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三

土田志十二

各处驻防地亩【设立规制 给地数目】

设立规制

顺治二年九月

谕户兵二部曰近来土贼窃发民不聊生如直隶顺德府山东济南府德州临清州江北徐州山西潞安府平阳府蒲州八处着满洲统兵驻劄务期剿抚得宜以安百姓以上八处驻劄满兵者给以无主房地其故明公侯伯驸马太监地察明量给原主外余给满洲兵丁四年题准江宁驻防旗员给园地三十晌至十晌不等西安驻防旗员给园地四十晌至十五晌不等

又题准浙江驻防官兵不给田俸饷照经制支领五年题准各省驻防官兵家口半携去者其在京

园地半撤全携去者全撤

又题准直省驻防官应给涝地米所留家口在京支给随带家口在驻防所支给

六年题准外省驻防官员初任未经发给园地者准令拨给其加级陞任者不复添给凡应给地十晌以下者户部拨给十晌以上者奏请拨给七年题准驻防官员量给园地甲兵壮丁每名给地五晌临清太原以无主地并官地拨给保定河间沧州以八旗退出地拨给

八年题准由太原府移驻沧州两白旗马甲三十七名移驻临清两黄旗马甲三十一名移驻河间府【原册不言何旗谨阙之】马甲二十八名共九十六名所有遗下营房地亩交太原城守尉收贮其由沧州移驻太原府之正蓝旗马甲三百一十七名即以此项拨给如不及数着地方官筹措闲地添补每马甲一名房一间每一壮丁务足五晌之地其马甲等钱粮亦每月照常给领再移驻河间临清沧州之马甲等其耕种粮草该地方官取彼与此亦将伊等留下之项逐件开明咨覆京城以便行咨移驻处照数还给如有未留者其移驻处亦无庸给领康熙二十一年奉

旨盛京山海关等处官员年老病故之寡妇孤儿仍在原任处居住给原官房屋地土

三十一年题准将山西阳曲太原二邑所属享堂等六屯地亩拨给驻防满洲官兵

又覆准阳曲地亩被圈将太榆清忻四州县屯地拨补但屯头佃户倚恃隔属不肯完租被圈之民赔累照直隶之例令州县官代徵解给被圈之民倘有拖欠照例处分

三十二年议准各省驻防旗兵均在所住之处给与地亩

五十七年覆准山西右卫苎麻口外西至十家舖

三十里东至弥陀山十五里共有荒地四千五百余晌差官丈量安设庄头十五名

五十八年题准满洲官兵驻劄河南南阳府扬河地方所有垦荒地亩给与耕种为业

又户部例载八旗人员不许在外省置买产业违者产业入官其驻防兵丁准其在外置立产业【谨案此例乃乾隆二十一年所定详见茔地一门】

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绥远城将军嵩椿奏请将右卫牧厰余地招民垦种并於此内拨地二十顷给阿贵庙喇嘛养赡

三十二年五月覆准牧厰余地分段丈量正蓝旗为一段正黄正红镶红三旗为一段镶蓝旗为一段其中堪以垦种者共计一千六百余顷应於归绥道所属五厅及大同朔平二府属沿途州县招募佃民每地五顷作为一分资本有余者准给一分力量不足者数人合认一分俟入册翻犁後给以印照管业准其当年自收籽粒以偿工本定限次年起科其余逓年垦熟陆续陞报其地隶和林格尔及清水河二厅所有应徵租银即交与该通判经徵就近解绥远同知衙门拨充旗营兵饷至开垦一千六百余顷外尚有八百余顷系砂碛山沟不成片段俟将好地垦成後饬令零星开种陞科以尽地利其所募佃民约需千有余户即令两通判度地酌设村庄俾其聚集一处以便稽查弹压无须另设员弁此外编记定号刨挖沟濠及一切应行事宜照察哈尔牧厰成例办理并奉

