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九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九卷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云何见道若总说。谓世第一法无间。无所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由无分别奢摩他毗钵舍那等为体相故

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由此通达所取能取无性真如故

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云何遣各别有情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我相故。不分别者。是除遣义。云何遣各别法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色等法相故。云何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一切处无有差别不分别我及法相故

复次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无间。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如是十六种。于诸圣谛中法类智忍及法类智。是见道差别相。苦者。谓苦谛。苦法者。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谓于方便道中观察谛增上法智。智忍者。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各别苦谛中起现证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今于此中所说义者。谓于方便道中观察依止苦谛所起契经等法。如理作意所摄智增上力故。于自相续苦谛中现证彼真如。出世间慧正见体生。由此慧故永舍一切见苦所断三界所系二十八随眠。是故名为苦法智忍

苦法智者。谓忍无间。由此智故于前所断烦恼解脱而得作证。所以者何。先由忍故永断一切见苦所断烦恼。令所依转从此无间。由如是智生证得转依。是名苦法智

苦类智忍者。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所以者何。由初二种若忍若智。是后一切学与无学圣法种类。从此彼得生故。是故无漏慧生各别内证缘此为境。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

苦类智者。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所以者何。由苦类智忍无间无漏智生。于苦类智忍内证印可。故名苦类智

如是于余谛中随其所应。诸忍诸智尽当知。于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觉悟所取。由类忍类智觉悟能取。所以者何。出世间道有二境界。谓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为境。类智品道正智为境。由此诸忍智如实了知故。又于此一切忍智位中。说名安住无相观者。如薄伽梵说第六无相住补特伽罗者。即现住此忍智位中者是也。于此位中一切相皆不可得故。又无相住有六种。谓空无相无愿灭定有顶见道。如是十六心刹那说名见道。所以者何。由如是忍智所摄十六心刹那。于曾所未见四圣谛境。各以四刹那见故。名为见道。又心刹那者。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刹那。非唯于本无今有生时名心刹那。何以故。乃至于所知境能知智生所作究竟名一刹那故。如说苦应遍知是一心刹那。如是集应永断等亦尔。又如上说。见道差别皆假建立非真实尔。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别内证绝戏论故

复次一切道谛由四种相应随觉了。谓安立故思惟故证受故圆满故。安立者。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后得智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安立道谛。谓于诸谛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如是等。思惟者。谓正修习现观方便。以世间智如所安立思惟数习。证受者。谓如是数习已。自内证受最初见道。正出世间无戏论位。圆满者。谓此位后圆满转依乃至证得究竟。彼既证得究竟位已。复由后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谛。如是四相真实道轮数数展转。相依而转无有断绝。如经言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见道说。诸法忍能远尘。诸法智能离垢。由彼最初于诸谛中妙圣慧眼为自性故。法忍能远尘者。由诸法忍永断一切烦恼尘故。法智能离垢者。由诸法智已断障垢依得生故。又于此忍智两位如其次第。遍智故永断故道得清净。依此而说远尘离垢。又经言。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度一切希望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余不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此亦依见道说。于所化有情圣谛现观无间说故。见法者。谓诸法忍。由彼通达真实法故。得法者。谓诸法智。彼于转依能作证故。极通达法者。谓诸类忍。通达诸圣法。是此二类故。究竟坚法者。谓诸类智。于诸所知已究竟故。越度一切希望者。由诸忍智出世间道。证得长夜所希圣果。于自所证无希虑故。越度一切疑惑者。于此位中于他所证无有犹豫。谓余亦能证此胜位故。不假他缘者。于所修道中虽无他导引自然善巧故。于大师教余不能引者。于佛圣教已得证净。虽转余生不为邪道所化引故。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于依所证问记法中。如恶欲增上慢者怯劣心永无有故

云何修道。谓见道上所有世间道出世间道软道中道上道方便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皆名修道。所以者何。诸佛圣弟子已得谛现观。从此已上为断余结方便数习世间道等。是名修道

世间道者。谓世间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

杂染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由此四惑染污其心。于诸染污静虑定门令色无色界一切有覆无记。烦恼随烦恼生长不绝。所以者何。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贪味净定轻安乐故。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依止静虑发起计度先际等见故。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依证胜定起高慢故。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求解脱者由未通达真实道理。于胜品所证常生疑惑。为解脱耶不解脱耶。如是烦恼恒染其心。令色无色大小二惑相续流转

清白者。谓净静虑无色。由性善故说名清白。虽是世间离缠垢故亦名为净

建立者。有四种建立。谓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于诸静虑具四建立。诸无色中唯有。三种除支分

