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迹

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迹

李长者讳通玄莫详所自或有询其本者但言沧州人开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荷笈至于太原盂县西四十里同颖乡村名大贤有高山奴者尚德慕士延纳无倦长者径诣其门山奴谛瞻神仪知非常器遂罄折礼接请归安居每旦唯食枣十颗柏叶饼子如匕大者一枚自尔不交外人掩室独处含毫临纸曾无虚时如是者三稔一旦舍山奴南去五六里至马氏古佛堂自构土室寓于其侧端居宴默于兹十年后复囊挈经书遵道而去二十里余次韩氏别业即今冠盖村焉忽逢一虎当涂驯伏如有所待长者语之曰吾将着论释华严经可与吾择一栖止处言毕虎起长者徐而抚之遂将所挈之囊挂于虎背任其所止於是虎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余里当一土龛前便自蹲驻长者旋收囊装置於龛内虎乃屡顾妥尾而去其龛莹洁圆回广袤寻丈自然而有非人力成龛之四旁旧无泉涧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拔去一古松高三百余尺及旦松根之下化为一潭深极数寻回还五十余步甘逾瑞露色夺琉璃时人号为长者泉至今澄明未曾增减[亿-音+(天*天)]阳之岁祈之必应长者制论之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照耀龛中以代灯烛居山之后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焚香供给纸笔卯辰之际輙具净馔甘珍毕备置长者前斋罢撤器莫知所止历于五祀曾不阙时及其着论将终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东晋三藏佛驮跋陀罗於江都谢司空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缾不离座右每欲将夕还潜沼中日日皆然率为常事及译毕写净沉默无迹长者感通事符曩昔长者身长七尺二寸广眉朗目丹唇紫肥长髯美茂修臂圆直发彩绀色毛端右旋质状无伦风姿特异殊妙之相靡不具足首冠桦皮之冠身披麻衣长裙博袖散腰而行亦无韦带居常跣足不务将迎放旷人天无所拘制忽一日出山访旧止之里适值野人聚族合乐长者徧语之曰汝等好住吾将欲归众乃罢乐惊惶相顾咸皆恻怆必谓长者却还沧州挥涕同词恳请留止长者曰纵在百年会当归去於是举众却送长者入山至其龛所复语之曰去住常然耳汝等可各还家及众旋踵之顷岚雾四起景物不分行路之人咸共骇异翌日长叟结徒登山礼候但见姿容端俨已坐化於龛中矣时当三月二十八日报龄九十六有一巨蛇蟠当龛外张目呀口不可向近众乃归诚致祝某等今欲收长者全身将营殡藏乞潜威灵愿得就事蛇因摄形不现耆旧潸泣举荷择地於大山之阴累石为坟盖取坚净即神福山逝多兰若今方山是也初长者隐化之日及成坟之时烟云凝布岩谷震荡有二白鹤哀唳当空二鹿相叫连夕其余飞走悲鸣满山乡原之人相率变服追攀孺慕若丧所天每当建斋即坟上云起七七如是良足异夫长者平昔之时每年常於三月末间设十方贤圣净会不以女人造食贵使触事精诚至於枣核米泔不许輙弃斋毕任用犬彘徧沾如斯之会遵承到今未曾废绝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於逝多兰若获长者所着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十卷一是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写扬显徧於并汾广超门人道光能继师志肩负二论同游燕赵昭示淮泗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阅论文宗承长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耳其为论也统贯经意标表法身廓性海於无边历剎尘而不动分泮众教极彼源流融镕上乘会此华藏俾迷径者获道滞教者忘机可谓毗卢之指归华严之日月矣若非圣人愍世降生开导昏瞑孰能条释大典指授大心欤长者行止玄微固难遐究虚空不可等度况拟求边际耶比岁僧元觇特抵方山求长者遗迹初礼石坟次寻龛址龛前有松三株一已查立俱是长者手植长者将化之月一株遂枯至今二株常有灵鹤结巢於顶又於寿阳南界解愁村遇李士源者乃传论僧广超之犹子也示长者真容图瞻礼而回斯为满愿矣向之云云盖在摭实枝叶华藻无所务焉。

云居散人马支纂录

猜你喜欢
  卷九十七·佚名
  具戒便蒙目次·祩宏
  卷第一百三十三·佚名
  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法成
  卷一百·佚名
  十八性品第三·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贺陈辞修总长就职电·太虚
  卷第十三·佚名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延寿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道谦
  卷第一百九十四·佚名
  第八十七章 让王事之荷负·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出 大意·李渔

    (末上)〔西江月〕才子缘悭夙世,佳人饮恨重泉。黄衫豪客代称冤,笔侠吟髭奋拈。追取月中簿改,重将足上丝牵。戏场配合不由天,别有风流掌院。〔前词〕试考《会真》本记,崔张未偶当年。《西厢》也属意中缘,死后别开生面!作者明言虚

