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称叹如来品第二

今欲昇清虚,翔佛无外法。適欲称发言,心为之沈疑。

吾心之羽翮,势弱不能强。佛之空无慧,包博虚空外。假令有力士,尽力射虚空。箭行过劫数,不能至空际。

若干贤圣明,於佛大空慧。以无量辩才,不叹尽佛德。已度苦海岸,枯竭爱欲河。塞生老死渊,开立大法海。

天人及异术,不能尽意源。是故佛慧海,深邃无涯底。须弥众山王,诸天游居上。佛德喻须弥,莫能见顶者,

魔王进三女,来欲乱道意。所至靡不惑,唯佛慈能护。魔王十八亿,变形来欲战。佛从衣出臂,如日照雲赤。

以百福相手,拟地胜魔王。不敢当佛德,犹冥眺日光。诸天无能毁,魔王贡高幢。唯佛能碎坏,佛竖大法幢。

其馀尘劳王,强力含怒害。愚痴及死魔,军率诸子孙。爱生五盖子,先登缠覆世。有馀怀害进,变形若干种。

怒害疾慳妒,热恼慢贡高。倒见贪欲界,邪痴尘劳王。其弊怀害强,围绕求对战。结布尘劳阵,各现武备力。

各放刚猛弩,以中凡愚夫。其箭如毒蛇,又有如炽火。迦叶佛已来,无与为对者,佛德障其箭,益甚放燋燃。

乘戒德之车,被忍辱牢铠。驾以精进马,入灭尘劳阵。以正见利鉾,以正思为箭。以正言为羽,以正行为筈。

以正路为矢,意筩中拔箭。放慈弓駃发,佛箭名四等。一发灭尘劳,震三千世界。慧炽烧尘欲,犹如军被烧。

施戒忍进定,慧信及坚固。守志不移动,犹众川归海。世清空中明,十方普蒙安。心一定坚固,思惟世起灭。

以得金刚心,坏碎尘劳山。以佛眼观见,三千界如镜。外学诸神仙,久学无所觉。一切智无师,名诸师之师。

强慧金刚觜,溃坏痴坚卵。脱出愚冥狱,陵无为清虚。天上食甘露,食随兰马麦。不甘著天味,不患厌马麦。

调达怒放石,罗云立其前。俱以慈眼视,见毒栴檀等。外学所诽谤,天人所称叹。於二意不动,犹口吹须弥。

名闻三千世,佛是普世师。好首所虚谤,心等无喜慼。愚利衰毁誉,若称讥苦乐。八法不能染,犹如水莲花。

天上人间乐,视皆为不实。观世如愚戏,有形皆空无。三恶趣众生,开其难开门。空三恶趣狱,导天人无为。

经趣度三世,缚阿须伦憍。劝导众善本,雨三宝於世。往古转轮王,自在於四方。於己不自从,免死至无为。

佛修种种业,治理法空城。济脱尘劳贼,将至无为城。日明照昼不及夜,不曜天上三恶趣。佛光昼夜三千世,及至一切众生心。

佛神妙晖常盛明,千万无数难可喻。月之盛明十五日,其晖曜夜无益昼。天帝怀忧悴,寿命临终没。垂退失天福,诣佛还见谛。

日月世眼目,阿须伦所尧。佛慈济世间,救令不遭厄。忧烟想如焰,乐欲如服药。爱著喻盛火,佛灭以法水。

怀恚甚怒害,饮醉狂惑乱。鸯崛魔醉象,佛以慈制伏。无量生死坚缠裹,愚痴之贼蔽其目。佛以言箄智慧药,决除郁鞞迦叶贼。

是三人等尘甚厚,假令声闻如恒沙。无有能动其毛者,唯佛济使睹道明。容貌甚憍慢,因宝黼黻服。迸沙最矜高,见佛屈修礼。

头如戴火焰,牙长眼正赤。怒则掷火烧,佛降阿腊鬼。龙王怀毒怒,雹害魔竭国。佛动地崩山,威势灭龙毒。

佛犹大象王,入生死华池。践蹈尘劳草,伫立泥洹中。佛导度生死,如牛渡流河。众生渡至今,如群牛随导。

佛如八解池,生法芙蓉花。天人如蜂集,服香则离苦。诸天闻海水,底有不死药。以海大龙王,缠绕须弥山。

诸天阿须伦,揽海至千岁。设若干方便,尽力甚勤苦。引万种药精,进令水上凝。谓是不死药,接盛以金瓶。

服者不永寿,不离老病死。意谬持神药,转轮无边际。佛以七觉意,慧力揽大海。围绕以灭定,引以精进力。

致出甘露药,永安灭老玻最乐灭众苦,服者离生死。佛明喻日不乱精,盛喻月满而不寒。乐过六天而消欲,焰如盛火无所烧。

法甚微妙德行具,众善伏藏称福聚。普集天人之善好,叹视佛德无厌足。光耀如日明如月,悦目如华声雷震。步如象王忍如地,普胜世间佛独最。

如是无量清妙叹,众圣穷劫不能荆况吾愚浅欲究竟,犹无舟船欲渡海。诸天皆叉手,怀悦谓金刚。

愿佛下兜术,即受许为说。

猜你喜欢
  新华严经论 第十二卷·李通玄
  一字佛顶轮王经 第三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八(论本自第二十一至第三十)·窥基
  卷二十·佚名
  卷四百二十七·佚名
  跋·佚名
  卷六·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八·佚名
  第十四 迅速经之义释·佚名
  第十四章 大寺及支提山之受纳·佚名
  如来品第十三·佚名
  附錄教誡弟子品釋〈原出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十護法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序·太虚
  卷一目·徐昌治
  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志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例言四则·杨际昌

