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灵验传卷下
湖州天下上座
师本名抱玉。吴兴人也。母梅氏。孕恊灵祥即恶熏秽。既诞。齔岁於尼总持法华寺出家。愿诵莲经。三月通贯。日持七部。年登二十。诣京受戒。时肃宗皇帝夜梦吴僧诵法华经。口出五色光。吴音清亮。洎翌旦。勑京城僧能诵法华者二百余人并入禁中。帝视之。皆非所梦者。其时抱玉方入关。闭令问其远来之意。答云善诵莲经特来受戒也。令奏。帝即降旨召见。帝曰。朕所梦者。音容宛若。遂令上殿。赐座诵经。至随喜功德品。口角放五色光。帝大悦曰。朕梦中所睹之即此也。经才讫。赐七宝汤。令别筑香坛。专为受戒。赐名大光。封天下上座。勑居千福寺。玉梵音遍满。常通帝听。又别居蓝田精舍。寺僧梦天童来降告言。大光经声通于有顶。非聊尔人也。时众咸谓师即梁朝尼总持后身。后乞归吴兴。时李伸刺于吴兴醉。於持经道场夜醒。忽见白光满室。往觇。光公宴坐持经。光起面门。经声向息。光亦随敛。李相索於空门寡信。而笃敬於师。亲着碑文。题曰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文初。师上表乞归吴兴。帝赐墨诏一道。
第十段 随喜功德品 法师功德品
埋即生莲 舌常讽典 窑瓦变作莲华而警俗 函经化为草束而拯生 经一通而更不忘 发三剪而輙自长
埋即生莲
绍兴末。明州奉化县有姓赵人。其母安人。重佛斋戒。诵法华经。房下有一女使。每窃听。久久忽记得四句。所谓青莲花香白莲花香花树香果树香。自此动静施为常吟咏不绝。人闻之谓为笑语。殊不知此女亦有用心处。一日作事乖主意。陵迟至死。遂以其尸潜[疗-(日/小)+土]后园。异时忽於其上秀出青莲花一朵。香色可爱。余人不知。其由独安人默而识之。盖所诵四句经感应之如是也。安人复不匿其德。密说与虚堂法师本空。空每举以化人。宗晓尝亲闻其说。聊记于此。 出现应录。
舌常讽典
俗士杨难及。雍州万年县人也。幼而耿介。年将知命方祈妙典。闻法诚法师有道。遂师事焉。诚乃授以法华。数月之间悉得通利。晓夜忘疲。虽涉众务其声不辍。於后无疾奄然而终。终后焚烧。髅舌独存。试收藏之石函置法华堂。时加供养。屡闻函内讽诵之声振动石函。词句明了。闻者敬悚。知受持之力焉。 出弘赞第八。
窑瓦便作莲花而警俗
释慧超。丹阳建元人也。作有远量。诵法华经以为恒业。尝遇法令严峻。禁勒沙门。超潜伏瓦窑绵历多年。后时难廓清。拂衣而去。告窑主曰。贫道此中诵法华经已千余遍。可洒扫供养。勿更用之。其人不信。乃修旧贯所烧之瓦。遂变作莲花之形。周植四壁。远近见者咸叹异之。又尝在寺诵经。有一猛兽来听。超兼为受戒。略如家犬。语曰。檀越好去。即依言而返。感彻幽明。难以具记。后卧疾。弟子流涕。超曰。长生不欣。夕死不戚。乃面西而坐。奄然长往。年七十有七。即武德五十二月六日也。有门人善思者。亦诵法华万有余徧。临终之日。幡花音乐纷聆空际。在寺僧众咸悉见闻。又自见花台迎之。思乃端然拱立。合掌而化。远近观者如堵墙焉。 出弘赞第八。
函经化为草束而拯生
仪凤年。汝州梁县北村刘氏男。从征东讨高丽。没为奴。於辽海东岸牧马。因而寝睡。屡梦有一僧唤令入海共汝归家。若此非一。刘氏子自惟。漂落与死莫殊。频感斯梦。遂投身海浦。於水中抱得菊草一束。随波漂流浮渡海西至于岸上。行余一里。思念此草能济吾身命。却回取草解束曝之。乃於其中得法华经第六卷。遂持还。其父刘老。先缘子没蕃。遂为造法华经一部。书写清净。每事严洁。及见子到。相持悲庆。怪问所由。子具说前事。父子遂共於精舍中开视经函。乃欠第六一卷。验其子海中得者。果是其父为子所造之经。纸墨佥同。宛然符会。 出弘赞第十。
经一通而更不忘
清信士谢智藏。雍州蓝田人也。虽处田家。恒持五戒。因缘暂至县下。见寺中有沙门讲法华经至第六卷。持经眼耳鼻舌身意功德。乃即发心归家诵持第一卷。除人事外不曾休息。其人心愿更进。余卷既远。居田无人教授。思遇明师。经於数年。忽见一波罗门僧来扣门谓藏曰。汝有食不。乞我一斋。智藏欣然。随家所有如法供设。僧既食毕。谓智藏曰。汝欲得受法华经者。可将本经来。智藏欢喜。深适所愿。即授其经。一从闻受。更不忘失。受经既了。僧忽不现。智藏情甚惆怅。不识神人。自师去后。但闻异香。数日不绝。 出弘赞第八。
发三剪而輙自长
