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三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告舍利子言。汝今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诸菩萨行。不应乐著声闻之果。何以故。舍利子。一切众生处轮回中。不生怖畏无由解脱。是故诸菩萨当起大精进。于轮回中种种化度。令怖生死出于三界。汝若唯乐声闻之果。不能起大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是故一切众生。若得值遇菩萨劝令发起精进。即得解脱生死亦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利子。过去世时有佛出世。号具足功德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佛会中有百俱胝声闻之众。有八千菩萨众。其佛寿十万岁。有二声闻最为上首。一名出现智慧第一。一名迅疾神通第一。是时具诸功德如来。于其食时著衣持钵。与诸大众前后围绕入一王城。其城名曰妙音。次第乞食。佛入城时。智慧声闻居佛右侧。神通声闻在佛左侧。余声闻众俱从佛后。诸菩萨众而导其前。复有大梵天王帝释天主护世四王及诸天众。围绕世尊入彼王城。是时城中有三童子。种种庄严于其道侧而共戏剧。是三童子遥见世尊。相好端严威德无量。光明晃曜犹如金山。仪容尊重如大龙王。见已欢喜心生恭敬。第一童子曰。汝等见此佛世尊不。于诸众生最尊最上福聚无尽。天上人间咸悉尊敬。是故我等宜共供养必获大果。共相议已。

  第一童子说伽陀曰。

  此佛一切众中尊  天上人间所应供

  我等宜伸供养事  获大果报而不虚

 

  余二童子说伽陀曰。

  我伸供养无香华  亦无种种妙供具

  但唯有此全身命  当舍供养佛世尊

 

  是时前一童子。即脱所著殊妙真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向二童子说伽陀曰。

  我今当以此璎珞  供佛如来大智尊

  愿我伸其供养已  当获无上大福聚

 

  是时余二童子。见此童子献供养已。亦各脱身所著璎珞。向一童子说伽陀曰。

  我以璎珞伸供养  一切最胜正觉尊

  发此诚心供养已  誓愿求于佛正法

 

