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六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六卷

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成就舍心者。问曰。以何义故。说持戒后次说成就舍心。答曰。以见作他利益力故。此明何义。以菩萨持戒依持戒故得生善道。虽成就舍心而无具足资生。若尔不能作他利益。又复不能成就诸余一切功德。何以故。为他利益摄取世间。而彼菩萨利益他时离舍财物。不能成就。以是义故。依他利益说持戒。后次说成就舍心。又复有义。持戒舍心迭共相依互为利益。以彼持戒能益舍心。舍心亦能利益持戒。以是义故。次持戒后说成就舍心。又离持戒故生恶道中。舍心不能受于果报。如相应果则不能得具足现前。而持戒人生善道中。舍心则能受于果报。如相应果具足现前。以是义故。持戒于舍能作利益。舍心亦能利益持戒。以持戒人生善道处。无资生故。则为贫穷苦恼所逼。虽生善道即名恶道。成就舍心生善道处。于作自利及他利因。是故施能利益持戒。又以修行次第义故。此明何义。菩萨为欲利益众生修行义故。如是次第欲自取勘等口言功德先住持戒。次后依于不损害心起大慈悲心。为他作利益法施资生施。如彼众生可化摄取。又施等法能庄严戒故。此明何义。菩萨摩诃萨以施等法庄严持戒故。能成就种种胜果。如如来娑伽罗龙王所问经中说。龙王。菩萨摩诃萨离杀生故。能起布施则得成就大富资生不可破坏得长寿命。行菩萨行过诸世间所恼恶事。如是等龙王。十善业道亦复如是。布施庄严十善业道。成就大利益。持戒庄严十善业道。成就一切佛法愿。忍辱庄严十善业道。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妙音声。精进庄严十善业道。成就佛法降伏一切诸魔怨敌。思惟庄严十善业道。成就闻慧思慧修慧坚固清净。般若庄严十善业道。成就离诸邪见。慈心庄严十善业道。成就不害一切众生心。悲心庄严十善业道。成就不舍一切众生心。喜心庄严十善业道。成就修行佛法不怯弱心。舍心庄严十善业道。成就远离爱心憎心。四摄庄严十善业道。成就教化一切众生心。问曰。舍义云何。答曰。对治贪着五阴及以资生。起慈悲心为摄受彼利益他行。不着因果等法。住持修行名为舍义。问曰。应说舍成就义。云何菩萨舍成就。答曰。菩萨远离自取乐行名舍成就。此义云何。又外道人求自取乐行于布施。彼外道人为自身舍虽广行施而爱境界心之所缠故。果报微薄。又声闻辟支佛人虽不求世间乐果报事。而心毕竟取于涅槃。舍利众生但取涅槃乐。是故施等业道功德。虽少为他而毕竟自为。毕竟专念成就自身利益果报。又菩萨摩诃萨出过一切世间。大士为利益他发起坚固大力之心。起大悲柔软所施最胜毕竟成就

又成就舍者。有六种因。何等为六。一者舍自身乐。二者观无众生。三者求无量佛法。四者摄取无量世住。五者修集无量种种善根。六者不断三宝以能成就无量果报。是名菩萨舍成就义应知。又为他利益一味心故。此明何义。世间众生多为自身弃舍利益一切众生。为求自乐为现受报为未来果施与他物。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为利益他专心一味见诸众生。贫无资财般若等法。以是义故。不着因果依法施财施。于现在世及未来世能与众生大利益事。是故菩萨摩诃萨舍成就。又复以舍随顺义故。此明何义。布施等事随顺摄取众生行故。则能摄取一切众生。作大利益事。虽为利益他事。而外道声闻辟支佛等。弃舍利益一切众生。唯为成就自身利益。菩萨摩诃萨依大慈悲心起乐利益他众生行。如菩萨所求如是成就。以是义故。名舍成就。又以依于取佛菩提起心义故。此明何义。以菩萨摩诃萨为与一切众生乐故。自求佛菩提起于舍心。见诸众生堕坠恶趣。我于现在及未来世。令诸众生离苦恼事。是故菩萨其心日夜转转为欲利益众生名舍成就。又以能摄取种种果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为欲利益一切众生种种布施。于现在世及未来世。为欲摄取一切众生取种种果。是名菩萨舍成就。如无尽意修多罗中说。求饮食者施与饮食。为命为乐为辩为色。及以为力如是等。皆悉施与又为远离邪命自活求资生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布施波罗蜜相违之法贪求资生。邪命自活等皆悉远离。如无尽意修多罗中说。菩萨摩诃萨无颠倒邪命追求资生等布施

