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方文化协会以“东方文化”为题,托我写一本话剧。想了许多日子,我想不出办法来。一个剧本,尽管可以不要完密的穿插,可多少总得有个故事;我找不到足以表现“东方文化”的故事。即使用象征法,以人物代表抽象观念,“文化”中所含的事项也太多,没法一网打尽。再退一步,只捡几件重要的事项代表文化,也似乎走不通,因为哪个算重要,哪个不重要,正自难以决定。况且,大家认为重要者,我未必懂得;我懂得的,又未必重要。这个困难若不能克服,则事未集中,剧无从写。

又想了几天,我决定从剧本的体裁上打主意。这就是说,假若放弃了剧本的完整,而把歌舞等成分插入话剧中,则表现的工具既多,所能表现的方面纵难一网打尽,也至少比专靠话剧要广阔一些。从剧本上说,这种“拚盘儿”的办法,是否“要得”?我不考虑。我知道,只有这幺办才能有把它写成的希望。好,我心中有了个“大拚盘”。

但是,这并不能解决一切!

什幺是文化?什幺是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将来是什幺样子?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圆满的答出!一人群单位,有它的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生活方式;假若我们把这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至广,而且变化万端。特重精神,便忽略了物质;偏重物质,则失其精神。泥古则失今,执今则阻来。简直无从下手!假若我是个思想家,也还好办。我满可以从一个活的文化中,提出要点,谈其来龙去脉,以成一家之言。但是,我不是个思想家。再说,即使我是思想家,有资格畅言文化,也还不中用。我所要写的是剧本,不是论文!

似乎还得从剧本上设法。假若我拿一件事为主,编成个故事,由这个故事反映出文化来,就必定比列举文化的条件或事实更为有力。借故事说文化,则文化活在人间,随时流露;直言文化,必无此自然与活泼。于是,我想了一个故事。当然是抗战的故事。抗战的目的,在保持我们文化的生存与自由;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历史的繁荣与延续——人存而文化亡,必系奴隶。那幺,在抗战时期,来检讨文化,正是好时候,因为我们既不惜最大的牺牲去保存文化,则文化的力量如何,及其长短,都须检讨。我们必须看到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对过去,我们没法否认自己有很高的文化。即使吃惯了洋饭的鬼奴,声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明得多,可是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敢轻视中国文化的。

谈到现在,除了非作汉奸不过瘾的人,谁也得承认以我们的不大识字的军民,敢与敌人的机械化部队硬碰,而且是碰了四年有余,碰得暴敌手足失措——必定是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力量使之如此。假若没有这样的文化,便须归之奇迹,而今天的世界上并没有奇迹!

以言将来,我们因抗战必胜的信心,自然的想到两件事;(一)以中华为先锋,为启示,东方各民族——连日本的明白人也在内——必须不再以隐忍苟安为和平,而应挺起腰板,以血肉换取真正的和平。日本军阀的南进——不管是经济的,还是军事的——正是自中国至印度之间的各民族觉醒的时候。大家有此觉醒,才不至于上日本军阀的“和平当”,而把灵魂托付给锁镣与鞭笞。(二)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在抗战中,我们认识了固有文化的力量,可也看见了我们的缺欠——抗战给文化照了“爱克斯光”。在生死的关头,我们绝对不能讳疾忌医!何去何取,须好自为之!这样,我们肯定了我们有文化,而且是很高的文化。可是,就照着这个肯定,编一个故事,还并不怎幺容易。第一,一方面写故事,一方面还须顾及故事下面所掩藏的文化问题,就必定教故事很单薄——冰必定很薄,才能看见下面的流水啊!故事单薄,剧本就脆弱,不易补救!第二,文化是三段,——过去,现在,将来;抗战也是三段——自己抗战,联合东亚的各民族,将来的和平。这怎幺调动呢?故事的双重含意——抗战与文化——已难天衣无缝的配合,而每一含意中又都有那幺多的问题,即使我是个无所不知的通才,也没法表现无遗,面面俱到。还有,第三,拿过去的文化说吧,哪一项是自周秦迄今,始终未变,足为文化之源的呢?哪一项是纯粹我们自己的,而未受外来的影响呢?谁都知道!就以我们的服装说吧,旗袍是旗人的袍式,可是大家今天都穿着它。再往远一点说,也还不保险,唐代的袍式是不是纯粹中国本色的呢?因此,我不能借一件史事形容出某一代的文化确是什幺样子。而且,即使我有了写史剧的一切准备,也还不过是以古说今,剧本的效果还是间接的,没有多大的感动力量。我非把过去与现在掺到一处不可,宁可教过去的只有点影子,也不教现在的躲在一边,静候暗示。是的,我只能设一点影子,教过去与现在显出一点不同;假若有人来问:这点影子到底是象征着汉晋,还是唐宋?是佛老,还是孔孟?我便没法回答,也不愿回答。总而言之,我所提到的文化,只是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就我个人所看到的抗战情形,就我个人所能体会到的文化意义,就我个人所看出来的我国文化的长短,和我个人对文化的希望,表示我个人一点意见;绝不敢包办文化。有多少多少问题,我不懂得,就都不敢写。我所确信的,我才敢写下来。这样,我的困难可以减少一些;减少了我自己的困难,而增加了剧本的穷相,可也就无法。我只能保证自己的诚实,而不能否认才力与识见的浅薄!就是我所相信的,也还未必没有错误;不过,我要是再加小心一些,这本剧就根本无从产生了。

