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九

长洲余萧客撰

仪礼上

仪礼

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后孔子壁中得古文礼五十七篇其十七篇与前同而字多异六萟论【山堂考索续集八】

士冠礼

筮于庙门

王彪之以为礼冠自卜日不必以三元也何承天礼论【御覧五百四十】

主人戒賔

主人不敢自专请賔其成也亦谓人之父耻自成其子故请賔也石渠礼议【政和五礼新仪十一】

为期于庙门之外

冠者人道之始也嘉事之善也是以圣王重之必行乎庙同【同上】

设洗

洗高三尺口径一尺五寸足径三尺中身小疏中士以铁为之大夫以上铜为之诸侯白金饰天子黄金饰三礼旧图【聂图十三】

爵弁服

爵弁士助君祭服之色无爵头无旒礼图【隋书十二】 士服以祭其庙三礼图【初学记二十六】

皮弁服

以白鹿皮为冠礼图【疏一】

缁布冠

太古冠布齐则缁之后以为冠冠之始也今武冠则其遗象三礼图【和学记二十六】

士以骨大夫以象阮谌三礼图【聂图三】

有篚

篚以竹为之长三尺广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如今小车筌旧图【聂图十二】

实勺

勺五升口径六寸曲中博三寸长三寸柄长二尺四寸漆赤中柄末亦丹旧圗【聂图十三】

赞者盥于洗西

盥盘口径二尺一寸受二斗漆赤中同【同上】

服冠

冠朝服戴圣曰冠委貎也朝服布上素下缁帛带素韦韠石渠礼论【注补后汉书三十】

【注】今文扄为

  音关刘昌宗音【释文十】

冬皮屦

礼夏冠用葛履冬冠用皮履明无定时也礼论【御覧五百四十】

委貎

委貎与弁皆天子始冠之冠李孟悊章疏【贾公彦疏序】

乡饮酒礼

笙入

笙有雅簧十三上六下七二礼图【北堂书钞一百十】

乡射礼

东北面告于主人

乡射请告主人乐不告者何也戴圣曰请射告主人者賔主俱当射也夫乐主所以乐賔也故不告于主人石渠礼议【通典七十七】

命弟子设丰

制度云射罚爵之丰作人形丰国名其君坐酒亡国戴杆以为戒旧图【聂图十二】

蒲筵

士蒲筵长七尺广三尺三寸无纯三礼图【初学记二十五】

则皮树中

皮树人面兽形张鉴图【聂图五】

燕礼

罍水在东

罍刻木为之礼图【诗疏一之二】

两方壶

方壶受一斛腹圆口足皆方旧图

两圆壶

圆壶受一斛腹方口足皆圆同【并聂图十二】

大射仪

乐人宿县于阼阶东

宣帝甘露三年三月黄门侍郎临奏曰乡射合乐大射不乐何也戴圣曰乡射至而合乐者质也大射人君之礼仪多故不可乐也闻人通汉曰乡射合乐者人礼也所以合和百姓也大射不合乐者诸侯之礼也韦成曰乡人本无乐故合乐嵗时所以合和百姓以同其意也至诸侯当有乐传曰诸侯不释悬明用无时也君臣朝廷当有之矣必须合乐而后合故不云合乐也时公卿以成议是石渠礼议【通典七十七】

聘礼

有司筵几于室中

几长五尺高尺二寸广二尺阮图【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六】

米八筐

筐受五斛旧图【聂图十二】

公食大夫礼

小臣具盘匜

受一斗流长六寸漆赤中诸侯以象饰天子以黄金梁正三礼图【聂图十三】

宰夫设铏四于豆西

铏鼎受一斗两耳三足高三寸有葢士以鐡为之大夫以上铜为之诸侯饰以白金天子饰以黄金旧图【聂图十三】

觐礼

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

扆从广八尺画斧文于其上今之屏风也郑三礼图【李谧明堂制度论 魏书九十】

方明者

诸侯会天子则以方明为主觐礼之明未也其形四方六面上下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黒方明者也下四方神明之象也五经通议【御覧五百三十一】 用槐为之旧图【聂图十二】

