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七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七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大中十年。诏罗浮轩辕先生。左拾遗王谱等上疏谏之。诏答曰。朕以躬亲庶务万机事繁。访闻罗浮处士轩辕集。善能摄生。年龄不老。乃遣使迎之。冀其有少保理也。朕每观前史。见秦皇汉武之事常以之为戒。卿等职在谏司。阅示来章深纳诚意。复谓宰相曰。为吾谕於谏官。虽少翁栾大复生亦不能相惑。第闻轩辕生高士。欲与一言耳。未几轩辕集至。帝问曰。先生遐寿而长年。可致否。对曰。屏声色。去滋味。一哀乐。广惠泽。则与天地合体。日月齐明。是为长年。不假外求也。帝敬重之。帝性明睿用法无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从谏如流。天下称为小太宗。每宰相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因问闾阎细事。或谭宫中游宴。一刻许复正容曰。卿等善为之。常恐卿辈负朕。后日难复相见。乃起入宫。令孤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乘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十二年八月。帝崩。年五十。旧史赞曰。臣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自宝历已来。中人擅权事多假借。京师豪右大扰穷民。洎大中临御。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帝宫中衣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輙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对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故事。人主行幸黄门。先以龙脑郁金籍地。献文悉命去之。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朕私於侍者。其恭俭好善类如此。季年风毒。召罗浮山人轩辕集访以治身之要。集亦有道之士也。未尝輙语诡异。帝益重之。及坚请还山。帝曰。先生舍我亟去。国有灾乎。朕有天下竟得几年。集索笔横书四十而去。乃十四年也。兴替宜运其若是欤。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足过也。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

资治通鉴曰。宣宗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伪靡不周知。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故方内乐业殊俗顺轨。求之汉世其孝宣之流亚欤。

论曰。唐新旧史唯宣宗朝事实相返特甚。唯旧史与资治通鉴皆合。新史贬之谓宣宗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斯言莫知何谓也。大凡人君宽厚。长者必责以优游无断。至於精勤治道。则谓以察为明。然则何从而可乎。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盖诚然也。

咸通六年。德山宣鉴禅师示寂。师剑南人。姓周氏。博贯三藏。常讲金刚经。时以周金刚名之。俄慨然曰。穷诸玄辩。若一毫置於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於巨浸。学与无学吾知之矣。乃尽弃其习。谒龙潭信禅师问。久向龙潭。及到来。潭又不见龙亦不现。信曰子亲到龙潭。是夕师立侍更深。信曰何不下去。师曰暗。信炷纸烛与师。师接得。信即吹灭。师豁然大悟曰。今后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即日便辞。信语其徒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上立吾道去在。师居澧阳垂三十年。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创德山精舍。廷请居之。大阐宗风。上堂示众云。於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於心。无心於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僧问如何是菩提。师打云。出去。莫向这里屙。问如何是佛。师云佛是西天老比丘。雪峰问。从上宗乘以何法示人。师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至是将终。谓众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言讫端坐而逝。阅世八十有六。

