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着窟多者蔽 斯有且住人

 沉潜令愚中 实应远远离

 诸欲在世间 舍断为不易

(七七二)

“着窟(身体)多者蔽”[之句中],说“着”则当先说窟。窟者是言身体。[即]说身、说窟、说身、说身体、说舟、说车、说幢、说蚁塔、说巢窟、说城市、说小屋、说痈、说瓮,[总为]此身之同义语。“着窟”者,是着窟、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譬如于壁钉、吊钩着物品而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如是为着窟(身体)、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

即世尊如是宣示:“罗陀![在有情]对于色有一切欲、一切贪、一切欢喜、一切渴爱、一切近着、取着、心之摄持、执着、随眠,依彼而着,依彼而爱着。故云着(有情)”

“着”者是成为悬着之同义语。此为“着窟”[之义]。

“多者蔽”者,是多蔽于烦恼、蔽于贪、蔽于瞋、蔽于痴、蔽于忿、蔽于恨、蔽于覆、蔽于恼、蔽于嫉、蔽于悭、蔽于滔、蔽于诳、蔽于强情、蔽于激情、蔽于慢、蔽于过慢、蔽于憍、蔽于放逸、蔽于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被覆蔽,被遮障,被蔽障,被妨障,被闭塞,被蔽,被隐蔽。此是“着窟多者蔽”[之义]。

“斯有且住人,沉潜令愚中”[之句中],且住人者是有住人,是依贪染而住,依瞋怒而住,依痴昏昧而住,依慢结缚而住,依见执取而住,依掉举散乱而住,依疑不决定而住,依随眠强制而住。如是为“有且住人”。

又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有好、可爱、为适意、为可爱,伴欲,可染着眼所识之色。若比丘欢喜此、欢迎,若为[彼]缚着而住者,[欢喜、欢迎彼,缚着住于彼、对彼生喜云云]。诸比丘!有好、可爱、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有耳所识之声,有鼻所识之香,有舌所识之味,有身所识之触,有意所识之法。若比丘欢喜、欢迎彼,若为其缚着[而住],[欢喜、欢迎彼,缚着住于彼,对彼生喜云云]。”如是亦是“有且住人”。

又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近著于色之识,且住而存立,色为所缘,于色而住立,受用喜,是为[自]增大、生长、广大。诸比丘!或近著于受之[识],诸比丘!或近著于想之[识],诸比丘!或近著于行之识续住存立,行为所缘,住立于行,受用喜,是为[自]增大、生长、广大。”如是亦为“有且住人”。

又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若对段食有贪、有喜、有渴爱者,住立其处之识增长。于识之增长处有名色之入来。于名色之入来处有行之增大。于行之增大处未来之再有生,于生未来之再有处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有未来之生老死处,我说彼有愁、有尘、有恼。诸比丘!若对触食[有贪云云],诸比丘!若对意思食[有贪云云],诸比丘!若对识食有贪、有喜、有渴爱者,住立其处之识增长。于识之增长处有名色之入来,于名色之入来处有行之增大。于行之增大处未来之再有生。于未来之再有生处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有未来之生老死处,我说彼有愁、有尘、有恼。”如是,亦为“有续住人”。

“沉潜令愚中”[之句中],令愚者是五种欲。[即]伴欲而喜好、爱、适意,可爱,伴欲而染着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喜好、爱、适意、可爱,当染着身所识之触。何故令愚云五种欲?诸多之天、人于五种欲中成为愚、暗愚、蒙愚、愚化、蒙愚化、依无明而被昏、遮障、蔽障、妨障、闭塞、被蔽、隐蔽。如是之故五种欲谓令愚(令为愚者)。于令愚中之沉潜者,是令为沉潜、潜入、沉入、沉潜于愚中。此为“有且住人沉潜于令愚中”[之义]。

“如是之人实依远离而远”[之句中],远离者,(一)身远离,(二)心远离,(三)依远离之三远离也。

(一)身远离者云何?此处有比丘,远离坐卧所,[即]亲住于阿练若、树下、山岳、溪谷、山窟、冢墓、森林、露地、积藁,是身住远离。彼独行、独住、独坐、独卧、独入村行乞、[由行乞]独归、独私坐[禅]、独经行、独行、住、动作、作为,护[威仪]而生活。此是身远离。

(二)心远离者云何?入初禅定者之心远离五盖。入第二禅定者之心远离寻、伺。入第三禅定者之心远离喜。入第四禅定者之心远离苦乐。入空无边处定者之心远离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入识无边处定者之心远离空无边处想。入无所有处定者之心远离识无边处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之心远离无所有处想。须陀洹之心远离有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及与彼等共同之诸烦恼。斯陀含之心远离粗欲贪结、瞋恚结、粗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共同之诸烦恼。阿那含之心远离微俱之欲贪结、瞋恚结、微俱之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共同之诸烦恼。阿罗汉之心远离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及与彼等共同诸烦恼及外之一切相[诸行之因]。此是心远离。

(三)依远离者云何?云依烦恼、蕴、行。不死(甘露)涅槃是云依远离。彼是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舍遣、爱之灭尽、离贪、灭也。此是依远离。

于人人引循其身乐出离而身远离,于人人达心遍净第一净白者是心远离,于人人无依离行者是依远离。

“实依远远离”者,如是着窟,如是多蔽于烦恼,如是正沉潜令愚中之人,是身远远离、心远远离、依远远离、远离、极远离、不近住,不在周边,不在附近而引退。如是且住人者,如如是沉潜令愚中,如是使住立于彼,是其类、其部类之人。此“如是人实为远远离”[之义]。

“诸欲在世间,舍断为不易”[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一)事欲(二)烦恼欲之二欲。