问曰。应说清净不清净舍。云何清净云何不清净。答曰。菩萨摩诃萨依自心清净布施清净。如如来修多罗中说。有四种清净布施。何等为四。谓有布施从施主清净非是受者。如是等于彼四种清净施中。所谓施主清净非是受者。是名菩萨摩诃萨清净施。又从施者受者清净。亦名菩萨清净之施。何以故。以诸菩萨施与他物不求果报。即能施与一切众生。又求布施果报者。彼人于受者边求清净。而菩萨离果报故。一切时自身心清净。以心清净故施清净。又以远离忽然施等。此明何义。以如来修多罗中说有九种施。一者植施。二者畏惧施。三者报恩施。四者求恩施。五者学父母施。六者为生天施。七者为名称施。八者为庄严心施。九者眷属法施。为修行功德为得上义施。植布施者。谓得植福田求多果报故。又植施者。谓近眷属名植布施。畏惧施者。见一切物无常败坏宁用布施故。报恩施者。谓报恩相施。彼先施我我应还施。求报恩施者。谓求后时报恩故。施学父母施者。谓着过去修行起如是心。我父母精进常行布施。我亦如是行于布施故。为生天施者。谓求天中五欲境界故。为名称施者。为令四方沙门婆罗门等知而施故。如是七种施为智者所呵。以不清净故。又声闻辟支佛人。离世间乐求涅槃乐。如是布施亦非清净。又菩萨摩诃萨不着自乐。唯求诸佛菩提心施于诸施中最胜清净。是名菩萨施清净。又以如实知有为行体故此明何义。以诸凡夫取着虚妄戏论我相心颠倒故。唯求五欲乐境界事。以离慧眼以为爱等烦恼诸垢之所染污舍不清净。菩萨摩诃萨如实知见有为行体虚妄不实。是故远离我见等相。及能远离五怖畏故。无有内外可施之物。不能舍者以为求他利益所缚。及能远离自求乐等垢污之法。以是义故名舍清净。又以空观观所起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空观等观观施等法。以是义故名舍清净。如无尽意修多罗中如来说言。以观空观观起布施。以是义故。施不可尽如是等

问曰。应说布施差别之相。答曰。略说则有一种布施。谓不贪心。相应心施。复有二种。一见受者。二不见受者。不见受者者如置物火中及恒河中。又见施主者有施有布施。彼亦有二种。谓染不染。染者谓家法余食及淫女人庄严具施。是名染施。不染施者。谓施贫穷孤独人等是不染施。复有二种施。谓法施资生施。法施者。谓离供养恭敬等心。于法中法想远离爱心及颠倒心。说修多罗等是名法施。复有三种施。即此二种加无畏施。无畏施者。作如是言。汝莫怖畏汝莫怖畏。又无畏施者。见诸众生种种怖畏施与无畏。此义云何。谓见他畏起。与现世及未来世无怖畏心。而口说言。汝莫怖畏汝莫怖畏。我为汝作如是如是方便。随何等方便与汝毕竟无畏之处。名无畏施。彼怖畏者如贫穷人受于苦恼。此怖畏者亦复如是。以与无畏对治法故。复有四种施。即向三种。复有大施。言大施者。谓受持五戒。此是如来所说大施。以能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资生饮食用布施者。不能广作利益众生。受持五戒能作利益。以能尽形受持五戒。念念增长种种功德。以依止彼根本心故。诸功德聚乃至命根不断绝住。复有四种施。此四种施略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不净中有二种差别。何等为二。一者怖畏施。二者求报恩施。以何义故。名为不净。如世间田以为荆棘恶草等覆故名不净。此亦如是。以怖畏故求报恩故名不净施。净中亦有二种差别。何等为二。一者敬重心施。二者慈悲心施。除此四种更有上上胜施。如偈言