七年四月。临济义玄禅师示寂。师曹州人。姓邢氏。参黄檗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声未绝运便打。如是三度到问三度被打。遂辞下山。运指往高安大愚处去。师至。大愚问。黄檗近日有何言句。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有过无过。愚云。黄檗恁么老婆心。更问有过无过。师於言下大悟。乃曰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愚搊住曰。尿床鬼子。适来问有过无过。而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汝见个什么。师於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师由是再回黄檗。师资契会。大机大用卓冠一时。后还乡。徇赵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禅苑。学徒奔凑。师示众曰。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师云。出家人且要学道。如山僧往日亦曾於经论中寻讨。后方知是济世药方表显之语。遂一时抛却。访道参禅遇大善知识。方乃道眼分明。识得天下老和尚。知其邪正。不是娘生下便金。还是体究练磨一朝自省。道流。如诸方学人未有不依物出来底。山僧向此间从头打手上出来。手上打口里出来。口里打眼里打。未有一个独脱出来底。皆是上他古人闲机境。山僧无一法与人。只是治病解缚。你诸方道流试不依物出来。我要共你啇量。十年五岁并无一人。皆是依草附木精魅。向粪块上乱咬瞎汉。作这般见解。徒消十方信施。向你道无如许多般。只是平常着衣吃饭无事过时。你诸方来者皆是有心求佛求法求解脱求出离三界。痴人你出三界向什么处去。你一念心贪是欲界。一念心嗔是色界。一念心痴是无色界。是你屋里家具。三界不自道我是三界。还是你目前灵灵地照烛万般酌度世界底人与三界安名。道流。目前用处。更有阿谁把得便用。莫着名字号为玄旨。与么见得为嫌底法。师云。禅宗见解死活翛然。参学之人大须子细。如宾主相见便有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如有真正道流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样。学人又喝。前人不旨放下。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唤作客看主。或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下。此是主看客。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将抛向[土*兄]里。学人言大好。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是主看主。或有学人被枷带锁出。善知识更与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道流。实情大难。佛法幽玄。山僧竟日与他说破。学者物不在意。千遍万徧脚底踏过。黑没焌地。年登半百。只管傍家负死尸行。担却担子天下走。道流。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间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人来。我即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人来。我则境法人俱不夺。如有出格见解人来。我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道流。到这里。着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蹉过。学人若眼目定动。转没交涉。拟心即差。动念即隔。有人解者不离目前。师云。山僧佛法的的相承。从道一和尚.麻谷.丹霞.庐山和尚一路行徧天下。无人信得尽。皆起谤。如道一和尚用处纯一无杂。学人三百五百尽皆不见他意。如庐山和尚自在真正顺逆用处。学人不测涯际悉皆茫然。如丹霞玩珠隐显。学人来者皆悉被骂。如麻谷用处。如黄檗用处。近皆不得。如石巩用处。向箭头上觅人。来者皆惧。如山僧今日用处。真正成坏玩弄神变。入一切境随处无事。境不能换。但有来者。我即便出看渠。渠不识我。便一向入我言句。苦哉苦哉。师辞。黄檗问什磨处去。师云不是河南便归河北。檗便打。师约住与一掌。檗大笑唤侍者将百丈先师禅板机案来。师云侍者将火来。檗云。虽然如是。汝但将去。已后坐却天下人舌头去在。先是仰山云。汝向北有个住处。有人辅佐老兄。只是此人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及师居临济。普化已先在彼。果赞佐师。未久普化全身脱去。寻以兵动弃去。太尉默君和舍宅为寺。延请师居。亦以临济为额。次至河府。府主王常侍与师道契。晚迁大名府兴化寺闲居。存奖执侍。师付法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还磨。一日谓众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三圣云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师云。已后有人问你。作么生道。三圣便喝。师云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坐而化。门人奉全身塔于大名府西北隅。谥曰慧照禅师。

论曰。临济大悟发明正法眼藏。如箭离弦。师子返掷。照用惊群。又况黄檗.大愚钳锤妙密。掣电光中与之击节投机。真佛祖炉鞴也。呜呼盛哉。自临济传兴化。今逾十世道益光大。所谓源深流长。抑这宗脉说话。历历皆从佛祖顶[宁*页]上拈出。决非他宗所能跂及也。其犹大鹏一举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古所谓云门.临济僧中王也。岂虚语哉。

九年。长沙景岑禅师示寂。师尝示众曰。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须草深一丈。我不得已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向汝道。三世诸佛共十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什么处委。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有山河国土来。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师云长长出不得。又云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僧云未审出个什么不得。师云昼见日夜见星。僧云学人不会。师云妙高山色青又青。僧云如何是佛。师云众生色身是。僧云。河沙诸佛体皆同。如何有种种名字。师云。从眼根返源名为文殊。耳根反源名为观音。徙心返源名为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悲。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为一薄伽梵。僧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师云。碍处非墙壁。通处勿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问如何是佛性。师云。佛性堂堂。显现住相。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殊佛面。问如何是上上人行履处。师云如死人眼。问上上人相见时如何。师云如死人手。问善财无量劫来为什么淤普贤身中世界不遍。师云汝从无量劫来还曾游得遍么。问如何是普贤身。答含元殿里更问长安。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师云。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生缘。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师因临济示众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乃有偈曰。万法一如不用拣。一如谁拣谁不拣。即今生死本菩提。三世如来同个眼。仰山问。人人尽有这个事。只是用不得。师云恰是请汝用。仰云作么生用。师乃踏倒仰山。山曰直下似个大虫。世因名岑大虫。

