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尔时一切大众得未曾有。合掌礼佛作如是言:希有世尊,如来乃能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以神通力而护持之。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如来护念於诸菩萨。何以故?护念诸菩萨。即是护念一切众生。汝诸正士。若佛如来护诸菩萨。即便为护一切众生。何以故?是菩萨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大庄严已,令无量众生离生死饿。拔出安置令住正道。诸正士。是故汝等我涅槃後。应当守护於诸菩萨。若护菩萨当知则护诸众生已,若菩萨施衣服饮食卧具病药。即是施与一切众生。若以乐具施与菩萨。便为己施诸众生已,何以故?是诸菩萨出息入息。常为一切诸众生故。尔时欲界诸天色界诸天。乾闼婆摩睺罗等。及诸大众。闻佛所说深心随喜。以诸妙花珍宝璎珞种种末香散如来上。尔时大树紧那罗王。作是念言:今者如来及诸菩萨大声闻众将欲还归。以我神力从此而往。作大宝车令佛菩萨声闻大众乘之而去。我及眷属当共牵车,则为具足供养如来。尔时大树紧那罗王作是念已,即以天宝造作宝车。高五由旬纵广正等亦五由旬。众宝间错无量宝树以为庄严。於此车上为佛如来作师子座。庄严校饰上高七刃。敷置无量天诸宝衣。一切菩萨及诸声闻各为设座。其诸天子释梵护世乾闼婆等。为听法者悉为设座。尔时紧那罗王作大宝车及敷诸座已,合掌白言:唯愿世尊及诸大众。就宝车坐怜愍我故。尔时世尊及诸菩萨。声闻大众一切馀众。悉坐宝车所敷座上。尔时紧那罗王。以佛神力及己神力。以是宝车置右掌中。上昇虚空高七多罗树。紧那罗王八千诸子。及无量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各以金琐牵挽宝车游空而去。八万四千诸紧那罗。作於八万四千伎乐。在如来前引导而去。以诸偈颂并赞叹佛。

