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代自叙

——作者写给周作人君的信

启明兄:

今回寄上近作《瓦釜集》稿本一册,乞兄指正。集中所录,是我用江阴方言,依江阴最普通的一种民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所作成的诗歌十多首。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单看一部《元曲选》,便有那么许多的“万言长策”,真要叫人痛哭,狂笑,打嚏!因此我现在做这傻事: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尽我的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

我这样做诗的动机,是起于一年前读戴季陶先生的《阿们》诗,和某君的《女工之歌》。这两首诗都做得不错:若叫我做,不定做得出。但因我对于新诗的希望太奢,总觉得这已好之上,还有更好的余地。我起初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后来经过多时的研究与静想,才断定我们要说谁某的话,就非用谁某的真实的语言与声调不可;不然,终于是我们的话。

关于语言,我前次写信给你,其中有一段,可以重新写出:“……大约语言在文艺上,永远带着些神秘作用。我们做文做诗,我们所摆脱不了,而且是能于运用到最高等最真挚的一步的,便是我们抱在我们母亲膝上时所学的语言;同时能使我们受最深切的感动,觉得比一切别种语言分外的亲密有味的,也就是这种我们的母亲说过的语言。这种语言,因为传布的区域很小(可以严格的收缩在一个最小的地域以内),我们叫作方言。从这上面看,可见一种语言传布的区域的大小,和他感动力的大小,恰恰成了一个反比例。这是文艺上无可奈何的事。”

关于声调,你说过:“……俗歌——民歌与儿歌——是现在还有生命的东西,他的调子更可以拿来利用。”(《新青年》八卷四号《诗》)这是我们两人相隔数万里一个不谋而合的见解。

以上是我所以要用江阴方言和江阴民歌的声调做诗的答案。我应当承认:我的诗歌所能表显,所能感动的社会,地域是很小的。但如表显力与感动力的增强率,不小于地域的减缩率,我就并没有失败。

其实这是件很旧的事。凡读过Robert Bums, William Barnes, Pardric Gregary等人的诗的,都要说我这样的解释,未免太不惮烦。不过中国文学上,改文言为白话,已是盘古以来一个大奇谈,何况方言,何况俚调!因此我预料《瓦釜集》出版,我应当正对着一阵笑声,骂声,唾声的雨!但是一件事刚起头,也总得给人家一个笑与骂与唾的机会。

这类的诗,我一年来共作了六十多首,现在只删剩三分之一。其实这三分之一之中,还尽有许多可以删,或者竟可以全删,所余的只是一个方法。但我们的奇怪心理,往往对于自己所做的东西,不忍过于割削,所以目下暂且留剩这许多。

我悬着这种试验,我自己并不敢希望就在这一派上做成一个诗人;因为这是件很难的事,恐怕我的天才和所下的工夫都不够。我也不希望许多有天才和肯用工夫的人,都走这条路;因为文学上,可以发展的道路很多,我断定有人能从茅塞粪土中,开发出更好的道路来。

我初意想做一篇较长的文章,将我的理论详细申说,现在因为没有时间,只得暂且搁下。一面却将要点写在这信里,当作一篇非正式的“呈正词”。

我现在要求你替我作一篇序,但并不是一般出版物上所要求的恭维的序。恭维一件事,在施者是违心,在受者是有愧,究竟何苦!我所要求的,是你的批评,因为我们两人,在作诗上所尝的甘苦,相知得最深,你对于我的诗所下的批评,一定比别人分外确当些,但这样又像我来恭维你了!——其实不是,我不过说:至少也总没有胡“蚕眠”(!)先生那种怪谈。

现在的诗界真寂寞,评诗界更寂寞。把“那轮明月”改做“那轮月明”凑韵,是押“称锤韵”的人还不肯做的,有人做了。把新芬党人的狱中绝食,比做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是搭截大家还不敢做的,也有人做了。做了不算,还有许多的朋友恭维着。

这种朋友对于他们的朋友,是怎样的心理,我真推想不出。若说这样便是友谊,那么,我若有这样朋友,我就得借着Wm. Blake的话对他说:

"Thy friendship of has made my heart to ache: ——Do be my enemy, for friendship's sake."