旨依议

三十六年十一月军机处议准江宁满城闲空教场开垦地三千四百亩每年所收租银一千五百六十四两赏为八旗官学纸张弓箭及兵丁运柴脚费之用

三十八年闰三月户部议山西廵抚三宝所奏丰镇厅属二道沟等村旗地五百六十顷二十亩被水冲汕难以耕种所有租额银七百八十四两有奇准其豁除奉

旨依议

四十七年八月户兵二部议覆杭州将军奏请杭州驻防牧厰地亩内划出九千亩召民垦种於乾隆五十年起租每年所收租钱五千八百贯赏为养赡八旗孤寡并帮贴兵丁差使之用

五十七年山西廵抚长麟奏言太原满营额设驻防兵六百名匠役四名养育兵四十名从前奉派出京时准将在京地亩报明交部即於太原府地内照数拨给俾得就近取租以资养赡遇有絶嗣兵丁扣留三分作为祭扫之用其余七分报明入官凡在兵丁叨沐

皇仁至优极渥惟閲年既久生齿日繁其孀妇孤男孤女等项渐积衆多向来议有养赡臣逐一详查现在满营有孤男三十七名孤女三十七口均无父兄经理臣分饬四旗章京等将孤男孤女年岁相当者一体定为婚配将来遇有兵丁匠役缺出陆续顶补即可敷其养赡毋庸另行筹议其孀妇一项共查有二百零二口内有四十口并无子侄可依者即有远房户族未必力能兼顾难免不周之虑伏惟

皇上爱养旗民曲赐矜恤臣与城守尉等再四商酌仰

皇上格外天恩俯准将前项入官地亩仍赏满营以为养赡孀孤之用计现有入官地九顷六十六亩六分五厘每年官收租银二百一十二两此项地亩若令自行招佃夥同耕种可得银四百余两现在无依孀妇四十口均匀散给每口每年可得银十两有奇太原风气俭朴尽可藉资养赡请自本年为始即行酌拨分赏并请嗣後遇有絶嗣地亩亦俱仍归满营添补分用年终报部核销奉

朱批好即赏给

以上设立规制

给地总数

直隶保定府驻防城守尉一员防守御四员骁骑校四员笔帖式二员领催四十名披甲四百六十名弓铁匠四名内给官员地共六顷一十亩拨什库披甲弓匠一百三十七名闲散寡妇九名共地一百二十六顷五十亩撤囘京城兵丁已故者一百二十四名共地一百十六顷二十二亩【本驻防来册】

沧州驻防城守尉随衙门五壮丁地在王家庄正白旗满洲旗分章京随衙门一壮丁地在孟家庄 蒙古旗分章京随衙门二壮丁地在孟家庄又本身十六壮丁地在孟村等四庄 镶白旗满洲旗分章京随衙门六壮丁地在王御史庄 蒙古旗分章京随衙门一壮丁地在齐家庄

正白旗满洲领催披甲闲散人等共九十七壮丁地在孟村程家林孟家庄穆家庄等处蒙古领催披甲等共八十一壮丁地在孟

村程家林新店赵官屯王家寨西庄曹家庄宋家庄等处 镶白旗满洲领催披甲等共一百零八壮丁地零二十亩在程家林许村新店王家庄穆家庄孟村三十五里舖白杨桥李三桥新庄等处 蒙古领催披甲闲散人等共六十壮丁地零十八亩在新店捷地禇村程家林高家庄孟村齐家庄秋家庄蛮西庄等处【本驻防来册】 康熙元年沧州驻防退出南皮县地六十六亩六分零【本县来册】