足满八万及四千,是等紧那罗身形。清妙歌音和众乐,赞叹如来实功德。最胜相好有威德,最胜妙色众所爱。常住清净实功德,世尊有是大功德。

於上虚空侍左右,无有能见如来顶。犹如大山坚不动,有如是身可乐德。游空自在随所至,导师有是大神力。犹如虚空净无垢,世尊善断脱结使。

阿修罗等及罗刹,释梵天王及净居。日月星宿珠火光,毫相光明悉隐蔽。智慧力能如大海,发起众生诸心行。三明普能照三界,头顶敬礼世所敬。

摧伏四魔诸结使,说四圣谛涅槃道。四神足力无所畏,如来行步最殊胜。祥徐进趣无倾动,常习调心住三昧。所说微妙悦世间,亦不依止是言说。

言说柔软善妙音,远闻无量诸刹土。若有众生闻是音,一切安乐生欢喜。三千世界诸海水,一毛孔中悉容受。终不恼触水众生,其神通力无损减。

三千世界所有山,悉皆安置一毛中。往至无量千亿界,然其身力无损减。又於无量百千劫,勤苦无量调伏施。善修学戒护诸根,忍辱精进禅慧力。

供养无量亿诸佛,护持是诸佛所说,其心终不生疲厌,大慈大悲利益世。於无为中不卑下,於有为中不自高。犹如大地无倾动,住世法中如莲花。

谛观察了诸法空,都无有相犹水月。如幻如化如水沫,亦如梦电热炎相。实性无我无有人,极净无烧无有主。犹如虚空净无垢,一切有物如实性。

一切诸因及与缘,流转造法无有主。是能觉了菩提道,是故号之名为佛。是诸众生获大利,若见导师及闻者,彼终不畏堕恶道,是人常至於善道。

我等今得供上人,一切皆供我亦供。以此回向菩提心,愿使一切如人尊。假令能量於虚空,能以毛滴尽海水。日月星宿坠虚空,无有能尽佛功德。

尔时世尊乘於宝车。游空而去放金色光。是光遍照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王舍大城祇阇崛山。光照倍明时王舍城阿阇世王。及其夫人眷属兵众。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斯。婆罗门居士。见光瑞已,持诸香花末香涂香幢幡宝盖及诸伎乐。出王舍城往迎如来。既出城已,诣祇阇崛山。遥闻紧那罗所作乐音微妙歌声。遍满祇阇崛山之中。尔时大树紧那罗王。以佛神力从於虚空下。大宝车安著祇阇崛山之中。尔时世尊从宝车下。诣自住房敷座而坐。时诸菩萨大声闻众亦皆下车。礼如来足次第而坐。尔时阿阇世王。及夫人采女内外眷属。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斯。婆罗门居士。各以所持诸供养具供养如来。胡跪合掌问讯。世尊,将无疲耶安善游耶。问讯已毕卻坐一面。尔时天冠菩萨白言:世尊,是大树紧那罗王。及紧那罗众。牵如来车乘空来此得几所福。佛言:善男子,是大树紧那罗王。及馀眷属发道心者,从今已往当得五通。乃至成佛。从一佛土至一佛土。不离见佛闻法供僧。世世所生常识宿命。得善好辩音声美妙。亦不舍离教化众生。世世所生勤护正法勤化众生。尔时阿阇世王语大树紧那罗王。紧那罗王。快得善利。如来今者叹汝功德。紧那罗王。汝之功德我亦冀望同有少分。时大树紧那罗王语阿阇世王。大王当知。我所有功德。悉施於汝及诸众生。何以故?大王。菩萨所有诸功德事。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何以故?大王。菩萨之法无所慳吝。所有功德悉施众生。其心喜悦无热无恼。大王当知。菩萨以此功德回向於一切智。亦为育养一切众生。何以故?大王。菩萨护念诸众生故。修行菩提为众生依。大王。