丧服

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也丧服文传【白虎通下】

斩衰

【传】麻之有蕡者也

蕡者实枲麻之有子者其色麄恶故用之马融丧服经传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菅菲也

菲草屦杜预丧服要集

朝一溢米

二十两曰溢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射慈丧服变除 满手曰溢刘逵丧服要记 袁凖丧服经传注【并释文十】

剪屏柱楣

子为父三日既葬草屦内纳庐则柱楣剪屏屏者庐前屏也其庐所为之屏也而更作外鄣以为之作庐先横一木长梁着地因立细木于上以曲就东墉以草被之既葬则剪去此草之拍地以短柱柱起此横梁之着地谓之柱楣楣一名梁既举此梁乃得于庐外作鄣但下用泥之诸侯始作庐者便有屏而未泥之既葬乃泥之既柱起梁又立小鄣以辟风凶事转轻葛洪丧服变除【通典八十七】

斩衰三年之服始有父之丧笄纚徒跣扱上衽交手哭踊无数恻怛痛疾既袭三称服白布深衣十五升数章甫冠白麻屦无絇孙为祖父后者上通于高祖自天子达于士与子为父同戴德丧服变除【通典八十四】

【传】天子至尊也

天下所尊马注

臣为君笄纚不徒跣戴德变除 不笄纚郑丧服变除【并通典八十一】

【传】至尊也

一国所尊马注

父为长子

以其为五代之嫡也石渠礼论【并通典八十八】 自天子达于士不笄纚不徒跣不食粥戴德变除 诸侯为天子父为长子为次于内郑变除【并遍典八十四】 为五世长子服斩也同【刘芳疏 册府元龟五百八十一】

【传】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

体者嫡嫡相承也正为体在长子之上上正于高祖体重其正故服三年马注 父子一体也而长嫡独正故曰体既为正体又将传重兼有二义乃加其服自非亲正兼之情体俱隆岂有凌天地混尊亲也雷注

庻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

庻子贱为长子服其服不得随父服三年故言不继祖也马注

为人后者

但言为人后者文似不足下章有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此文当言为人后者为所后之父今阙此五字者以所后者或为祖父或为高曾繁文不可备设言一以包二则凡诸所后皆备于其中也雷注

【传】受重者

受人宗庙之重故三年马注

妻为夫

言夫则可知举妻者殊妾之文也王肃丧服经传注言妻以明其齐所以称夫也雷注

【传】夫至尊也

妇人夫天故曰至尊马注 以父服服之故曰至尊孔伦丧服经传集注

妾为君

降于女君故不敢称夫称为君者同于人臣也陈铨丧服经传注 言妾以见其接所以乃称君也雷注

【传】君至尊也

妾贱事夫如君故至尊也马注

子嫁反在父母之室

为犯七出还在父母之家同 嫌已嫁而反与在室不同故明之遭丧未练而出则三年既练而出则已未练而反则周既练而反则遂之王注 不言女子子者上女子也复言子者欲见其外义已尽子道复也雷注【并通典八十八】

齐衰三年

疏衰

疏以名缞轻乎斩也斩不同数麄可知也王注

【传】牡麻绖右本在上

在上指右故曰右本马注 右本在上者为母本于阴而统外也孔注 麻本从左来加右之上也陈注藨蒯之菲也

藨蒯草名同【并通典八十七】

父卒则为母

父卒无所复屈故得伸重服三年也马注【通典八十九】

慈母

父在为慈母则条不见谯周丧服集图【通典九十四】

母为长子

不在斩衰章者以子当服母齐衰也马注

【传】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也

父之重长以居正嫡之当为先祖之主故也母亦以此义而加崇焉夫父之服长以其仰述祖祢堂构斯荷母亦以承夫嗣业三从是寄父尚不以大夫之严降祖祢之主母亦安敢以妇人之尊降所天之嫡故曰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以父况母明父有屈体母宜无嫌如旧説妻从服则当云夫所不降妻亦不敢降今言父母者岂非自子而言也雷注