雄县驻防镶红旗披甲地共三顷六十亩镶蓝旗披甲地共一顷八十亩蒙古披甲地共二顷七十亩 康熙四十五年拨给驻防章京地六十八亩又七十四亩【本驻防来册】

宣化府万全县市口驻防康熙二十三年拨给地六顷八十二亩五分 顺治四年至康熙四十八年退出地共八顷六十四亩【本府来册】

山海关驻防顺治二年初设云骑尉品级章京四员每员俸米地五十晌笔帖式二员每员俸米地四十晌甲兵四十六名每名口粮地十晌 康熙十四年添设城守尉一员俸米地八十晌八旗佐领八员俸米地照前章京骁骑校八员俸米地同笔帖式笔帖式三员俸米地照前甲兵八百名口粮地照前 二十年撤去甲兵四百名官员照旧俸米地口粮地每员每名俱照旧 二十七年改城守尉为总管除总管笔帖式存留甲兵六十六名外其余官员甲兵俱撤在

盛京沿途驻防从京补授云骑尉品级章京八员添甲兵九十四名共一百六十名其俸米地口粮地俱照前【本驻防来册】 康熙三十一年换给驻防总管抚宁县地三顷八十四亩在高儿庄【本县来册】 三十四年添设骁骑校八员甲兵四十名共甲兵二百名俸米地口粮地俱照前 三十五年户部议准山海关驻防甲兵照冷口喜峰口之例每年每名给米四十四斛其地亩交还自是年以後甲兵俱在山海关通判仓领米其各官员俸米地仍照前【本驻防来册】

喜峰口驻防防守御一员地十六顷六十七亩零章京二员共地十三顷五十九亩零笔帖式二员共地十一顷三十三亩零共官员地四十一顷五十九亩零八旗披甲地共四十四顷零十亩镶白镶红正蓝三旗下闲散地共十五顷七十一亩零雍正十一年将铁门关外余地并园地续行拨给镶黄旗披甲地十五顷十亩三分零在大屯

正黄旗披甲地十五顷十亩三分零在前峪崕正白旗披甲地十五顷十亩三分零在碾子峪正红旗披甲地十五顷十亩三分零在大屯 镶白旗披甲地十三顷九十四亩一分零在後峪儿崖 镶红旗披甲地十三顷九十四亩一分零在网户湾 正蓝旗披甲地十三顷九十四亩一分零在碾子峪 镶蓝旗披甲地十三顷九十四亩一分零在禾子沟【本驻防来册】

独石口驻防康熙三十二年拨宣化府地给正红旗领催披甲共一顷五十亩在样田堡 镶黄旗披甲地共二顷八十五亩在样田堡 正白旗拨什库披甲地共五顷三十六亩在破堡子张家窑镇安样墩等处 镶白旗披甲地共一顷五十八亩五分在青泉堡 镶红旗披甲地二顷六十四亩在镇安样墩 正蓝旗披甲地六十亩在样田堡 镶蓝旗披甲地共六顷三十一亩在样田堡赤城破堡子张家窑兴仁堡等处【俱本驻防来册】 又是年交存赤城县地二顷二十亩在样田堡破堡子地方【本县来册】

千家店驻防康熙三十二年赤城县拨给正白镶红两旗下披甲地共四顷在样田堡镇安堡【本县来册】康熙五十年六月延庆州拨给章京一员地三

顷兵丁四十名共地二十四顷俱镶黄旗各佐领家人庄头地 雍正七年闰四月自独石口续添给千家店章京一员十一年拨给延庆州地三顷【本驻防来册】

古北口驻防守尉开垦地四顷八十八亩一分章京开垦地五顷十二亩七分 笔帖式开垦地二顷零四十二亩二分 镶黄旗披甲开垦地共六顷零一亩二分 正黄旗领催披甲开垦地共四顷九十六亩七分 正白旗领催披甲闲散开垦地共十顷零十一亩四分 正红旗领催披甲并护军前锋开垦地共十顷零三十一亩一分镶白旗领催披甲闲散开垦地共二十四顷二十六亩六分 镶红旗领催披甲开垦地共三顷八十六亩七分 正蓝旗领催披甲开垦地共九顷七十五亩三分 镶蓝旗领催披甲开垦地共二顷四十七亩六分【本驻防来册】

