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不可得三际品第二十六

於是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无有端绪无有边际亦无有底。色痛想行识亦无有端绪亦无有边际。当知菩萨亦复如是,欲言色是菩萨乎。非也。痛想行识是菩萨耶。非也。须菩提言:世尊,我都卢不见有菩萨。当为何谁说般若波罗蜜。当教何谁。须菩提言:所谓菩萨。菩萨但字耳。世尊,譬如自言我有无之法不生。云何色痛想行识不生。世尊,不生者为非色亦非痛想行识尚无所生。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离於生处。见菩萨行道作是说者,菩萨闻是不恐不怖不悔不怯。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问须菩提,若使菩萨前後边际中央际不可得。何以故?色与菩萨俱无有边。云何色痛想行识为非菩萨。云何言都卢不见有菩萨。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言菩萨但有字耳。何以故?言我有无之法不生五阴何以生。何以故?言不生者为非五阴。云何言无生当教谁说般若波罗蜜。云何言不见有离生行菩萨道者,何以故?言菩萨闻是不恐不怖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语舍利弗言:用众生始终端绪不可得故。菩萨前後中央际不可得见。舍利弗。以众生空故菩萨端绪亦不可得见。用众生寂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用五阴无有边际。用五阴空用五阴寂用五阴不真故。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以六波罗蜜无有底无有边际故。何以故?舍利弗。空及五阴菩萨等无异。是三事一无有二。是故舍利弗。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以六波罗蜜空寂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何以故?舍利弗。空本际亦不可见。末际亦不可得见。中际亦不可得见。空与菩萨俱亦不可得见。舍利弗。空菩萨端绪一无有二。是故菩萨端绪不可见。内空外空及有无空边际不可见。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复次舍利弗。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皆无有端绪。佛法空佛法寂佛法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从六波罗蜜至佛十八法皆无有端绪。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不可见。复次舍利弗。诸三昧门陀邻尼门皆无有端绪。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复次舍利弗。法性及如真际不可思议性。皆无有端绪。空寂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复次舍利弗。声闻辟支佛如来皆无有端绪。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道萨云若皆无有端绪。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何以故?舍利弗。空始终端绪中边皆不可得见。故菩萨亦不可得见。舍利弗。空五阴菩萨是三事皆一无有二法。是故菩萨端绪不可见。如舍利弗所问。五阴无有底故。当知菩萨亦无有底。须菩提言:五阴如虚空。虚空亦无边亦无际亦不可量亦无有底。但以名字为虚空耳。舍利弗。色空无有边际。痛想行识识空无有边际亦不可得见。是故舍利弗。虚空底五阴底菩萨底亦不可得见。十二衰十二因缘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此诸法端绪。菩萨端绪皆不可得见。皆无有边际故。须菩提言:舍利弗。所问五阴是菩萨耶。不可得见亦无边亦无际亦不可量亦无有底。但以名字为虚空耳。舍利弗。色空无有边际。痛想行识识空无有边际亦不可得见。是故舍利弗。虚空底五阴底菩萨底亦不可得见。十二衰十二因缘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此诸法端绪菩萨端绪。皆不可得见皆无有边际故。须菩提言:舍利弗所问五阴是菩萨耶不可得见。是故五阴与菩萨皆不可得见。舍利弗。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空。内外空内外空自空。乃至有无空有无空自空。三十七品三十七品自空。乃至佛十八法十八法自空。如及真际不思议性。陀邻尼三昧门。萨云若道事。声闻缘觉佛佛义各各自空。舍利弗。如来五阴空。亦不有亦不可见。以是故舍利弗。是故菩萨五阴不可得见。舍利弗所问。何以故菩萨不可见不可得。当为何谁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语舍利弗。色不见色。色亦不见痛。痛亦不见色。痛亦不见行。行亦不见痛。痛亦不见想。想亦不见痛。想亦不见识。识亦不见想。色痛想行识亦如是,眼眼亦不有亦不可见。至意意亦不有亦不可见。眼识意识亦不有亦不可见。眼栽至意意栽至因缘法。亦不有亦不可见。至六波罗蜜亦不有亦不可见。内空外空至所有空无所有空。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不有亦不可见。诸三昧门陀邻尼门亦不有亦不可得见。从须陀洹法至罗汉法亦不有亦不可见。十住亦不有亦不可见。道法萨云若法亦不有亦不可见。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及佛。亦不有亦不可见。至教法亦不有亦不可见。舍利弗。以诸法无所有不可见。菩萨不可见。以是故无所教。须菩提语舍利弗。如所问何以故但以字为菩萨者,字法但以名字假号为菩萨耳。以是故但字为菩萨也。色痛想行识亦复假号有字耳。诸有名者亦无色痛想行识。何以故?空无有真名故。若使空者非是菩萨。是故言但以字为菩萨耳。复次舍利弗。六波罗蜜者但字耳。六波罗蜜亦非字。字亦非六波罗蜜。何以故?字菩萨诸波罗蜜俱等不可见故。是以菩萨但以假号为字耳。舍利弗。