十年。洞山价禅师示寂。师会稽人也。姓俞氏。幼出家。年二十一往嵩岳受具。首谒南泉。值马祖忌日设斋。泉问众曰。今日设斋。未审马祖还来否。众无对。师乃出对曰。待有伴即来。泉闻之赞曰。此子虽后生。却堪雕琢。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次谒沩山问曰。顷闻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良价未究其微。沩山曰。我这里亦有。只是难得其人。师曰便请和尚道。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敢道。师曰还有与和尚同时慕道者否。沩曰此去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师到云岩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岩曰无情说法无情得闻。师曰和尚还闻否。岩曰。我若闻。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师曰若恁么即良价不闻和尚说法。岩曰。我说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耶。师乃述偈曰。大也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知。遂辞。云岩问什么处去。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岩曰早晚却来。师曰待和尚有住所即来。岩曰自此一去难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又问岩曰。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如何祇对。岩曰。但向伊道。即这是。师良久。岩曰承当这个事大须审细。师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偈曰。切恐从他觅。迢迢与我疎。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大中末。於新丰山接诱学徒。其后盛化於高安之洞山。常因云岩忌日修斋。僧问。和尚见南泉发迹。为什么与云岩设斋。师曰。我不重先师道德。亦不为佛法。只重不为说破。又僧问。和尚还肯先师也无。师曰半肯半不肯。曰为什么不全肯。师曰。若全肯。即孤负先师也。师有时垂语云。直道本来无一物。犹未消得他钵袋子。僧问什么人合得。师曰不入门者。曰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师曰。虽然如此。不得不与他。师又曰。直道本来无一物。犹未消得他衣钵。这里合下得一转语。且道下得什么语。有一上座下九十六转语不惬师意。末后一转始可师意。师曰。阇黎何不早恁么道。有一僧闻。请举其语。如是三年执侍。然不为举。上座因疾其僧曰。某甲三年请举前语。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恶取。遂露刃向之曰。若不道即杀上座也。上座悚然曰且待为汝举。乃曰直饶将来亦无处着。其僧礼谢。僧问常寻常教学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师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师曰直须足下无丝去。如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师曰汝因什么颠倒。曰什么处是学人颠倒。师曰。若不颠倒。何得认奴作郎。曰如何是本来面目。师曰不行鸟道。师谓众曰。知有佛向上人。方有语话分。时有僧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曰非常。师问僧世间何物最苦。僧曰地狱最苦。师曰。不然。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最苦。师问僧名什么。曰某甲。师曰阿那个是汝主人公。曰见祇对次。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得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客中辨主尚未分明。如何辨得主中主。僧云如何是主中主。师云阇黎自道取。曰。某甲道得。只是客中主。如何是主中主。师曰。恁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师将示寂。谓众曰。吾有闲名在。谁为吾除得。众皆无对。有沙弥曰。请和尚法号。师曰吾闲名已谢。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不。曰有。僧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曰老僧看他有分。曰和尚争得看他。师曰老僧看他时不见有病。又曰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相见。众无对。遂剃发披衣令撞钟。湛然而寂。时学徒千余人号悦。移时师忽开眸曰。夫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於悲何有。乃召主事僧令辨愚痴斋一中。盖责其徒恋情也。至七日食具方备。师随众斋毕。复谓众曰。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明日浴罢。端坐长往。寿六十三。谥悟本禅师。

是岁五月。帝幸安国寺。赐国师知玄宝座。高二丈。材用沉香涂髹。缕龙凤葩[白*为]金细之上。施复座陈经几。其前四隅立瑞鸟神人。高数赤。磴道以升。前被绣囊锦襜珍丽绝甚。时宫中日斋万僧。帝自为赞呗。宰相肃仿谏以为天竺法割爱取灭。非帝王躬践。今笔梵言口梵音。不若征谬赏滥罚振殃祈福。况佛者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懿宗虽不纳。然嘉美其言。玄姓陈氏。世号陈菩萨。三学洞贯。名盖一时。异迹尤多。及僖宗避巢贼幸成都。遣御史郭遵赍玺书征赴行在。帝素重其名。引对大悦。赐号悟达国师。留行宫久之。辞归九陇。忽定中见菩萨降其室。摩玄顶。演深妙音而慰安之。言讫即隐。俄一珠入玄左股。隆起楚甚。上有晁错二字。玄知夙债也。即右胁安卧而逝。着述凡二十余万言行于世。弟子僧彻。彻弟子觉晖。俱有重名。三世为僧统。或谓玄前身盖汉川三学山知铉法师。铉在世尝讲十地品。感地变金色。及终感病。与玄绝类。

