理行。

  “复次,净慧!若真如与行相不异者,犹如行相堕于惑相,真相亦尔应堕惑相。复次,净慧!若真如相异行相者,真如则非诸行通相。净慧!以此真如不堕惑相,复为一切诸行通相。由是义故,真如与行亦一、亦异,义皆不然。若有人说:‘真如与行亦一、亦异。’以是义故,当知是人不如理行。

  “复次,净慧!若真如与行相不异者,如真实相于诸行中通无差别,行相亦尔,应通无别。是故修观行人,于诸行中,不应过此见、闻、觉、知修胜真观。复次,若真如相异行相者,以是义故,一切诸行,但惟无我及以无性,应非真实。复次,一时净、不净品,各各别相。净慧!由诸行相但别不通,由观行人于诸行中,过见、闻、觉、知修胜真观,由诸行无我、无性所显是真,乃至净、不净品,亦非一时各各别相。以是义故,真如与行亦一亦异,是义不然。若有人说,真如与行亦一、亦异,当知是人不如理行。

  “净慧!譬如伤佉白色,不可安立与螺一、异;赤色与金不一、不异,亦复如是。譬如毗拏音声美妙,不可安立与毗拏一、与毗拏异;复如沉香,香气可爱,不可安立与沈一、异;亦如摩梨遮其味辛辣,不可安立与摩梨遮为一、为异;呵梨勒涩亦复如是。复如绵纩,其触柔软,不可安立与绵一、异;苏与醍醐不一、不异,亦复如是。复如一切有流苦,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如是苦等,不可安立与法一、异;亦如贪欲、嗔恚、愚痴、慢等,无寂静相,不可安立与其一、异。净慧!如是真如与一切行,不可安立为一、为异。

  “净慧!如是真如,微细甚深难可通达,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

  “佛说经已,重说偈言:

  “真实与行法,  无一异俱相。

  若执一异俱,  说行不如理,

  修行奢摩他,  及毗钵舍那,

  是人能解脱,  相惑粗重结。”

  解节经一味品第四

  尔时,佛告须菩提言:“须菩提!汝见、汝知几多众生,在众生界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记自所得?复次,汝见、汝知几多众生,在众生界无增上慢,不由慢心记自所得?”

  须菩提言:“世尊!我见、我知少有众生,在众生界无增上慢,不由慢心记自所得。世尊!我见、我知无量、无数、不可称说诸众生等,在众生界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记自所得。

  “世尊!我又一时,住阿练若远寂林中,有多比丘大众聚集,去我不远住练若处。我又一时日中后分,见此大众互相聚集,随其所证种种法相,说己修行、记自所得。有诸比丘,由证见阴,记其所得——或有比丘证见阴相,或有比丘证见阴生,或有比丘证阴变异,或有比丘证见阴灭,或有比丘证阴灭道——如于阴中有六证相;或有比丘证见诸入,记自所得,乃至入灭及入灭道;或有比丘证见缘生,记自所得,乃至缘生灭、缘生灭道;或有比丘证见证食;或有比丘证见四谛;或有比丘证见诸界,及界差别并种种界,乃至界灭及界灭道;或有比丘证见念处,及念处相、念处对治、念对治道、念处修习,未生念处证见念生,已生念处证见念住及不忘失增长圆满,记自所得。如证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分、圣道,圣道相、圣道对治、圣道对治道、圣道修习,未生圣道证圣道生,已生圣道证圣道住,及不忘失增长圆满,记自所得。

  “世尊!我见此已,作是思惟:‘如诸长老随所证见种种法相,记自所得,此诸长老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记自所得,是事决尔。’何以故?如其所说自证见法,当知是人未能了别一味真如遍一切处。

  “世尊!如世尊言:‘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微细甚深,难可通达。’此言希有,是无对说。

  “世尊!若世尊正教中,勤修观行诸比丘等,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尚难通达;况诸外道在正教外,岂能证知一味真实?”

  佛言:“如是,须菩提!如是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见最难见,遍一切处一味真实,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须菩提!于五阴中清净境界,是我所说名为真实;须菩提!于十二入、十二缘生、四食、四谛、诸界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分、八圣道中清净境界,是我所说名为真实。此清净境界,一切阴处平等一味,无差别相。如于阴中乃至圣道分中,清净境界平等一味,皆无差别。须菩提!以是义故,应知一味真如遍一切处。

  “复次,须菩提!修行比丘,若已通达一阴真如,人、法无我,不劳更观一一余阴所有真如。于十二入、十二缘生、四食、四谛、诸界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分、八圣道分,若已通达一分真如,人、法无我,不劳更观余圣道分所有真如。离无分别后智,无有别观能顺真如观所余法一味真实遍一切处。但以无分别后智,随顺前无分别智,观一切法一味真实,忆持至得。须菩提!以是义故,汝应当知,真实之理遍一切处,唯一味相。

  “复次,须菩提!犹如诸阴互有别相,如十二入、十二缘生、四食、四谛、诸界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分、八圣道分,互有别相,若诸法真如,人、法无我,互有别相,则诸法如如,人、法无我不成真实应由因生。若由因生则成有为,若是有为则非真实,若非真实更应于此求别真实。须菩提!由此真实不从因生,非是有为,非不真实,于中不劳求别真实。何以故?此法恒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法住,皆悉常住。须菩提!以是义故,汝应当知,一味真实等一切处。

  “须菩提!譬如众色,种种差别更互不同。于诸色中,虚空无相,无有差别,无有变异,于一切处同一味相。如是诸法,各各别异。汝应当知,于诸法中一味真如,等无差别,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重说偈言:

  “法通相一味,  诸佛说平等。

  若于中执异,  是人增上慢。

  逆生死流道,  微细深难见,

  欲染痴覆故,  凡人不能得。”

  尔时,观世音菩萨,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得如是解节深法,得未曾有,顶戴奉持。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受持?”

