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刘虬曰】言如来作菩萨时。在然灯佛所。于法毕竟无所得。离所取也。

  【六祖曰】然灯是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听法。有法可得不。须菩提知法。即因师开示而实无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而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昔。旧也。然灯即定光佛。乃释迦佛本师。

  【陈雄曰】八王子皆师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十六王子出家为沙弥。皆得如来之慧。最后者。我释迦牟尼。然灯是释迦授记之师。释迦如来因师开导。得无上菩提法。为诸释之法王。于法宁无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诸菩萨所得心未除。故设是问。须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于法实无所得。则以如来实得之心传故也。言实则将以息大众之疑心。

  【李文会曰】于法有所得不者。如来欲破二乘之人执著之心。故有此问。

  【白乐天问宽禅师云】无修无证。何异凡夫。师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则近执著。怠则落无明。乃为心要耳。此是初学入道之法门也。于法实无所得者。须菩提谓如来自性本来清净。而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傅大士颂曰】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善慧能仁者。皆释迦佛号。)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法性本乎自然。非因有果而后得。如理出于真性。不从有因而后能。)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然灯佛即定光佛。乃释迦佛本师也。旧身即本来非身也。涅槃经曰。唯有法身常住不灭是也。寒山诗曰。尝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祗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一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川禅师云。古之今之。颂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北东西。秋毫不睹。生来心胆大如天。无限群魔倒赤幡。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肇法师曰】是名离相庄严佛土。疏钞云。佛土者。佛之妙性也。众生之真心也。如是心土。还可以相好庄严不。又云不也者。即善现从理以答之。何故。自心之土。不在庄严。何故。为性无相。体等虚空。如何庄严。何名庄严。答。六度万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是皆庄严。又曰若染断常。即非净土。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净土也。问心云何净。答。外不染六尘。内无我人。不著断灭。故名净土。

  【王日休曰】既曰菩萨。而言庄严佛土。何也。盖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如此间大世界。乃释迦佛设化之所。东方有大世界。乃不动佛设化之所是也。唯其一大世界。有一佛设化。故凡大世界。皆谓之佛土。而菩萨庄严者。盖有菩萨于其佛土之中。作种种善事以变易其世界。如阿弥陀佛为菩萨时。作无量善事。故其善缘福业。能变其世界。皆以黄金为地。七宝为树林楼台。是为庄严也。佛于此又自问何以故者。谓何故菩萨言我当庄严清净佛土者。为非真实语也。乃自答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为真性中。非有此庄严。故此庄严。但为虚名而已。非是真实。唯真性为真实故也。

  【陈雄曰】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盖此心清净。便是庄严佛土。奚以外俙为哉。七宝宫殿。五采栋宇。皆外俙也。此凡夫之所谓庄严。非菩萨之所谓庄严。欲知菩萨庄严。当于非庄严中求之。则万行庄严。是乃所以名其为庄严也。

  【李文会曰】庄严佛土者。谓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此是著相庄严。若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与道相应。是名庄严佛土。庞婆看藏经。维那请回向。婆于面前取梳子就脑后插云。回向了也。此是无能所心。

  【傅大士云】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除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川禅师云】娘生裤子。青州布衫。颂曰。抖擞浑身白胜霜。芦花雪月转争光。幸有九□翘足势。更添朱顶又何妨。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疏钞云】应者当也。故云当如是生清净心。即佛劝生真如无染之心也。问云何生清净心。答。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又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物转。菩萨能转物。如是转者。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梵语菩萨摩诃萨。此云觉众生大众生。其实即所谓菩萨也。如是字乃指下文。谓不当住于有形色者而生心。亦不当住于有声音馨香滋味及所触。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当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不可生心以住著于六尘。唯可于无所住著处生心也。诸佛教化众生。有第一义第二义。此经说第一义。虽至高而可晓。然不易到净土。虽为第二义。而人人可行。佛言修净土而明第一义。读诵大乘经典者。上品上生。则为菩萨。生死自如。然则修净土者。岂可不晓此经之义。而受持读诵。以期于上品上生也。

  【陈雄曰】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俙。则当反而求之于心。心苟清净。庄严莫甚焉。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凡住六尘而生其心者。皆非清净心也。菩萨岂应如是。且如佛心本来清净无相。宁有所住。菩萨受如来教。亦应如是。故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十四分应生无所住心同。佛言六尘之苦。每以色独言于先。而继之以声香味触法。益以见色者。人情之所易惑。在六尘中尤其最者也。