现在可以谈剧本的本身了。剧分三幕:第一幕谈抗战的现势,而略设一点过去的影子。第二幕谈日本南进,并隐含着新旧文化的因抗战而调和,与东亚各民族的联合抗战。第三幕言中华胜利后,东亚和平的建树。

剧情很简单。可是它越简单,它所接触的问题便越不能深入,仿佛是一块手帕要包起五斗米似的那幺没办法。为什幺要这幺简单呢?我是怕用人太多,不易演出。可是,象抗战的情况,与日本南进,都要写入,又无法十分简单;于是,我就利用了歌舞。用歌舞是否可以真个简单,明于演出呢?还是不中用!此作法自蔽也!剧中有四支短歌,两个大合唱,大概至少须用三十位歌者,才足振起声势。第二幕中有六个舞踊,至少要用十位舞踊专家——随便一舞,必难曲尽其意。既有歌舞,必有伴奏,又需至少二三十位音乐家。加上演员十数人,共需八九十人矣!也许有人还以为我利用歌舞是有意取巧,我不便驳辩。可伤心的倒是弄巧成拙,依然尾大不掉,难以演出。至于幸而得以演出,而观众只听歌看舞,忽略了话剧部分,才更可伤心!最使我担心的是末一幕。没有斗争,没有戏剧,我却写了天下太平!“拚盘”已经不算什幺好菜,而里边又掺上甜的八宝饭,恐怕就更“吃不消”了!

关于第一幕第二节设景在绥西,纯粹是为了绥西有民族聚集的方便;若嫌不妥,请随便换个地方。第三幕设景青岛,亦因取景美丽,无他用意,也可以改换。

老舍于昆明龙泉村,三十年双十节

猜你喜欢
  卷六百七十六·彭定求
  赵希汰·唐圭璋
  古今滑稽联话十二·范左青
  第五出 仗侠·叶宪祖
  吴西逸·隋树森
  《词综》(卷十九)·朱彝尊
  前集卷四·罗椅
  卷九 四十九首·赵崇祚
  卷八·韦庄
  唐诗镜卷二十七·陆时雍
  卷三百五十一·陈思
  具茨集补钞·吴之振
  卷二·孟浩然
  卷六十·郭元釪
  卷三百五十七·陈廷敬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彭元逊·唐圭璋

      无逊字巽吾,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二年(1261)解试。刘辰翁须溪词内屡有唱和之词。   汉宫春   元夕   十日春风,又一番调弄,怕暖愁阴。夜来风雨,摇得杨柳黄深。熏篝未断,梦旧寒、浅醉同衾。便是闻灯见月,看花对酒惊

  • 提要·杜本

    《谷音》二巻,元杜本编。本有《清江碧嶂集》,已着録。是编末有张榘跋,称右诗一巻凡二十三人,无名者四人,共一百首。明毛晋跋则称谷音二巻,宋末逸民诗也,凡二十有九人,诗百篇。此本上巻凡十人,诗五十首,下巻凡十五人,无名者五人,诗

  • 卷三十八·吴广成

      乾道八年、夏乾三年春正月,使贺金正旦。  使人武功大夫嵬恧执忠、宣德郎刘昭,昭后官翰林学士,进枢密直学士、户部侍郎。  三月,使贺金万春节。  金主赐燕,宋使工部尚书莫以国忌不肯簪花听乐,金使趣之,坚执不

