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叹深品第五十五

尔时诸欲天子诸色天子。以天名花而散佛上。来诣佛所头面作礼。叉手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难晓难了。不可思议。是智者之所知。是一切世间所可信者,是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道径。从是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者,皆是般若波罗蜜之恩。是为一教。一教者五阴则萨云然。萨云然则五阴。萨云然如五阴如。萨云然五阴一如无二。佛如及萨云然如亦无有二。佛告诸欲色天子。如是如是,如诸天子所言:五阴则萨云然。萨云然则五阴。佛则萨云然。萨云然则佛。一如无有二。以是故诸天子。如来坦然无为而不说法。何以故?是法甚深清净。难晓难了特可信故。诸如来之道於过去当来今现在无有逮觉者,於法无有二者是乃为法。诸天子。如虚空之甚深微妙。是法亦如是,以如法之深妙故。是法深妙。法性不可思议性真际无涯底无来无往无著无断不生不灭。甚深微妙无有逮觉者,以无有逮觉者甚深微妙故。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诸天子。以诸法甚深微妙故。众生我人寿命亦复甚深微妙。五阴深妙。六波罗蜜深妙。内空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至萨云若甚深微妙。以是甚深微妙故。诸天子。般若波罗蜜法甚深微妙。诸欲色天子俱白佛言:世尊,是法於世间特可信者,如是说者亦不受五阴亦不不受。乃至十八法亦无所受亦不不受。如是说者从须陀洹乃至萨云然。亦不受持亦不不受。持诸世间者皆是受持。云何受持。五阴是我所。我是五阴所。十八法是我所。我是十八法所。从须陀洹至萨云然皆是我所。我是萨云若所。是为世间受持。佛告诸天子。如诸天子所言:是法亦不受持五阴。亦不受持萨云然。诸天子。诸有受持行五阴者,受持萨云然行者,则不堪任行六波罗蜜。亦不堪任行萨云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法不逆於诸法而有顺。何等法顺。是法顺六波罗蜜。是法顺内外空及有无空。顺三十七品至萨云然。是为顺法。是法於诸法无所碍。云何无碍。不碍於五阴。至萨云然亦无所碍。是法无碍之相。譬如虚空。何以故?其住如法性如真际如不思议性如空无相无愿。是般若波罗蜜法亦不生亦不灭。以五阴不生不有故。乃至萨云若亦不生亦不有。是法无有迹。以五阴迹不可见故。至萨云若迹亦不可见。尔时诸欲天子诸色天子俱白佛言:世尊,尊者须菩提诸弟子中佛之真子。何以故?所说但说空无缚之法。时须菩提语诸欲色天子言:如卿所说诸弟子中我为真弟子。云何为真子。诸天子报须菩提言:佛从如生无去无来。须菩提如亦不来亦不去。以是故。须菩提从佛生。佛之如者则为一切诸法之如。如诸法如则佛之如。如者亦复非如。是故须菩提为从佛生。如佛如祝须菩提如。亦如是祝如佛之如无作无为亦无所有。须菩提如亦复如是,如佛之如无所罣碍。诸法之如亦无所碍。如佛之如诸法之如。一如无二亦无作者,无作之如常尔无不不尔。从有如尔无不尔时常一无二。是故知尊者须菩提从如来生。如佛之如亦无所坏。须菩提之如亦无所坏亦不不坏。如佛之如。亦不可见不可破坏。须菩提如亦复如是,如佛之如。亦是诸法之如亦无他如。尊者须菩提亦复如是,以是故知。须菩提真从佛生如佛之如。不过去当来今现在。诸法之如亦无去来今。是故知。须菩提为从佛生。过去当来今现在如亦是佛如。佛如者亦是过去当来今现在如等一无二。五阴之如如来之如亦一无二。吾我寿命众生之如。如佛之如亦一无二。六波罗蜜如内外空如。及有无空如三十七品如。乃至萨云然如。如佛之如一如无二。何等为如。须菩提如者菩萨所可逮觉。得如来名号者是。说是如品时三千大千刹土地为六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四面都踊则中央没。適中央踊四面都没。是为六反震动。是时三千大千刹土诸欲天子诸色天子。以天花名香栴檀。用散佛上及散须菩提上。同时叹言:世尊甚奇甚特。尊者须菩提,乃从如来如生真佛之子。是时须菩提,更为诸天子说言:诸天子须菩提者,亦不从五阴生。亦不从五阴如生。亦不离五阴如生。亦不从萨云然如生。亦不离萨云然如生。亦不从有为无为如生。亦不离有为无为如生。何以故?是诸法皆无所有故。亦无法可著乐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者及尔法住道法甚深甚深。五阴尚不可见况五阴如。乃至萨云然尚不可见况萨云然如。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者甚深五阴及萨云然尚不可见况萨云然如。舍利弗。如者甚深说如及尔。尔时二百比丘僧漏尽意解。五百比丘尼远尘离垢法眼生。五千菩萨天及人得无所从生法忍。六十菩萨漏尽意解。佛告舍利弗。是六十菩萨已便供养五百佛已,尽行六波罗蜜。不持沤和拘舍罗。种种学五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不以沤和拘舍罗。行施行戒行忍行精进行禅。种种相行不得一定菩萨之道。便得须陀洹及罗汉辟支佛道。舍利弗。菩萨虽得空无相无愿之道。离般若波罗蜜。不持沤和拘舍罗。