齐衰周

【传】屈也

屈者子自屈于父故周而除母服也父至尊子不敢伸母服三年马注

妻至亲也

与已共承宗庙所以至亲同 不直云至亲而言妻者明其齐礼判合之亲以别至极之称而言雷注

出妻之子为母

不直言为出母嫌妾子及前妻之子为之服子服出母之义敌系夫而言同【通典八十九】 出妻之子为母及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此皆为庻子耳为父后者皆不服也传云与尊者为体不敢服其私亲此不独为出母重为继母发继母嫁已随则为之服继母私也为父后者亦不敢服也崔凯【通典九十四】

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

继母为己父三年丧毕嫁后夫重成母道故随为之服继母不终己父三年丧则不服也马注【通典八十九】从乎继寄育乃为之服王注【挚虞表 晋书十九】 从子继寄育同【邵博闻见后録四】 从乎继母而寄育同【敖继公集説十一】为庐当就继母之家若远不得徃者则别为异室亦有庐变除垔室及禫如亲子亦报也子周不言报者凡经中之文悉报也射慈丧服图 凡言报者继母报亦如此雷注【并通典八十九】

祖父母

世人或有出后大宗者还其为祖父周与女子子出适不降其祖同义凯以为女子出适人有归宗之义故上不降祖下不降昆弟之为父后者今出后大宗大宗尊之统收族者也故族人尊之百代不迁其父母报之周所谓尊祖敬宗也又曰持重于大宗降其小宗还当为其祖父母大功耳崔凯丧服驳【通典九十六】

【传】至尊也

言与杖周同制惟杖屦异王注【通典十九】

与尊者一体也

与父一体故不降而服周马注【敖集説十一】 尊者父也所谓昆弟一体也陈注

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

大夫重嫡不降大功子从父不敢降其妻故服周也马注

为众子

经于伯叔下无姑文于昆弟下无姊妹文于众子下无女子子文者以未成人则殇已成人则当出故皆不见于此雷注

昆弟之子

男女同陈注

【传】父之所不降

大夫为众子大功嫡子周同

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

据无所厌屈则周为轻言报者明子于彼则名判于此故推之于无尊逺之以报服女虽受族于人犹在父子之名故得加尊而降之雷注【并通典九十】 世人有出为大宗后还为其父母周其子从服大功者凯以为经文为人后者为其父母周为其兄弟降一等此指为后者身也不及其子则当以其父所后之家还计其亲踈为服纪耳崔凯丧服驳【通典十六】

【传】不贰斩也

为大宗后当为大宗斩还为小宗周故曰不贰斩也马注

大宗者尊之统也

大宗为尊者之正宗故后之也陈注【并通典九十】

适子不得后大宗

大宗无后族无庻子已有一适子当絶父祀以后大宗不戴圣云大宗不可絶言嫡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庻耳族无庻子则当絶父以后大宗闻人通汉云大宗有絶子不絶其父宣帝制曰圣议是也石渠礼议【通典九十六】