  【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摇动。五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会曰】菩萨之心。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即是清净心也。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见。是名浊乱心也。不应住色生心者。心若清净。即不被诸境惑乱也。

  【逍遥翁云】若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

  【傅大士颂曰】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圆觉经曰。无能无所。清凉国师答皇太子曰。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或断灭。或常久。此心俱不染著也。唯俱不染著。故能如颖之脱囊中而出乎嚣尘也。华严经四十四卷十忍品云。非断非常。史记毛遂曰。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川禅师云】虽然恁么。争奈目前何。颂曰。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色声不碍处。亲到法王城。

  【李文会曰】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相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大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黄檗禅师曰】心若清净。何假言说。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语言。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须无漏。如今修行学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罗老子□讯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川禅师曰】退后退后。看看顽石动也。颂曰。山堂静夜坐无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风动林野。一声寒雁唳长天。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须弥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为山之极大者。故名山王。谓在众山之中而为王者也。日月绕山而行以为昼夜。由此而分四面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谓大至矣。人身岂有如是之大者乎。盖譬喻耳。故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也。虽如是至大。亦非真实。是虚名大身而已。故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也。何则。凡有形相者。皆为虚妄。故三千大千世界亦为虚妄。况如须弥山之身者乎。唯真性为真实。此经说真性第一义。故以一切皆为虚妄也。一切所以为虚妄者。以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则无不坏者。纵使不坏。乃业力以持之。非本不坏也。业力尽则坏矣。唯真性无形相。故无得而坏。此所以为不坏之本。自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无有损动。故云常住真性。谓真性常住而无变坏。此所以为真实也。

  【陈雄曰】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谓人身有如是之大。万无是理。唯佛真性清净无相。无住著。无挂碍。包太虚。藏沙界。虽须弥山不足以拟其大。世尊欲以真心悟人。托大身以为问。而须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对。恐大众未晓。为之辨论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萨问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净法。故名大身。盖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则真心可以吞须弥山矣。

  【颜丙曰】色身虽大如须弥山王。毕竟非大。为有生灭。佛说非身。非身乃为此身也。本性无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是也。

  【李文会曰】色身虽大。心量即小。纵如须弥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量。方名大身。

  【圜悟禅师曰】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沧溟。不知海之阔。此区中之论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头上。浮幢王华藏界。尽在毛眉眼睫闲。且道此个人什么处安身立命。还委悉么。无边虚空盛不尽。直透威音更那边。

  【傅大士颂曰】须弥高且大。(子荣曰。梵语须弥山。此云妙高山。出众山之最高大为第一。是众山之王。更有六万小山而为眷属也。)将喻法王身。(子荣曰。报身佛能现千重化。化受用身。化十地菩萨。是为说法之王。示现大身。实无最大之相现。心虽广。亦无有广身之心量也。)七宝齐围绕。(子荣曰。须弥外更有七重金山围绕也。)六度次相あ。(子荣曰。报身佛因中。唯修六度万行。证得佛果。故云六度次相あ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注。须弥东方玻□峰红色。南方琉璃峰青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荣曰。须弥四面各有色。喻报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荣曰。菩萨人因地中。皆修四无量心。具慈悲喜舍。修诸万行。方能成佛。故云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子荣曰。有形不名为大身。法身无相。故名为大身也。)

  【川禅师曰】设有。向甚处著。颂曰。拟把须弥作幻躯。饶君胆大更心□。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无。便从这里入。

猜你喜欢
   第四十七則 雲門六不收·胡兰成
  卷二·佚名
  在泉州小雪峰寺开示·太虚
  圣多罗菩萨梵赞·佚名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卷上·佚名
  新刻三观义序·智顗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三·佚名
  一〇 须婆经·佚名
  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中·佚名
  卷五百七十六·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九·佚名
  卷第六·雷庵正受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五·澄观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一·玄奘
  卷第九·呆翁行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韦骧·唐圭璋

      骧字子骏,本名让,避濮王讳改名,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明道二年(1033)。皇祐五年(1053)进士。历官尚书主客郎中。绍圣二年(1095)提点夔州路刑狱。移知毫州,未上,改四明。乞闲,提举洞霄宫。崇宁四年(1105)卒,年七十三。   减字木兰

