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万元吉传

万元吉,字吉人,南昌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任潮州推官,后来调补归德。期间他捕获了大盗李守志,解散了他聚集起来的喽罗。崇祯四年(1631)全国官吏大考核,他被贬了官。十一年秋天,朝廷采纳曾樱对他的举荐,让他以永州检校的身份代理推官的职责。过了两年,督师杨嗣昌推荐他有才干,朝廷让他改任大理右评事,到杨嗣昌军队里负责监察军纪。嗣昌把他用作左右手,将领们也心悦诚服,他在部队里奔走劳作,未曾睡过一个晚上安生觉。嗣昌死后,元吉因为替母亲守丧回乡去了。十六年复出,担任南京职方主事,又升为郎中。

福王登基后,他仍旧担任郎中。因为四大兵镇不和,他请求让自己奉命前往开导,又请求拨一万两银子到扬州犒劳高杰,用大义教导他,命令他驻守江、淮。然后万元吉渡过长江奔赴各位大将的军营中去。高杰与黄得功、刘泽清三人当时正在争夺扬州,元吉给得功写了一封信,让他和大家一起辅佐朝廷,得功写了一封回信,和元吉的意思相同。元吉于是把得功的信抄给泽清、高杰两个看,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嫌疑于是逐渐消释了。朝臣们讨论认为元吉能够安定各大兵镇,提拔他当了太仆少卿,让他监视长江以北的军务。元吉人在外边,却不忘朝廷,几次上书评议政事。他曾请求朝廷编写《建文实录》,恢复他的皇帝尊号,并把他给原先懿文太子追加的尊号予以归还,在他的陵园中祭祀他,用建文皇帝陪享,并且立即表彰当时死难的大臣们,以及近来京师失陷时殉难的四方臣僚,以便振作臣民忠心报国的勇气。福王听从了他。元吉还上书说:“先帝天资英武,立志振兴国家,可是事实上祸乱更加严重。这是由于政策宽大、严厉二者的运用双方面都偏轻偏重了,听取意见的方式太偏颇了。

“先帝当初惩治不法宦官的专权,任用群臣百官都力行宽大。大臣们习惯于此,就争论意见的异同,忽略了防患措施的准备,敌人打到京郊来,他们都束手无策了。先帝这下极为恼火,坏人就乘机引导他采用严厉的政策。于是廷杖用得越来越多,对地方上增派练饷,使得在朝官员救过不暇,下边的百姓无复聊生,朝廷说起来是振作了,但是敌人还是一样的强大,盗贼的祸害更加扩大了。在十多年时间里,小人主张的严厉政策无非如此。先帝自己后来也后悔了,又采用宽大政策,一反其规,天下人都认为可以实现太平了。大臣们又开始竞行贿赂,肆意欺骗先帝,政治风气每况愈下,又一次引发了先帝的怒火。先帝正忙着开杀戒,国家紧跟着就覆灭了。大概说来大臣们的忤逆,经常是利用了先帝宽大的政策;而先帝的严厉政策,也经常滋生了大臣们的轻慢。我所说的政策的宽大和严厉双方面的偏轻偏重就是这个样子。

“国家命运的艰难现在已到了极点。可是议论的人只求道理上讲得通,就是不看看形势的轻重;只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本不考虑事情的发展。朝堂上天天你争我吵不说,统兵在外的将领一举一动还要接受他们的遥控,一个人干事,却有许多张嘴巴在那里议论。就如孙传庭出守关中一事吧,明眼人都说不应让他轻易出击,可是已经有人议论他逗留、观望了。贼寇渡过黄河后,我告诉史可法、姜曰广赶快撤下山海关、宁远卫吴三桂的部队,随内阁大臣迎击贼寇。先帝召大臣问话时,群臣也曾讲到这一点,可是已经有人议论说这是放弃领土。等到贼寇的势力汹涌澎湃的时候,朝臣有的劝先帝到南方来,有的劝说让太子在南京开始监国,这些本来都是很好的权宜之计,可是已经有人议论说这是胡说八道。由事后来看,谁不恨这些议论的人亏害了国家。但是假使事情侥幸不失败的话,大家一定都佩服这些议论的人遵行常规。大概说来天底下的事没有完全有害的,也没有全是益处的,当事人除非质朴、诚实而且通晓万事万物,否则哪个敢违众独行呢?在一边提意见的人总是争意气长短,笔锋巧拙,一定要强迫别人听从自己才成。这哪成呢?我所说的听取意见的方式太偏颇就是这个样子。

