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权重

诸侯势足以专制,力足以行逆,虽令冠处女,勿谓无敢;势不足以专制,力不足以行逆,虽生夏育,有仇雠之怨,犹之无伤也。然天下当今恬然者,遇诸侯之俱少也。后不至数岁,诸侯皆冠,陛下且见之矣。岂不苦哉!力当能为而不为,畜乱宿祸,高拱而不忧,其纷也宜也,甚可谓不知且不仁。

夫秦自逆日夜深惟,苦心竭力,危在存亡,以除六国之忧。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而如意,而故称六国之祸,难以言知矣。苟身常无患,但为祸未在所制也。乱媒日长,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使曹、勃不宁制,可谓仁乎!

五美(事势)

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诸侯之君敢自杀不敢反,志知必菹醢耳。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天下无可以徼幸之权,无起祸召乱之业,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齐为若干国,赵、楚为若干国,制既各有理矣。于是齐悼惠王之子孙王之,分地尽而止,赵幽王、楚元王之子孙,亦各以次受其祖之分地,燕、吴、淮南佗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于彼也,所以数偿之。故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无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经制一定,宗室子孙虑不王。制定之后,下无倍背之心,上无诛代之志,上下欢亲,诸侯顺附,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地制一定,则帝道还明,而臣心还正;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栈奇、启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上使然也,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地制一定,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社稷长安,宗庙久尊,传之后世,不知其所穷。故当时大治,后世诵圣。

一动而五美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制不定

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夫地制不得,自黄帝而以困。

以高皇帝之明圣威武也,既抚天下,即天子之位,而大臣为逆者,乃几十发。以帝之势,身劳于兵间,纷然几无下者数矣。淮阴侯、韩王信、陈豨、彭越、黥布及卢绾皆功臣也,所尝爱信也,所爱化而为雠,所信反而为寇,可不怪也?地理蚤定,岂有此变!

陛下即位以来,济北一反,淮南为逆,今吴有见告,皆其薄者也。莫大诸侯澹然而未有故者,天下非有固定之术也,特赖其尚幼,伦猥之数也。且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而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处,骨肉相动,又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长此安穷!明帝尚不能以安,后世奈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所剥割,皆象理也。然至髋髀之所,非斤则斧矣。仁义恩厚者,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势已定,权已足矣,乃以仁义恩厚因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制,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刃不折则缺耳。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审微(事势)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而令于大乱,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强。”周行人还之,曰:“启强、辟强,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陛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古者周礼:天子葬用隧,诸侯县下。周襄王出逃伯斗,晋文公率师诛贼,定周国之乱,复襄王之位。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请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馀请益之。”文公乃退。

礼:天子之乐宫县,诸侯之乐轩县,大夫直县,士有琴瑟。叔孙于奚者,卫之大夫也;曲县者,卫君之乐体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齐人攻卫,叔孙于奚率师逆之,大败齐师。卫于是赏以温叔孙于奚辞温,而请曲县、繁缨以朝,卫君许之。孔子闻之,曰:“惜乎!不如多与之邑。夫乐者,所以载国;国者,所以载君。彼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亡而君从之。惜乎!不如多与之邑。”

宓子治亶父。于是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艾傅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熟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阶级(事势)

人主之尊,辟无异堂。阶陛九级者,堂高大几六尺矣。若堂无陛级者,堂高治不过尺矣。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此其辟也。故陛五级上,廉远地则高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施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鄙谚曰:“欲投鼠而忌其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而弗投,恐伤器也,况乎贵大臣之近于主上乎!廉耻礼节,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是以系、缚、榜、笞、髡、刖、黥、劓之罪,不及士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罪,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舆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不加其身,尊君之势也。此则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群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今与众庶、徒隶同黥、劓、髡、刖、笞、傌、弃市之法,然则堂下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太迫乎?廉耻不行也,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无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曰:“履虽鲜弗以加枕,冠虽弊弗以苴履。”夫尝以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尝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绁之,输之司空,编之徒官,司寇、牢正、徒长、小吏骂詈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之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宠,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尔,贱人安宜得此而顿辱之哉!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中行,灭之。豫让移事智伯。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变容,吸炭变声,必报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一夕而五易卧。人问豫让,让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故为之国士用。”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雠,行若狗彘,已而折节致忠,行出乎烈士,人主使然也。故人主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如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无耻,苟无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则苟若而可,见利则逝,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则困而推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率于群下也。但无耻,但苟安,则主罢病。

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所以厉宠臣之节也。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曰不廉,曰“簠簋不饰”;坐秽污姑妇姊姨母,男女无别者,不谓污秽,曰“帷簿不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至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故其在大谴大诃域者,闻谴诃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清室而请其罪尔,上弗使执缚系引而行也。其中罪者,闻命而自驰,上不使人颈眡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令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人捽抑而刑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喜;厉以廉耻,故人务节行。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君臣不以节行而报其上者,即非人类也。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尔忘身,国丑忘家,公丑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主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卫扞敌之臣,诚死城郭封境。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比志也。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且为我亡,故吾德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顾行而忘利,守节而服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托五尺之孤。此厉廉耻、行礼义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行,故曰可为长大息者也。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司马迁
  卷五 景帝纪第五·班固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八·王称
  卷九·王夫之
  ●卷六·杨循吉
  ◎民政四·徐天麟
  卷十三·六朝(宋)·蒋一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三·佚名
  ●自序·朱彭寿
  一二五九 掌湖广道监察御史祝德麟奏请准详校三分全书各员携归私宅校勘折·佚名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班固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十三·佚名
  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第三十五章 总司令下野,宁汉息兵·李宗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目录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目録七卷四十五戊戌元旦元旦试笔白玉如意题张宏岁朝图重华宫即事新正加恩去岁山东河南甘肃三省偏灾州县诗以纪事戊戌春帖子题宋宣和八卦十二辰砚祈谷斋居题易传灯诣斋宫作戊戌上辛祈谷礼成述事

