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陈雄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此四罗汉在一切凡夫人中为第一。佛告弥勒菩萨。于法华经尝言之矣。告大慧菩萨。于楞伽经亦详言之。大涅槃经。佛言有比丘欲得须沱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勤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经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正此之所谓四果也。又云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著预流果。不著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抑又见四罗汉得是果。而不存所得心也。今我佛恐四罗汉不知以无念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设四问以为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须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复为之辨论。以形容其所得之实。夫入流者。初入其门得预圣人之流也。须陀洹已证入流之果。名为入流。且心无所得。故曰而无所入。其所以无所入者。不入六尘境界耳。名须陀洹其以是欤。

  【李文会曰】问第一果须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无为之理。断除人我执著之相。以无取心。契无得理。无取则心空。无得乃理寂。虽然能舍□重烦恼。而未能离微细烦恼。此人不入地狱。不作修罗饿鬼异类之身。此谓学人悟初果也。

  【逍遥翁云】夫烦恼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练习。可为出世之法。譬如高源陆地不生莲花。莲花生于淤泥浊水中也。又云烦恼勿令损于菩提心。譬如日月翳于烟云中。而日月必无损也。珠玉落于泥滓中。珠玉亦无损也。莫管烦恼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谓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无所入者。修无漏业。不入六尘。然终未能舍离尘境。

  【傅大士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后。趣寂不知归。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厌喧求静。六尘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

  【圜悟禅师曰】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许多交涉。应须处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稳。才有纤毫见刺。即便打不过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肇法师曰】一往来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者。证无为果时。不见往来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名一往来。行从天上却得人间生。从人间死。却生天上竟。欲界九品思惑。断前六品尽。名斯陀洹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诸境。心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

  【王日休曰】一往来者。但色身一次往来天上人间。而真性遍虚空世界。岂有往来哉。故此色身往来非为真实。但虚名为一往来而已。故云实无往来。以色身非真实故也。

  【陈雄曰】一往来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不复再来人间也。斯陀含已证一来之果。名一往来。且心无所得。而实无生灭相。名斯陀含其以是欤。

  【李文会曰】问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渐修精进之行。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一往来者。谓人间报谢。一往天上。却来受生也。实无往来者。谓前念才著。后念即觉。是无得果之心。心既无我。谁云往来。故曰而实无往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讷曰】梵语阿那含。此翻不来。已断欲界思惑。更不来生欲界。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者。谓不计不来相也。

  【陈雄曰】不来者。谓不来欲界受生也。阿那含已证不来之果。名为不来。且心无所得。而实无不来之相。名阿那含。以是之故。岂他在耶。

  【李文会曰】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渐修精进。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为不来者。谓能断除。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不来受生。故名不来。心空无我。孰谓不来。故云而实无不来也。

  【傅大士颂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趋寂不知归。(佛说四十二章经曰。佛言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一上天上。一还人间。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又十六菩萨因果颂。阿氏多尊者颂曰。万行周通能觉住。驱除烦恼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圣流。子荣曰。七返人天后者。七度往返天上人间受生。谓初果须陀洹人。趣寂不知归者。第四果证得阿罗汉。已悟人法二空。怕染著世间生死。一向灰心灭智。入无余界。沉空寂灭。不来尘世。化导度生。为有智无悲。不能入生死界且自利也。)

  【川禅师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颂曰。三位声闻已出尘。往来求静有疏亲。明明四果元无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谢灵运曰】阿罗汉者。无生也。相灭生尽。谓之无生。若有计念。则见我人起相也。有注云。阿罗汉者。生已尽。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故于诸相诸法实无所得。更不于三界内受生。故名不生。

  【僧若讷曰】阿罗汉者。名含三义。一杀烦恼惑使。二后报不来。三应受人天供养。亦谓之无学果。自初果至阿罗汉果。无别有法。皆同证此无为之体。无可取舍。故云实无等。又曰。若阿罗汉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过。

  【陈雄曰】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心行般若波罗蜜故。法得是道。若自有法。是所得心未除。何以称是名哉。故曰。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法华经云。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正谓此耳。自须陀洹而至于阿罗汉。自得果而至于得道。如是次第修。则菩提无上道。可以次第到。

  【颜丙曰】四果修行。名四不还。须陀洹名为入流者。随顺世间也。而无所入者。本性空故。居尘不染尘之说。斯陀含名一往来者。色身虽有来去。而法身湛然不动。而实无往来也。阿那含名为不来者。离生死义。而实无不来者。假名不来。实无动静。阿罗汉能作是念而得道者。是为著相。实无有法。但假名为阿罗汉。

