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圣篇
测天之术,古有三家。秦汉以来,惟传浑、盖。西人创为地动天虚之说,学者不能难之。或者推本其术,以为古之宣夜。征之纬、子,信中国遗法也。六艺(经)之学,原有本真(原本孔作)。(五十颐卦,立颐以言立教。)自微言绝息,异端蜂起,以伪作真,羲辔失驭,妖雾漫空。幽幽千年,积迷不悟,悲夫!援经测圣,正如以管窥天,苟有表见,无妨更端。踵事增华,或可收效锥管。若以重光古法,功同谈天,则力小任重,事方伊始,一知半解,何敢谓然。独是“既竭吾才”,不能自罢,移山填海,区区苦心,当亦为识者所曲谅焉。光绪戊子季冬,四益主人识于黄陵峡舟次。
孔子受命制作,为生知,为素王,此经学微言传授大义。帝王见诸事实,孔子徒托空言,六艺(经)即其典章制度。与今六部,则例相同。素王一义为六经之根株纲领(纲领二字删),此义一立,则群经皆有统宗,互相启发,针芥相投。自失此义,则形体分裂,南北背驰,六经无复一家之言(至圣立言)。以六经分以属帝王(尧舜汤文)、周公、史臣,则孔子遂流为传述家,不过如许、郑之比,何以宰我、子贡以为贤于尧舜,至今天下郡县立(大祀)庙,享以天子礼乐,为古今独绝(独一无二)之圣人?《孟子》云:“宰我、子贡,知足以知圣人。”可见圣不易知。今欲删除末流之失,不得不表章微言,以见本来之真。洵能真知孔子,则晚说自不能惑之矣。
据《易纬》、《孟子》、《公羊》以文王为文家之王,文家即所谓中国,质家则为海外。今按:此先师相传旧说也。孔子不有天下,又不能不立教(受命为制作),即“天将以为木铎”,“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之意也。而六艺(经)典章,据帝王为蓝本,从四代而改,不便兼主四代,故托之于文王。欲实其人,则以周之文王当之。《中庸》云:“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宪章文武”;《论语》云:“文武之政,未坠于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除择善而从之外,不能不取己所新创之事,并以为古制,以时制为反古。《论语》之所谓“从周”,“周监二代”,与《孟》、《荀》之所谓“文王”名异实同。盖经传制事,皆有微显、表里二意,孔子制作,里也,微也;托之“文王”,表也,显也。自喻则为作,告人则云述。以表者显者立教,以改作之意为微言,故七十子以后,此义遂隐,皆以《王制》、《春秋》为文王西周之政,不复归之制作。(即刘歆)所谓“仲尼卒而微言绝,七十子没而大义乖”也。
素王之说,义本《商颂》。[盖谓少昊。(《论语》大昴星五老观河洛)]《殷本纪》伊尹说汤以素王之道,[“王”当读为“皇”,商法少昊,陈素皇之道,《诗》所谓“皇帝上帝”,“上帝是皇”,伊尹陈素统,商法之为王。]此一义也。明文始于《庄子》,云:“在下则为玄圣素王”,所谓空王也。《孟》、《荀》皆以孔子与尧、舜、汤、文、武、周公并言。汉人固持此说,即宋程、朱亦主此义。或据“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孔子自云“从周”,不应以匹夫改时制。然使实为天子,则当见诸施行,今但空存其说于六经,即所谓“不敢作”也。孔子惟托空言,故屡辨作、述。盖天命孔子,不能不作,然有德无位,不能实见施行,则以所作者存空言于六经,托之帝王,为复古反本之说。与局外言,则以为反古;与弟子商榷,特留制作之意。总之,孔子实作也(旁批曰“即颐卦”),不可径言作,故托于述。所云“述而不作”,自辨于作也;“不知而作,无是”。“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自任乎作也。意有隐显,故言不一端,且实不作,又何须以述自明乎。
余立意表章微言,一时师友以为骇俗,不知专详大义。因之谓董、何为罪人,子纬为讹说,并斥汉师通为俗儒。然使其言全出于汉师,可驳也。今世所谓精纯者,莫如《四子书》,按《论语》,孔子自言改作甚详,如告颜子用四代,与子张论百世,自负“斯文在兹”,“庶人不议”,是微言之义实尝以告门人,不欲自掩其迷。孟子相去已远,独传“知我”“罪我”之言、“其义窃取”之说。盖“天生”之语,即不可以告途人,故须托于先王,以取征信。而精微之言一绝,则授受无宗旨,异端蜂起,无所折衷。如东汉以来,以六经归之周史,其说孤行千余年。今之人才学术,其去孔子之意奚啻霄壤,不惟无儒学,并且乏通才。明效大验,亦可睹矣。如当掩盖,则孔子与诸贤不传此义,后贤何从而窥?奚必再三申明,见于经记?若先入为主,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不辩难驳击,以立门户,亦不敢依阿取悦于世,使微言既申而再晦也。
宰我、子贡以孔子“远过尧舜”,“生民未有”。先儒论其事实,皆以归之六经。旧说以六经为帝王陈迹,庄生所谓“刍狗”,孔子删定而行之。窃以作者谓圣,述者谓贤,使皆旧文,则孔子之修六经,不过如今之评文选诗,纵其选择精审,亦不谓选者远过作者。夫述旧文,习典礼,两汉贤士大夫与夫史官类优为之,可覆案也,何以天下万世独宗孔子?则所谓立来、绥和、过化、存神之迹,全无所见,安得谓“生民未有”耶?说者不能不进一解,以为孔子继二帝三王之统,斟酌损益,以为一王之法,达则献之王者,穷则传之后世。缵修六经,实是参用四代,有损益于其间,非但钞袭旧文而已。执是说也,是即答颜子兼采四代,《中庸》之“祖述”“宪章”,《孟子》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也。然先师改制之说,正谓是矣。如谓孔子尊王从周,则必实得文武之会典,周公之则例,谨守而奉行之。凡唐、虞、夏、殷先代之事,既只字不敢阑入,即成、康以下明君贤相变通补救之成案,亦一概删弃,如是乃可谓之尊王、谓之不改。今既明明参用四代,祖述尧舜,集群圣之大成,垂万世之定制,而犹仅以守府录旧目之,岂有合乎?夫既曰四代,则不能株守周家;既曰损益、折衷,则非仅缮写成案亦明矣。盖改制苟铺张其事,以为必如殷之改夏、周之改殷、秦汉之改周,革鼎建物,诏敕施行,征之实事,非帝王不能行。若托之空言,本著述之常。春秋时礼坏乐崩,未臻美富,孔子道不能行,乃思垂教,取帝王之成法,斟酌一是,其有时势不合者,间为损益于其间,著之六艺,托之空言,即明告天下,万世亦不得加以不臣悖逆之罪也。祖宗之成法,后世有变通之条;君父之言行,臣子有谏诤之义。岂陈利弊,便为无状之人?论阙失者,悉有腹诽之罪?且孔子时值衰微,所论述者,杂有前代。乃贾生、董子,值汉初兴,指斥先帝所施,涕泣慷慨,而请改建,后世不以为非,反从而贤之。且以今事论之,凡言官之封事、私家之论述,拾遗补阙,思竭愚忱,推类至尽,其与改制之说不能异也。此说之所以遭诟病者,徒以帝王见诸实事,孔子托诸空言。今欲推求孔子礼乐政德之实迹,不得不以空言为实事。孔子统集群圣之成,以定六艺之制,则六艺自为一人之制,而与帝王相殊。故弟子据此以为“贤于尧舜者远”,实见六艺美善,非古所有。以六经为一王之大典,则不能不有素王之说。以孔子为圣、为王,此因事推衍,亦实理如此。故南宫适以禹、稷相比,子路使门人为臣,孟子屡以孔子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并论,直以《春秋》为天子之事,引“知我”、“罪我”之言,则及门当时实有此说,无怪汉唐诸儒之推波助澜矣。然后说虽表见不虚,非好学深思者,不能心知其意。若改制,则事理平常,今不信古说,而专言著述有损益,亦无不可;至制作之说,亦欲驳之,则先入为主,过于拘墟矣。
《诗》者,《春秋》之大成;《春秋》者,《诗》之嚆矢。孔子六经微意俱同,《诗》为天,《书》为人,《春秋》王伯,《礼》附《书》,《乐》附《诗》,皆取旧文而润色之,非仅删定而已。故《尚书》所言尧、舜、夏、殷,礼制全与《春秋》相同。今《尚书》、三家《诗》诸书可证也。又《书》有四代之文,俗以为有沿革,乃《大传》无异同,有大小之分,无沿革之异。唐虞礼制,下与《春秋》相符,正孔子述作六艺之大例。所谓“其文则史,其义则某窃取之矣”。《古书》、《毛诗》出于东汉,本误读《周礼》,以“大统”说小康,致与经文相舛,故贾、马远不能如伏、董之详备符合。一真一伪,各不相同也。然《禹贡》迄于四海,而“周公篇”与《洪范》则为“大统”之先声,所云“皇帝”、“上帝”、“多方”、“多士”、“小大”、“邦丧”云云者,已为《诗》“大统”开先路。但中外之分甚严,此为周公明堂朝诸侯之事,非皇帝大九州大同之治也。