      国家百数十年来,声教覃敷,风雅之盛,远轶前代,坛坫巨公,又无明人水火相射之习,诚太和元气也。不揣谫劣,常思遍博采,汇选成集。而身处乡曲,无力网罗,姑取案头所有,参以管见,庸妄无所逃罪矣。  秀水朱竹太史《明诗综》,多录

  • 第二十二出 密誓·洪昇

    【越调引子·浪淘沙】〔贴扮织女,引二仙女上〕云护玉梭儿,巧织机丝。天宫原不着相思,报道今宵逢七夕,忽忆年时。  【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信,银汉秋光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肠似水,佳期如

  • 五言巻二十三·洪迈

      五言〈原缺〉

  • 提要·方干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玄英集        别集类一【唐】提要【臣】等谨案玄英集八卷唐方干撰干字雄飞新定人章八元之外孙干以诗名於江南咸通中一举不第遂遯迹会稽殁後宰相张文蔚请追赐名儒沦落者及第凡十

  • 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欧阳修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少以廕补隋右勋侍。大业末,从征辽,赀乏,行及汾阴,度后期且诛,遂与其属椎牛犯法,讽吏捕系。岁余,以赎论,因亡命,盗马自给。至太原,阴事高祖。又察太宗资度非常,益自托。由是蒙亲礼,出入连骑,间至卧内。兵将举,弘基

  • ●崇禎長編卷之十六·汪楫

      崇禎元年十二月   ○崇禎元年十二月   崇禎元年十二月   丁亥朔左副都御史賈毓祥疾免   廣西道試御史劉士禎疏紏輔臣周道登初無寸善可稱但聞其錯亂票擬貼羞綸扉乞加罷黜   戊子吏部騐封司主事林廕

  • ●卷八十二·徐梦莘

      靖康中帙五十七。   起靖康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辛巳,尽其日。   至(删此字添李忠愍事迹曰:六字)城欲次日馆伴来相见说景王请命上书犹有御宝料城中未甚乱国相教徽猷来欲令入城遂於城破处见粘罕(改作尼堪)斡离不(改作里雅

  • 卷之九百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十二·萧常

    <史部,别史类,萧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十二     宋 萧常 撰列传七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昭列领荆州牧辟为从事部诸郡从入益州为蜀郡北部都尉寻以北部为汶山郡复为太守迁犍为建

  • 卷十二·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十二 纪年 熙宗孝成皇帝四 【乙丑】皇统五年春正月复教坊 凡乐工二百有五人 创屯田军【按通监纲目书於天眷三年】 凡女直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知播

  • 四七 “难兄难弟”的又一个·邹韬奋

    我们这几个“难兄难弟”里面,居然有着三个学徒,这也可算是这几个人的奋斗史的特色。已谈过的两个是乃器和公朴,第三个要轮到沙千里先生。据千里说,他在民国十八年(距今八年前)就曾经来看过我;那时我在辣斐德路一个小小的过街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七 乙巳五月戊午朔。 庚申,广信卫指挥王文英率师趋铅山,次佛母岭,与陈友定兵遇,破走之。 辛酉,参军胡深言近克松溪,获张子玉,其余众败奔崇安,请发广信、抚州、建昌三路兵并攻之,因规取八闽。上曰:“张

  • 卷八·刘逢禄

    公终始例第二十隐元年:春,王正月。传: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立蒨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子以母贵。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传:仲子者何?桓之母也。隐为

  • 第二十章 因果·佚名

    高忠宪《家训》道:&ldquo;除妻妾之外,都是不属于自己的女色。奸淫他人妻女,妻女被人奸淫,短命损福,祸及子孙,都有明显的报应。少年人应当竭力保守清操,看身体如白玉,一失足就粉碎;看此事如毒药,一入口即丧命。坚忍一时,受用终

  • 《瑜伽師地論》敘卷下·欧阳竟无

    十支第四說十要已,次說十支。十支者,如人有身,必有其足,乃稱六足,如木有本,必有其支,遂為十支。足以扶身,支以輔本。《發智》不詳,充于六足;《大論》不及,資于十支︰一、《百法》;二、《五蘊》;三、《攝論》;四、《雜集》;五、《分別瑜

  • 拳变馀闻·罗惇曧

    罗惇曧撰。是罗氏《庚子国变记》的拾补。是书系杂记,记事不按时间顺序,随闻随录,记叙义和团各派源流,宗教仪式,在京、津活动情况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事。侧重记叙清廷上层各派之间矛盾,对毓贤、徐桐、赵舒翘、袁昶和

  • 处处经·佚名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间(148~170)。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以汇集佛教各方面之知识为主,属汉译经典中之初期译作。内容分为五十余项,间有介绍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等之特性。又全经较着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