  • 卷513 ·佚名

    赵蕃 寄审知并属彦博三首 地迥林逃斫,湖深水易平。 邻多为圃住,门有趁虚行。 游钓昔爱此,林庐曾属情。 谁欤二亩乞,已矣一枝营。 赵蕃 寄审知并属彦博三首 豫章稠众木,孔翠逐群飞。 梁栋期

  • 卷六百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九陆龟蒙和袭美友人许惠酒以诗徵之涷醪初漉嫰如春轻蚁漂漂杂蘂尘得伴方平同一醉明朝应作蔡经身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絶以送之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从此遗编

  • 卷三百八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九卢仝走笔追王内丘自识夫子面便获夫子心夫子一啓顔义重千黄金平原孟尝骨巳土始有夫子堪知音忽然夫子不语带蓆?骑驴去余对醁醽不能斟君且来余之瞻望心悠哉零雨其蒙愁不散闲花寂寂斑

  • 八集 二卷·钱德苍

    琵琶记分别(旦上)【谒金门】春梦断,临镜绿云撩乱。闻道才郞游上苑,又添离别叹。(小生上)苦被爹行逼遣脉脉此情何限!(合)骨肉一朝成拆散,可怜难舍??。(旦)官人,云情雨意,虽可抛两月之夫妻;雪??霜鬟,竟不念八旬之父母。功名之念一起,甘旨

  • 列传六·薛居正

    房知温,字伯玉,兖州瑕丘人也。少有勇力,籍名于本军,为赤甲都官健。 《玉堂闲话》:知温少年,与外弟徐某为盗于兖、郓之境。 梁将葛从周镇其地,选置麾下。时部将牛存节屯于镇,好摴博,每求辨采者,知温以善博见推,因得侍左右,遂熟于存

  • 归庐谭往录全文·徐宗亮

    文忠公律己甚严,于宗族戚党,不少假借。在黄州时,族人某来谒,饮食之者数月。一日辞赴前敌,问其故,以营官某奉调银钱所,荐与偕行。文忠勃然,乃奉呼银钱所委员调营官面谕曰:“吾有族戚,力岂不能庇之?尔辈藉以结纳,风气一开,伊于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二·佚名

    嘉靖三十一年十二月己酉朔 诏于京城内外并顺天等八府选民间女八岁至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辛亥升兵科左给事中凌汝志户科左给事中王国祯为都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徐纲为左给事中户科给事中游震得礼科给事中王鸣臣为右给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六·佚名

    万历二十三年六月壬寅朔升山东副使詹思虞为福建右参政○都察院衷员吉等请释肃州卫左所百户张庄戍时庄坐侵粮料已拟戍力辩不服御史方元彦复行案验无实故有是请诏罚原问推官洪国材俸而释之○癸卯升巡抚南赣右副都御史谢

  • 卷之八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国旗绣鞋·李定夷

    上海某鞋铺所售女鞋,绣有三娘教子等字样,见者已嗤之。乃北京隆福寺某家,专售女鞋,鞋面竟有绣国旗者,可谓愈出愈奇。以尊严之国旗,作妇女鞋面之新花样,且发现于首善之区,而不以为亵,真奇之又奇矣。

  • 选举二一·徐松

    选试【宋会要】孝宗淳熙元年六月二十二日,四川类试,诏成都府路瘔运判官赵不月鹿监试,权发遣成都府路提刑李蘩考试,知嘉州何耕别试所监试,知利州崔渊别试所考试。 八月五日,国子监发解,命监察御史陈升卿监试,国子司业兼权礼

  • 十年·佚名

    (丁丑)十年大明萬曆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己丑,八道癘疫大熾。民間訛言:「毒疫神降,當食五穀雜飯以禳之。」都下喧傳,貯雜穀者,獲贏利。又訛言:「殺牛食肉,灑血于門以禳之。」於是,處處殺牛,牛價亦踊。前歲飢饉,繼以疫癘,死者不紀其

  • 卷第十·朱熹

    二先生语十洛阳议论苏 季明录子厚谓程卿:「夙兴干事,良由人气请则勤,闲不得。」正叔谓:「不可,若此,则是专为气所使。」子厚谓:「此则自然也。」伯淳言:「虽自然,且欲凡事皆不恤以恬养则好。」子厚谓:「此则在学者也。」伯淳谓

  • 卷二十五·陆九渊

  •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三·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观相品第三  佛告父王。云何观佛耳。佛耳普垂埵旋生七毛轮郭众相。及生王宫初穿耳时。令两耳孔内外生华。此莲华中及耳七毛。流出诸光有五百支。支五百色。色出五百化佛。佛五菩萨。有

  •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众俱。是时城中有一族姓兜泥耶子。名曰净意。来诣佛所。到佛所已。见佛相好。心生欢喜。种种称赞。合掌恭敬

  • 儿易内仪以·倪元璐

    六卷。《儿易外仪》十五卷。明倪元璐 (1593—1644) 撰。元璐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天启二年 (1622)进士,·历官户部尚书兼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明亡后殉难。后来,清顺治帝赐谥为“文贞”。元璐善书法绘画,除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