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十二卷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十二卷

龙树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今此略明持戒之相。始自诸根。任持密护。饮食知量。减除睡眠。常乐尊重。修诸梵行。闻昔受乐。不喜思念。复能显示沙门功德。出离轮回恶趣过患。近善知识。如理作意。乐闻正法。入解其义。除贪恚痴。断诸烦恼。袪虚妄想。增长明慧。专求解脱。不生疲劳。设有毁犯微细罪垢。悉能发露。而不覆藏。一切财物。心无吝惜。常乐惠施贫苦众生了知五欲多诸过患。于己眷属恩爱缠缚。生远离想。譬之深冤。独处林野。舍诸愦闹。不畜长物。异诸贪夫。有来求法。不生悭嫉。即为宣说。令其信解。能以慧剑。除烦恼贼。得诸善人尊重赞叹。堪受世间上妙衣服。卧具饮食之所供养于诸肉味。弃绝亡想。及世名利。心无希取。于善不善。二种业道。若作若止。决定信解。自入解已。除去我慢。以饶益心。为他演说。化诸外道尼干子等。亦生信解。安住佛法。自三衣外余所有物。以清净心。而施与之。是人则为住圣种族。身心清凉。离诸热恼。了知六处。无有真实。犹如痈疽。为物所覆。常为烦恼蚊虻[口*(一/巾)]食。诸有智者。勤求方便。依正念处。及八圣道。善法香烟。而薰屏之。了知五蕴。犹如芭蕉。若生贪心。作不坚想。由彼贪故。失坏正道。先制诸根。令不散乱。渐令修习住三摩地。了知境界。本性唯苦。犹如棘林。稠密难越。亦如尘垢。坌污有情。以正法水。而浣濯之。如是观察。彼蕴处界。生长诸惑。不可爱乐。此明持戒。而有二种。一者不清净持戒。二者清净持戒。如律中说。有二比丘。精进持戒。各处一方。善名远布。时诸人民。咸仰其德。共诣彼所。亲近供养。是时有王。名迦尼瑟姹。闻二比丘护持净戒。与诸臣从。往至其所。见彼耆年。威仪整肃。修习禅定。乃生敬心。先意问讯。王曰。大德。如此持戒。欲何所求。比丘白言。我意来世愿作国王。王闻语已。不生忻乐。云何持戒。无慧拣择。返趣轮回生死缠缚。汝为诳惑诸天人民。我今于此。不应供养。如是持戒。名不清净。复诣新学比丘之处。王乃问曰。汝今持戒。欲何所愿。比丘白言。承王顾问。我所求者。愿成菩提。利乐群品。王闻是说。心大欢喜。如是持戒。则非错谬。离诸垢染。名为清净。我今应作最上供养。如是沙门。发广大心。帝释诸天。皆应供养。时诸人民。闻王称赞。皆共合掌。礼比丘足。王乃顾彼诸侍臣曰。各持所珍。而以奉施。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如世尊说。有十种缘。名不清净持戒。一者摄取损害。二者深着染欲三者不求出离。四者常生懒堕。五者遍计希求。六者退失正行。七者邪命自活。八者失安隐乐。九者寡闻不学。十者废忘诵习

云何名为摄取损害。谓于国王王子大臣。惧其威势。常当远离乃至种种诸恶律仪。比丘设为渴乏所逼。不应于彼。求水而饮。未断烦恼。未得神足。不能自调。多生惊怖

云何名为深着染欲。于五尘境。邪思相续。自性纵逸。废善修作

云何名为不求出离。舍于胜处。而趣非处。复毁胜处。赞五欲乐

云何名为常生懒堕。数数思念过去所作非义利事。互相执诤。恃己所有资生之具。受用随意。而生憍慢。多于耆年有德之人。不能致敬。托事不起。云何名为遍计希望。谓于知识同梵行者。互相谄赞。苟求利养

