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问观品第二十七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而观诸法。何等为菩萨。何等为般若波罗蜜。何等为观。尊者须菩提语舍利弗言:如所问何等为菩萨。菩萨者为道士也。故名为菩萨。以道故知诸法事而无所入。问曰:知何等诸法事。答曰:知色事不入色。知痛想行识事不入识。尽知佛十八法事不入十八法。舍利弗问。何等为诸法事。须菩提言:所可名者,诸法之貌色声香味细滑法。内法外法有为无为法像貌。所可名者是为诸法事也。舍利弗。所问何等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者名为远离。问曰:何以故名为远离。须菩提言:远离五阴远离十八性远离六衰。远离檀波罗蜜至禅波罗蜜。远离内外空至有无空。远离三十七品至十八法。是名为远离。远离萨云若。远离萨云若事。尊者舍利弗。是故名为远离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所问何等为观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不观五阴有常无常。亦不观五阴苦乐。亦不观五阴有我非我。亦不空亦非不空。亦不相亦非不相。亦不愿亦非不愿。亦不灭亦非不灭。亦不寂亦非不寂。亦不作是观。至六波罗蜜。从内外空至有无空。及佛十八法亦复如是,诸三昧门陀邻尼门至萨云若。乃至灭不灭。亦不作有常无常观。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作是观。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何以故?贤者作是言:五阴无所生为非五阴。乃至萨云若无所生为非萨云若。须菩提报言:五阴空空非五阴。是故五阴无所生为非五阴。六波罗蜜空。空亦非六波罗蜜亦非生是故六波罗蜜无所生为非六波罗蜜。从内外空至有无空亦复如是,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亦复如是,萨云若亦复尔。以是故五阴无所生为非五阴。五阴亦非生。乃至萨云若亦无所生。舍利弗问须菩提,何以故?言五阴不二为非五阴。乃至萨云若不二为非萨云若。须菩提报言:五阴不二亦不合亦不散。亦无有形不可见一相。一相者则无相。萨云若亦如是,以是故五阴无有二不为五阴。萨云若无有二不为萨云若。舍利弗问。何以故?五阴无有二为作数。乃至萨云若无有二为作数耶。须菩提言:无所生及五阴无有二。五阴则是无所生。无所生则是五阴。以是故五阴无有二为作数耳。乃至萨云若亦无有二为作数耳。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观是法时。见五阴无所生常净故见吾我亦无所生常净故。见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无所生常净故。见内外空至有无空亦无所生常净故。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无所生常净故。见诸陀邻尼三昧门亦无所生常净故。见萨云若无所从生常净故。见凡人凡人法亦无所生常净故。见须陀洹须陀洹法。斯陀含斯陀含法。阿那含阿那含法。阿罗汉阿罗汉法。辟支佛辟支佛法。见菩萨菩萨法。见佛佛法。皆无所生常净故。舍利弗问。如我从须菩提所闻。五阴为无所生。乃至道亦无所生。佛法亦无所生。亦无所逮得。须陀洹至阿罗汉。辟支佛亦复不逮。菩萨亦无所逮得。萨云若亦无所逮得。菩萨摩诃萨无所逮得。萨云若者,为坏五趣是为菩萨。不於五趣中得道。舍利弗言:若使诸法无所生。云何须陀洹三应灭而念成道。斯陀含三垢薄而念成道。阿那含五应灭而念成道。阿罗汉灭上五所得。辟支佛以因缘觉故而念成道。何以故?菩萨作勤苦行代众生受勤苦。为何等故如来无所著得等正觉转法轮乎。须菩提言:舍利弗。我亦不使无所生法有所逮得。我亦不使无所生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我亦不使菩萨有勤苦行。菩萨行亦无有勤苦想。舍利弗。菩萨亦不觉苦想。何以故?舍利弗。不可从觉苦想能为不可计阿僧祇众生作本。菩萨於众生如父想如母想如子想如身想无所有。菩萨於内外法当作是想当作是念。所言我及一切众生亦不有亦不可见。於内外法当作是念。作是想念不起勤苦想。何以故?一切无所有故。世尊,於无所生非我所。能令得如来阿惟三佛亦无所生。如来不从无所生逮转法轮。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言:欲使从无所生逮得。欲使从有所生逮得。须菩提言:我亦不使从无所生逮得。亦复不使从有所生逮得舍利弗言:如所言为无所逮无所得耶。须菩提言:有所逮有所得。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但以世事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有佛。欲论最第一者,无有逮无有得。从须陀洹上至佛亦无逮亦无得。云何须菩提,但以世事故有逮有得。坏五趣者亦复如是耶。须菩提言:以世俗事故有逮有得。以世俗事故有五趣教。何以故?舍利弗。最第一法无有生死。无有善恶之报。亦无断亦无著。舍利弗言:云何须菩提,无所生有所生耶。有所生有所生乎。须菩提报言:我亦不使无所生有所生。亦不使有所生有所生也。舍利弗言:为欲使何所无所生法有所生。须菩提言:我不令五阴有无空有所生。乃至道有无空亦不令无所生。舍利弗言:不生为生耶。生为生乎。须菩提言: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何以故?诸可有所生无所生一耳。亦不别亦无形不可见不可得一相。一相者则无所有之貌。是故舍利弗。有所生亦不生。无所生亦不生。舍利弗言:当说无所生无所生法。说有所生无所生法。我乐欲闻。须菩提言:恣所乐。何以故?舍利弗。所可无所生法所可有所生法无所乐。所问无所生无所生。是诸法亦不合亦不散亦无形不可见不可得一相。一相者则无相。舍利弗言:所生亦复无所生。所乐亦复无所生。法亦无所生。所报亦复无所生。如是如是,舍利弗。诸法皆无所生。何以故?五阴无所生。六情亦无所生。六性地水火风空识是六性亦无所生。身口意行亦无所生。至萨云若亦无所生。是故舍利弗。所报亦无所生法。所因缘乐闻皆无所生。舍利弗言:如尊者须菩提,为是法师之上。何以故?随所问能发遣。何以故?於诸法无所依。舍利弗问长老须菩提。诸法云何无所依。答言:舍利弗。色性空亦不依内亦不依外亦不依两中间。痛想行识性空亦不依内亦不依外亦不依两中间。六情十二衰性空亦不依内外中间。六波罗蜜性空亦不依内外中间。从内外空至有无空性亦不依内外中间。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性空亦不依内外中间。诸法性皆空者亦不依内外中间。舍利弗。是故无所依。是故行六波罗蜜菩萨。能净五阴至萨云若。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菩萨行六波罗蜜净菩萨道。答言:舍利弗。