  【陈雄曰】世尊者。启咨之辞也。念者。萌之于心也。须菩提启咨世尊曰。设若阿罗汉作得道之念。是萌所得心。则四著谬妄。无不为已。故曰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李文会曰】问第四果阿罗汉者。此是梵语。由须菩提当此果也。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实无有法者。谓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情无逆顺。境智俱亡。岂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无得道念。若于道有得。于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六祖曰】三昧梵音。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五种邪见。是名正见。

  【王日休曰】梵语三昧。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摩提。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谓入定思想法也。正定者谓入定之法正也。正受者谓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想。故云正受。世人不知此理。乃谓三昧为妙趣(去声)之意。故以善于点茶者。谓得点茶三昧。善于简牍者。谓得简牍三昧。此皆不知出处。妄为此说也。于此三昧人之中。须菩提为第一。

  【僧若讷曰】无诤者。涅槃经云。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一念不生。诸法无诤。言三昧者。得此无诤精妙之处。于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李文会曰】三昧者。梵语也。此名正定。心心无生灭。名为正定。故云三昧。人中最为第一。离欲阿罗汉者。能离一切法。亦无离欲之心。微细四相。皆已灭尽。爱染不生。故谓之离欲耳。又曰无我心寂。不作是念。我是离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灭。不名离欲阿罗汉也。

  【川禅师曰】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则月落寒潭。颂曰。唤马何曾马。呼牛未必牛。两头都放下。中道一昧休。六门迸出辽天鹘。独步乾坤总不收。(六祖坛经曰。六门。六根也。禅宗禅古白云瑞曰。赵州放出辽天鹘。鹘乎骨切。)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僧若讷曰】阿兰那。此翻无诤。世尊虽称叹我。我实不作是念。若作是念。世尊不应记我无诤之行最为第一。又曰离三界欲。证四果法。得无诤三昧。方受须菩提名。以须菩提翻为空生。故云是乐阿兰那行。若计著实有所行。则非无诤行也。

  【陈雄曰】三昧梵语。此言正受也。无生法忍。证寂灭乐。是所谓无诤三昧也。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六祖偈曰。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须菩提证真空无相之妙。得六万三昧。而无诤三昧为最。以三昧力超出物表。不为物役。名为第一离欲阿罗汉宜矣。且启咨世尊曰。我不作如是之念。则须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又曰须菩提恐大众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启咨世尊。至于再四。我者须菩提自称也。须菩提者。亦自称也。乐者好也。阿兰那梵语。无诤之谓也。言乐阿兰那行者。即是好无诤行之人也。夫萌之于心者曰念。见于修为者曰行。有所行则必有是行。(去声)有是行则必有所得。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有是行故也。且曰无所行者。盖以心无所得也。有是行而心无所得。宜乎世尊以乐阿兰那行名之也。

  【颜丙曰】若阿罗汉生一妄念作有所得想。即著四相。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无诤者佛性包含大千。无有斗诤。三昧者唐言正见。人中第一。无斗诤也。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者。六欲顿空也。阿兰那行者。无人我行也。是乐阿兰那行者。穷其本性空寂。毕竟实无所行。所行谓之行。乐者。爱也。

  【李文会曰】阿兰那者。是梵语也。此名无诤。心若作是念。心有生灭。即是有诤心。须菩提实无所行。是无生灭。所以佛许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百丈禅师云】只如今一切诸法。若于藏府中有纤毫停留。是不出网。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动念。尽是野干。若藏府中都无所求。都无所得。此人诸恶不生。人我不起。是纳须弥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乱。不嗔不喜。刮削并当得净洁。是无事人。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车载因果。是佛出世度众生。

  【傅大士颂曰】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子荣曰。出生死苦。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翛(思邀切)然独任真。(子荣曰。无悲空有智。翛然独任真者。为方证得果。悟人法空寂。更有余习。一向沉空趋寂。为不敢入众生生死海中。教化众生。方有智慧。未全悲愍之心。故云空有智。)

  【川禅师曰】认著依前还不是。颂曰。蚌腹隐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用当风立。活计看来恰似无。应用头头皆具足。

猜你喜欢
  卷第八十四·霁仑超永
  卷第六十八·佚名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一百·霁仑超永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卷·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九卷·佚名
  卷第二十二·呆翁行悦
  商主天子所问经·佚名
  致孙总司令书·太虚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二(论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窥基
  卷十·佚名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法华论疏卷下·吉藏
  五阴虽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印光
  卷六十七·性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七·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三十七 宋 陆游 撰 病中作 破裘缝更暖粝食美无余摩诘病说法虞卿穷着书身羸支枕久足蹇下堂疎今日晴窗好幽怀得好摅 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 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落成鼓吹震百里意

  • 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欧阳修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