释弘照。年二十出家。即诵法华。数月便度。卜宅终南。誓诵千徧。频感具祇潜来翼卫。又逢深雪。面唯一斗许。二十余日食之不尽。乃与友人履信及一居士移往寒山。并结草庵。更修前业。忽一蛇长百尺。斑文五色。头高丈余。直来庵所低身俛听。照初惊惶战栗。不敢视之。起大悲心。发深重愿。合掌流泪抗声终部。蛇少选而退。自尔频来不息。照虽颇知无害。然恶其腥臭。惧其形状。令居士驱之。其乃以绳缠颈引致深丛。系於大树。至夜。照信及居士同梦一女人掩泪泣而前曰。弟子是此山神女。性乐闻法数。以秽形干突法众。今被驱系。辞师远去。不复闻诵大乘。以此为恨。照等各自惊觉。遽相征问。所梦既同。疑其致死。即执炬往看。果有斯事。居士呼泣投地。披诚忏谢。就其尸所共为诵经。又欲设千僧斋。乃於庵侧获银数饼。下山馔会。恰然周足。尝行至一村。有贫女刘氏请留供养。照愍之而止。於七日中罄其所有。照便欲去。信女启劝复留。更无资货。遂剪头发以买斋食。更经七日。照复欲去。贫女悲泣固留。因复停止。女卖发之直用之已尽。忧恨通宵。莫知出处。忽以手摩头。觉发生如故。惊喜踊跃。即便更剪。复经七日还长如前。凡经三剪。照以淹留留久。执持衣钵决不肯住。女乃顶礼具陈云。师自有料。照等闻此。噎不得言。悼啧微躯。当斯厚意。照於永淳中忽无疾终於甘泉。寺四辈聚火烧之。唯舌不然。红赤如本时。庆喜寺寺主戒因等。行颇流俗类。不信有之。乃与合寺僧徒士俗五百。柴炭数车。更烧十遍。形色俨然。方皆悔伏。其舌盛以香函。流传供养。 出弘赞第八。
第十一段 常不轻品 如来神力品 嘱累品
芝生墓侧 莲出舌根 舍利流出於金文 光明照耀於宝塔 瓶水冬温夏冷 天兵匝地盈空
芝生墓侧
清信士韦仲珪。临邛人也。天性孝弟。武德中父遘病。仲珪勤於孝养。父之卒也。舍遣妻妾。庐於墓左。尤信佛教。诵法华经。昼则负土成坟。夜则诵经。精勤不倦。常有猛兽夜至庐前。蹲踞听经久而不去。仲珪正念曰。不愿猛兽之相逼也。兽即起去。明旦见绕墓生芝草七十三茎。当坟前者行列次第如人种植。皆朱茎紫盖。盖径五寸。光色异常。邻里以告州县。时争君昌为刺史。说裕为别驾。共至墓所嗟叹。采芝草对奏诏表门闾。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八。
莲出舌根
释智业。俗姓杨氏。住杨州长乐寺。精勤戒业。诵法华经。隋大业末年。宇文化及在杨州作逆。杀炀帝於宫闱。于时天下崩离。百姓饥馑。斗米万钱。智业时在别院。居一小屋。专诵不辍。遂饿死房中。无人收葬。此屋因复倾倒。业尸骸竟在其下。及义宁初平定之后。其处忽生一茎莲花。光色异常。道俗惊嗟。莫知其故。时寺僧有耆旧者乃语曰。此地会有一僧。专诵法华。于时既属丧乱。於兹舍命。无人埋殡。骸骨在此。必是僧之灵也。乃寻掘花根。其青莲花乃从髑髅中舌根下生。舌如生存。都不烂坏。寺众乃将舌及花上堂。鸣锺集众为转法华。其舌闻经犹能振动。道俗闻之观者如堵。莫不嗟叹咸发胜心。 出弘赞第七。
舍利流出於金文
释智俨。同州人也。年至十三忽遇梵僧出家。住戒业寺。徧学法华.维摩.般若等。并穷其了义。遂当法匠。实所谓高洁法师。言行兼至者也。显庆三年。太州仙掌县道俗请俨於灵仙寺讲法华经。俨於寺僧还香房居止合舍。初夜取法华经舒披案上。方欲寻读。于时还香并侍者三人并在其处。俨焚香未讫。忽见经上佛字中出三舍利。五色光明散满经上。流行不住。还香等徧告寺僧俱来礼拜。欲共收取舍利。舍利还流入於佛字。僧等礼拜悲泣。然香发愿。更睹真容。舍利还从佛字中出。流行不住。少选之间。别於他佛字中相从隐没。俨讲法华凡数十余徧。感灵获瑞难以具言。将终数日。处处巡行。法朋旧识人人共别。忽一旦洒扫庭院。端坐入定。於是而终。忽有异香氛氲满院。经余七日。亡后数年其舌不坏。鬓发加长二寸。颜色如旧。识者以为得道之流也。 出弘赞第三。
光明照耀於宝塔
左仆射宋国公萧瑀。字时文。高祖梁武帝。父明帝。公深信释典。时处会燕。每勑别赐素食。公虽参国务而诵念无亏。手着法华义记凡十卷。时於第四为子侄讲之。疏成之日。梦多宝佛塔炳耀空中。因召名工造兹妙塔。 出弘赞第三。
瓶水冬温夏冷
长干寺东阇梨。诵法华经。甚有节行。每有所诵。瓶水冬温夏冷。略为常候。 出弘赞第七。
天兵匝地盈空
释玄秀。少出家。住黄州随化寺。常诵法华。每感征异。时属炎暑。同友逐凉。遣召秀来。欲有谈笑。既至房前。但见羽卫严肃。人马伟大。怖而返告。同往共观。如初不异。转至后门。其徒弥盛。上望空中。填塞无际。多乘象马。类杂鬼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遂却。明晨惭谢。朋徒遂绝。秀专斯业。隋末终寺。 出弘赞第七。