  佛告观世音菩萨:“此经名为“了义正说”,亦名“真实境智正说”,亦名“十地波罗蜜依止正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

  佛说是经已,八万菩萨皆得大乘威德三昧,无量无边诸菩萨众于无生法得无生法忍,无数众生从于诸流心得解脱,无数众生于大乘法生信乐心。

    佛说解节经

猜你喜欢
  第八 波须罗经之义释·佚名
  卷四十五·彭绍升
  佛说大金刚香陀罗尼经·佚名
  序·佚名
  卷第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一卷·灌顶
  祖师传赞序·德清
  从沟通汉藏文化说到融合汉藏民族·太虚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印光
  八大菩萨经正文·佚名
  卷第八十·佚名
  卷第六十三·李通玄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智旭
  卷二十九·佚名
  佛说孝子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晁端礼·唐圭璋

      端礼字次膺,其先澶州清丰人,家彭门(今馀州)。生于庆历六年(1046)。举熙宁六年(1073)进士。两为县令,忤上官,坐保早事中以危法,废徙。政和三年(1113),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卒,年六十八。词有闲适集,不传。今传者有闲斋琴趣外篇六卷

  • 第十出 送愁·陆采

    【传言玉女】〔贴上〕月榭云窗。暗把秋波偷望。两边儿心肠摇荡。争奈你命裏星辰未畅。东君无意。枉添悒怏。〔章台柳〕鸳鸯偶。鸳鸯偶。双宿双飞双厮守。蓦地风波两下分雌雄隔水都回首。俺小姐花容月貌。王解

  • 31、锦归·蒲松龄

    太公上云得一吉祥梦,说与夫人知。夫人那里?太母上云相公怎么哩?太公云我适才合眼做了一个奇梦,梦见一把伞,一顶轿,哈道进宅。我问什么人,说是尚书老爷。我去跟着看的,抬了春香房里去了。你速去看,若是春香待生产,是个大吉之梦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六、你曾静自命为济世英·雍正

      十六、你曾静自命为济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还是心怀异谋,图为不轨呢?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湘湾陈梅鼎,识见气节,乡人中罕见。某为他侄婿,一日某到,他迎接某,吾岳翁出见,乃大声指

  • 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没 略东浙胡大海荐贤·蔡东藩

      却说常遇春、廖永忠二将,率水陆兵攻下池州,擒杀天完将洪元帅等,当即遣人告捷。元璋问明来人,便令传谕常、廖二将,说是:“天完将士,多不足虑,惟他部下有陈友谅,方在猖獗,不可不防!”言毕,即命来人驰回。小子前演元史,曾将天完

  • 千百年眼卷一·张燧

    上古文籍泰山封禅文字万家,周有外史专掌三皇五帝之书,则古人文籍不必尽减今时。顾世类弗传者,良由洪荒始判,楮墨未遑,重以祖龙烈焰煨烬之中,仅存如线。汉世诸儒稍加缀拾,刘氏《七略》遂至三万余卷。考诸班氏《艺文》,西京制作

  • 卷十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十上 【起丙子汉章帝建初元年尽乙丑汉安帝延光四年】凡五十年 【丙子】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元年春正月诏廪赡饥民○诏二千石

  • 卷之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三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六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二十三下·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二十三下 嘉礼 皇太子加元服 总序 孔子曰世子冠於阼以着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喻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虽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其礼无变天下无生而贵者故也唐开元礼皇太子冠临轩以命宾赞黄

  • 揆度第七十八·管仲

    齐桓公问于管子曰:“自燧人以来,其大会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然后

  • 第一章 1·辜鸿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辜讲孔子说:“随着不断地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更大的快乐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仰慕你的才能从远方前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八·念常

      东晋。  (癸酉) 孝武帝曜。改宁康(字昌明。简文第三子。十岁即位。崇德太后临朝。二月桓温拥兵来朝。有不臣之志。三月疾还姑孰。七月卒。弟冲代领兵。尽忠王室。三十五崩清暑殿。葬隆平陵。治廿四年)  (丙

  • 欧美需要佛教的明证·太虚

    ──二十九年三月在盘拉都那市政厅市民欢迎会讲──方才听到主席所说,谓此地从前基督教盛行,现在已完全佛教化。我常想:现在欧美需要佛教,因为佛教最可能贯通于科学。由盘拉都那市的证明,世界有变成佛教的可能,将来可以改善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二十·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二十杂着(附水陆升座及行状塔铭)侍者 中端正参等 编入上人血书华严经跋夫常住真心。举一尘而尘尘顿现。难思妙德。修一行而行行全彰。喻众色之依空。若千波之匝海。始从信地。无位不周

  • 魏武帝集·曹操

    《魏武帝集》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诗文集,又称《曹操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说:“(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于戎马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

    又名《中国圣哲之人生观及其政治哲学》。近代梁启超著。是作者1922年在南京东南大学讲学之讲稿。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全书分“序论”、“前论”、“本论”三部分,系统阐述了先秦思想的发展,对儒、道、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