  是时前一童子。见此二人亦献璎珞。而告之曰。汝等所作福利无量。当于佛法求何等果。第二童子曰。我愿当来得为世尊右边弟子。而得智慧第一。第三童子曰。我愿当来为佛左边弟子。而得神通第一。二童子各说所愿已。复问第一童子曰。汝善开导为我善友。汝献供养何所求耶。答曰。我所愿者。愿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具一切智放光照曜。使一切众见者欢喜发菩提心。如师子王大众围绕。如佛今日等无有异。佛告舍利子。彼三童子。如是各各发誓愿时。于虚空中有八千天子。俱发声言。善哉善哉。汝等善说此语。所希胜果决定无疑。是三童子。各持璎珞前诣佛所。尔时佛告舍利子。具诸功德如来。见三童子持诸璎珞来诣佛所。即告海慧苾刍言。苾刍。汝见此三童子不。海慧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见。佛言。苾刍。第一童子心所希求。与二童子不同。举足下足自在特尊。如转轮圣王。假使百千梵王帝释亦不能及。今来佛所开发道心。愿欲趣证无上菩提故。是三童子到佛所已。各各头面礼世尊足。各以璎珞奉上世尊。佛既受已。其发声闻心者。所献璎珞住于佛前。其发菩提心者。所献璎珞在于佛上虚空中住。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其上有无量诸佛结跏趺坐。现诸相好种种庄严殊胜无量。是时具诸功德如来即入三昧。普观诸佛如来变化之相。从其面门出种种色光。所谓青黄赤白红紫碧绿。光明普照无边世界上至梵天。映蔽日月光明皆悉不现。其光照已右绕三匝。还复世尊顶门而入。是时海慧苾刍前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缘放斯光明。惟愿世尊示我令知。佛告苾刍言汝见此二童子所献璎珞于佛前住不。苾刍白佛言。唯然已见。佛言。苾刍。此二童子为求声闻果故。乐欲趣证自利涅盘。不能发起大菩提心。苾刍。汝见前一童子。所献璎珞在于佛上于虚空中作诸变化。此人为欲趣证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故。彼二童子但乐智慧神通。不能普为利乐。是故所献供养。亦无殊胜之相。当知发大菩提心者。所作福事亦不可量。汝今宜应舍声闻心。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舍利子。彼时发大乘心童子。岂异人乎。即我身是。乐智慧者即汝身是。乐神通者即目乾连是。汝等声闻虽免轮回唯乐趣于涅盘。终不能广利众生。心等诸佛同若虚空无穷无尽。福聚无量功德无量。超过声闻缘觉境界。舍利子。汝等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时舍利子。大目乾连。大迦叶。阿泥卢驮。优波离。富楼那。须菩提等诸大声闻。异口同音作如是言。善哉世尊。善能开导。令我等发起大菩提心。世尊。当知善男子善女人。种诸善根欲求解脱者。应发广大心及广大行愿。是人当得见百千诸佛听闻正法。世尊。我等自昔已来智慧狭劣。不敢希求佛无边智。而今深自克责当发大心。譬如有人造诸不善业已。若不悔过改恶从善。无由免诸苦恼。我等声闻唯求自利。若不舍下劣心求佛智慧。终不能免无余涅盘。又如临命终人心识昏乱。于亲爱眷属不能顾恋。我等若求自利涅盘。于诸众生无心化度亦复如是。世尊当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犹如大地。世间一切众生依地而住依地而生。一切善根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生长亦应如是。尔时会中有一万人。闻佛说本事因缘。及闻舍利子说是语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摩伽陀国王。严整其驾来诣佛所。到佛会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坐于一面。是时彼王向佛合掌。一心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因何造业。造业因缘依何而住。佛言。大王。一切众生。寿者乃至补特伽罗。皆依我身见住颠倒分别。由分别故起惑造业。以造业故不得解脱。王复问言。世尊。我身见者何为根本。佛言。无明为根本。又问。即此无明孰为根本。佛答曰。不如理作意是为根本。又问。不如理作意复何为本。佛答曰。不平等心是为根本。又问。何谓不平等心。佛言。无始时来不如实知名为不平等心。又问。云何名为不如实知。佛言一切众生无始时来于无计有。是为不如实知。又问。云何于无计有。佛言。分别之法不生不实计而为有。又问。若法不生今何所说。佛言。大王。我身尚空法无所说。又问世尊。身若空者何作何住。佛言。大王。虽有所作亦无所著。又问。即此无著当云何说。佛言。无著法者如实而说是圣所说。又问。云何名为如实之说。复何名为圣所说。佛言。大王于一切法离尘离见。是真实语名如实说。如实说者是圣所说。圣所说者谓善了诸法本无所生。当如是住当如是学。是时摩伽陀国王。闻佛说法心生欢喜。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说此法实未曾有。如佛世尊以无漏智。普为利乐一切众生故说真实法。一切众生罪业所缠。而不能听受修行。我亦如是。世尊应念。我自昔来不遇善友。以不善心我亦广作诸不善业。是故不能亲近世尊听闻正法。我于深宫但乐嬉戏饮食宴乐。而于昼夜无暂厌舍。故我不能诣佛听闻正法。世尊。我今悔过自责。昔所作恶深自追想。于昼夜中未暇安乐。如负罪人常生惊怖。世尊大慈为众生父。无依怙者为作依怙。无眼目者为作引导。诸苦恼者为作安乐。诸失道者为示正道。诸贫匮者为施珍宝。其心平等而无懈倦。普能利乐无怨亲想。世尊。惟愿哀愍救度于我。我念先所造罪实怀怖惧。犹如临坠坑人唯望救拔。我恐堕于恶道之中。愿佛救护灭其罪垢解寤正法。

