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一

△被甲庄严会第七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悉从种种佛刹来集。尔时世尊,无量百千众所围绕供养恭敬。时彼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无边慧。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稽首作礼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有少疑请问如来。愿垂听许为我宣说。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

大雄大丈夫,世间无与等。我为众生故,少疑当请问。不起师子座,现身遍十方。一切异论中,无能倾动者,

智藏无边际,诸力无有量。世尊一一力,普能度世间。善住一切智,善住於十力。无畏大师子,最胜无上尊。

十八不共法,如来之所有。照明於世间,摧伏诸外道。了知一切法,是故无过上。无失大导师,我疑当请问。

无边离垢智,大海不动智。境界无碍智,我疑当请问。世尊善修集,於道无疑惑。安隐大导师,我疑当请问。

已度诸暴流,已断诸结缚。能拔众毒箭,我疑当请问。已破无明[W083],已息烦恼热。清凉善安住,我疑当请问。

无畏无上智,无著无碍智。法海一切智,如来已证得。佛无量功德,智证悉圆满。尽一切有漏,破诸烦恼见。

世尊多积集,无量大功德。不思议法王,我疑当请问。世尊殊胜智,普能照世间。演畅法光明,无边功德海。

导师法光故,遍照於世间。是故世间中,佛法光明现。法海一切智,辩才无有上。精进不思议,清净离诸见。

佛眼无边故,智境亦无边。世间无等尊,我疑当请问。法王大牟尼,能断众生惑。导师我当问,愿随其意乐。

我观一切处,天上及人间。无有等如来,普遍照明者,善住诸功德,庄严大丈夫。不思议法王,仙中照曜者,

譬如大雪山,众宝端严处。世尊安法座,端严亦如是,妙音大精进,能宣悦意声。众生若得闻,善根悉清净。

世尊人中胜,时演法光明。以是诸众生,随意便开觉。知时知众会,知人大导师。敷演法光明,以时智慧者,

梵音大精进,愿赐清净言:如天雨大地,法润遍霑洽。世尊处众会,普宣法雨已,於此法悕望,众生皆满足。

最上胜安住,如王处妙高。惠施诸众生,能令众欢喜。大雄两足尊,不思议境界。一切诸众生,无有能知者,

无量大丈夫,众会已和合。依怙大牟尼,志求佛境界。我於佛境界,发趣故来集。导师无碍智,如何疾开觉。

我随其意乐,瞻颜欲请问。世尊愿开示,为断诸疑惑。若闻无上法,便得心欢喜。踊跃充遍身,能断众疑网。

法王无上尊,一切智无畏。一切知见者,我疑当请问。佛於一切法,无有少疑惑。精进大导师,我疑当请问。

无上断疑者,於法不疑惑。无边功德海,我疑当请问。无边大光明,无边大功德。无边清净智,我疑当请问。

无边精进智,无边境界智。无边饶益智,我疑当请问。世尊无边智,离边及无边。能断一切疑,我疑当请问。

不思议法王,垂哀听我问。见许我当问,牟尼为宣说。请问一切智,释迦名称尊。若垂听许我,愿决我疑网。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汝今於我渴仰志求。欲於如来几何所问。若有问者我当解说。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告无边慧,汝欲何问,悉应问之。

