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甄正论卷下

大白马寺僧玄嶷撰

公子曰。先生纵谈天之辩。震掷地之音。恩吻所诠。寒谷湛其春露。励言所被。汤池结其冬。冰以仆爝火之末光。对曦景之层曜。自可销声叠足噏气敛肩。沉疑未祛仍希妙释。但灵宝所诠咸归伪妄。老子事迹应不虚诬。河上公者神仙之人也。昔汉孝文皇帝之时。结草为庵居河之滨。文帝好道德之经。敕王公卿相及二千石咸令习读。老经有数句不解。帝莫能通。之有人言河上公。常习读老经或可解之。帝乃遣使赍所不了义句令问河上公。公答曰。道尊德贵不可遥问。帝于是亲幸河上。询问所疑。河上公见帝。抗首高据而坐。帝甚怪之。乃谓公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能令人死生富贵。公虽德重何乃自高乎。河上公乃抚掌大笑。跃于虚空去地数丈。坐五色云气之上。下顾帝曰。余上不至天。下不及地。中不累人。陛下焉能使我富贵贫贱耶。帝方悟是神人。乃下辇再拜而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竞竞诫慎常恐废坠。志性愚昧不识圣人。稽首引过。公乃授帝素书二卷。谓帝曰。熟读此书所疑自解。吾注此书以来。经今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兼子四矣。勿传非其人。言讫失公所在。据此灵迹非圣而谁识者。以为文帝笃信精至诚感冥彻。老君使此神人授文帝道德章句。帝既受讫。公乃晦影返真归乎上方。此之神异炳然显著。岂亦谬焉。

先生曰。子之此言更成虚妄。道听途说焉足可凭。子向所论。乃是葛玄作老经序。伪饰此词诳惑江左。因循不悟。令子疑焉。窃据汉书帝纪。凡有行幸无不载录。至如甘泉宫去京百余里。帝每行幸咸悉书之。又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为太后在东宫。帝时往咨询。尚书云。帝来往东宫间。又武帝幸五祚宫。及幸河东祀后土。史并书之。案道士成玄英撰老经疏云。河上公在陕州城南三里。比于五祚甘泉河东远数倍。何因汉书不言。况河上公跃坐虚空乘御云气。授书于帝弘明道德。比于郊祀神光及李夫人之事。此为盛烈弃而不录。未有斯理。又河上公云。吾注此书千七百年者。此言又妄案周成王伐淮夷之后。始制井田之法。王畿千里出革车万乘。天子万乘起自成王。成王以前无万乘之制。据成王在位通周公摄政。共有三十七年。至赧王为秦昭襄王所灭。总八百六十年。秦自昭襄至子婴。合五十年。为项羽所灭。汉高皇帝在位一十二年。惠帝在位七年。吕太后摄位八年。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自成王至文帝末年。都有九百三十二年。案老经云。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则明老子当说此经。合在成王之后。但经为注本注以释经。经尚未有。注何先述。千七百年此又虚也。又河上公自注老经云。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明此注语全在周公之后。千七百岁重益虚诬。事迹既伪感应岂实。晦影之说妄谈。返真之言何矫。