汝今亦得获大善利。得佛世尊,文殊师利。为善知识亲近听闻。不实无明黑闇翳障。逆罪疑心热恼除灭。得大法明得法明故。无有恼热安隐而祝是故大王。当自克厉成作法器。若闻於法乃至一句。不忘不失名护正法。尔时天冠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成就几法能为法器。是时佛告天冠菩萨。善男子,菩萨法器有三十二。何等三十二。佛所护持是菩提心器。专心质直是无伪器。增长志意是善根器。修行於道是菩提柱器。正意思念是多闻器。慧是出道器。进是集义器。施是大富器。戒是满愿器。忍是三十二丈夫相器。进是一切佛法之器。禅是练心器。慧是度障器。大慈是等诸众生器。大悲是救拔贫穷器。大喜是喜乐佛法器。大舍是舍离爱恚器。善知识是诸善根器。修进多闻是般若波罗蜜器。出家是离缚碍之器。阿练儿处是少事务无恼乱器。乐於寂静是诸禅定神通之器。四摄法是化众生器。护持诸法是照明器。陀罗尼是闻於一切未闻法器。辩才是断一切疑器。念佛是得见诸佛器。无恼害心是护一切善根之器。空法是断我见之器。因缘是舍诸所珍器。无生法忍是舍诸障碍授记器。缘不退地是无畏器。善男子,是为菩萨三十二法器。说是法时十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作是言:世尊,愿使众生得是法器。亦令我等成此法器。如佛所说,尔时世尊告大树紧那罗王。善男子,汝还所止。汝诸眷属或能忧悒。紧那罗王白言:世尊,若其菩萨有忧悒者,是则不名为菩萨也。何以故?世尊,能忍忧悒是名菩萨。世尊,云何菩萨有於忧悒。云何菩萨无有忧悒。佛告紧那罗王。菩萨成就四法则有忧悒应当觉知。何等四。闻有无量无边众生心生惊畏。闻受无量无边生死心生惊畏。闻佛如来无量智慧心生惊畏。闻集无量福德庄严满足相好心生惊畏。紧那罗王。菩萨成就是四法者则生忧悒。紧那罗王。菩萨成就四法心无忧悒。应当觉知。何等四。闻有无量无边众生。我当安置於涅槃道而无忧悒。闻无量生死而不惊畏。修诸善根心无忧悒。闻佛如来无量智已,我当成满如是大智而无忧悒。闻集无量福德庄严成满相好而无忧悒。是为四。紧那罗王。菩萨复成就四法有於忧悒应当觉知。何等四。时时欲证於声闻乘。时时欲证於缘觉乘。法欲灭时舍不护持。不劝他人令住菩提。是为四。紧那罗王。菩萨复成四法无有忧悒。应当觉知。何等四。有逼切苦不舍菩提心。不生声闻缘觉心。宁舍身命不舍正法。乃至百由旬外劝人令发菩提之心。是为四。紧那罗王。菩萨复成就四法则有忧悒。应当觉知。何等四。见来乞者生瞋呵咥。自乐安卧不修多闻。若已闻法不为众说。是为四。紧那罗王。菩萨复成四法无有忧悒。应当觉知。何等四。见乞者已生善知识想无侵害心。不乐自乐常欲乐人。修集多闻无有厌足。所闻持法於大众中广为人说不期利养。是为四。紧那罗王。菩萨复成四法则有忧悒。应当觉知。何等四。不集波罗蜜道。不修摄法。不勤精进教化众生。於少功德自生知足。不修菩萨无量功德。是为四。紧那罗王。菩萨复成四法则无忧悒。应当觉知。何等四。常勤精进修诸波罗蜜如救头然。常勤精进集四摄法。常勤精进教化众生。精进勤修满诸功德。修集菩萨无量功德。是为四。尔时世尊,说是四法已,遣大树紧那罗王。告阿阇世王。大王。汝今闻说菩萨如是四句无忧法不。阿阇世王即白佛言:闻已世尊,是故大王。若诸菩萨行菩提者,不应忧悒。阿阇世王白言:世尊,云何菩萨修菩提行。尔时世尊,为欲成满紧那罗乾闼婆摩睺罗伽等。诸乐音中所出法音。又欲报答阿阇世王所问菩萨修菩提行。而说偈颂以显其义。