云何名为退失正行。乐造诸恶。违越戒法。无善方便。起对治道

云何名为以邪活命。畏己难养。心无止足。如律中说。邪命比丘。作非律仪。矫现异相。于大众中。自矜己德。多言无耻。犹如狂犬。或恃种族。多闻论议。或于非时。为他说法。虽有少德。为贪利故。彼闻法者。多不信受。闻有人言。于某方所。有婆罗门大族长者。施诸衣服种种资具。即至彼所。谓长者言。我为耆德。当以最上奇妙之物。愿先见施。是时长者恐生諠竞。不违其意。而给与之。仆吏见已。咸生轻毁。所施不与。摈遣令去。时彼比丘。心生忧恼。于长者前。而作是言。我先不欲诣劣种姓。求诸所须。今既无得。住亦无愧。彼虽下族。亦能喜舍。如是比丘。巧言诡诈。以多求故。心常热恼

云何名为失安隐乐。彼持戒者。当应安住不苦不乐处中之行。非如外道尼干子等。坐卧棘刺。五热炙身。虚受勤苦。一无果利。若着于乐。亦无所证。但增放逸。后招苦报

云何名为寡闻不学。外虽防恶。内无明慧。一向颛愚。不能咨问

云何名为废忘习诵。但思饱食。不能进修。充饫肠胃。不净流溢。实非沙门。自称梵行。犹如鸣螺。但驰虚声。如是十缘。随具一种。此则名为不清净持戒。诸修行者。应当了知

若人深心决定信解。乃至小罪。生大怖畏。当知是人。善住净戒。如律中说。有一长者。市得一仆。既幼且贫。卖身自济。然彼内心受持佛戒。忽尔长者使令杀生仆即白言。长者正人。云何遣人而为杀业。于善不善。要当分别。为持佛戒。弗敢从命。长者感悟。乃止其杀

复有国王。名计罗迦。常以严刑。而治于世。若彼民庶。有诸过咎。摄属官者。悉当诛戮。时有一人。临当被害。彼旃陀罗稽首王前。我今发心。始受佛戒。于诸罪人。誓不行杀。乃至蝼蚁。亦不损害。王曰汝遵佛戒。违拒国令。既无所用。养汝何益。时旃陀罗复白王言。我今决定。不毁净戒。愿王试观。帝释诸天。尚于佛制。无敢违越。况我辈乎。王曰。实尔。当以严刑。先断汝首。旃陀罗曰。我今此身。摄属于王。然于后世。更有余身。以此持戒善根功德。当得世间上妙快乐。乃至诸天。随意愿往。于未来世。乐求善法。增长信进念定慧力。以功德水。洗涤贪等三毒垢染。净尽无余。决定当得预流等果。乃至如来净妙法身。作是愿已。于大众前。高声唱言。我今此身。从因缘生。于刹那顷。必当就尽。为护佛戒。心无忧怖。王闻是说。益增忿怒。即敕使者。驱旃陀罗。于尸陀林。而断其命。时诸人民。咸生惊叹。乃相谓曰。此大丈夫。甚为希有。为护佛戒。捐其躯命

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匪拘小大种姓高下。但能深心。具诸惭愧。决定信解。而不毁犯。则得名为清净持戒

此中复明不清净持戒。如律中说。有一比丘。修远离行。栖止岩谷。忽于夜中。自取麨食。由匆遽故。而破其器。时众闻已。诃彼比丘。虽处山间。而非时食。此则名为不清净持戒

复有比丘。本婆罗门。后依佛法。出家修道。乐于旷野。单己而居。由惯习故。常于夜分。折去袈裟。蹲踞而坐。有先徒属。忽来省问。乃语彼曰。此若无人。汝可入彼庵罗林中。采果持来。弟子受教。即住彼所。乃为主者之所执缚。此亦说名不清净持戒