第十二段 药王菩萨本事品
自识前身 难通二字 檀香远达 佛手亲摩 药精入怀 池水疗病 癞疮即愈 气力郁增 急疾乃瘳 大风亦利
自识前身
隋开皇中魏州刺史崔彦武。受职行郡。至一邑。忽谓从者曰。吾昔在此邑中为人妇。今知旧住处。因乘马循巷屈曲至一家。命扣门。主人老翁开门请入。武升堂而坐。老翁曰官人何事至此。武即言。吾前身是汝之妻。老翁曰凭何为验。武曰。吾昔诵法华经。并金钗五只藏东壁中。去地六七尺。其隆高处是也。其经第七卷后一纸。火烧失去文字。吾今诵此经。其后恒忘失也。令人穿壁高处。果然得经。火损后纸。并获金钗。一如其言。主人泣曰。亡妻在日。常诵此经。金钗亦其所有。彦武又曰。庭前槐树。吾昔产时解头发置树空中。令人探之。果得其发。主人见已悲喜交集。武即留衣物赐之而去。 出灵瑞集.弘赞传.现应录。
难通二字
释某。失其名。住秦郡东寺。有沙弥诵法华经甚通利。唯到药草喻品叆叇二字。随教随忘。如是至千。师苦啧之曰。汝法华一部熟利如此。岂不能作意忆此二字耶。师夜梦见一僧谓之曰。汝不应啧。此沙弥前生在寺侧东村受优婆夷身。本诵法华一部。但其家法华当时药草喻品白鱼食去叆叇二字。于时经本无此二字。为其今生新受。习未成耳。其姓名某。经亦现在。脱不信者。可往验之。师明旦就彼村访问此家。言毕问主人云有何经书。答云有法华经一部。索取看。药草喻品果缺二字。访云。是太儿亡妇生存受持之。计亡已得一十七年。果与此沙弥年时胎月相应也。沙弥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六。
檀香远达
师讳灌顶。吴越王谥号总持。生於章安吴氏。三岁时便能随母称三宝名。禀承天台定慧之法。晚至称心精舍。长讲法华。化流嚣俗。时有法龙村人。去山三十里。染患将绝。其子奔来求救。师为转法华经。焚栴檀香。病者遥闻香气即愈。 出弘赞第三及现应录。
佛手亲摩
宋朝罗玙。妻费氏。宁州人也。费信敬三宝。诵法华经。数年之间勤苦不懈。俄而染患心痛。浸成极热。阖门惶惧。费作念言。我诵经勤苦。必有善佑。终不因此至死地也。既而睡卧。即夜佛身舒手过窗以摩其心。内外皆都。金光满室。又闻异香袭入。自此病愈。见者莫不生信。 出弘赞第六及现应录。
药精入怀
释净见。不知何许人也。童稚出家。多住崇高及龙门山。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既诵持积久。身力疲困。过二十余年后。忽闻住处北边有诸小儿言语闹乱。转觉烦闷。亦不测小儿从何所来。有一白头老翁着白练裙襦。每参问云。禅师四大何如。师答渐觉羸顿。又不知何处得多许小儿日相烦乱不复可忍。老公云。师往其戏处坐。待彼脱衣入水洗浴。师随抱一小儿衣还。若来取者慎勿与之。其若骂师师慎勿应答。弟子自来语之。见随老公语往俟之。诸小儿果脱衣入池洗浴。乃抱小儿衣还房。小儿寻后索衣。见忆老公言嘱永不还之。小儿即恶口毁谤禅师及宗祖。师亦不应。白头老公寻至。语小儿云。汝入师怀里。小儿初不肯从。老公驱逼数回。始入见怀。没在腹内。老公问师四大何如。见云气力胜於从来。老公寻去。自尔已后气力休强。诵数倍。识者云。此当是普贤菩萨令山神驱诸药之精变为小儿。使其服之。除疾病耳。见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六。
池水疗病
释僧明。住濠州石门山。於山顶石山累砖造弥勒天宫一所并弥勒像常。诵法华经。每闻空中弹指及称善哉声。至天监年中奏启梁武请欲焚身。频烦再三。方蒙闻许。乃於弥勒宫前方石上遂其先志。身并灰烬。唯余一甲。烧讫。其氏方四五尺。忽陷成池。信宿花生鲜荣绝代。诸饮池者疾病皆愈。后人造一小像重烧此甲。以灰涂之。人或玷污像即移去。其行道之处皆悉生花。大如梨枣。数过千百。现有表塔。具旌其事。 出弘赞第五。
癞疮即愈
唐绛州孤山陷泉寺。有法辙禅师。山行见一癞人在土穴中从师乞食。师悯之。引归寺中。仍凿土穴安之。授与衣食。教诵法华经。其人素不识字。加又凡鄙。师句句授之。终不辞倦。诵之将半。忽梦一僧指教。自后渐觉聪慧。及五六卷。身疮渐安。一部通利。四大专苏。佛言病之良药。斯言验矣。 出灵瑞集.弘赞第八及现应录。
气力郁增
