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稀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盘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法轮,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盘, 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 如上诸功德。

猜你喜欢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二·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末)·窥基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佚名
  观心论 原文·佚名
  卷五·佚名
  成唯識論〈不分品〉·欧阳竟无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四卷·佚名
  卷第一·契嵩
  卷二十五(上)·佚名
  四分律序·佚名
  楞严经卷第八文句·智旭
  卷第八·佚名
  第八十八章 建设普罗兹提城·佚名
  卷第四十二·佚名
  大雲初分入行健度第二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谷子敬

    (正末上,云)贫道吕岩。若不引小桃到此,怎能赚得老柳也到这里?我着小桃山洞相迎,眼见的老柳将小桃杀了。他如今已入长生之境,如何杀得他?老柳必然逃避。遮莫你走到那里,贫道要寻你,有何难哉!(唱) 【双调】【新水令】恰携的半堤

  • 雍熈乐府卷之十一·郭勋

    双调新水令      元日祝贺大明红日丽中天瑞云笼玉楼金殿香风飘雾霭瑞气●霞●炉●龙涎万邦㑹尽朝献驻马聴摆列着文武官员秉笏垂绅玉殿前更有这四夷朝见你㸔这箫韶一

  • 卷十六 东昏侯·王夫之

      〖一〗   扬雄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雄未能践其言也,若其言,则固可深长思也。冥冥者时也,飞者道也;鸿以飞为道,不待冥始飞也,而所以处冥者得矣。弋者之不篡,非有篡之之心,限于冥而罢其机牙也。苟有可篡,则于冥而篡之

  • 卷五 平帝·王夫之

      〖一〗   元寿二年六月,哀帝崩,明年正月,益州贡白雉,群臣陈莽功德,号安汉公,天下即移于莽。以全盛无缺之天下,未浃岁而迁,何其速也!上有闇主而未即亡,故桓、灵相踵而不绝;下有权奸而未即亡,故曹操终于魏王;司马懿杀曹爽、夺

  • 卷第一百五十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十四〔起着雍敦牂(戊午),尽阏逢困敦(甲子),凡

  • ●卷第十七·胡三省

    【汉纪九】起重光赤奋若,尽强圉协洽,凡七年。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荀悦曰:讳“彻”之字曰“通”。景帝中子也。应劭曰:礼谥法:威强睿德曰武。〕建元元年〔(辛丑、前一四○)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贡

  • 绥广纪事·高拱

    广东久遭寇乱敝甚予为计处吏治颇殚心力又推殷石汀为总督经略其地遂以底宁凡予所筹划不能悉记惟疏书一二尚存特录藏之备故实云 疏 书 ○疏 议处远方有司以安地方并议 加恩贤能府官以彰激劝疏 议处广东举劾以励地方官

  • ○肃顺狱异闻·许指严

    慈禧当国之世,众怵于母后之威,咸以肃顺为叛逆。及清亡,私家记载及耆老传述,始敢道其真相。迄今事实大明,乃知肃顺因阻挠垂帘听政而得祸也。肃顺强毅有胆识,遇事不馁,其所短者在不学无术,又疏于防患,计智浅露,易招尤悔耳,故亦卒以

  • ●卷五·朱彭寿

    ◎大臣罹法本朝二品以上大员身陷刑辟者:顺治朝:苏松提督吴胜兆(以谋反属实,四年六月处斩)、三等子刘泽清 (以私通曹县叛贼李化鲸等谋为不轨,五年十月处斩)、福建巡抚周世科(以贪 婪无忌,屡用非刑杀人,六年八月处斩)、前弘文院大学

  • 列传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一百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郑道传。○郑道传字宗之检校密直提学云敬之子。 恭愍朝登第调忠州司录累转通礼门*祇{祗}候。 连丧父母庐墓终制。 召授*大常博士王亲享宗庙

  • ●题记·佚名

    钞本「漏网喁鱼集」一卷,一0七页,都五万言,悟迟老人所编。据编者自述,为邑之横泾 【横泾,原属常熟县,今属太仓。】 人柯姓,光绪四年尚在,时年近七十,约生于嘉庆十三、四年。所记自道光十六年起至同治六年,又光绪三年一段,皆当时阅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九 洪武十七年十二月甲午朔。 乙未,诏定官民居室器用之制。凡居室不得施重栱、藻井、重檐,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七间,两厦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兽面锡环

  • 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第十九·晏婴

    高子问晏子曰:“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三君之心一耶?夫子之心三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事君,婴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且婴之于灵公也,尽复而不能立之政,所谓仅全其四支

  • 卷六·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六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鄘柏舟序曰共伯早死共姜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作此自誓共伯武公兄也武公在位五十五年当其即位之初年已四十余矣世家言武公簒共伯而自立固未可信但公死而共伯立既葬而后死则可知

  • 卷第十一·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一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已下密部) 述曰:“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亦云遮持。本通显密二说,亦复遍于五时。但密坛仪轨,须有师承。设或辄自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二十·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生无量功德果报品第二十七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观察净光天。告妙吉祥童子言。妙吉祥所有一切真言。广大仪轨一切秘密明。若有修行者。生无量功德获

  •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佚名

    《玄都九真明科》称“三奇”之二为《雌一宝经》,该经盖是。故该经亦为六朝上清经之一。述存思三一、存念太素三元君、三素元君诸女神、诵读《大洞真经》、上十二愿、服符朝礼等

  • 厘正按摩要术·张振鋆

    推拿著作。清张筱衫辑。四卷。筱衫字醴泉,又字振鋆,别号惕厉子,宝应(今江苏扬州)人。著有《痧喉正义》、《鬻婴提要》等书。本书是在明周于蕃之《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结合自己二十年之临证经验,又广征博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