论曰。世称知玄盖汉袁盎后身。其谏争亦余习也。当武宗惑於左道将罢大教。玄争之。伸明自宗可也。乃沮其服食而进以礼乐刑政。是拂之而与之竞焉。则与盎谏迁淮南王斥赵谈参乘却慎夫人座异矣。然自汉文抵僖宗七百余年。盎偿晁错事固应足矣。尚蒙恶报而毙。何哉。盖与错始有私隙。及错议削七国而七国叛。盎遂请斩错。及错诛而七国之兵不退。则是盎假国威以报私雠也。故其历十数世而业报未艾也如此。可不戒哉。

咸通十一年。相国裴休薨。休字公美。孟州人。儿时与兄弟偕隐。昼讲经。夜着书。终年不出户。有馈鹿者。诸生荐之。休不食。曰。蔬食犹不足。今一啖肉。后何以继。擢进士第。累更内任。尝出刺洪州。一日入龙兴寺观壁画叹曰。容仪可观。高僧何在。时有数僧对。不惬。休曰此间莫有禅者么。僧云。近一僧至。似禅者。休命召至。乃黄檗运禅师。时未显名。休以前问扣之。运高声曰裴休。休应诺。运曰在什么处。休豁然。后此契入。遂迎入府第。旦夕问法。及移镇宛陵亦命与俱。由是深彻法源。复与圭峰密禅师道缘尤密。大中时执政六年。次历诸镇节度。薨年七十有四。休能文章。书楷遒媚有体法。为人酝籍操守严正进止雍闲。宣宗尝曰。休真儒者。居常不御酒肉。着释氏文数万言。

其圭峰禅源诸诠序曰。禅师集禅源诸诠为禅藏而都序之。休曰未尝有也。自如来现世随机立教。菩萨间生随病指药。故一代时教开深浅之二门。一真如心演性相之别法。马龙二士皆弘调御之说而空性异宗。能秀二师俱传达磨之心而顿渐殊禀。天台专依三观。牛头无有一法。江西举体全真。荷泽直指知见。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攻。反夺顺取。密指显说。故西域中夏其宗实繁。良以病有千源药生多品。投机随器不得一同。虽俱为证悟之门。尽是正真之道。然诸宗门下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门户。各自开张。以经论为戈矛。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拏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增烦恼病。何利益之有哉。圭峰禅师久而叹曰。予丁此时。不可默矣。於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融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会要而来者同趋。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同异。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浅深。通局之是非。莫不提耳而告之。指掌而示之。嚬呻以吼之。柔和以诱之。乳而药之。恐性命之夭殇也。保而护之。念水火之漂焚也。挥而散之。悲斗诤之牢固也。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父不能保身后之子。若吾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尽除。顺佛心而横亘大悲。穷劫蒙益。是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本末相符。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或曰。自如来灭后未尝大都而通之。今一旦违宗趣而不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佛於法华经涅盘会上亦以融为一味。但味者不觉。故涅盘经云。迦叶菩萨曰。诸佛有密语而无密藏。世尊赞叹曰。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此其证也。故王道兴则外户不闭而守在夷狄。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防在外魔。不当复执情攘臂於其间也。呜呼。后学当取信於佛。无取信於人。当取证於本法。无取证於未习。能如是则可以报圭峰之劬劳德矣。

论曰。唐拾遗称休执政六年。一日宣宗在便殿。休入见从容以立皇储为请。宣宗徐摇首曰。如卿请。朕便是闲人也。休以此忤。肯丐外任。乃以平章事出镇巨藩。阅十余年而薨。及史氏称休为人酝籍橾守严正进止雍闲。宣宗尝曰休真儒者。此盖涉世之影迹也。至於淹贯六艺。洞彻教乘。具正法眼。则天下之美萃於一人。而古今无与比者。当时唯庞居士具宗眼而纯提向上。休则润以文雅而光辅宗门。若其圆觉经.法界观二序。并劝发菩提心文。后世虽有作者。无能过矣。是二公者。议其地位。则第八无相无功用福智皆报得者欤。