复有比丘。住阿兰若。修寂静行。入里乞食。误过淫舍。彼女问曰。持戒比丘。何故来此非解脱处。若乐和合。当入火坑。如是比丘。难居空闲。不善观察。为彼讥诃。此亦说名不清净持戒

有二比丘。住阿兰若。然实无德。自谓有德。随诸商人。入于大海。暴恶黑风。非时而起。波涛汹涌。咸生惊怖。水族诸兽。摩竭鱼等。交横往返。触坏船舫。彼诸人众。纷扰悲号。或得浮济。或为沉溺。时老比丘。坠水中已。顾己衰朽。命不能脱。即解浮囊。与其同伴。彼既得已。多取珍宝摩尼珠等。遂丧其命。此则名为不清净持戒。次复明彼清净持戒。有一比丘。涉于远道。乃为贼辈。悉夺其衣。中有一人。先作沙门。知其护戒。语彼徒曰。以草系缚。舍之而去。比丘专念佛所制戒。一切草叶。不得挽绝。伏于道侧。不敢少动。遇王畋猎。遥见疑是裸形外道。我慢不起。即往诘之。知是比丘。为护净戒。不伤草叶。王叹希有。乃令释之。为设饮食。复施其衣。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有二比丘。自远方来。欲往供养如来舍利。途涉辛勤。欲求水饮。第一比丘。为渴所逼。不暇观视。即饮其水。第二比丘。虽亦渴乏。验水有虫。谓其侣曰。宁自渴绝。无伤他命。不应违犯世尊戒律。端坐林下。忍渴而终。以是缘故。生忉利天。见佛闻法。证预流果。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有优婆塞。久修梵行。忽尔其舍为火所焚诫诸子曰。汝慎勿以有虫之水。而沃其火。所以者何。我护水中微细诸虫。不顾财货。岂为少利。而堕恶道。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是故智者。应当安住清净持戒。毕竟远离不清净持戒。当知如来出现于世。常乐利益一切有情。闭恶趣门。示生天路。烧烦恼薪。拔贪欲本。化诸众生。舍家离缚。皆令获得吉祥安乐。究竟超越生死瀑流。乘智慧舟。到于彼岸。渐次圆证菩提涅盘。建大法幢。摧诸外道。我慢高举。诸不善行。皆使发心。勇猛精进。以正法水。洗其渴乏。彼闻法已。依教修学。积集法财。功德宝藏。安住神通。出离三有。了胜义谛。住解脱处。如是持戒。诸佛所赞。当知是人。为世间眼。能导众生。至安隐处。亦如明灯。能破痴暗。如清净水。能涤罪垢。如妙良药。疗烦恼病。如大医王。善拔欲箭。如世良田。生功德苗。善能教示懈怠众生。令生喜心。乐持净戒

若人乐作不善业道。如冤同居。必遭损害。如依外道婆罗门法。而求出离。返招殃咎。当依往古诸佛教法。袈裟幖相。以求解脱。则能销灭诸不善根。令诸魔军。生大忧怖。以智慧力。断除烦恼。得大名称。离诸衰患。究竟成就妙菩提道。如说马鸣智者坚持净戒。善说法要。现生获得名闻义利。复生天中。受胜福报。增长明慧种种功德。当知善能持净戒者。犹如贫士。获其贤瓶。随所求者。皆得如意。常当精进。恭敬守护。如事师尊。无疲劳想。持净戒者。亦复如是