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

妇人以适人降故服父母周为昆弟之为父后者亦为之周也马注

【传】必有归宗曰小宗

归宗者归父母之宗也昆弟之为父后者曰小宗马注 嫌所宗者唯大宗故曰小宗明各自宗其为父后者也王注【并通典九十】

与之适人

问夫死妻稚子防与之适人子后何服韦成对与出妻子同服周石渠礼义【通典八十九】 无大功之亲凡收养之故母与之俱行适人马注

妻不敢与焉

不敢与知之也同

未尝同居则不为异居

谓已自有宗庙不随母适人初不同居何异居之有同 异居者昔尝同今不同也夫有大功之亲同财者也子有大功不可以随母彼有大功不可以专财也陈注

为夫之君

夫为君服三年妻从夫降一等故服周马注

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姑姊妹报

按檀弓曰姑姊妹之薄也葢有受我而厚之者今无祭主者是无子无夫则无受我而厚之者也既无受我之厚则我不得降其本情故哀发于无主而服于天伦也今之不降既縁亡者之茕独又因报身之无屈二途俱伸彼此兼遂故父母兄弟在室姊妹咸得反服也惟出适者自以义结他族事杀本宗受我之厚夺已亦深至乃爱敬兼及者犹抑斩以为周况余人乎虽则家庭莫主兄弟絶嗣无后之痛路人所悲而深心徒结至服无反良由既曰外志成事无两降故也降由已之身出不计前人应降与不应也所谓反服者反于昆弟伯叔耳若无主服周昆弟大功则是过于昆弟也岂所谓反服哉问者曰女子云出适者不得为无主服周斯则然矣敢问两无主得交相反服不由已身人今哀已不可无报若两俱无主义无先服则无服安得交相为周雷注

为君之父母妻长子

父母长子君服斩故臣从降服一等周也妻则小君服母之义故周也同

妾为女君

今抑妾使同妇尊女君使同姑女君于妾不得同姑之降妇不降则应报所以不报者欲伸圣人抑妾之防若复报之则并后之诚意无所徴故报之则违抑妾之义降之则有舅姑之嫌故使都无服无重嫌之责雷注

【传】从服也

从夫而为之服也从服降一等故夫服三年妻服周也马注

报之也

伯母叔母报之马注 从于夫者宜服大功今乃周者报之陈注

公妾大夫之妾

公诸侯也马注 嫌二妾从于君尊以降其子故明之所嫌者尊故降不言士妾也雷注

【传】妾不得体君为其子得遂也

夫人与君同体以尊降其子也公子与君同体以厌其亲也妾无夫人之尊故不降其子无公子之厌故得遂其亲也而事邻于体君迹几于不遂故每以不体得遂为言也同

女子子为祖父母

不言女孙言女子子者妇质者亲亲故系父言之出入服同故不言在室适人也马注

不敢降其祖也

言虽已嫁犹不敢降陈注 妇人归宗故不敢降其祖也孔注【并通典九十】

姑姊妹女子子无主者

士为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齐衰周射慈图

唯子不报

戴圣以为唯子不报者言命妇不得降故以大夫之子为文唯子不报者言犹断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为父母周是也石渠礼议【并通典九十九】 姑姊妹本大功今以无主为之周故亦报已以周女子子亦大功今以无主为之周女子子今为父母周今虽具报自其本服故曰唯子不报王注 以报之为言二服如一父母为女子子适人无主者周女子子适人亦为父母周与报相乱故经别具非报也雷注

【传】大夫不敢降其祖与适也

尊祖重嫡自尊者始也故不敢降马注

以及士妾

其间有卿大夫妾故言以及同【敖集説十一】

【传】得为其父母遂也

以妾卑贱不得体君又嫌君之尊不得服其父母故传明之陈注

齐衰三月

寄公为所寓

既来受其惠宜敬其所托故与众人同雷注

丈夫妇人为宗子宗子之母妻

言一族男女皆为宗子母与妻马注 此谓族人无复五属者反为其宗子服也王注

【传】尊祖故敬宗

明祖已殁也无由施于尊祖因敬宗以致尊祖之心雷注

为旧君君之母妻

身既反昔服亦同人葢谦远之情居身之道也然恩既内结实异余人故爰及母妻也同

【传】仕焉而已者也

仕焉者凡仕者而已者致仕也陈注

庻人为国君

众人为国君服齐衰三月也马注

大夫在外其妻长子为旧国君

戴圣曰大夫在外者三諌不从而去君不絶其禄位使其嫡子奉其宗庙言长子者重长子也承宗庙宜以长子为文萧太傅曰长子者先祖之遗体也大夫在外不得亲祭故以重者为文宣帝制曰以在故言长子石渠礼议