“我请求陛下研究以前朝政的失误,作为今后政治事务的借鉴,要以宽大做主体,以严厉求功效。崇尚简易、真诚待人叫作宽大,滥赏无功、听凭放纵不叫作宽大;辨别邪正、综核名实叫作严厉,百般挑剔、吹毛求疵不叫作严厉。政策的宽大和严厉二者相辅相成,听取意见的方式才会适当。请任用办事官员时,仍旧经严格考核后才用,但宽着期限责取成功,不要让离间计再跟着坏人的信用而得逞,使我朝的军事人才久借燃灰,委任时经过严格考核,然后就可以用宽大的政策大胆地使用他了。”

福王下诏赞扬并听取了他的意见。

第二年,南京灭亡了,元吉跑到福建去归附唐王。六月,大清部队已经占领了南昌、袁州、临江、吉安。过了一个月,又占领了建昌。只有赣州孤零零地剩下在长江上流,城中兵力也很单薄。益王府里永宁王朱慈炎招降峒贼张安(他的部队号称龙武新军)后,这时收复了抚州。南赣巡抚李永茂于是命令副将徐必达扼守泰和,抗击大清部队。没几天战败,退到万安,必达见到了永茂。永茂接着逃到了赣州。

八月,叛将白之裔进入万安,江西巡抚旷昭被活捉,知县梁于氵矣牺牲了。于氵矣,江都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当时唐王的诏书正好传到赣州来,永茂于是和杨廷麟、刘国升一起管理军事。不久唐王召永茂回去当兵部右侍郎,让张朝纟延来接替他。永茂刚上任就提拔元吉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领江西、湖广的各军,又召回了朝纟延,让同升接替了他。元吉到赣州时同升已经死了,朝廷就让元吉兼任江西巡抚。

顺治三年(1646)三月,廷麟将去朝见唐王,元吉代他守卫吉安。起初崇祯末年朝廷命令中书舍人张同敞调发云南部队,这个时候来到了江西,两个京城已经相继失守,于是就退回到吉安来。廷麟留下他们一起守城,用待客的礼仪对待他们。他们的将领赵印选、胡一清多次立功,可是元吉对他们管得很严,云南的将领慢慢地就不高兴了。当时广东的部队也赴援来了。新军将领张安本是汀州、赣州之间峒贼四营之一,勇猛善战,归降后建立过收复抚州的战功,并且把其他三营峒贼也招降了。元吉认为新军足可依赖,蔑视云南、广东的部队,所以这两支部队就人心涣散了。但是张安的士兵本来就是贼盗,住到赣州照旧奸侮妇女,抢劫财物,派他们增援湖西时,一路所过之处都被烧杀抢夺光了。到这时大清部队来打吉安,其他各路士兵都身在外无法忘家,不肯力战,新军还在湖西。所以吉安城里的部队不战而溃,城就被打下了。元吉退驻皂口,向赣州送去檄文极力讲述云南部队弃城出逃的罪行,云南部队就干脆往西边走掉了。四月,大清兵赶到皂口,元吉无力防御,就躲进了赣州城。大清兵乘胜开到了赣州城下。给事中杨文荐奉命到湖南去,路过赣州时就进城和大家一起守御,赣州城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了。文荐是元吉的门生。

元吉一向很有才干,办事精明勤快。等吉安失守后,士兵也不听命令了,他昏头昏脑地坐在城墙上面,对将吏一言不发。河对岸大清兵营扎遍了山麓,他都说成是空营。有士兵或有百姓从大清兵营中逃出到此的说起敌人力量强大,元吉都指斥他们是间谍,把人给斩了。江西巡抚刘远生命令一个叫张琮的将领带兵增援湖东,等赣州之围紧急时远生亲自出城到雪都去叫张琮。赣州人说“巡抚大人的军队逃跑了”,愤怒地烧了远生部队的船,收捕了他的妻子。不久远生率领张琮的部队回城来,赣州人才十分地后悔了。张琮的部队渡过河前进,到梅林时中了埋伏,大败而回,到河边时为了争船很多人死在河里了。远生恼火极了,于五月初一渡过河再次交战,他身先士卒,遇上大批部队的还击,他被抓住了,又逃了回去。以前派到湖西的新军听说吉安失守又回了雩都。廷麟亲自去邀请他们过来,在梅林与大清部队交战,又失败了,廷麟于是疏散了新军,自己进城来和元吉一起守城。自从远生战败以后,各地援兵都不敢向前去交战了。六月十五,副将吴之蕃带领广东兵五千人到来,城外的包围圈逐渐被解除,不久又把城给围了起来,赣州军民和以前一样进行固守。

