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赞扬六祖功德以祝南华之复兴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曹溪南华寺讲──

我这次一到广州,即来曹溪,有两点意思:一、是来瞻礼六祖肉身,二、是来庆祝六祖道场的重兴。因禅宗丛林,由曹溪一脉,遍于天下;如日本、高丽之禅寺,皆祖宗于曹溪。唯自六祖以后,这曹溪南华寺即兴盛时少,衰替时多。明朝亦曾经憨山大师重兴;今则复有虚云和尚来谋振兴,诚是千载难得之盛会!故我来瞻礼六祖肉身,同时也就是庆祝六祖道场的复兴。这样、可见我这次来,实是向和尚及各位首领职事恭祝来的,本无什么可说的法。但因在座还有如许新受戒的初发心者,及诸方来集的在家信众,同在此六祖真身的道场相聚,实不无殊胜的因缘,故想赞叹一点关于六祖的功德,以资提倡。

在梁武帝时代,西土有智药三藏航海南来。以前印度到中国的学者,大多取道西北而来,唯从海南而来,自三国时代的康僧会而后,恐就要算智药三藏了。智药三藏在广东留有许多灵迹,先是在广州光孝寺植菩提树一株,预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剃发受戒。后到曹溪饮水有异香,乃寻至此处建宝林寺,并志预言曰:‘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开演上乘,度无量众,传佛心印’。这所谓肉身菩萨,便是六祖大师,在佛教历史上是早已证实了的。我们就在六祖一生的行事功德上,也可以确信六祖是大菩萨的应世。有许多人,往往以为六祖是斫草挑柴的目不识丁者出身,于是就认为佛教应该要完全弃离文字,因六祖不须文字而通达佛理;殊不知六祖是随时机所宜示现如此,决非目不识丁者,而是成就无量言语文字三昧陀罗尼,非世间博学多闻、世智辩聪者所能望其项背的!这是从什么地方证明呢!如坛经中所说:‘闻无尽藏泥诵涅槃经,即知妙义’;又听法达诵法华经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达奥旨;若非久植德本,智慧如海,何以臻此呢?又其听人诵金刚经,即豁然开悟,亦是一种应机示现的方法;因当时金刚经正普遍弘盛于世,所以他就来参礼五祖,托闻金刚经而开悟了。因此、不但传佛心印,而亦是传持法藏;但这不单六祖如此,迦叶以来都是这样的。又大小乘经论最精深微妙者,莫过于唯识各部经论,如楞伽、深密、华严诸经是;而楞伽四卷,传佛心印,乃从初祖达摩历代相传者。在坛经中说:有智通比丘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六祖当时便为他解答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这样寥寥数句,便把一切经论中所明三身之义,包括无遗。因其即在当人上说明三身,故说:‘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盖从本人而明三身,始显佛法平等,学佛是人人本分上事,若不从自性明三身,则三身似乎完全属于他人佛果上有的,岂非自己是无分的吗?故考诸古德对经论三身所下之解义,未有若此昭然揭示者。

智通既明三身,复问四智之义云何?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此显身智不二之理,与成唯识论、佛地经论等所明三身、四智之理,极为吻合。因法身即是四智所证清净法界的理体,四智即是法身理体上所成之德用,成唯识论云:‘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此中已说明四智和三身的交互关系,至于妙观察智之妙用,即是观机说法。故知三身不离四智,四智不离三身,此义甚深!佛常自说:‘我于凡愚不开演’,而被六祖数言道破了。可知六祖是大圣菩萨应现的,若真是目不识丁的人,怎么对于唯识高深的学理,能有如此程度的见地呢?并且他还在那首简略的偈颂中,显明和概括了转识成智的深义。偈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若能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性清净者,因第八阿赖耶识到佛果位转成大圆镜智之时,即舍去了一切有漏劣无漏的生死之法,与清净的平等法界相应,无漏有为无为彻底圆明。但清净法界虽然自性本然,生佛平等,而众生迷故于中妄有生死,颠倒流转;诸佛悟故,便如如相应,转成大圆镜智,究竟清净法身了。