公子曰。史册不载诚亦难凭。以愚管窥致兹迷惑。老庄之教其来以久。道士之号非秖于今。观宇尊容肃设斯在。是冠月帔云褐霓裳。目验可知。岂总虚也。

先生曰。老庄之教余岂毁耶。比拟佛经义理全别。论善也则同途而各骛。语宗也则异轨而分驱。老教旨在于雌柔。佛法事明于因果。二轴七篇之奥义。忘得丧于齐物之场。八万四千之法门。契寂灭于涅槃之境。修身理国之要。道德之经具明。舍凡证圣之果。般若之文逾显。至如遣执破境息智忘身。老经非无其语于行靡立。其宗所修。唯在人间极果才登寿考。佛之为教应物逗缘。随类分门因机启行。自近之远从浅阶深。起一念心证真如果。显如天地明同日月。粗文浮阅似若相参。妙理沉研皎然全异。又子云道士之号非只于今者。亦何谬哉。自开辟以来。至于晋末元无戴斑谷之冠。被黄彩之帔。立天尊之像。习灵宝之经。称为道士者矣。所号道士者。则广成务光巢由涓棘之辈 脱落时代轻傲王侯。与俗不群高尚其志。次有遗荣冠冕缔赏林泉。歌紫芝以自娱。调素琴而取逸。末代则有性好飞练志存术数。咸称道士。迹虽异俗衣无别制。汉明帝时。佛法被于中夏。至吴赤乌年。术人葛玄上书吴主孙权云。佛法是西域之典。中国先有道教。请弘其法。始创置一馆。此今观之滥觞也葛玄又伪造道经。自称太极左仙公。目所造经云。仙公请问经。宋文明等更增其法。造九等斋仪七部科箓。修朝礼上香之文。行道坛纂服之式。衣服冠屦之制。跪拜折旋之容。行其道者。始断婚娶禁薰辛。又伪造灵宝等经数千卷。后陆修静更立衣服之号。月帔星巾霓裳霞袖。九光宝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至梁武帝初年。为修静所惑。曾致遵奉。后悟非是究竟之法。亲制舍道之文。见在梁武集内。后修静出奔北齐。其时丹阳陶弘景性多博识聪睿过人。身为道士居于茅山之朱阳静退无为不交时事。时号贞白先生。又号陶隐居。多所著述。并行于代。躬衣道服心敬佛法。于所居地起塔图佛容像。亲自供养。号曰胜力菩萨。其塔见在茅山朱阳观中。于今不为鸟雀所污。弘景重制冠服改馆为观。行黄帝老子之教。恶灵宝法伪鄙而不行。手著论以非之。弘景深为梁武所器。尚频征令仕确乎不拔。并述诗以赠武帝。并入于集。事迹昭显光乎梁史。子何惑之。

公子曰。既闻先生此说。心开意悟革识迁迷如披乐广之天。似廓张超之雾。避席趋下拜首而谢曰。仆久沈俗网罕悟真筌。耳滞黄花之音。志昏白雪之奏。虽则屡承妙释方乃重结深疑。形智聋盲一至于此。幸蒙南指今从北辕。灵宝天尊虚妄若是。至于经教莫不伪修。凡所谬妄咸请垂诲。希愈膏肓永祛沉痼。

先生怡然而对曰。子今悟矣。亦旦暮而得复坐有疑便问。余为一一论之。

公子曰。佛教之内有僧尼两众。道法之中有道士女官二流。彼此相望威仪备具准佛律。僧受二百五十戒。尼受五百戒。今道士女官所受法箓。一概齐等更无增减。俱受十戒真文上清之法。并受符箓之事。未知此法何人所传。

先生曰。道士女官元无戒律。还窃佛家十戒以充彼法真文上清。咸以绢素为之其中。画作符图及书玉字。其真文总有三法。一曰八景。画为日月星辰之。象二曰五老。画作五老之。神三曰五岳。画为五岳山状。三本各得受用。不要总受。上清者。其中书上清天中官位及符图等。初受十戒。次受真文。后受上清。其法具矣。箓者其数甚多。不何备说。略而详之。有千五百将军三五大将军等箓。受此箓者然可行符禁章醮之事。佛以尼是女人。性多染爱。随机制法。故倍多于僧。道家法箓凡人妄造。既不识根性。所以道士女官更无差异。此等之法。并是张道陵伪作其事。

公子曰。老子既不说此。定伪何惑。道法先无戒律。道士不娶妻。凭何典记。

先生曰。道家无律禁淫欲之事。今道士等不婚娶者。学僧为之。一无凭据。故隋嵩阳观道士李播上表云。准道法道士无禁婚娶之条。道士等咸请取妻妾。其表见在李播集中。

公子曰。教无禁欲之科。娶妻岂爽于教。李播此请诚合其宜。且道教所宗宗于老子。老子仕周后适西域。竟无出家断婚之迹。道士今日出家。遵谁之教。

先生曰。出家之法基于西域。释迦弃储后之贵位。舍妃嫔之爱恋。出家修道。六年苦行。一朝成佛。成佛之后。方度憍陈如等。此土元无出家之兆。老子本自有妻。仕周为史。去周西迈。身是俗人。本无舍妻室易衣服出家之状。故老子之子名宗。宗之子名瑕。仕魏封段干。后为汉胶东王太傅。各有列传。又老经云。子孙祭祀不辍。此论依教修行。则息胤繁盛代代不绝。故云不辍。岂令断欲耶。道士今日出家。本学佛教。更无别据。

