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示慧纶皈士法言

──十一年四月作──

一、皈命以正其信  皈命者,谓举其现报之形寿资具等,尽投入于佛法僧海,不复执我我所,从此唯佛法僧为所依之主,唯佛法僧为所归之处,决不因形寿资具之变迁,退转于佛法僧之信。换言之,则身可灭,世界可坏,佛法僧之信终不摇夺。盖佛法僧如海,现报之身世如沤,沤有存亡,海无得失。能如是皈命佛法僧者,于佛教方成正信;具佛法僧,始为佛教,故总谓之信佛教,别谓之信佛法僧也。然佛法僧有因中之理性,有果上之事相:因中之理性者,各人寂然遍知灵然常觉之自心即佛,遍知常觉中所现万事万物即法,一心万法调和融合即僧;非遍知常觉则无心体,非万事万物则无心相,非调和融合则无心用;故本心即佛法僧,非佛法僧不明本心也。果上之事相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曰佛,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也;依佛言教、明理、起行、证果,曰法,若诸经论戒律仪轨规制是也;仰果修因、宏法度人之众裔,曰僧,若诸菩萨、缘觉、声闻、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是也。非佛无以有教,非法无以为教,非僧无以传教,故佛教即佛法僧,非佛法僧不成佛教也。察果征因,由因致果,依本心乃成佛教,归佛教乃明本心。不执理以废事,不著相以昧性,性相融彻,事理成就,是为皈命本心,深信佛教。

二、存敬以销其情  心佛在情,如金在矿。圆觉经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销情之质唯六:曰贪、曰嗔、曰痴、曰慢、曰疑、曰不正见;其根、则为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故销情者,换言之、即销除我执而已。然执情之积甚深,其来罔觉,欲销除之者,当于所皈命之无尽佛法僧海中,专奉持一佛一法一僧,拳拳服膺,念念在心;如每日称诵释迦牟尼佛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名,弥勒菩萨名等,俨同面对,常存恭敬,令身语意三业不敢稍有懈放,则久之久之,情执渐销,而心觉明净也。

三、发心以宏其愿  心体本来广大平等,不可不开发之;心用本来圆融自在,不可不发挥之。圆觉经云:‘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证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故菩提萨埵通发之心,即五大誓愿是也;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果无上誓愿成,福智无穷誓愿集。此之深誓宏愿,横尽虚空,竖穷永劫,无限无碍。必发如是无限碍心,乃能生生世世,形形类类,长时修行,不住不著。依此宏愿为本,如发此生誓达之愿,或命终时往生之愿,方无杂染。四、明理以轨其行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明二真实、四真实已,‘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所言二者,谓“有”、“非有”。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戏论分别根本:或谓为色、受、想、行、识,或谓眼、耳、鼻、舌、身、意,或复谓为地、水、火、风,或谓色、声、香、味、触、法,或谓为善、不善、无记,或谓生、灭,或谓缘生,或谓过去、未来、现在,或谓有为,或谓无为,或谓此世,或谓他世,或谓日月,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意随寻伺,最后乃至或谓涅槃,如是等类,是谓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事无相,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诸法实相──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亦名无上。佛世尊智,于此真实已善清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菩萨智,于此真实,学道所显’。──右明远离有及非有二边,契证中道无上真实之理。

‘又即此慧是诸菩萨能得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方便。何以故?以诸菩萨处于生死,彼彼生中修空胜解,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又能如实了知生死,不于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若诸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则不能于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深心弃舍,不能弃舍诸烦恼故,便杂染心受诸生死;由杂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若诸菩萨于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是则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况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即于涅槃不深怖畏,亦于涅槃不多愿乐。若诸菩萨深怖涅槃,即便于彼涅槃资粮不能圆满;由于涅槃深怖畏故,不见涅槃胜利功德,由不见故,便于涅槃远离一切清净胜解。若诸菩萨于其涅槃深住愿乐,是则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则便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当知此中若不如实了知生死,即杂染心流转生死,若于生死深心厌离,即便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深心怖畏,即于能证涅槃资粮不能圆满;若于涅槃多住愿乐,即便速疾入般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若能如实了知生死,即无染心流转生死;若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是故菩萨修习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解,名为能证如来妙智广大方便’。──右明修胜空解,不受生死,不入涅槃,是成佛大方便。