我希望你为友谊的缘故做我的朋友,这是我请你作序的一个条件。

1921年5月20日

猜你喜欢
  彭正大·唐圭璋
  邵叔齐·唐圭璋
  赌棋山庄词话卷六·谢章铤
  第一出 听稗·孔尚任
  ●三槐书屋诗钞卷一·金朝觐
  四回 临潼斗宝·佚名
  卷二百十·陈思
  卷九十六·曹学佺
  卷十三·曹学佺
  卷四十八·吴之振
  卷二十二·佚名
  卷二十·乾隆
  卷一百五十·佚名
  卷四十二·沈季友
  第十一回 贪官拿问·蒲松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目次·舒梦兰

       一 菩萨蛮李白   二 忆秦娥李白   三 调笑令王建   四 长ˇ思白居易   五 更漏子温庭筠   六 摊破浣溪沙    李【王景】ˇ南唐中主ˇ   七 忆江南       李煜 ˇ南唐后主ˇ   八 捣练

  • 卷七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七十三龙门山类五言古过蜀龙门        【唐】沈佺期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长窦亘五里宛转复嵌空伏湍煦濳石瀑布生轮风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潭河势不测藻

  •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四十四·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四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子产相郑【西宫纯门之难诸臣兴废附】襄公五年夏郑子国来聘通嗣君也 八年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惟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徳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

  • 桓温传·房玄龄

    桓温字元子,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儿子。未满周岁时太原人温峤见了他说:“此儿骨骼不凡,请再让他哭一下。”等到听了他的哭声,又说:“真是英才降世!”桓彝因为此儿为温峤所赏识,所以给他取名叫温。温峤笑着说:“果然如此,将来也要改

  • 敬晖传·欧阳修

    敬晖,字仲晔,绛州平阳人。二十岁即考中明经科。圣历初年,任卫州刺史。那时,河北经受突厥的骚扰,正在修筑城池,而时当秋收。敬晖知道后说:“金城汤池再坚固,没有粮食也不能守住,哪有丢弃农事而筑城池的呢?”于是让人民回去秋收。

  • 卷一百四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宁宗即位朱熹召至阙未几予祠校书郎项安世率馆职上书留之言御笔除熹宫祠不经宰执不由给舍径使快行直送熹家窃揣

  • 卷一百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八金石略【四】石【三】京畿御制弘仁寺碑文【康熙五年 国书正书蒙古】御制旃檀佛西来历代传祀记【书康熙六 十年国书正书】御制恭瞻皇史宬诗【蒙古书乾隆十五年七言】御制恭送实録至盛

  • 卷五十五 缁衣第三十三·郑玄

    (陆曰:“郑云:善其好贤者之厚,故述其所称之《诗》以为其名也。《缁衣》,郑诗,美武公也。刘献云:‘公孙尼子所作也。’”)[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缁衣》者,善其好贤者,厚也。《缁衣》,郑诗也。其诗曰:‘缁衣之宜兮,敝予又

  •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晏婴

    景公赐晏子邑,晏子辞。田桓子谓晏子曰:“君欢然与子邑,必不受以恨君,何也?”晏子对曰:“婴闻之,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夫长宠广名,君子之事也。婴独庸能已乎?”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首下·王顼龄

    纲领一【此篇论删书传书源流今文古文】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郑氏康成曰谓若尧典禹贡达此名使知之】司马氏迁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隋经籍志云书

  •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二·王亨彦

    古会稽陶镛鉴定 古翁山王亨彦辑 叙录门第十二 数典不能忘祖,念开创之维艰。饮水所贵思源,识渊源之有自。世事沧桑,每多变幻。文人纪载,不厌频繁。兹志创于盛氏,续自侯公。厥后屡有增刊,迄今差臻详备。盖善作尤贵善承,肯堂必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八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八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师子吼菩萨品之四是时六师心生嫉妒。悉来集诣波斯匿王。作如是言。大王当知。王之土境清夷闲静。真是出家住止之处。是故我等为斯事故而来至此。大王。以正法

  • 卷第一百三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三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缘纳息第二之三欲界系大种与欲界系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谓俱有。同类。俱生互相望为俱有因。前生与后生为同类因。

  • 野菜赞·顾景星

    《野菜赞》顾景星撰,具体介绍食法及野菜之异名,且有诗赞之

  • 笑得好·石成金

    笑话集。清石成金撰。成金,字天基,号惺斋,扬州人。清初文学家。著有《传家宝》等。此书分初、二集,流传较广。其中采录了一些民间笑话,如《剔灯棒》、《哑子说话》、《笑话一担》、《灭火性》、《虎诉苦》、《市中弹

  •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

    主要记述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生平及信仰之旅,是解读林语堂的珍贵资料。正文部分是林语堂多年探求宗教经验的记录,记述其在信仰上的探险、疑难和迷惘,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磋研,对往圣先哲言论的探讨等。附录部分包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