咸通十四年三月庚午。诏两街僧於凤翔法门寺迎佛骨。於是以金银为剎。珠王为帐。孔鹬周饰之。小者寻丈。高者倍之。刻檀为檐柱。陛墄涂黄金。每一剎数百人举之。香舆前后系道缀玉瑟瑟。幡盖殊彩以为幢旌。费不赀限。以四月八日至京师。彩观夹道。天子御安福门楼迎拜。引入内道场。三日后出京城诸寺。诏赐两街僧金帛。京师耆老及见元和事者悉厚赐。所过卿聚皆裒土为剎。相望於途。光景昼见。京城高赀相与集大衢。作缯台缦阙。注水银为池。金玉为树。集桑门。罗像设。考鼓鸣螺继日夜。下诏曰。朕以寡德缵承洪业十有四年。顷值寇兴王师未息。朕忧勤在位爱育生灵。遂尊崇释教。至重玄门迎请真身。为百姓祈福。今观睹之众隘塞路岐。载念狴牢寝兴在虑。嗟我黎人陷于刑辟。况渐当暑毒系於螺绁。京几及天下诸州府见禁囚递减死一等。

明年四月诏送佛骨归于凤翔。都人耆耋辞饯皆呜咽流涕。

新史赞曰。人之惑怪神也甚哉。若佛者特西域一槁人耳。裸顶露足以乞食自资。癯辱其身。屏营山樊。行一槩之苦本。无求於人。徒属稍稍从之。然其言荒茫漫靡夷幻变现。善推不验无实之事。以鬼神死生贯为一条。据之不疑。掊嗜欲。弃亲属。大抵与黄老相出入。至汉十四叶书入中国。迹夫生人之情以耳目不际为奇。以不可知为神。以物理之外为畏。以变化无方为圣。以生而死死而复生回复偿报歆艳其间为惑。然以贱近贵远为喜鞮译差升不可研诘。华人之谲诞者。又攘庄周列御寇之说佐其高层累架。腾直出其表。以无上不可加为胜妄相夸。协而唱其风。於是自天子逮庶人皆震动而奉祀之。初宰相王缙以缘业事佐代宗。始作内道场。书夜梵呗。冀禳寇戎。大作盂兰。肖祖宗像。分供寺塔。为贱臣嘻笑。至宪宗遂迎佛骨於凤翔。内之宫中。韩愈指言其弊。帝怒。窜愈濒死。宪亦弗克天年。幸福而祸无。乃左乎懿宗不君精爽夺迷。复蹈前车而覆之。兴哀无知之场。丐疵百解之胾。以死自誓。无有顾籍流涕拜伏。虽事庙上帝无以进焉。屈万乘之贵。自等於古胡数。千载而远以身为殉。呜呼。运痑祚殚天告之矣。懿不三月而殂。唐德之不竞。厥有来哉。

论曰。甚矣宋景文公诋毁吾先师之厚也。屡欲直其辞而为之解嘲。及得大颠对退之之论。李节赠疏言之叙。凡予所欲言者。彼既言矣。故不别论。且宪懿二宗诚为崇奉太过。至於高祖沙汰二教。诏下而位移。武宗大灭释氏。未逾岁而被祸。此亦不得不惧也。虽然真佛也者。圣凡之大本也。体与太虚等遍。用与众庶同功。无为而无所不为。无在而无所不在。然则心外见佛而过举之者非正见也。昧乎大本而故毁之者即自毁也。景文斥其奉之之弊。而匿其毁之之失。岂良史之谓哉。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七

 

猜你喜欢
  志 行 自 述·太虚
  新的唯识论·太虚
  卷十五·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十 集·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一卷·佚名
  語錄題辭·佚名
  续传灯录序·居顶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卷·宝亮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七卷·无著
  俱舍论疏 第二十五卷·法宝
  五家正宗赞卷第四·绍昙
  缁门警训卷第十·如卺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嗣初·唐圭璋

      水调歌头   名节本来重,轩冕亦何轻。人间儿戏,刚自指点客星明。黄屋龙旂九仞,苍石渔丝千尺,谁辱又谁荣。会得傥来意,方识古交情。   想当时,奇男子,汉真人。龙潜豹隐,胸中同是一经纶。公办中兴事业,我向沧浪学钓,各自寄

  • 本纪第六 孝武帝·沈约

    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字休龙,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也。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十二年,立为武陵王,食邑二千户。十六年,都督湘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湘州刺史,领石头戍事。十七年,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

  • 本纪第十五 宪宗下·刘昫

    元和七年春正月辛酉朔,己巳,以刑部尚书赵宗儒检校吏部尚书、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庚午,以兵部尚书王绍判户部事。辛未,以京兆尹元义方为鄜州刺史、鄜坊丹延观察使,以司农卿李铦为京兆尹。是夜,月掩荧惑。壬申,废信州永丰

