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时有众多大刍众。在安適堂同集会坐。作如是类往复谈论。言诸大德。世尊曾以无量异门。说十二分甚深缘起。於彼最初宣说无明。以为缘性。何因缘故。一切烦恼诸行缘中。唯说无明以为缘性。於此无明见何殊胜。由是因缘便兴诤论。于时世尊,游於天祝以超过人清净天耳。闻如是事。於日晚时从宴坐起。诣安適堂在大众前。敷如常座结加趺坐。以清美音告诸大众。汝等何故集此堂中。而兴诤论。汝等今者,为何所论於此集会。时诸大众白言:世尊,我等集此。作如是类往复谈论。言诸大德。世尊曾以无量异门。说十二分甚深缘起。於彼最初。宣说无明以为缘性。何因缘故。一切烦恼诸行缘中。唯说无明以为缘性。於此无明见何殊胜。世尊,我等由是因缘便兴诤论。我等今者为论是事於此集会。作是语已,

尔时世尊告彼大众。我有如是分别缘起初胜法门。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当为汝说。云何名为分别缘起初胜法门谓十一种殊胜事故。於缘起初。宣说无明以为缘性。何等十一。谓所缘殊胜。行相殊胜。因缘殊胜。等起殊胜。转异殊胜。邪行殊胜。相状殊胜。作业殊胜。障碍殊胜。随缚殊胜。对治殊胜尔时众中有一刍。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礼佛。白言世尊,云何无明所缘殊胜。世尊告曰:无明所缘。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众过患诸杂染品。及以一切若因若果。有众功德诸清净品。是名无明所缘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行相殊胜。世尊告曰: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行相。是名无明行相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因缘殊胜。世尊告曰:如是无明。普於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云何一切烦恼杂染。谓略有三烦恼品类。普摄一切烦恼杂染。谓无知烦恼。犹预烦恼。颠倒烦恼。云何一切诸业杂染。谓略有三自相差别身语意业及三障碍对治差别。谓福非福及不动业。普摄一切诸业杂染。云何一切诸生杂染。谓略有三依止三受。谓乐及苦不苦不乐。所起三苦。坏苦苦苦及以行苦。普摄一切诸生杂染。云何无明普於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谓於诸谛有二种愚。能令一切烦恼杂染。未生而生生已增广。及令一切诸业杂染。未生而生生已积集。亦令一切诸生杂染。未生而生生已不转。是故我说如是无明。普於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是名无明因缘殊胜。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等起殊胜。世尊告曰:谓此无明。或愚当来苦谛所摄後有自体。或愚现法苦谛所摄已得自体。如是愚者,或有能引所引缘起。或有能生所生缘起。此二缘起。即以愚於当来现法。自体无明作等起缘。复言世尊,云何能引所引缘起。世尊告曰:第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是名能引所引缘起。

复言世尊,云何能生所生缘起。世尊告曰:第二无明缘受。受缘爱。爱缘龋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明能生所生缘起。

复言世尊,云何名为第一无明与其能引所引缘起作等起缘。世尊告曰:谓有一类。愚於当来後有自体。即便发起後有希求。由愚所生後有希求。便於後有见胜功德。若於现法。执著可爱不可爱境。邪分别故。造非福行。彼於资具生贪著故。或於怨憎生瞋恚故。及彼相应不能决了。功德过患放逸愚故。造斯恶行。即於後世所有过失。不能思惟。不能解了。行相无明。能作如是非福行缘。若於後有见胜功德。或见出离便造福行或不动行。彼依教法或依诲法。发起思择及修习故。能造斯行。应知如是思择修习。虽在善心。然不如理作意思惟。故是後有愚痴所引。谓於後有见胜功德。痴覆藏故。及见出离。痴覆藏故。如是非福福不动行。障碍对治。与六识身俱生俱灭。能於现在已得生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三种习气由此方便。摄受後有新生种子。摄受後有新种子故。於当生中所起後有。所摄名色。六处触受次第而生。此名色等。於现已得异熟识中。但起因性未有果性。是故但名所引缘起。如是名为第一无明与其能引所引缘起作等起缘。