继父不同居者

女子子适人者为继父服齐衰三月不分别同居异居戴德丧服记 女子子适人者服继父与不同居者服同梁氏集説【并通典九十】

曾祖父母

高曾祖母与祖母俱存其卑者先亡则当厌屈否昔鲁穆姜在而成公夫人薨春秋书曰葬我小君齐姜旧説云妻随夫而成尊姑不厌妇妇人不主祭已承先君之正体无疑于服重也刘智释疑【通典八十九】

【传】小功者兄弟之服也

祖父周则曾祖大功而传以小功为説者服本以周为正父则倍之故再周祖亦如焉故服周曾祖恩轻加所不及正当小功故传曰以小功言之耳传言小功者兄弟之服是据祖父言之从祖祖父从祖父昆弟此三者其亲皆从祖父而来也而已为之小功从祖昆弟同与己为兄弟之族而从祖父与己父为从父兄弟者也从祖祖父则与己祖父为兄弟故曰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不敢以祖父兄弟小功之服服祖父之尊者故曰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王注

大夫不敢降其宗也

五属孙虽为大夫不敢降宗子者故服齐衰三月马注

言其以道去君而犹末絶也

经前已有旧君今复有此旧君传所以知前经有仕焉而已后经是待放未去者葢以兼服小君知恩有深浅也仕焉而退君臣道足恩义既施恩及母妻今被放而去名义尽矣若君不能扫其宗庙则但不为戎首而已以其复末絶故得同于人庻适足以反服于君不获及其亲也雷注

如众人

为众者如众人也陈注

【传】大夫不敢降其祖也

尊祖故不降马注

其成人

成人谓十五以上许嫁未行者也同

不敢降其祖也

以祖名曾明妇人虽为天王后不降其祖宗也同【并通典九十】

古经解钩沉卷九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佚名
  榕村语録卷六·李光地
  春秋书法钩元卷二·石光霁
  卷二十四·吴澄
  卷五·吕祖谦
  卷十八·范家相
  第十二 符言 4·王诩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冯友兰
  卷四百五十五·佚名
  卷三·佚名
  阿含正行经·佚名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九·欧阳竟无
  教观纲宗释义·智旭
  维摩诘经纪闻序·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上)·智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郑文焯

    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 番禺叶恭绰遐庵辑录○一余龆龀时,好读唐诗,日课十数首,辄能背诵。年十一,侍先中丞公游雒阳,一日,出城西,观樱桃沟,率成绝句云:“樱桃红涨雨纤纤,京洛风光旧未谙。绝似熟梅好天气,衣篝香里梦江南。&rdqu

  • 卷二十九·徐世昌

    王士禛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戊戌进士,授扬州推官,行取礼部员外郎,改翰林院侍讲,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有《渔洋》、《蜀道》、《蚕尾》、《南海》、《雍益》等集,合为《带经堂

  • ●卷一百四十·徐梦莘

      炎兴下帙四十。   起建炎四年六月十一日辛已,尽七月十七日丁巳。   程昌寓;鼎沣州镇抚使兼知鼎州。   程昌寓;家傅曰:建炎元年八月公以京西转运判官入为尚书吏部郎官自南都扈从至维扬与时宰论事不合出地蔡二年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十三·佚名

    嘉靖四年七月戊午朔孟秋时享 太庙 命修理 社稷坛场垣○裁革广东博罗县沙河马驿○乙未○改山东巡抚蒋瑶于河南先是王尧封巡抚山东诏回院矣复有止留任故也○升河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宋冕为狭西左布政使○四川巡抚都御史