  尔时世尊。知摩伽陀国王。悔昔造恶深生发露。爱乐大乘甚深之法。而自思念。妙吉祥菩萨智慧辩才能为敷演。是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力知佛心念。即告摩伽陀国王言。大王当知。妙吉祥菩萨辩才无量智慧无量善说法要。必能为王宣说正法。令王开解获大安乐。宜伸求请于王宫中。饭食供养利益无量。复令王舍城中一切人民。瞻礼赞叹见闻随喜。种诸善根获殊胜福。是时摩伽陀国王。如尊者语。即前白妙吉祥菩萨言。菩萨大慈哀愍我故。就于宫中饭食供养。惟愿今时哀受我请。是时妙吉祥菩萨告其王言。我受王请当如王愿。王发胜心我已受供。乐欲听法我当宣说。大王。当于一切法无所著为王说法。于一切法无疑惑想为王说法。于一切法不著三世相为王说法。于一切法不以声闻缘觉涅盘为寂灭相为王说法。王白妙吉祥菩萨言。善哉希有。惟愿菩萨哀愍我故。与诸大众同受供养。妙吉祥菩萨言。大王且置是语。如王以饮食衣服供诸大众。为哀愍故而为供养。斯亦不为利不为福。夫供养者。于法起希有心。无作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补特伽罗等想。不著自相不著他相。是为供养。当观诸法无取无蕴处界。无内无外。不在三界非离三界。亦无善亦无恶。无乐欲无厌舍。非世间非出世间。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轮回非寂灭。若如是者是为供养。王复白妙吉祥菩萨言。菩萨哀愍利乐我故愿受供养。妙吉祥菩萨言。大王当不求利乐无所哀愍。是心无所著。无动无转。无赞无毁。无取无舍。无求利乐。无所哀愍故。法法平等而无所得。是名受供。大王。若如此者是真利乐。王白妙吉祥言。法本无相而无动作。我献供养亦应如是。妙吉祥言。空性无相亦无动作。求法者无想无愿。无行无作。亦非无作。何以故。大王。诸法自性本无所动。亦无有作。众生自性本空。三业无所动作。大王当观一切行皆悉无作。了一切法自性空故。王言。诸行造作云何名无。妙吉祥言。大王。如过去法已灭。未来法未至。现在无所生。诸行有为亦复如是。所以不著三世皆无常故。法无增亦无减。大王。当于诸行如是了知。王言。圣道烦恼二法平等不。妙吉祥言。此二平等亦无增减。大王。日光出时与暝合乎。王言不也。日光出时众暝皆遣。妙吉祥言。日光出时。而彼众暝当归何处。王言。而彼闇暝亦无所往。妙吉祥言。烦恼圣道亦复如是。此二不相待。亦不增不减非住非不住。大王。烦恼平等圣道亦平等。此二平等故诸法皆平等。大王当知。烦恼性空亦无所住。以烦恼故而得圣道。得圣道故无复烦恼。是故此二不增不减亦无差别。王言。烦恼圣道从何所生。妙吉祥言。从心所生。心若不生烦恼无复生。烦恼不生圣道无复生。是故当知烦恼如是观。圣道亦如是观。如是观已则心无所得。王言。圣道之法归于涅盘乎。妙吉祥言。不也。诸法无来去。涅盘亦如是。王言。圣道当云何住。妙吉祥言。圣道如是住。王言。圣道得非戒定慧之所住耶。妙吉祥言。诸法无行无相离诸戏论。若戒定慧者是即戏论。有行有相不应如是住。如是住者非住非不住。圣道亦如是。王言。所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菩提行者得圣道乎。菩萨言。修菩提者无有少法可得。菩提道者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常非无常。非净非秽。无轮回可厌。亦非涅盘可证。是故一切法皆不可得。圣道之法亦不可得。王复白妙吉祥菩萨言。善哉大士甚为希有。善说法要我悉信解。然我诚心敬办供养。当以饮食供诸大众。菩萨今时赴我所请。妙吉祥言。食无所作施无所受。施者受者无二无别。王已诚心当受王供。尔时世尊告妙吉祥菩萨言。今正是时受王所请。当为多人作大利益。妙吉祥菩萨前白佛言。我今承佛圣旨已受王请。当与大众同受供养。