复言世尊,云何名为第二无明与其能生所生缘起作等起缘。世尊告曰:谓有一类。愚於现在已得自体。於六触处。为缘生受。便起味著。由味著故。希求当来。如是类受由希求故。於追求时便起於龋乐受所起爱为缘故。发生欲龋言欲取者,谓於诸欲妄分别贪。此为上首。此为前行。便有欲界一切烦恼。若复以其苦受为缘。生无有爱。厌离俱行非理所引。厌离相应。依止此爱。不正方便。求无有时即便发起出离恶见定期恶见。及此二种所依恶见由此义故。名爱缘龋若即以此取为所依。不离欲贪而命终者,由此诸见及与欲界一切烦恼。名有欲界爱为缘龋若离欲贪。或离色贪。彼色界爱或无色爱。便得生处。彼於色界或无色界。烦恼转时。发起色界无色界龋由此诸色无色烦恼及彼诸见。名有色界爱为缘龋及无色界爱为缘龋彼由如是爱为缘龋先得种种行所熏习异熟果识。名为有龋彼由如是取所摄受。先所积集行等种子。若彼彼处诸爱未断。即彼彼处功能现前。能生後有。由彼行等能有当生。能令生有将入现在。故说名有。由彼取力行等成有以是为缘。从此命终。先所引发渐次生起。由此义故。名有缘生。生既生已,先起时分变异名老。於最後边命尽名死。由是故名生缘老死。如是名为第二无明与其能生所生缘起为等起缘。复言世尊,何缘不说爱取二种能生缘起与行为缘世尊告曰:爱取二种自界所行有分齐故。所以者何。欲界爱龋与彼色界或无色界诸不动行。为等起缘不应道理。非境界故。如说欲界爱取二种。於不动行如是色界爱取二种。於无色界诸不动行。若无色界爱取二种於欲界行或色界行。及以色界爱取二种於欲界行当知亦尔。

复言世尊,何缘欲界爱取二种。不与非福福行为缘。世尊告曰:诸有现前爱非爱境增上力故。发生欲爱起不善根造非福行。一切皆由於因於果。非福行中不知过患。彼由意乐有过失故。或由加行有过失故。起非福行。如是意乐加行过失。唯用无明以为胜缘。非境界爱及不善根。若由欲爱造诸福行。彼信为依乃造斯行。於死於生起定信故。此爱及龋由信摄伏我施设为有覆无记。若法欲界有覆无记。於发诸行无胜功能。以於因果及福行中不知出离。求可爱生造斯福行故。此福行亦唯无明以为胜缘。复言世尊,何缘色界爱取二种不作色界不动行缘。世尊告曰:诸有未离欲界贪者,色界爱等未得生处若无生处则无堪能故非色界不动行缘。如说色界爱取二种。於其色界诸不动行。如是无色爱取二种。於无色界诸不动行。应知亦尔。彼於色界或无色界。有过患身。起有功德作意想见。或依教法或依诲法。发起如是非理作意能为彼界不动行缘。如是所起非理作意无明所引。如是无明由此所起非理作意及果为伴。能为彼界不动行缘。是故应知彼不动行亦唯无明以为胜缘。复有一类依无有爱。造诸福行或不动行。彼由如是无有爱故。既於诸有见多过患。岂更悕求当来诸有。然於无有不如实知。由无知故。不得诸有真对治道。又无知故。於非对治起对治想。造诸福行或不动行。由是道理。如是诸行应知唯用无明为缘。非爱及取为诸行缘。

复言世尊诸所有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同生同灭。何缘故说行是识缘。世尊告曰:以六识身与福非福及不动行相应俱有。同生同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熏习种子引发馀生新异熟识。由此道理。是故宣说行是识缘。复言世尊,何缘名色六处触受诸分种子。异熟识中同时引发。而复说有先後次第。世尊告曰:彼於当来。先後次第而生起故。如是而说。复言世尊,何缘名色六处触受。说为当来生身之相。世尊告曰:由彼是因受用依止。及是其因受用体故。

复言世尊,若唯名生都无其色。斯有何过。世尊告曰:若一生中唯有其名不依色祝相续生起不应道理。

复言世尊,若唯色生都无其名。斯有何过。世尊告曰:若唯有色无名执受即应散坏不得增长。

复言世尊,若但说言识缘六处。斯有何过。世尊告曰:初受生时六处未满。唯有身根及意根转。应不可得由此两根为体。名色最初有故。次第增长。与後圆满六处为缘故。说名色是六处缘。

复言世尊,若六处满生身究竟。何缘复说触受二种。世尊告曰:若於生身六处已满。虽是受用所依究竟。而未得名受用究竟。由因及受。方得说名受用究竟。是故应知。要须受用所依究竟。及与受用因体究竟。方得说名生身究竟。

复言世尊,如说无明为缘生爱。又复说言受是爱缘。若唯无明是其爱缘不缘於受。斯有何过。世尊告曰:爱有三种。应於一时三种俱起。由爱观待受为缘故。非一时起。由此道理。非唯无明与爱为缘。