我当解说,如彼所问,一一发明。随其乐欲,速为开示,我为汝说。一切无疑,如汝志求,称汝所问。汝今时问,如时如义,以时问故。

我决定说,如汝意乐,问所应问。我皆随顺,为汝说之,汝今时问。我亦时说,断汝疑网,当得无疑。我为法王,了义究竟,於一切法。

得无疑惑,我於诸法,正觉难思。如众生意,所问为说,我於诸法。悉无有疑,时而问者,速当为说。我时为说,无有疑惑,如其意乐。

释彼所疑,我常了知,时及众会。诸众生等,意趣所同,亦常观察。一切众生,有欲无欲,彼皆明见。若有智者,能善修行,我皆以时。

正法开悟,若无智者,愚痴迷乱。彼无慧明,不尊重法,若无尊重。於法不求,虽闻此法,无大明智。法善巧者,於法希求,若闻此法。

得大明智,乐大乘者,求人中尊。闻斯法已,得大明智,佛无上智。不思议智,而发趣者,闻皆满足。乐无碍智,求最上尊,彼闻此法。

得大饶益,若有智性,求不思议。彼闻此法,得无上智,若有众生。求佛道场,转无上轮,得法欢喜。爱乐精进,於法尊崇,闻离垢法。

欣然踊跃,若有众生,乐善修习。以法光明,说无上法,荷诸重担。无边策修,彼闻法已,欢喜充满。若有希愿,善法思惟,於彼慈哀。

为之开释,哀愍汝等,随汝所问。我能决定,当断汝疑,我多千岁。修行善巧,疑惑已除,知汝意乐。若有疑者,恣汝所问,当为汝说。

断诸疑惑,若有疑者,恣汝所问。如其乐欲,我当说之,若有疑者,恣汝所问,我住於法,得无动遥

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遍知。我於菩萨乘中少有所疑。今当请问。何等善丈夫远离於怖畏一心正念。为诸众生被大甲胄。於大甲胄而庄严之。起大爱乐而尊重之。以不放逸乘此大乘。以大清净平正之道。无诸堆阜瓦石荆棘众恶杂秽。诸见稠林亦无毒刺苦恼坑陷。亦无系执怖惧艰难。正直无曲如理平道。无障碍道。剪诸稠林。裂一切网。远离黑闇。蠲除爱著舍和合故。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如来应正遍知。我於此义故致斯问。何等善丈夫。何等大甲胄。被此甲胄乘於大乘。以斯大道而当发趣。世尊,应说诸菩萨摩诃萨甲胄庄严。安住於道。安住诸法理趣善巧。於法理趣住善巧故。而能起於诸法理趣善巧光明。法光明故不舍甲胄。乘於大乘。以不退转精进之力。无忘念根。相续慧力。速能成就法界理趣分明善巧。往诣道场转于法轮。为诸众生演说法故。一切众生如其所愿。如其发趣解脱生死。世尊,如来应正遍知。此之大乘。我欲利益安乐众生故问斯义。世尊,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以何等法成就诸菩萨摩诃萨一切诸法海印三昧。以三昧故令诸菩萨摩诃萨乃至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犹不退转。世尊,如来知见成就未曾有法。善诸众生智慧之药。故我问耳。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