亦有道檀波罗蜜亦有俗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有道亦有俗。复问。何等为俗檀波罗蜜。何等为道檀波罗蜜。答言:菩萨住於布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有贫穷疾病形残。随其所索城国珍宝衣被饮食。妻子眷属。头目肌肉髓脑骨血。一切所有皆给与之。所可与者有所依倚。作是念言:我与彼受我不嫉他人与。言我是施主。言我与一切。言我随佛教。言我行檀波罗蜜。虽作是施与而有所倚所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与众生共之。以是施与欲令众生於无馀泥洹而般泥洌虽布施有三碍意。何等为三。有我想有彼想有施想。是为三碍。是为世俗布施。何以故?名为世俗布施。以不能离世俗亦不出世俗事故。是为世俗布施。何等为道施。以三事净。何等为三。菩萨布施亦不自见亦不见受者不望其报。是为菩萨於三事净。舍利弗。菩萨布施施与众生。亦不倚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见有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之兆。是为道檀波罗蜜。何以故?名道檀波罗蜜。道檀波罗蜜者,胜出胜於世间故。从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世俗有所依。道无所依。须菩提言:是为菩萨行六波罗蜜净菩萨道。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道。答言:三十七品是菩萨摩诃萨道。空无相无愿三脱门。内外空乃至有无空。诸三昧门陀邻尼门。佛十种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四无碍慧大慈大悲。是为菩萨摩诃萨道。舍利弗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是为何等波罗蜜功德力。须菩提言:是般若波罗蜜功德力。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者诸善法功德之母。般若波罗蜜者悉持三乘之法。诸过去佛世尊皆行般若波罗蜜。自致成阿惟三佛。当来诸佛世尊亦行般若波罗蜜。自致成阿惟三佛。现在十方恒边沙国诸佛世尊,亦行般若波罗蜜自致成阿惟三佛。须菩提言:若闻说般若波罗蜜不疑不惧。当知是菩萨能行菩萨道不舍众生。能为一切众生作护。亦无所猗终不离是念。所谓大慈大悲之念。舍利弗复问。欲使菩萨不舍大慈大悲之念。不离是者,以为一切众生。皆当为菩萨。何以故?一切众生终不离是念。须菩提赞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我已觉知所讥来迹。我当受之。如众生无所有念亦无所有。有无亦无所有。如众生寂念亦复寂。如众生空念亦复空。如众生无所觉念亦无所觉。如五阴无所有念亦无所有。如五阴无有实。如五阴空。如五阴寂。如五阴无所觉。当知念亦无所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地水火风空识亦尔。六波罗蜜空。内外空至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陀邻尼门诸三昧门。及萨云若萨云若事。乃至道与念等无所有。如道无所觉念亦无所觉。舍利弗。我欲使菩萨不离是行念。於是世尊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行。当如是如须菩提所言:如须菩提承佛威神说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亦当如是如须菩提所说,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动。前没後涌。前涌後没。八方上下皆悉如是,佛因是事便笑。时须菩提叉手白佛言:世尊,何因缘笑。佛告须菩提,今我说般若波罗蜜。东方恒边沙不可计诸佛。亦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十方诸如来等正觉无所著者,亦复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时。十二那术亿天及人阿须伦。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十方诸佛说般若波罗蜜时。不可计阿僧祇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猜你喜欢
  佛说佛名经卷第八·佚名
  卷第六·佚名
  第八卷·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十五·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二·澄观
  卷第十二·佚名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六(本)·窥基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九卷·灌顶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一卷·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二十·楚石梵琦
  卷三·佚名
  卷八·佚名
  卷之二十九·别庵性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常建诗附录·常建