复言世尊,若尔此爱唯受为缘。斯有何过。世尊告曰:应一切受皆是爱缘。然复有受非是爱缘。彼能为缘断灭诸爱。是故非唯受为爱缘。

复言世尊,若唯说爱与有作缘。不缘於龋斯有何过。世尊告曰:悕求名爱。於崄恶趣无有悕求。然由所作非福行故。虽求善趣相违果生。彼果生时岂缘於爱。唯应用彼取为其缘。又如所说无有爱者,悕求无有。求无有时。由造福行不动行故。相违果生。此果生时岂缘於爱。唯应说彼取为其缘。由此道理。非唯用爱与有为缘。

复言世尊,若取缘有。有缘生者,何缘不说取之与有以为集谛。世尊告曰:爱能造作四种业故。一者此爱於其自体境界受中。能作贪味系缚业故。二者此爱能作发起诸取业故。三者此爱能作令先所引行等成有业故。四者此爱能作死後续生业故。由是因缘。唯说此爱以为集谛。

复言世尊,若生老死。名色六处触受为相。於此生身何缘显示生老死名。世尊告曰:为显如是生身之相。有三种苦成苦性故。

复言世尊,生显何苦。世尊告曰:生显行苦。复言世尊,老显何苦。世尊告曰:老显坏苦。复言世尊,死显何苦。世尊告曰:死显苦苦。复言世尊,如是四种生身之相。由生老死有何差别。世尊告曰:即此四种生身之相。若次第生。若属彼生。若如是生。应知是名生身生相。复言世尊,云何次第生身生相。世尊告曰:於其最初有下种生。从此无间有渐增生。从此无间有出胎生。从此无间有渐长生。既成长已,受用言说能得等生。如是品类名次第生。复言世尊,此属谁生。世尊告曰:蕴界处生都无有我。所以者何。以诸蕴等渐增长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有此生相。复言世尊,云何而生。世尊告曰:由命根力有暂时祝分限法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如是而生。即此四种生身之相。时分变异。应知能作五种衰损。说名为老。复言世尊,云何名为五种衰损。世尊告曰:一者须发衰损。以彼须发色衰坏故。二者身相衰损。形色肤力皆衰损故。三者作业衰损。发言气上喘息逾急。身战掉故。住便偻曲。以其腰脊皆无力故。坐即低屈身羸弱故。行必按杖。身虚劣故。凡所思惟智识愚钝。念惛乱故。四者受用衰损。於现资具。受用劣故。於戏乐具。一切不能现受用故。於诸色根所行境界。不能速疾明利而行。或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损。寿量将荆邻近死故。遇少死缘。不堪忍故。即於此四生身相中。复有六种死差别相。一者究竟死。二者不究竟死。三者自相死。四者不究竟死分差别相。五者究竟死分差别相。六者时非时死。应知此中自相死者,谓识离身。色相灭没差别之相。如是名为生身相中名色等相由生老死而有差别。复言世尊,於缘起中说三种爱。一切皆是生身之缘。何缘处处多分唯说欲界生身。世尊告曰:欲界生身相最粗故。易显了故。非永解脱退还道故。复言世尊,如先所说诸引缘起。诸生缘起有十二分。於诸分中。几是能引。几是所引。几是能生。几是所生。世尊告曰:应知於此十二分中。无明与行及识一分。名为能引。复有一分识及名色六处触受。名为所引。复有一分受爱取有。名为能生。生及老死名为所生。应知一分名色六处及与触受。亦名所生。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引若生。为一时起。为次第起。世尊告曰:一时而起。次第宣说。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一时起。何因缘故。先说其引後说其生。世尊告曰:要由有引後有方生。非无引故。

复言世尊,无明亦缘非理作意。何故唯说无明为缘。世尊告曰:无明亦引非理作意。与行为缘。又从无明所生触受为缘生爱。是故偏说。

复言世尊,略由几相应知缘起世尊告曰:略由三相应知缘起。一者由无动作知缘起相。二者由性无常知缘起相。三者由有堪能知缘起相。

猜你喜欢
  第三十二章 摩诃波罗王与沙牟波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答杨一尘问(二则)·太虚
  禅门锻炼说目次·戒显
  涅槃经游意·吉藏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佚名
  佛说咒齿经·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五·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五·延寿
  呈五次中央执监会国民政府请愿文·太虚
  南山律在家备览·李叔同
  卷第五十一·李通玄
  卷十八·赜藏主
  指月录卷之二十五·瞿汝稷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延寿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三·怀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昂·唐圭璋