下求有资生下下怖畏施

智者敬重施胜智慈悲施

复有四种施。何等为四。一者自利益施非他利益。二者他利益施非自利益。三者俱利益施。四者俱无利益施。自利益施非他利益者。谓凡夫圣人伏离烦恼。或有非是伏离烦恼。或时施与诸佛如来。或时施与形像塔庙。是名自利益施非他利益。他利益施非自利益者。谓阿罗汉阿那含等。除为现果施与众生。是名他利益施非自利益。俱利益施者。谓施伏离烦恼凡夫。或未伏离烦恼凡夫。是名俱利益施。俱无利益施者。除为现果。谓阿罗汉阿那含等为塔庙施。是名俱无利益施。又复略说。诸菩萨摩诃萨有四种施。悉能摄取一切善根。何等为四。一者平等心施。二者对治施。三者回向大菩提施。四者依寂灭施。如是诸菩萨摩诃萨为满足檀波罗蜜故。如是布施应知。问曰。应说布施果。云何布施果。答曰。略说布施。有一种果。所谓受用。复有二种果。所谓现在受果未来受果。复有三种果。即此二种复加般若。复有四种果。何谓四种。一者有果而无用。二者有用而无果。三者有果亦有用。四者无果亦无用。有果而无用者。谓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轻心布施。彼如是施虽得无量种种果报而不能受用。如舍卫天主。虽得无量种种珍宝。而不能受用。有用而无果者。谓自不施见他行施起随喜心。以是义故。虽得受用而自无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虽得衣食及以受用而自无果。又如转轮圣王四兵。虽得衣食而不得果。有果亦有用者。谓至心施不轻心施。如树提伽诸长者等。无果亦无用者。谓布施已因即灭尽。或为出世圣道障故。犹如远离烦恼圣人。复有五种果。谓得命色力乐辩等。如如来修多罗中说。因食得命是故施食即是施命。以是因缘后得长命。如是施色施力施乐施辩才等。皆亦如是。复有五种胜果。所谓施与父母病人法师菩萨。得胜果报。父母恩养生长身命。是故施者得胜果报。又病人者。孤独可愍。以是义故。起慈悲心施病人者得胜果报。又说法者。能生法身增长法身。示导善恶平正非平正颠倒非颠倒。是故施者得胜果报。又诸菩萨等悉能摄取利益众生故。以快心故。以无因缘而能发起慈悲心故。以摄取三宝不断绝因故。以是义故。施菩萨者。得胜果报

复有五种果。即现身得。何等为五。一者入慈三昧。二者入无诤三昧。三者入灭尽定。四者见道。五者阿罗汉果。若布施者即得果报。入大慈定者。能发心与无量众生安隐之乐。以与无量众生乐故名为慈心。以是慈心熏修自体。是故初起慈心三昧。即布施者得现果报。又入无诤三昧者。悉能防护一切众生诸烦恼心。以广摄取利益众生熏修自体。是故初起无诤三昧。即布施者得现果报。又入灭尽定者。则能摄取无量功德。以取无量功德熏修自体。以此三昧似于涅槃。是故初起灭尽三昧即布施者得现果报。又见道者离见道烦恼。以圣道力熏修自体。以是义故。初起见道即布施者得现果报。又阿罗汉果者。远离修道一切烦恼心得自在。是故初起阿罗汉果。即布施者得现果报。又菩萨摩诃萨布施果者。如无尽意修多罗中。及余一切修多罗中广说应知。而诸菩萨摩诃萨等。修行布施胜余人施。离自取乐为欲利益他众生故。而行布施。又复略说。菩萨求于二种法故。而行布施。一者求于大富资生故。二者求得成就波罗蜜故

又复菩萨起如是心。我若无有多资生者。虽有施心而无财物可以布施。是故起心为欲成就资生大富施与众生。依此施故怨亲平等摄取利益。是故菩萨见依布施故。得成就无量福德。一者能摄取怨。二者恒常给济一切众生衣食等物。三者心不怯弱。四者余亲不欺。五者常为众人敬信尊重。六者一切眷属信受其语。七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八者一切怨敌不能伤害。九者亲属欢喜。十者现果资生常有不空。十一者常为他求。十二者所作已办。十三者情所爱敬常自围绕。十四者所不爱敬皆悉远离。十五者所有成就世间出世间利益胜事。常为一切亲属所庆。十六者若无利益一切诸亲则怀忧恼。十七者护一切恶。十八者自令安住诸善法中。十九者见他神通心不欣尚。二十者恒常赞叹一切功德。二十一者覆藏诸过。二十二者弃舍一切非丈夫相。二十三者成就一切大丈夫相。二十四者无有贫穷下贱乞人看施主眼。二十五者一切求心称事满足。是故菩萨摩诃萨。深见布施有如是等无量功德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自能成办如是力故。信憙布施以依信憙行布施故。则能满足檀波罗蜜