经学四教,以《诗》为宗。孔子先作《诗》,故《诗》统群经。孔子教人亦重《诗》。《诗》者,志也。[即“志在《春秋》”之“志”。]获麟以前,意原在《诗》足包《春秋》、《书》、《礼》、《乐》,故欲治经,必从《诗》始。纬云:“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行事中庸,志意神化,《春秋》与《诗》,对本行事也。其又云:“志者,则以对《孝经》言之”,实则《诗》与《春秋》虚实不同。《诗》乃志之本,盖《春秋》名分之书,不能任意轩轾;《诗》则言无方物,可以便文起义。[《尚书》、《春秋》如今人之文,《诗》、《易》如今人之诗。体例不同,宗旨自别。]《公羊》“主人习其读而不知其罪”,此本《诗》说,即后世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故凡纬说、子书非常可骇之论,皆《易》、《诗》专说。故欲明《诗》《易》,须先立此旨。纬云:“孔子受命为黑统,即玄鸟、玄王;”《庄子》所谓玄圣、素王之说,从《商颂》而寓之。《文王》篇“本支百世”,即王鲁;“商之孙子”,即素王。故屡言受命、天命,此素王根本也。孟子以周公、仲尼继帝王之后,荀子以周公、仲尼为大儒。此从《鲁》、《殷》二《颂》而出者也。三统之说,本于三《颂》,凡一切旧说,皆当以此统之。董子王鲁制,寓于《鲁颂》。周公及[“世及”之“及”。]武王制礼作乐,故以王寓之。以其说解《诗》,则有征信;董、何以说《春秋》,则不免附会矣。纬书新周,不可说《春秋》,而《诗》以鲁后周,即此意。《诗》明云:“其命维新”,是经意直以《周颂》为继周之新周,非果述姬周也。先儒改周之文,从殷之质,亦从此出。“鲁、商”二字即“文、质”,“文、质”即中外、华洋之替字。中国古无质家,所谓质,皆指海外。一文一质,谓中外互相取法。为今之天下言之,非古所有。绌杞之例,亦本于《诗》,《春秋》杞不称公,《三颂》绌杞不言,是其本意。今凡周亡、孔子王,一切骇人听闻之说,皆以归附于《诗》。治经者知此意,然后以读别经,则迎刃而解。他经不复言此,而意已明,方可以收言语、政事、文章之效。《诗》为志,则《书》为行;《春秋》为志,则《孝经》为行。实则《春秋》与《书》同为行,《春秋》、《尚书》皆分《诗》之一体。《周》、《召》伯道,分为《春秋》;《王》、《郑》、《齐》王道,分为《尚书》。特以较《孝经》,则《春秋》为志,而《孝经》为行耳。今本此义,作为义疏,不拘三家之书,以孔子之微言为主。使学者读《诗》,明本志,而后孟子“以意逆志”之效明。孔子重《诗》之教,显以此为经学之总归,六经之管辖,与《论语》同也。
《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亾,《诗》亾[“亾”当为|△,|△古作字。与亾字形似而误。]然后《春秋》作”。《孟子》此意,即“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说苑》“周道不亡,《春秋》不作”之意。《孟子》言《诗》以志为说,又引《诗》与《春秋》以证王迹,明《诗》与《春秋》同也。历叙帝王,皆言周公、孔子,周公即王鲁,义本《鲁颂》;孔子即素王,义本《商颂》。周公实尝王,故纬说有素王而无王鲁。周公及武王,成公让志以为摄政,故言《鲁颂》。不如此,则“诗亡”之义不显。
《诗》言皇帝、八王、八监、十六牧事,就大一统言之,此百世以下之制,为全球法者也。《尚书》言四代之制,由一化四,此三统变通之意也。一竖一横,一内一外,皆“治”“平”之教。后以《诗》说百世,未能著明,分《周》、《召》伯道,再作《春秋》以实之。六经重规叠矩,以大包小。《礼》以治外,《乐》以养中,《易》详六合以外,皆自治之事。此外王之学,亦缺一不可。六经之中,三内三外,三天三人,三实三虚,三知三行,而归本于《孝经》。六经统为素王,万世之大法也。(颐卦六爻配六经,以言大统,为教万世之大法也)
六经皆经孔子笔削,有翻改旧文之处。或颇震惊其言,不知其说虽新,其理至为平易。夫由尧舜以至成周,初简陋而后文明,代有沿革,见之载记,人心所同信者也。孔子修六艺以为后世法,考三王、俟百世,见之载记,亦人心所同信者也。然洪荒初开,礼制实为简陋,即茅茨土阶、大羹玄酒等类,若于文备之世,传以为法,不惟宜俗不合,且启人轻薄古昔之心。是“帝典”不能实录其事,亦一定之势也。夫礼家议礼,易滋聚讼,既折衷于圣人,后世犹多龃龉。今使《尚书》实录四代之文,事多沿革,每当廷议,各持一端,则一国三公,何所适从?孔子不能不定一尊以示遵守,亦情势之所必然也。既丈质之迥殊,又沿革之互异,必欲斟酌美善,垂范后王,沈思默会,代为孔子筹画,则其笔削之故,有不待辩而自明者矣。
王符云:“圣人天之口,贤者圣之译。”圣人作,贤者述;圣所不备,贤者补之;交相为用者也。《春秋》时,三皇五帝之典策尚多可考(典册实为孔作),其言多神怪不经,与经相歧,实事实也。孔子翻经,增减制度,变易事实,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但制度不合者人难知,行事不合者人易知。故《孟子》所载时人之论古事,孟子皆据经为说辞而辟之,实则时人所言所载事实也,孟子所言,经教也。使孔子作于前,后无继之者(后无贤述之),则六艺何能孤行于后世?故必有贤者出,依经立义,取古人行事,皆缘附六艺,无改作之嫌,并使后人不至援古事以攻驳六艺,此贤者所以为圣译。如《国语》之传《春秋》,传事实之意轻,附礼制之意重,凡一细事皆铺写古事古礼。经说之文,连篇累牍,当日事实,万不如此琐碎。此传者托事以见礼文经义,亦如孔子假时事以取事义也。其于孔子事迹,皆缘六经以说之,合者录之,不合者掩之。古与今合,方免后人据时事以攻六艺,此作者之苦心也。惟其书一意比附,遂足以掩蔽微言。如六艺皆孔子所作,而《左氏》则以为孔前已有。如季札事,将《诗》《乐》师说衍说一篇,而后人遂以此为未删之本。《易》爻辞为孔子作,其书所言筮辞,皆就《易》师说衍之,读者遂以为此真《周易》,在孔子之先。虽有比附六艺之大功,不无少掩微言之小失。然此不善读者之流弊,若以微言读之,乃转见其发明处不少;心无其义,故书中不见之。贤者于经,如疏家之于注,不敢破之也。[或云:自孔子后,诸贤各思改制立教。最为谬妄!制度之事,惟孔子一人可言之,非诸贤所得言也。]
纬云:“孔子因道不行,作《春秋》,明王制,专就《春秋》立说。”《孟子》云:“《春秋》天子之事。”先师言制作,多就《春秋》言之。《史记》:删《诗》正《乐》在前,因获麟作《春秋》。考其说,似《诗》《书》《礼》《乐》为一书,因获麟乃变前志而修《春秋》。前后若出两歧,然实则非也。孔子知命在周游之前,于畏匡引文王,于桓魅言天生,实是受命。故自卫返鲁,作《诗》言志,以殷末寓素王之义,明三统之法。特后来以《诗》之空言,未能明切,恐后人失其意,故再作《春秋》,实以行事。《孟子》引《诗》与《春秋》明王迹,《史记》引“空言不如行事”,皆此义也。
制作知命,当从五十(生知)为断,非因获麟乃起。《诗》《易》详天事,言无方物,所谓空言。《春秋》《尚书》乃将天言衍为人事。空言在后,行事在前,事有早迟,其义一也。诸经惟《春秋》晚成,绝笔获麟,师说因以明著。实则诸经皆同,特《春秋》说独显耳。“《春秋》天子之事”,诸经亦然。一人一心之作,不可判而为二。《春秋》未修之先,有鲁之《春秋》;《书》《诗》《礼》《乐》未修之先,亦有帝王之《书》《诗》《礼》《乐》。修《春秋》,笔削全由孔子;修《诗》《书》《礼》《乐》,笔削亦全由孔子。《春秋》据旧史言,则曰“修”;从取义言之,则曰“作”。修即所谓“述”。当日翻定六艺,是为圣作,人亦称孔子为作。其云“述而不作”,言“不作”即作也,言“述”即非述也。与“其文则史,其义则窃取”同意。而作述之事,即兼指六经,不独说《春秋》。载记总言孔子事,则云翻定六经,制作六艺,其并称之文,则多以“作”“修”加《春秋》,于《诗》《书》《礼》《乐》,言“删、正”。文变而义同,无所分别。因“作”“修”多属《春秋》,故同称则六经皆得云“作”“修”,而并举则惟《春秋》所独。此为异名同实。后来不识此意,望文生训,于《春秋》言“作”“修”,得之;于删《诗》《书》、正《礼》《乐》,“删”则以为如今删定文籍,“正”则以为如今鉴正旧本,遂与“作”“修”大异。亦如说杀殛为死刑,与投四凶、化四裔之义迥乎不同。不知此义一失,大乖圣人本意,为经学治术之妨害。判《春秋》与诸经为二,离之两伤,一也。以诸经为旧文,非孔子之书,遂卑贱乎《春秋》,二也。诸经失其宗旨,不能自通,三也。离割形气,无贯通之妙,四也。独尊《春秋》,使圣教失宏博之旨,五也。今力辟旧说之误,独申玄解,务使六经同贯,然后经学宏通,圣教尊隆。
孔子翻经以后,真正周制,实无可考(皆字母书)。后世传习,皆孔子之言(古文)。或疑古书不尽亡(伪经正名),今试为明之。《春秋》诸称号,出孔子笔削,不必实爵,此定说也。乃经所称之侯、伯、子、男,非诸国本爵,考之故书子、纬,所言诸国爵亦与《春秋》同。《史记》据《谱牒》,因《春秋》,书“蔡桓侯葬”。经一称“侯”,《谱牒》遂以“侯”为蔡定称。又时祭烝尝有明文,春夏无之。时祭异说,如《王制》、《公》、《穀》、《礼记》、《左传》、《尔雅》、《孝经》互异,春夏异而秋冬不异。岂非据《春秋》为说,实无遗文可证乎?如以丧服为旧典,承用已久,同母异父之服,公叔木问子游,狄仪问子夏,子夏曰:“无闻乎。”向左向右有明文,何至不守旧而冒昧是从乎?《曾子问》所言变礼,如有旧文,则自向检阅可也;不然,告以寻讨可也,何必刺刺徒劳唇舌乎?鲁行礼自有典册可稽,何行一礼,涉一疑,动向孔子门人请问乎?曾子、子游同习乎礼,似以袭裼始议而终服乎?典礼皆有明文,时祭自为典礼,何以传《孝经》者,仅就经文《春秋》立义,以为二祭乎?丧葬有一定之则,何以孔子往观季札葬,孔子葬,四方来观乎?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岂圣人一礼,人又一礼乎?礼有成事,乐为世掌,孺悲乃奉命而学,太师反待孔子之语乎?三年亲迎,王朝旧典,子张、宰我以为疑,哀公、子贡以为问乎?礼乐出乎天子,知政知德,匹夫何有礼乐之可言乎?从可知:自夫子一出,而帝王之德皆变为一人之事,而佚闻实寡;后世所传习,皆孔子之说,而旧典全无。今欲于礼制指其孰为旧也,难矣!