支分建立者。谓初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第三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舍二念三正智四乐五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问法有无量。何故唯立寻等为支。答对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由此三种支分满足不待余故。初静虑中寻伺二种是对治支。能断欲界欲恚害等寻伺故。喜乐二种是利益支。由寻伺支治所治已得离生喜乐故。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依止定力寻等转故。第二静虑中内等净是对治支。由此能治寻伺故。喜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是对治支。由此三能治喜故。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舍清净念清净是对治支。由此二能治乐故。不苦不乐受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云何等至建立者。谓由七种作意证入初静虑。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此广分别如声闻地后瑜伽处。云何证入初静虑时由七作意。谓由定地作意见欲界中过患等故。了达粗相。初静虑中此相无故名为静相。是名了相作意。如是作意犹为闻思之所间杂。从此已上超越闻思。一向修相缘粗静相以为境界。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数数思惟如所寻思粗静性相。是名胜解作意。由修习此故。最初断道生彼俱行作意。名远离作意。由此能断上品烦恼故。及能远离彼品粗重故。此观行者复欣乐上断见上断功德。已触少分远离喜乐。为欲除去惛沉睡眠。时时修习净妙作意以悦其心。是名摄乐作意。如是正修行者方便善品所资持故。令欲界系烦恼缠垢不复现行。因此为欲审察烦恼断与未断。复更作意观察彼生随顺净相。是名观察作意。如是行者数数观察进修对治。为令欲界一切烦恼于暂时间得离系故。此对治道相应作意。是初静虑最后方便故。名方便究竟作意。从此无间证得根本最初静虑俱行作意。是名方便究竟果作意。又由了相作意发希愿心。为正了知所应断所应得。为断故为得故。由胜解作意为所求义发正方便。由远离作意舍上品惑。由摄乐作意舍中品惑。由观察作意安心于所证远离增上慢。由方便究竟。作意舍下品惑由方便究竟果作意领彼所修作意修果。如为证入初静虑定修七作意。如是乃至为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如应当知又粗相者。谓于一切下地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如是粗相略有二种。一住于重苦。不寂静住故。二命行微少。寿命短促故。静相者。谓于一切上地从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与粗相相违故

品类建立者。于初静虑定具三品熏修。谓软中上。如初静虑余静虑及无色三品熏修亦尔。由软中上品熏修初静虑故。于初静虑中还生三异熟。如初静虑于余静虑中若熏修若生果各三品亦尔。诸静虑中三品熏修生三果者。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如是等广说如前。于无色界中无别处所故。不立生果差别。所以者何于无色界无有安堵宫殿等处故。不建立生果差别。然由三品熏修无色定故。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有劣有胜。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者。由寿命等有差别故。有劣胜者。染污不染污多分少分有差别故

名想。建立者谓于四静虑中三摩地差别无量名字不可算数不可思议。何以故。于初静虑所摄定中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声闻及独觉等尚不了其名。岂能知数。况复证入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三摩地其数过百。如是于余大乘经中说。三摩地其数无量。如于初静虑所摄定。于余静虑无色所摄定亦尔。如是所说皆依静虑波罗蜜多

清净者。谓初静虑中边际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定。是名清净静虑无色边际定者。为欲引发胜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处故

出世间道者。谓于修道中法智类智品所摄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如是八智相于见道中已广说。及彼相应三摩地等。或未至定所摄。或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所摄。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不明了想恒现行故。由不明了想恒现在前。非极明了现行圣道之所依止。是故一向世间所摄。由此道理彼想羸劣不能猛利。取所缘相故名无相。复云何知非想非非想处无有圣道。由世尊说。乃至有想三摩钵底。方能如实照了。通达灭尽三摩钵底。是出世间。由圣道后所证得故。要于人趣方能引发。言引发者是初起义。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先已生起后重现前故。或于人趣者谓即于此生。或于色界者。谓后生彼。云何圣弟子已得无色定已离色界。欲复生色界耶。不必永离色界。欲方入无色定。是故此中应作四句。若已离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耶。设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者。一切已离色界欲耶。答此初句者。谓依未至定已离色界欲。而不能得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二句者。谓诸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界而起厌背。第四静虑行恒现在前。舍断结道依胜进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三句者。谓即此行者勤求离欲依断结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四句者。谓除上尔所相。问无色界中何故灭定不起现前。答生无色界此灭尽定多分不起现前。由住寂静解脱异熟者于此灭定多不发起勤方便故。所以者何。诸圣弟子为欲安住寂静住故。于人趣等引此灭定令现在前。若已生无色界者。不由功用自然安住第一寂静解脱异熟住不复发起方便功用求此灭定令现在前

软道者。谓软软软中软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烦恼。中道者。谓中软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品烦恼