为诸菩萨故,我问两足尊。一切知见者,甚深佛法义。大乘所修行,何定能发趣。我今皆请问,饶益诸众生。

云何善丈夫,能被无边甲。如是被甲已,云何当发趣。云何起乐欲,云何爱於彼。云何大精进,云何不放逸。

云何诸菩萨,乘於此大乘。乘已复云何,此事应当说。云何乘大乘,发趣菩萨道。唯愿世尊师,速为我宣说。

云何平正道,平等而发趣。於诸见稠林,剪伐恒无倦。於诸境界中,云何得超越。云何以平等,裂於贪爱网。

云何除黑闇,得大智光明。彼诸菩萨等,云何当发趣。云何能观察,远离众结缚。云何诸菩萨,离缚善安祝

云何诸菩萨,超过大怖畏。善巧诸法义,发趣於无上。菩萨被何等,无边大甲胄。被斯甲胄已,乘於此大乘。

云何诸菩萨,发趣平正道。我今所问者,世尊应演说。菩萨云何得,庄严大甲胄。庄严无上乘,世尊应演说。

安住於斯道,及彼道庄严。诸法之善巧,世尊应演说。云何能了知,法界之理趣。法善巧光明,世尊应演说。

云何诸菩萨,得此法光明。究竟一切法,世尊应演说。云何诸菩萨,得法光明已,不舍大甲胄,由是而发趣。

云何诸菩萨,乘於此大乘。精进不退转,由是而发趣。云何诸菩萨,志念常坚固。能以智慧力,而得善调伏。

云何得法界,理趣之善巧。法王不思议,世尊愿宣说。云何能速往,至於菩提常转于大梵轮,世无能转者,

云何无所动,演说於诸法。为一切众生,如其昔所愿。演说诸法故,解脱於生死。云何令众生,究竟获安乐。

饶益众生故,我问世导师。一切知见者,愿为我宣说。当以何等法,成就诸菩萨。一切法大海,所作印三昧。

乐求佛法者,渴仰大菩提。若闻此法者,举身悉充悦。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无边慧。汝於往昔供养承事无量诸佛。种诸善根集诸功德不可称量。於此深法欣求渴仰。以大志乐成就众生。而兴大悲问於如来。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说诸菩萨摩诃萨以功德成就。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被甲胄者,为欲摄取诸众生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布施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持戒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忍辱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精进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禅定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智慧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获安乐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起饶益事相应心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贪瞋痴病作对治故被大甲胄。为大功德作善巧故被大甲胄。为无上智善圆满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生死怖畏作救护故被大甲胄。为欲显现无等等智善圆满故被大甲胄。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诸魔若魔眷属。若魔使者住魔业者,及行诸见稠林险迳。一切外道诸遮罗迦出家。吠陀乌摩利迦。路伽耶陀。及此外道相应之辈与交战故被大甲胄。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被於大甲胄已,不舍甲胄起大精进。能入一切众生界中。以忍安住远离怖畏。不惊不惧不动不乱。而复被於无边甲胄。所谓救护一切众生甲胄。剪一切见稠林甲胄。破诸魔军甲胄。能授智慧甲胄。无边津梁甲胄。度诸重担甲胄。增长净信甲胄。安住尸罗甲胄。净治业藏甲胄。一切清净力藏甲胄。方便善巧力藏甲胄。能断一切执著甲胄。不退不悔智慧甲胄。诸菩萨摩诃萨。被於如是大甲胄已亦不舍离。乃至尽边际。坚固精进力曾不动遥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被甲胄,为摄诸众生。众生无边故,被甲亦无边。布施清净故,一切令充悦。为利诸众生,乃被斯甲胄。