六经旨要,以制度为大纲,而其辨等威、决嫌疑尤为紧要。盖周制,君臣上下尊卑之分,甚为疏略。[大约与今西人相等。]诸侯实郊天,大夫实用八佾、反坫、三归。孔子新制,细为分别,故礼以定嫌疑、辨同异为主。《春秋》于大夫、诸侯尊卑仪注,极为区别。礼家、名家之学,全出于《春秋》。故孔子正名,子路犹以为疑,非周公已有此制也。使周公已有之,则人所共明。《春秋》与《礼》,斤斤分别仪注不已细乎!子学、名家大有益于治,原出《春秋》、《礼经》可见也。孔子已创制,不得不以鲁郊为成王赐为失礼;八佾、反坫为僭。在当日,特为应行之礼。盖等威一明,上下分绝,故乱臣贼子惧,失为乱之资。孔子曰:“惟名与器,不可假人。”以此。
《诗》以《鲁》为文、《商》为质。[文主中国,即六歌之《齐》;质主海外,即六歌之《商》。]至新周合文质,乃为极轨,所谓“文质彬彬”也。孔子因旧文而取新义,其意全见于《诗》。《诗》者,六经之始基也。《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匹夫继帝王之统,即《论语·尧曰》章、《孟子》“由尧舜至于汤”章之所谓“闻知”、“见知”,以继帝王者是也。其所云“祖述”、“宪章”者,谓与帝王无出入,兼有其长,合为定制。《中庸》之考而不谬,《论浯》之兼用四代是也。帝王之制由六经而定,谓为孔子制,可;谓为帝王制,亦可。惟兼采四代以酌定一尊,垂法百世,以为永鉴;因不尽因,革不尽革,既不可分属四朝,又不能归并一代,则不得不属之孔子。《春秋》因鲁史加笔削,《诗》与《书》《礼》《乐》,亦本帝王典礼而加笔削。合者留,不合者去,则《诗》、《书》乃孔子之《诗》、《书》矣。《仪礼》、《容经》,则本周之典籍。夏殷简略,又文献无征,以周为蓝本,自然之势。《论语》“郁郁”、“从周”,就简略言也。《中庸》“今用”、“从周”,就无征言也。由此而加因革,过者抑之,不及加隆,“百世可知”,谓此也。本周礼修为《仪礼》、《容经》,亦怍亦述,与《春秋》无异也。乐以《韶》为主,兼用三代,《雅》、《颂》得所,正乐亦同于礼。孔子见世卿之害,教学宜开,于是早定师儒选举之计,预修四教,既行于一时,并欲推万世。四教中,《诗》虽言志,然与《书》为一汇,《礼》《乐》为一汇。《诗》以言志,《书》以述行,《礼》以治外,《乐》以养中。所言不能参异,一定之势也。四教中以《诗》为纲,以《书》与《礼》、《乐》为目。然《诗》为空言,尚未明著,然后乃作《春秋》,以实《诗》意。所谓“深切著明”者也。孔子之意本在于《诗》,后来《春秋》说盛,遂全以《诗》说《春秋》。言“志在《春秋》”,不言《诗》之志,实则《书》《春秋》皆统于《诗》。特一为空言,一为行事。《春秋》与《书》《礼》《乐》皆主新制,同为孔子之书,非独《春秋》为然。然《春秋》详人事典制旧文,严于遵守,运用无方之道不与焉,故又作《易》以补之。《易》明变化消长,为天道,与《春秋》全反。一天道,一人事;一循守旧职,一运用无方;一常一变,一内一外。知《春秋》而不知《易》,则拘于成法,无应变之妙。盖《易》专以“通变”“不倦”为宗旨,故欲知《易》,必先学《春秋》。既学《春秋》,不可不知《易》。既能穷《易》之精微,则内外交修,于治术方无碍。尽人事以通天道,《易》所以总学之成,而不沾沾名物理数之形迹。二者相反相成,《易》不立教,以其与《春秋》同也。六经之道以《春秋》为初功,以《易》为归宿。治经者当先治《春秋》,尽明微言,以四经实之,然后归本于《易》。此孔子作六艺之宗旨也。
孔子“五十知天命”,实有受命之瑞,故动引“天”为说。使非实有征据,则不能如此。受命之说,惟孔子一人得言之。以下如颜、曾、孟、荀皆不敢以此自托。[以九流派分,四科一体,原同末异,皆祖孔子。其说甚明。]故自卫返鲁,正《乐》删《诗》,非待获麟乃然。群经微言皆寓于《诗》,《春秋》已不能全具,特孔子绝笔获麟,后师以《春秋》为重,遂以微言附会《春秋》,而《诗》反失其说。世卿,三代所同,欲变世卿,故开选举,故立学造士。使非选举,则亦不立学矣。作《诗》本为新制。子贡、宰我以孔子贤于尧舜,缘文明之制,由渐而开,自尧舜至于文武,代有圣人为之经营,至周大备。天既屡生圣人,为天子以成此局,不能长袭其事,故笃生一匹夫圣人,受命制作,继往开来,以终其局。而后继体守文,皆得有所遵守。又开教造士以为之辅,故百世可以推行。或以秦汉不用《春秋》之制,不知选举、学校、礼乐、兵刑,无一不本经制。虽井田、封建,礼制仪文,代有改变,然或异名同实,或变通救弊,所有长治久安者,实阴受孔子之惠。且循古今治乱之局,凡合之则安,反之则危。孔庙用天子礼乐,历代王者北面而拜,较古帝陵庙有加。若非天命,岂人力哉!又岂但钞录旧文,便致此神圣之绩哉!
郡县一事,秦以后变易经说者也。似乎经学在可遵、不必遵之间。不知秦改郡县,正合经义。为“大一统”之先声。礼制:王畿不封建,惟八州乃封诸侯。中国于“大统”为王畿,故其地不封诸侯如王畿。诸侯不封而食禄,藩镇部道,又立五长之意。汉制诸侯封国大,易乱之道也。秦之郡县,汉之众建诸侯,正师用《王制》。《王制》:诸侯世,郡县不世。虽似相异,然此正用“不世卿”而推广者也。又如井田,议者动谓不能行,不知《孟子》明云“大略”,润泽则在临时。田多则夫百亩,田少则相时酌减可也。平地则画井,山地则但计亩相授可也。书文简略,推行别有细章,岂可株泥旧文?今法有甚富甚贫之病,而《王制》无之,[按:井田乃百世下“大统”之法,于古实无征。今泰西素有齐贫富之议,将来必出于此。]此乃殷法,非孔子特改。当时用井田,孔子万不能改阡陌;今既用阡陌,亦不便强复井田也。此事变之故,不足为井田病。夫治经贵师其意,遗迹则在所轻。除井田、封建外,亦不能拘守旧文而行。必欲行井田,则亦有变通之法在。若王莽、张横渠,得其迹而遗其意者也。
六经,孔子一人之书;学校,素王特立之政。所谓“道冠百王,师表万世”也。刘歆以前,皆主此说,故《移书》以六经皆出于孔子。后来欲攻博士,故牵涉周公以敌孔子,遂以《礼》、《乐》归之周公,《诗》、《书》归之帝王,《春秋》因于史文,[《移书》云:“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易传》仅注前圣。以一人之作,分隶帝王、周公。如此,是六艺不过如选文、选诗。或并删正之说,亦欲驳之,则孔子碌碌无所建树矣。盖师说浸亡,学者以己律人,亦欲将孔子说成一教授老儒,不过选本多、门徒众;语其事业功效,则虚无惝恍,全无实迹。岂知素王事业(六书亦孔子翻经所作),与帝王相同,位号与天子相埒。《易》与《春秋》,则如二公也;《诗》《书》《礼》《乐》(《庄子》以邹鲁之士能言之),则如四辅条例也。欲为之事,全见六艺。学校之开,当时实能改变风气。学之者多,用其弟子者亦多,所谓立行和来是也。孔子初立四教,效已大显,故欲推而行之。凡六艺学校,古无其事,《国语》、《左传》言以前有之者,皆贤者依经义之说,分仲尼之功,属之帝王以前,托词,非实事也。盖自《春秋》以后,学术治法,全宗素王。天心欲变其局,孔子应运而生。汉、宋诸大儒,皆同此义。实理所在、人心相同者也。
古圣皆有神怪实迹,圣与天通、人与鬼谋,故能成“平定”之功,大禹是也。《山海经》神怪确为(天学)实事,故《左传》云:多著神奸,铸鼎作象。至孔子时,先圣开创之功已毕,但用文教,已可长治久安,故力绝神怪,以端人心而正治法。“子不语”,则以前皆语可知。云“不语”,则实有神怪可知。《禹贡》者,孔子本禹事,以己意润泽者也。禹不必立九州,当时亦无贡筐织缟一切名物。又五服、四岳,与《王制》切合,俨然《王制》传注,此孔子修《书》,亦如作《春秋》,据史文而笔削之实事也。古圣神怪之事,全经孔子所削,故云“不语”。不得因孔子之言,致疑前人之误。盖天人之交,孔子乃隔绝之,以奉法守文,无俟神奇也。
旧以《逸周书》著录《汉书》,为秦汉先师采缀而成,亦如《戴记》。今有《汲冢》旧名,或以为实不出于西晋。(后有“盖孔子正名乃有古文三代口口口”十四字。因晚年风疾左手书,后三字无法辨认。)然序文浅陋,必系伪作。篇中体制不纯,间涉殷事。及《王子晋》、《职方》、《月令》等篇,必非周书。盖晋人取旧本,而别以己意补足成书。中多《司马法》与《书》、《礼》佚文,而杂采古传记者亦不少。其出汲冢,虽无明文,自必当时再出,故加此名。近人坚以为汉出,不知此决非汉本。《竹书》亦同时所得,亦必有旧本。惟其书多蚀脱,各以已意释补,如邾盟、灭夏阳之类,皆以为《左传》之助,至于乖异实事。故《逸周书》非真古书也。
孔子为素王,知命制作,翻定六经,皆微言也(,颐卦二五爻皆有经,六爻即六经)。圣门师弟相传,常语如此,《论语》是也。而又有隐微其言者,如周丧期,孔子制作定为三年,三代通同之。《尚书》言三年者,非实事,新制也。宰我、子贡疑其事,孔子答以“古人皆然”。“古人”即指《尧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事,不明言改制也。曾子问丧,亦有“夏后氏三年”之文,实则孔子为主改帝王以合己,使若帝王实已如此,不过取之为说。孟、荀以来,微言已不尽传,又有缘经立义之传,与之互异。然古师皆传此义,唐后学者误解传义,遂使孔子“作述”全为帝王所夺,《易》《诗》《书》《礼》《乐》皆变为古书,《春秋》则为旧史,所不夺者,《论语》《孝经》而已。
六艺本为孔子新义,特自托之于“述”,《左》、《国》则以为皆出于孔子以前。如韩宣子见《易象》(之言尽在鲁,中包《诗》《书》《礼》《乐》,其实六经,故曰:周礼全在鲁矣),季札观乐歌诗,与《书》《礼》皆多引用。以六艺当出于孔子前,盖因“述而不作”语,遂举六艺尽归之国史旧文。后人不知此说出于依经立义,指以为实,微言之说,遂全为《左》、《国》所乱矣。
《国语》为六经作传,或以左邱明即子夏。“明”与“商”、“羊”、“梁”同音,左邱即启予,所谓“左邱明”,即“启予商”,左邱丧明,即子夏丧明事。“三传”始师,皆为子夏。为文学传经之事,故兼言六艺,不仅传《春秋》。然六艺推之旧文,此欲掩改制之迹,即孔子作而不述之微意也。不言孔子改古书,而言古书合孔子心,本尊向孔子,非欲驳之也。而刘歆乘隙而入,袭此说以攻“今学”,以六艺为旧文,孔子直未造作,于是素王改制等说全变矣。刘歆之说,实《国语》为之先路。同此一说,而恩怨各别,皆以当时微词隐避,致使大义中绝,圣学晦而不彰。今孔庙既封建王号,用天子礼乐,时势远异。又更无所避忌,正当急张微言,使其明著。不可再行隐避迁就,使异端得借口相攻。况此乃汉、宋先儒旧义,非一人私言。《论语》《中庸》《孟子》先有明文,精确不易。史公云:第勿深究,其所表见皆不虚,信然矣。素王以《诗》说为本根,实即道统之说。先儒误据“从周”、“不议礼、制度、考文”以相驳,篇中已释其义。然试再为申之:云“从周”矣,何以答颜子兼用四代?既云“不作”矣,何以独辩“不知而作”?孔子,周之臣子,从周何待言!居今而言从本朝,岂非梦呓乎?圣人立身出言为万世法,宜何如慎密,今动以天自拟,又云“其或继周”、“如有王者”,与“凤鸟”、“河图”之叹;专礼乐征伐之权,斥言“天下无道”;取亡国夏殷与本朝并论,而议其从违;又自负承先皇文王之统,无论道理不合,其有不贾口舌之祸者乎!庸愚皆知畏法,岂有圣人发陇上之叹,与陈涉、吴广同科,导人以发难乎?子贡以为尧舜犹贤,南宫适以禹稷相比,子路使门人为臣,仲弓许之南面,宰我轻改旧章,孔门弟子岂皆妄希非分,自居不疑乎?孔子,周之臣子,并非宋君,乃敢以殷礼自用。或以为异书不足信,《孟子》明云:“《春秋》天子之事”,“王者之迹熄而《诗》亾,《诗》亾然后《春秋》作。”“仲尼不有天下”,又屡以帝王、周公与孔子并论。孔子受命制作,有不得不改之苦衷。若夫尊君亲上,别有明条,并非欲后人学其受命制作。何嫌何疑?必欲将孔子说为一迂拘老儒乎?孔子教人忠孝,文在别经。许止赵盾,犹蒙恶名,人臣无将,《春秋》名义。若其自处,别有精义;若以此说有乖臣道,则舜、禹、汤、武为帝王垂法,岂学舜、禹者务求禅让,法汤、武者专力犯上乎?孔子之志与舜、禹、汤、武同符合贯,学之者,但当自审所处,不必以己之所必无,都为古圣之所断不有。且世之犯刑辟、坐不敬者,又孰为孔子所误哉!
