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七

○与季申通道自光化复入邓书事四首

孙子白木杖,富子黑油笠。我独白竹篮,差池复相及。夕阳桥边画,岸帻归云急。勿语城中人,从渠慎出入。

其二

卖舟作归计,竹篮稳如舟。雾收青皋湿,行路当春游。老马不自知,意欲踏九州岛。依然还故枥,寂寞壮心休。

其三

再来生白发,重见邓州春。依旧城西路,桃花不记人。卜居得穷巷,日色满窗新。微吟惊市卒,独鹤语城闉。

其四

城西望城南,十日九相隔。何如三枝杖,共踏江上石。门前流水过,春意满渠碧。遥知千顷江,如今好颜色

○寄季申

雨歇城南泥未干,遥知独立整衣冠。旧时邺下刘公干,今日辽东管幼安。緑阴展尽身犹远,黄鸟飞来节已阑。安得一樽生耳热,暂时相对说悲欢。

○题继祖蟠室三首

云起炉山久未移,功名不恨十年迟。日斜疎竹可窗影,正是幽人睡足时。

其二

万卷吾今一字无,打包随处野僧如。短檠未尽残年债,欲问班生试借书。

其三

中兴天子要人才,当使生擒颉利来。正待吾曹红抹额,不须辛苦学颜回。

○述怀

闭户生白发,逍遥步城隅。野外晴林满,天末暮云孤。水容澹春归,草色带雨濡。物态纷如昨,世事再呜呼。京洛了在眼,山川一何迂。乘槎莽未办,且复小踟蹰。

○寄题赵景温筠居轩

相逢汉江边,盗起方如云。当时苍黄意,亦可无此君。俗士固鲜欢,王孙终逸羣。清秋不可负,牖壁看修筠。碧干立疎雨,丛梢冒斜曛。引君着胜地,世事从纷纷。何时微月夕,胡床与予分。高吟呼天风,夜半笙箫闻。

○重阳

去岁重阳已百忧,今年依旧叹羁游。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凉风又落宫南木,老雁孤鸣汉北州。如许行年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

○有感再赋

忆昔甲辰重九日,天恩曾与宴城东。龙沙此日西风冷。谁折黄花寿两宫。

○感事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送客出城西

邓州谁亦解丹青,画我羸骖晚出城。残年政尔供愁了,末路那堪送客行。寒日满川分众/色,暮林无叶寄秋声。垂鞭归去重回首,意落西南计未成。

○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之

十月高风客子悲,故人书到暂开眉。也知廊庙当推毂,无奈江山好赋诗。万事莫论兵动后,一杯当及菊残时。喜心翻倒相迎地,不怕荒林十里陂。

○送大光赴石城

石城高嵽嵲,城下是江波。莫愁织绮地,年来战马过。秀眉使君医国手,却把江头无事酒。山川勃郁不平处,浇以三杯一搔首。半江楼影白逶迤,想见春流二月时。待予去扫仲宣赋,走马还朝亦未迟。

○梦中送僧觉而忘第三联戏足之

两鸿同一天,羽翼不相及。偶然一识面,别意已超忽。去程秋光好,万里无断绝。虽无仁人言,赠子以明月。

○无题

六经在天如日月,万事随时更故新。江南丞相浮云坏,洛下先生宰木春。孟喜何妨改师法,京房底处有门人。旧喜读书今懒读,焚香阅世了闲身。

○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

久谓事当尔,岂意身及之。避虏连三年,行半天四维。我非洛豪士,不畏穷谷饥。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造物亦恶剧,脱命赵毫厘。南山四程云,布袜傲险巇。篱间老炙背,无意管安危。知我是朝士,亦复颦其眉。呼酒软客脚,菜本濯玉肌。穷途士易德,欢喜不复辞。向来贪读书,闭户生白髭。岂知九州岛内,有山如此奇。自宽实不情,老人亦解颐。投宿恍世外,青灯耿茅茨。夜半不能眠,涧水鸣声悲。

○正月十六日夜二绝

正月十六夜,竹篱田父家。明月照树影,满山如龙蛇。

其二

二更风薄竹,悲吟连夜分。村西递余韵,应胜此间闻。

○坐涧边石上

三面青山园竹篱,人间无路访安危。扶筇共坐槎牙石,涧水悲鸣无歇时。

猜你喜欢
  卷二百零七·彭定求
  潘良贵·唐圭璋
  歴代诗话卷七十九·吴景旭
  第一齣~第十齣·徐复祚
  卷二·董解元
  参寥子诗集卷九·道潜
  人境庐诗草·卷五·黄遵宪
  自家伤感·戴望舒
  卷八十九·陈起
  巻九·袁表
  卷三十七·乾隆
  卷九十·徐倬
  15、装妓·蒲松龄
  文信国集杜诗原序·文天祥
  卷九·黎民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魏收