  • ●跋二·戴亨

    外王父戴遂堂先生慶芝堂詩集十八卷乾隆戊寅藍輝舅氏初刻於昭文縣署江左間有傳本後舅氏移官甘肅又移貴州往來數千里板藏友人處年久散失先母戴太宜人屢命搜葺重梓問世而傳鈔譌脫至不可讀徧訪親故亦絕少善本逡巡未果道光

  • 卷十八·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 东莱诗集卷十八    宋 吕本中 撰处暑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余凉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尚可留连否年丰秔稻香 教授郑国材挽诗 松桂在荆棘所趋故不同虽云被剪伐所至仰清风念子行古

  • 卷十三·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十三目录【四十六字】清平乐【上】李白【二首】南唐李煜韦庄【六首】欧阳炯毛熙震孙光宪【二首】冯延已【二首】晏殊【三首】欧阳修晏几道【八首】

  • 卷三十六·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三十六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秦观淮海集钞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豪隽慷慨溢於文词举进士不中盛气好奇读兵家书见苏轼於徐为黄楼赋轼以为有屈宋才介其诗於王安石亦谓清新如鲍谢轼勉以应举为

  • 卷三·金履祥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三 夏后氏大禹【史记作帝禹】 丙子元岁春正月 夏小正曰【夏小正夏时之书见大戴礼戴德作传与正文合为一篇朱子仪礼别出之】春正月啓蛰【愚按今二月始惊蛰而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佚名

    正德十四年十二月辛酉朔 上至扬州府先是太监吴经至扬选民居壮丽者改为提督府将驻跸焉经矫 上意刷处女寡妇民间汹汹有女者一夕皆适人乘夜争门逃匿不可禁知府蒋瑶诣经恳免经大怒曰汝小官敢尔汝头顾欲斫邪瑶不为动徐曰小

  • 卷之一百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八·佚名

    光绪十八年。壬辰。二月。庚寅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乙未皆如之。外记以训士认真。赏广西教职文万选、况曜生、黄泌、国子监学正衔。其敦品励学之附贡生黎承霖。以教职用。摺包

  • 今献备遗卷十六·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于谦于谦字廷益杭州钱塘人骨相异常年七岁僧兰古春见而竒之曰此他日救时宰相也书过目成诵为文如云行水涌少补邑庠生以古人功业自期常夜行吴山道中人遥见灯燎驺从甚盛人及前视之乃谦也永乐中举进士宣德初拜

  • 一八四 云南巡抚李湖奏滇省未设书局无拣存未还书籍折·佚名

    一八四 云南巡抚李湖奏滇省未设书局无拣存未还书籍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臣李湖跪奏,为遵旨覆奏事。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准办理四库全书处咨开,内阁抄出六月二十六日奉上谕:各省购办遗事,闻外省各设公局办理,云云

  • 田悦传·欧阳修

    田悦,小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再嫁给平卢的戍卒,田悦就随母亲转侧到淄州、青州之间。田承嗣据有了魏州,访问找到了他。那时田悦十三岁,应答进退彬彬有礼,田承嗣甚觉诧异,交给他去办一些事,安排处理得都与田承嗣的意思相合,及至长大

  • 卷四十六 论语二十八·黎靖德

      ◎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章   问"焉用彼相"。曰:"看'扶持'两字,恐只是相瞽者之义。旧见一人亦如此说。"又问"相夫子"之义。曰:"相,亦是赞相之义。瞽者之相,亦是如此。"〔〈螢,中"虫改田"〉〕   问:"集注,颛臾'在

  • 卷三十四·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十四   元 王天与 撰多方第二十        周书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汉孔氏曰伐奄归宗周説见召诰○汉孔氏曰诰以祸福○唐孔氏曰史叙其事作多方○苏氏曰自大诰康诰酒诰梓

  • 卷十五·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十五    宋 王与之 地官司徒上郑锷曰所掌者敎而所经理者天下之土地故正名之曰地官所经理者土地而所治者军旅徒庶之政令故又名之曰司徒【○史氏曰传曰政太察则无徒徒者其民也民者司民而

  • 卷十九·普济

      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杨歧方会禅师袁州杨歧方会禅师,郡之宜春冷氏子。少警敏,及冠,不事笔砚,系名征商,课最坐不职。乃宵遁入瑞州九峰,恍若旧游,眷不忍去,遂落发。每阅经,心融神会,能折节扣参老宿。慈明自南源徙道吾石

  • 六 集·佚名

    第一之五十第一 应请品一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ldquo;诸比丘!&rdquo;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言:&ldquo;唯然,大德!&rdquo;世尊曰&mdash;&mdash;二&ldquo;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

  • 大学辨业·李塨

    清初李塨著。四卷。阐述和辨析《大学》旨义,发挥其师颜元的学术思想。为颜李学派重要哲学伦理学著作。书中认为《大学》所谓“格物致知”即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基本内容,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道德教育、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