  尔时摩伽陀国王知妙吉祥菩萨受其请已。心生欢喜得大安隐。礼敬世尊及妙吉祥菩萨并诸大众。然后诣尊者舍利子所问尊者言。妙吉祥菩萨将受我供。同来菩萨其数几何。舍利子言。当与五百大菩萨众同赴王会。是时摩伽陀国王。先还宫中严饰广殿。令诸给使者皆精洁其心。备办种种上味饮食。罗列幢幡珍妙宝盖。散诸妙华焚种种香。真珠璎珞尽其华丽。敷设五百座位。复于王城令严治道路散华烧香。无诸尘秽清肃其道。是时城中人民闻妙吉祥菩萨赴王宫中受王供养。皆生欢喜一心渴仰。各以香华伺其道侧。

  尔时妙吉祥菩萨于初夜分作是思惟。我于来晨赴于王请。同我往者菩萨众少。今当往诸佛刹请诸大菩萨众共赴王宫庄严胜会。我若为王说法。彼诸菩萨能作证明。作是念已即于本处隐身不现。经须臾间。东方过八万佛刹到一世界。名曰常声。佛号吉祥声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现在说法。为诸菩萨说大乘法。彼诸菩萨皆是不退转地。其佛刹中有七宝树。出种种华果。其树枝叶常出微妙音声。所谓赞佛声赞法声。赞不退转地菩萨之声。常出如是三宝之声。是名常声世界。妙吉祥菩萨既到彼已。诣吉祥声如来前。头面礼足而白佛言。我自娑婆世界故来至此。为受摩伽陀国王请于宫中饭食供养。为菩萨众少故。来请诸大菩萨上士。来晨与我同赴王宫受其供养。令彼一切众生咸受其福。惟愿世尊。敕诸菩萨令受我请。

  尔时吉祥声如来即告八万大菩萨言。善男子。今妙吉祥菩萨。来请汝等往彼娑婆世界赴摩伽陀国王宫中饮食供养。汝今当往同为佛事。是时诸菩萨如世尊敕即当奉行。于是妙吉祥菩萨。礼辞吉祥声如来。与八万大菩萨隐身不现。即还娑婆世界到本住处。是时妙吉祥菩萨与诸菩萨共相坐已。即告诸菩萨言。我有法门名大总持。今为诸大士分别演说。云何名总持法门。所谓乐欲趣证总持法门者。当住正念心不散乱离诸痴恚。于一切法智慧通达。行如来道得辩才门。住于无相入一切法总持智门。相续圣道而能任持三宝。有所言论无有滞碍。善解一切众生语言。若有论难而为分别。于大众中心无怖畏。所有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乃至帝释梵王。下至傍生异类之属。种种言音差别。而能随彼种种言音而为说法。善知众生根性利钝随类得解。诸根清净离诸邪见。平等安住总持法门。不著世间八种违顺之法。圆满一切出世善法。为诸众生说其行业因缘果报。令其得大安乐。于一切处智慧通达。能令众生去除重担。心无忧恼知法自性。随根演说应病之法。令起精进获诸善利。菩萨心生欢喜不望果报。所有善根但为回向一切智故求一切智。普为利乐一切众生。于六度行悉能成就。施行圆满回向一切智。戒行圆满回向众生令其安乐。忍行圆满得佛相好。庄严具足。精进圆满成熟一切善根。禅定圆满得相应法自在无碍。智慧圆满通达一切法。于自在离诸过失。诸善男子。如是总持法门。得此法门已无所忘失。总能任持一切智故。

  复次善男子。总持法门。复能受持一切法。所谓了一切法。空无相无愿。无动无作。离其分别。不生不灭非断非常。非有非无不来不去。非成非坏非聚非散。非有性非无性。非有想非无想。离其戏论。非我人众生寿者补特伽罗。无取无舍。非见非闻非觉非知。是名受持一切法。