如世尊说。清净持戒。则能获得十种功能。一者由持戒故。凡所施为。无有错谬。不生烦恼。心常喜悦。由喜悦故。深心乐法。由乐法故。身得轻安。由轻安故。受胜妙乐。由妙乐故。引生禅定。由得定故。了知实际。了实际故。安住菩提。弃背障染。住无我智。则能永断微细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向涅盘界。二者由持戒故。所有三业。不造众罪。远离恶趣。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所作福业。众善现前。随意往生。胜处受乐。三者由持戒故。美名流布。闻者称赞。四者由持戒故。睡安觉安。身心无恼。五者由持戒故。常得诸天爱念守护。六者由持戒故。处大众中。心无怯弱。七者由持戒故。不为非人。伺求其短。八者由持戒故。得诸恶人。视如亲族。九者由持戒故。所须无乏。不假希求。常得善人恭敬供养。十者由持戒故。所愿随心。皆得成就。若欲求生最上种姓。大富长者。婆罗门家。或复求生六欲诸天。乃至色界无色界天。或求离欲阿罗汉果。寂静解脱。咸得如意。如是持戒。所获功德。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若我具足次第宣说。穷未来际。亦不能尽。如向所明。持戒功能。何人曾获如是胜报。如佛大仙。皆悉成就。从初发心。修持净戒。乃至获得三明六通。力无畏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美妙分明。圆满无减。绀发右旋。如蜂黑润。项[佩-一]圆光。犹如满月。面貌端严。如莲华敷。形仪挺特。如融金山。双足平正。妙善安住。身肢圆满。如尼俱律陀树。常以爱眼。视诸众生。凡见佛者。皆蒙利益。方便拔济。出离恶道。于诸世间。而无与等。故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若诸众生。受持净戒。则能获得如上功德。与诸如来。等无有异。善能利乐一切有情。故布施后。明彼持戒。次第行相。如前已说。汝等比丘。常当一心。乐行施戒。为人显示。则为具足成就福盖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八·道世
  摄大乘论释序·世亲
  参禅法器·佚名
  卷第十二·呆翁行悦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佚名
  续灯存稿叙·箬庵通问
  白云宝严开堂疏·寒松智操
  卷三十·佚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如惺
  卷第四·佚名
  卷三百八·佚名
  与康寄遥居士书(十九通)·太虚
  卷五百五十六·佚名
  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太虚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十二卷·安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哀永逝文》原文·潘岳

    启夕兮宵兴,悲绝绪兮莫承。俄龙轜兮门侧,嗟俟时兮将升。嫂侄兮慞惶,慈姑兮垂矜。闻鸣鸡兮戒朝,咸惊号兮抚膺。逝日长兮生年浅,忧患众兮欢乐鲜。彼遥思兮离居,叹河广兮宋远。今奈何兮一举,邈终天兮不反! 尽余哀兮祖之晨,扬明燎

  • 卷十三·赵执信

    钦定四库全书因园集卷十三左赞善赵执信撰磺庵集望春曲岁已换春不来所见惟氷雪日夕增皑皑春未来冬且久寒威尔何苦劝尔一杯酒天地本无私盈虚合有时但临碧池待莫怨惠风迟有感二絶句漫天飞絮落泥涂或化流萍水一隅賸向鱼虾

  • 列传第三十九 韩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吕罗汉 孔伯恭·魏收

    韩茂,字元兴,安定安武人也。父耆,字黄老;永兴中自赫连屈丐来降,拜绥远将军,迁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假安武侯。仍居常山之九门。卒,赠泾州刺史,谥曰成侯。茂年十七,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太宗曾亲征丁零翟猛,茂为中军执幢。时有风,诸军

  • 列传七·薛居正

    康君立,蔚州兴唐人,世为边豪。乾符中,为云州牙校,事防御使段文楚。时群盗起河南,天下将乱,代北仍岁阻饥,诸部豪杰,咸有啸聚邀功之志。会文楚稍削军人储给,戍兵咨怨。君立与薛铁山、程怀信、王行审、李存璋等谋曰:“段公懦人,难与

  •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四·柯劭忞

      尚文 李谦王约 张升   尚文,字周卿,祁州深泽人,后徙保定,幼嗜学,卓荦负奇志。中统元年,张文廉自河东还,前参知政事王椅荐文才,文廉辟掌书记。至元元年,西夏行中书省复辟之。六年,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言于世祖,诏文与诸儒采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八·焦竑