持戒清净故,饶益於世间。为利诸众生,乃被斯甲胄。忍辱清净故,勇猛善安祝为利诸众生,乃被斯甲胄。

精进清净故,成就不退转。为利诸众生,乃被斯甲胄。禅净定清故,所行境亦然。为利诸众生,乃被斯甲胄。

智慧清净故,无漏无过上。为利诸众生,乃被斯甲胄。一切诸众生,乐具悉当与。善知此义故,乃被斯甲胄。

菩萨於众生,能为饶益事。以清净四摄,普遍诸有中。若病贪瞋痴,而为对治者,授诸众生药,所患令消除。

由是诸菩萨,善能被甲胄。於功德资粮,获无边善巧。众生生死苦,逼迫不安隐。我当为救护,被甲胄无边。

无边生死苦,我能令解脱。爱见网所缚,一切皆当断。於此烦恼网,一切能断者,坚固精进力,勇猛而被甲。

一切诸众生,令住安乐道。以是趣涅槃,安隐而无上。以大精进力,乃被斯甲胄。当共一切魔,敌战尝无倦。

若住於诸见,稠林而行者,路伽耶陀等,被甲利於彼。及馀无量众,行诸非道者,於彼咸利益,故被甲无边。

如是被甲已,不舍於甲胄。起大精进力,被甲胜坚固。入於生死界,以忍得安祝成就坚固忍,被甲无过上。

远离於怖畏,亦无有惊惧。被无边甲胄,一切勤修习。善住於甲胄,常能正了知。寂然不动摇,不乱不退转。

被如是甲已,智者复当被。救护众生甲,破坏众魔甲。无边津梁甲,一切悉当被。勇猛胜智人,被已得安祝

为大重担故,被甲无有上。度一切众生,苦担悉令脱。增长清净信,善住於六根。戒得共相应,被甲无过上。

成就勇猛智,菩萨能安祝威仪戒相应,被甲无所动。於昔胜尊众,清净修诸业。是故被甲胄,而常不怯弱。

以爱众生慧,饶益诸世间。通达於方便,被甲善安祝於巧方便智,菩萨能通达。如是被甲已,断除众结缚。

远离一切执,正信不违背。被甲之智人,发趣於无上。菩萨能决定,自利及利他。以善精进力,坚固无退转。

复次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於无量劫荷诸重担被大甲胄。如是甲胄。若魔若魔眷属或魔使者,及行邪见稠林恶碛。诸众生等所不能见。何以故?无有形色不可示现。无对无相舍相离相无名字故。无边慧。假使飞箭量如须弥。攒锋激射无能中者,设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为魔。各有若干魔军眷属。竞共俱时发诸利箭。亦如须弥彼终不能坏。诸菩萨摩诃萨。如是甲胄乃至不能损一毛端。於诸菩萨摩诃萨意。尚犹不能令有异念。何况身也。诸菩萨摩诃萨。若以一心摧伏彼者,能令众魔退散消灭善能安祝如是甲胄而不动遥一切众生无能坏者,何以故?以无相故。非诸众生见所行故。一切众生不能见知。诸菩萨摩诃萨。而能了知一切法故。如实知见被大甲胄。为欲救护诸众生故。於一切法无所执著。为欲饶益诸众生故。於一切法亦无所得。是故众生不能见知。如是甲胄无有形相无有示现无言说故。不与色相应。不与受想行识相应。不与内相应。不与外相应。不与亦内亦外相应。不与非内非外相应。不与界相应。不与处相应。不与地界相应。不与水界相应。不与火风空界相应。不与欲界相应。不与色无色界相应。不与有作相应。不与无作相应。不与亦有作亦无作相应。不与非有作非无作相应。不与声闻地相应。不与独觉地相应。不与佛地相应。不与语言道相应。亦不与色因相应。不与色相相应。不与受想行识因相应。不与受想行识相相应。亦不与相非相相应。亦不与一切法相应。非不相应。无有系缚。无有解脱。亦非算数譬喻可知。以一切法过诸数故。如是甲胄。一切法见皆不可得。色见不可得。受想行识见不可得。乃至无少法见可得。如是甲胄不与一切法相应。非不相应。不与色相应。非不相应。不与受想行识相应。非不相应。於一切法若相应不相应彼皆远离。如是甲胄。亦无有作。作者无故。亦无有相。相非有故。无处所相。无和合相。无有分别。无有动遥无有攀缘。无性可见。被甲胄者亦不可得。如是被甲亦不可见。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被甲胄时。而不见有谁为被甲。何处被甲。从何被甲。亦不见有我能被甲我所被甲。亦不见有此处被甲他处被甲。亦不见有如是被甲所为。众生於一切法无所行故。无所有故。诸菩萨摩诃萨。被如是甲胄则被如来所被甲胄。身不可得。心不可得。意不可得。不可得故远离分别。诸菩萨摩诃萨。若住少法。若得少法。现被甲胄。当被甲胄。不应说名被大甲胄。若心超过。乃可说名被不思议大甲胄也。诸菩萨摩诃萨。不为少众生故被大甲胄。亦不为一劫众生故被大甲胄。亦不为百千劫百千俱胝劫。百千那由他俱胝劫。诸众生故被大甲胄。为於无量无数劫中诸众生故被大甲胄。是故说名被於无量大甲胄也。诸菩萨摩诃萨被甲胄时。被於不住众生想甲胄。不起我想甲胄。离众生想甲胄。灭我想甲胄。知众生性甲胄。知我性甲胄。过想受甲胄。知一切法无作相甲胄。空相甲胄。无想相甲胄。无愿相甲胄。知一切法无生相甲胄。无灭相甲胄。知一切法差别性相甲胄。无差别性相甲胄。知一切法事相甲胄。无事相甲胄。无边慧。若住於事而被甲胄。终不说名被大甲胄。以诸菩萨摩诃萨不住於事求大智慧。是故说为被大甲胄。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无量千劫中,被大无边甲。为欲令众生,解脱诸苦恼。如是大甲胄,若魔若魔使。作诸魔业者,眼所不能见。