  复次善男子。又总持法门。谓持一切法自性空故。如梦所见如水泡。如阳焰如虚空等。又能持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寂灭等自性无作。无乐无苦无得无证。又总持法门。譬如大地能持世间。无大无小悉能持之亦不懈倦。菩萨摩诃萨得总持法门亦复如是。为众生故发菩提心。摄诸善根不令散失。虽经阿僧祇劫无暂懈退。又如大地能育养万物。得总持菩萨能化利一切众生故。又如大地能生草木滋养众生。其得总持菩萨能生一切善法利益众生。又如大地不增不减。任持万物无高无下。其得总持菩萨心亦如是。不增不减任持众生无怨亲想。又如大地受其甘雨终无厌足。其得总持菩萨爱乐听受佛菩萨法曾无厌足。又如大地能持一切种子。依时生长终无休息。其得总持菩萨能持一切善法种子。依时生长亦无休息。又如世间勇猛之士。威力强盛能伏他军。其得总持菩萨具大精进。神通威德能伏魔军。又善男子当知。一切法自性无忘无所记念。是常无常。是苦是乐。是净不净。是我无我。是有情非有情。是寿命非寿命。是补特伽罗非补特伽罗等。总持法门亦复如是。亦无记念。诸法离二相故亦无所忘。又善男子。总持法门。如虚空任持大地无所持想。总持一切法无所持相。又如日光照曜一切相。总持能观照一切法。又如众生能持一切烦恼种终无散失。总持法门能持一切法亦不散失。又如诸佛菩萨记心轮。能转一切众生心意。而无能转相。总持法门持一切法。亦无能持相。诸善男子。如前所说种种譬喻无有穷尽。诸法无穷尽。总持法门亦无穷尽。无量无边如虚空故。是时妙吉祥菩萨说此法时。会中有五百菩萨摩诃萨。得大总持。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三

猜你喜欢
  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下·佚名
  卷第五十三·德清
  严菩提场品第二十·佚名
  禅灯世谱后序·道忞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七·佚名
  第五十七章 征服鲁哈那之敌·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十·介庵悟进
  法来闿士品第二十九·佚名
  跋·代智旭
  卷第九十九·霁仑超永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下·佚名
  卷第七·道忞
  卷之三·纪荫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五十四·彭定求

        卷154_1 【江有枫一篇十章】萧颖士   江有枫,其叶蒙蒙。我友自东,于以游从。   山有槭,其叶漠漠。我友徂北,于以休息。   想彼槭矣,亦类其枫。矧伊怀人,而忘其东。   东可游矣,会之丘矣。于山于水,于庙于寺,

  • 卷四十九·阮阅

      ●卷四十九·奇怪门下  卖墨者潘谷,予不识其人,然闻其所为非市人也。墨既精妙而价不二,或不持钱米求墨,不计多少与之,此岂徒然者哉!予尝与诗云:“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山。”一日忽取欠墨钱券焚

  • 提要·元好问

    【臣】等谨按唐诗鼓吹十卷不着撰人名氏据赵孟頫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国朝常熟陆贻典题词则据金史隠逸传谓天挺乃好问之师非其门人又早衰厌科举不复充赋亦非中书左丞颇以为疑案王士祯池北偶谈曰

  • 卷一百九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九十四琴石类五言古司空主簿琴席      【唐】韦应物烟花方散薄蕙气犹含露淡景发清琴幽期黙云悟留连白雪意断续廻风度掩抑虽巳终忡忡在幽素七言古问支琴石        

  •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赵尔巽

      ◎地理三   △吉林   吉林:古肃慎国之域。明初,奴儿干都司地,领卫百八十四、所二十。后为长白山三部、扈伦四部所属辉发、乌拉、叶赫,兼有哈达北境及东海部地。清初,建满洲城于俄漠惠之野鄂多理城。顺治十年,置昂邦