内外空有无空亦但以字著耳。字亦非空。空亦非字。何以故?字空内外空乃至有无空俱不可见故。舍利弗。是故但以字为菩萨耳。舍利弗。三十七品至十八法亦假名与字耳。诸三昧门陀邻尼门亦复如是,乃至萨云若普皆如是如是,舍利弗所问何以故名为吾我至本无所生。从本已来至於吾我。亦不可得见当那得生。从有生有命至於知见。常不可见当那得生。从有名以来五阴不可见知当那得生。从六情至十二因缘起亦不可见。何况有生。六波罗蜜亦不可见。何况有生。从内外空及有无空常不可见。何况有生。从有名以来三十七品及十八法亦不可见当从何生。从有名以来诸三昧门陀邻尼门亦不可见当从何生。从有名已来声闻辟支佛及佛亦不可见当从何生。舍利弗。是故名为吾我。诸法皆不生故。复次舍利弗。如所问诸法有无之事无有作者,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所有无有作者,须菩提言:五阴所有无有作者,六情内外至于十二缘起所有亦无作者,六波罗蜜所有亦无作者,以是因缘。舍利弗。诸法亦不有亦不无。复次舍利弗。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无能坏者,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诸法无有常无能坏者,答言:五阴无有常无能坏者,何以故?无常无所有消荆是故诸法无常无能坏者,乃至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已记法未记法无常无能坏者,舍利弗。无常无所有消荆以是故诸法无常无能坏者,舍利弗。诸法亦不聚亦不散。舍利弗言:何等不聚何等不散。须菩提言:五阴不聚不散。何以故?性自尔。乃至善法恶法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亦不聚亦不散。何以故?性自尔。以是故诸法亦不有亦不无。舍利弗。所问五阴无所生者,用五阴六衰无有作者不见有作者故。诸法皆无有作者,以是故无所生。舍利弗。所问无所生非五阴者,以五阴性自空故。亦不生亦不灭亦不祝乃至有为性性空故。性自空者亦不起亦不灭亦不祝是故无所生非五阴。舍利弗。所问无所生为谁说般若波罗蜜者,若无所生为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非无所生。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一法无有二。是故言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所问亦不离五阴生行菩萨道者,无所生则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则是无所生。无所生则是五阴。五阴则是无所生。而不别是法亦不二。舍利弗。是故亦不离生行菩萨道也。舍利弗。所问云何闻是不恐不怖为行般若波罗蜜者,菩萨摩诃萨。见诸法皆空如梦如幻如炎如响如影如化。以是故菩萨闻是教不恐不怖。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观。是时亦不见色亦不入色亦不生色亦不住色亦不言是色。痛想行识亦不见识。亦不入识亦不生识亦不住识亦不言是识。眼耳鼻舌身意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六波罗蜜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内外空至有无空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至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诸三昧门陀邻尼门。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何以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色。乃至萨云若亦无所见。世尊,不生色者为非色。亦不生痛想行识者为非识。不生六衰者为非六衰。不生六波罗蜜者为非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至无所生一法无二。不生内外空为非空。不生有无空为非空。有无空及无所生一法耳无二。世尊,三十七品不生为非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不生为非十八法无所生及佛十八法一法无二。世尊,无所生一法耳。亦非二亦非三亦非四亦非五亦不若干数。是故佛法无所生法一法无二。世尊,如及不思议性不生者,为非如为非不思议性。不生道者为非道。不生萨云若者为非萨云若。无所生萨云若一法无二。世尊,无所生亦不一无有若干数。是故不生。萨云若者为非萨云若。灭色者为非色。灭色者是一法无有二。世尊,灭者一无有二。是故灭色者为非色。灭痛想行识者为非识。是故生识者为非识。内空外空至有无空。及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如是,世尊,是为灭非若干也。从识至萨云若亦如是,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猜你喜欢
  佛说菩萨修行经(亦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佚名
  地狱名号品第五·佚名
  卷八·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法华文句记卷第六·湛然
  卷第四十·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二·吹万广真
  卷三十二·佚名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卷·宝亮
  甄正论卷下·玄嶷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六·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四·念常
  四十二章经·佚名
  序·道忞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 一·袁枚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

