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六 东昏侯

  〖一〗

  扬雄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雄未能践其言也,若其言,则固可深长思也。冥冥者时也,飞者道也;鸿以飞为道,不待冥始飞也,而所以处冥者得矣。弋者之不篡,非有篡之之心,限于冥而罢其机牙也。苟有可篡,则于冥而篡之也滋甚。唯使弋者忘其篡之情,而后鸿以安于云逵,其以销弋者之情已久矣。

  王敬则反,欲劫何胤为尚书令,散则长史王弄璋曰:“何令高蹈,必不从;不从,便应杀之举大事,先杀名贤,必不济。敬则乃止。夫胤何以得此于弄璋乎?至何点而尤危矣,崔慧景反,逼点召之,点弗能脱,唯日与谈佛义,不及军事。慧景败,东昏侯欲杀点,萧畅曰:点若不诱贼共讲,未易可量。”东昏乃止。点又何以得此于畅邪?点与胤之时冥矣,上有乱君,下有乱臣,而二子若罔知也,守其飞之恆而已。二子者,学于浮屠氏者也,而守其恒以自安于道,且若此矣,况君子之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者乎!飞绝于地,而非有择地。故二子迫处于吴、越之闲,而不必浮海滨而居荒峤。飞无求于人而人自仰之。放杨、弄璋不必与相知,而曲为之护。乱君乱臣,弋之不可,而弋之之志自消。二子岂以飞为避弋之术哉?自翔于云路,而弋固莫能篡也。  故飞者,非怙之以不可篡也;冥者,非可乘以飞之机也。天下无道,吾有其道,道其所道,而兴天下无兴。然而道之不可废也,不息于冥,亦不待冥而始决也。持己自正,修其业而人心自顺,生死祸福,俟之天,听之世,己何知焉?是故扬雄氏之言。可深长思也,而非固为暗晦以图全之陋术也,愈于庄生曳涂之说远矣。

  〖二〗

  齐之逆,非曹、马、刘氏之比也;东昏之虐,非苍梧、郁林之比也;故萧衍虽篡,而罪轻于道成。乃自宋以来,天下之灭裂甚矣,一帝殂,一嗣立,则必有权臣不旋踵而思废之。伺其失德,则暴扬之,以为夺之之名。当扆之席未,今将之械已成。谢晦一启戎心,而接迹以兴者不绝,至于东昏立,而无人不思攘臂以仍矣。江祏也,刘暄也,萧遥光也,徐孝嗣也,沈文季也,陈显达也,崔慧景也,张欣泰也,死而不惩,后起而益烈,汲汲焉唯手刃其君以为得志尔。身为大臣,不定策于顾命之日,不进谏于失德之始,翘首以待其颠覆,起而杀之。呜呼!君臣道亡,恬不知恤,相习以成风尚,至此极矣!  拓拔氏闻风而起,元禧无故而乘其主之出猎,遂欲举兵以内乱。自有天地以来,人道之逆,未有甚于此时者也。能挽其狂波而扶名义于已坠者,顾不伟与!于是而萧懿独秉耿耿之忠,白刃临头而不易其节,弟衍说之而不听,张弘策说之而不听,徐曜甫说之而不听,祸将及矣,曜甫知之,劝其奔襄阳,而奋然曰:“自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邪?”可不谓皎皎炎炎,天日在心,而山岳孤立者乎!沈庆之不忍废子业而死,犹有低回之心焉,懿则引领受刃,以全大臣之节,尤为烈矣。一人风之,而天下之心亦动。故目是以后,自非决志篡夺,不敢视嗣君如圈豚、旋拥立而旋执杀之,懿之为功于名教大矣哉!炀之者谢晦,扑之者懿也。晦罪滔天,而懿之功又岂可泯乎?