若欲修行利益行,闻於法已如说行。修行菩提最胜行,行彼修时无忧悒。修安乐行为众生,诸众生中等行慈。修行菩提最胜行,彼无若干杂种行。

为诸众生修坚行,志意清净修行者,修行菩提最胜行,彼行终不堕恶道。修於布施放舍行,行於一切悉舍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人无有慳吝行。

修行净戒寂静行,身口清净无垢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毁梵行。修行忍辱利益行,离於瞋恚过咎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无瞋恚毒过行。

修行精进力柱行,於生死中无厌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懈怠行。修於禅定三昧行,身心独寂无闹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愦闹行。

修行智慧菩提行,一切法行亦如是,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不知行。修行慈心利益行,於诸众生胜悲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害他行。

修行空行寂静行,无相无愿清净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所愿行。修行真行实谛行,满一切智具足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障碍行。

修行信行欢喜行,善念思惟无乱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不信行。修行禅定解脱行,获得五通之妙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罣碍行。

修於佛行及法行,供给僧宝清净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有最上胜实行。修於法行及空行,教化一切众生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止住行。

修於因行果报行,断於一切有边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染著行。修行净行无垢行,解脱一切结使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恼热行。

修於安隐解脱行,施诸众生无畏行。修於菩提最胜行,彼有一切满愿行。修於日行及月行,犹如莲花无污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为人天所敬礼。

修行释行梵王行,为满白法之妙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令魔军怖畏行。修行上行及胜行,断於贪欲瞋恚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瞋痴行。

修行外道禁戒行,慧眼清净之妙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妄想行。修於调伏寂静行,无有名色狂乱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为人天所敬礼。

修於易行利益行,断於左道胜妙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人常有智慧利。修行健行勤进行,能怖魔军勇猛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人道场无不知。

修显露行无屏行,得於陀罗尼妙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人不失果报行。修於王行寂静行,常一切时出家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有如说修行行。

修於长者及胜行,行於世间无胜行。修於方便相应行,舍於禅乐微妙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恼热行。修於世行离世行,欲界色界无色行。

修行菩提最胜行,彼终无有恐怖行。修於遍行一切行,满足诸根善如行。修行菩提最胜行,彼智犹若如虚空。

说是菩萨诸行法时。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阿阇世王及其眷属。王舍城中婆罗门居士。及紧那罗眷属之中八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白言:世尊,我等当於如上所说菩萨所行菩提诸行如说修行。尔时世尊语大树紧那罗王。汝今可去还其所止。尔时大树紧那罗王。及其夫人并诸子息一切眷属。顶礼佛足右绕三匝。悔过世尊,作诸伎乐天雨众华。放大光明地六种动。即便还往诣香山中。尔时释提桓因白言:世尊,是大树紧那罗王。乃能如是真实供佛。真实供法。佛言:憍尸迦。不但於汝名为真实。普胜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释梵护世天王声闻缘觉。是紧那罗王真实殊胜。何以故?天主。菩萨发心已,胜一切声闻缘觉。憍尸迦。无有能胜於菩萨者,唯除如来。何以故?从於菩萨出生如来。从於如来出生一切声闻缘觉。尔时释提桓因。於如来所闻是语已,涕泣流泪作如是言:我今永为离於大乘。尔时瞿夷天子。语释提桓因。父王天主。如是如是,一切诸行一切诸法。无有覆障从妄想起。不能发生无上正真大道之心。不能悲念一切众生。不能修於大慈之心。父王天主今覆何言:已入正位烧败种子。於此大乘永非其器。瞿夷天子说是语时。三十三天中五百天子。皆发无上正真道心。尔时瞿夷天子白言:世尊,我欲亲见菩萨所行。百千万亿难行苦行。乃至然灯佛所得无生忍。愿佛少说。我等闻已如说修行当得是法。