释僧欢。出家住金陵治城寺。本羸病。乏气力。乃志心於寺塔下忏悔。祈请恳到。诵法华经不辍。於小时间郁然旋力。寺塔前有两石狮子。形甚重大。欢忽以两臂各贯狮子腹下。擎之而走。行十许里。都不觉倦。 出弘赞第六。
急疾乃瘳
赵仠。受性贞固。不幸遭急发之疾。虽种种治。无一验效。遂秉志诵莲经。厥疾顿愈。仠自是常诵不怠。乃与阴阳僧日资.演源并缁素若干人结法华徒。同修佛慧。
大风亦利
释亡名。不知何许人也。不幸遭黑癞。万方无效。忽闻法华是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誓志全诵。厥疾乃瘳。又有南台录事刘氏。亦感此疾。虽种种治。无验。一日亡名路逢刘氏曰。我亦曾得此病。赖诵莲经即得除愈。刘氏於是生决定信。即觅莲经。手不释卷。一部乃毕。忽梦有异僧以手摩挲身已。即以艾炷浑身灸之。惊骇即觉。白汗如流。身心豁然。如云雾拨。平复如旧。
第十三段 妙音菩萨品
亡母脱苦 神人住空 水不能漂 尸不生臭 虎吼退贼 字化为金
亡母脱苦
长安通輙坊刘公信。妻陈氏之母因病先卒。后陈氏暴亡。见一人引入地狱。备睹诸罪相。后见一狱。石门忽开。母在其中受极重苦。母见女曰。汝可为吾写法华经一部。使吾脱免。言已门闭。陈氏再苏。说之。公信。即凭妹婿赵师子写是经。忽有经生持新写莲经一部来贸钱。赵言幸有此经可赎之。不必写也。刘从之授与陈氏。陈氏一日设母食。乃梦母曰。吾先令汝写经一部。何不为之。女曰已为赎一部讫。母曰吾为此经增受重罪。狱卒打吾脊破。以不合取范家经为己有故。女梦觉。急请人书之。经成。又梦母报曰。吾承经力。已脱冥司。好处安身。今来报汝。汝当信心。好住世间。及询前经。果是姓范人写。唐龙朔中也。 出法苑珠林传。释道世撰。也有一百卷入藏本。
神人住空
释玄真。寿春人也。居永福寺。诵法华经无时懈息。时於秋天月夜持诵此经。至第七卷方半。比房有一沙门忽起如厕。乃见庭中有大人形影。因举头四望。即观空中有一神人嶷然而住。此沙门因立足瞻仰。更不移步。久之经文亦了。神忽不现。其僧从此始学诵持。终身不懈。 出弘赞第八。
水不能漂
唐武德中苏长授巴州刺史。带家族赴官。因渡嘉陵江。中流风作。船帆倾没。男女六十余人一时丧失。唯一女使常读法华经。浪入船中。女乃头戴经函。誓与俱没。既而女即不沉。随波泛泛。顷刻至岸。捧函而上。开视其经。了无沾湿。此女后嫁於杨州某。笃信读诵。愈於旧也。 出法苑珠林传又出弘赞第九及现应录。
尸不生臭
道士史崇。长安郊南人也。小属道流。早预黄巾。住玄都观。后忽发心诵法华经。日恒一徧。私立佛像六时礼忏。每为诸道所嫉。因兹返俗。弥精讽诵。后忽染患身亡。时在盛夏。一无变坏。唯闻香气。亲里敬之。凿龛安。堵侧时时常闻妙香。后经年。余筋肉都尽。唯舌形颜色与常人不异。或有疑骇之者。乃火烧不变。斧斫无损。远近见闻。信倍恒百。 出弘赞第八。
虎吼退贼
释法爱。长沙人也。诵法华经。因缘往交趾。值交人反乱。爱随例藏避。忽为五贼所得。置在一处。口云待我食竟杀却道人。爱乃见壁边有一槊子。挟将出外。向北直走。贼食竟起。遥以见爱。奔驰竞往。爱到一棘林即投中隐避。乃遇两虎相抱而卧。虎见爱来。并举头看爱。爱转惶惧。口云。二檀越。贫道被贼逐。急投檀越。愿将接救护。二虎即出外奋迅惊吼。贼便退散。爱又北走。虎随送之。到一水边。见人持数片饮食授与爱。爱而食之。气味甚美。即便渡水上洲。虎亦舍去。仍宿洲上。又遇二人亦同在宿。大设异味。至晓方别。仍又嘱云。但北向行。自当得脱。於是北出三十余里。乃逢旧知。相见欢喜。始得免脱。爱后向道俗说之。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七。
字化为金
张万福。贞观中为洛州刺史。其人性粗犷。不甚敬信。初至任所。问访左右管内有何德行众僧。左右报云。廓下有一尼。名妙智。甚精进。又造一部法华经。如法受持供养。缘此誉满乡闾。万福试使人索经来看。尼闻刺史索经。拒而不与。为使君不护净。又未斋洁。万福大嗔。更使人往。尼不敢留。即付经去。万福得经。竟不洗手即取经开卷。中并黄纸。遂无一字。万福大怒。曰此妖老妪。何由可耐。即命左右追取尼来。使往语尼曰。师经上并无一字。使君大嗔。令追师来。尼甚忧惧。莫知所由。汗流浃体。随使往至刺史牙门。入屏墙。尼见一双金刚手擎杵棒。如似授尼。尼遂心安。即入至刺史前。其经文并在空中化作金字。刺史见尼至。并见金刚及金字在虚空中。因即惊惧走起。下厅号咷悲泣谢罪忏悔礼拜。