(一)云何为事欲?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触、敷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所有可被爱事物事欲。又有过去之[事]欲,有未来之[事]欲,有现在之[事]欲。有内之[事]欲,有外之[事]欲,有内外之[事]欲。有劣之[事]欲,有中之[事]欲,有胜之[事]欲。有恶趣之[事]欲,有人之[事]欲,有天之事欲。有现起之[事]欲,有化作之[事]欲,有依他而化作之[事]欲。有遍取之[事]欲,有不遍取之[事]欲。有我执之[事]欲,有不我执之[事]欲,欲界之一切诸法,色界之一切诸法,无色界之一切诸法皆为渴爱之所缘而依欲爱之义、依染爱之义、依起憍之义而为[事]欲。此等云为事欲。

(二)云何为烦恼欲?欲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欲贪是[烦恼]欲,思惟[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思惟贪是[烦恼]欲。彼对[色声等之五种]欲是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

 欲!我见汝根本 欲!思惟汝由生

 欲!我不思惟汝! 如是汝将无

此等谓烦恼欲。

“于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诸欲在世间,舍断为不易”者,欲于世间难舍断,难舍、难遍舍、难破碎、难脱、难脱离、难度、难越度、难超越、难离越。此是“诸欲在世间,舍断为不易”[之义]。故世尊宣示:

 着窟多者蔽 斯有且住人

 沉潜令愚中 实应远远离

 诸欲在世间 舍断为不易

 欲求为因缘 结于有之乐

 彼等解脱难 然而非他脱

 过去与未来 前彼续期待

 此等之诸欲 [过去]前亦觅

(七七三)

“欲求为因缘,缚结有之乐”[之句中],欲求者渴爱也。即是贪、染贪、随导、随和、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遍贪、执着、污泥、能动、幻、能生[轮回][苦]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线綖、染着、营务、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匿、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遍觅、热望、觅、觅望、觅欲、动贪、动转贪、动欲贪、媚贪、善欲性、非法贪、不等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缠、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水、爱羁、爱海、贪欲、贪、不善根。

“欲求为因缘”者,是欲求为因缘,欲求为因,欲求为缘,欲求为原因,由欲求而发生[之义]。此为“欲求为因缘”[之义]。

“结于有之乐”[之句中有之乐有多种]。有一之有乐,是乐受;二之有乐,是乐受及耆好之事物;三之有乐,是青壮、健康、生命;四之有乐,是利得、名声、赏赞、乐;五之有乐,是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触;六之有乐,是眼之完具、耳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

“结于有之乐”者,结于为乐受,结于耆好之事物,结于青壮,结于健康,结于生命,结于适意之色,结于适意之声、香、味、触,结于眼之完具,结于耳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结缚、结着、悬、悬着,碍着。此乃“结于有之乐”[之义]。

“彼等难解脱。盖然非他脱”[之句中],彼等难解脱:(一)彼等有乐事物难解脱,(二)[彼等]有情由此使难解脱[之义]。

(一)于有乐之事物难解脱者云何?乐受是难脱,耆好之事物是难脱,青壮是难脱,健康是难脱,生命是难脱,利得是难脱,名声是难脱,赏赞是难脱,乐是难脱,适意之色是难脱,适意之声、香、味、触是难脱,眼之完具是难脱,耳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是难脱,解脱难,令脱难,令解脱难,破碎难,脱离难,度难,越度难,超越难,离越难。如是“彼等有乐事物难解脱”[之义]。

(二)[彼等]有情由此使难脱者云何?有情是乐受使难脱,耆好之事物使难脱,青壮使难脱,健康使难脱,生命使难脱,利得使难脱,名声使难脱,赏赞使难脱,乐使难脱,适意之色使难脱,适意之声、香、味、触使难脱,眼之完具使难脱,耳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使难脱,使难解脱,救出难,救拔难,使出难,使转出难,如是为“有情由此使难脱”[之义]。此“彼等是解脱难”[之义]。

“然而非他脱”者,(一)彼等自陷泥沼而不能救出他[人]陷泥沼[之义]。

即世尊如是宣示:“纯陀!实彼自陷泥沼能救出他[人]陷泥沼者,是无道理。纯陀!实彼自不调御、不调伏、不寂灭、能使他[人]调御、调伏、寂灭者是无道理。”如是乃“然而非他脱”[之义]。

或(二)他之任何亦无令脱者[之义]。[即]若彼等欲脱者,[彼]乃依自己之力气,依自己之力,依自己之精进,依自己之勇猛,依自己之坚固力势,依自己之坚固力,依自己之坚固精进,依自己坚固勇猛行道、自己之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者可脱之。如是亦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又世尊如是宣示:

 度多迦!世间任何疑惑者 我不能令彼度脱

 [汝自]了知最胜法 斯汝能度此暴流

如是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又世尊如是宣示:

 如自行恶自污染 自不行恶自清净

 各自清净不清净 他者不得使他净

如是亦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又世尊如是宣示:“如是,婆罗门!涅槃是存在,至涅槃之道亦存在,宣教者之我亦存在,而且我诸弟子乃于我如是所教诫,如是所教示,一部份者究极成满涅槃,一部份者未成满。婆罗门!此时我是为何耶?婆罗门!如来是说道者,佛[惟]是宣说者,[学人]自行道而无不解脱”者。如是亦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过去与未来,前后续期待”[之句中],未来谓“后”,过去谓“前”。又若取过去之[观点],未来与现在是“后”,若取未来之[观点],过去与现在是“前”。

期待前者云何?[然],“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色”于其处起欢喜,“有如是受”、“有如是想”、“有如是行”,[然]“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识”于其处起欢喜。如是乃期待前。