  • 卷495 ·佚名

    张耒 赠无咎 快哉亭下水连城,落日断霜相映明。 人在卷帘尊俎里,诗从挥麈笑谈生。 扬州何逊风流在,江夏黄香句法清。 □□□□□□□,□□□□□□□。 张耒 赠无咎 欺马街泥未肯干,重城含雾晓漫

  • 卷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十六地理燕山八景赋        【元】陈 栎粤自昔之京师称为众大之区今大业之覆焘亶亘古之所无建皇都于燕山信广大而超卓稽载籍之所传跨亳殷与京洛仰景致之佳絶殚?頴而难穷味绮名之

  • 李纲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进士。靖康元年(1126),金兵逼近京师,纲以尚书右丞为亲征行营使,号召各路勤王。高宗即位,拜右相,上十议,力主抗金,为黄潜善所沮,罢至鄂州居住。绍兴二年(1132),除湖广宣抚使兼知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张廷玉

        李贤 吕原 岳正 彭时 商辂 刘定之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   正统初,言:“塞外降人居京师者盈万,指挥使月俸三十五石,实

  • 卷之七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通志卷二十二·郑樵

    (图略)

  • 哲宗纪·脱脱

    (一)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名煦,宋神宗第六个儿子,母亲是钦圣皇后朱氏。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七日,生于皇宫,当时红光照室。初名亻庸,授给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封为均国公。元丰五年(1082),升为开府仪

  • 第九章 公金行·梁启超

      凡全地之金行皆归于公,无有私产。立金行部于公政府,即度支部。分立于各度小政府,为总金行,下至于各地方自治局有分金行,各工厂、作厂、农场皆有小金行。凡全地商店、铁道、汽船、电线、邮政、飞船之所入,皆归于总金行,

  • 卷一·江永

    钦定四库全书乡党圗考巻一婺源江永撰圗谱孔子年谱【生年从公羊谷梁传月日从谷梁圗不列蔡者蔡地已属楚故】<经部,四书类,乡党图考,卷一 <经部,四书类,乡党图考,卷一 <经部,四书类,乡党图考,卷一 <经部,四书类,乡党图

  • 自警编卷四·赵善璙

    宋 赵善璙 撰接物类交际熈宁元丰间士大夫论天下贤者必曰君实景仁其道徳风流足以师表当世其议论可否足以荣辱天下二公盖相得欢甚皆自以为莫及曰吾与子生同志死当同传而天下之人亦无敢优劣之者二公既约更相为传而后死

  • 第十一章 25·辜鸿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 卷十二·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十二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邶四简兮篇方传云方四方也以干羽为万舞用之宗庙山川○书云柴望秩于山川○礼记云诸侯方祀祭山川嵗徧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周礼大宗

  •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佚名

    ——刺客的赌博游戏 【原文】 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①,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②,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③,遂聘于晋,以观诸侯。......吴公子光曰:“此时也,弗可失也。”告设诸曰:“上国有言曰;‘不索。何获?’我,王嗣也④,吾

  • 卷第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不会禅师语录不会禅师语录卷第二门人圆澄圆星编康熙十九年庚申腊月八日本郡文武绅衿乡耆众姓请住顺庆府南充县碧山禅院至三门云外方执钓已多年今日收归近水源一喝云此地烟霞尤更拥鲸鳞队队逐腥膻。佛殿云

  • 范忠宣集·范纯仁

    18卷,《奏议》2卷,《遗文》1卷,《补编》1卷,宋范纯仁撰。康熙丁亥其20世孙时崇与仲淹集合刻行之。该集收赋2篇:《秋风吹汝水赋》、《喜雪赋》。其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明裔孙惟一校刊本、宋刊本、元天历本、明万

  • 道要灵祇神鬼品经·佚名

    《道要灵祗神鬼品经》,道教类书,编撰人不详,一卷,现收录于明代《正统道藏》正一部。。全书分为〈总序灵祗〉、〈灵祗神品〉、〈魔正品〉、〈力士品〉、〈空神品〉、〈社神品〉、〈山神品〉、〈水神品〉、〈山鬼品〉、〈土

  • 斯人记·张恨水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1936年南京《人报》社初版。内收《自序》1篇。全书共24回。初连载于1929年2月15日至1930年11月19日北平《世界晚报》副刊《夜光》。后因被沦陷区书商盗印,为挽回影响,于1944年由上海百新书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