便证真际得弟子乘。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得空无相无愿之法。离沤和拘舍罗。真际作证便得弟子乘。云何俱得空无相无愿之法。得沤和拘舍罗。便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告舍利弗言:诸有离萨云然意。念空无相无愿之法。不与沤和拘舍罗俱者,便为弟子乘。舍利弗。菩萨得空无相无愿之法。应萨云然不离沤和拘舍罗者,便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舍利弗。譬如大鸟身长一百俞旬二百俞旬三百俞旬。无有两翅。欲从忉利天上来下至阎浮提。已下中道。复欲还去至忉利天上。舍利弗。是鸟宁得如意周旋往反不。舍利弗言:世尊,不得。假令是鸟来下至地。欲使身不痛宁得不痛耶。舍利弗言:世尊,不得不痛或闷或死。所以者何。其身长大无有翅故。舍利弗。正使是菩萨如恒边沙劫。相行五波罗蜜。虽得大道欲发大意。欲逮无量觉慧。离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者,便堕罗汉辟支佛道。何以故?离沤和拘舍罗。离萨云若。离般若波罗蜜。行五波罗蜜。便堕罗汉辟支佛道。舍利弗。菩萨虽於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作功德。戒性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皆作相著。是为不晓如来戒性三昧智慧解脱见解脱慧。亦不知亦不见。但遥闻空无相无愿之法但相闻声。以相欲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作相念言:是为菩萨所住处也。是为佛所住处。是为声闻辟支佛所住处。舍利弗。菩萨离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者,持是功德欲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相。舍利弗。菩萨发意念萨云然。不离六波罗蜜。不离沤和拘舍罗。不离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戒性三昧智慧见解脱慧性。不以相著。於空无相无愿亦不以相。舍利弗当知。是菩萨不堕罗汉辟支佛道。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从发意以来。不以相行六波罗蜜。不以相於过去来今佛戒性三昧智慧见解脱慧性。皆无相著。舍利弗。不以相行六波罗蜜。不以相行萨云然。是则为菩萨沤和拘舍罗。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我今从如来所闻。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者,以为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以是菩萨从发意以来。初不见法有逮觉者,亦不见甫当逮觉者,亦不见已逮觉者,五阴至萨云然亦复如是,舍利弗言:世尊,若有行菩萨道者,离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当知是辈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便有狐疑。何以故?用离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故。行六波罗蜜皆於中有相。以是相故当知有狐疑。是故世尊,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不当离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住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亦无相无猗行五波罗蜜者,乃至萨云然亦无相猗。尔时诸欲天子诸色天子俱白佛言:世尊,欲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难得。所以者何。为菩萨者尽当逮觉诸法而无所得。佛言:如是如是,诸天子甚难。我亦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无所成亦无所得。亦不见法有所成得。所以者何。诸天子。诸法常净故。须菩提白佛言:如我今从佛所闻。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甚难得。如我意者快哉。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诸法空无所逮觉故。於空法中诸法不可得。亦无有法逮觉不逮觉者,所以者何。随如法不增不减。学五波罗蜜至萨云然。是法皆空亦不可见亦不可得。以是故。世尊,快哉菩萨逮觉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以者何。五阴五阴自空。萨云然慧事自空。舍利弗语须菩提言:以是故。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难解难得。