  〖三〗

  孟昶与刘裕同起,卢循寇逼而昶惧以死;萧颖胄与萧衍同起,萧璝兵逼江陵而颖胄惧以死;庸人轻动而丧其神守,裕与衍固不以其存亡为轻重也。乃昶、颖胄之无定情固矣,假令不死,而裕、衍之势成,昶、颖胄其能终匡晋、齐乎?抑知己之非裕、衍之敌而不争乎?昶且为刘毅,颖胄且为沈攸之也无疑;则其死也,又裕、衍之幸也。昶死而刘毅无援,颖胄死而衍安坐以有国;天下稍宁,免于兵争者五十余年,则颖胄之死,非徒衍之幸,抑天下之幸也。  颖胄之立南康王也,非衍志也,颖胄挟以制衍也。故于诸篡主,唯衍差为近正者有二:颖胄恇怯,欲请救于魏,其时元英方欲乘乱以袭襄阳,幸其主不从耳,而请援以挑之,是授国于索虏也。衍毅然曰:“丈夫举事,欲清天步,岂容北面请救戎狄?”则其视刘文静之引突厥以贻后患者为正矣。颖胄之立南康也,果不忘萧鸾之血祀乎?抑道成立顺帝、萧鸾立海陵之故智耳。已正君臣之分,而又夺而弑之,则君臣之道,遂沦丧而无余。衍之东下也,东昏已死于张稷之手,衍乃整勒部曲以入建康,自以宣德太后令承制受百僚之敬,而非受命于南康。南康王至姑熟,而衍已自立,未尝一日立于南康之廷。非己立之,未尝臣之,则视唐之奉代王而逼之禅也,又有闲矣。故曰视诸篡者为近正也。藉令颖胄不死,必阳奉南康以与衍争,而规灭衍以自篡;不胜,则北引索虏以残中国仅存之统,王琳之祸,颖胄先之矣。故颖胄之死,非徒衍之幸,抑天下之幸也。  乃若衍之恶不可掩者,则弑和帝是已。衍固欲置之南海,而沈约以危词动之,然衍以是恶约,夺其权而加以恶谥,则衍且有自艾之心矣。若颖胄之茸顽,而欲师道成、鸾之故辙,死而其慝隐耳,衍之所不屑也。

猜你喜欢
  卷十一·浦起龙
  第一百十八回 闹京畿两路丧师 投使馆九人避祸·蔡东藩
  卷二十下·杨士奇
  卷之一百九·佚名
  卷之一百一十·佚名
  卷之五百二十·佚名
  涌幢小品卷之十七·朱国祯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纪昀
  一二三七 质郡王永瑢等奏查明四库全书遗失有印底本请将提调等分别议处折·佚名
  九九○ 寄谕江苏等各督抚留心访查《通鉴纲目续编》刻板一体铲改·佚名
  卷一·邹漪
  张文蔚传·薛居正
  卷三十四 章宗嗣统·李有棠
  ●牧令书卷九 农桑上·徐栋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八十三·彭定求

        卷783_1 【答王无功入长安咏秋蓬见示】辛学士   托根虽异所,飘叶早相依。因风若有便,更共入云飞。   卷783_2 【哭李远】卢尚书   昨日舟还浙水湄,今朝丹旐欲何为。才收北浦一竿钓,   未了西斋半局棋

  • 欧阳闢·唐圭璋

      闢字晦夫,临川人,从学于梅圣俞。元祐六年(1091)登进士第。任石康令。   临江仙   九日登碧莲峰   涧碧山红粉烂漫,烟萝远映霜枫。倚阑人在暮云东。遥天垂众壑,平地起孤峰。   大好家山重九日,尊前切莫匆匆。黄花

  • 卷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古今禅藻集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四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唐【五言律诗】英才言聚赋得昇天行     慧浄驭风过阆苑控鹤下瀛洲欲采三芝秀先从千仭游驾凤吟虚管乘槎泛浅流颓龄一已驻方验大椿秋奉和太

  • 卷二·吴雯

    钦定四库全书莲洋诗钞卷二蒲州吴雯撰七古昌化寺观吴伟画壁长句晨兴骑马缘山嵎初日照眼明金铺石磴无人散松子入门茗荈追清娱何人善绘江夏吴应真五百穷规模其上调御古丈夫诸天剑佩纷来趋袈裟一缕覆大地三大劫等翻辘轳无