‘又诸菩萨由能深入法无我智,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如实知已,达无少法及少品类可起分别,唯取其事,唯取真如。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于义。如是菩萨行胜义故,于一切法平等平等。以真如慧如实观察,于一切处具平等见,具平等心,得最胜舍。依止此舍,于诸明处──即种种学术处──一切善巧。勤修习时虽复遭遇一切劬劳、一切苦难而不退转,速疾能令身无劳倦、心无劳倦,于诸善巧速能成办。得大念力,不因善巧而自贡高,亦于他所无有秘吝,于诸善巧心无怯弱,有所堪能,所行无碍,具足坚固甲铠加行。是诸菩萨于生死中,如如流转遭大苦难,如是如是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堪能增长;如如获得尊贵殊胜,如是如是于诸有情憍慢渐减;如如证得智慧殊胜,如是如是倍于他所难诘、诤讼、諠杂、语论、本惑、随惑、犯禁现行、能数观众,深心弃舍;如如功德展转增长,如是如是转覆自善不求他知,亦不希求利养恭敬。如是等类,菩萨所有众多胜利,是菩提分,随顺菩提,皆依彼智。是故一切已得菩提、当得、今得,皆依彼智,除此更无若胜若劣’。──右明入法无我,善能成熟有情及佛功德。

‘又诸菩萨乘御如是无戏论理,获得如是众多胜利,为自成熟诸佛法故,为成熟他三乘法故,修行正行。彼于如是修正行时,于自身财远离贪爱,于诸众生学离贪爱,能舍身财,唯为利益诸众生故──修布施行──。又能防护、极善防护,由身语等修学律仪,性不乐恶,性极贤善──修持戒行──。又能忍他一切侵恼,于行恶者能学堪忍,性薄嗔忿,不侵恼他──修忍辱行──。又能勤修一切明处,令其善巧,为断众生一切疑难,为惠众生诸饶益事,为自摄受一切智因──修精进行──。又能于内安住其心,令心善定,于心安住常勤修学,为净修治四种梵住,为能游戏五种神通,为能成立利众生事,为欲除遣精勤修学一切善巧所生劳倦──修禅定行──。又性黠慧,成极真智,为极真智常勤修学,为自当来般涅槃故修习大乘──修般若行──。又诸菩萨即于如是修正行时,于具功德诸有情所,常乐现前供养恭敬──于有德修敬行──。于具过失诸有情所,常乐现前发起最胜悲心、愍心,随能随力,令彼除断所有过失──于有过修悲行──。于己有怨诸有情所,常起慈心,随能随力,无谄无诳,作彼种种利益安乐,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于有怨修慈行──。于己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悕求,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于有恩修孝行──。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乘御无戏论理,依极真智修正加行’。──右明依所明理正修六度等行。

此中之理,皆人所应知者;此中之事,皆人所能行者;能明此理以轨其行,即是人中之菩萨矣。皈不极则信不纯,信不纯则敬不隆,敬不隆则情不融,情不融则心不普,心不普则愿不圆,愿不圆则理不契,理不契则行不净。信纯敬隆,愿圆行净,驾兹佛乘,游十方刹,自运运他,同登正觉。勉厥始终,努力毋懈!佛二九四九年降诞日太虚。(见海刊三卷六期)

  


猜你喜欢
  卷第十八·呆翁行悦
  目次·佚名
  卷第五·白岩净符
  阅竟无居士近刊·太虚
  志大乘品第十·佚名
  佛教徒与国民外交·太虚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二十·楚石梵琦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五(本)·智周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五·佚名
  志略·别庵性统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二·念常
  卷九十三·佚名
  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卷上·佚名
  卷第二十九·雷庵正受
  漆园指通卷之一·净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出 赠行·李渔

    〖风马儿前〗(小生上)已助才人缔好缘,筹去路,尚茫然。我莫渔翁救起谭生夫妇,又替他完了婚姻,这桩好事,也是做得周到的了。只是一件,山中虽好,不是久住之乡,还要替他想个去路。我看此人姿态秀美,气度轩昂,料不是个寻常人物。昨日在

  • 御选明诗卷五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五十八五言律诗九王应钟题谢中臯卷林栖怀独往人境迥遗羣一径通樵路千山霭暮云埜禽当户啭涧水向田分偃息亭臯上?言不可闻龚秉德晓发龙潭道中霓旌荡烟霭星驾转岧嶤水落龙潭浅山连雉堞遥林昏犹辨