    河岳英灵集云高才无贵士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昭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防逺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

  • 巻十四·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十四明 李攀龙 编唐五言律诗野望【王绩】东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从军行【杨烱】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马绕龙城雪暗

  • 知稼翁集补钞·管庭芬

    知稼翁集补钞黄公度癸亥秋行县夜寓下生院倦甚慨然有归欤之兴戏用壁间韵以盟泉石何须轮拥朱,不愿佩悬玉。青山得去且归去,谋生待足何时足。林间招提金碧开,门外过客谁能来。桂华落尽无人问,古墙秋径生青苔。旧山泉石故应好

  •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河渠四·脱脱

        ◎河渠四   ○汴河下 洛河 蔡河 广济河 金水河 白沟河 京畿沟渠 白河 三白渠 邓许诸渠附   元丰元年五月,西头供奉官张从惠复言:"汴口岁开闭,修堤防,通漕才二百余日。往时数有建议引洛水入汴,患黄河啮

  • 卷四·王世贞

    ○勋臣历三公勋臣以太师为极,凡八人:若李韩公善长、张英公辅,不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张英公懋、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祚,不为太保,以躐加故也。独翊国公郭勋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成国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一·佚名

    监修官左柱国总督京营戎政太傅成国公臣朱纯臣总裁官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臣温体仁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臣张至发臣孔贞运臣贺逄圣臣黄士俊副总裁官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

  • 绥寇纪畧卷十·吴伟业

    国子监祭酒吴伟业撰盐亭诛张献忠不知其所自起延帅杜文焕以庚午春二月督延绥固原兵三千便宜剿抚既定黄甫清水木三堡而米脂贼张献忠所据十八寨闻兵至诡乞降延抚洪承畴亦常以辛未冬十二月抚贼张献

  • 第五十五卷 孝义 八·缪荃孙

    徐 州 府 汉姜 肱姜肱,字伯淮,彭城广戚人。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肱

  • 第十九章 太后恩寵·林语堂

    蘇東坡總是得到歷朝皇后的蔭庇。在他受審時,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現在又是英宗皇后拔擢他得勢。甚至在他一生中較晚的歲月裏,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攝政事,他就客死蠻荒了。新皇帝現今才九歲,攝政的是他的祖母。宋朝特別

  • ●一三 召赴燕京·佚名

    金国天眷四年,即宋绍兴七年丁巳,十月十日戊戌,金主废刘豫为大行台,传送燕京,囚于柏王寺,仍杀刘璘刘珏于相郡;召重昏侯于源昌州。西南行二十余日,方抵鹿州。自鹿州由水路乘舟而南,七八日抵寿州,又行三日至易州。所过处皆系荒榛旷

  • 潮海传·宋濂

    潮海,扎刺台族人。由国子生开始当官,任靖安县达鲁花赤。至正十二年(1352),蕲、黄人民起义,潮海与县知事黄绍募民兵抵御。不久,起义军数万由武宁来攻,绍向行省救援,潮海则率兵迎战,在象湖大破义军。潮又起用进士胡斗元、涂渊、

  • 卷二十、文字之狱·黄鸿寿

    圣祖康熙二年,夏五月,诏戮浙江湖州府民人庄廷鑨尸,其父庄胤城,弟庄廷钺均立斩。初,明故大学士朱国桢私著明史,籍未刊而亡,家亦中落,以稿本质金于廷鑨。廷鑨易自己名刻之,补入崇祯一朝事,中有万历间总兵李成梁捕斩建州卫都指挥使

  • 原序·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增修东莱书説原序生蒸民而理之皆天也纲三常五以范人事君师賛焉出为大纲小纪公卿大夫士而等级维之然后以化以育以立人而天成地平而位三才时有先后道有升降是以为二帝三王而虞夏殷周之书作经生袭陋病不能窥

  • 劝发菩提心集卷中·慧沼

    翻经沙门慧沼撰一赞受戒门 二显过劝持戒门 三明护戒门 四受意门 五说受益门 六正受门 七受戒得益门 八受十善戒门 九赞忍护戒门 十白衣五戒门 十一供养门 十二供养见利门 十三障治门 十四胜劣门 十五善

  • 卷第一·佚名

    大藏一览第一卷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第一门首标大觉先容  俯为众生作则先王品混沌天地以开端  乃祖始王之统御释迦谱云。劫初天地。大水弥满。风吹渐减。次第结沫。化为天宫。乃至山岳。平陆成

  • 孝道吴许二真君传·佚名

    不题撰人。柳存仁考证该传撰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见《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所载《许逊与兰公》)。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吴许二真君即吴猛、许逊。书中亦涉及兰公、谌母。

  • 戏中戏·佚名

    白话中篇人情小说,七回。原书已佚,不知撰人。据《比目鱼》云: “前部书名是《戏中戏》,说的是谭楚玉远游吴越,刘藐姑屈志梨园,倾城貌风前露秀,盖世才戏房安身,定姻缘曲词传简,改正生戏屋调情。一乡人共尊万贯,用千金强图藐姑。

  • 普法义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真谛译之广义法门经同经。与《佛说广义法门经》同,而文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