尔时世尊告瞿夷天子。无有菩萨不种善根得无生忍。菩萨多种无量善根。然後乃得无生法忍。瞿夷天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诸佛平等。诸法平等。世界平等。众生平等。瞿夷。是为菩萨成就四法得无生法忍。复成四法。何等四。玩乐四空。玩乐大悲三解脱门。玩乐方便六波罗蜜。玩乐禅定及五神通。是为四。复成四法。何等四。解知阴性即是菩提。知诸界性集於菩提。信菩提性即是界性。知诸入性集於菩提。以菩提性观於诸入。一切诸法集於菩提。菩提之性即诸法性定无有疑。是为四。复成四法。何等四。知一切法住於实际不动摇故。知一切法住於如中。信三世法等不坏性故。观诸法平等如虚空性故。瞿夷。是为菩萨成就四法得无生法忍。说是法时。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瞿夷天子得於顺忍。尔时世尊将封印此经法。告大德阿难。阿难。汝受持此经。名曰大树紧那罗王入作一切法门行经。大德阿难白言:世尊,我已受持未曾有也。世尊,是经极为甚深微妙。其义决定文辞庄严。世尊,无有馀经能胜此经。今此经中无不开示者,世尊,我於目前得法光明不如此经。我今自觉於是经中获得百千万亿功德。世尊,我今以此有限量智入声闻位。闻此经已尚得如是大法光明。况复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大海法器。无畏大智修集诸法。为诸众生作不请友。无量大智闻如是法得几法门。佛言:阿难。若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日月光明。是菩萨等所得法明。一毛孔光悉能隐蔽是诸日月所有光明。阿难。若佛如来一切毛孔悉放光明。是诸光明悉有智慧。何以故?佛诸所有皆智慧故。阿难。如来有此智慧光明。如来以此智慧光明。能知一切众生心行。若有众生闻此经者,皆当得是大慧明照。若书写受持读诵通利。於大众中广为人说。正念思惟如说修行。是人终不离菩提心。教化众生大悲庄严。著大慈铠为除众魔。阿难当知。如是之人定趣道常尔时阿难白言:世尊,以佛力故。我今已受持此经法。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读诵书写。於大众中广为人说得几功德。佛言:阿难。若有菩萨善男子善女人。於初日分以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七宝。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诸缘觉乃至诸佛。如是日中日没初中後夜。如上布施满於千岁。阿难。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宁为多不。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世尊,若於一日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况复千岁。佛言:阿难。我今唱令是善男子善女人。为得菩提。为化众生。为转法轮。受持是经读诵书写。於大众中广为显示其福为胜。何况复能如说修行。阿难。若於是经受持乃至一四句偈。在大众中广为人说其福为胜。何以故?如是之施名为法施诸施中最。如是之施即是法施。是为胜舍谓舍於法。是名上受谓受於法。是名上持谓持於法。何以故?阿难。施於法已能灭结使。财宝施已增长烦恼。是故菩萨为灭结使当行法施。佛所印可。如是法施则能摄取一切功德。阿难。菩萨法施有三十二功德名称。何等三十二。有正忆念。有於智慧。有於进趣。有离慳结。有少淫欲。有少瞋恚。有少愚痴。降伏自他所有结使。多人爱敬诸天赞叹。诸龙夜叉乾闼婆等常随守护。不空受用人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求而得。名称远闻十方世界诸恶鬼等不得其便。诸佛世尊之所赞誉。守护正法持佛法藏。不堕一切诸恶道中。生於人天不以为难。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供僧。得识宿命。生净佛土。生生之处诸根具足。得三十二相庄严之身最为上主。种陀罗尼根本种子。作无断辩智因。得智人眷属。集大智因速疾得法。不起不正忆念之心。舍离一切世间财施。得大法藏辩才无荆阿难。菩萨法施。有是三十二功德名称。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受持此经。世尊,如来涅槃後有法器众生。我要当令得闻此经。令其信解我当守护。何以故?世尊,我等欲得如上功德。尔时世尊,赞释提桓因。善哉善哉!天主。汝今乃能勤守护法作师子吼。天主。汝今以此护法善根随我法在。阿修罗众悉当降伏诸天得胜。何以故?憍尸迦。得见如是无畏法故。谓於诸法无所染著。天主。诸所有畏皆由住著於我见故。天主。若无所著是护正法。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白言:世尊,我亦当舍无量禅乐。诣诸城邑聚落郡县流通此法。我亦当往至彼听法。令说法者得坚念力。何以故?从是法中出生无量声闻缘觉释梵护世。尔时四天大王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是佛声闻当坚守护。於是经法令得久祝我诸眷属若有不信佛此法者摧伏令信。於佛法中勤加精进亲附爱乐。世尊,若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有恶心者,若欲降伏当诵此咒。所谓多罗卑(一)使卑(二)使那卑(三)婆罗卑(四)呼娄(五)摩呵呼娄(六)呼娄呼娄(七)使婆蜘(八)毗婆蜘(九)波囄车陀尼期那呢(十)波迦奢呢(十一)希持希持(十二)毗持(十三)阿车(十四)多车(十五)摩罗使?亟呢伽睺(十六)萨婆?皮々提(十七)萨婆弥利车■多那(十八)阿那忧多罗萨婆复多那佛陀瞂尼多(十九)四天大王所见咒句(二十)是咒神力诸欲求短悉能降伏(二十一)。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天冠菩萨诸善丈夫。我今以此无量千万阿僧祇劫所集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嘱付汝等。令得久住中无断灭。时弥勒菩萨天冠菩萨白言:世尊,我等於佛般涅槃後。当广流布於此经法。诸有厚种善根菩萨。诸众生等令至其手。使得自在降伏憍慢。能持是经令信欲解。佛涅槃後若有得闻是经法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当知皆是弥勒菩萨天冠菩萨神力所持。尔时魔王波旬。来至会中白言:世尊,若为声闻所说诸法。我於是中无一毛竖。今者世尊,演说如是菩萨道法。菩萨印印如来护持一切众生之所归趣。说如是法。我今已为忧箭所中。我今自知便为生老。愿佛世尊执持我手。更莫演说如是极大功德力经。勿令我等重被忧箭。佛告波旬。汝勿愁苦。多有众生在汝境界不信是经。少有众生能信受者,波旬当知。如从大地抓取少土。信甚深法诸众生等如是甚校如馀大地其不信者如是多矣。波旬。其不信者尽是汝许。是故波旬应生欢喜。波旬。众生之界无量无边。说是法时。无量众生住於无上正真道心。九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尽於诸漏心得解脱。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天雨众花。百千伎乐不鼓自鸣。百千万亿那由他天。欢喜踊跃称赞歌叹我等今於阎浮提中。再见法轮转。世尊,昔在波罗捺国。转正法轮所利众生。今说是经所利众生。是为殊胜。其有众生持是经者,是人不久当转法轮。尔时弥勒菩萨天冠菩萨。大德阿难等白言: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受持。佛言:善男子,是经名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亦名宣说不思议法品。如是受持。佛说是经已,弥勒菩萨天冠菩萨大德阿难等。一切大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猜你喜欢
  卷第二·佚名
  覆万梁居士书·太虚
  劝流通华严持验引·佚名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四卷·一行
  叙·佚名
  诸佛心陀罗尼经·佚名
  第六卷·佚名
  卷第四·元来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毗婆尸佛经卷下·佚名
  卷第七·道世
  卷第五十二·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二·佚名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马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董康