或又,“我于过去世有如是眼,而[见]如是色”于其处起欲贪所缚之识。识欲贪所缚之故,[依渴爱]而欢喜其色。如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前。“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耳而[闻]如是声”,“我于过去世有如是鼻而[嗅]如是香”,“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舌而[尝]如是味”,“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身而[触]如是触”,“我于过去世有如是意而[识]如是法”于其处起欲贪所缚之识。识欲贪所缚之故,[依渴爱]欢喜彼[之法]。如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前。

或曾[忆念]与妇人共笑、话、戏而乐、欲求彼,如是至满悦。如是亦是期待前。

期待后者云何?[然],“我于未来世应有如是色”,于其处起欢喜,“应有如是受”,“应有如是想”,“应有如是行”,[然],“我于未来世应有如是识”,于其处起欢喜。如是乃期待后。

或“我于未来世有如是眼,而[可见]如是色”,于心将愿获得尚未获得,缘于心愿而欢喜彼,如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后。[然],“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耳,而[可闻]如是声”,“我于未来世有如是鼻而[可嗅]如是香”,“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舌而[可尝]如是味”,“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身而[可触]如是触”,“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识而[可识]如是法”,于心将愿获得尚未获得,缘于心愿而欢喜彼,如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后。

或“我依此之戒,又依此(头陀)之行,又依热勤,又依梵行(不淫),应为一天或他之天”,于心将愿获得尚未获得,缘于心愿而欢喜彼。如是欢喜者亦是期待后。此为“前后续期待”[之义]。

“此等之诸欲,[过去]前亦觅”[之句中],此等之诸欲者,是现在之五种欲。欲求[此等诸欲],愿乐、冀求、希望、热望也。前亦觅者,是觅过去之五种欲,遍觅、热望。此乃“此等之诸欲,[过去]前亦觅”[之义]。故世尊宣示:

 欲求为因缘 结于有之乐

 彼等难解脱 然而非他脱

 过去与未来 前后续期待

 此等之诸欲 [过去]前亦觅

 对诸欲贪求 热中而昏迷

 彼等为吝啬 住着不正者

“由此而死去 我等将如何”

 陷于苦悲泣

(七七四)

“对诸欲贪求,热中而昏迷”[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及烦恼之二欲……乃至(一页以下参照)……此等谓事欲……乃至(二页以下参照)……此等谓烦恼欲。贪求者乃渴爱也。即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依于烦恼欲而对诸事欲染着、贪求、结着、昏蒙、缚着、悬、悬着、碍着也。此“对诸欲贪求”[之义]。

热中者,是求诸欲,贪求、遍求、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求色、贪求、遍求、求声、香、味、触,贪求、遍求、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获得色、获得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受用色、受用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成为“热中于欲”。

譬如行吵架者热中于喧哗,行作业者热中于作业,行于行处者热中于行处,行禅者热中于禅,如是求欲、贪求、遍求、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获得色、获得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受用色、受用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依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

“昏迷”者,诸多之天与人对于五种欲而愚、暗愚、蒙愚、愚化、暗愚化、蒙愚化、依无明而彼昏、被遮障、被防障、被闭塞、被蔽、被隐蔽也。此是“对诸欲贪求热中昏迷”[之义]。

“彼等为吝啬,住着不正者”[之句中],吝啬,(一)行下(恶趣)故是吝啬。(二)悭亦被云为吝啬。(三)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故亦是吝啬。

(一)行下故是吝啬者云何?行下者是行于地狱,行于畜生界,行于饿鬼界也。如是行下故而为吝啬[之义]。

(二)悭亦云吝啬者云何?[悭]有五悭:住处悭、[施主]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所有如是之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者,此云为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也。把持者此云为悭。具备此之悭、吝啬之众人是放逸也。如是“悭云是吝啬”[之义]。

(三)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故为吝啬者云何?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不倾耳、不欲听、不起欲知之心、不听[教诫]、[为他而听亦不语此]、有逆戾之行动,语相异之方面。如是“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故是吝啬”[之义]。

“彼等为吝啬,住着不正者”[之句中],[住着]不正者,是住著于不正之身业,住著于不正之语业,住著于不正之意业,住著于不正之杀生,住著于不正之偷盗,住著于不正之邪欲行(邪淫),住著于不正之妄语,住著于不正之两舌,住著于不正之恶口(粗语),住著于不正之绮语,住著于不正之贪欲,住著于不正之瞋恚,住著于不正之邪见,住著于不正之诸行,住著于不正之五种欲,住著于不正之五盖,住著于不正之思、不正之希望、不正之愿,乃是住立、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悬、悬着,碍著者[之义]。此是“彼等为吝啬,住着不正者”[之义]。

“陷于苦悲泣”[之句中],陷于苦者,是陷于苦、达于苦、到达于苦、近于苦、达于魔、到达于魔、近于魔、达于死、到达于死,近于死也。此是“陷于苦”[之义]。悲泣者,是泣、悲泣、愁、疲、悲泣、泣打胸、陷于蒙昧,此是“陷于苦悲泣”[之义]。

“由此而死去,我等将如何”者?由此死去我等将如何,应将为地狱之有情耶?应将为畜生耶?应将为饿鬼耶?应将为人耶?应将为天耶?应将为有色者耶?应将为无色者耶?应将为有想者耶?应将为无想者耶?应将为非想非非想者耶?我等于未来将存在耶?于未来世不存在耶?于未来世将为何耶?于未来世有何之[体躯]?我等[现在]为何而未来世将成何?[谓如是]之疑所袭、疑念所袭、生疑惑、泣、号泣、愁、疲、悲泣、泣打胸,陷于蒙昧。此是“由此而死去,将成为如何”[之义]。故世尊宣示:

 对诸欲贪求 热中而昏迷

 彼等为吝啬 住着不正者

 由此而死去 等等将如何

 陷于苦悲泣

 故人于此处(佛教) 当应[如次]学

 以知此世间 所有正不正

 因彼之[不正] 不可行不正

 诸贤者之言 此命为短少

(七七五)