遂即回心信向。发愿造法华经一千部。通十方供养。仍自受持。不敢懈怠。自刺史归向之后。人皆以法华为业。万福乃问造经由绪。尼曰。欲造经之时。於山中先种谷树。每用香水溉灌。令得滋长。树成之后。以香水和泥造作纸屋。乃采取谷皮。雇匠如法香水清净造纸。募访能护净之人。后有一江南人士。年可二十四五。应募为书。其书经屋还以香水和泥清净造屋。书生着新净衣。未写经前预四十九日护清净斋。然后始书。每出讫。改易衣服。洗浴毕。然后始就书。书时尼手执香炉胡跪经前。供养书生。如是不阙。经了。庄严成就。乃作僧尼男女四色人衣各十通。每来借经。预令七日护净。兼与新衣着。然后始付经。如是恭敬。永不亏阙。 出弘赞第十。
第十四段 普门品
火不能烧
沙门法智。为白衣时。独行大泽。猛火四面一时俱起。自知必死。乃合面於地。至心称观音。怪火不至。举头看之。一泽之草纤微皆烬。唯所伏地火不烧耳。因此感悟。舍俗出家。 出晋朝谢敷观音传。
水不能漂
中书令岑文本。江陵人也。少怀正信。常诵法华普门品。过吴松江。中流风作。人船俱没。文本浮在水面。闻人语曰。但念佛诵经。必不死也。如是者三。自此随波达于址岸。后於江陵设斋。僧徒并集。有一僧独后去。谓文本曰。天下方乱。君幸不遇害。当逢大平。致富贵也。言已而去。文本忽一时食梡中得舍利土颗。获大平富贵。皆如僧言。 出灵瑞集及现应录。
又
海滥县有人落水。同伴皆沉。此人称观音。遇得一石。困倦如眠船。见两人乘船唤入。开眼果见有人船。送达岸已。遂不见之。 出谢敷传。
脱罗剎难
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向扶南。忽遇恶风堕鬼国。鬼便欲食。一船人众怖称观音。其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不称。鬼便索之。心怖。称名亦免。 出谢敷观音传。
黑风吹其船舫
新罗时有女名宝开。居王京。隅金坊。有一子名长春。随商舶泛海而去。过期不知所之。朝夕思念至於憔悴。幸闻普门示显神通之力。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称其名故。即得解脱。便生深信。就敏藏寺观音像前约一七日精勤祈祷。至七日忽感长春执母手。惊喜哭泣。寺僧怪问所由。春曰。离家泛海。忽值恶风。同船之人皆葬鱼腹。余独乘一板至於吴。吴人收之奴。使之耕於野田。忽有异僧来谓曰。忆汝国乎。余即跪曰。有老母在。恋慕无极。僧曰。若欲见母。随我而来。言讫东行。余随之。有一渠僧乃执手超之。昏昏如梦。忽闻母语。到此敏藏寺像前。虽审知我母。犹疑梦中矣。即天宝四年乙酉四月八日申时离吴。戌时到此堂中。景德王闻而敬重。优颁信贿。永充供养。每於月生八日。幸寺礼赞。永为定式。宝开与长春约结邻里清信士女。特成金字莲经一部。每至春三月为立道场。敷宣妙理。精修礼敬。仰赛玄恩。 出敏藏寺记又见鸡林古记及略传弘录。
刀段段坏
晋太中彭城有一人被枉为贼。其人本曾供养金像。带在髻中。后伏法。刀下闻金声。刀三斫颈。终无异。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免罪。 出谢敷观音传。
又
有高简。犯法临刑。一心归命。下刀。刀折绞之寸断。遂卖妻子及以自身。起五层塔。
枷锁自脱
晋有张畅。为谯王长史。王与畅因事系廷尉。畅夙有正信。便即发心诵法华普门品一千徧以求脱免。念言之至。枷锁寻即断坏。二人俱得。 出晋谢敷观音传及现应录。
又
盖护。山阳人。系狱应死。三日三夜称名无间。眼见观音放光照之。锁脱门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 出处同上。
贼不能害
晋隆安中僧慧达於山北陇掘甘草时。羌人饥荒。捕人而食。达为所获。置之构中。择肥者先食。达惧甚。一心称观音名。诵普门品。食人取尽。唯达与小儿在。命只一日耳。达持念不舍。至旦忽一虎自草中跳出。咆吼震山。诸羌畏走。虎乃啮构而去。达与小儿奔走得免。 出天台别行疏。
又
尚书徐义。秦末兵革蜂起。贼获徐义将欲杀之。乃埋两足。编发於树。夜中至心专念观音。有顷得眠。梦人谓曰。今事极矣。何暇眠乎。义便惊起。见守卫人并疲而睡。义乃奋动。手发既解。足亦得脱。行百余步。隐草丛中。便闻贼追。火炬星陈。竟无见者。天明贼散。遂免之。 出谢敷传。
求男得男