虚空亦不有念言: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亦不念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诸法如虚空故。菩萨解诸法如虚空。乃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菩萨知诸法如虚空。快哉难成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恒边沙等诸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动还。以是故。须菩提,甚快难成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须菩提语舍利弗言:於意云何。五阴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动还耶。舍利弗言不。乃至如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动还耶。舍利弗言不。於意云何。颇有异离五阴为还者无。颇有离萨云然还者不。舍利弗言无。须菩提言:舍利弗於意云何。五阴如为还不。萨云然如为还不。舍利弗言无。颇有离五阴如离萨云然如还者无。舍利弗言无。於舍利弗意云何。如法法性法住道法。真际不可思议性。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有还者无。舍利弗言无。颇有离如乃至不可思议性有还者无。舍利弗言:无是义。是法亦不可得。何所法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有还者,舍利弗语须菩提言:如尊者须菩提所说法忍。无有菩萨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有动还者,如来所记菩萨三乘之行皆无有处。如须菩提所说为一乘耳。分耨曼陀尼子语舍利弗。须菩提为欲说一菩萨乘耶。当问须菩提,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为欲说菩萨一乘行耶。须菩提报言:卿欲於如中说三乘耶。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佛乘。舍利弗言不也。须菩提言:於舍利弗意云何。於如中颇有三乘不。答言:无有。须菩提言:颇於如中有一事二事三事不。舍利弗言无。颇於如中见一菩萨不。答言无也。是法名无为无所有法。云何欲於中求索三乘罗汉辟支佛三耶三佛。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於如出生诸法。闻是不恐不厌不还。出生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尔时佛叹须菩提,善哉善哉!汝之所说皆是佛事。菩萨闻是诸法皆出於如。不恐不惧不厌不还。当知是菩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当出何道。佛言:是菩萨当出生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道。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欲出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当云何祝佛言:常当等意於众生。大慈普念无有偏党。当为众生说营护念安隐。与语和顺无得中伤。视众生等如父如母如身如子。以慈劝人令不害生。常劝众生令行十善。见人行正离於邪见代其欢喜。菩萨摩诃萨欲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当作是祝自行四谛四禅四等行四空定。劝人令行见人行者代其欢喜。自行六波罗蜜。常劝教人行六波罗蜜。见有行者代其欢喜。自行内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自行八惟无佛十种力大慈大悲。自行逆顺十二因缘。劝人行逆顺。见有行者代其欢喜。自行声闻辟支佛慧。劝人令行不证真际。见有行者代其欢喜。自上菩萨位教人令进。自行神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劝彼令学。见有学者代其欢喜。自灭习绪劝彼令灭。自寿命成就自受法祝劝彼住法见彼为者皆代欢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作是学当作是祝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作如是学如是住者,於五阴无有罣碍。乃至法住亦无罣碍。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真际学不受五阴。乃至萨云若亦无所受。所以者何。不受五阴则非五阴。不受萨云然则非萨云然。说是菩萨住品时。二千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