  • 第四十三回 悼贵妃促疾亡身 审聂女秉公遭谴·蔡东藩

      却说宪宗闻空中有声,疑是雷震,亟出宫门瞻望,只见天空有白气一道,曲折上腾,复有赤星如碗,从东向西,轰然作响,不禁为之悚惧。是夜心神不安,越宿临朝,即诏群臣详陈阙失。吏部给事中李俊,应诏陈言,略云:  今之弊政最大且急者,日

  • 路史卷十九·罗泌

    后纪十疏仡纪高辛纪下周之初兴,大封同姓,五十有三国;而文武之胙,又三十有二,管、蔡、成、霍、鲁、卫、毛、??、告、雝、曹、滕、毕、原、丰、荀,文之昭也;亏、晋、应、韩、寒、狄,武之穆也;而凡蒋、邢、茅之与胙祭,则周公之裔也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七·佚名

    正统十四年夏四月庚戌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灶之神○辛亥命户部输银五万两于宣府官库收贮籴买粮料给军应用○直隶保定府庆都县奏本县路当冲要粮草粗有所备而料豆无储乞以存留粮米抵数徵纳黑豆从之○修南京后军都督府

  • 卷之一百五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瓴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职名·佚名

    历代纪事年表职名康熙五十年正月二十三日奉旨开载纂修等官职名纂修官内 阁 学 士 兼 礼 部 侍 郎【臣】王之枢工   部  右  侍  郎【臣】周清原协纂人员监  生 考 授 州 同 知【臣】周嘉桢校

  • 七三 阿有与阿桂·周作人

    外姓人家住在新台门里的也有好几家,今均从略,只挑取在鲁迅小说中有得说及的一二件事来说一下。其一是阿有。他姓谢,是有名的阿Q的老兄,他以给人家舂米为业,因此认得他的人很多,老太太多称之为有老官,算是一种尊称。乡下常说

  • 刘彦宗传·脱脱

    刘彦宗字鲁开,大兴宛平人。其远祖怦,为唐朝卢龙节度使。石晋把幽、蓟划入辽国,刘氏六代做辽国的官,相继任宰相。刘彦宗父亲刘霄官至中京留守。刘彦宗擢进士乙科。辽天祚帝逃到天德。秦晋国王耶律捏里在燕自立为帝,提升刘彦

  • 卷一百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选举志七八旗科第题名六【历科武进士】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汉军李申【金琦佐领 正白旗一名】 朱伦瀚【吴鍈佐领】蒋肇基【吴成龙佐领】教允文【锺世臣佐领以上正红旗三名】何宏坦【

  • 卷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三土田志十二各处驻防地亩【设立规制 给地数目】设立规制顺治二年九月谕户兵二部曰近来土贼窃发民不聊生如直隶顺德府山东济南府德州临清州江北徐州山西潞安府平阳府蒲州八处着满洲统

  • 四十九年·佚名

    (癸巳)四十九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辛卯,朝廷庭候,答曰:「今予之心,一則爲民祈豐年,一則惟願大小臣僚,與歲俱新,精白寅協,輔我暮政。果若此,八旬其君之喜,豈比儀文賀禮乎?」是時諸臣以聖壽八旬,請賀禮故也。○上謁璿源殿

  • 论《牟子理惑论》·胡适

    ——寄周叔迦先生叔迦先生:前承先生赏饭,因事不能到,想能蒙先生原谅。今日细读大作《牟子丛残》,佩服之至。梁任公先生的“辨伪”,未免太粗心,殊为贤者之累。如云此书&ld

  • 中国学术之趋势·李宗吾

    李宗吾著,成都日新印刷工业社1936年7月出版,148页,1946年7月收入晨钟书局的《厚黑丛书》。这是一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简史著作,全书共分4篇:老子与程明道;宋学与蜀学;宋儒之道统;中西文化之融合。作者在书中将中国学术的发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佚名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原题「东海青元真人注」,此人盖系南宋道士。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清河老人序,称赞青元真人注《度人经》,「条分八事,详释二章。首明理性之因,终显命根之秘」。注文偏重

  • 最后的微笑·蒋光慈

    现代中篇小说。蒋光慈著。1928年9月上海现代书局初版。作品运用梦境和幻觉的表现手法,描写一个青年工人为复仇而自杀身亡的故事。16岁的王阿贵聪明、好学,他在S纱厂做小工时,报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秘密开设的平民

  • 圆明园总管世家·佚名

    《圆明园总管世家》,作于民国年代,讲述了圆明园的守护与毁灭。

  • 春秋孔义·高攀龙

    十二卷。明高攀龙撰。此书斟酌《左传》、《公羊》、《穀梁》、《胡传》之说,无所考证,亦无所穿凿。主张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传无而经有者不敢疑。如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以不名为微国,《穀梁》以不名为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