  • 杂传第三十六·欧阳修

    ○卢文进卢文进,字大用,范阳人也。为刘守光骑将。唐庄宗攻范阳,文进以先降拜寿州刺史,庄宗以属其弟存矩。存矩为新州团练使,统山后八军。庄宗与刘鄩相拒于莘,召存矩会兵击鄩。存矩募山后劲兵数千人,课民出马,民以十牛易一马,山

  • 林跋·丁宗洛

    夫圣以时中为大成,而清和则偏端诣极;才以中土为最盛,而遐逖亦卓行炫奇:是故浑瑊奋迹于兰州、曰磾振声于边外。当时三文威望,陶鲁遥发郁林;天下四员清官,顾能挺生铁岭。盖俦类愈见其寡者,善类愈见其高也;地气弥得其偏者,天气弥得

  • 一三一五 军机大臣奏呈《翻译琴谱》原本及《尚史》《宋稗类钞》底本片·佚名

    一三一五 军机大臣奏呈《翻译琴谱》原本及《尚史》《宋稗类钞》底本片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遵旨将《翻译琴谱》原本及纪昀奏明补入四库书之《尚史》、《宋稗类钞》底本,恭呈御览。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浦阳人物记卷上·宋濂

    (明)宋濓 撰○忠义篇濓尝读隋书见史臣所载张季珣事谓季珣家素忠烈兄弟俱死国难未尝不窃叹其难也葢自古忠臣能杀身以狥义者何代无之求其一门而再见者曷其少哉将父兄子弟之所志有不同耶抑一死为不易非大勇者不能全其节也

  • 补编三·佚名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南洋大臣来电(光绪十年十一月初四夜到)南洋大臣来电(光绪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到)北洋大臣来电(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到)左宗棠等来电(光绪十一年二月初三日到)北洋大臣来电(光绪十一年六月十三日到)·

  • 李鋋传·宋濂

    李鋋小字松寿,潍州人,李全的儿子。也有人说,鋋本衢州徐氏的后人,其父曾为扬州司理参军,李全只是招鋋为养子而已。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李全背叛宋朝,举山东州郡归附蒙古。太师、国王孛鲁承制拜李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

  • 卷十九·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十九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四月命以宋儒周惇颐后为世袭五经博士左佥都御史姚缔虞题为圣心重道方殷先贤表彰未尽亟请勅议褒恤以昭盛治之旷典事【臣】惟我皇上德盛化神治隆道备崇重先师之典礼録恤周公

  •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司马迁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索隐】:名横,考烈王完之父。顷襄王以歇为辩,使於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於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適至於

  • 四十年·佚名

    (甲申)四十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春正月1月2日○甲寅,上御崇賢門,賜入直軍餠肉,歲首犒饋,例也。○敍削職諸臣。卽前以臺臣違牌,入於大處分者也。至是以經歲始敍,凡百有二十餘人。1月3日○乙卯,上具冕旒法服,祗謁太廟,改具袞服,拜璿源殿

  • 卷四·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四西铭【朱子曰横渠姓张名载字子厚秦人也学古力行笃志好礼为关中士子宗师尝于学堂双牗左书砭愚右书订顽伊川先生曰是启争端改曰东铭西铭二铭虽同出于一时之作然其词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一·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三藏圣教序并大般若经五十一卷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慧琳音  二仪(鱼羁反易上系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顾野王云二仪谓天地也法象也毛诗传云仪正也说文度也从人义声也

  • 净土圣贤录续编目次·胡珽

    卷一往生比邱第一  性修  行修  忍生  仁筏  实[王*永]  常智  络丝僧  广志  道证(梅松)  千一  彻迷  嵩安  迈春  律净  慧明  一禅  际醒  起信  真传  达纯  灵彻 

  • 广志绎·王士性

    地理杂志。全书六卷,实为五卷。明王士性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进士。初授确山县令,治绩卓

  • 永嘉桔录·韩彦直

    植物书,三卷,又作《桔录》。南宋韩彦直撰。彦直字子温,陕西延安人,韩世忠长子,绍兴十八年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提举万寿观。温州盛产柑桔,此书作于淳熙五年(1178),知温州任上。书前有自序,卷上、卷中记柑八种,桔十四种,橙之属近桔

  • 毁灭·郑振铎

    《毁灭》写明末阮大铖和马士英结党营私,弄权欺诈,最后家国俱毁的可耻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