猜你喜欢
  佛说古来世时经·佚名
  育王月江和尚语录叙·月江正印
  卷中·佚名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三卷·灌顶
  乙三  明一乘果·太虚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佚名
  新青年救国之新道德·太虚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佚名
  卷四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不退地祥瑞品第十七·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七·明佺
  卷之十三·纪荫
  卷五·佚名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弘赞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老舍

    东方文化协会以“东方文化”为题,托我写一本话剧。想了许多日子,我想不出办法来。一个剧本,尽管可以不要完密的穿插,可多少总得有个故事;我找不到足以表现“东方文化”的故事。即使用象征法,以人物代表抽象观念,“文化”中所

  • ●卷二百四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四十二。   起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丙申,尽其日。   国史馆编修官员兴宗采石战。且录曰:完颜亮竭其国兵前来南牧其身先出汝州(京西道)示欲出襄汉上流朝廷遂促三司发精兵五万人合荆鄂之兵凡十二

  • 卷之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六十四 蜀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陈寿

    (三国志诸葛恪传、滕胤传、孙峻传、孙綝传、濮陽兴传、聂友传)诸葛恪传,(附聂友传)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的长子。他年少时就有才名。二十岁被任命为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侍奉太子孙登讲授道艺,并与他们交为朋友。从中庶子

  • 罗隐传·薛居正

    罗隐,余杭人。以诗歌闻名于天下,特别擅长于歌咏史事,但做诗大多寓含讥刺嘲讽,因此不被科举录取,却大为唐朝宰相郑畋、李蔚所赏识。罗隐虽然负有文才盛名,但是形貌古朴而丑陋。郑畋的女儿小时就有文才,曾经披阅罗隐的诗卷,朗诵

  • 唐纪五十五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上元和七年(壬辰、812)·司马光

    唐纪五十五 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公元812年) [1]冬,十月,乙未,魏博监军以状闻,上亟召宰相,谓李绛曰:“卿揣魏博若府契。”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李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不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必待敕

  • 存心·吕坤

      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从容闲畅,无拘迫懊憹之状。若恨他难收,一向束缚在此,与放失同,何者?同归于无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

  • 卷四十·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四十     明 湛若水 撰 恤孤幼 诗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臣若水通曰此诗刺王不亲九族也骍赤色角弓张之则张弛之则反以比兄弟不相亲也长我者为兄

  • 卷十八·吕祖谦

    <经部,诗类,吕氏家塾读诗记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十八宋 吕祖谦 撰南陔之什南陔【古哀反】孝子相戒以飬【余尚反】也白华孝子之洁白也华时和嵗丰冝黍稷也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毛氏曰有其义而亡其辞【孔氏曰

  • 卷之十九·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十九义父子之义《 西汉书》 :文帝时,贾谊上疏: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占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 慈仁品第七·佚名

    昔佛在罗阅祇。去国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长。山薮杀猎为业。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识三尊。佛以圣智明其应度。往诣其家坐一树下。男子行猎唯有妇女在。见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变金色

  • 洪秀全演义·黄世仲

    《洪秀全演义》,又名《太平天国演义》、《洪杨豪侠全集》。历史小说,五十四回,未完。黄小配著。1905年连载于香港《有所谓报》和《少年报》; 1906年香港《中国日报》社印行单行本。卷首有章炳麟丙午(1906)九月序,又有

  • 温柔制造者·张天翼

    短篇小说,张天翼著。作于1934年。描写了老柏在对恋爱至上的女友和事业的选择中的痛苦和尴尬。

  • 醉思乡王粲登楼·郑光祖

    元杂剧剧本。简名《王粲登楼》。郑光祖撰。末本。剧情梗概为:汉末,书生王粲父卒于官。父执丞相蔡邕数次来信叫他进京,王粲于是辞别母亲去长安。蔡邕曾与王粲之父指腹为婚,准备将女儿桂花嫁与王粲。因见王粲满腹文章,只是胸

  • 禹贡说断·傅寅

    四卷。宋傅寅撰。寅字同叔,两浙路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学者。少时尝从唐仲友学,仲友以益友称之,寅学识渊博,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之类,无不悉心研究,订其讹误,每事各为一图,题为《群书百考》

  • 文殊师利问经·佚名

    凡二卷。梁·僧伽婆罗译。略称文殊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佛应文殊师利菩萨之发问,而答以种种问题者。全经计分十七品,卷上十四品,卷下三品。内容包括菩萨戒、佛身、无我、涅槃、般若、有余气、来去相、中道、

  •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澄观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