  • 第十九卷 宋·缪荃孙

    邓道枢题名拓本高二尺二寸,广四尺三寸,行书七行,行六字,字径寸分。□□藏一山人□□一来访致□□人左绵山□邓道枢鼓琴论诗,浃日而后去。时淳祐十年庚戌三月既望。右摩崖题名,考《常熟志》:邓道枢字应叔,绵州人。端平中,从魏了

  • 王素传·沈约

    王素字休业,是琅笽临沂人氏。他高祖王翘之,是晋朝光禄大夫。王素少年时便志气不凡。家庭贫困,母亲年老。刚开始当庐陵国侍郎,母亲去世,他便辞职,守孝期满,庐陵王刘绍当江州刺史,亲人旧友劝修整故居。王素没有顺从,而是丢下家中

  • 郑鲜之传·李延寿

    郑鲜之字道子,荥陽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在这以前,兖州刺史滕恬被丁零的翟辽

  • 言昭第六十(缺)·管仲

    失传

  • 礼记析疑卷二十四·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祭法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禘非圜丘之祀朱子既据大以绌之而郊与眀堂先儒之说犹樊然散乱窃意尝禘郊社尊无二上圜丘祀天惟以稷配眀堂享帝惟以文王配四郊迎气各祭其帝与其官惟大旅乃合祭五帝

  • 自序·湛若水

    春秋正傳自序甘泉子曰春秋聖人之刑書也刑與禮一出禮則入刑出刑則入禮禮也者理也天理也天理也者天之道也得天之道然後知春秋春秋者聖人之心天之道也而可以易言乎哉然則聖人之心則固不可見乎夫子曰吾志在春秋聖人之心存

  • 观音义疏卷下·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灌顶记第二从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去。是明意机也。释此为二。初贴文二观解。贴文为二。初正明意机。次结意机。意机约三毒为三章。章各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此两即是明机。三明离即是明其应三

  • 卷三·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屾峰宪禅师语录屾峰宪禅师语录三嗣法门人(智质 智原)同编康熙辛酉正月十七日众护法公请住东山妙觉院。山门甚深法门具无量义户牖洞开风恬日霁东山顶上逆流长涌起扶桑照天地卓拄杖便入。伽篮佛法赖汝屏

  • 梅溪集·王十朋

    五十四卷。宋王十朋撰。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 (今浙江乐清县)人。绍兴二十七年 (1157)进士,授绍兴府签判,除著作郎。孝宗即位,知严州,除侍御史。上疏论史浩八大罪,使浩出知绍兴府。张浚北伐失利,主和者乘机

  • 续红楼梦·秦子忱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30卷。秦子忱著。卷首题有“秀水郑师靖”的序和“易水谭溁”的题词。清嘉庆四年(1799)原刊本问世,以后有数种坊刻本。作品内容沿着神、鬼、人3条线索离合引伸,叙述了宝玉、黛玉之间上天入地、寻寻

  • 嗣子之死·程小青

    我先来介绍一下本案中的一个角儿。那人姓韩名承祖,是一个旧式商人,年纪已有五十五以外。他身上穿一件细夏布长衫,白纱袜,黑缎鞋,非常整洁朴素。他一手执一柄折扇,一手执一块白纱巾。面上灰白中带青,一双棕色眼珠满现着惊恐的

  • 中庸指归·黎立武

    一卷,宋黎立武著。宋黎立武撰。立武字以常,新喻(今江西新喻)人。咸淳进士,官至军器少监、国子司业。宋亡,不仕,闲居三十年而终。宋代《中庸》之学传自程颐。程颐卒后,弟子各述师说,分门别户。游酢、杨时之说为朱熹所

  • 拔陂菩萨经·佚名

    后汉录失译人名,亦即《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文来未全。梵语拔陂。此翻贤护。

  • 六道伽陀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天译。说六道相之偈颂也。与六趣轮回经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