  • 第十六回 老佛爷安抵故乡·德龄

    我们一进了东三省,因为灵感上的作用,似乎觉得空气中,已换了一种和先前不同的气息;再望车外看看,那些田野的景象,也似乎觉得有些异样。然而要是真的教我说出它们毕竟有什么特异之点,那也就回答不出来了!总之,这种感觉,凡在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万历二十二年十月乙巳朔以孟冬享 太庙遣定国公徐文璧恭代○皇极门给赐百官二十三年大统历颁行天下辅臣及日讲官特赐历有差○差御史周维翰巡按福建○丙午 孝洁肃皇后忌辰遣官祭 永陵○丁未大学士赵志皋催行取各官谓

  • 古镜新记三·胡兰成

    古镜新记三昔人的笔记小说里有这样一则,我讲给爱玲听过。是一武弁奉命去他乡别县投递公文,宿夜店的人与他说楼上的房间有怪气,但是他不怕。半夜里果然一黑衣者进来,他与之格斗,黑衣者大呼二斑,即又有一物冲来,格斗声益急,移时

  • 石显传·脱脱

    石显,孩懒水乌林答部人。金昭祖用条教约束各部落,石显嚣张不受制约。当昭祖在逼刺纪村去世,部人送昭祖灵柩回归,到孩懒水的时候,石显与完颜部的窝忽窝相邀拦路,突然攻击护灵人而夺去了昭祖灵柩,并扬言说:“汝辈认为石鲁是能人

  • 钱德洪传·张廷玉

    钱德洪,名宽,字德洪,后改字洪甫,号绪山,余姚人。王守仁自辞尚书职归还故里,德洪同数十人去拜门下求学。其后,四方学子相继而至。嘉靖五年(1526)赴京会试,但未参加廷试便回家了。七年冬,同王畿赴京参加廷试,闻守仁逝世,便奔丧至贵

  • 卷十·徐自明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宋宰辅编年录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録卷十  宋 徐自明 着哲宗元佑五年【庚午】二月庚戌文彦博罢太师平章军国重事致仕【为守太师开府仪同三司河中兴元尹充护国军山西南道节度使致仕】

  •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晏婴

    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 开元释教录卷第九·智升

    总括群经录上之九(大唐传译之余)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一卷(一名八曼荼罗经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大周录)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一卷(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大周录)阿吒那智经一卷(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续高僧传) 

  • 总目·即非如一

    即非禅师全录总目卷第一道影赞(郑溥元)序(沈廷文 林宾)圣寿山崇福禅寺语录卷第二广寿山福聚禅寺语录卷第三升座小参秉拂卷第四法语卷第五举古拈古卷第六颂古代古答古卷第七机缘答问卷第八赞卷第九赞卷第十赞卷第十一

  •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

    《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收录的四篇对话录,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著。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通过记述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柏拉图发展了他的哲学。同时,也向

  • 范忠宣集·范纯仁

    18卷,《奏议》2卷,《遗文》1卷,《补编》1卷,宋范纯仁撰。康熙丁亥其20世孙时崇与仲淹集合刻行之。该集收赋2篇:《秋风吹汝水赋》、《喜雪赋》。其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明裔孙惟一校刊本、宋刊本、元天历本、明万

  • 石屋余瀋·马叙伦

    随笔集。马叙伦著。上海建文书店1948年7月出版。收清末民国以来轶闻掌故133则。其中如《中外日报归官办之经过》、《浙江最初之师范生》、《清季杂志》、《元椠琵琶记》等谈及了翁同龢、曾国藩、盛宣怀、袁世凯、章太

  • 六壬论命秘要·佚名

    凡论人富贵贫贱寿夭,只看身命,更以干支用神,相生相合则命吉,如克害则命凶也。如身命旺相遇酃神良将生扶合助而不来刑克害者,必主其人有富贵福寿。若休囚无气,更遇凶神恶将克制,必主其人非夭即贫,无造化之人也。大忌身命空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