平等性智心无病者,我们众生所以有种种生老病死的病,其症结即在维摩经所谓:‘无明、有爱’。这无明、有爱,实是身心众病的根源。广言之,即是第七识恒时相应的我痴、我爱、我见、我慢的四种根本烦恼。因为第七末那识在染污因地,迷昧不智,恒执第八识见分为自内我,这便是愚不可及的我痴;由愚痴不了第八识的真相,妄起我见;依之更起贪著,故有我爱;由我爱故,高举凌人,故有我慢。由此四种烦恼,随逐于心,无量烦恼皆因此起,就有心病了。若将第七识上之心病去掉,心病自然痊愈,平等性智也自然现行了。故以心无病三字显明平等性智,极为扼要。妙观察智见非功者,通常往往以为妙观察智,是一种由分别见解所起的智,实则妙观察智乃是纯粹的无分别智;若有分别的能观所观的见相,便落于颠倒分别的不妙观想,反成为妙观察智的障碍物了。无分别智,即是般若妙慧,由文字般若而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实相般若,即是到了无分别智的境界。但其最初由文字教理而起观照,此教理亦即无分别的教理,此观照亦须无分别的观照,然此二位,总在能所对待之上,其目标在求证无分别智,故起加行无分别智,即观照般若亦成无分别智了。由此再进,证得实相般若的根本无分别智,则与无分别性体、如如相应,理智不二,能所双亡,方是根本的无分别智;由此根本无分别智,则所起后得智、加行智,都是无分别智,这便是妙观察智。故妙观察智若在分别见中,即非妙观察智,所以谓‘见非功’也。须由无分别智,空荡一切分别之见,如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了无所得,妙观察智方才显现,故以见非功显妙观察智,其扼要亦为诸论释中所不能道者。成所作智同圆镜者,因前五识在因位中,与第八识同现量性境,若在见闻觉知上不落于独头意识,都和第八识一样缘现量性境。但平常未与大圆镜智相应,即无妙用,须待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无垢识现五根清净,则前五识亦随之而转成清净的成所作事智,故云‘同圆镜’也。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就是说:前五识与第八识转识成智是在果位,第六与第七识转识成智是在因位;这在唯识诸经论中,有详细的说明,而六祖以此一句即能概括其义。但所谓转,即转舍依他起性上所有遍计分别的名言习气。此名言习气,即五法中的:名、相、分别。由此名言习气,故从八识现起种种生灭流转的染法。而所说的转识成智,即转此依他起性上名言习气种种虚妄分别染法,便成为纯粹无漏的净智,非别有实物可转也。实性、即指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动无摇,无转无不转,故虽明五八、六七果因转,唯转生灭之法而成此实性本无转变也。祗要在转处不留情,当下即同佛果──繁兴永处那伽定,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无不在定慧中生活了。那伽是梵语,此译为龙,喻佛为人中之龙,常处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亦禅定,坐也禅定,觅四威仪相了不可得,住于无住大般涅槃,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常常应机现身说法而常常无相可得,常常无相可得而常常应机说法,穷未来际,无有穷尽。而六祖明转八识成四智,即要归到各人本身上来,要各人自己于转处不留凡情,即是实现无分别无住相的四智菩提涅槃。平常日用行事,都是安住于四智菩提中,这是何等亲切而有味!故六祖不但不目不识丁,而是具大智慧,具足文字语言三昧者,实非凡人所能测度。佛法简直是各人本分上事,若于本分明了,则三藏十二部经,亦不过各人本分上的注解罢了。佛之说法度生,亦从其自己本分上示现说法度生,那末六祖之应化示现,亦何尝不是自己本分上事呢!故繁兴永处那伽定,亦可说是‘那伽定永繁兴用’。我们现在在六祖的道场中一切人物,莫非为六祖的繁兴大用所建立,莫非是六祖的等流法身功德所示现;则如憨山大师,固是六祖的功德所示现,如今虚云老和尚,应广东四众请,来兴此道场,亦和六祖现身无异了!这样去观察体验六祖的功德,则六祖功德遍满此处,我们在六祖道场中的一切,都与六祖亲切相应而当体无异六祖了。

现在各位新发心者在此受戒,须知六祖所说:‘心地无非自性戒’的义理。受戒时虽有三师七证,以及种种方法仪式,要之、一切戒法,皆从释迦牟尼佛身等流而出,法身生佛不二,本来自性清净,自性清净即是戒体,故受戒是不从他得,要以各人自性无垢心为清净戒体,方名得戒。则各人所得自性戒,即同六祖自性戒;而在此受戒者,亦应知戒和尚、引礼师等所有人物,都是六祖功德所等流示现。如此成就一切功德,则这个三宝道场就成为真正的人天福田了。十二,十八,参礼六祖后讲。(竹摩记) (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卷中·别庵性统
  卷十六·佚名
  佛说护身命经一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九·玄奘
  卷第六·昙噩
  卷第十五·祖琇
  卷第十五·佚名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六·佚名
  佛说大乘八大曼拏罗经·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慈宗要藏目录·太虚
  卷下(之四)·道宣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第七 罗睺罗相应·佚名
  第十三 禅定相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二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昔岁【一作君】梦游春梦游何所遇梦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清泠浅漫流【一作溪】画舫兰篙渡过尽万株桃盘旋竹林路长廊抱小楼门牖相回互楼下杂花丛丛边绕鸳鹭池光漾霞影