右卫驻防雍正二年七月赏给察哈尔地 镶黄旗满洲官十六员兵丁一百九十一名铁匠十名共赏地一百九十五顷六十一亩六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 正黄旗满洲官十八员兵丁一百九十九名铁匠十名共赏地二百四顷六十三亩一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正白旗满洲官十七员兵丁一百八十六名铁匠十名共赏地一百九十二顷一亩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 正红旗满洲官十六员兵丁一百八十五名铁匠十名共赏地一百九十顷二十亩八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镶白旗满洲官十八员兵丁九十三名铁匠十名共赏地一百九十九顷二十二亩二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 镶红旗满洲官十八员兵丁一百九十八名铁匠十名共赏地二百三顷七十二亩九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正蓝旗满洲官十九员兵丁一百七十九名铁匠十名共赏地一百八十七顷五十亩三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 镶蓝旗满洲官十七员兵丁一百九十一名铁匠十名共赏地一百九十六顷五十一亩八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 东翼蒙古官二十九员兵丁二百五十八名铁匠十六名共赏地二百七十三顷十四亩二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 西翼蒙古官二十六员兵丁二百二十四名铁匠十名共赏地二百三十九顷七十八亩八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 东翼汉军官十六员兵丁三十三名共赏地四百九十四顷十九亩一分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 西翼汉军官十三员兵丁四百六十七名共赏地四百三十二顷七十亩零每员名分得地九十亩一分零【本驻防来册】黑龙江驻防乞察哈尔八旗官兵水手拜唐阿官种地二千五百晌兵种地三万五千晌东至呼育尔八十里南至乌尔努尔一百里西至哈木巴代七十里北至额尔黑产七十里 本城官兵水手拜唐阿官种地一千三百七十五晌兵种地一万八千九十九晌东至科林呼尔哈五十里南至拖里哈达六十五里西至多尔莫二十八

哈连五十里 墨尔根和屯官兵水手

种地一千七百六十晌兵种地二万九千三十三晌东至显克得勒二十五里南至哈力雅图四十五里西至叶赫得三十五里北至乌黑特二十里布特海副都统驻防纳尔吉村地方官种地三

千二百六十六晌布特海人丁种地三万一千七百七十晌东至得敦一百八十八里南至梅勒参二百九十里西至哈代堪四百三十里北至萨妈黑尔二百二十里 雍正六年管侍卫内大臣公富尔丹题准乞察哈尔兵丁水手拜唐阿在城南克尔育尔恒费发尔等处种官地二千晌 黑龙江城兵丁水手在城南种官地一千五百晌 布特海索伦达呼尔在那尔吉村东博尔得罗洛库等处种官地二千晌【本驻防来册】

山西太原府驻防正蓝镶蓝二旗满洲官六员蒙古官二员共地五千四百四十亩随衙门菜园地五十晌正蓝旗满洲兵丁地九千四百五十亩镶蓝旗满洲兵丁地一万二千四百二十亩 正蓝旗蒙古兵丁地八千六百四十亩镶蓝旗蒙古兵丁地三千亩 雍正六年正月驻防城守尉一员陞任右卫副都统退交本县三十五壮丁地新任城守尉一员拨给京城兑换三十四壮丁地 七年正月拨给笔帖式一员从京城兑换地八顷二十亩 八年二月革退笔帖式一员退交本县二十壮丁地十月拨给笔帖式一员从京城兑换地六十三亩 十三年二月拨给防御一员从京城兑换五壮丁地