  • 明宫史卷四·吕毖

    ○饮食好尚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各家皆蒸点心储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大饮大嚼鼓乐喧阗为庆贺焉傍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

  • 第二篇 顺治康熙两朝·佚名

    ○第一章 金之俊限制满洲法金之俊,江南之吴江人也。明时,官兵部右侍郎。流贼李自成陷燕京,之俊不能死,被夹拶甚苦。迨清兵入燕京,之俊又降,仍原官。旋由尚书而为内院大臣,拜大学士。康熙元年,始以予告致仕。越八年乃卒,谥文通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正德十一年三月壬午朔 孝肃太皇太后忌辰 奉慈殿行祭礼遣驸马都尉林岳祭 裕陵○建州右卫女直都指挥同知阿哈秃等来朝贡马赐宴并赏彩叚金织衣等物有差○六科都给事中吕经等言人君为天之子父母天下凡有所为必思仰承天意

  •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吕思勉

    周和秦,是从前读史的人看作古今的界线的。我们任意翻阅旧书,总可见到&ldquo;三代以上&rdquo;,&ldquo;秦、汉以下&rdquo;等辞句。前人的见解,固然不甚确实,也不会全属虚诬;而且既有这个见解,也总有一个来历。然则所谓三代以

  • 列传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一百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李公遂。○李公遂益州人 部典书行俭之孙。 以监察* {纠}正擢魁科授典仪注簿累迁典校副令。 忠穆朝历知申事监察大夫。 有金用谦者性暴戾因

  • 徐经郛·周诒春

    徐经郛 字守五。年三十六岁。生于江苏松江。本籍住址。松江西门外东塔弄底。初学于南洋公学。光緖三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本薛文尼大学。习经济科。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宣统二年。得硕士学位。宣统三年。回国。

  • 第七卦 师 地水师 坤上坎下·佚名

    师:贞,丈人,吉无咎。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曰

  • 卷三·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三长洲余萧客撰尚书上尚书序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错所不知凡十二三畧以其意属读而已卫宏 【顔师古汉书注八十八】 大誓后得按其文似若浅露又春秋引泰誓曰

  • 旧杂譬喻经·佚名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一)  昔无数世有一商人。号曰萨薄。时适他国卖赍货。所止近住佛弟子家。佛弟子家时作大福安施高座众僧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由心身口所行。及四谛非常苦空之法。远道贾人时来寄听。心解信乐便受

  •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佚名

        西方贤圣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归命最圣观自在  满月妙相莲华生  能以无畏施有情  我今称赞彼功德  一切善法悉具足  顶戴诸佛大智冠  福慧庄严最上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法藏

    唐大荐福寺翻经沙门法藏述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睹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药兴。妄生智立。病妄则药妄。举空拳以止啼。心通则法通。引虚空而示遍。既觉

  • 滇南杂记·吴应枚

    地理杂志。清吴应枚撰。 一卷。应枚字颖庵,号小颖,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大理寺卿。著有《滇南杂诗》。吴氏于雍正十一年(1733)入滇,以见闻纂为是编。分新正元日、岁首、梯田、点苍山、感通寺等三十余条。记述风俗、习

  • 蕉廊脞录·吴庆坻

    《蕉廊脞录》为笔记。近代吴庆坻著。八卷。作者在世时尚未定稿,卒后由其长子吴士鉴整理 分类,由刘承幹校阅作序,为其刊行。刘序谓全 书分为八类,“曰国闻,曰里乘,曰忠义,曰经 籍,曰金石,曰书画,曰嘉言,而以杂记附焉”。“国闻”

  • 四自侵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旨在阐论夙夜不学、老不止淫、得财不施、不受佛言等四种恶法能侵害自身,故称四自侵。此四自侵,系由心所出,而还侵其身。除上举之外,又详述人界之无常、轮回之无尽等要理。