  • 卷之一百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十九·王当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春秋臣传> 钦定四库全书卷 春秋臣传卷十九     宋 王当 撰襄公三 郑子太叔【游吉】 子太叔郑卿游吉也驷偃子游之孙父曰公孙虿字子蟜荀偃伐秦之役子蟜劝之济十九年

  • 卷十三·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十三 纪年 海陵炀王上 海陵炀王名亮武元皇帝之孙宋王宗干之子【按金史宗干封梁宋国王考辽时有兼封二国之制金时兼封二国惟有宗干岂熙宗以其为伯父而特尊之与】好读书学奕象戏点茶延

  • 三五一 军机大臣奏拟写刘宗周等文集只须删改不必焚毁谕旨进呈片·佚名

    三五一 军机大臣奏拟写刘宗周等文集只须删改不必焚毁谕旨进呈片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臣等前蒙发下刘宗周、黄道周、熊廷弼、王成允、叶向高等文集奏议,命臣等阅看,并拟写祇须删改抵触字句,不必焚毁之谕旨。臣等拟俟

  • 卷二十四下·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四下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琊县开国子颜师古注 食货志第四下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李奇曰圜即钱也圜一寸而重九

  •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司马迁

    史有为 译注【说明】本篇是淮南厉王刘长及其子刘安、刘赐的合传。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汉文帝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因骄横无度,参与谋反,获罪被捕,在押往流放地蜀郡的途中绝食身亡。之后刘安继封淮南王,刘

  • 唐纪三十七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上乾元二年(己亥、759)·司马光

    唐纪三十七 唐肃宗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 [1]春,正月,己巳朔,史思明筑坛于魏州城北,自称大圣燕王;以周挚为行军司马。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进,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锐掩吾不备也。请与朔方军同逼魏城,求与之战,彼惩嘉山

  • 秘书志卷第七·王士点

      司属   司天监司天之隶秘省,因古制也。国初西域人能历象,亦置司天监,皆在秘府,虽或合或离,而事务之 授,讵容不次诸简末。至元十年闰六月十八日,太保传,奉圣旨:回回汉儿两个司天台,都交秘书监管者。台官六员三员,见掌在台

  • 卷一百四十九·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四十九宋 陳祥道 撰喪禮括髮問喪曰親始死雞斯徒跣扱上衽檀弓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則始死有易冠無去冠者有易裘無袒衣矣儀禮小斂之節主人髻髮袒婦人髽于室問喪曰三日

  • 朱子学的卷之上·邱濬

    琼台丘浚仲深编辑封张伯行孝先重订下学第一[总论为学之道]朱子曰下学者事也上达者理也理只在事中朱子曰所谓学者始乎为士者所以学而至乎圣人之事也伊川先生有言今之学者有三词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乎道则

  • 卷二·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读左日钞卷二吴江 朱鹤龄撰八年治兵于庙刘氏讥庙中非治兵之所按孔疏云治兵于庙者告于庙习于巷也但传终未尽仲庆父请伐齐师疏公子庆父氏曰孟氏传文实然而经称仲孙杜无明释八年传称仲庆父举諡称之则谓之共

  • 卷二十五·佚名

    △恶行品第二十九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者,诸佛世尊教诫后人三乘道者,不以脩恶而得至道。皆习于善自致道迹。是故说曰诸恶莫作也。诸善奉行者,彼修行人普脩众善。唯自婴珞具足众德。见恶则避恒脩

  • 摄大乘论释 第一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一卷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总标纲要分第一诸破所知障翳暗  尽其所有如所有诸法真俗理影中  妄执竞兴于异见斯由永离诸分别  无垢清净智光明获得最胜三菩提  惑障并习断常住能无

  • 温病条辨·吴瑭

    中医温病学著作。6卷。清吴瑭(1758~1836)著。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著名医学家。少习儒学,后因其父及侄儿相继因病而亡,于是专心从事医学工作。曾进京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有机会阅览明吴又可《温疫论》,大

  • 人境庐诗草·黄遵宪

    诗别集。清黄遵宪撰。十一卷。遵宪字公度,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光绪举人。先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曾任使馆参赞、总领事、署按察使等职。维新运动重要人物之一,戊戌变法失败,罢官归故里。长期外交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