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定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想。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

  “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外心差别。如是当知,内妄想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

  “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而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终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闇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想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炎,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信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

  “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诸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

  “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之位,成就信忍故。入坚法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一者,摄念方便相。二者,欲住境界相。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信解,自安慰相。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德,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常以方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焰,如泡,如露,如灯,如目[目*壹],如梦,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

  “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异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闇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如来于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著,乃所应得。但一切众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

  “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若广说者,如十八空。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

  “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如是等说,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想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如此等说,令离怯弱,是为安慰。而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云何知离相违相?所谓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相待相对,即可方便显示而说。以彼法身性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想念则尽,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

  “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如是实体功德之聚,一切众生虽复有之,但为无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见,不能克获功德利益,与无莫异,说名未有。以不知见彼法体故,所有功德利益之业,非彼众生所能受用,不名属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对治诸障,见彼法身,然后克获功德利益,是故说修一切善法,生如来色身、智身。

  “善男子!如我所说甚深之义,决定真实,离相违过,当如是知。”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说如此等殊胜方便深要法门时,有十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坚信位。复有九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一切大众各以天香花供养于佛,及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汝等各各应当受持此法门,随所住处,广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门,甚为难值,能大利益。若人得闻彼地藏菩萨摩诃萨名号,及信其所说者,当知是人速能得离一切所有诸障碍事,疾至无上道。”

  于是大众皆同发言:“我当受持,流布世间,不敢令忘。”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六根聚修多罗中,名何法门?此法真要,我当受持,令未来世普皆得闻。”

  佛告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此法门名为“占察善恶业报”;亦名“消除诸障增长净信”;亦名“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显出甚深究竟实义”;亦名“善安慰说令离怯弱速入坚信决定法门”。依如是名义,汝当受持。”

  佛说此法门名已,一切众会,悉皆欢喜,信受奉行。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猜你喜欢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五卷·龙树
  佛说三品弟子经·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八·佚名
  卷第三十三·普瑞
  世界和平运动的罗斯福·太虚
  卷第四·佚名
  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前启请法·佚名
  告全球的佛学同志·太虚
  殖善根品第十三·佚名
  大乘义章 第九卷·慧远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二·良贲
  卷三十四·道世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佚名
  焚薪卷第二(婺州张明刊)·师会
  阿弥陀经义记·智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尤袤

    ○太宗 贞观六年九月,帝幸庆善宫,帝生时故宅也。因与贵臣宴,赋诗。起居郎请平宫商,被之管弦,命曰《功成庆善乐》。使童子八佾为九功之舞,大宴会,与《破阵舞》偕奏于庭。 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

  • 第三十三章 遍游地狱·屠隆

    〔外末生同上〕诸恶从心生。竟亦从心灭。缘境俱欲空。因果不可拨。使者。你把轻重地狱。一一指点我们一看。〔使者指科〕这是八寒地狱。这是八热地狱。这是号叫地狱。这是刀山地狱。这是剑树地狱。这是火车地狱。这是

  • 四集卷十五·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十五古今体一百十二首【癸巳七】恭题皇祖御用韘【有序】我朝家法相承肄勤尚射皇祖神勇天锡临御六十一年秋猕冬狩之典岁必举行往往亲御威弧殪禽服猛铄乎伟哉余髫年蒙被恩眷养育宫中幸得随侍木

  • 卷169 ·佚名

    李曾伯 癸卯制参黎用之为八仙领客和韵 扑面惊埃扫不开,都忘柳色暗章台。 偏饶玳席嘉宾乐,特遣瑶池仙子来。 自分铁心徒自苦,相逢玉兔莫相陪。 樽前休讶清香少,待约琼花共一杯。 李曾伯 桂林即事

  • 卷二百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慈湖小集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进士宁宗朝累官将作少监出知温州以寳谟阁学士致仕卒諡文元学者称慈湖先生有慈湖甲稾抚琴行萧萧指下生秋风淅淅幽响

  • 卷二·杨基

    钦定四库全书眉庵集卷二明 杨基 撰七言古体游穹窿山昨日出游今日还登临未尽湖东山紫藤花落高树下翠羽鸟啼深竹间泉停峻石净可掬磴倚絶壁危难攀攀萝试上最高顶天风两腋超尘寰回视羣峰摠在下拟接浮丘同解顔【一本无末