唐王听说赣州外围未下,就奖励、慰劳了这里的官兵,把赣州赐名为忠诚府,加封元吉为兵部尚书,文荐为右佥都御史,派尚书郭维经过来支援。维经和御史姚奇元沿途募兵,招到八千人。元吉的部将汪起龙率兵四千,云南援将赵印选、胡一青率兵三千,大学士苏观生也派来了这么多人,两广总督丁魁楚也派兵四千,廷麟又收集散亡,得了几千人。这些部队先后来到赣州,在城外扎下兵营。诸将欲战,元吉要求等水师来后一起进攻。当时中书舍人来以谔招募了三千砂兵,吏部主事龚盞、兵部主事黎遂球招募了四千水兵,都驻扎在南安不敢过来。主事王其..对元吉说“:水师将领罗明受是个海盗,凶暴难制,龚盞、遂球对他们就像慈母宠爱自己的儿子一样小心。况且现在水浅,大船开不过来,怎么能如约赶来呢?”元吉不听。到八月份,大清部队听说水师要过来,就在江面上夜截纵火,烧毁了他们八十艘大船,死人无数,明受逃回,船上的火药、兵器全丢了。于是两广、云南部队不战而逃,其他部队也稍有逃散。赣州城里只剩下起龙、维经部下的士兵四千多人,城外只剩下水师后营的两千多人。参将谢志良在雩都拥兵万余不来援救,廷麟调广西狼兵八千人翻越山岭过来,这些狼兵也不肯赶紧赴援。恰好这时又听说汀州被打下了,人心更加震惊恐惧。

十月初,大清兵在向导引领下登上城墙,当地的民兵仍进行巷战抵抗。黎明时分,大批部队开来,赣州城终于被打下来。元吉与城共亡了。在这之前元吉禁止妇女走出城门。他的家人偷偷把他的妾从城墙上缒下去,想逃走,元吉派人骑马去追了回来,把家人捶打了一顿,所以城中没人敢出逃了。到城陷落时,元吉的部将把他护送到城外,元吉叹息说:“替我向赣州人说声对不起吧!使全城生灵涂炭的,是我啊,我怎么能独自活下去呢?”于是投水自尽了,终年四十四岁。

杨文荐,字幼宇,京山人。由进士出身担任兵科给事中。赣州城失守时,他正病得不能起床,被抓获后送到南昌,他粒米不进,绝食而死了。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 献文六王·魏收
  卷四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八·脱脱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二·杨仲良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三十七·乾隆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五·倪在田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八·佚名
  卷之二十三·佚名
  ◎试院现形·李定夷
  七十八 曹寅李煦奏江宁所织诰帛等用费请在盐馀支用摺·佚名
  卷三十一·傅恒
  ●弘光实录钞卷二·佚名
  郭守文传·脱脱
  高丽传·宋濂
  魏时亮传·张廷玉
  纲鉴易知录卷四二·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一·彭定求

        卷81_1 【长信宫中树】乔知之   婀娜当轩树,zv茸倚兰殿。叶艳九春华,香摇五明扇。   馀花鸟弄尽,新叶虫书遍。零落心自知,芳菲君不见。   卷81_13 【下山逢故夫】乔知之   妾身本薄命,轻弃城南隅。庭前

  • 东山诗选卷下·葛绍体

    宋 葛绍体 撰七言絶句太师汪焕章社日劝农余出湖曲飞斾行春沐雨天风光一阵杂晴烟麦苖緑润秧芽嫩鼓吹声中卜有年春劝老农夸嵗嵗晚飞新燕贺年年鉴湖一棹烟波客燕舞农歌伴醉眠春晓散歩书满晓窗看不暇推书起歩略寻闲春酣

  • 嵗时杂咏巻三·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立春翦防花絶句【二首】 刘孝威叶舒非渐大花是发春开无人论讶似蜂见也争来浅深依树色舒巻听人裁假令春色度经住手中开咏司农府春幡徐 勉幡糓重前经人天称往録青珪礼东甸髙旗表治粟逶迟乘旦风葱翠扬朝