圣人一言,必有一言之效。乃自今视之,多为常语。常语则何待言?又何必传流至今?凡今见为常语者,在当日皆为切要之说。盖言如药物,当时为对症,得圣言而病愈,积久成习,遂视为故常。故学者于常语尤当留意推考,因药求病,足以见当日时事。又《春秋》常于嫌得者见不得,列国行事失礼,使乖旧制,人人所知,孔子何为非之?又何以足传为经?可见孔子议贬,皆为时制,众人不知,故讥贬之。如鲁之舞八佾,射之主皮,丧不三年,同姓婚,皆真周制,孔子欲改,故讥之。若人共知其非礼,又从而议之,则人云亦云,徒劳口舌。圣人吐辞为经,故凡所言,都为制作。今立此一例,于《春秋》、《论语》诸经,凡所非议,皆为改制救弊;至当时所共明者,则绝不一语。以此求之,然后圣经可尊,圣功可见也。
三统以《尚书》为本,乃经学大例。观《四代礼制沿革表》、《三统礼制循环表》,可见先儒虽主此说,于经少所依附。今按其说,当于《诗》、《春秋》中求之。四代无沿革,而名号小有异同,此即三统例之大端。至于服色、牲器,犹其小焉者矣。董子云:“九而易者,大九州、九洛、九主之说也;五而易者,五帝循环、《小雅》五际说也;四而易者,《尚书》说也;以三而易者,三《颂》说也;以二而易者,《鲁》、《商》中外文质说也。”今以三统立为一专门,先就各经立表,考其同异,更辑传说之有明文者以补之,以为一类。然后掇拾群经异义,可以三统说者,归为《续表》。而《四代真制之表》,附于其后,总为一书。名曰《三统》。不惟经学易明,而孔子“百世可知”之意亦见矣。[今已改三统不能循环者为《三世进化表》矣。]
三统立说,孔子时已然,非后儒所附会。如宰我言社树,《戴记》中所引孔子言四代者是也。《王制》、《国语》、《祭法》庙制,与《春秋》、《诗》、《孝经》时祭,皆当以三统说之。既知此非真四代制,又知此为百世立法,又推本经书为主,以收传记之说,更推考异义以化畛域。此例一明,而群经因之以明矣。
礼仪与制度有异,礼为司徒所掌,如今之仪注,即《仪礼》是也;制度则经营天下、裁成万类,无所不包,如《王制》是也。制度最大最要,礼仪特其中一门。欲收通经致用之效,急宜从制度一门用功。若沾沾仪节,不惟不能宏通,人亦多至迂腐。刘子政《别录》,制度为专门,与礼仪别出。至《仪礼经传通解》、《礼经纲目》、秦氏《通考》,皆以礼包制度,大失经意。今特升《王制》为制度统宗,礼经仪注之文,归于司徒六礼而已。能悟此旨,经学乃为有用之书。
旧用东汉许、郑说,以同《王制》者为“今”,同《周礼》者为“古”。丁酉(公元一八九七年)以来始以帝王分门,不用“今、古”之说。盖哀、平以前,博士惟传《王制》,而海外《帝德》之学,隐而未明。自汉以后,囿于海禁,专详《禹贡》五千里之制。自明以后,海禁大开,乃知《帝德》,《诗》、《易》之学,始有统宗。至于王道之学,亦各有宗派。鲁学居近孔子,《穀梁》、《鲁诗》专为鲁学。齐学虽与鲁小异,然实为“今学”。弟子各尊所闻,异地传授,不能皆同。如《公羊》,“今学”也,而礼与《穀梁》不尽同。《国语》,“今学”也,而庙祭与《王制》多反。此中多为三统异说。孔子既定《礼经》,更于其中立三统之制,以尽其变。弟子各据所闻以自立说,皆引孔子为证。《王制》多大纲,故不能尽包群经异义,此为大宗。他如时制可征者,《左传》之世卿、昏同姓、不亲迎、丧不三年,与《孟子》之彻法、鲁滕不行三年丧,此皆当时之行事,与六经不同者也。又《王制》统言纲领,文多不具。《春秋》、《诗》、《书》、《仪礼》、《礼记》,所言节目,多出其外,实为《王制》细节佚典,貌异心同。如《明堂》、《灵台》、《月令》之类是也。此类经无明文,各以己意相释,此润泽之异礼也。又今《礼记》多先师由经文推得之文,如诸书皆言四时祭,当为定制,而《孝经》先师只言春秋二祭,则以《孝经》无冬夏明文也。诸书时祭名,烝尝皆同,而春夏祭名互异,则以烝尝经中有明文,而春夏无明文也。凡此皆先师缘饰经文,别以闻见足成,非经之异说也。今于刘歆以前异礼,统以此四例归之,不立“今古”学名目。
旧专据《王制》以为“今学”,凡节目小异者,遂归入“古学”,当入异义。如《祭法》庙制、祭期,与《国语》同,而《荀子》亦有此说。《祭法》有祧、有明堂,《王制》无之,而孔子言祧、言明堂者,不一而足,此不能尽指为异义说也。盖圣人订制,先立大纲,细节则多备三统之文。大纲之封建、职官、选举、学校,群书皆同,而细节则小异矣。即以庙制言,大纲之七庙祀天神、人鬼莫不同,而细节则小异。《祭法》有日月之祀,《孝经》只春秋二祭,配天郊禘说各不同,此三统文质改变之说也。又汉去春秋久,今本《王制》为先师之一本。严、颜《公羊》二本,犹自不同,欲以一本括尽“今学”,势所不能。今欲举《王制》括“今学”,当以经文为主。如治《公羊》者欲用《王制》,而本传说与《王制》说不同者,则先标举经文,次录传记,以后再录三统润泽异说。然后《王制》广大,足以包括群经,不致小有异同,辄屏为异说。如《礼记》孔子礼说与《王制》多异,固有依附,然其说多与六艺合,则不能屏为异说。必有此例,然后《王制》足以包之。此为专治《王制》者言。如专家,举一经推合《王制》,则但明本经,不涉异说。若再牵涉,徒滋烦扰。师说参差,莫如《戴记》,今即以治《戴记》之法治《王制》,使归统制,参观以求,思过半矣。
或以诸子皆欲传教,人思改制,以法孔子,此大误也。今考子书,皆春秋后四科流派,托之古人。案以言立教,开于孔子。春秋以前,但有艺术卜筮之书,凡子家皆出于孔子以后。由四科而分九流,皆托名古人,实非古书。又今所传子书,半由掇拾及杂采古书,如《弟子职》、《地员》等篇,乃经传师说,汉初收书秘府,附《管子》以行。《管子》亦非其自作,乃后人为其学祖之,故其中多“今学”专家之语,并有明言《春秋》、《诗》、《书》之教者。今当逐书细考,不能据人据时为断。至于《司马法》、纵横等书,出于政事、言事科,亦为四科流派。苟有会心,所见无非道,不仅于其中摘录足证“今学”,以备考究已也。
欲知《王制》统宗“今学”,观《辑义》自明:欲实明改制之意,非辑四代古制佚说不能。[此书辑成,则改制之说不烦言而解。]大约《春秋》所讥者,皆改制事。又别以五经为主,凡与经不合者,皆周制。《今古制佚存辑》以《左传》、《国语》为大宗,子史传记纬候皆在所取,与《王制辑证》同。如《孟子》言周人彻,此周人无公田之证;滕鲁不行三年丧、齐宣短丧、公孙丑答以期,皆周丧期之证。俟周制辑全,然后补辑二帝、夏、殷之制,以见《尚书》之译改。如《墨子》夏丧三月,可见《尧典》、《高宗》三年之文,皆非原文。深通此旨,然后知《王制》为新制,而《周礼》之为海外会典与“古文家”之误说者,亦可见矣。
六经有大小、久暂之分,《春秋》地只三千里,为时二百四十年;《尚书》地只五千里,为时二千年;《诗》地域至三万里,为时百世,所谓“无疆无斁”;《易》则六合以外。《庄子》云:“六合以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以内,论而不议;”《春秋》,先王之志,圣人切磋而不舍;此六艺大小之所以分。饮器有套杯,大小相容,密合无间。以六艺比之:《易》为大,《诗》为《易》所包,《书》为《诗》所包,《春秋》为《书》所包。《春秋》为最小、最暂,《易》最大、最久。此层次之分,大小之别,而统归于《孝经》。《孝经》一以贯之,总括六艺,归入忠恕。此圣人一贯之学,谓“以孝贯六经”也。
西人《八大帝王传》,亦如《尚书》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文字今古,有埃及、希腊之分。孔子翻经,正如西人用埃及古文说八大帝事,实以古言译古书,所以谓之“雅言”,通古今语。而今之谈西事者,谓耶稣以前西教,实同孔子,耶稣因其不便,乃改之。此盖西人入中国久,思欲求胜,遂谓西方古教亦同中国,耶稣改旧教亦如孔子译帝王之书以为经。时人但知今言,不知古语,好古之士,遂可借古文而自行己意。其说虽不足据,然凡立教翻译古书以为说,则同也。
旧以《易》为孔子作,《十翼》为先师作,或疑此说过创。今按:陈东浦已不敢以《易》为文王作矣。以《十翼》为《大传》,始于《史记》。宋庐陵、慈湖皆云非孔子作。黄东发、陈东浦以《说卦》为卦影之学,非解经而作,必非孔子所作,尤与予说相合。《十翼》既非孔子作,则经之为孔子作无疑矣。或疑《十翼》多精语,非先师所能。今按《大传》最古,当出于七十弟子之手,且多引孔子语,宜其精粹。又或疑《十翼》多孔子释《易》之语,必不自作自释。不知《丧服》、《春秋》,皆孔子作,孔子解释,不一而足。若孔子一人自作《十翼》,何以《乾》、《坤》彖、象、文言重复别出,自相解释,毫无义例乎?人但据《系辞》“文王与纣之时”一语,遂误周文王;又因《三易》,《周易》、《左传》引其文在孔子先,遂酷信俗说:经出文、周,孔子但作传翼。故自古至今,迷而不悟也。[《经话乙篇》别有详说。]