晋时益州孙道德。年过五十未有子息。有僧令其至心称诵观世音经。其即依之。少日之中而自得梦。妇即有孕。遂生男也。 出谢敷传。
现身说法
唐大和中。文宗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衔-金+缶]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即焚香祷之。俄变为菩萨形。梵相具足。即贮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彩。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言大一山有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问强识。帝即令召至。问其事。师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师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已闻说法了。时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俗。 私云。菩萨以身为舌而说。文宗以心为耳而听。
显童女身
马郎妇。不知出处。大唐隆盛佛教。而陕右俗习骑射。篾闻三宝之名。妇悯其愚。乃之其所。人见少女风韵。单子欲乞为养。女曰。我无父母。亦欲有归。然不好世财。但聪明贤善人能诵佛经则愿事之。男子众皆聚观。女即授与普门品若。能一夕通此则归之。至翌日。诵彻者二十余辈。女曰。女子一身。家世贞洁。无以一体事多人也。可更别诵。因授以金刚般若。至旦背者十数。女更授与法华经七轴。约三日通之。至期独马氏子能彻。女曰。君既能过众人。可白父母。具媒娉送礼。然后成姻。乃马氏以礼迎之。女将至门且白。适以应接体小。少不佳。愿求别室。俟安与君相见。因顿止他房。筵客未散而女命终而坏烂。乃卜葬之。未数日。有僧紫伽梨。姿貌古野。来寻女子。马氏引之葬所。僧即以锡杖拨开沙土。见尸已化。唯金锁骨存焉。僧取就河浴洗。挑於锡上。谓众曰。此圣者悯汝等不信正法。方便谕化。当思善因。免堕苦海。忽然凌空而去。众见。悲泣瞻礼不已。自尔一境奉佛诵经。由女之力也。山谷道人观音赞云。
若欲真见观世音 金沙滩头马郎妇
平江万寿体禅师颂曰。
十分美貌谁家女 百倍聪明是马郎 堪笑金沙滩畔约 始终姻娅不成双
显比丘尼身
新罗憬兴国师。住京师三郎寺。病久不瘳。有一尼请看门人引视之。尼曰。师虽悟大法。合四大为身。岂能无病。病有四种。从四大生。一曰身病。风黄痰热为主。二曰心病。颠狂昏乱为主。三曰客病。刀杖所伤动作过劳为主。四曰俱有病。饥渴寒暑苦乐忧喜为主。其余品类展转相因。一大不调。百病俱起。今师之病非药石所疗。若观戏谑事则理矣。於是作十一样面而舞之。师视诡谲之态。颇欢悦。不知病之去也。尼出。师使迹之。入南花寺佛殿而隐其所。持竹杖在十一面观音像前。 出海东高僧传第五。
第十五段 陀罗尼品 妙庄严王品 普贤劝发品
崇自出窦 鬼乃扣头 阎王指送第四天 菩萨来乘六牙象
崇自出窦
宋建初中。有僧普明。少出家。性纯素。常蔬食布衣。以法华为日课。诵时有别衣别座。未尝混杂。每诵至劝发品。即见普贤乘象前立。乡人王道真妻病革。请师持咒。方入门。病者闷绝。忽见一物如狸。长数尺。从狗窦出。其病即愈。又尝行水旁。有巫者云。神明见明法师悉皆奔走。 出弘赞第六及现应录。
鬼乃扣头
宝通。梵行精修。长诵法华陀罗尼品。稍有灵异。时杨桥村有赵氏家。妻为神所魅。请通持咒。通既至。神即现形。通告曰。神在村中。合当兴福。如何反魅於人。神曰。非弟子事。此乃部下小鬼耳。遂呼小鬼至前啧罚。赵妻因此得差。续后赵妻之病仍发。歌吟竟日。又来告通。通又至。见所责鬼在病床前。通曰。前曾诫治。那得再来。汝若不去。吾当诵咒。令汝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也。鬼乃扣首求哀。不烦咒也。从此病差。鬼不复至矣。 出灵瑞集及弘赞第七.现应录。隋开皇年中事。
阎王指送第四天
释道琎。荆州人也。讽诵兹典。布衣一食。殆有遇人之量。止辨才寺。忽体仆息微。经数日。自见冥官追录。将至王前。王曰。师诵法华。律行清净。应生第四天中。慈尊众所弟子。罪恶之身。恐不复相遇。故欲见师。愿垂救也。琎遂暂苏。向诸僧具说。言讫而卒。 出弘赞第八。