问曰。为从胜心成就清净布施果报。从胜福田成就清净布施果报。答曰。有人言。从胜心故。成就清净布施果报。何以故。现见施事是一而果报差别。犹如种子。此义云何。犹如种子地等是一。而依种子见有胜果。如是施物是一。而依胜心乃至施畜生等。以心力故得人天果。转轮圣王声闻辟支佛佛菩提果。以是义故。依于胜心得胜果报。是故得知胜心为重。此复何义。若施事是重。依施事故成就清净施果报者。离重施事以慈悲心施与畜生施与福田如布施佛不应成就清净施果。又若离快胜尊重心等布施如来。应得成就清净施果而实不成。以是义故。成就清净布施果报。心为胜因。而施事福田能生胜心。依此义故。如来经中赞叹福田。复有人言。依胜福田依重施事成清净果。何以故。以闻布施不知福田得胜果报。此明何义。不识佛等功德福田布施佛等得胜果报。如有猕猴施如来蜜。及婆私咤加尸迦等。又如女人爱念心故。以诸幡盖及华鬘等本心实欲供养儿塔。而实供养辟支佛塔。谓是儿塔。从辟支佛得无量福。不从本心儿边得福。如是等以是义故。从胜福田及以重事得胜果报。不从心得。故知福田施事为重。又有人言。不知福田无福田事。不得成就清净施果。如有一人施尼干子生罗汉想。而不成就清净果报。又有人言。心以福田及施事等三种和合。此明何义。若布施者。从所尊重起布施心。知福田等无量功德。值遇诸佛如来福田。或时值遇如来弟子。从尊重心起布施心。所可施物是难舍事能舍布施。三种和合方得成就清净果报而心为重。以是义故。此三种中唯心一种为重为胜。是能舍主能施主者。问舍主施主有何差别答曰。有乞求者持他物施是能施主。持自物施是能舍主。又有人来乞。持自物施是能施主若人发心求贵重物。而口不言。知心即施是能舍主。又布施物时悭心数数中间隔起是能施主。若无悭心数数起者。是能舍主。又虽施他物以悭心故自求果报。是能施主。若施他物不以悭心专求自果。是能舍主。又离喜等心而行布施。是能施主。共欢喜心于三时中不悔心施。是能舍主。又若求未来胜果报者。是能施主。离世间报求涅槃果是能舍主。又若施求于现在未来及涅槃果。是能施主。若发心求大菩提果。唯大悲心施与众生是能舍主。成就善知回向方便者。问曰。何故说戒施后次说善知回向方便。答曰。为欲示现异道功德故。此义云何。外道人等求自乐故。修戒施等回向三有。又声闻人辟支佛等。亦自为身求涅槃乐。修戒施等回向涅槃。诸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他求大涅槃。以慈悲心一味等。心与众生。乐修戒施等回向无上大菩提果。以戒施等同彼外道声闻辟支佛。是故如来示现回向胜道功德说戒施后。次说善知回向方便。又修戒施等贪着世间乐果报心难可防护。是故如来说施戒后次说善知回向方便。此明何义。以戒施等非三昧行。唯取欲界天人之中净妙色等境界果报。而彼净妙色等境界。虽作心护贪等烦恼不可得离。何以故。以于过去无始世来习贪爱等染着境界以心取彼色等境界难防护故。而诸菩萨彼时修行地方便法。即于彼时虽复未离贪等烦恼。而修戒施贪等烦恼不能染心。又为断疑。是故如来说戒施后。次说善知回向方便。此示现何义。世间有人。疑于菩萨不离烦恼修戒施等。以利根故观有为法。一切皆悉苦空无常。修戒施时贪等烦恼为染菩萨不染菩萨。为断彼疑。菩萨尔时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舍自利益乃至不求转轮王处乐果报事。唯为一切众生乐故。求佛菩提。所有善根回向涅槃。以是义故。菩萨虽复未离世间。一切世间所有过患不染菩萨。又依清净戒回向清净故。此明何义。以依清净持戒之力。是故能舍以舍力故。诸所求法皆悉成就。是故如来说戒施后。次说回向方便。是故如来修多罗中说。持戒人所愿所作皆悉成就。何以故。戒清净故

猜你喜欢
  日本太谷大学教授稻叶圆成来访太虚法师之谈话·太虚
  卷四十三·道世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第七十五·德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二·宗密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三·佚名
  指要钞序·知礼
  三三 等诵经·佚名
  第八十章 十六王章·佚名
  卷第四十三·德清
  小乘佛学概略之科目·太虚
  卷一百四十·佚名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李华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怀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一回 赠灵药幸保金躯 劫行囊误入宝殿·萧晶玉

    且说大定州西镇守三贤诸葛城的威远王九千岁,年将八旬,膝下只有一位世子,年方七岁,乃爱姬所生。生得聪明俊秀,王爷怜如至宝,每日那些乳母、太监经心看哄,不敢少怠。这日恰逢度亡之期,那小世子也要出来游玩,奶娘、太