  • 卷334 ·佚名

    宋太宗 逍遥咏 一法从何有,三皇五帝前。 周知多异境,猛利要精专。 我命须依道,阴功及物缘。 善心通感应,动静理深玄。 宋太宗 逍遥咏 还丹百数细须寻,以验从来道理深。 火候混成如白屑,水中

  • 唐诗镜卷三十·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__唐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三十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二 韦应物【长安京兆人周逍遥公韦琼之後李肇国史补云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风韵王钦臣集序云天宝

  • 卷四百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八 罗伦 和陈白沙 君年四十八我年四十五百年几会面念此长恨苦金台首相见各致霞外许拥怀素心人动辄屈指数贲然三子来欢声撼茅宇泷滨是曹溪连宵对牀语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梨园旧话》·张次溪

    (近人)吴焘 撰●目录梨园旧话●梨园旧话倦游逸叟撰 东莞张江裁次溪辑弈棊从古说长安,回首欢场感百端。同是误人歌舞事,如何今昔亦殊观?我亦登场傀儡人,当年袍笏迹都陈。而今白鬓谈天寳,况是沧桑劫后身。倦游逸叟自题余年幼随

  • 杂传第四十五·欧阳修

    ○李崧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以推官李荛掌书记。崧谓掌书吕柔曰:“魏王皇子,天下之望,书奏之职,非荛所当。”柔私使崧代为之,以示卢质、冯道,道等皆以为善。乃以崧

  • 提要·张廷玉

    【臣】等谨案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四十卷乾隆四十年奉勅撰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勅采明一代事迹撰通监纲目三编以续朱子商辂之书然廷玉等惟以笔削褒贬求书法之谨严於事迹多所挂漏又边外诸部於人名地名多沿袭旧闻无所考正

  • 卷二十六·叶盛

    ●水东日记卷二十六录诸子论诗序文于王两公高致南京两法司故事张泰拒石彪索瓶江浙文物之盛岳季方答客语○录诸子论诗序文七言集句诗序:「予尝欲以唐人七言绝句分为十类,如王建宫词:『金殿当头紫阁重

  • 世家卷第十一 高丽史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肃宗一。肃宗明孝大王讳 字天常古讳熙。 文宗第三子顺宗母弟。 文宗八年甲午七月己丑生幼而聪慧及长孝敬勤俭雄毅果断五经子史无不该览

  • 温子传·李延寿

    温子癉字鹏举,自称是太原人,晋大将军温峤的后代。世代居住在江东。祖父温恭之,任宋彭城王刘义康的户曹,逃难来到北魏,在济阴冤句安下家,因而就成为济阴冤句县人。父亲温晖,任兖州左将军长史,兼行济阴郡事。  温子癉开始时拜

  • 卷五十·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宋 宋敏求 编大臣宰相命相七郑朗平章事制崔慎由平章事制萧邺平章事制刘琢平章事制夏侯孜平章事制杜审权平章事制夏侯孜平章事制杨收

  • 卷九十四 周子之书·黎靖德

      ◎太极图   太极图"无极而太极"。上一圈即是太极,但挑出在上。〔泳〕   太极一圈,便是一画,只是撒开了,引教长一画。〔泳〕   太极图只是一个实理,一以贯之。〔端蒙〕   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括尽了天下物事。

  • 提要·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春秋集義       春秋類提要【臣】等謹案春秋集義五十卷綱領三卷宋李明復撰明復亦名俞字伯勇始末無考據魏了翁序知為合陽人嘉定中太學生而是書首行題校正李上舍經進春秋集義次行又

  • 卷五十·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五十学八力行【理欲义利君子小人之辨 论出处附】程子曰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以下理欲义利君子小人之辨】 欲利己者必损人欲利财者必敛怨人放天理昬者是只为嗜欲乱着他庄子言

  • 卷二百三十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军礼七出师周礼天官太宰作大事则戒于百官赞王命【注谓助王为教令春秋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观防同宾客之戒具军旅亦

  • 第四十七則 雲門六不收·胡兰成

    第四十七則雲門六不收舉:僧問照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如何是法身?門云:六不收。老子說:「反者道之動」,法身都帶有反的意味兒,所以孫悟空天上地下都不能收留他。孔子也是,唐明皇說他:夫子何為哉?栖栖一代中。孔子就是法身,他的

  • 沧洲尘缶编·程公许

    宋代诗文别集。14卷。程公许著。程公许所著《尘缶文集》、《内外制》、《奏议》、《奉常拟谥》、《掖垣缴奏》、《金华讲义》等皆散佚。此集系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作者用陆士衡“惧蒙尘于叩

  • 墓铭举例·王行

    等谨案墓铭举例四巻明王行撰行字止仲长洲人洪武初辟为本郡文学行以墓志铭书法有例其大要十有三事曰讳曰字曰姓氏曰乡邑曰族出曰行治曰履厯曰卒日曰夀年曰妻曰子曰葬日曰葬地序次或有先后不越此十余事耳取韩愈李翺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