及馀众生等,行见稠林者,甲胄不思议,亦非彼所见。无色无形像,无对无相待。甲胄不思议,故非眼所见。

无名亦无相,远离一切相。甲胄无有边,故无相见者,假如须弥箭,攒钻来中射。甲胄不思议,令箭自摧折。

世界所有魔,亦以须弥箭。於斯大甲胄,竞共来激射。然於大甲胄,不损如毛端。甲胄不思议,无能摧坏者,

由是诸菩萨,身心无变异。甲胄不思议,谁能倾动者,若以一念心,摧伏诸魔众。菩萨不思议,魔军咸退散。

如是大甲胄,未尝有动遥一切诸众生,而无能见者,一切诸众生,不知甲胄相。是故诸众生,眼所不能见。

菩萨为依怙,能知一切法。犹若胜金刚,斯为善被者,不受一切法,救护诸众生。顺诸佛法故,斯为善被者,

甲胄无所取,随顺一切法。甲胄不思议,斯为善被者,甲胄无示现,净治一切法。诸法离言说,无能示现者,

不与色相应,不与受相应。不与想行识,相应及和合。不与内相应,不与外相应。不与内外俱,相应及和合。

不与界相应,不与处相应。若界若处中,亦无有和合。不与地相应,不与水相应。不与火风空,相应及和合。

不与欲相应,不与色相应。不与无色界,相应及和合。一切无所得,不与诸有作。不与诸无作,相应及和合。

甲胄不思议,无住无和合。无缚无解脱,亦无不相应。甲胄无边际,不共声闻地。不共独觉地,相应及和合。

乃至诸佛地,及与一切法。一切不相应,一切不和合。种种语言道,而无能及者,甲胄无有边,无体难思故。

不与一切法,相应不相应。甲胄不思议,超过一切数。甲胄无有上,无缚无非缚。亦无有色相,受想行识相。

不与彼诸相,相应及和合。不与诸法相,相应不相应。亦不与无相,相应及和合。甲胄无有上,无缚无解脱。

一切诸法中,不堕一法数。一切诸法中,甲胄不可得。是故无有上,说名不思议。甲胄无有色,无受亦无想。

无行亦无识,非诸蕴所摄。如是勇猛者,被斯大甲胄。身心无所得,不见微少法。过诸思择故,清净心安祝

而常无怯弱,说名不思议。坚固被甲胄,其心无所动。不计诸劫量,说名不思议。甲胄无有量,不取法非法。

以无时量故,说名不可量。不起众生想,亦无有我想。能知此想故,一切想不生。亦知一切法,此法皆无相。

如是被甲胄,说名不思议。

复次无边慧。此大甲胄。名曰妙法严具庄严。亦名最上。不可坏故。亦名一切法无差别。不於少法作差别故。诸菩萨摩诃萨被此甲胄。持大慧力。乘於大乘最上之乘。无等等乘。大摄受乘。无边摄受乘。一切众生乘此乘者,於此乘中无不容受。然於此乘不增不减。能令众生安乐而祝亦令众生安乐而出。若有众生乘此决定安乐乘者,无有身心疲倦劳苦。无边慧。此乘映蔽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声。闻缘觉。及馀诸乘而当出离。此乘无来无去无住无见无知。前际不可得後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三世平等犹如虚空。不离尘染。无有相待。无有障碍。亦无执著。以此乘故而当出离。此乘无量不可量故。本无碍相不住相故最上第一。乘此乘者无怯弱心。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此乘如灯如日月轮。为诸众生作大光明。此之大乘亦复如是,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无能映蔽无能障碍。能以无边大功德海。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此乘离闇。能除一切世间之玻超过一切世间之法摄大众生。非诸下劣所能乘也。唯除能被大甲胄者,如我所说,於无量劫救护众生。供养诸佛种种善根。资粮清净之所能乘。声闻缘觉及馀下劣。系缚世间世间相应。或增上慢。慢所调伏一切外道无信之辈。尚不欲闻此乘之名。何况而能乘此乘也。若有众生游戏不可思议境界。乘此乘已如其胜愿。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此乘无际。初中後际不可了知。