  • 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十五·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六月戊寅朔。陆军部邮传部奏、铁路之设。以利于师行者为最重。是以各国官商铁路。皆有军事输送。以及军事供用之制。中国铁路。方始萌芽。成立之始。有官办商办借款代办之不同。官办各路。本属休戚相关

  • 世家卷第十一 高丽史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肃宗一。肃宗明孝大王讳 字天常古讳熙。 文宗第三子顺宗母弟。 文宗八年甲午七月己丑生幼而聪慧及长孝敬勤俭雄毅果断五经子史无不该览

  • 第25章 堵塞长江交通·冯玉祥

    蒋介石找我到鄂东一带查看阵地,并到九江以下查看马当堵塞长江的办法。我先到了鄂东田家镇附近,看见那里把海军的炮从兵舰上搬下来,造的有坚固的炮垒。我到炮垒附近看了一遍,我问炮兵的指挥官:“你这炮打多么远?”他说:“打五

  • 宪宗本纪·刘昫

    宪宗本纪(上)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名李纯,是顺宗皇帝的长子,母亲是庄宪太后王氏。他于代宗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出生在长安皇宫东边的宫中。六七岁的时候,他祖父德宗皇帝把他抱在膝头上,问他:“你是谁的儿子,坐在我的怀里?”他

  • 温纯传·张廷玉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由寿光知县征召为户科给事中。隆庆三年(1569),穆宗已除丧服,仍不与大臣接触。温纯请求皇帝遵循祖制,垂询群臣,亲自批阅奏章,皇帝答复知道了。他调任兵科都给事中。倭寇攻陷了

  • 世宗宪皇帝上谕旗务议覆卷六·允禄

    上谕闻得兵丁等于京通二仓支领米石时每因脚价之费卖米充用致有不善谋生之人竝不计其米之接续輙以贱价粜卖及至缺乏又以贵价籴买此甚无益于兵丁者也现今旗下俱有官房或按八旗设立八局或按满洲古汉军旗分设立二十四局

  • 附録·阎若璩

    朱子古文书疑【语类四十七条】尚书一孔壁所岀尚书如禹谟五子之歌征泰誓武成冏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如当时诰命出于史官属辞须説得平易若盘庚

  • 卷七十七·沈廷芳

    <经部,五经总义类,十三经注疏正字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七十七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论语先进第十一白圭章疏诗云至为也○故反覆读此也【监本也字阙反误三】顔路章疏孔曰至辞也○然鲁终不能用孔子【下脱孔子

  • 第四十二卦:《益卦》·佚名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白话】《益卦》象征增益:利于前去行事,利于渡大河越巨流。《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白话】《象辞》说:《益卦》的卦象是震(雷)下巽(风)上,为狂风和惊雷互相激荡,相得益

  • 卷二十·彭绍升

    居士传二十杨大年李公武传杨大年名亿。浦城人也。少能文。年十一宋太宗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真宗朝累迁至左司谏。咸平中诏近臣议灵州弃守事。大年上书极言征戍之苦。弃之便。真宗立刘后。后所出微。朝臣以为不可

  • 卷第四·佚名

    正源略集卷第四 维扬嗣祖沙门(宝轮际源高旻了贞)辑 天台国清 达珍 编 南岳下三十五世 林皋豫禅师法嗣(二人) 天寿谧融元禅师 首参博山。看狗子无佛性话。有省。次参林皋豫於夹山印记 上堂。教中道。不应取法。不

  • 圣朝名画评·刘道醇

    《四库全书》采择的浙江苑懋柱家天一阁藏书,其名为《宋朝名画评》。绘画品评著作。三卷。北宋刘道醇撰。成书约在北宋元丰年间(1080年前后)。刘道醇,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生平事迹无考。另著有《五代名画补遗》一卷。

  • 训世评话·李边

    《训世评话》是朝鲜早期一部非常独特的汉语课本。它既不同于当时朝鲜人学习汉语所常使用的“百、三、千”和四书五经等来自中国的汉语课本,也不同于朝鲜人自己编写的《老乞大》、《朴通事》等“会话体”汉语课本,是朝

  • 李虚中命书·李虚中

    三卷。古代星命术书。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二》:“书中义例,首论六十甲子,不及生人时刻干支,其法颇与韩愈《墓志》(指《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所言始生年月日者相

  • 明光宗宝训·叶向高

    明光宗朱常洛语录汇编。叶向高等编纂。天启三年(1623)成书,崇祯元年(1628)进呈。四卷。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七页。

  • 浴佛功德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说浴佛之方规及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