公子曰。虽学佛法出家。本宗自无此教。老子不禁婚娶。经文又说子孙。今日纵学佛宗。识者讵肯依信。盗钟掩耳岂杜他闻。妄立天尊迹先彰露。伪造经教又已表明。灵宝文明等修。余经何人所作。伏请详辩。冀悉根源。

先生曰。道经除道德二篇。西升一卷。又有黄庭内景之论。自余诸经咸是伪修。又有太平经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形迹。不甚苦录佛经。多说帝王理国之法。阴阳生化等事。皆编甲子为其部帙。又太清上清等经。皆述飞炼黄白药石等法。至如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并模写佛经潜偷罪福。构架因果参乱佛法。自唐以来。即有益州道士黎兴。澧州道士方长。共造海空经十卷。道士李荣又造洗浴经以对温室。道士刘无待又造大献经以拟盂兰盆。并造九幽经将类罪福报应。自余非大部帙。伪者不可胜计。岂若释迦大圣独擅法王。施化西国声流东夏。案列御寇书云。商太宰问于孔子曰。三王圣者与。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圣则丘弗知。五帝圣者与。孔子曰。五帝善用仁义。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与。孔子曰。三皇善用时。圣则丘弗知。太宰惊曰。则孰为圣。孔子曰。丘闻之。西方有圣者为圣。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荡荡乎民莫得而名焉。案宣尼此言与老子西升所说略同。伯阳仲尼并此土称之为圣。二人咸知西方有圣人。则明释迦之道广矣。

公子曰。仆幼怀志尚早窃当时之誉。言谈之者以词令见称。伏闻高论。有惭蹇讷木赐。仰宣尼之崇仞。愧环堵之卑陋。郑咸观子林之宴容。悟心识之昏怠。是知傅摇九万垂天之翼方升。击水三千横海之鳞乃运。幸承咳唾疑滞咸尽。窃见白屋鸿儒黄冠硕学。扼腕盱衡之士。扬眉抵掌之宾。并云。儒道释典三教是一。咸跻于善理无有三。慈悲仁恕殊途而同归。利物济时百虑而齐致。虽碧鸡黄马之辩。未可分焉。虽坚合异之词。岂能别矣。每思此说交战于怀。请一详议。希除众惑。

先生曰。子何言之当乎。余尝欲著论。未遑削藁。因子之请见余之志。夫三教群分九流区别。本迹斯异义意乃殊。非唯粗浅相悬。抑亦凡圣全隔。寻文似涉参互究理居然不同。自八卦成象六爻定位。披龙图而纪号。观鸟迹以裁书。立德立言。三坟畅三皇之化。垂训垂范。五典旌五帝之谟。洎乎姬公制礼作乐。隆二南之风雅。孔父修诗述易。诠十翼之精微。莫不序尊卑定君臣父子之道。次长幼明夫妇友于之别。尽忠贞以奉国。崇孝悌以资家。蕴恭谦以克己。施仁恕以待物。敦信义以申交。务廉让以推行。此之五德立身之义也。敷文德以化俗。运武功以宁乱。修禋祀以绥神祇。崇宗庙而敬祖考。启畋渔之渐。易著网罟之义。导盘游之源。礼摽搜狩之典。截馘斩首。效征战之劳。宰牺屠牲。邀荐飨之福。贯胸达腋。申驰骋之娱。夭命剖肌。恣赏心之乐。刑礼兴而奸诈起。符玺著而矫伪生。盗国窃器者害父弑君。争权趋利者灭宗夷族。无慈悲之大惠。有恻隐之小仁。昧三世之因果。明一生之祸福。余殃宿庆逮乎子孙。积恶修善绝于冥报。在生之命。年有延促之限。为鬼之质。寿无迁变之期。所云好生恶杀者。谓性命之重人畜同之。类于己情岂宜伤害。故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闻其声不食其肉者。以己之心。体彼之命。恋生之志。物我皆然。故孔丘不味山梁之雉。于定国之宽刑。孙叔傲之阴德。霸楚以昌其后。高门以待其封。项羽之陷秦军。白起之坑赵卒。身死杜邮之下。支分乌江之上。或祸福被于当代。或荣辱流于子孙身造受嗣同于见报父。业子传酬非自己。亦有射宣王以复其怨。抗杜回以答其恩。申生命胡突以驭车。刘约从元海而陪乘。此论幽明交接人鬼相仇。非罪福之业缘。异报应之轮转。儒佛悬殊此其明矣。