山东济南府德州驻防镶黄正黄二旗满洲蒙古官十一员共地七百五十亩兵丁五百名匠役四名共地二万五千五百六十亩

陕西西安驻防顺治三年八月拨给园地 镇守西安将军地二十五晌在长安县罗家寨及西城内菜园子地方 左翼满洲副都统地二十晌在咸宁县景龙池 右翼满洲副都统地二十晌在咸宁县八里村 正黄旗满洲协领地十五晌在咸宁县龙渠堡佐领五员共地三十晌在咸宁县景龙池龙渠堡 正红旗满洲协领地十晌在咸宁县小雁塔地方佐领五员共地三十五晌在长安县塔坡里野狐塜咸宁县小雁塔等处 镶红旗满洲协领地十晌在咸宁县大雁塔佐领五员共地二十五晌在咸宁县大雁塔水河村鲁家村及长安县野狐塜等处 镶蓝旗满洲协领地二十晌在咸宁县景龙池佐领五员共地二十五晌在咸宁县景龙池 正黄旗蒙古佐领二员共地十五晌在咸宁县景龙池 正红旗蒙古佐领二员共地十晌在长安县野狐塜 镶红旗蒙古佐领二员共地十晌在咸宁县大雁塔八里村 镶蓝旗蒙古佐领二员共地十晌在咸宁县景龙池【本驻防来册】

陕西宁夏驻防雍正三年拨给满洲官兵地共二千六百亩除东门外演武厅基地一百三十五亩关帝庙香火地九十九亩外将军地一顷一十一亩两翼副都统地共二顷零九亩协领六员共地一顷八十亩佐领二十四员共地三顷六十亩防御二十六员共地二顷六十亩骁骑校二十四员共地一顷二十亩笔帖式三员共地三十亩理事同知一员地十亩委署前锋校十六员共地一十六亩委署骁骑校二十六员共地二十六亩将军印房贴写领催马甲四名共地四亩每旗满洲佐领二员蒙古佐领一员每佐领下分给马步兵丁地三十亩三佐领下兵丁地共九十亩八旗二十四佐领下马步兵丁地共七百二十亩【本驻防来册谨案旧志云据来册称原拨地二千六百亩除分拨各项地及演武厅庙基地外尚余地三百二十亩俱系四面沟渠道路附识於此】

以上给地数目

钦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三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八十八·列传第二百四十七·外国四·脱脱
  卷八十九·列传第二十七·脱脱
  卷三百十四 列传一百一·赵尔巽
  卷三百七十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仁宗皇帝实录(卷十五)·杨士奇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十五·佚名
  二五二 浙江巡抚三宝奏陈续获应毁各书及遵旨再行逐户购觅折(附清单一)·佚名
  列传卷第十 高丽史九十七·郑麟趾
  一五六 北大感旧录二·周作人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一 醇贤亲王的一生·溥仪
  卷五·徐一夔
  卷八十二·佚名
  卷一百五十一·佚名
  张莹后汉南记·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赵翼

      ○吴梅村诗  高青丘後,有明一代,竟无诗人。李西涯虽雅驯清澈,而才力尚小。前、後七子,当时风行海内,迄今优孟衣冠,笑齿已冷。通计明代诗,至末造而精华始发越。陈卧子沉雄瑰丽,实未易才;意理粗疏处,尚未免英雄欺人。惟钱、

  • 十八家诗抄·卷二十二·曾国藩

      苏东坡七律下二百八十二首  和王斿二首  异时长怪谪仙人,舌有风雷笔有神。闻道骑鲸游汗漫,忆尝扪虱话悲辛。  气吞馀子无全目,诗到诸郎尚绝伦。白发故交空掩卷,泪河东注问苍旻。  袅袅春风送度关,娟娟霜月照生

  • 卷四·皎然

      齐梁诗   评曰:夫五言之道,惟工惟精。论者虽欲降杀齐梁,未知其旨。若据时代,道丧几之矣[239]。诗人不用此论,何也?如谢吏部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 央。'柳文畅诗:‘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王元长诗:‘霜气

  • 卷三·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三      明 冯惟讷 撰 古逸第三 谣【吟附】 康衢谣【一作康衢歌】 【列子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亿兆愿戴巳与乃微服游於康衢闻童儿谣云云尧喜问曰