“是故人于此,当应[如次]学”[之句中],是故者,故是其理由,由其因其缘其因缘,于诸欲而有见此过患故[之义]。当应学者,[学于](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此处有比丘,具戒、住防护别解脱律仪、具足正行及行处,虽于微细之罪亦生怖畏,受持而学诸学处。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自制、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是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之止息故,成为内净,心之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喜之舍离故,而有舍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诸圣者说:“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以灭没喜、忧故,成为不苦不乐,依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此处有比丘,具慧、——为圣之决择,正至苦之灭尽——具备生灭之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解此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是增上慧学。

于此等三学应学顾念而学,应知而学,应见而学,应观察而学,于心应决意而学,以信应信解而学,应励精进而学,应令念现起而学,应等持心而学,以慧应知解而学,以知通应知通而学,以遍知应遍知而学,以舍断应舍断而学,以应修习应修习而学,以作证应作证而学,应行,应修行,应正行,应行正持。

“于此处”者,于此[佛教之]见,于此[佛教之]忍[智],于此[佛教之]意欲,于此[佛教之]持说,于此[佛教之]法,于此[佛教之]律,于此[佛教之]法与律,于此[佛教之]宣说,于此[佛教之]梵行,于此[佛教之]师教,于此之身体,于此之人界。故云“于此处”。“人”者,是有情、人……乃至(四页参照)……摩奴所生者。此是“故人于此处,当应[如次]学”[之义]。

“以知此世间,所有正不正”[之句中],“所有”者,是一切普遍、所有一切、无残、无余[之义]。所有者此是遍取之语。“以知不正”者,以不正之身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语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意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杀生知为不正,以不正之偷盗知为不正,以不正之邪欲行知为不正,以不正之妄语知为不正,以不正之两舌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恶口知为不正,以不正之绮语知为不正,以不正之贪欲知为不正,以不正之瞋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邪见知为不正,以不正之诸行知为不正,以不正之五种欲知为不正,以不正之五盖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思知为不正,以不正之冀求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愿知为不正,是了知、识知、别知、通达[之义]。“于此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〇页参照)……处于此世间”[之义]。此是“以知此世间,所有正不正”[之义]。

“因彼之不正,不可行不正”者,因不正之身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语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意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杀生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偷盗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邪欲行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妄语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两舌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恶口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绮语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贪欲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瞋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邪见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诸行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五种欲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五盖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思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冀求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愿不可行不正,是非修行、非正行、非行正持[之义]。此是“因彼之[不正]不可行不正”[之义]。

“诸贤者之言,此命为短少”[之句中],“命”者,是寿、存续、持续维持、动作、活动、护持、命、命根也。而依[次之]二理由命是短少。[即](一)存续之少故命是短少。又(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是短少。

(一)存续之少故命是短少者云何?过去心刹那之[有情]已生存者而非于现生存,非当生存。未来心刹那之[有情]是于当生存者,而非于现生存,已非已生存。现在心刹那之[有情]是现生存者,而非于已生存,非于当生存。

 命与身体苦乐受 单于一心之[刹那]

 [此世]不过是相应 刹那之间急速转

 八万四千小劫间 存续所有之诸天

 彼等尚亦为二心 [不由二心]而生存

 于此世间之死者 又存续者已亡灭

 诸蕴一切皆相等 已经去者不结生

 [诸蕴]直前已破坏 未来[诸蕴]亦应然

 彼于中间灭[诸蕴] [诸蕴]坏相无别异

 心若不生则无生 心之现起有生存

 心灭之故世间死 此为第一义设施

 譬如水之至低处 随欲[所为]被左右

 心以六处为所缘 断绝无暇可转起

 已坏之者无止在 未来之者无有聚

 惟现在者为存续 犹如锥尖芥子粒

 彼之现生之诸法 破坏已为被预定

 [彼等]存续坏灭法 与前灭法不相杂

 破坏之来为不见 破坏之去亦复然

 犹如空中起电光 [须臾]生而[须臾]灭

如是乃“存续之少故,命短少”[之义]。

(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短少者云何?命连结于入息,命连结于出息,命连结于出入息,命连结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命连结于暖[身热],命连结于段食,命连结于识。此等[出入息等]之根本是脆弱,此等之前因亦是脆弱,[此等之]诸缘亦是脆弱,[此等之]发生因之[渴爱]亦是脆弱,与此等俱存[色、无色法]亦是脆弱,与此等相应[诸法]亦是脆弱,与此等俱生[诸法]亦是脆弱,与[起生死]努力[渴爱]亦是脆弱。此等[诸法]相互常是脆弱。此等相互不确立。此等相互将坏灭。然而相互不救护。又此等相互不令[他]存续。又亦无有令[他]生者。又何者比任何者亦不能舍。然而此等所有应为[自]破坏者。依前之诸法而令此等[诸法]生。令发生前之诸法是先此灭。前(之诸法),后(之诸法)亦相互决无相见之事。如是乃“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是命短”[之义]。

又若比于四大王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是不久住。若此于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是不久住。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众人之寿如此短少,[忽而为]应至来世。[故]应磨慧,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之事。诸比丘!长命者亦不过百岁内外[之生存]。”

 人人之寿是短少 善人对彼应轻视

 应如行同[救]头燃 死之事无有不来

“昼夜过去[无间断] 命乃刻刻在坏灭

 人人之寿尽之事 如同小川之流水”