    上谷公纥罗,神元皇帝之曾孙也。初,从太祖自独孤如贺兰部,招集旧户,得三百家,与弟建议,劝贺讷推太祖为主。及太祖登王位,纥罗常翼卫左右。又从征伐,有大功。纥罗有援立谋,特见优赏。及即帝位,与弟建同日赐爵为公。卒。子题,少以雄

  • 补遗卷三·沈德符

      ○兵部【武庙】唐高宗上元初,封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始置亚圣十哲以从祀,寻加七十二弟子。宋太祖初即位,即诏修庙,与国学相对,未几幸庙,以白起杀降命去之。至徽宗宣和间,又升张良配享殿,上以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

  • 书目简介·佚名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道光朝)【清】贾桢、花沙纳、阿灵阿、周祖培奉敕修《大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实录》476卷。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讫道光三十年正月。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

  • ●平闽纪卷之二·杨捷

    三韩杨捷元凯着奏疏题定江南等事疏机有迟速等事疏遴补营将疏稍增旗帜等事疏恭谢天恩疏敬竭愚忠等事疏闽省要地等事疏恭谢天恩疏飞报剿贼等事疏剿寇务选等事疏汇报固守等事疏·题定江南等事疏题为题定江南援剿营制事。

  • 卷二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三 【起乙酉汉景帝元年 止壬子汉武帝元光六年】凡二十八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唐虞以来人君即位书元未有建号改元之事自汉文帝有後元年景帝因之改中元复改後元至武帝有建元

  • 四一 两江总督高晋奏遵旨查访《永乐大典》佚本情形折·佚名

    四一 两江总督高晋奏遵旨查访《永乐大典》佚本情形折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太子太傅 内大臣 大学士 仍留两江总督统理河务革职留任臣高晋谨奏,为钦奉上谕事。窃臣接准大学士刘统勋字寄内开,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二

  • 雍氏之役·佚名

    【提要】 谋士和说客之所以高明,不仅在于他们能办到一些常人办不到的事情,而且在于他们敢于许下美好的诺言、并富有实现自己诺言的绝对信心。他们的大话是完全有根据实现的,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揣摩、更能把握事物的整体

  • 潜叹 第十·王符

    凡有国之君〔二〕,未尝不欲治也,而治不世见者,所任不贤故也〔三〕。世未尝无贤也,而贤不得用者,群臣妒也〔四〕。主有索贤之心,而无得贤之术,臣有进贤之名,而无进贤之实,此以人君孤危于上〔五〕,而道独抑于下也〔六〕。〔一〕○

  • 帝学卷一·范祖禹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大禹夏后氏商王成汤髙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太昊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逺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 戒子益恩书原文·郑玄

    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授焉。遂博稽六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遇阉尹擅埶,坐党禁锢,十有四

  • 《尸子·明堂》白话译文·尸佼

    原文:夫高显尊贵,利天下之径也,非仁者之所以轻也。何以知其然耶?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舜之方陶也,不能利其巷下;南面而君天下,蛮夷戎狄皆被其福。目在足下,则不可以视矣。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地广大,然

  • 照明十方品第十·佚名

    善业白佛言:佛说明度无极照明於世。何谓照明。天尊曰:如来持五阴示於世。又问。云何视现坏五阴现世耶。不坏现世乎。天尊曰:五阴本无坏不坏。何以故?空相愿无坏不坏。无所生无坏无所识。无坏不坏五阴本空相愿。无所生无所

  • 卷第四·佚名

    鞞婆沙论卷第四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解十门大章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五盛阴六界。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善法不善

  • 卷第六十八·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八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 尔时善财童子大智光明照启其心。思惟观察见诸法性。得了知一切言音

  • 卷之一·德清

    八十八祖传赞卷之一匡庐憨山释 德清 述秀水寓公 高承埏 补嘉兴上士 钱应金 较陈如尊者传阿若憍陈如尊者。阿若名也。此云解。陈那或云陈如。此云火器。姓也。以先世从事。遂以为氏。佛之母族也。以佛初出王宫入

  • 樵香小记·何琇

    二卷。清何琇撰。何琇字君琢,号厉庵,宛平 (今北京市) 人。雍正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全书多为考证之文,共一百二十条,论经义方面内容占大多数,其次是论小学方面内容,另外还涉及字学、韵学等。其中,论六书,颇与旧说异同。如秃字

  • 悟真直指·刘一明

    《悟真篇》作者张伯端,注解悟元子。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故欲尽其性,必先穷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穷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则真知确见,而不为假者所惑,可以尽性,可以至命。否则,不穷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于旁门曲径,着

  • 两同书·罗隐

    二卷,唐罗隐撰。共十篇,分上下二卷,上卷五篇,皆终之以老氏之言,下卷五篇,皆终之以孔子之言。《崇文总目》说:“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会其旨而同其原”,是为“两同”之义。该书是作者的哲学著作。他认为,许多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