  • 第十八回 下征书高人抗志 泄逆谋奸相伏诛·蔡东藩

      却说元扩廓病殁后,尚有无太尉纳哈出,屡侵辽东。太祖饬都指挥马云、叶旺等,严行戒备。至纳哈出来攻,设伏袭击,大败元兵,纳哈出仓皇遁去,嗣是北塞粗安。惟太祖自得国以后,有心偃武,常欲将百战功臣,解除兵柄,只因北方未靖,南服

  • ●卷三·佚名

    ○北京大教堂被围记天主教教堂在京者共四处,分东西南北。在北者,名北堂。其教中大掌教即住在内。当使馆未被围之前,京城内无攻战屠戮之患者共有两处,其一即北堂,其一乃美国教会及北京学堂也。自六月二十号,各国民人入居英使

  • 卷之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后集卷十·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後集卷十 宋 朱子 纂集 韩绦 康国献肃公 字子华参政忠宪公之子也登进士甲科相神宗哲宗拜司空检校太尉致仕 为江南东西路体量安抚问百姓疾苦县邑以衙前为重役一当其役则破家竭产民至有嫁

  •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五·来保

    十月甲辰两江总督防楞奏言【臣】闻【臣】弟讷亲经略军务措置乖谬业经恭折奏请驰赴军营以图稍効犬马之劳现在候防兹又接阅邸杪备悉讷亲于奉命经略之初即不踊跃思奋进抵军营之后又怯懦偷安从未一至军前并敢以帐中望见火

  • 日记摘录·恽毓鼎

    此中有摘录戊子、己丑、庚寅日记中要语,当与日记并存。澄斋识挽董坦生舅祖大兄及三兄出名外祖、外孙年八十五,十二月初七日逝世。诸舅早亡。外兄子恂,时在鄂。四五年乡里归帆,幸精神未迈,步履犹安,颐养适林泉,冀借桑榆收晚景

  • 崔斌传·宋濂

    崔斌字仲文,马邑人。机敏多智,体格魁梧,善于骑射,对于文学深有造诣,能晓政治。世祖还是太子时就召见了他,命他辅助卜怜吉带率领游骑戍守淮南。斌颇有才略,卜怜吉带甚是敬重他。蒙古大军驻于扬州西城,令斌领一支人马侦察敌情,斌

  • ●雪交亭正气录卷十·高宇泰

    明鄞高宇泰檗庵撰癸巳纪(万曰吉一类未考其详,容续补之)万曰吉杨卓然朱升余鵾翔癸巳三月十九月,吴伟业(梅村)主盟,设讌订十郡诗文大社于虎邱山寺。有僧投诗一首,诸公览诗,低徊久之;不终席而散。其诗云:『十郡名贤请自思,相逢若个是

  • 卷一百四十六·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六宋 赵汝愚 编总议门总议二上真宗论时政      张知白臣闻创王业期於无穷者必政事为基是以王业盛者其政事必经久可取远大可法然後速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癸巳朔,迁户部尚书杨靖为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沈溍为工部尚书,刑部尚书赵勉为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秦逵为兵部尚书,俱赐诰,仍诏今后在京官三年,皆迁调,著为令。杨靖诰曰:“於戏!昔圣人

  • 第五章&nbsp;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冯友兰

    孔子之后,下一个主要的哲学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史记》上没有说他是哪国人,关于他的生平也说的很少,实际上等于没有说。因而关于墨子是哪国人历来有意见分歧。有些学者说他是宋(今豫东鲁西)人,另一些学者说他是鲁人。

  • 雨法雨品第三十·佚名

    於是释提桓因意念言:尊者须菩提所说法为雨法雨三千大千刹土。从四天王上至阿迦腻吒天各各念言:今须菩提所说法雨。我等宁可作花散佛世尊及诸菩萨大弟子众。及散须菩提上。尔时三千大千刹土诸释提桓因及诸四天王各化作花

  • 比丘听施经正文·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昙无兰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比丘。到讲堂诸比丘所言:诸贤者,今我不可经法。大著睡眠。不乐道行。疑诸经法。座中有一比丘。即行白佛。有一比丘。字听施。来到讲堂。谓诸比丘言:今我

  • 道德真经注·李荣

    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

  • 金箓斋三洞赞咏仪·张商英

    原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张商英奉敕编修」。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金箓斋」是供帝王修奉的斋法,用来消除天灾、救度帝王。「三洞」是道教经籍的分类法,指洞真、洞玄和洞神三部,也可泛指道教的经典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