“诸贤者之言,此命为短少”[之句中],“贤者”者,乃有坚固者故是贤者,坚固具足者故是贤者,为嫌厌恶者故是贤者,“贤”者,是慧也。即所有之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思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毗钵舍那]、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也。具备彼之慧者故为贤者;又五蕴之贤者、[十八]界之贤者、[十二]处之贤者、[十二]缘起之贤者、[四]念处之贤者、[四]正勤之贤者、[四]神足之贤者、[五]根之贤者、[五]力之贤者、[七]觉友之贤者、[圣]道之贤者、[沙门]果之贤者、涅槃之贤者也。彼等贤者如是“言”,即:“人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是不久住”。乃如是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也。此是“诸贤者之言,此命为短少”[之义]。故世尊宣示:

 故人于此处(佛教) 当应[如次]学

 以知此世间 所有正不正

 因彼之[不正] 不可行不正

 诸贤者之言 此命为短少

 我见此世间 续有颤动者

 此等诸人人 对有至渴爱

 劣等诸人人 面临泣死[神]

 对种种之有 不越于渴爱

(七七六)

“我见此世间,续有颤动者”[之句中],“我见”者,乃以肉眼见,以天眼见,以慧眼见,以佛眼见,以普眼(一切知智)见,是睹、眺、省思、普观。于世间者,乃在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续有颤动者者,是依爱动而动,依见动而动,依烦恼动而动,依加行动而动,依异热动而动,依恶行动而动,依贪染而动,依瞋怒而动,依痴昏昧而动,依慢结缚而动,依见取着而动,依掉举而陷于散乱而动,依疑陷于不决定而动,依随眠、奋强而动,依利得而动,依不利而动,依名声而动,依恶名而动,依赏赞而动,依毁訾而动,依乐而动,依苦而动,依生而动,依老而动,依病而动,依死而动,依愁、悲、苦、忧、恼而动,依地狱之苦而动,依畜生界之苦而动,依饿鬼界之苦而动,依人界之苦而动,依入胎原因之苦而动,依在胎原因之苦而动,依出胎原因之苦而动,依随结生者之苦而动,依生者为他所支配之苦而动,依自苦之苦而动,依他所苦之苦而动,依苦苦而动,依行苦而动,依坏苦而动,依眼病之苦而动,依耳病之苦而动,依鼻病之苦、舌病之苦、身病之苦、头病之苦、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剌、癞、痈、疱疮、肺病、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疸、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等之苦]、虻、蚊、风、太阳热、与爬行类(蛇类)接触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姐妹死之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见之苦而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者、见、睹、眺、省思、普观也。此是“我见此世间,续有颤动者”[之义]。

“此等诸人人,对有至渴爱”[之句中],所谓人人是有情之同义语。所谓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所谓“至渴爱”,至渴爱为渴爱所侵入,依渴爱而被散在,依渴爱而陷没,依渴爱而被扔倒,依渴爱成为能夺被战胜之心。所谓“对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之义]。此是“此等诸人人,对有至渴爱”[之义]。

“劣等诸人人,面临泣死[神]”[之句中],劣等诸人人者,具劣身业故是劣[等人人],具劣语业故是劣[等人人],具劣意业故是劣[等人人]。具劣杀生故是劣[等人人],具劣偷盗、劣邪欲行、劣妄语、劣两舌、劣恶口、劣绮语、劣贪欲、劣瞋恚、劣邪见、劣诸行、劣五种欲、劣五盖、劣思、劣希望、具劣愿故是贱劣、下劣、卑贱、劣小、是小[人人]。此乃“下劣人人”[之义]。“临面泣死[神]”,是临面于死[神],临面于[死]魔,达于死[神],到达于死[神],近于死神,达于[死]魔,到达于魔,近于魔,达于死,到达于死,近于死而泣、乃号泣、愁、疲、悲泣、捶胸而泣,陷于蒙昧也。此是“劣等诸人人,临面泣死[神]”[之义]。

“对种种之有,不越于渴爱”[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乃至……法爱。“对种种之有”者,于种种之有,乃对业有、再有[之义]。[即]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之义]。对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对再三之身体发生[之义]。不越于渴爱者,是不超渴爱,不舍渴爱,不唾弃渴爱,不脱渴爱,不舍断渴爱,不舍遣渴爱。此是“对种种之有,不越于渴爱”[之义]。故世尊宣示:

 我见诸世间 续有颤动者

 此等诸人人 对有至渴爱

 劣等诸人人 临面泣死[神]

 对种种之有 不越于渴爱

“见有诸人人 续动有我执

 彼等如涸河 少水中之鱼

 见此诸过患 应行无我执

 对有无系着”

(七七七)

“见有诸人人,续动有我执”[之句中],我执者有二,(一)爱我执,(二)见我执之二我执。

(一)爱我执者云何?依渴爱之物,而为“此是我物,彼是我物,如此如彼是我物,唯此是我物,我之色、声、香、味、触、敷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镇、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为境界,为限界,为限定,行制限而把持使限为我执之物——又依一切之大地亦由渴爱而我执——,乃至百八使为渴爱之作用物,此是爱我执。

(二)见我执者云何?有身见有二十事,邪见有十事,边见有十事,所有如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为如实执、乃至六十二见。此是见我执。

“见有诸人人,续动有我执”者,惧我执事物将被夺而动惕,被夺时亦动惕,被夺后亦动惕,惧我执事物将变易亦动惕,变易时亦动惕,已变易后亦动惕,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见诸人人如斯动惕、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所谓睹、眺、省思、普观[之事]。此是“见有诸人人续动有我执”[之义]。

“彼等如涸河,少水中之鱼”者,譬如水被取去,水少之少水中之鱼,由鸦、鹰、鹤所啄,被取上而食,动惕,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如是人人惧我执事物将被夺而动惕,被夺时亦动惕,被夺后亦动惕,人人惧我执事物将变易而动惕,变易时亦动惕,变易后亦动惕,[所谓]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也。此是“彼等如涸河,少水中之鱼”[之义]。