      釋道   ◆釋道   佛日普照慧辨禪師梵琦塔銘(宋濂)   寂照圓明大禪師璧峯寶金公設利塔碑(宋濂)   杭州靈隱寺故輔良大師石塔碑銘(有序 宋濂)   文明海慧法師善繼塔銘(宋濂)   大天界寺住特孚中禪師懷信公塔銘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三十九·佚名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癸卯朔○甲辰朝鲜国王李峘差陪臣户曹参判赵彦秀等奉表贺 万寿圣节贡马及方物宴赉如例○丁未祭先师孔子遣礼部尚书孙承恩行礼○戊申祭 太社稷命英国公张溶代○己酉祭 帝社稷命成国公朱希忠代○庚戌 孝

  • 宋明帝本纪·李延寿

    太宗明皇帝名叫刘..,字休景,小字荣期,是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元嘉十六年(439)十月生。二十五年,封为淮陽王,二十九年改封湘东王。孝武帝登基,逐步升任镇军将军、雍州刺史。这一年他进入了朝廷,当时废帝怀疑和畏惧各位叔伯,把

  • ●自序·高宇泰

    (以上原阙)起兵。夫大臣世戚,义与位副,复何庸言!予正取夫可规避就而不规□□□而不计者,于冥顽域中,孤行一意。百人愚之,能无一人怜之乎!十人怜之,能无一人愧之乎!得怜且愧者十百于亿万人之中,人心所由而不泯。故曰「一脉张,不可谓

  • 卷六十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元世祖至元三年许衡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衡乃上疏其一曰为天下国家有大规模规模既定循其序而行之使无过焉无不及焉则

  • 《续贞陵遗事》佚文·令狐澄

    《新唐志》史部杂史类著录柳玭《续贞陵遗事》一卷。《直斋书录解题》杂史类、《宋志》史部故事类著录卷数同。柳玭为柳公绰孙,事迹见新旧《唐书?柳公绰传》附玭传(参见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叙录》)。书今不存。据《直

  • 孙慕韩·佚名

    孙慕韩先生小传孙先生名宝琦字慕韩浙江杭县人文靖公之子也荫主事分刑部幼读书有远见中日之役都人士多主战公独持异议谓宜允朝鲜自主不宜与日人开衅平壤败后乃上书政府请速议和保全北洋门户兼留海军根基时论大哗几遭不

  • 卷一百二十八·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二十六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精勤修学如理思惟。广为有情宣说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於当来世不堕地狱傍生鬼界边鄙达絮蔑戾车中。常具诸根聪明端正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五(之下)·智俨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自此已下有十知识。此一欢喜地菩萨也。天名婆娑婆陀。入光明普照诸法坏散众生愚痴法门。初辨劝教。二时善财下依入。三尔时夜天告下明入法界。劝教中三如前。加毗罗城国名舍夷。是佛生处。表初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五·代智旭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二对治邪执二。初总标二见。二别释二见。今初。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 若达前所显示一心二门实义。决不起于二种我见。以

  • 居官必要为政便览·佚名

    一守選在京全要節儉臨選時切勿管求好地方恐銓曹窺破反遺鑽刺之名機不密而累匪輕 一初選出在京時有應具書啟預通同僚者有應具稟帖同履歷預申上司或堂官者須與便人順賫或發報馬順稍仍探聽有本管官在京必須候見迎送但不

  • 童蒙须知·朱熹

    宋朱熹为儿童教育编写的教材和读物。内有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六节,详细规定了道德规范、行为细则、日常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礼节、读书写字的常规。如“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

  • 翰苑群书·洪遵

    典志文献。南宋洪遵辑。2卷。遵父子兄弟皆入翰林,遂以家藏唐宋有关翰苑故实之作11种,汇为此编。其上卷录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学士院记》、韦处厚《翰林学士记》、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