      ○賺靑衫   不知何人作。言舟人賺王生所贈呂醫靑衫。訛詐人命。故曰賺靑衫。本之小說而改換事蹟。其關目緊簇。頗中情理。可爲讞獄之助。   淮安諸生王人杰。字文豪。遠館宿遷李學士宅。其妻劉氏以稚兒患病

  • 岭云海日楼诗钞卷四·丘逢甲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南武山人丘逢甲仓海著同怀弟瑞甲、兆甲编辑·戊戌元旦试笔麟笔书春后,将铭绝世功。驰书谕殊域,草檄下群雄。沧海波全定,神州日再中。东西朔南暨,齐颂黑头公。·水仙花诗奉家君命作(二首)廿

  • 帝纪第一 文帝上·令狐德棻

    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其后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

  • 卷第一百五十九·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十五〔起旃蒙赤奋若(乙丑),尽柔兆摄提格(丙

  • ●卷三·毛奇龄

    〖景泰朝帝〗景皇后汪姓,顺天人,祖泉,金吾左卫指挥使,父瑛,中兵马指挥使,皆以后封故,进都督。正统十年八月,英宗选择王妃,得后而贤,册立之。十四年,英宗北狩,成阝王由监国即帝位,册为皇后。时京师新被卤,凡死事及老弱杀伤者,暴骨满

  • 卷之二百零六·佚名

      ○康熙四十年。辛巳。冬十月甲寅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颁康熙四十一年时宪历。  ○谕兵部、前行围时。领侍卫内大臣。乡

  • 第四三一函光绪八年十月初五日一二二二一--四·佚名

    彰化县正堂朱干隆,通报匪情与新竹县正堂徐:匪首林盛潜逃内山,其党与星散小翁仁兄大人阁下,昨奉惠书,备悉种切。前因敝辖拣东保莠民林盛,扎抢林其中滋事;并访闻:该犯暗纠党与,结会烧香,夜聚晓散。兼以地震星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纪昀

    奸臣传辽○辽耶律伊逊张孝杰 耶律雅克萧实沙 萧额哩页耶律赫噜萧德勒岱萧额图珲萧达噜噶 耶律托卜嘉 萧特古斯耶律伊逊 张孝杰 耶律雅克 萧实沙 萧额哩页 耶律赫噜 萧德勒岱 萧额图珲 萧达噜噶 耶律托卜嘉 萧

  • 第九章 接受改造 二 问题在自己身上·溥仪

    星期日,我们照例洗衣服。我洗完衣服,正好是文体活动开始的时间,我没有心情去玩,就到小图书室,想独自看看书。刚坐下来,就听见外面有人说话: “……你们都不打网球?” “我不会打。你找溥仪,他会打。” “他会打可是打不了,他

  • 卷一百八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十人物志六十大臣传四十六【满洲镶蓝旗三 格尔古德 库哷讷 阿山 阿兰泰 富宁安穆和伦 新柱】格尔古德格尔古德满洲镶蓝旗人姓钮祜禄初由

  • 第六十二章 竞选副总统的动机与筹备经过·李宗仁

    一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开幕制定宪法。1947年元旦遂由国民政府公布施行。政府并声称从速召集“行宪国大”,选举正副总统,好让国民党还政于民。 直至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大”开幕之日这一段期间,国内战局表

  • 文与质的辩论·孔子

    【原文】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②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③”。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④。” 【注释】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②夫子:这里指棘子成。古代大夫可以被尊称为“

  • 提要·胡瑗

    【臣】等谨案皇祐新乐图记三卷宋阮逸胡瑗奉勅撰仁宗景祐三年二月以李照乐穿凿特诏较定钟律依周礼及厯代史志立议笵金至皇祐五年乐成奏上此其图记也旧本从明文渊阁録出后有宋陈振孙嘉定己亥跋云借虎邱寺本録葢当时所赐

  • 卷八十七·佚名

    释三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下【经】须菩提言:&ldquo;世尊,若菩萨摩诃萨知诸法无所有性,因四禅、五神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新学菩萨摩诃萨,云何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以是次第行、次第学、次

  •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无性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无性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所知相分第三之二论曰。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此

  • 瓦格纳事件·尼采

    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这是本篇幅很小的书,共有序、正文12节,还有2则附言。尼采在书中称赞比才的音乐而贬抑过去好友瓦格纳及其代表的浪漫主义为颓废的音乐。他认为瓦格纳是欧洲近代文化疾病的表现,因此做

  • 京城古迹考·励宗万

    清励宗万撰。励宗万,字滋大、号衣园,直隶静海人。康熙六十年(1721) 进士。是书为他奉乾隆帝命,对北京古迹作了一番调查后写成的。书不分卷,是将北京划分为东西南北城四区加以介绍的。共列东城的东岳庙、碧霞元君庙、

  • 九经补韵·杨伯喦

    补充礼部韵的书。南宋杨伯 撰,共1卷。成于嘉定十七年(1224)。宋丁度等奉敕修《礼部韵略》,收字必据经传释音,所以字数不多。元祐时国子博士上书要求添收常用字,以后添字者有数家,经朝廷批准然后另刊行用。杨氏此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