  • 卷一百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唐一百一 拾遗【一】 韩王元嘉【高祖第十一子】 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 乾象开层构离明启少阳卜征从献吉守器属元良逖矣凌周颂遥哉掩汉庄好士倾南洛多才盛北场地分

  • 列传第三十四 窦瑾 许彦 李欣·魏收

    窦瑾,字道瑜,顿丘卫国人也。自云汉司空融之后。高祖成为顿丘太守,因家焉。瑾少以文学知名。自中书博士,为中书侍郎,赐爵繁阳子,加宁远将军。参与军国之谋,屡有军功。迁秘书监,进爵卫国侯,加冠军将军,转西部尚书。初定三秦,人犹去

  • ●卷中·姚汝能

      十三載正月四日,祿山入覲於行在,乃見於禁中,賜錦綵繒寶鉅萬。時肅宗覩其兇逆之狀己露,言於玄宗,玄宗不納。肅宗恐宗廟顛覆,乃至誠祈一夢。是夜,夢故內侍胡普昇等二人舁一紫鞍覆黃帕,自天而下,至於肅宗前,一素板丹書,文字甚多

  • 卷之九百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赵贞吉传·张廷玉

    赵贞吉,字孟静,四川内江人。早在六岁时他就每天读一卷书,等长大成人后,因知识广博、融通而扬名。他最喜欢王守仁的学说。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进士,改选为庶吉士,初任编修。当时方术之士刚开始得到进用,贞吉请求朝廷延用真儒

  • 卷八十一·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八十一宋 赵汝愚 编儒学门贡举下上哲宗乞置经明行修科  司马光臣伏覩朝廷改科场制度第一场试本经义第二场试诗赋第三场试论第四场试策试杂科明法除断案外试论语孝经义奉圣旨令礼部与两省

  • 卷六·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学六读书法 读诸经法 论觧经 读史 史学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葢是未曽经歴见许多圣人是经歴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

  • 人间训(下)·刘安

    【原文】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ldquo;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rdquo;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ldquo;

  • 第一篇 学贵有恒(中)·丰子恺

    两个&ldquo;?&rdquo;我从幼小时候就隐约地看见两个&ldquo;?&rdquo;。但我到了三十岁上方才明确地看见它们。现在我把看见的情况写些出来。第一个&ldquo;?&rdquo;叫做&ldquo;空间&rdquo;。我孩提时跟着我的父母住在故乡石

  • 武议第八·尉缭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作者认为:&ldquo;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rdquo;&ldquo;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不得已而用之。&rdquo;其次指出国家经济与军事的关系

  • 文公·文公六年·左丘明

    【经】六年春,葬许僖公。夏,季孙行父如陈。秋,季孙行父如晋。八月乙亥,晋侯欢卒。冬十月,公子遂如晋。葬晋襄公。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晋狐射姑出奔狄。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传】六年春,晋蒐于夷,舍二军。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

  • 卷第十八·道宣

      法义篇第四之一   夫法者何耶。所谓凭准修行。清神洗惑而为趣也。义者何耶。所谓深有所以千圣不改其仪。万邪莫回其致者也。俗法五常。仁义礼智信也。百王不易其典。   众贤赞翼而不坠者也。道法两谛。谓真

  •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佚名

    凡六卷。刘宋智严译。又称广博严净经、广博严净不退转经、不退转法轮经、不退转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内容记叙文殊师利以神通力与舍利弗同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并聚集一切菩萨还至祇园,请佛转不退之法轮。佛因说罗汉成

  • 一切善见律注·佚名

    南传巴利《律藏》之注释书。觉音(Buddhaghosa)释。据锡兰所传,西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于华氏城结集三藏后,派遣传教师入边境各国。其时,阿育王子摩哂陀被遣至师子国(即今日之斯里兰卡)。摩哂陀入师子国时,尝携入三藏及其注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