  • 第二十四回 幸津门哭兄全孝友 图云台为后避勋亲·蔡东藩

      却说明帝继承大统,即日正位,年已三十,命太尉赵熹主持丧事。时经王莽乱后,旧典多散佚无存,诸王前来奔丧,尚与新天子杂坐同席,藩国官属,亦得出入宫省,与朝廷百官无别。熹独正色立朝,横剑殿阶,扶下诸王,辨明尊卑;复奏遣谒者,监视

  • 一一八八 翰林院典簿厅为知照奉旨庄通敏等充文渊阁校理事致内阁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佚名

    一一八八 翰林院典簿厅为知照奉旨庄通敏等充文渊阁校理事致内阁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乾隆五十二年二月翰林院典簿厅为移会事。照得本院于本月初九日具奏文渊阁校理一折,本日奉旨:庄通敏,邵晋涵、戴衢亨、德昌俱着以原衔充文

  •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二十·佚名

    十一月二十八日己卯福康安奏言窃【臣】前准哈宻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咨拏获靖逺县逆犯马四軰子沙重文胡刚之亲属马奉举沙一珍沙重武胡魁胡鳌等又伏县禀报拏获马希中一犯俱觧省归案审办兹据陞任臬司陈步瀛新任臬司汪新将

  • 卷四十八·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四十八 乐 锺律篇 总叙 象数与天地而生锺律出於象数皆天造地设之自然也故黄锺为声气之元万物之本觅声於气起於伶伦取嶰谷之竹制十二管吹以准凤鸣用生六律六吕之

  • 卷八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八十礼部三十九祠祭清吏司诸司职掌郎中员外郎主事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道佛之事祭祀一国朝天地太庙社稷山川诸神皆天子亲祀国有大事则遣官祭告若先农城隍旗纛马祖五祀太厉京仓先贤

  • 第十四卦 大有 火天大有 离上乾下·佚名

    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象曰

  • 卷七 胤征第四·孔颖达

    羲和湎淫,废时乱日,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自唐虞至三代,世职不绝。承太康之后,沈湎于酒,过差非度,废天时,乱甲乙。○湎,徐音缅,面善反。差,初卖反,又初佳反。胤往征之,作《胤征》。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胤,国名。胤征奉辞

  • 詩經卷之四  朱熹集傳·朱熹

      小雅二。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說、又各有正變之別。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會朝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故或歡欣和說、以盡群下之情、或恭敬齊莊、以發先王之德。詞

  • 钦定书经传説汇纂卷十五·王顼龄

    洛诰集传洛邑既定周公遣使告卜史氏录之以爲洛诰又幷记其君臣答问及成王命周公留治洛之事今文古文皆有○案周公拜手稽首以下周公授使者告卜之辞也王拜手稽首以下成王授使者复公之辞也王肇称殷礼以下周公教成王宅洛之事

  • 提要·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诗传大全      诗类提要【臣】等谨按诗集传大全二十卷明胡广等撰亦永乐中所修五经大全之一也自宋以后言诗者皆宗朱子集传其荟集众説以相阐发者毋虑数十种往往得失互见学者旁参博考亦

  • 卷二百六·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五复次善现,精进波罗蜜多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精进波罗蜜多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精进波罗蜜多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自融

    中峰普应本国师中峰普应国师者。讳明本。其先临济玄。玄七传杨岐会。会八传无准范。范传雪岩钦。钦传高峰妙。妙之嗣四人。师居其首。师自临济其世十八。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师出钱塘孙

  • 大慧普觉禅师偈颂 第十一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偈颂 第十一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皇帝在建邸请升堂偈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作法中王。于法得自在又作偈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

  • 五 究罗檀头经·佚名

    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摩揭陀国,入摩揭国称为佉㝹婆提之婆罗门村。世尊住于佉㝹婆提之庵婆罗树园。尔时,究罗檀头婆罗门住于佉㝹婆提。此城乃人畜繁盛,草、木、水、谷物丰富之王领,是由摩揭陀国之斯尼

  • 小学绀珠·王应麟

    十卷。宋王应麟撰。此书为便初学诵记而编。分门隶事,和其他类书,基本相同。但每门之中,以数为纲,以所统之目系于下,这是和其他类书都不一样的。以数目分隶故实,为类书别创一格。分天文、律历、器用等十七门。每门下皆以数词

  • 书传会选·刘三吾

    六卷。明刘三吾等奉敕撰。三吾名如孙,以字行,自号坦坦翁,湖广省茶陵(今属湖南省)人。元末明初经学家、文学家。仕元为广西儒学副提举。入明,官至翰林学士。三吾博闻强记,学识过人,每承皇帝垂问,应对详备得体;御制书成,多使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