夫道之为教儒之异流。黄帝述其滥觞。老聃嗣其弛纽。究其本也。保精养气韬光藏晖。全生远害无为寂怕。恬惔清虚少私寡欲。此其宗也。自后变淳就浇分镳各骛。派一无之理。立三等之差。上则却粒延龄飞仙羽化。广成皇帝是也。次则守雌诫刚忘知息。智伯阳子休是也。下则摈代遗荣岩栖谷饮。许由巢父是也。推究神仙之迹事涉凭虚。案黄帝本纪。帝行房中之术。修导养之法。御七十二女。服九一金丹。升鼎湖策飞龙白日登天。群臣攀恋收衣冠剑履而葬于桥山之阳。参验此词咸成乌有。夫葬者藏也。先人云亡子孙感恋。卜其宅兆修建坟茔安措魂灵藏秘骸骨。庶免曝露之患。皇帝驭青龙以冲天。蹑紫云而遐上。高谢万机脱屣四海。元来不死何因须葬。且邵伯司牧分陕遗惠在人。尚蔽弟甘棠思德留树况黄帝登九五之位。处万乘之尊。驭龙驾以上仙。故胜寝疾而死若群臣攀慕情切。即合留奉衣冠。岂容埋弃帝之遗服。以申诚恋之志。仲子未薨来赗。左传以为非礼。黄帝不崩而葬。臣下何苦见诬。必葬不虚升仙是妄。进退之理事迹可知。且御女求仙恣欲求果。更入轮回之境。讵登解脱之场。纵令实得神仙。终是未离生死。何况此术黄帝受之于广成。所修在于一身。本非出代之法。黄帝之迹如此。神仙传并虚陈。已其前论。不复繁说也。

夫老子为教。备乎五千之文。庄周演论。详于七篇之旨。所明道者但诠阴阳天地和气四时生育之理。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严君平等释云。一者元气。谓混沌未分无状可见。于无状可见道中生一气兆。气之清者为天。浊者为地。此一气生天地。一生二也。因天地和而生阴阳及人。此二生三也。以人禀阴阳。阴阳能生品汇动植之类。此三生万物也。故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明道则阴阳也。阴阳不测之谓神明。即此阴阳之理。非测度可知。此神妙也。能顺此阴阳之理。安其所禀涯分守雌柔恬淡寂泊无为。绝矫性之圣智。弃越分之闻知。同徼妙之两观。泯有无之双执。挫折锐进之心。解释纷挠之志。除刚勇之强梁。捐声色之耽染。体祸福倚伏之萌。行慈俭谦退之行。即得终其寿考免于身患。子孙昌繁祭祀不辍。苟违于此。则夭命伤生。招于败累。息胤剿绝其后不嗣。故云。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祭祀不辍。庄周解牛以全其生。传火而续其命。齐万物以杜健羡之路。隳四支以去形骸之恋。述木雁用遣愚智滞守之方。喻指马以忘天地执著之见。混变化而梦胡蝶。一夭寿而延殇子。太山小于秋毫。则巨细之妄斯显。朝菌长于大椿。则修促之系方假。此并庄周诠俗情妄执。遂有长短妍丑之实。而起人我贪恶之心。利己损物致招患祸。此论一生之内有此颠倒。夭龄害命牵累败身。无未来冥报之义。过去业缘之理。当代造善恶之行。随其所行当代受报。与儒书所说大意略同。此足明佛道全别。公子曰。三教悬殊若此之异。一理之说吁可同哉。是知子休心斋以忘身。非是为他祈福。宣尼洁斋以变食。岂关藉因求果。设道供以邀冥资之助。造天尊以希济拔之功者。何虚费哉。何虚费哉。而今而后庶几免矣。然章醮之法。符禁之术。比见行者。时有效验。此事如何。更请详议。