“见此诸过患,应行无我执”[之句中“见此”]者,见、观、考量、度知、辨知、而为明了于我执有此过患[之义]。此是“见此诸过患,应行无我执”[之义]。“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我执。舍断爱我执,舍遣见我执,我不执眼,我不执耳,我不执鼻,我不执舌,我不执身,我不执意,我不执色、声、香、味、触、施主家、家、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诸法,不取,不执取,行不住着,应住,应动作,应活动,应护持,应持续,应维持。此“见此诸过患,应行无我执”[之义]。

“对有无系着”[之句中],“对有”者,是对欲有、色有、无色有,谓系着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也。“对有无系着”者,乃对有不系着,不为欲、爱、贪、忍,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此是“对有无系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见有诸人人 续动有我执

 [彼等]如涸河 少水中之鱼

 见此诸过患 应行无我执

 对有无系着

 对两边[极端] 应当调伏欲

 遍知[诸多]触 无有随贪事

 [应勤]自呵责 勿行诸[恶业]

 贤者见与闻 皆无[爱见]着

(七七八)

“对两边[极端],应当调伏欲”[之句中],“边”[极端]者,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乐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边。有身是一边,有身之集是第二边。“欲”者,是对于[五种]欲之所有欲欲、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流、欲轭、欲取、欲贪盖也。

“应对两边调伏欲”者,谓应调伏、折伏、除去、折伏、灭除、灭无对两边欲[之义]。此是“对两边[极端],应当调伏欲”[之义]。

“遍知[诸多]触,无有随贪事”[之句中],触者,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增语触、有对触、乐受触、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善触、不善触、无记触、欲界触、色界触、无色界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世间触、出世间触、过去触、未来触、现在触也。如是为所有之触、接触、合触、已合触。以此谓触。

“遍知[诸多]触”者,(一)是知遍知、(二)度遍知、(三)依断遍知之三遍知而遍知触[之义]。

(一)知遍知者云何?是知触,[即]知见此是眼触、此是耳触、此是鼻触、此是舌触、此是身触、此是意触、此是增语触、此是有对触、此是乐受触、此是苦受触、此是不苦不乐受触、此是善触、此是不善触、此是无记触、此是欲界触、此是色界触、此是无色界触、此是空触、此是无相触、此是无愿触、此是世间触、此是出世间触、此是过去触、此是未来触、此是现在触也。此是“知遍知”也。

(二)[度遍知]者云何?遍知如右后,可度[知]触。[即]度[知]无常、苦、病、痈、箭、痛、恼、敌、毁、疾、祸、怖畏、灾患、动、坏、不恒、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空缺、空虚、空、无我、过患、变易[坏]法、不坚实、痛根、杀戮者、非有、有漏、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忧恼法、杂染法、集、灭没、不乐味、过患、[触][应]出离也。此度遍知。

(三)断遍知者云何?度[知]如右[触]后,对于触舍断欲贪、除去、灭除、令之灭无。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对于触所有之欲贪者,须舍断之。如是彼之触被舍断、被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成为未来不生起者。”此是“断遍知”。

“遍知[诸多]触”者,以此三遍知,遍知触[之义]。

“无有随贪事”[之句中],贪求者是渴爱也。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贪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云不贪求者。彼不贪求色,不贪求声,不贪求香,不贪求味,不贪求触,不贪求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应见闻觉识诸法。不贪结[于彼],不昏迷,不结缚,离贪求,越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舍断贪求,舍遣贪求,离贪,越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爱,消灭[烦恼],为清凉,觉受乐,自成梵天而住。此是“遍知[诸多]触,无有随贪事”[之义]。

“[应勤]自呵责,勿行诸[恶事]”[之句中],“事”者,是在作为之事。“[应勤]自呵责”,是依于作与不作之二理由而自呵责。

作与不作故而自呵责者云何?乃于“我作身恶行,我未作身善行”而自呵责。以“我作语恶行,我未作语善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意恶行,我未作意善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杀生,我未作离杀生”而自呵责。以“我是作偷盗,我未作离偷盗”而自呵责。以“我是作邪欲行,我未作离邪欲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妄语,我未作离妄语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两舌,我未作离两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恶口,我未作离恶口”而自呵责。以“我是作绮语,我未作离绮语”而自呵责。以“我是作贪欲,我未作离贪欲”而自呵责。以“我是作瞋恚,我未作离瞋恚”而自呵责。以“我是作邪见,我未作离邪见”而自呵责。如是乃“作与不作故而自呵责”[之义]。

或又以“我未住圆满诸戒”而自呵责,以“我未护诸根门”而自呵责,以“我未知食之量”而自呵责,以“我未住勤励警寤”而自呵责,以“我住未具备念与正知”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四念处”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四正勤”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四神足”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五根”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五力”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七觉支”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八支圣道”而自呵责,以“我未住遍知苦”而自呵责,以“我未住舍断集”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道”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作证灭”而自呵责。如是乃“作与不作故而自呵责”[之义]。如是无可自呵责之业行,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此是“无可自呵责之行”[之义]。

“贤者见与闻,皆无爱见着”[之句中],“着”者,是爱着与见着之二者也。……乃至(五五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贤者”者,乃贤者、学者、有慧者、有觉者、有智者、辨别者、具慧者也。贤者是舍断爱着,舍遣见着,不著于见,不著于闻,不著于觉,不著于识,不附着,不染着,不着,不附着,不染着,出离,弃遣,解脱,离缚,不以限定之心而住。此是“贤者见与闻,皆无爱见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对两边[极端] 应当调伏欲

 遍知[诸多]触 无有随贪事

 [应勤]自呵责 勿行诸[恶业]