菩萨来乘六牙象
高丽时有僧。失其名。在灵岩寺东林诵法华经。每精诚恳到。中表洁净。焚香礼佛。以求证验。初有大蛇及雉鹿俱来立听。诵讫乃散。中时山神将食自来供养。后忽见光明从东山而下。有大菩萨乘六牙白象。大众围绕。直至其前。僧望光拜。庆悦深至。疑义阙文皆为敷释。余众但闻异香。经久方隐。 出弘赞第七。
第十六段
幼尼诵出真诠 侍女冥通梵部 舟人护涉 天乐来迎 深敬辩山人之精书 堪歌崔牧伯之庆会 光明出於口角 菡萏生於舌根 宝岩徒之或讲或疑 莲华院之若读若说 珍禽现瑞 亡妹告征 诵舌长存 烧经不改 经无一字 爪生五花
幼尼诵出真诠
梁大学博士江泌女。少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岁。有时静坐闭目。诵出一卷法华经。杨州道俗咸称神授。费长房云。验於经论。斯理皎然。是宿习来。非开神授。即是次生事。忆而不忘。其神功乎。 出弘赞第二。
侍女冥通梵部
尤肃机崔义起有一突厥侍女。素不识文。於麟德中病死。经夜见一梵僧。突厥求哀。僧以锡扣其顶。教诵法华经一部。言作梵音。比晚乃苏。自陈其事。家人不信告义起。起试之。突厥便诵经如流。即请西域梵僧来听。侍女所诵之经。自首至尾言音通正。一字不遗。时以奏闻。上云冥道如此。岂得不信。当时朝臣无不知者。 出弘赞第八。
舟人护涉
僧智聪。住杨州白马寺。寻渡江住安乐寺。值隋国崩。思归无计。隐江荻中诵法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驯绕。忽见一老翁腋下挟小舟来曰。师欲渡江即上船。其四虎见而泪出。聪曰。持危拔难正在今日。即同四虎利涉南岸。船及老人忽然不现。聪领四虎止西霞塔西。经行禅诵。安众八十余人。若有凶事。虎来大吼。由此惊觉。至贞观中。年九十九。於佛降生日熏炉徧礼圣像。还归静室。端坐而化。 续高僧传。出弘赞第八及现应录。
天乐来迎
释智友。蒋州人。住普云寺。诵法华经。略无弃日。每诵经之时。必执炉闭目。香烟不绝。凡经四十二年。前后总计将五万徧。所用澡瓶居常溢满。贞观八年无疾坐卒。将终之日。有天乐来迎於房户空中。繁会良久。又有香气惹空。充塞院宇。久之而灭。弟子及道俗千有余人迂[木*(合/(冓-再+(冓-冉)))]于东南。坐尸树下。经宿就视。莫知所在。 出弘赞第八。
深敬辩山人之精书
山人洪辩。淳昌赵氏子。出家于曹溪。中高科。往入巨渗山庵。精进持戒。一字一拜。书法华经一部。极尽庄严。朝夕礼拜供养。适有倭国僧来见。恳求之乃付嘱流通。其僧顶戴赍归本国。船中放光。到已安崇福寺道场中。众僧礼敬。感得舍利。后一年道人法行随使舸入彼国。亲见而来。即中统元年庚申也。 出海东传弘录。
堪歌崔牧伯庆会
少卿崔[王*邻]将赴官罗州使。宋人杨赫推命曰。宜精设大会。供养大乘。则必当远到。公及下车。请圆妙结夏安居于云谷寺。及指挥使行色近境。公入官时。小婢忽得颠狂。种种对治。婢即语曰。我非颠狂。我是乳母之夫某也。物故许多年。冥游未得超升。今幸竭诚张皇梵席。欲问一二大旨。然守护神将呵禁不入。彷徨门外数日矣。非但某耳。先亡亲属某与某亦欲闻法。随我来耳。然饥渴害志。请先酬酌。又令吾辈至云谷寺。呼名许入於道场。冀得度脱。公闻之怪甚。送客已。到寺一一如其呼名设席。使之闻法。公自是常读莲经。翌年秋召为右承宣。不数年拜相。至门下平章事。立极人品而卒。 出海东传弘录。
光明出於口角
僧亡名。寓尚州小寺。常以阴阳占卜出入里闾。男女皆迎之问祸福。以此资衣食。一日官厅设法廗。州内诸寺典香者咸会焉。亡名虽预。只是阴阳僧。居众末。皆忽之如草。比及夜半。灯烛已息。昏昏假寐中。忽见光明如灯火。众皆惊起。试寻之。乃从亡名口中出也。因委问其由。答曰。予扶身术数。反愧黑业。内自忏悔。但诵课莲经有年矣。诸僧皆叹伏修敬焉。 出海东传弘录。
菡萏生於舌根
尚州户长金义钧。常乐读法华经。募劝耆老少壮道俗分为二徒。每月六斋日召耆老于私弟习诵莲华经。经毕略以茶果慰之。及集少壮。则并置酒侑之。自此少壮之发心不饮者。壮入耆老徒。时人戏曰某与某已入无酒法华徒。某与某犹在有酒法华徒。其随机激发如此。比及无常。葬於山麓。莲华发於冢上。 出海东传弘录。
宝岩徒之或讲或疑