  • 御选明诗卷三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三十三五言古诗十八陈万言出门出门澹无营闲步郭北隅四野一何旷仰见秋云徂微风动萧林残晖息逺墟忽然霞气新散绮照轻裾高歌以忘忧薄言返故庐长夏憇澹止园辞家谢尘虑结意在岩壑登高畏炎蒸园林寄幽

  • 第一節 詩詞的節奏·王力

    詩詞的節奏和語句的結構是有密切關係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和語法有密切關係的。因此,我們把節奏問題放在這裏來講。(一)詩詞的一般節奏這裏所講的詩詞的一般節奏,也就是律句的節奏。律句的節奏,是以每兩個音節(即兩個字)作為一

  • 卷四十二·志第十二·历象志上·脱脱

        ◎历象志上   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余年。今奉诏修辽史,体与宋、金似,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得祖冲之法于外史。冲之之法,辽历之所从出也欤?国朝亦

  • ●卷十八·周密

      ○昼寝   "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枕边。"丁崖州诗也。"细书妨老读,长箪惬昏眠。取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半山翁诗也。"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

  •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六·陈邦瞻

    防古诸帝之立【太宗 定宗宪宗 世祖】理宗宝庆三年十二月防古主特穆津卒于六盘山在位二十六年庙号太祖凡六子长曰卓沁性卞急而善战早死二曰察罕台三曰谔格徳依四曰图类至是图类监国绍定二年八月防古主谔格徳依立谔格

  • 大明宣宗皇帝实录卷之一·杨士奇

    监修官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英国公张辅总裁官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土臣杨士奇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臣杨荣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翰翰林院学士臣杨溥中议大夫赞

  • 卷六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六十七 【起癸卯唐代宗广德元年止癸亥唐德宗建中四年】 凡二十一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唐自肃宗瓜分河北故地付授叛将大历建中之际乱人乘之遂效战国肱脾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谓之藩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十五·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孙文懿公抃行状苏颂公讳抃字梦得其系出于富春盖吴将武之后裔也七世祖曰朴始徙富春籍于长安唐武宣世举进士宏词连取甲第大中五年从辟劔南西川节度使府为掌书记其子曰长孺摄彭山县令既以秩满罢因家眉山大治

  • 钦定金史语解卷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金史语解卷二【按金以满洲语为本语解内但释解义概不复注满洲语其中地名姓氏人名无解义者俱以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谱改字面订之】部族博绰 【色也卷一作伯咄部名】恩彻亨 【力量也卷一作安车骨部名】佛

  • 第十八章 1·辜鸿铭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辜讲当殷帝国(孔子生活的前一个王朝)衰败的时候,帝国家族的三个成员,一个(微子,姓子,名启,商纣王的哥哥。据说是孔子的远祖)离开了国家;一个(箕子,姓胥,名余,商纣王的叔父)变

  • 卷九·吴廷华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章句卷九同知吴廷华撰公食大夫礼第九【食音嗣 公主国君之通称大夫聘使大聘使卿小聘使大夫卿亦大夫也故统言之賔一食再飨上介一食一飨即此食礼盖以礼食賔介也聘礼不言食士介此又单言大夫则士介无食也

  • 卷五·黄中松

    <经部,诗类,诗疑辨证> 钦定四库全书 诗疑辨证卷五 上海黄中松撰 文王篇 序曰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郑笺曰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考书无逸云文王受命唯中身诗文王有声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所谓天命者天岂谆谆然命之哉

  • 卷第二·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二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阿毗昙杂犍度人跋渠第三一人此生十二种缘。几种过去。几种未来。几种现在。又世尊言。无明缘行受缘有。彼云何无明缘行。云何受缘有。无明缘行受缘有。

  • 卷第一·普瑞

    续藏经 华严悬谈会玄记元 普瑞集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一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将明一部悬谈启以二门分别初总解题目后逐难释文初又分二初别解法题以经疏科钞题各别故后通解人题以疏科钞中人无异故今初大凡开演不越

  • 参天台五台山记·成寻

    又称《善惠大师赐紫成寻记》。佛教书。日僧成寻撰。8卷。作者于日本延久四年(1072),从肥前松浦出发赴宋,至北宋熙宁六年(1073)六月护送新译佛经及佛像去日本。本书即以汉文逐日记载入宋巡礼天台山、五台山等圣迹,并蒙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