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22章 子路篇第十三(1)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率先去做并且不辞劳苦。”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请益,则曰‘无倦’而已。未尝复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也。”

张居正注:“先,是倡率的意思。劳,是以身勤劳其事。倦,是厌怠。先劳无倦,不止居官任职者为然,人君之治天下,非躬行不足以率人,非久道不足以成化,尤当于此深加之意也。”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问治理政事。孔子说:“先让主管的人做事,赦免人的小过错,荐举贤良的人才。”仲弓说:“怎么能知道谁是贤才而荐举他呢?”“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人各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朱熹注:“大者于事或有所害,不得不惩;小者赦之,则刑不滥而人心悦矣。”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你去治理政事,你先干什么?”孔子说:“一定先正名分!”子路说:“还有这种想法,先生您太迂腐了,哪里需要正名啊?”孔子说:“粗野呀,仲由!君子对他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是不随便发表意见的。名不正,则言语不顺;言语不顺,则办事不成;办事不成,则礼乐不能兴举;礼乐不兴举,则刑罚不得当;刑罚不得当,则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先正名而后发言论,言论顺理成章才可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不能有所疏漏才行。”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名实相须。一事苟,则其余皆苟矣。”

朱熹注:“迂,谓远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公孙龙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请求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走了。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国君讲究礼仪,老百姓没有敢不恭敬的;国君的行为正当,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国君诚恳信实,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讲实话。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幼小的孩子前来归服,哪里还用得着种庄稼?”

名家注解朱熹注:“礼、义、信,大人之事也。好义,则事合宜。情,诚实也。敬服用情,盖各以其类而应也。襁,织缕为之,以约小儿于背者。”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背诵《诗经》三百首,交给他治理政事,却不胜任;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酬。《诗经》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朱熹注:“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令,是教戒。上之导下,以身不以言。若使伦理无不尽,言动无不谨,淫声美色不以乱其聪明,便嬖谀佞不以惑其心志,则身正矣。由是民皆感化,虽不待教令以驱使之,而自然迁善敏德,无敢有违背者。若其身不正,伦理不能尽,言动不能谨,声色乱其聪明,便佞惑其心志,则民心不服,虽教令谆切,使之为善,亦有不从者矣。盖上之一身,下所视效,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所以《大学》论齐治均平,皆以修身为本,即是此意。有天下国家者,可不求端于身哉。”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好像兄弟一样。”

名家注解朱熹注:“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张居正注:“鲁乃周公之后,卫乃康叔之后,本是兄弟之国。以今日观之,两国之政,也正是兄弟一般。以鲁,则三家僭窃而公室微;以卫,则不父其父而祢其祖。纪纲同一陵替,法度同一纵弛,何其衰乱之适相类也!盖夫子思拨二国之乱以反之治,而时不我用,力莫能挽,故徒付之慨叹如此。”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谈论卫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他刚有一点家产时,说:‘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又说:‘差不多完备了。’当他富有时,说:‘差不多已经完美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公子荆,卫大夫。苟,聊且粗略之意。合,聚也。完,备也。言其循序而有节,不以欲速尽美累其心。”

张居正注:“公子荆,是卫大夫。居室,是处家。合,是聚合。完,是齐备。美,是精美。三个苟字,是聊且粗略的意思。”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赶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繁多了,又该给他们增加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起来了,再给他们增加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受教育。”

名家注解朱熹注:“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

张居正注:“适字,解作往字。卫,是卫国。冉有,是孔子弟子。仆,是御车。庶,是众多的意思。圣贤一问答之间,而王道之规模、施为之次第,皆具于此,岂非万世之法程哉!”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治理政事,一年差不多见成效,三年便会有成就。”

名家注解朱熹注:“期月,谓周一岁之月也。可者,仅辞,言纲纪布也。有成,治功成也。”又注:“《史记》,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便可以去掉残暴,免除刑戮。’这话说得确实对呀!”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汉自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几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

朱熹注:“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称王的人兴起,一定经过三十年之后才实行仁政。”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周自文武至于成王,而后礼乐兴,即其效也。”又注:“三年有成,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于肌肤,沦于骨髓,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

张居正注:“王者,是圣人受命而兴。以君主天下者,三十年为一世。仁,是教化浃洽。”又注:“可见非王道不足以成至治,非悠久不足以行王道。盖惟唐虞之万邦时雍,成周之宇宙泰和,可以语此愿治者当知所从事矣。”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那么治理政事还有什么难的?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够使别人端正呢?”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从政,是为大夫而从事于政治。孔子说:‘为政所以正人也,而其本在于正身。苟能居仁由义,动遵礼法,先自正其身矣,则上行下效,捷于影响,其于从政而正人也,何难之有?若立身行己,一有未善,不能自正其身,则表仪不端,焉能率下,其如正人何哉?’”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有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这么晚?”冉有说:“有政事。”孔子说:“那只是一般的事,如果有政事,虽然不用我,我也会知道。”