先儒以《易经》为文、周作,皆误解《三易》之《周易》。考《左》、《国》言《周易》,皆一变五爻变。今以“周”为“周游六虚”之“周”,非代名,则文、周之说自溃败矣。再以十二证明之:(颐卦二五爻两言经字,六爻配六经,皆孔子作,有断然据。颐卦乃十朋,小过卦乃十翼,孔子作一翼,即小过,一也;下递改,至十三)作《易》之人,与文王、纣事相值,故词多忧患,非以为文王自作。今据《大传》不质言文王作,其证一也。《十翼》乃先师记录师说,引孔子语最多,与《公》、《穀》、《丧服传》同例,必非孔子自撰。先儒以经归之文、周,不得不以传归之孔子,二也。爻辞有姬文以后事,必不出于姬文,三也。《十翼》乃传体,注疏之先路,孔子作经,必不为姬文作注,四也。《郊特牲》(《礼运》)商得《坤乾》,此未修《易》之原名蓝本,孔子本之作《易》,亦如本鲁史修《春秋经》,并非文、周作,五也。汲冢本无《十翼》,司马谈称《系辞》为《大传》,与《尚书》、《丧服》同例,即不能谓经文必作于孔子,若《大传》则必不出孔子,六也。初以经属文王,东汉乃添入周公,朱子遂谓“四圣人之《易》各不相同”,后人因割裂四分,《提要》比之杀人行劫,一国不止三公,流弊无穷,七也。三易分三代,说不确,即使果分三代,孔子得之商人,本传以为殷末,亦必非周代之新本,八也。《序卦》、《说卦》,皆先师推演之言,诸家传本各不同。《系辞》体同外传,引孔子说而以《易》证之,必非孔子作,九也。六经皆孔子据旧文,亦作亦述,以《十翼》归之孔子,作传不述经,与五经不一例,十也。必信《左》、《国》,《文言》四德,早见穆姜,《十翼》亦多旧文,十一也。《易》与《诗》同为“大统”下俟百世之书,重规叠矩,互相起发,必出一手。《系辞》文辞杂沓,非一人所作,吴氏曾经审订,十二也。后师反因《系辞》而附会,以为文王作,盖误读《左》、《国》、《周礼》,三易文多出孔子以前,因而误为此说故也。
旧于《仪礼》经记分为“今”、“古”,非也。按周时礼仪,上下名分不严。[大约如今西人之制。]孔子作“礼”,明尊卑,别同异,以去祸乱之源。凡礼多出于孔子,传记以为从周者,托辞也。《仪礼》为孔子所出,孺悲传《士丧礼》可证。盖《仪礼》为《王制》司徒六礼之教,与《春秋》礼制全同。亦为经制,非果周之旧文。而《记》乃孔子弟子所记也。今将经记同为经制,为素王所订之“礼经三百”,先师所云“制礼正乐”者是也。
《论语谶》:子夏等六十四人,撰孔子微言,以事素王。今按:孔子作六艺,撰述微意,全在《论语》。《诗》为五经之凡例,《论语》者,又六艺之凡例也。其中多师弟传心精微隐秘之言,与夫商酌损益之说,故其言改制及六艺者百余章。欲知六艺根源,宜从《论语》始。惟汉以后,此义失传,旧解多误,不可复见本意耳。
《戴记》、《孟》、《荀》所记史事,全本六艺为说,此贤为圣译,缘饰经文,以圣为归者也。其中有时事一例,间与六艺相反。欲纪行事,不能全失其真,固秉笔一定之势。然缘饰例足以收合同之效,而时事例,更以见改制之功。使必全淹没实迹,反使人疑三代真是如此。圣人制作之功,必全淹没不可见。今人读《史记》,皆知记《春秋》以前事,全为经说,不可以史例之。乃欲以《国语》为史文,左氏为史官,无论其书非史,其人非史,万不能以史立说!若果存一当时真史,如《元朝秘史》与《纪年》之比,则诚如史公所言“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矣。六艺无传记,不能孤行;圣经非贤传,亦难于自立。孔子改旧文以为经,左、戴假六经以为传。经存经义,传存传说,故有素王、素臣之称。素王不传说《春秋》,素臣实亦不可独以《春秋》说之也。故读《左》、《国》当以经说读之,不可以为史文。若《左》、《国》之《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又为“大统”师说。盖史公尊信《尚书》以唐虞为断,又因《大戴·帝德、帝系姓》,乃作《五帝纪》。则又“大统”道德之说矣。
孔子雅推桓、文,孟子鄙薄五伯,此时势不同故。孟子专言王天下,其言“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谓鄙薄不屑称法。或遂疑左氏为非弟子,故《公》、《穀》为《春秋》作传例。弟子问及事实,师亦间引答之,不问则不详,非不见事传也。荀子稍后于孟,纪《春秋》遗事甚详,亦《公》、《穀》学。史公学《公羊》,《世家》本《春秋》、谱牒为说;又云铎氏、韩非、吕氏,多本《春秋》。贾子用《左氏》尤多,此《左氏》通行之证也。董子云:“《春秋》重义不重事”,但谓不重,非全不学。《公》、《穀》师说不重事,谓义较事尤重,非先师不传事也。后人重《左氏》者,辄以《左氏》为史官,谓《公》、《穀》不详事。果为史,则一经必有一传,不应详略悬殊。考二《传》说事多出《左氏》外,凡二《传》微文孤义不能详备者,《左传》亦皆无说。如“祭伯来”、“肆大眚”、“郭公”之类是也。不知《春秋》记大事,以明祸福得失,可以史例,如国史所纪。经所记小事,多详礼制,阐发微义,其细已甚,史所不详。且《春秋》有笔有削,史所有而削之为“削”,史所无而加之为“笔”。传曰“我无加损”,是有“加”例可知。旧无而新创之制,则不得不见。祭伯、祭仲、祭叔、单伯、女叔、原仲,当时诸人曾否为监,不可知也。此等事乃欲以史法言之,则难矣。《左氏》原书,本为《国语》,惟有大事,不详琐屑,不能有一经必有一传也。总之,《春秋》之功,全在定一王之制,以为万世法,不徒刘四骂人。“乱臣贼子惧”,谓其改制作、绝乱源、失为厉之阶,非谓褒贬而已。经传果为史法,则不足重,古史、董狐之书故不传。若以为经学,则不徒以史例责之矣。
《论语》之左邱明,即子夏,所谓“巧言令色足恭,左邱明耻之,某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邱明耻之,某亦耻之”者,盖倒装句法,师生一气,贤为圣译,故见解好恶相同。
圣门文学为传经先师,以游、夏为主,即博士之根源,为儒家之统宗。道家专详帝道,后来文学详于王制,自命为孔子嫡派,道家遂自外而别以黄老为主,实则皆弟子所传,为德行科。盖德行皆帝学,流为道家。文学主六经,别为儒家。学者须知二派皆孔子弟子。实则道家地步高于儒家,以所祖颜、闵、冉、仲,固在游、夏之上,所以《列》、《庄》于颜、闵多所推尚。所诟病者,小人儒家之孔子也。
《国语》上始穆王,下终三家分晋,此不传《春秋》之实据。孔子六艺,由旧文而翻新义,《国语》纪事,亦由史事而加润色。孔子举新事托之帝王,贤者举六艺缘饰于史事,其用心正同。今于《左传》分出《春秋》,原书不但传《春秋》,兼足为六艺之传。所言皆佚闻轶节,盖各经师说,《左》实为总括,其书当与《戴记》同重。此为弟子依经立义,非真史文,当时亦绝无此等实事。若当日真史文,则全为《四代礼制佚存》所录,与六艺相反者也。今言《左传》不传《春秋》,乃尊左氏之至,非驳之也。若以为真史文,专为《春秋》而作,则反小视之。且其事不见于经,则史文皆在可删之例矣。
泰西八大帝王,平大灾,御大难,与夫开辟疆宇如华盛顿之类,中国古之帝王,实亦如此。大约孔子未出之先,中国即如今之西人,于保庶兵食之制,详哉言之。而惟伦教未极修明,孔子乃专以言立教,详伦理。六经一出,世俗尽变。以今日之中国论,则诚所谓文敝,先师所谓周末文敝者,为今之天下言也。服习孔教久,则兵食之事多从简略,故百世以下,则以文质合中为一大例。合通地球,不能再出孔子,则以海外通中国,沾孔子教化,即如孔子再生。今日西人闻孔子之教,即与春秋时闻孔子之言相同。学者不见孔子未生以前之中国,观于今之西人,可以悟矣。
《采风记》言:西人希腊教言君臣父子夫妇之纲纪,与中国同,耶稣出而改之。盖采之近人之说。窃以此言为失实。三纲之说,非明备以后不能兴,既兴以后则不能灭。西人旧法不用三纲,恐中人鄙夷之,则以为古实有之,非中国所独有,因其不便,乃改之。则使中国教失所恃,西教乃可专行。中人不察,群然附和,以为耶稣大力,足以改孔子之制,此最为误谬!六经中如《禹贡》言九州平治矣,周初乃“断发文身”、“筚路蓝缕”,以为由中国而变夷狄,则与耶稣改三纲之说同。既经立教,则万无改变之理!缘立教在文明以后,由人情而作,非逼勒强迫。既作之后,人人服习,则亦万无议改之理!今之西人,如春秋以前之中国,兵食之政方极修明,无缘二千年前已有教化。以中国言之,无论远近荒徼,土司瑶僮,凡一经沾被教化,惟有日深一日,从无翻然改变之事。故至于今,中国五千里皆沾圣教,并无夷狄之可言。以一经教化,则从无由夏变夷之理也。
历观前代,聚天下奇才博学,积久必成一绝技,超前绝后,实至名归。唐之诗歌,明之制义,久为定论。国朝诸事不及古,惟经学一门,超轶唐、汉,为一代绝业。汉人虽近古,西汉旧籍,百不存一;东汉囿于古文,贾、马、许、郑别为新派,不似国朝精心孤诣,直凑单微。由东汉以溯西汉,由西汉以追先秦,人才众多,著述宏富,群力所趋,数十年风气一变。每况愈上,灿然明备,与荀、邹争富美,一扫破碎支离之积习。前人云:神化之事,今不及古,惟算学奕棋,独胜古昔。盖形迹之事,心思日辟日开,前辈所能,后贤可以掇拾,踵事臻华,后来居上。亦如西人格致诸学,日盛一日,其进不已。经学之用心,与算奕同,故风会所趋亦同。西学目前已如此,再数百年后,其休明不知更为何如!诗歌帖括,体用皆不及经学之尊。留此至诣,以待时贤,百世可知。验小推大,天意有在,其孤诣独造,不有默默者为之引导乎!
