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出生分第八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运行。乃在须弥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间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利天是也。日月运行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实则一大千耳。如此方谓之一大世界。宁为多不者。此宁字。乃译师之言。盖若助辞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来问起此意如何。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身内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虽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养。不持经典。今生聪明智慧。而贫穷无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经听法。不布施供养。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钱财见世之宝。般若在心之宝。内外双修。方为全德。此是赞叹持经功德。胜布施福也。
【疏钞云】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问及善现。三千世界尽著七宝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宁为多不。下文须菩提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谢灵运曰】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空生谓大千七宝。宝丰福胜。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种性。既非理福。不趋菩提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于世间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荣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业报。离相持经。则证无为之理。得福无有边际。
【陈雄曰】聚宝布施。持经精进。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众生。未尝沮其布施。而独喜其精进。盖谓世人计著。多用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真珠。玻璃。为求福地。殊不知以觉性之宝。修其性上福德。故并为二者设为之问。以较其优劣。持经精进者。率性而修也。性弥满六虚。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谓福德性。聚宝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须菩提辨论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断之曰。如来说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计其多寡故也。五祖尝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颜丙曰】佛问若人满世界七宝舍施得福多不。须菩提答福德虽多。毕竟非福德性。
【川禅师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故事向无心得。颂曰。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傅大士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疏钞云】此经者。人人俱有。个个周圆。上及诸佛。下及蝼蚁。亦具此经。即妙圆觉心是也。无物堪比。
【颜丙曰】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时时行持。更为他人解说。如一灯传百千万灯。其福胜彼。如何便见得胜彼处。彼以七宝乃住相布施。纵得浊福。福尽堕落。此因经悟性。四句现前。福等太虚。历劫不坏。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又四句决疑金刚经者。乃大藏经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刚经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经。而不明四句下落。又岂能超生脱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论四句偈者不一。或指声香味触法是。或指经中二偈是。或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为句。无为句。非有为句。非无为句。或云有谛无谛。真谛俗谛。各执己见。初无定论。唯铜牌记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六祖大师复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若果执此两转语。便为倒根。何异数他人珍宝。于自己无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个消息。最是亲切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以是而观。则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云。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传面命。可以聪明测度而到。则我佛乃天人之师。住世四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凡一十四处举四句偈。而终不明明指示端的。岂我佛吝其辞而不为说破耶。盖恐人执指为月。而徒泥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内照于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执著指示。况其余者乎。吾之所谓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圣立下风。在于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头头显露。初无一点文墨污。若是个汉。直下承当。早是蹉过了也。何更容些小见识解会。而分别此是彼非也。唯有过量人方知鼻孔元来在面上。
【傅大士颂曰】宝满三千界。赉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禅师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广大。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
【陈雄曰】三昧经云。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于文字之多。但一念顷。即入实谛。而其性天昭彻矣。若更有勤行修进。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厌其久。说之普得闻知。非特觉一己之性。且将觉亿万人之性。其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宝之福为胜。
【李文会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净是也。晓解经义。依教而行。如舡如海。无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晓解经义。而又懈怠。心口相违。如入小港。即有断绝。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禅师注载在卷末应化非真分中。
【张若尽曰】佛为无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灵文。若一诵之则为法轮转地。夜叉唱空。报四天王。天王闻已。如是展转。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龙神悦怿。犹如纶言。诞布诏令。横流寰宇之间。孰不钦奉诵经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摇。寻行数墨而已。何异春禽昼啼。秋蛩夜鸣。虽千万遍果何益哉。池阳□山因禅师遣僧往大通镇陈宅求经。颂曰。灯笼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疏钞云】经云。三世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从此经出。即明持经果满显前义也。又多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义。又忠国师云。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从心之所立。故云皆从此经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真性也。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谓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问何故于此经受持讲说。所得福德胜于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乃自答云。一切诸佛。求真性之法。皆从此经出。则此经之功为极大而且无穷矣。
【颜丙曰】何以故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自此经出者。盖大藏经及从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出自此经。此经者此外无余经也。
【僧若讷曰】皆从此经出者。非指此一经文句语言。乃指实相般若即是一心。遍为诸法性体。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会曰】无相福德生出应身。无相智慧显出真身。谓从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禅师曰】且道此经从甚处出。须弥顶上。大海波心。颂曰。佛祖垂慈实有权。言言不离此经宣。此经出处还相委。便向云中驾铁船。切忌错会。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王日休曰】佛于此再呼须菩提而告之。所谓佛法者。乃上文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于有此佛法。故云所谓佛法者。非有真实佛法。乃虚名为佛法而已。盖谓佛法本来无有。唯假此以开悟众生耳。是于本性中非为真实也。
【六祖曰】如来所说佛者令人觉。所说法者令人悟。若不觉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颜丙曰】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者。随说随划也。
【李文会曰】二乘之人执著诸相以为佛法。遂乃向外寻求。
【文殊师利云】一切众生愚迷颠倒。不知觉悟。种种修行。不离身内。若于身外修行。无有是处。菩萨于诸佛法。都无染著。亦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觉道之人。既能觉悟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药。治个心中妄想执著之病。心地自然调伏无挂碍也。
【川禅师曰】能将蜜枣子。换汝苦葫芦。颂曰。佛法非法。能纵能夺。有放有收。有生有杀。眉间常放白毫光。痴人犹待问菩萨。
猜你喜欢 不思议品第十三·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二十·智旭 迦叶结经·佚名 起世因本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十二(昃字号)·朱时恩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三·元来 卷第二(尽第一经五纸五行)·澄观 以唯心则无土是魔外知见·印光 卷第四·佚名 卷第三·霁仑超永 佛说佛名经卷第三十·佚名 藏要第二輯敘·欧阳竟无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