 贤者见与闻 皆无爱见着

 遍知[所有]想 应可度暴流

 牟尼诸遍取 [一切]无染着

 拔箭[舍诸欲] 以行不放逸

 此世与他[世] 均无所愿求

(七七九)

“遍知[所有]想,应可度暴流”[之句中],想者,是欲想、恚想、害想、出离想、不恚想、不害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即]如斯所有之想、想念、已想念,以此云是想。“遍知[所有]想”者,是以知遍知、度遍知、断遍知之三遍知是遍知想[之义]。

“知遍知”者云何?乃[如次]之知想也。[即]知见此是欲想、此是恚想、此是害想、此是出离想、此是不恚想、此是不害想、此是色想、此是声想、此是香想、此是味想、此是触想、此是法想也,此是知遍知也。

“度遍知”者云何?作[遍]知如右后,是度[知]想也。[即想]无常、苦、病、痈、箭、痛、恼、敌、毁、疾、祸、怖畏、灾患、动、坏……乃至(六〇页参照)……集、灭没、味乐、过患、[应]出离[者而]度[知]也、此是度遍知。

“断遍知”者云何?如右度知后,对于想舍断欲贪、令除去、灭除、灭无之。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对于想所有之欲贪者,须舍断彼。如是者彼之想被舍断、根绝,如被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无可生起之物。”此是断遍知。

“遍知所有想”者乃以此三遍知,是遍知想[之义]。

“应可度暴流”者,是度、度越、度过、超越、离越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之义]。此是“遍知[所有]想,应可度暴流”[之义]。

“牟尼诸遍取,一切无染着”[之句中],“遍取”者,乃爱遍取[以渴爱认识而把握之物]及见遍取[以恶见认识而把握之物]之二遍取……乃至(五九页参照)……此成为爱遍取……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遍取。

“牟尼”者云若那智。即,所有之慧、知解……乃至(五七页以下参照)……不痴、择法、正见也。具备其智到达若那者是牟尼。

有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之三牟尼。

(一)身牟尼者云何?舍断[杀生、偷盗、邪欲行之]三种身恶行者是身牟尼,三种身之善行是身牟尼,身为所缘智是身牟尼,身之遍知是身牟尼,伴遍知道是身牟尼,对于身舍断欲贪是身牟尼。身行[出入息]灭之第四禅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尼。

(二)语牟尼者云何?乃舍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之语恶行是语牟尼,四种之语善行是语牟尼,语所缘智是语牟尼,语之遍知是语牟尼,伴遍知道是语牟尼,对于语舍断欲贪是语牟尼。语行(寻、伺)之灭第二禅定是语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乃舍断[贪欲、瞋恚、邪见之]三种意恶行是意牟尼,三种之意善行是意牟尼,心为所缘智是意牟尼,心之遍知是意牟尼,伴遍知道是意牟尼,对于心舍断欲贪是意牟尼。心行之灭想受灭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也。

 无漏乃为身牟尼 及语牟尼意牟尼

 具足者[此之]牟尼 云一切之舍断者

 无漏乃为身牟尼 及语牟尼意牟尼

 具足者[此之]牟尼 则云恶之洗除者

于具备此等之三牟尼者有六牟尼。[即]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学牟尼、无学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也。

在家牟尼者云何?是在家者而见[涅槃]句,识教之众人此是在家牟尼。

非家牟尼者云何?是出家者见[涅槃]句,识教之众人此是非家牟尼。

七有学是有学牟尼。

阿罗汉是无学牟尼。

辟支佛是辟支牟尼。

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云牟尼牟尼。

 无明智者是愚昧 由寂默而非牟尼

 但如用秤[而取舍] 只取优[业避]诸恶

 贤者以此成牟尼 由此彼乃为牟尼

 观测[内外]两世间 [由此]彼乃云牟尼

 于内外一切世间 以知不善与善法

 值由天人之供养 超着网者此牟尼

“无染着”[之句中],“着”者,是爱着与见着之二者……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五七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牟尼是舍断爱着、遣见着、不着诸遍取、不附着、不染着、不住着、不住附着、不住染着、超出、弃遣、解脱、离缚、以不限定之而心。此是“牟尼诸遍取,[一切]无染着”[之义]。

“拔箭[舍诸欲],以行不放逸”[之句中],箭者,是贪箭、瞋箭、痴箭、慢箭、见箭、忧箭、疑惑箭之七箭。舍断此等之箭、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拔箭、裂箭、破裂箭、舍箭、唾弃箭、脱箭、舍断箭、舍遣箭、无爱、消灭[烦恼]、为清凉、觉受乐,云自为梵而住[者]。此是“拔箭”[之义]。

“且行”者,是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

“不放逸”者,是恭敬而作诸善法、常作、坚住而作、不萎缩而行、不放弃[行之]欲,不放弃责任也。然“我未圆满之戒蕴应云何令之圆满耶?”或“我既圆满之戒蕴于时时应[云何]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善法,于此有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然“我未圆满之定蕴应云何令之圆满耶?”或“我既圆满之定蕴于时时应[云何]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善法有……乃至……不放逸。然“我未圆满之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应云何令之圆满耶?”或“我既圆满之解脱智见蕴于时时应[云何]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善法,于此有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也。此“拔箭[舍诸欲],以行不放逸”[之义]。

“此世与他世,均无所愿求”者,乃不愿求此世自己之身体,不愿求他世他人之身体。不愿求此世之自己之色、受、想、行、识,不愿求他世他人之色、受、想、行、识。不愿求此世之六内处,不愿求他世之六外处。不愿求此世之人世间,不愿求他世之天世间。不愿求此世之欲世界,不愿求他世之色界、无色界。不愿求此世之欲界、色界,不愿求他世之无色界。更不愿求趣、生起、结生、有、轮回又轮转,不欲求,不乐,不冀求,不希望,不热望也。此是“此世与他[世],均无所愿求”[之义]。故世尊宣示:

 遍知[所有] 想应可度暴流

 牟尼诸遍取 [一切]无染着

 拔箭[舍诸欲] 以行不放逸

 此世与他[世] 均无所愿求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毕

猜你喜欢
  佛说斋经·佚名
  卷十六·佚名
  佛教访问团通电·太虚
  答某君问(九则)·太虚
  威德自在菩萨·佚名
  卷十三·佚名
  卷三十四·佚名
  百論卷上·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三·志磐
  第六卷·圆瑛
  卷十四(竺法护译)·佚名
  中山之社会革命与佛陀之宇宙革命·太虚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智旭
  卷第二·道世
  广度品第十九·马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楔子·石子章

    (正旦扮郑彩鸾引外扮都管上,云)妾身姓郑,小字彩鸾,今年二十一岁,从幼父母双亡。曾记父母说,在礼部时与秦工部指腹成亲。后来他那壁生了个孩儿,唤做秦修然,俺这壁生了妾身是也。自父母亡化过了,他那壁不知所向。俺这城北五十

  • ●碧山续稿序·王九思

    子为碧山乐府沜东先生既序而刻诸木矣四三年来乃复有作兴之所至或以片纸书之巳即弃去一日客有过予者善为秦声乃取而歌焉酒酣予亦从而和之其乐洋洋然手舞足蹈忘其身之贫而老且朽矣于是复加诠次缮写成帙用佐樽俎凨情逸调

  • 诗镜原序·陆时雍

    诗镜原序道发声着情通神逹灵油油接於人而不厌鸟之关关鹿之呦呦未闻其何韵之选何律之调也而闻辄欣然遇之人发声而言言成文而诗古称诗千有余篇而夫子删之存止三百亦取其感通之至捷者耳而後之人必以义断则郑卫何以并存也

  • 卷三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十一魏徵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有大志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秘书监寻晋捡校侍中封郑国公以疾辞职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徵性谅直知无不言太宗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尝以古名臣称

  • 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等·脱脱

        ◎食货上一   昔武王克商,访箕子以治道,箕子为之陈《洪范》九畴,五行五事之次,即曰"农用八政",八政之目,即以食货为先。五行,天道也;五事,人道也。天人之道治,而国家之政兴焉。是故食货而下,五卿之职备举于是矣

  • 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职官四·张廷玉

        ◎职官四   ○南京宗人府 吏部 户部附总督粮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都察院附提督操江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 翰林院 国子监 太常寺 光禄寺太仆寺 鸿胪寺 尚宝司 六科 行人司 钦天监 太医院 五城兵

  •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  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今献备遗卷四十二·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李梦阳李梦阳字献吉陜西庆阳人年十八举乡试第一明年弘治癸丑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倡为古文辞时外戚张氏怙宠骄恣声焰熏灼莫敢问梦阳上疏论之语极切直下锦衣卫狱掠问辞气慷慨无所挠孝庙召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

  • 庐江王刘祎传·沈约

    庐江王刘祎字休秀,是宋文帝的第八个儿子。元嘉二十二年(445),刘祎十岁,被封为东海王,享受二千户的租税待遇。元嘉二十六年(449)他被用为侍中,冠军将军。兼管石头戍的事务。后升官冠军将军,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散骑常侍,管石头

  • 裴叔业传·李延寿

    裴叔业,河东闻喜人,三国时魏国冀州刺史裴徽的后代。五世祖裴苞,晋时任秦州刺史。祖父裴邕,从河东迁居襄阳。父亲裴顺宗,兄裴叔宝,在南朝的宋与齐做官,都很有名位。  叔业年少时就很有抱负和才干,以有谋略自诩。宋元徽末年,历

  • 房琯传·欧阳修

    房琯的字叫次律,是河南府河南县人。父亲是房融,武则天时,以正谏大夫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705),被贬死在高州。房琯年少时好学,风格沉稳整饬,因父亲的地位成为弘文馆生员。后和吕向一起隐居在陆浑山,十年不与人交往。

  • 思辨録辑要卷二十三·陆世仪

    天道类五经中他经皆言人事惟易独言天道人欲知天道非研穷乎易不可孔子五十知天命又曰五十以学易应是孔子天命之知亦得力于羲经也系辞传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学问必到至命地位方称极则非天下之至人其孰能与于此忆昔戊戍歳

  • 论 韩 愈·太虚

    自佛教来东震旦土,韩愈之前,儒流起为排斥者,寥寥无闻,而论诤倾轧者,皆出于习黄老学及谬托道流之黄巾米贼。崔浩、傅奕虽史官,其先皆黄巾,故蛊惑帝主以灭佛,不在兴儒教而在兴道教,儒者则往往调和其间,雍容评订,多右佛而绌道,观弘明

  • 第六卷·佚名

    地狱品之二◎又彼比丘。观活地狱第六别处。名不喜处。彼业果报。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行恶之人。心常忆念欲杀众生。为猎杀故。游行林野。吹贝打鼓。种种方便作大恶声。声甚可畏。林行众生。鹿鸟师子虎豹熊罴

  • 退思集类方歌注·王泰林

    方书。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江苏吴锡人。学医于舅父高锦庭,上自轩岐,下迄清季诸家之书,无不精心研求,于道光、咸丰年间,名扬苏、浙。先以疡科闻名,后专攻内科,尤对肝病有独特见解。著有《医

  • 江湖小集·陈起

    诗总集。宋陈起编。九十五卷。收录南宋洪迈、叶绍翁等六十二家诗(姚镛、周文璞、吴渊、许棐四家附有赋及杂文)。又《江湖后集》二十四卷。收录巩丰等六十四家诗,其中敖陶孙等十七人,其人已见前集而其诗未为前集所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