历代科举专精之业,皆数十年风气一变。唐、宋诗文无论已,明之制义,相传有成、宏、正、嘉、隆、万、天、崇等派,分年画代,不为苟同。亦如唐诗之初、盛、中、晚,宋诗之西昆、元祐、江西、四灵、江湖。国朝经学,大约可分为四派:曰顺康、曰雍乾、曰嘉道、曰咸同。国初承明季空陋之弊,顾、黄、胡、姜、王、万、阎、朱诸老,内宋外汉,考核辨论,不出紫阳窠臼,游心文、周,不知有尼山也。惠、戴挺出,独标汉帜,收残拾坠,零璧断圭,颇近骨董家,名衍汉学,实则宗法莽、歆,与西汉天涯地角,不可同日语。江、段、王、朱诸家,以声音训诂校勘提倡,天下经传,遂遭蹂躏,不读本经,专据《书钞》、《艺文》隐僻诸书,刊写误文,据为古本,改易经字,白首盘旋,不出寻文。诸家勘校,可谓古书忠臣,但毕生勤劳,实未一饱藜藿。二陈著论,渐别“今”“古”,由粗而精,情势然也。李、张、龚、魏,推寻汉法,讼言攻郑,比之莽、操,罪浮桀、纣,思欲追踪西汉,尚未能抵隙“古文”。咸、同以来,由委溯源,始知尊法孟、荀。开创难工,踵事易效,固其宜耳。综其终始,穷则必通,以横诋纵,后止终胜。廿年以来,读遗书,询师友,昔贤构室,我来安居。旧解已融,新机忽辟,平分“今”、“古”,不废江河。初则周圣、孔师,无所左右;继乃探源竟委,若有短长。博综同学,分类研精,图穷匕首乃见,附缀不类生成。乃如宋、元辟雍钟鼓,独享一人,六艺同原,贯以一孔。斯事重大,岂敢任情。既风会之所趋,又形势之交迫,营室求安,菟裘乃创。师友药言,佩领夙夜,事与心违,未得轻改。由衷之言,有如皦日。风疾马良,时惧背道。
中国谭天家旧法,皆谓天动地静,西人改为地动天虚。中土初闻,莫不河汉其言。积久相习,以为定论。搜考古说,乃多与相同。旧说六经,误据《左》、《国》,以为文、周国史所撰,孔子传述之。今以为孔子所作,托之帝王。地静天动,与地动天虚,节气昼夜,事无二致。其所以斤斤致辩者,亦如西法得之目验,积久推测,确有实验,不能舍实据而谈空理。且征之古书,亦如地有四游,明文朗载,且自东汉以后,皆主文、周。秦火经残,以孔子为传述家,其说孤行二千年,道术分裂,人才困绝,其利弊可数。刘歆《移太常博士书》,于十四博士之外,请更立三事,谓以“广异闻、尊道术”,今新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岁月积累,居然别成一家。旧说之外,兼存此义,未为不可。如必深固闭绝,殊失博采兼收之道。况留此以待后来审定,安知地动天虚,久之不成为定论?事理无穷,聪明有限,是丹非素,未免不公。先迕后合,事所常有,姑妄言之,何妨妄听之乎?[《劝学篇》以开民智为主,上编盖以中法开士智,使不以村学究自画。]
德阳刘介卿[子雄]舍人,心思精锐,好辟新说。因读《今古学考》,遂不肯治经。以为治经不讲“今”、“古”,是为野战;讲“今”、“古”又不免拾人牙慧。故舍经学,专工诗辞。又以《周礼删刘》为阉割之法,于己说相迕,指为窜改,不免武断。必群经传记,无一不通,方为精博。今以“大统”说《周礼》,旧所阉割之条,悉化朽腐为神奇。惜舍人不及见之也!
国初蒋大鸿言墓宅理气之学,独标玄解,宗法古初,力攻明中叶晚出之《玉尺经》。或乃不取其书,诋其以一人臆见,欲尽废相传之旧说,谓前人无一是处,殊属偏执云云。窃以此事当论是非,不当论从违之多寡。如《尚书》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左传》乃以一人为众,此论是非不计人数之明说。蒋说虽于时术不合,证之古书,实乃相同,则其所欲去者,晚近谬说耳。用备一说,奚不可者?南皮张尚书不喜《今古学考》,谓余但学曾、胡,不必师法虬髯,并谓“洞穴皆各有主,难于自立”。今乃由《春秋》推《尚书》,推《诗》、《易》,六合内外,悉归部属。然皇帝各有分司,愚不过借箸而筹。淮阴之策楚项,诸葛之论魏吴,功成身退,与曾、胡实出一途。杖履逍遥,退耕畎亩。刘秉忠、刘青田,何尝不参预秘谋?亦终不失臣节。
《隋志》、《陆录》所谈各经源流,谬种百出,百无一真。证以《史》《汉》,其说自破。近人言经学,以纪晓岚为依归。当时谭经诸家,融而未明。纪氏专心唐、宋小说杂闻,未能潜研古昔正书,以辞赋之才,改而说经,终非当行。又以《隋志》、《陆录》为宗旨,故所说经籍,不脱小说謏闻,疑误后学,受患颇深。如说《周礼》以为周公旧稿,后来人非周公,随时修改,久之,当时已不能行云云。是比《政和礼》、《开元礼》犹不足,何足以为经,使人诵习,传之万世?《毛诗序传》出于卫宏,如大小毛公名字、叔侄、官爵等说,皆出《范书》以后,乃误为真。其说二人,真如孙悟空、猪八戒,此等游戏,评诗谈艺则为高手,解经则成儿戏!又如书坊伪《端木诗序》、《申培诗传》,其书窜乱删削,至为陋劣!既明知其伪,乃又摘论其中数条,以为义可兼存。似此犹可存,则又何不可存!大抵纪氏喜记杂书,好行小慧,于史学辞章尚有微长,至于经说非其素业,故于各经论述,几不知世间有博士,何论孔子!时贤推尚纪氏,故略发其说于此。大致悠谬者多,不足与细辩也。
国朝雍乾以后,郑学盛行。误信孔氏“疏不破注”之邪说,宁道周、孔错,不言马、郑非。积习移人,牢不可破。嘉、道以后,龚、李诸贤,始昌言攻之。然亦如晋王子雍,一生专与郑为难,乃全不得其病痛所在。考郑学自魏晋以后,盛行千余年,其人人品高,号为经师完人。至细考其著作,实不见所长。《诗》、《书》二经,推《周礼》以为说,强四代经文以就其误解之《周礼》,固无论矣!平生著述,三礼为优,《周礼》又其本中之本。《大行人注》言:周之疆域方七千里,天子以方千里者一为王畿,州牧各得方千里者六。以一州牧大于天子五倍,似此谬妄,妇孺皆知其非!《周礼》以制度为主,制度以封建为首纲,根本已失,其余均不足观。《王莽传》:莽女为后,十一媵,是天子一娶十二女。王莽晚自娶,则有百二十女。明系歆等附会误说,然经无明文,尽可改正,[郑说六乡、六遂,与《王莽传》不同,是郑君改其说。]乃造十五日进御之说。其注百事多略,惟此条最详。推考变节,无所不至!经所称“孤”,本即世子,指《春秋》齐、曹世子而言,乃以为“三孤”;经所见诸“孤”字,皆非王臣,则又伪造“大国孤一人”之说。误中又误,梦中又梦!其注《仪礼》,至以“诸公”为“即大国之孤”,“孤”何得称诸公?飨礼即乡饮酒,明知今古文“飨”皆作“乡”,何不注于题下?乃以飨礼为亡。飨礼,与乡人饮酒礼节隆杀不同。郑明知汉时所行乡人饮酒礼仪节简,为欲实《周礼》“乡”字之说,亦遂以为真乡党所行之礼。李氏但诋其破坏家法,不知即以专家论,郑君于《周礼》、《仪礼》已多不能通,又何论其于“今”、“古”相乱之旁失!考郑于各经大纲,虽多不得本旨,旧颇称其细节,如宫室、衣服仪节,实为精密,然大端已误,细节殊无足取。且进而考其细节,亦多因强附《周礼》而误。余学专欲自明,不喜攻人,但郑空负盛名,实多巨误。后生以之为天人,望洋而叹,莫敢考索。故由郑学入手者,如入迷途,久而迂谬成习,以所注之书,无一明通之条,后人读之,如饮迷药。为后贤祛疑起见,但一言之,以示其例耳。近来谈学校者,力求简约,为士人省力,以为读西书之地。观诸家昕列诸书,仍无门径、条理。过简,则谓日月可完;少繁,则老死不能尽。且所列近人义疏,沈没于声音训诂,即使背诵如流,其于致用,奚啻千里!西人谓海王星光十二年方至地球,从诸贤仰望孔子,恐十二年其光仍不能到,以相去不止海王与地球之远也。
近贤论述,皆以小学为治经入手,鄙说乃易以《王制》。通经致用,于政事为近;综大纲,略小节,不旬月而可通。推以读经、读史,更推之近事,迎刃而解。《劝学篇》言学西艺不如西政。近贤声训之学,迂曲不适用,究其所得,一知半解,无济实用,远不及西人之语言文字,可俾实效。读《王制》,则学西政之义,政高于艺。如《段氏说文》、王氏《经传释词》、《经义述闻》,即使全通其说,不过资谈柄,绣槃帨,与帖括之墨调滥套,实为鲁卫之政,语之政事经济,仍属茫昧。国家承平,藉为文饰休明之具,与吟风嘲月之诗赋,事同一律,未为不可。若欲由此致用,则炊沙作饭,势所不行。释家有文学派,声训之训,正如《龙龛手鉴》、《一切经音义》,枝中之枝。从《王制》入手,则如直指心原,立得成果。以救时言,《王制》之易小学,亦如策论之易八比试帖也。[非禁人治训诂文字,特不可锢没终身耳。]
阮刻《学海堂经解》,多嘉、道以前之书,篇目虽重,精华甚少。一字之说,盈篇屡牍;一句之义,众说纷纭。盖上半无经学,皆不急之考订;下半亦非经学,皆《经籍纂诂》之子孙。
凡事有末有本,典章流别,本也;形声字体,末也。诸书循末忘本,纤细破碎,牛毛茧丝,棘猴楮叶,皆为小巧。即《诗经》而论,当考其典章、宗旨,毛、郑所说相去几何,而辩论其异同之书,层见叠出。“乐”之为乐、为疗,“永”之为羕、为泳,有何关系,必不可苟同?以《尚书》论,“今”、“古”二家,宗旨在于制度,文字本可出入。不问辞,专考字;不问篇,专详句;说《尧典》二字三万言,询以羲和是何制度,茫然也。近人集以为《汇解》,一字每条所收数十说,问其得失异同之故,虽老师宿儒不能举。又如用其法以课十,一题说者数十百人,纳卷以后,询以本义究竟如何?旧说孰得孰失?论辨异同之关系何在?皆茫然不能对。盖尝蹈没其中十数年,身受其困,备知其甘苦利害,以为此皆不争之辩,无用之学,故决然舍去,别求所以安身立命之术。积久而得《王制》,握纲领,考源流,无不迎刃而解。以之读群经,乃知康庄大道,都会名区,绝无足音。考求旧游之车辙马迹,亦不可得,徒见荆棘丛中,穷隘巷港,积尸如麻。非黑暗不见天日,则磨旋不得出路,父子师弟,相继冤屈,而不自悟其非。盖得其要领,则枝自明。且悟其旨归,文字可以出入。苟循枝委,则治丝而棼。予深入网罗,幸而佚出,举覆败以为后来告,愿不似余之再入迷人也。[为今之计,以人才为主,不愿天下再蹈八比之理学、音训之汉学,以困人才。]