      昂字叔兴,王珪之侄,或云王珪仲孜之子。元祐五年(1090)生。重和元年(1118)进士第一人。绍兴二年(1132),秘书少监。除起居舍人,以疾不拜。改秘阁修撰,主管江州太平观。   好事近   催妆词   喜气拥朱门,光动绮罗香陌。行

  • 南阳集补钞·吴之振

    韩维寄孔宁极雨滴庵上茅,风乱窗前竹。繁声互入耳,欲寐不得熟。缅怀田舍翁,石径滑马足。连山暗秋灯,一路何处宿。下横岭望宁极舍驱车下横岭,西走龙阳道。青烟几人家,绿野四山抱。鸟啼春意阑,林变夏阴早。应近先生庐,民风故淳好

  • 御选明诗卷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十一乐府歌行八李攀龙团扇郎白团扇明月入君怀清光满流盼霜雪散炎天是侬歌始变合欢自一时秋风欢不见前溪歌逍遥东武亭下有独桑路欢但宿侬家前溪不可度朝思出前溪暮思出前溪溪流乱漫下谁见倚门啼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没有·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君臣之义,一日不可无。天下岂有无君之国哉?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禽兽亦有君臣,蜂犹如依从。如今八十余年没有君,不得不遍历域中,寻出个聪明睿智人出来做主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五十一卷清光绪·缪荃孙

    光绪元年正月甲辰,允李宗羲奏请,劝谕两淮商贩捐助工赈。三月己亥,刘坤一、吴元炳奏:苏、浙两省购买洋铜实需铜价,如数请抵军饷。下部知之。己酉,刘坤一奏江北漕粮改由海运章程。下部知之。四月戊辰,刘坤一奏请仍豁高淳县浮粮

  • 第十九卷 清道光·缪荃孙

    督 抚 两江总督孙玉庭 山东济宁人,乙丑进士。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壬子命。道光元年二月庚子协办大学士,仍留总督两江。四年十一月甲寅解任。五年六月革。魏元煜 昌黎进士。道光四年十一月甲寅以漕运总督署,十二月戊

  • 萧思温传·脱脱

    萧思温,乳名寅古,宰相萧敌鲁之族弟忽没里之子。通晓经史。太宗时为奚秃里太尉,娶燕国公主,为群牧都林牙。思温在军中,器量狭小,过于拘泥小节,又爱修边幅,手下属官都说他不是个将帅之才。不久为南京留守。起初,周人进攻扬州,皇上

  • 和尚传(附千奴传)·宋濂

    和尚,玉耳别里人,姓伯牙吾台氏。祖父哈剌察儿率所部归附太祖。父忽都思,太宗时随睿宗征金朝,有功,赐号“拔都鲁”。金亡,授管军百户。在伐宋中屡立战功,宪宗五年(1255)阵亡。和尚承袭父职,宪宗九年随世祖攻鄂州。中统三年(126

  • 姚崇·苏辙

    唐史官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斯言固二人之所长也,然应变者要不失正而后可。孟子有言:“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

  • 警戒第十二卷·朱熹

      1、濂溪先生曰: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2、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積,則福祿日臻。德逾於祿,則雖盛而非滿。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喪敗者。   3、人之于豫樂,心說

  • 论语集注大全卷八·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集注大全卷八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周大【音泰】王之长【上声下同】子至徳谓徳之至极无以复【扶又反】加者也

  • 示慧纶皈士法言·太虚

    ──十一年四月作──一、皈命以正其信  皈命者,谓举其现报之形寿资具等,尽投入于佛法僧海,不复执我我所,从此唯佛法僧为所依之主,唯佛法僧为所归之处,决不因形寿资具之变迁,退转于佛法僧之信。换言之,则身可灭,世界可坏,佛法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六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六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一如是已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次当说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尘尘道路中  如前所说量亦有

  •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六卷·护法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六卷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见品第四复次若如所言诸法性相世俗事有胜义理空。如来于中智见无碍。言音辩了巧悟他心。如何世间犹为种种妄见所魅诤论纷纭。由能闻者有过

  •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撰。原10卷,后改编为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56年左右。主要论述脉诊理论、脏腑经络、腧穴部位、针灸法以及各种疾

  • 梓潼帝君化书·佚名

    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为梓潼文昌帝君传记,乃文昌帝君降坛自述。卷首序文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加封梓潼神号「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赐庙额。帝君「裨益公道,辅治皇元」

  • 如意宝总持王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之后。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经题‘如意宝总持’为神咒之名。全经系阐明如意宝总持章句之受持法及其功德,并谓若受持此神咒而信心不清净或未能坚定专注,则不能见闻诸佛。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