此乘际断。际不可得无边际。是乘际无量际。是乘际无边慧。乘无边际。亦无中际。无有少际而可断者,言际断者,以无少际说为际断。不分别际说为际断。如是名为此乘际断。际无所有说为中际。际无所有说为边际。际无所有以际说之。於彼际中际不可得。不可得故边际中际无际无断入於际门。入际门故此乘超过。於彼超过亦无所得。无边慧。何者为际。谓断常际。入语言故际则非际。彼断常际无有边际。以彼际相相无边故。所言际者无有分别。分别断故超过於际远离断常。无边慧。有身见者,则於际门有所依止。若无身见,则於际门无所执著。无执著故。於断常际乃能超过。无边慧。断常际者而无有实。但诳语言:於三有中分别二际。於彼二际。若不摄取若不相应。乃能超过断身见故。於二际门而无所执。无边慧。若诸菩萨摩诃萨。未离身见,则不名为被大甲胄乘於大乘。於彼际门则为执著。设欲断际起断际想。於前後际而有分别。若诸菩萨摩诃萨。已离身见。是则名为被大甲胄乘於大乘於彼际门则无所执。过二际已以安乐乘。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以大慧力。能於一切住际之法不断不破。善巧方便摄取止观。修习无相得无相证,则为诸佛授法光明。法光明故一切际断。於彼际断亦无所执无有少际。於彼际门。若相应。若不相应。若忆念。若不忆念。於一切法。善巧方便安住止观。便获无边大法光明。法光明故远离黑闇怖畏毛竖。建大法幢出大梵音。大师子吼告众生言:汝等速来。於此大乘大安乐乘大调御乘大发趣乘。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演法光明。法光明故。能令众生被大甲胄乘此大乘。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於此大乘此大甲胄勿生慳吝。当愿众生发菩提心。被此甲胄乘此大乘。於此大乘此大甲胄亦勿慳吝。而能展转劝诸众生。复愿众生被此甲胄乘此大乘而当出离。诸菩萨摩诃萨。住是行时。摄取佛国清净佛国。摄取声闻及诸菩萨圆满功德。以此无边大功德海。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此之大乘等于法界。此岸彼岸无可得者,然能运载一切众生。从此至於法界之中。无处相应。法界相应。甲胄相应。若於此乘等于法界。勤修习者,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譬如法界无有尘染。无能坏者,无能染者,此之大乘亦复如是,无坏无染无坏染故。而当趣於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说为大乘。此乘无碍。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不能退转。以无著故而当趣於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说为大乘。言大乘者谓大庄严。一切庄严无不入此大乘中者,

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於此乘中。岂有有为诸庄严耶。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如是如是无边慧。我随世俗。於此乘中亦说一切有为庄严。无边慧。若转轮王帝释梵王。无不皆从此大乘出。若已出者,若当出者,虽住转轮释梵尊位。不为生死烦恼过失之所染著。能於诸欲一一称量。既称量已则便厌舍。於出离道而能了知。无边慧。若诸菩萨摩诃萨。乘此乘者虽受生死。於一切处不为染污。能见过患能知出离。若我於此未说诸法及诸庄严。以此乘相。於彼诸法及诸庄严亦能了知。而发趣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大乘无上乘,此乘不思议。若有乘此乘,彼皆当出离。是大依止处,此乘不思议。无量无边际,故名为大乘。