先生曰。子之此问诚有理焉。且章醮者祭祀之流。祈祷之事有来自久。非唯道陵之法。黄帝太公时行此术。醮者祭之别名。礼典先著其义。道陵因而修之。行其法者谓之祭酒。此是俗中术人之技。道士窃其法以求资养。本非道教之宗。此乃涉于鬼道神祇之理。俗谛妄情不无其事。与夫邪巫阴阳卜筮郊祀尸祝之类也。行此法者自是太常所司。不合隶属司宾寺管僧尼。所以属司宾寺者。为佛法从西国来。同诸外客之例。道士元非是客。自然不合属司宾寺管。又行章醮祭祀之法。即是司礼寺事。但以寺观相对。因此遂属司宾。以实而论。之只合郊社所管。又符者鬼箓。行之于鬼神之道。所以有验。亦焉足怪焉。

公子涣焉疑释。欣然而作拜首而谢曰。仆习蓼甘辛居鲍忘臭。沈澰弱丧积有岁年。今属颓光西迈之晨。方悟非狂东走之弊。朝闻夕死有慰深心。谨承命矣。请遵斯旨。书绅自诫传诸将来。使夫倒踬之徒革心于昏昧之俗。弘通之士悬解于真如之理。遂笔削为论。贻诸后代。

甄正论卷下

猜你喜欢
  卷第十六·佚名
  宇 宙 真 相·太虚
  指月录卷之二十·瞿汝稷
  石霜爾瞻禪師語錄序·尔瞻达尊
  第四十六卷·佚名
  卷第十七·佚名
  杂宝藏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十九·佚名
  十二缘品第八·佚名
  金天缘品第二十·佚名
  起信论海东疏刊行序·元晓
  卷四十六·赜藏主
  卷之三·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二百八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之一·魏庆之

      诗辨第一   沧浪谓当学古人之诗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人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生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惊愈远,由

  • 第二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数日,上午。地点 北海公园。人物 余志芳 宋玉娥 齐凌云 陶月明 卫大嫂〔幕启:游人还不多。三个姑娘携手而来,且行且唱。(合唱)三个青年齐歌唱,一块儿开辟新战场!过两天,妇女商店就要开幕,我们一块儿去干,一块

  • 第十四回 救公子远逃黑夜 投乡村失落黄金·萧晶玉

    且说任婆子从腰中取出钥匙来,开了东角门。原来镇国府的规矩,都是梁氏每夜带着仆妇各处提了灯照看一遍,按门上锁,次日_上房来取钥匙,这才开门。今日这钥匙是蜂儿偷出与他的。且住!常见那大户人家到了晚间都命仆

  • 第十出至第二十出·施惠

    第十一出士女随迁 【缑山月】(生上)守正处寒炉,勤苦诵诗书。盼春闱身进践荣途。奈双亲服制,前程未遂,敢仰天呼。(小旦上)乐道安贫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志效鸿鹄,似藏珍韫匮,韬光隐讳,待价沽诸。哥哥万福。(生)妹子到来,妹

  • 司马札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司马札,唐诗人。大中(847-860)时在世。他一生奔波,到过今陕西、山西 、河南、江苏等地,一心 追求功名 ,常自兴叹 “十年身未闲 ,心在人间名” (《山中晚兴寄裴侍御 》) ,“功名不我与,孤剑何所用”(《道中早发 》)。尽管