名家注解朱熹注:“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是时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国政,我尝为大夫,虽不见用,犹当与闻。今既不闻,则是非国政也。语意与魏征献陵之对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猜你喜欢
  仲尼·胡宏
  自强不息的楷模·孔子
   七、艺术家生活·林语堂
  卷六·毛奇龄
  礼记析疑卷十·方苞
  卷二十四·秦蕙田
  辨祟篇第七二·王充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附录·印光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序·太虚
  覆浚然比丘书·太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佚名
  第二十三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三·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五十一·彭定求

        卷151_1 【送卢侍御赴河北】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千里按图收故地,   三军罢战及春耕。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   卷151_2 【送子婿崔

  • 文及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宝祐元年(1253)进士,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

  • 卷五·马臻

    <集部,别集类,金至元,霞外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 霞外诗集卷五      元 马臻 撰述怀五十韵 昔际承平久生涯足可怜过庭犹昨日骑竹想当年书劒辛勤历轻肥少壮便浪游春富贵醉舞月婵娟候转芳华歇时移斗柄偏狂歌伤德

  • 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班固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青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

  • 卷九十·志第四十·百官六·宋濂

        ◎百官六   大都留守司,秩正二品,掌守卫宫阙都城,调度本路供亿诸务,兼理营缮内府诸邸、都宫原庙、尚方车服、殿庑供帐、内苑花木,及行幸汤沐宴游之所,门禁关钥启闭之事。留守五员,正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副留

  • 卷七·张预

      61.晋谢玄   谢玄,字幼度。少颖悟,为叔父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

  • 读礼通考卷十四·徐乾学

    丧期十四小功五月下唐律为舅尔雅母之晜弟为舅【疏舅者孙炎云舅之言旧尊长之称诗秦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是也】旧唐书礼仪志贞观十四年太宗因修礼官奏事之次言及丧服太宗曰舅之与姨亲踈相似而服纪有殊理未为得宜集学者详

  • 第七十一卷 儒林 三·缪荃孙

    镇 江 府 汉包 咸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界为赤眉所得,遂见拘执。十余日,成晨夜诵经自若,赤眉异而遣之。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光武即位

  • 卷四十·温达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闰三月辛巳朔遣使勅讯第巴先是第巴遣使尼麻唐库图克图卓尔磨隆堪布具疏宻奏云为众生不幸第五世达赖喇嘛于壬戌年身故事自圣主车书一綂癸巳年赴京讲信修睦以来此地法门最

  • 绎史卷六十二·马骕

    壁县知县马骕撰呉通上国【季札让立附】左传【成公二年】楚之讨陈夏氏也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君召诸侯以讨罪也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淫淫为大罚周书曰明徳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徳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

  • 刘粲传·李延寿

    刘粲字士光,出生的那天晚上有香气,氤氲满屋。他自幼就很有聪明智慧,四岁死了父亲,与一群小孩在一起,只有他不做游戏。六岁诵《论语》、《毛诗》。心里不理解的,便能提出问题。十二岁的时候读《庄子·逍遥篇》说:“这是可以理

  • 卷八 乡饮酒礼第四·郑玄

    [疏]《乡饮酒礼》第四。○郑《目录》云:“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宾之,与之饮酒,于五礼属嘉礼。《大戴》此乃第十,《小戴》及《别录》此皆第四。”○释曰:郑知此乡饮酒是诸侯之乡大夫献贤能法者,案《春官

  • 卷二十五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五目録周礼乃立天官冡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监察御史【臣】赵青藜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检讨【臣】周长发以九式均节财用监察御史【臣】周祖荣以官府之六叙正羣吏一曰以

  • 大般涅槃经 第四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四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四相品第七之一佛复告迦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分别开示大般涅槃。有四相义。何等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迦叶。云何自正。若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宗密

    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

  •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又名《临川集》、《王文公文集》。北宋王安石撰。一百卷。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累迁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荆国公。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一生力主改革,为中

  • 则堂集·家铉翁

    诗文别集。全名《则堂先生文集》,又名《则堂文集》、《瀛洲集》。六卷。宋家铉翁撰。元吴师道《吴正传先生文集》卷一七有《家则堂诗卷后题》,未云见其集。其集之刊行时间或较晚。其集,《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

  • 柰女耆婆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捺女耆域因缘经同本,其文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