初以《王制》说《春秋》,于其中分二伯、八伯、卒正、监者,同学大哗,以为怪诞;师友讥讪、教戒不一而足。予举二伯、方伯,《穀》、《公》传有明文。或乃以为《穀》言二伯,但可言二伯;《公》言方伯,但可言方伯。积久说成,乃不见可怪。近日讲《诗》、《易》,亦群以为言,不知实有所见,不如此万不可通。苟如此,则证据确凿,形神皆合,因多有。后信《诗》说,改名“齐学”,自托于一家,亦以“大统”之说,《齐诗》甚多。非积十数年精力,尽祛群疑,各标精要,不能息众谤而杜群疑。昌黎为文,犹不顾非笑,何况千年绝学,敢徇世俗之情?又初得一说,不免圭角崚峋,久之融化锋锷,渐归平易。使能卒业,如三传则安置平地,任人环攻。世俗可与乐成,难与图始。自审十年以后,必能如三传之化险为夷,藏锋敛刃,相与雍容揖让,以共乐其成。不敢因人言而自沮也。
卢、郑之学,专以《周礼》为主,因《王制》与之相迕,故卢以为博士所造,郑以为夏殷礼。学者不知为仇口之言,深信其说,入于骨髓。窃治经以求实用为归,违经则虽古书不可用,合经则即近人新作亦可实贵。郑君斥《王制》为古制,本为祖《周礼》以驳异己,乃其《周礼注》内外封国,本经缺略,反引《王制》以补其说。《左》、《国》、《孟》、《荀》,以周人言周制,莫不同于《王制》,与《周礼》迕。北宫铸明问周制,孟子答与《王制》同,则何得以为夏、殷制?盖因畿内封国,二书各举一端,孟子所举上中卿、上中大夫、上中士,《王制》则专指下卿、下大夫、下士。互文相起,其义乃全,[《王制图表》中,立表已明。]使二书同文,反失其精妙。说者乃谓《王制》误钞《孟子》。此等瞽说,流传已久,虽高明亦颇惑之。此经学所以不明也。且郑因《王制》异《周礼》而恶排之,不知二书不同,亦如《孟子》之异《王制》。《周礼》、《王制》,分主“大小”二统,互文相起,妙义环生。亦如《孟子》、《王制》,妙在不同,彼此缺文,以互见相起。《周礼》非用《王制》大纲,且多缺略不能备。本骨肉至亲,乃视等寇仇,此东汉以下所以无通才子。之所以不敢苟同昔贤者,正以见二书合通之妙。兄弟夫妇,形体相连,同室操戈,互斗何时了也!
王刻江阴《续经解》,选择不精,由于曲徇情面与表章同乡。前半所选,多阮刻不取之书,故精华甚少。后半道、咸诸书,颇称精要。陈氏父子《诗、书遗说》,虽未经排纂,颇伤繁冗,然独取“今文”,力追西汉,魏晋以来,无此识力。邵《礼经通论》以经本为全,石破天惊,理至平易,超前绝后,为二千年未有之奇书。考东汉以来,惟经残秦火一说。为庠序洪水猛兽,遗害无穷。刘歆《移书》,但请立三事,广异闻,未尝倡言六经为秦火烧残。“古文家”报复博士,乃徐造博士六经不全之说。[详《古学考》。]妄补篇章,虚拟序目,种种流毒,原是而起。且自经残一说盛行,学人平时追憾秦火,视诸经皆为断简残篇,常有意外得观全文之想。其视经已在可增可减、可存可亡之例,一遇疑难,不再细考求通,有秦火一说可以归狱。故东汉以下,遂无专心致志,推究遗经之人。残经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安知所疑所考者,不适在亡篇内?故经残一说为儒门第一魔障!余因邵说,乃持诸经皆全,亦备为孔修。盖授初学一经,首饬之曰:经皆全文,责无旁贷。先求经为全文之所以然,力反残佚俗说,然后专心致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专一之余,鬼神相告。故学者必持经全,扎硬营,打死仗,心思一专,灵境忽辟,大义微言,乃可徐引。故予以邵书为超前绝后,为东汉下暗室明灯。[郑以飨礼为亡,不知“飨”即本经之“乡饮酒礼”。别有《飨礼补释》一卷。]
初刊《今古学考》,说者谓为以经解经之专书。天下名流因本许、何,翕无异议。再撰《古学考》,外间不知心苦,以为诡激求名。尝有人持书数千言,力诋改作之非,并要挟以改则削稿,否则入集。一似真有实见,坚不可破者。乃杯酒之间,顿释前疑,改从新法,非《庄子》所谓是非无定,盖马、郑以孤陋不通之说,独行二千年,描声绘影之徒,种种呓梦,如涂涂附。自揣所陈,至为明通。然我所据,彼方持以自助,何能顿化?彼既入迷已深,化虚成是,举国皆狂,反以不狂为狂。然就予所见,海内通人,未尝相迕。盖其先饮迷药,各人所中经络不同,就彼所持,一为点化,皆反戈相向。历考各人受病之方,投之解药,无不立苏。但其积年魔障,偶尔神光,何能竟绝根株?一曝十寒,群邪复聚,所持愈坚。又或如昌黎《原毁》,争意见不论是非,聚蚊成雷,先入固闭,自乐其迷,愿以终老。当此,惟啜糟自裸,和光同尘。盖彼无求化之心,不能与之庄语。万物浮沈,各有品格,并育并行,何有定解哉!
通经致用,为儒林之标准。汉儒引《春秋》折狱,立明堂,议辟雍,各举本经以对。博士明达政体,其官多至宰辅。余既立《王制》,以扫一切支离破碎无用之说、不急之辨。以《王制》为经,以《典》、《考》诸书为之传说。习《王制》者,先考《通典》,《通典》既通,然后再为推广,提纲挈领,期年即可毕功。《通典》先经后史,源委分明,经史精华,皆在于是。《典》、《考》之学,尤以《舆地》一门为先务。所有职官、封建、井田、学校、选举、兵制、食货,治法大端,舆地在先,而后诸政因舆地而起。古今解经,必先疆域一门,而后诸事随之而立。说《春秋》、《尚书》者,必先考《禹贡图》;说《诗》、《易》者,必先考《车辐图》。今于上卷附《禹贡图》,下卷末附《车辐图》以示学人入门之捷径。《春秋》、《尚书》,皆所以明五千里内之政事;《诗》、《易》,皆所以明方三万里之政事。《典》、《考》既通,如有余力,各随所近,推之别门。不能旁及,但明《典》、《考》,亦不失为通儒。
古人读书,有阙疑、存疑两条,所以爱惜精力,使得专心要理。诸葛武侯读书,但观大意,政事文章,超前绝后,盖以此也。近贤不务大纲,喜矜小巧,如孔子生卒考,旧有两说,参差不同,苟通其意,数言可了。孔氏著为专书,海内矜为秘本,转相传刻,学者阅读已毕,询其所以然之故,诸说纷纭,迄不能明,是有书如无书也。近人《长江图说》,以文字说古地名,辗转附会。苟用其法,虽以《禹贡》全域说在蜀亦可,俗谑所谓“山水迁居”者也。
寿阳祁相国约诸名士,以其先人“祁奚字黄羊”命题,使各撰一篇。诸名士以声音通假说之,将三字互相改变,至数十说,迄无定解。苟用其法,无论诸人各衍一说,使一人操笔,衍为数十百说,亦数日可成。此真所谓画鬼神为儿戏。在寿阳几于玩弄其先人。乃互相传刻,以为美谭。经传草木鸟兽,既今古变种异名,又南北方舆同异,专好矜奇炫博,漫衍鱼龙,即如九谷养生之原,人所易知。《九谷考》演为图说,集成卷帖,说者竟茫然不能指实。邵氏《尔雅》有阙疑不说之条,郝氏乃举其阙略者,悉为衍说。当时以郝氏晚出,后胜于前,积久考其所补诸条,实恍惚无实用,故近人转谓邵胜于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使纲举目张,未为不可。乃诸家谦让未遑,以识小自居,谬种流传,遂以小加大,若天地至要至急之物无过于此。不知《典》、《考》之学,纲领最为详明,苟得要领,事半功倍。诸贤所望而生畏者,乃实简要;所择居之下流,乃实万难。此等不急之辩,无用之学,《庄子》比之棘猴楮叶。余于《周礼凡例》,标《阙疑》一门,凡一切古有今无,及古法失传之事,皆存而不论。削除荆棘,自显康庄,不再似前人之说梦铃痴也。
汉人“今”、“古”二派,“今”作,“古”述。窃以述为主《左》、《国》,作为主《列》、《庄》。考《公》、《穀》说经,直称“传说”,以经主孔子,以传主先师。称心而谭,自我作古,此博士专主孔子制作六经之本旨也。其弊也悍肆游移,《左》、《国》立说以矫之,务以各经归之古人。《易·文言》之“四德”,《春秋》之“义例”,《论语》之“克己复礼”之类。有孔子明文者,皆归之春秋时人,如穆姜、申须、子产、叔向之类,班氏所谓“不以空言说经”者也。“古学”专主此派,举六艺一概归之古人。至于《列》、《庄》,则以六经为刍狗,诸书为糟粕。托辞诋讥,其实所诋,非实孔子,盖谓《左》、《国》所言之孔子。如《左》、《国》以孔子为传述家,杂取皇帝、王伯旧事陈言,收藏传述,如昭明之《文选》、吕东莱之《文鉴》,拾人牙慧,不得与于作者之林。六艺分崩瓦解,残脱割制。如近人经说,于删《诗》、修《春秋》、序《书》,皆攻其说而不信,以六经皆原文,于孔子毫无相干,然其弊也庸昧颟顸。二说辟分两门,互有利弊。《庄》、《列》之说为微言,《左》、《国》之学为大义。“古文家”孤行于余年,其害于学术政事与八股等。经始萌芽,行之既久,不能无弊。经说有文质相救之法,文敝继以质,质敝继以文。当其文质初改之日,弊已深,不能不改,亦不敢谓所改者之无弊。阴阳寒暑,循环反复,相反相成。盖《左》、《国》大义近于文,《庄》、《列》微言近于质。中国文法二千余年而易以质,“古文”之说亦二千余年而易以“今”。事实相因,宗旨亦相同也。