上道者。谓上软上中上上三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软上软中软软三品烦恼

如是软中上品道。复各别分为软等三建立九品。为显修道所断烦恼渐次断故。复何因缘软软品道。能断上上品烦恼。由此烦恼于极猛利毁灭惭愧无羞耻者身中。粗重现行易可觉了易可分别。是故此上品烦恼犹如粗垢。微少对治即能除遣。若下下品烦恼在与上相违者身中。微隐现行难可觉了难可分别。如微隐垢大力对治方能除遣。由此道理当知所余能治所治相翻建立亦尔

方便道者。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所以者何。由正修如是道时。能渐舍离各别上品等烦恼所生品类粗重。一分渐得转依。是名修道中方便道

无间道者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所以者何。由此道无间。能永除遣此品烦恼所生品类粗重令无有余。又转粗重依得无粗重。是名修道中无间道

解脱道者。谓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所以者何。由此道能证烦恼永断所得转依故。胜进道者。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是名胜进道。所以者何。为断此品后余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是胜进故名胜进道。又复弃舍断烦恼方便。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又复者为显余义。舍断烦恼诸方便道。但正思惟契经等法。或复于先所思所证法中安住观察。或复进入余胜品定。诸如是等名胜进道。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住诸所有道。名胜进道。所以者何。若为引发神通无量等诸胜品功德。或彼生已现前安住。如是等道名胜进道。如是已广说修道相差别。今乘义势更辩诸道修之差别

修云何。略说有四种。谓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得修者。谓未生善法修习令生。习修者。谓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倍复增广。除去修者。谓已生恶不善法修令永断。对治修者。谓未生恶不善法修令不生。如是四种修差别相。随其所应依四正断说。为得故修名为得修。由此修力得所未得诸善法故。习即是修名为习修。由此修力数习已得诸善法故。为除故修名除去修。由此修力除去现行位诸不善法故。修习对治名对治修。对治未来诸不善法令成不生法故又道生时能安立自习气。是名得修。从此种类展转增盛相续生故。又即此道现前修习。是名习修。由即此道现前行故。又即此道现在前时能舍自障。是名除去修。由此能灭自所对治粗重障故。又即此道既舍自障。又令彼未来住不生法中。是名对治修。由已得转依于未来世安置彼障令住不生法故。又由具四种对治故。名对治修。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厌坏对治者。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谓以如病如痈等行厌坏五取蕴故。断对治者。谓方便及无间道。由彼能断诸烦恼故。持对治者。谓解脱道。由彼任持断得故远分对治者。谓此后诸道。由彼令先所断烦恼转远离故。如是四种对治差别。是前对治修差别义

复次道差别有十一种。谓观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当知此中由觉分等差别故。建立十一种道如其次第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种正行四种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无漏根。观察事道者。谓四念住。由此最初以不净等行观察一切身受心法事故。勤功用道者。谓四正断。由遍观察一切事已为断诸障发勤精进故。修治定道者。谓四神足。如是净除一切障已。复由欲勤心观门修三摩地。令成调顺堪任性故。现观方便道者。谓信等五根。如是修治三摩地已。为欲证得无漏圣道。勤修增上缘暖顶方便故。亲近现观道者。谓信等五力。如是已得增上缘者。为欲无间通达谛理。修习摧伏不信等障。忍第一法近方便故。现观道者。谓七觉支。由此最初各别内证觉真理故。清净出离道者。谓圣八支道。由从此后为令修道所断烦恼永得清净修出离道故。由此道理菩提分法如是次第。依根差别道者。谓四正行。由依近分根本等地差别及利钝根差别故。苦正行者依止未至及无色定。如其次第止观劣故。乐正行者依止根本静虑双道转故。二迟通者。谓钝根依苦乐。二速通者。谓利根依苦乐。净修三学道者。谓四法迹。由此净修增上戒等三学故。无贪无恚能净修治增上戒学。终不于贪欲嗔恚门毁犯所学处故。正念能净修治增上心学。由不忘所缘持心令定故。正定能净修治增上慧学。由心得定能。证如实智故。发诸功德道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由此能成办一切功德故。摄诸道道者。谓三无漏根。由此能摄初中究竟一切道故。未知欲知根摄方便道及见道。已知根摄修道。具知根摄究竟道

猜你喜欢
  功德品第四·佚名
  卷十三·赞宁
  卷第九十·佚名
  ●重雕清凉传序·张商英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一卷·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佚名
  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卷五百七·佚名
  金刚映卷上·宝达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九·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十七卷·李通玄
   第三十九則 雲門金毛獅子·胡兰成
  卷八·聂先
  律仪之研究·太虚
  卷第八·费隐通容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一十·彭定求