一切诸众生,乘於此乘者,此乘无有减,亦复无有增。一切诸众生,乘於此乘者,安乐而发趣,於中无苦恼。

若诸菩萨等,於此乘发趣。直进无他行,身心不疲倦。照明於世间,天人阿修罗。当於此大乘,无上而发趣。

映蔽诸缘觉,及以声闻乘。亦於此大乘,无上而发趣。无来亦无去,无住无前际。後际及中际,无得无所见。

三世悉平等,犹若净虚空。此乘亦如是,远离诸烦恼。此乘无相待,无障无罣碍。一切悉能救,所向无执著。

此乘无有量,亦无一切相。自性不可得,无畏不思议。若有乘此乘,得无所畏者,乃於佛法中,无障无罣碍。

以此乘发趣,普明於世间。如日百千光,无时而不照。此乘不可坏,无能映蔽者,无量德资粮,无上而发趣。

此乘超世间,出过於三界。远离诸黑闇,能趣於无漏。此乘唯摄取,一切诸菩萨。其馀众生类,於中不容受。

若有智慧者,无量千劫中。方便勤修习,乃乘於此乘。非诸声闻众,及以诸缘觉。一切外道辈,而能乘此乘。

若有诸众生,趣於非道者,斯人鲜福德,不堪闻此乘。若有诸众生,於不思议法。善巧而游戏,安住於此乘。

随其所建立,殊胜之誓愿。住斯正道中,无上而发趣。此乘无边际,亦无有中际。边际及中际,一切不可得。

以际不可得,此乘无有际。一切际断故,安乐而发趣。此乘无边际,无边是乘际。此乘无量际,无量是乘际。

此乘无际断,无际为际断。於际不分别,断亦不可得。乘际无边际,亦无有中际。亦无无际际,际性无所有。

於际无际相,非际为际相。於彼诸际中,际相无所有。非际说际门,此乘已超过。於彼所过量,相应不可得。

我说断常际,有边无边际。如是一切际,彼际悉非际。一切际无边,际相无所有。一切际自性,於中不分别。

如是诸际中,以断於分别。边际无边际,一切悉能断。若有有身见,则说诸际门。执著此诸际,为无依怙者,

若无有身见,不著诸际门。不执一切际,为能照明者,一切际非际,诸际非真实。一切际性相,彼皆无所有。

不受一切际,於际悉超过。不著诸际门,能断有身见。若於有身见,不断不远离。不被大甲胄,不乘於大乘。

以受於诸际,分别诸际相。前际及後际,一切皆分别。若於有身见,一切已能断。乃被无边甲,乘於无上乘。

不著诸际门,为世智慧者,能於种种际,一切悉超过。由是佛法中,安乐而发趣。菩萨善观察,能以大慧力。

不得少有法,可断可除灭。常以善方便,善摄於止观。一相了知故,诸相皆了知。安住於正法,得大法光明。

以是法光明,决了彼诸际。不见少有际,若际及非际。於彼可相应,一切无所著。若见苦众生,慰谕而告言:

汝来於此乘,安乐而出离。一切受生处,能作法光明。被甲乘大乘,亦以此开示。此乘此甲胄,於彼勿慳吝。

亦令诸众生,被甲乘大乘。乘此安乐乘,无上而发趣。如是诸菩萨,安住此修行。能於佛法中,以速而发趣。

清净佛国土,摄受诸声闻。

及诸菩萨等,功德庄严事。

猜你喜欢
  卷第九·智旭
  卷第八十五·佚名
  卷二百八十八·佚名
  卷七·佚名
  复程天度居士书·太虚
  礼忏文之三·佚名
  无 神 论·太虚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三·靖迈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一·佚名
  阿兰那行与养成僧宝·太虚
  佛法根本教义与时局之关系·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卷第九·通云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三·佚名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知讷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郑达可·唐圭璋

      待考。   满庭芳   肥绽梅红,嫩翻荷绿,微凉时起青蘋。人间福艾,都属老人星。累建高牙大纛,循良治、是处彬彬。棠阴里,丰碑纪德,仁爱浃生民。   纶巾。风物裹,一筇征倚,傲睨寰瀛。况清朝黄髮,尢急咨询。第恐商山芝客,