经学与史学不同:史以断代为准,经乃百代之书。史泛言考订,录其沿革,故《禹贡锥指》、《春秋大事表》,皆以史说经,不得为经学。读《禹贡》,须知五千里为百世而作,不沾沾为夏禹之一代而言,当与《车辐图》对勘。详内八州,而略要荒十二州,以《禹贡》沿边要荒不更别立州名之内。外十二州山水部属,实附见于内八州。中九州惟豫、兖不见“夷”字,夷蔡皆要荒小服,附见边州,非谓内州之夷。其叙九州,用大乙行九宫法,始东北,终西北,每正方见岳名,余附岳名以见。徐牧附东岳,诸州可例推。五服加三即为九畿图,九畿三倍乃为《车辐图》。《春秋》以九州分中外,是《春秋》以前,疆域尚未及三千里。《春秋》收南服,乃立九州,不及要荒,《尚书》乃成五千里定制。“周公篇”又由海内以推海外,此皆《禹贡》之微言大义。胡氏概不详经义,泛泛考证,故以为史学,而不足以言经学。
经书以物、理为二大门,《尚书·禹贡》为物之主,《洪范》为理之本,以《禹贡》为案,而以《洪范》推行之。《禹贡》略如汉学,《洪范》略如宋学。一实一虚,一物一事。[《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据《禹贡》以言物,乃知汉师破碎支离之不足以为学;据《洪范》言理,乃知理由事出,宋人空虚惝恍之不足以为学。《尚书》此二篇,与诸篇体例不同,乃群经之总例,不但为《尚书》发。以此立学,明白简要,与汉、宋同床异梦。
《古制佚存凡例》与《春秋时人载记》,以传皆言清行浊,故于古制分新旧例。凡古事与经不同者,皆为真古事,以《礼》、《乐》二经出于孔修,如同姓昏、三年丧、亲迎、丧服、烝报诸条,其明证。箌室主人引东昏、齐高、隋炀为据,谓《礼》《乐》已定之后,未尝无怪诞狂乱之人。窃以拟非其伦,所引诸人,皆后世所谓人面畜鸣,亡身丧家,当时群相叱怪,后世引为大戒。若周穆王、齐桓公、鲁昭公、哀公、子张、子贡所行所疑,何得以恶鸱怪兽相比伦!礼丧必去官,《春秋》记鲁大夫,父死,子即服事出使;礼不世卿,列国卿大夫几无不世者。在当时为通行,与高澄、东昏、隋炀,千万中不得一二者过殊。因其相攻,本义愈显,故予以春秋以前之中国,即今日之西人。如齐桓姑姊妹不嫁者七人,卫宣、楚灵上烝下报者,西人近绝无其事。盖其通商已近三百年,耳濡目染,渐革旧俗。今日之西人,实较春秋前之中人为文明,是古非今,俗说与情事正相反。
“古学”祖刘歆,以周公为六艺主,孔子为传述家,所言事事与《移书》相反。盖《移书》本用博士旧法,以六艺归之孔修,首以微言大义归之孔门。若如马、郑诸家,既不主孔子,更何有微言大义之可言?每经皆有义例,在文字之外,如数术之卜筮,以及铁板数、《青囊经》,皆别有起例,在本书之外。不得本例,但望文生训,如何能通?不惟经说,即李义山、吴梅村诗集,作注者必先于本文之外,详其时事、履历、性情、嗜好,并其交游赠答,当时朝廷盛衰、政辅忠佞,然后能注。区区后人文诗,千万不足与经比,犹于文字外,无限推索,方能得其本旨。乃东汉以下之经学,则不必先求本师,预考文例,但能识字解义,按照本文,详其句读,明其训诂,即为经说。真所谓望文生训,不求其端,不竟其委,但能识丁,便可作传。除《公羊》外。今所行之十二经注疏,一言以蔽之曰:望文生训而已!靳注《吴集》,相去未远,文字之外,究心实多。以今日初识笔画之童蒙,说古昔圣神之微旨,而谓如盲词市簿,一见能解,一闻能知,岂不哀乎!学者亦尝假四字以为说,实则阮王二刻,能逃望文生训者,宁有几人?盖欲求义例,必先有师;不能得师,必先于各经先师传说义例,未读经先考之至精至熟,然后可以读经。此法久绝,合宇内老师宿儒,谁能免此弊?刘歆初言微言,后力反其说。愿学者读汉臣刘歆书,勿用新室刘秀颠倒六经之法也。
井研庚子新修《县志》,所撰《四益丛书》,备蒙采入《经籍志》,四部共百四五十种。参用《提要》及《经义考》之例,序跋之外,别撰提要。子姓、友朋、及门分撰者,各录姓名。先曾为《序例》,志本以文繁,多从删节。又家藏本如《楚词文集》之类,续有增补。《诗》、《易》二经,旧说未定,亦多删改。然庚子以前所有著述,《县志》详矣。家藏本存以待改,将来刊刻必与《志》本有同异,然“小”、“大”二统规模,《志》本粗具矣。
宋、元、明理学家皆有《学案》,予于《今古学考》外,别撰《两汉学案》四卷。西汉主微言,东汉主大义。大义主《左》、《国》,微言则主《列》、《庄》。盖《左》、《国》以孔子为述,为不以空言说经之旧法。主持此说,必须用《论语》“好古”、“敏求”、“择改”、“并行”之说。六艺虽为旧文,孔子手定,别黑白定一尊,凡沿革与不善之条,悉经删削,盖于历代美善,皆别与定一尊。如田赋取助法,夏、周皆以公田说之,而贡彻之法不取;如讥世卿,《诗》与《春秋》同书尹氏;如行夏时,四代经文皆以夏时为正,《周礼》仍为“大统”皇帝之法,以《论语》“行夏时”及“述而不作”二章,“子张问十世”章为主。择改因革,大有经营,特本旧文,即为述古。六艺合通,全由笔削,不可如东汉“古文”说经,皆文、周、国史原文,未经孔定,杂存各代,沿革棼乱。如《诗》以为旧有撰人,可也;但既编定,则编书之意,与作者不必全同。旧本歌谣,孔修后遂成为经。《书》本多,断定二十八篇,则变史为经。其与《列》、《庄》分别之处,则微言派直以六艺皆新文,并非陈迹刍狗过时之物。托之帝王,即《庄子》“寓言”。如《春秋》、《论语》所讥,皆为新制,孔子以前,并无以言立教之事,周公旧制,未传为经。故一作一述,小异大同。亦如地静、地动,昼夜寒暑,莫不相同。二说循环,互相挽救。如“古文”专以六艺属古人,不言审定折中,以新代旧,变史为经,则其病百出,万不敢苟同者也。
尝以《春秋》、《书》、《诗》、《易》四经,比于套杯,以《书》容《春秋》,以《诗》容《书》,故旧说庄子、董子,皆以《易》与《春秋》对言。原始要终,而《诗》《书》《礼》《乐》四教在其内。以《大学》比诸经宗旨,《春秋》为家,《尚书》为国,《诗》、《易》乃为天下。[《诗》为下,《易》为天,以《诗》详地球,《易》言天道。]盖以大一统言之,“普天之下”,乃为天下,则“国”字为中国之定解。以禹州为国,以王畿为家。《春秋》书王室乱,合六经论之,则“王室”为《春秋》标目。三千里为家,五千里为国,方三万里为天下,三十六《禹贡》九九畿,然后为天下,是“家室”为《春秋》标目。凡《诗》、《易》中所言室、家、王家、王庭、王庙,皆指《春秋》、《周礼》之《禹贡》九畿;所谓大家、富家,则指皇帝。凡国,如王国、南国、邦国、下国、四国、大邦之类,一国为一王,一王为一《禹贡》,以国属王,一定不移。二帝为后,中分天下,三皇乃为至尊。群经不言皇者,皆以“天”代之;凡言天下、言天子,皆为“大统”之正称。“小统”借用其说,遂失本义。以家、国、天下比四经疆域,必得此说,而后《大学》之义显,群经宗旨乃以大畅。
未修《春秋》今所传者,惟《公羊》“星陨不及地尺而复”一条及《左传》“不书”数条。学者皆欲搜考未修底本,以见笔削精意。文不概见,莫不叹惜。即今日而论,得一大例,足以全见未修之文。盖孔子未生以前,中国政教与今西人相同,西人航海梯山入中国以求圣教,即《中庸》“施及蛮貊”之事。圣经中国服习,久成为故事,但西人法六经,即为得师,故不必再生孔子。今日泰西,中国春秋之时,若无所取法,天故特生孔子垂经立教,由中国及海外,由春秋推百世,一定之例也。西人仪文简略,上下等威,无甚差别,与中国春秋之时大致相同。孔子乃设为等威,绝嫌疑,别同异。“惟名与器,不可假人”,由孔子特创之教,故《春秋》贵贱、差等斤斤致意也。《论语》旅泰山、舞佾、歌《雍》、塞门、反玷,上下通行,孔子严为决别,故讥之以起义。当日通行,并不以为僭。又如西人以天为父,人人拜天,自命为天子;经教则诸侯以下不郊天,帝王乃称天子。西人君臣之分甚略,以谋反、叛逆为公罪;父子不相顾,父子相殴,其罪为均;贵女贱男,昏姻自行择配;父子兄弟如路人;姓氏无别,尊祖敬宗之义缺焉。故孔子特建纲常,以拨其乱,反之正。“百世以俟”,正谓此耳。
此册作于戊子,盖辑同学课艺而成。在广雅时传钞颇多。壬辰以后,续有修改。借钞者众,忽失不可得。庚子于射洪得杨绚卿茂才己丑从广雅钞本,略加修改,以付梓人。此册流传不一,先后见解亦有出入,然终以此本为定云。辛丑五月十五日季平自识。
甲辰《四变记》成,以《易》《乐》诗》为哲理之“天学”,《书》《礼》《春秋》为实行之“人学”。三变“大小”,亦更精确。详于《四译馆四变记》、《天人学考》、《尚书、周礼、楚辞、山经疏证》等编。此册师席本不欲存,及门以存此踪迹,以为学者阶级,因并存之。而附记于此。受业郑可经识。
猜你喜欢 卷三十六·郑玄 卷七·汪克宽 卷三·纳兰性德 卷十一·严虞惇 卷一百五·山井鼎 卷五十一·山井鼎 卷十三·蔡卞 谷梁折诸卷二·张尚瑗 卷二十七·严粲 卷一百七十三·佚名 卷第十六·道宣 普陀洛迦新志卷七·王亨彦 第四卷·僧祐 卢至长者因缘经·佚名 卧如来·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