  • 卷五十二·毕沅

      ◎宋纪五十二 ∷起重光单阏六月,尽玄黓执徐八月,凡一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皇祐三年辽重熙二十年   六月,丁亥,无为军献芝草三百五十本。帝曰:“朕以丰年为瑞,贤臣为宝。至于

  • 两朝纲目备要卷六·佚名

    宁宗庆元六年【庚申】春正月己亥皇子坦生八月壬寅薨追封邠王谥曰冲温二月戊辰降徳音以皇子生故也降诸路杂犯死罪以下囚释杖以下己巳雨土闰月丁未亦如之戊寅上太上皇帝玉牒圣政日厯防要宰相京镗等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 孔氏后裔传一·纪昀

    孔氏后裔传(臣)等谨按郑樵通志沿前史之旧其于至圣后裔若孔安国诸人散见累代列传中我朝重道尊师迈越前古既于明史特立衍圣公 传今以续纂通志奉命辑孔子后裔传用表章圣人之后炳炳麟麟累代史中皆有达人传诸弗替甚盛典也臣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二·佚名

    武帝上袁绍【少游 东坡 子西】赤壁之战【子西】攻吴蜀论赤壁汉中之役【东坡 子由】攻袁绍吴蜀【何去非】操征栁城刘备劝刘表袭许表不用【子西】操不追闗侯【子西】征乌桓辟田畴【子西】袁绍少游曰天下之祸莫大于杀

  • 十六年·佚名

    (辛巳)十六年大明正德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甲寅朔,行望闕禮,受朝賀。○供饋宗、宰二品以上、承政院、弘文館、臺諫、入直史官、將士于闕庭。○忠淸道林川,有牛一産四犢。1月2日○乙卯,政院啓曰:「天使陳浩之母已死。其厚葬與

  • 尊孟续辨卷上·余允文

    (宋)余允文 撰○王充刺孟【后汉王充着论衡有刺孟篇】孟子见梁恵王王曰叟不逺千里而来将何以利吾国乎孟子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恵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易

  • 提要·孔安国

    【臣】等谨案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据卷末乾隆丙申歙县鲍廷博新刋跋称其友汪翼沧附市舶至日本得于彼国之长﨑澳核其纪嵗干支乃康熙十一年所刋前有太宰纯序称古书亡于中夏存于日本者颇多昔

  • 卷二十·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春官宗伯第三之四郁人掌祼器正义郑氏康成曰祼器谓彝及舟与瓒【贾疏郁鬯实彝彝皆有舟瓒则兼圭瓒璋瓒也】通论郑氏锷曰典瑞於祼圭有瓒特辨其名物司尊彝

  • 记魏晋玄学三宗·钱穆

    魏晋之际,玄学再兴,言其派别,大率可分三宗。一曰王何,二曰阮嵇,三曰向郭。之六家者,世期相接,谈议相闻,而其思想递嬗转变之迹,乃如陂陀之委迤,走于原隰,循势所趋,每降愈下。颓波曲折,殊有可得而微论者。(一)王弼之学,原于荆州。时称刘

  • 佛说较量寿命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言。众生寿命。较量长短。汝等谛听。诸苾刍言。世尊我等乐闻。  尔时善逝为诸苾刍

  • 卷第八·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八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三之四虽离所相别有生等。与所相法俱时而起。而无一法一时即生即住即异即灭过失。如体不同用有别故。执所相外无别生等。一一刹那有四相者。如斯过失

  • 跋宝王论后·飞锡

    夫子曰:&ldquo;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rdquo;《汉书》曰:&ldquo;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见尧于羹,道之不可须臾离也如此。&rdquo;虽然,此特域中之道尔。《首楞严经》云:&ldquo;若诸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

  • 卷第十三·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十三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南岳下第十一世 汾阳善昭禅师法嗣 舒州法华全举禅师(凡十一) 示众云。钟鸣鼓响。鹊噪鸦鸣。为汝诸人。脱般若讲涅盘了也。还信得及么。观音势至。向诸人面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