  • 春秋诗话卷之三·劳孝舆

      引诗    引诗者引诗之说以证其事也事主也诗宾也然如断狱焉诗则爰书也引之断之而后事之是非曲直锱铢不爽其衡则又事为宾而诗为主知引诗之诗为主可与说诗矣序引诗  郑伯克段于鄢遂寘其母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

  • 卷四·史简

    钦定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卷四鄱阳史简编元吴存乐庵遗稿一先生生于宋寳祐五年丁巳二月讳存仲退其字也少力学絶去惉懘以童子试有司英声四驰乡先生吴公中行李公谨思黎公廷瑞皆折节下交待以国士元初部使者姚公炖卢公挚奥屯

  • 提要·贡性之

    (臣)等谨案南湖集二巻元贡性之撰性之字友初归田诗话作有初未详孰是也宣城人尚书师泰之族子元季以胄子除簿尉后补闽省理官洪武初征録师泰后或以性之荐性之避居山阴更名恱其从弟仕于朝者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徃躬耕自给以终其

  • 通鉴释文辩误卷二·胡三省

      通鉴十七【凡二条】  武帝建元元年上雅向儒术婴蚡俱好儒雅推毂代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臧为郎中令  史炤释文曰言荐举人如车毂之运转【费本同】余谓炤説未为精当此言推车毂者主于进荐贤者亦主于进故以荐贤为推

  • 卷之一百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海角续编跋·陆筠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在常熟,阶级斗争的复杂尖锐性,最为突出。一八六0年,当苏州、无锡等城市已经被太平军攻克的时候,常熟的地主团练还在负嵎顽抗,邻近各州县的残余地主武装也依靠常熟以为声援。等到太平军攻占常熟之后,这些反动

  • 谢良佐传·脱脱

    谢良佐,字显道,寿春上蔡县人。与游酢、吕大临、杨时拜师在程颐门下,号称“四先生”。考中录为进士第。建中靖国初年,在京师任官,被召入对,违背圣旨而离职。担任西京竹木场监,因口语招致狱事,诏令废为民。谢良佐记问对答准确详

  • 三○、孔门传经辨·钱穆

    《弟子列传》有商瞿,记传《易》系统。余考孔子以前,无所谓六经也。孔子之门,既无六经之学,诸弟子亦无分经相传之事。自汉博士专经授受,而推以言先秦,于是曾、思、孟、荀退处于百家,而孔子之学乃在六艺,而别有其传统。而孔门之

  • 图说上·朱公迁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     元 朱公迁 撰图说上 <经部,诗类,诗经疏义会通,图说上> 朱子曰先儒正变之说经无明文可考今姑从之其可疑者则具於本篇云 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十三国为变风

  • 三十四、智不是道·慧开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九·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广百论本一卷 慧琳  广百论释十卷 玄应  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 玄应  菩提资粮论六卷 慧琳  大乘庄严论十三卷 慧琳  大庄严论十五卷 玄应  顺中论二卷 慧琳  摄大乘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五·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一上已广明内外方便。行者若能专心修习。系念禅门。必有证验。是故第七广明修证。故经言。修我法者。证乃自知。今明修证中。自开为四。第一修证世间禅相

  • 兵法心要·刘基

    简称《兵法心要》。内集二卷,外集三卷。明刘基(1311—1375)撰。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著名军事家。洪武间成书,七万余字。内集卷上含论将篇、将器、将材、将弊、将志、将善欲、立将篇、出师、将法、兵权、戒备、重刑、审因

  • 黄帝阴符经疏·李筌

    黄帝阴符经疏,原题「少室山李筌疏」。三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据考此书并非唐人李筌之作,而系宋人取李筌《阴符经序》与袁淑真《阴符经疏》(亦名《阴符经集解》)拼合而成。

  •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佚名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同

  • 涅槃宗要·元晓

    佛教著述。唐高丽僧元晓撰。一卷。是《大般涅槃经》的论释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略述经文大意,即序品部分。第二部分广开分别,有四门:初说因缘、次明教宗、三出教体、四辨教迹。“说因缘”中,认为本经所说为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