松京宣祺门右臂。有岭连亘。垂及保定门者。曰德山。山之乾维有一兰若。曰宝岩。楼阁开豁。坐见山川缥缈之外。东北里致仕卿相若林。枢密千表。秦尚书世仪。梁大卿栋材。与诸退老并散逸四十余人。同结法华社。每月六斋日各持科本莲经。差一人别座。点破科端。销释义理。诸耆老证听。或设疑问。如是次第轮环相续。益欲人人之尽能解说也。至十五日则精设妙馔。供养弥陀。合院设斋。过夜精勤。同回向净土。故至临终之际。如意自在者不绝焉。 出海东传弘录。
莲华院之若读若说
松京骆驰桥东巷。有一招提曰莲华院。凡城南里清信士辈结法华社。每月六斋日同会于此。若读若说。其所以凭仗妙乘。回向净土者。多与宝岩社相为甲乙。
珍禽显瑞
居士崔彪。耽津人也。闻圆妙结於宝月山。与堂弟弘请创於万德山。各占构堂宇。甚有力焉。平生未尝现嗔怒相。其子往邻邑。忽为大虫所害。彪为辨纸墨。请山人一如书法华经。忽感青鸟来入经室。貌甚闲暇。如是者至于再三。洎经将毕。梦亡子告曰。因写经力。得为纯善美丈夫身。
亡妹告征
女右侍禁金轼之第二女也。其弟道人之虚。常诵莲经。女忽遘疾。命终托之虚告曰。请为我设法华胜筵。用助超升。时之虚住穴古寺。得得来家。即洒扫私弟。约一七日。请持经开士六时精进。至罢席日。金氏又现梦曰。暂间经力。得生胜处。后虚到社。委说如此。
第十七段
诵舌长存
秦州权氏女。常诵法华。死后十余年。其家改葬。见其骨肉略尽。唯舌如生。 出弘赞第八。
烧经不改
贞观五年。隆州邑西县令狐元轨。信重佛法。写法华.金刚.涅盘等经。恐致讹误。遂凭土坑禅师捡校。写已即带往岐州庄所。一日他行。其庄为外火延烧。一时荡尽。元轨回。嗟叹莫穷。因令人拨灰取金铜轴头。忽见诸经完然。黄色犹不改。但金刚般若首题焦黑。自言所因。乃初写时有官人能书。其人行急。不获洁净。直尔立题。由是被焚。 出弘赞第十及现应录。
经无一字
唐武德中。有尼法信。通持法华经。仍欲精写一部。遂访书人。倍酬其直。别置堂户令书之。每一起一浴。更着净衣。仍於案上。壁凿通外。加一竹筒。书生凡出息。輙含竹筒吐息于外。写经七卷。八年乃终。设斋庆忏。立净道场。香花崇奉。至贞观十三年。有龙门寺僧法端常讲是经。以此尼经本精至。遣人往请。固辞不已。而自送去。及讲法开读。唯见黄纸。了无一字。端惭惧。即还之。尼知有所犯。即以香汤灌涤其函。顶戴绕佛行道凡七昼夜。及开视之。还复如旧。 本出法苑珠林.传弘赞第十。
爪生五花
尼。高邮县人。志节霜净。言行氷清。诵法华经。不舍昼夜。初诵一卷。忽於右手爪上生一花。状如绫丝。次至五卷。五指爪上皆生一花。诵彻六七。掌并二花。大过爪上。由是声传阙下。陈武皇勑入看之。从此郡人呼为花手尼。 本出灵瑞集。
法华灵验传卷下(终)
最乘之法。非后学所能辩。必考是法之验。然后而人信之。自法华东译以后。诸家章疏盖多。而智者解释独行於世。然流传或失本真。讲演未达其奥。一源之妙。岐於万派。尝谓读是经者要看讲仪与夫灵验传。以其直探玄旨。深求妙应。断在二书也。(妙慧)谨舍赀财。刊此二书。安置于万义寺。以寿不杇耳。寺生至亢间。贞古玄默相继主席。卒传於余王文忠肃公之伯父珍丘大禅师混其。其又传於三藏法师义旋。旋后三传而至于余。要皆不出乎吾宗尔寺本。混其尝设法华道场。故宜於此宣扬此法用丐。
皇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六月日全罗道高敞文殊寺重锓
猜你喜欢 道行经不可计品第十一·佚名 卷第八·寒松智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五·净挺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净名玄论卷第三(名题下)·吉藏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二卷·佚名 卷第四十八·霁仑超永 卷第三·寒松智操 辩伪录 第五卷·祥迈 卷二百六十二·佚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如惺 卷十一·佚名 第九十二則 世尊一日陞座·胡兰成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一卷·慧远 慈悲水忏法卷上·知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