        卷410_1 【独游】元稹   远地难逢侣,闲人且独行。上山随老鹤,接酒待残莺。   花当西施面,泉胜卫玠清。鹈鹕满春野,无限好同声。   卷410_2 【洞庭湖】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

  • 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仪卫志二·脱脱

        ◎仪卫志二   ○国服   上古之人,网罟禽兽,食肉衣皮,以俪鹿韦掩前后,谓之鞸。然后夏葛冬裘之制兴焉。周公陈王业,《七月》之诗,至于一日于貉,三月条桑,八月载绩,公私之用由是出矣。契丹转居荐草之间,去邃古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佚名

    万历四年五月癸巳朔赐辅臣张居正等讲官申时行等各金书黄红符金艾叶绫符艾虎吊屏花绦字画扇各有差○巡漕御史陈功报本年粮舡八千三百一十只于四月十四业尽过洪视去年稍迟数日盖缘三月二十一日陡有曲头之溜军夫二百扒<孇

  • 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班固

    【说明】本卷是新制,在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它以古代人物为经,以品第人物为纬,按九品分了九栏。根据表序“上智”“下愚”的理论及表所分的具体情况来看,品第标准,是以人的品行为主,参之以事功的大小和学术的高低。表名“古

  • 卷一百二十一·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一宋 赵汝愚 编兵门兵议下上仁宗论兵九事     蔡 襄臣近上国论要目十二篇以谓当今之急务强兵爲第一事富国为第二事欲修治道自此而始兵不强则国不富国不富则民不安是故始於强

  • 164.段秀实不怕强暴·林汉达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威望很高,他怕唐肃宗猜忌他,自己要求解除兵权,连手下的亲兵也遣散了。唐肃宗死去后,他的儿子李俶(又名李豫)即位,就是唐代宗。吐蕃贵族趁唐朝西部边境空虚的机会,纠合了吐谷浑等几个部落共二十

  • 卷二 二之三·孔颖达

    《简兮》,刺不用贤也。卫之贤者仕于伶官,皆可以承事王者也。伶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简,居限反,字从竹。或作“蕳”,是草名,非也。泠音零,字从水,亦作“伶”。[疏]“《简兮》三章,章六句”至“

  • 卷一百三十二 本朝六·黎靖德

      ◎中兴至今日人物下   宗泽守京城,治兵御戎,以图恢复之计,无所不至。上表乞回銮,数十表乞不南幸,乞修二圣宫殿,论不割地。其所建论,所谋画,是非利害,昭然可观,观其势骎骎乎中兴之基矣。耿南仲沮之於南京时,势不归京城。汪

  • 阳货篇第十七·钱穆

    (一)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季

  •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印光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一卷·慧远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一卷 (之上)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圣教万差。要唯有二。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声闻藏中所教有二。一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声闻声闻者。是人先来求声闻道。

  • 四分律卷第二十五(二分之四明尼戒法)·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一百七十八单提法之二“若比丘尼,净施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问主取著者,波逸提。(四十四)“若比丘尼得新衣,当作三种染坏色青、黑、木兰。若比丘尼得新衣,不作三

  • 论短篇小说·胡适

    胡适作。本文原是 1918年3月15日在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小说科的演讲稿,傅斯年记录。初载于1918年3月22日——27日《北京大学日刊》“本校纪事栏”,原题为《国文研究所小说科第四次会议录》。后经作者修改,发表于1918年

  • 龙角山记·佚名

    不题撰人。本书鲜见其他传本。集唐、宋、金关于龙角山庆唐观的铭、诏、记、文,多含老子传说。

  •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撰人不详。内容与《升玄内教经》卷七《中和品》类同,而文字更为简古,盖系南北朝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以劝人奉道守戒,行善去恶为主旨。谓道以中和为德,人当以戒制情,使德行合

  • 医原·石芾南

    医论。清石寿棠撰。二卷。寿棠字芾南,安东 (今江苏涟水)人。家七世业医。曾举孝廉。晚年以候选同知奉檄赴巡抚治所,客死苏州。另辑有《温病全编》。临证注重“轻重之准,刚柔之质,先后之宜”,更重于原,“因病之原,探医

  • 四溟诗话·谢榛

    原名《诗家直说》。4卷。诗话。明人谢榛(1495—1575)撰。四卷。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终身不仕,著有《四溟集》。此编原名《诗家直说》,近人丁福保改今名。作者为明代“后七子”之一,

  • 香销酒醒词·赵庆熺

    一卷。《曲》 一卷。清赵庆熹(1792——1847)撰。赵庆熹,字秋舲,浙江仁和 (今浙江杭州市)人,道光进士,二十年后,始选授县令,因病未赴任,改调婺州教授,晚年礼佛。《香销酒醒词》乃赵庆熹之少时作品,取佛门繁华落尽,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