  • 御选明诗卷四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四十七言古诗五卞同题江霅川长江图长江悠悠急于箭一碧无声防晴练寂寞秋容雨后看依稀颿影烟中辨白鸟双飞意自闲茅屋小住长芦湾残霞红明晚天曙落木惨淡秋风还分明记得经行处鹦鹉洲前久呼渡多少天

  •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欧阳修

    裴漼,绛州闻喜着姓。父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年甚少,不主曹务,刺史李崇义内轻之,镌谕曰:“同,三辅,吏事繁,子盍求便官?毋留此!”琰之唯唯。吏白积案数百,崇义让使趣断,琰之曰:“何至逼人?”乃命吏连纸进笔为省决,一日毕,既与夺当理

  • 一二三○ 浙江巡抚琅玕奏请饬盐道确估商人已装各书工本费用令陆费墀交纳片·佚名

    一二三○ 浙江巡抚琅玕奏请饬盐道确估商人已装各书工本费用令陆费墀交纳片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十二日臣觉罗琅玕蜷奏:查四库全书前已领回二千余本,遵照全书处发来分架图及做成书匣并绸面颜色、面签各项式样,饬令该商人等设

  • 苏逢吉传·欧阳修

    苏逢吉,京兆长安人。汉高祖镇守河东,父悦为高祖从事,逢吉常代悦写奏记,悦对高祖说过。高祖召见逢吉,喜欢他精神爽秀,就用为节度判官。高祖的性格刚强严肃,宾客官吏很少得到请见,逢吉能单独入见,终日侍立高祖的书阁中。当时公文

  • 卷六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六十四明 俞汝楫 编章服备考文武冠服初定冠服志洪武元年礼官议上冕服以下制并及羣臣公侯以下朝祭冠服周制公侯伯以下朝祭皆用冕服燕居则用玄端服公侯伯子男朝天子则执圭以合瑞明帝时公卿列侯

  • 卷二十八 运历下·龙文彬

    ◎测影正统十一年八月,作晷影堂。(《昭代典则》。 )正德十六年,漏刻博士朱裕言:“晷表尺寸不一,难以准测。而推算历数,用南京日出分秒,似相矛盾。请敕大臣一员,总理其事。铸立铜表,考四时日中之影。仍于河南阳城察旧立土圭,以

  • 卷三十二·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三十二士虞礼第十四之一正义郑氏康成曰虞安也壬既葬其父母迎精而反日中而祭之于殡宫以安之【贾疏经及记皆云庙而此云殡宫者庙即殡宫也士丧礼注云凡宫有鬼

  • 小司马/司险·佚名

    小司马的职责掌管……凡小祭祀、小会同、小飨礼、小射礼、小征伐、小田猎、小丧事,都负责掌管其事,如同大司马[掌管有关事项]之法。司勋掌管六乡赏赐土地的法则,以[赏赐的多少]体现功劳的大小。辅成王业之功日叫做勋,保全

  • 龙云集·刘弇

    诗文别集。北宋刘弇(1048—1102)撰。三十二卷,附录一卷。弇字伟明,号云龙,安福(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中博学弘词科,知峨嵋县,改太学博士。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哲宗以为其才似司马相如。徽宗时,改著作郎。其集

  • 孙子注解·佚名

    明代《十家注》重要传本。13卷。明本藏北京白云观。明正统年间邵以正奉诏督校刻印正统《道藏》,即世传《十一家注孙子》或《孙子十家注)。十一家为魏曹操、梁孟氏、唐李筌、杜佑、杜牧、陈峰、贾林、宋梅尧臣、王哲、

  • 焦氏喉科枕秘·佚名

    又名《喉科枕秘》。喉科著作。清金德鉴撰。二卷。德鉴字保三,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对《内经》、《难经》颇有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尤以喉科见长。撰有《烂喉痧辑要》等。卷一为治喉秘法、治喉要诀、临证十二法、焦氏喉

  • 江苏省通志稿度支志·缪荃孙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度支志。江南通志有食货志,近今方志有财政志,今拟立度支志。自晋南迁,储蓄粮馈,苏为根本。盐法大兴,淮之运行及六七省,莫之与京。其后关榷亦复日盛,雷氏创厘,东南之平,其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